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东昌府部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二百四十九卷目录
东昌府部汇考一
东昌府建置沿革考
东昌府疆域考〈有图 形胜附〉
东昌府星野考
东昌府山川考
东昌府建置沿革考
东昌府疆域考〈有图 形胜附〉
东昌府星野考
东昌府山川考
职方典第二百四十九卷
东昌府部汇考一
东昌府建置沿革考
《通志》本府禹贡兖州之域,春秋时齐西鄙,聊摄境其馀地,又为卫晋赵邢诸国。秦置东郡、钜鹿郡。汉承秦。后以其地分为四郡。曰东,曰济阴,曰魏,曰清河。馀隶广平、平原二郡。总察以兖冀青三州刺史。东汉大略相因,惟分茌平入济北。国改斥章入钜鹿郡。曹魏改隶平原郡,又分东郡,魏郡地置阳平郡。晋更置司兖冀三州,察九郡,国曰阳平,曰广平,曰魏,曰顿丘,曰濮阳,曰济阳,曰东平,曰平原,曰清河。南宋置郡如晋,惟改魏郡属冀,改顿丘属青,置东安、钟离二郡,属徐南濮阳,属徐北魏。复以阳平、顿丘及濮阳、清河、魏郡属司州,而改平原、东平、南清河属济州。隋初罢郡,后置博州。大业中废州为六郡,曰东,曰东平,曰济北,曰武阳,曰清河,曰武安。唐置魏州魏郡、濮州濮阳郡、博州博平郡、贝州清河郡、洺州广平郡,澶州而分属于河南、河北二道。宋更置京东、东路、领濮州。河北东路,领大名。开德二府,博恩二州,河北西路领洺州,建炎后地没于金,分为大名府及濮恩、开博四州。元初隶东平路。至元初析为博州路。寻改为东昌路,领聊城堂邑、莘博平茌平丘县。馀地为高唐、恩濮、冠德诸州。明洪武元年,改东昌路为府隶,山东布政使司领高唐濮二州,降恩冠二州为县。弘治二年升临清为州,凡领州三县十五。皇清属山东布政使,司领州三县十五。
聊城县〈附郭〉
周春秋僖公元年,邢迁于彝仪。又《左传》曰:聊摄以东。《汉书》曰:聊城有彝仪,聚有聂戚,即齐聊摄地也。盖齐取邢于卫而有之,以为西鄙,鲁仲连射书聊城,喻燕将,即此。秦置聊城县,属东郡。两汉因之。三国魏属平原郡,晋属平原国。永嘉后陷于五扈,南北朝刘宋,属魏郡。元魏太和十一年,分平原国,置安德郡。移平原郡治于此。武泰初又于此置南冀州以统郡。永安中州废,而此仍为平原附郭,改属济州孝昌时,分置西聊。后齐省入。隋初仍属平原郡,及一天下改定州县郡为博州县,仍为州治。大业初州废,以县属武阳郡。唐武德四年置博州析,置茌平县,又析魏州之莘,置莘亭县。贞观元年,皆省入。天祐三年更曰聊城,又以聊邑、博平、高唐、武水之河外地入郓州。是时县为博平郡治,盖州当。天宝元年改为郡也。五代晋开运二年,河决城圮,南徙于𡏮陵,故城在今聊城西南十五里。周废武水县,以其地来益。宋改郡为博州。淳化三年河决,𡏮陵县又陷没,乃移治孝武渡西,一曰季武陵,即今治金亦博州治。元初随博州隶东平路。至元四年,析为博州路总管府治。十三年改东昌路,仍为总管府治。明亦曰聊城县,为东昌府治。皇清属东昌府,编户三十四里。
堂邑县
秦属东郡,汉有堂邑县,属临淮郡。高祖封功臣陈婴为堂邑侯者是也。此为发干清二县,地属东郡。东汉章帝时更清县名,乐平、曹魏割二县属阳平郡。晋因之。永嘉后陷于五扈,南北朝刘宋发干属东安郡。乐平属钟离郡。元魏江左尝立堂邑郡,领堂邑一县,隶扬州,寄治京邑,此刘宋所侨立,非此地也。此地在北魏。尚曰:发干、乐平俱属阳平郡。隋开皇六年始合二县,地置堂邑县,取县西北古堂邑,故城为名属毛州。大业初州废,属武阳郡。唐高祖初属毛州。贞观元年毛州废,属博州。天宝元年属博平郡。五代晋改曰清河,寻复旧。宋熙宁初水坏城,徙治东十里,即今治。今县西十里尚有堂邑,故城址属博州。金亦属博州,元初随州隶东平路,寻改属博州路,又改属东昌路,明属东昌府。皇清属东昌府,编户一十七里。
博平县
周齐博陵邑,威王伐晋至博陵,即此。汉置博平
县,属东郡。东汉因之。晋属平原国,后没于五扈。南北朝刘宋属魏郡,元魏属平原郡。后齐省南清河灵县以益之。隋开皇初属毛州,乃后周置于馆陶者,寻改属博州。六年复分置灵县。大业二年又省入改属清河郡。唐武德二年析置灵泉县,寻废。贞观十七年省入聊城县,天授三年复置属博州博平郡。宋景祐间徙治东南三十里宽平镇,即今治。熙宁二年割明灵砦隶清平金,属博州。元属东昌路。明属东昌府。皇清属东昌府,编户一十八里。
茌平县
周齐重丘邑,跨今县界,春秋诸侯同盟于重丘,即此。秦置茌平县,属东郡,以其在茌山之平地,故名。茌字俗作茌汉因之。东汉和帝永元二年置济,北国割以属之。曹魏改属平原郡,晋茌平属平原国,南北朝刘宋属平原郡。元魏因之。后齐废。隋开皇初复置,属清河郡。唐省入聊城。金复置属博州,元属东昌路。明属东昌府。皇清属东昌府,编户三十六里。
莘县
周卫地,《左传》卫宣姜与公子朔搆伋于公使诸,齐使盗待诸莘,即此地。杜预注:卫作新台,在县北,乃杀公子伋之地。今县北尚有莘亭,是也。战国时为魏所并,秦属东郡,汉为东郡阳平县。东汉因之。又置侯国于此,曹魏分东郡地置阳平郡,此县为属,晋因之。南北朝刘宋属顿丘郡。元魏复属阳平郡。后齐改曰乐平。后周于此置武阳郡,又析其地置莘亭县,因县北有古莘亭,故名。隋开皇六年武阳郡罢,复称乐平县,曰阳平。八年改曰清邑。十六年置莘州。大业二年州废,改县名莘,复属武阳郡,省莘亭县入焉。唐武德四年复析莘县地,置莘亭县。五年复置莘州。贞观初莘州废,以县属魏州。四年复省莘亭县入。五代相传,皆因唐旧,但梁为天雄军,后唐为东京,皆曰兴唐府。寻改魏都晋为广晋府。汉为大名府。周罢都复为天雄军,实一魏州也。宋属大名府,金因之。元属东昌路,明因之。〈按梁篡唐而后唐灭梁今云皆曰兴唐府寻改魏都是梁反以天雄军为兴唐府后唐反改兴唐府为魏都矣此必有讹〉皇清属东昌府,编户一十八里。
清平县
周贝丘地,秦属钜鹿郡。汉始置贝丘县,属清河郡。东汉属清河国,晋因之。南北朝刘宋元魏俱属清河郡,隋开皇六年改贝丘曰清阳,省侯城、武城入,又分其地,东境别置一县,名曰贝丘。十六年始改曰清平,属清河郡。唐属博州博平郡,五代后唐废为清平镇,宋初复置。自博州割属大名府。熙宁二年割博平县之明灵寨来属。元丰间河决,徙治明灵寨,宣和七年建城,属大名府,金因之。元割属德州,明改属东昌府。皇清属东昌府,编户一十二里。
冠县
周晋冠氏邑,秦东郡地。汉馆陶县,地属魏郡。曹魏属阳平郡。隋开皇六年始析置冠氏县,属魏州。大业初州废,改属武阳郡。唐初属毛州。贞观元年毛州废,省清水县入,复属魏州魏郡。宋金俱属大名府。元属东平路,至元六年升为冠州,析隶省部。明洪武初降为县,改属东昌府。皇清属东昌府,编户二十七里。
高唐州
周齐高唐邑,齐威王曰:吾有盻子者,使守高唐即此。秦属东郡。汉置高唐县,属平原郡。东汉因之。晋属平原国,南北朝刘宋属平原郡。元魏初废,景明三年复置,为南清河郡治。后齐罢南清河,属清河郡。隋属清河郡。唐武德四年属博州。长寿二年改曰崇武。神龙元年复曰高唐,属博州博平郡。五代梁改为鱼丘县,后唐复。晋改为齐城县,汉复。俱属博州。宋金因之。元初隶东平路,至元七年升为州,领县二,夏津、武城。明洪武初省县入州,又降恩州为县来属,领县三,恩夏、津武城。皇清属东昌府,编户四十里。
恩县
周赵平原君封邑,地秦钜鹿郡。地汉东武城县。地东汉晋南。北朝刘宋元魏皆因之。后齐贝丘县。地隋属武城县,开皇十六年始置为历亭县,属清河郡。唐初改郡为贝州,武德六年徙治历亭,八年复置。清河天宝元年,改州为清河郡,县仍为属,省漳南县入。宋庆历八年郡人王则作乱,命文潞公讨之,诛则而宥其馀党,乃请命改清河郡为恩州历亭,仍属金,移州治历亭。元至元二年省历亭入州,属东平路。七年析隶省部。
明洪武初降州为县,属高唐州。二年徙治县东四十里许,官镇即今治。皇清属东昌府高唐州,编户三十七里。
夏津县
周春秋战国为赵齐晋会盟之要津,秦钜鹿郡地。汉为清河郡之鄃县。东汉属清河国,晋因之。南北朝刘宋属清河郡,元魏亦曰鄃县,属南清河郡,东清河郡亦曰鄃县,乃刘裕所侨居,非此地也。后齐省入平原。隋开皇十六年复置鄃县,又别置夏津,属贝州。大业初废,夏津入清河县。唐初鄃县属贝州,天宝元年改鄃曰夏津,属清河郡。五代汉割属大名府,宋金因之。元属东平路,至元七年改属高唐州,明因之。皇清属东昌府高唐州,编户三十一里。
武城县
周赵平原君封邑地,子游所宰。武城在今费县西北七十里,非此。秦属钜鹿郡。汉左冯翊有武城县,即《左传》:秦伐晋取武城者。在西此置东武城县,言东以别于西也,属清河郡。东汉晋属清河国。南北朝刘宋去东字,元魏时增置一武城,属阳平县。东清河郡亦有武城,并置后齐,并旧武城入贝丘,移清河郡治于阳平之武城。隋开皇初清河郡废,改武城曰清河县,仍于贝丘县内割东武城旧地置武城县,属贝州。大业初废州,复置清河郡。武城属之,如初唐移治永济渠西。初属贝州,后属清河郡,宋属恩州,大观中卫河水决,移治东十里。即今治金因之。元初属东平路,至元七年改属高唐州,明因之。皇清属东昌府东平州,编户二十一里。
濮州
周古颛臾墟,故为帝丘,夏为昆吾氏所居。春秋僖公三十一年卫成公迁于帝丘,即此。后为宋所侵,尽亡其地,独有濮阳,又古咸国亦在此。《左传》僖公十二年同会于咸,又师延投水处。秦为东郡治。汉置濮阳县,以在濮水之阳,故名。仍为东郡治。东汉因之。晋咸宁二年以封子允,以东不可为国名。东郡有濮阳县,故改曰濮阳国。南北朝刘宋为南濮阳郡。元魏为濮阳郡。隋开皇初郡废,十六年置濮州,大业初州废,以濮阳入东郡。唐武德四年复置濮州,析濮阳置昆吾。天宝元年改为濮阳郡,乾元初复为濮州。五代晋濮阳置澶州。宋升为濮州。金改为濮州,属大名府路。元为濮州,割大名之馆陶朝,城冠州之临,清开州之观城来属,领县六:鄄城、朝城、馆陶、临清、观城、范明。洪武初省鄄城入州,复割去临清、馆陶,改属东昌府。景泰三年以河患徙治王村,即今治。领县三,范、观城、朝城。皇清属东昌府,编户三十六里。
范县
周晋范武子采邑,秦属东郡。汉置范县,属东郡。东汉因之。晋属东平国,南北朝刘宋改国为郡,县仍为属。元魏属东平郡,后齐废,隋开皇十六年复置,属济北郡。唐武德二年于县置范州,五年州废,以县属济州。贞观八年改属濮州濮阳郡。宋金因之。元初属东平路,至元二年复属濮州,明因之。皇清属东昌府濮州,编户一十二里。
观城县
周少康所封之邑,《左传》云:夏有观。扈注曰:观国,秦属东郡。汉为畔观县,属东郡。东汉光武更名卫,以封周。后晋属顿丘郡。南北朝刘宋改名卫国。元魏真君三年,省临黄入太和,中复置临黄。隋开皇六年改曰观城,属武阳郡。唐武德初属澶州。贞观十七年省入昌乐。临黄,大历七年复置,属澶州。宋皇祐元年省入濮阳顿丘。四年复置,省临黄入属开德府。金属开州。元属濮州。明因之。皇清属东昌府濮州,编户一十里。
朝城县
商王畿地,周春秋时卫东鄙地。秦属东郡,汉为东武阳县,以其在武水之阳也,属东郡。东汉改为郡,寻复为县,曹魏晋属阳平郡。南北朝元魏曰武阳,后齐废,后周复置,属魏郡。隋属莘州,后属魏州。大业初州废,属武阳郡。唐贞观十七年省入临黄、莘县、永昌。元年复置,为武圣县。开元七年改曰朝城,以城东古朝城,春秋齐桓公率诸侯朝周会于此也,故名。元和中属澶州,后属魏州。天祐三年改曰武阳,寻复为朝城。五代因之。宋属开德府,金属大名府,元属东平府,后属濮州,明因之。皇清属东昌府濮州,编户二十六里。
临清州
周春秋时属齐,后属晋。战国时属赵,秦属东郡。汉为魏郡清渊县地。清河在西北。东汉因之。晋为清泉县,属阳平郡。南北朝后赵立建兴郡,改置临清县,属之,后废。元魏复为清渊县,太和二十一年又于县西四十里置临清县与清渊县,俱属阳平郡。后齐废,临清改清渊曰清泉,又废于童县入。隋开皇六年复置,临清县与清泉县俱属贝州。十六年析临清置沙丘县。大业初又省沙丘,入属清河郡。唐武德五年干馆陶置毛州,割临清属之,废清泉,复析置沙丘县。贞观元年毛州废,省沙丘入临清。大历七年属瀛州,贞元末属贝州清河郡。五代梁改属大名府。唐晋汉周因之。宋亦属大名府,金属恩州,元属濮州。明洪武二年徙县治北八里,七年割堂邑会通乡二里来属,隶东昌府。景泰初建新城于会通,河北卫河东移县治焉。弘治二年,升为州,领县二,馆陶、丘县。皇清属东昌府,编户四十一里。
馆陶县
周晋冠氏邑,秦属东郡,汉置馆陶县,县西北七里有陶丘,赵置馆于其侧,因名。属魏郡。东汉因之。曹魏属阳平郡,晋因之。南北朝刘宋大明元年立阳平郡于此,后赵徙阳平郡治此。元魏因之。后周兼置毛州于此,隋开皇初废郡,独以毛州统县。大业初州亦废,县属武阳郡。唐初复置毛州,后州废,县属魏州。天宝初属魏州魏郡。宋熙宁五年省永济县为镇入焉,寻复旧属大名府,金因之。元初属东平路,至元二年改属濮州。明初直隶东昌府,弘治二年割属临清州。皇清属东昌府临清州,编户三十里。
丘县
周为乾侯,鲁昭公所处之地。秦属东郡,汉初为馆陶之别乡,后析置,斥丘县地多斥卤,故名,属魏郡。东汉因之。曹魏省斥丘县,寻复置。晋因之。南北朝元魏天平初废,斥丘并内黄置临漳县,属魏郡。后齐移治斥漳城,后以斥漳省入平恩县,隋平恩县属武安郡。唐属洺州广平郡。宋因之。金废平恩县为镇,隶曲州。元初割平恩入堂邑,至元二十六年山东宣慰司言本县并入堂邑,差税词诉,相去二百馀里,往复非便,平恩有户二千七百,升县为宜。遂立丘县,隶东昌路。明初直隶东昌府,弘治二年割属临清州。皇清属东昌府临清州,编户二十七里。
东昌府疆域考
《通志》《府志》合载东昌府疆域图本府
东至济南长清,界一百里。
西至直隶广平,界一百五十里。
南至兖州府阳榖县,界二十五里。
北至直隶故城县,界二百五十里至
京师九百四十里。
东西广二百五十里,南北袤二百七十五里。聊城县〈附郭〉
东至茌平县,界三十五里。
西至唐邑县,界二十里。
南至阳榖县,界二十五里。
北至清平县,界五十里。
东西广五十五里,南北袤七十五里。
堂邑县
东至聊城县,界十五里。
西至冠县,界三十五里。
南至莘县,界三十里。
北至临清州,界三十里。
东西广五十三里,南北袤八十五里。
博平县
东至茌平县,界十二里。
西至堂邑县,界四十五里。
南至聊城县,界二十里。
北至清平县,界四十五里。
东西广五十七里,南北袤六十五里。
茌平县
东至长清县,界三十里。
西至博平县,界十二里。
南至东阿县,界四十里。
北至高唐州,界三十里。
东西广四十二里,南北袤七十里。
莘县
东至阳榖县,界十里。
西至朝城县,界三十五里。
南至朝城县,界二十五里。
北至堂邑县,界四十里。
东西广四十五里,南北袤六十五里。
清平县
东至高唐州,界二十里。
西至临清州,界七十里。
南至聊城县,界四十里。
北至夏津县,界二十里。
东西广七十里,南北袤四十里。
冠县
东至堂邑县,界三十五里。
西至馆陶县,界十五里。
南至朝城县,界二十里。
北至馆陶县,界二十里。
东西广五十里,南北袤四十里。
高唐州
东至禹城县,界六十里。
西至夏津县,界二十里。
南至茌平县,界四十里。
北至平原县,界三十五里。
东西广八十里,南北袤七十五里。
恩县
东至平原县,界十八里。
西至武城县,界五十五里。
南至夏津县,界三十里。
北至德州,界三十里。
东西广七十里,南北袤六十里。
夏津县
东至高唐州,界三十里。
西至清河县,界四十里。
南至清平县,界二十里。
北至恩县,界四十里。
东西广七十里,南北袤六十里。
武城县
东至恩县,界十五里。
西至南宫县,界三十里。
南至夏津县,界二十五里。
北至故城县,界五十里。
东西广四十五里,南北袤七十五里。
濮州
东至郓城县,界八十里。
西至开州,界六十里。
南至曹州,界七十里。
北至观城县,界三十里。
东西广一百五里,南北袤一百十五里。
范县
东至汶上县,界一百二十五里。
西至观城县,界二十里。
南至濮州,界三十五里。
北至阳榖县,界四十里。
东西广一百四十里,南北袤七十里。
观城县
东至范县,界二十里。
西至清丰县,界三里。
南至濮州,界三十里。
北至南和县,界十一里。
东西广二十三里,南北袤三十里。
朝城县
东至阳榖县,界二十里。
西至南乐县,界二十五里。
南至范县,界二十五里。
北至莘县,界二十里。
东西广四十五里,南北袤四十五里。
临清州
东至清平县,界十里。
西至曲周县,界七十里。
南至堂邑县,界四十里。
北至夏津县,界三十里。
东西广一百里,南北袤七十里。
馆陶县
东至堂邑县,界四十里。
西至丘县,界二十五里。
南至濮州,界三十里。
北至临清州,界二十里。
东西广六十里,南北袤七十五里。
丘县
东至馆陶县,界二十二里。
西至曲周县,界五里。
南至曲周县,界七十五里。
北至曲周县,界二十五里。
东西广三十里,南北袤一百里。
形胜附
《地理志》宋·卫齐鲁之冲。《元志》地平土沃,无名山大川之限。《一统志》南接济兖,北连德景,漕河所经要冲之地。《郡志》襟卫河而带会通,控幽蓟而引淮泗,泰岳东峙,漳水西环。实齐鲁之会也。万国贡赋,四方朝献,胥由此达,古今言地之冲,此其最焉。聊城县 博固名区,漕河要津,龙盘隐茌,阜之雄雉,叠耸缘云之胜。
堂邑县 右瞰会通河,左接冠氏壤。
博平县 古河萦带,长堤环绕。
茌平县 茌山高峙,漯水环流。
丘县 卫河经其东,漳水环其西。
莘县 北枕弇山,西带马颊。
清平县 漯川故道,漕河上游有古镇之雄,有沃野之利。
冠县 卫河经其西,马颊环其东。
临清州 河据会通,水引漳卫,大堤绕其前,高阜枕其后。乃南北之喉襟,舟车之都会也。馆陶县 陶丘山峙,其北屯氏,河环其西。高唐州 鱼丘名区,马颊故道,枕以玉冈,带以漯水。
恩县 南拱阴山,西牵卫水。
夏津县 鄃城故国,卫水要津。
武城县 地连冀野,水通卫河。
濮州 东距雷泽,南环濮水,黄河古道,帝丘名区。
范县 黄河羊角限其南北,清水马陵夹其东西。
观城县 黄河环于东南,澶渊卫于西北。朝城县 冠石山望于东南,马颊河经于西北。
东昌府星野考
府总室壁在亥卫分野。
《舆地考》曰:兖州在营室卫分野,今灵昌濮阳之西北境,济阳之西北境,博平之西南境,皆是唐。《天文志》曰:营室东壁陬訾也,初危十三度馀二千九百二十六秒,一太中营室十二度,终奎一度,自王屋大行而东,得汉河。内至北纪之东隅。北负漳邺,东及馆陶、聊城。又自河济之交涉,荥波滨济水,而东得东郡之地。古邶鄘卫凡胙邢雍共徵,观南燕昆吾豕韦之国。自阁道王良至东壁,在豕韦为上流,当河内及漳邺之南,得山河之会。为离宫,又循河济而东接元枵,为营室之分,兖州之域。东昌府为冠为濮为朝城为观城为范为临清为馆陶为丘。
东昌府山川考
《通志》《府志》合本府〈聊城县附郭〉茌山 在府城东五十三里,汉茌平县本此。按《说文》:茌草盛貌,俗作茌。《汉书》茌平应劭注云:在茌山之平地也。《一统志》云:山之平地曰茌,误矣。按《县志》:在城内之东北,形高土赤,横亘五百馀步,相传金元间凿土筑城而山夷。正德间复筑而山渊矣。
会通河 在府城东南。元至元间开凿以通河
运,自兖州阳谷县入境,北流经博平清平县界,至临清州入卫河,凡二百五十里,建闸三十一,岁久淤塞。明永乐九年,工部尚书宋礼疏凿以复古道。十四年,平江伯陈瑄又加修浚沿河置浅铺,筑牵道,树柳穿井。由是漕运称便。正统十三年河决,荥阳自开封北经曹濮、趋漕、决沙湾东堤,入海。景泰四年,遣左佥都御史徐有贞往治,浚广运渠起张秋金堤,达于大潴,踰范暨濮上设九堰泄水,诸闸于东昌龙湾等处,以宣其流。而沙湾塞,有元杨文郁开河碑,及有贞修河碑。
武水 在聊城县西南四十五里,汉阳平县地。隋改曰武水县,唐改曰崇武,后周省入聊城。宋大观三年立镇,都巡检司讲武亭,后改武水巡检司。
玉环井 在府治西南五十步许,井中甃石如玉。
二十三浅 《通志》未载,按《聊城县志》:会通河之东岸北至博平之梭堤,儿三十里西岸,北自堂邑之南梁家乡,南至阳榖之官窑口三十五里,置浅铺,二十有三。北坝口浅,徐家口浅,柳行口浅,房家口浅,吕家口浅,龙湾儿浅,宋家口浅,破闸口浅,林家口浅,于家口浅,周家店浅,北坝口浅,稍张闸浅,柳行口浅,白庙儿浅,双堤儿浅,裴家口浅,方家口浅,李家口浅,宋家口浅,耿家口浅,蔡家口浅,官窑口浅,二十三铺,老人二十三人,夫二百三十人,守口夫二百人。
周家店闸 在东南三十二里,元大德四年建,接阳榖之七级,下闸十二里。
李海务闸 在东南二十里,元元贞二年建,南至周家店,闸十二里。
通济桥闸 在城东门外会通河上,永乐九年建,南至李海务,闸二十里。
永通闸 在正北二十里,万历十七年建,南至通济,闸二十里。
裴家口减水闸 正统六年山东按察司佥事王亮建。
米家口减水闸 景泰七年山东布政司参议陈云鹏建。
官窑口减水闸 正统六年佥事王亮建。枊家口减水闸 成化八年本府通判马聪建。水大则开以泄水,非通舟之闸也。
泄水闸 在通会河岸,水势涨发时泄漯河以杀其势。
漯河 旧讹云湄河,考图经漯亦黄河,即今七里河是也。流博平,经南正店流高唐。
隆兴寒泉 在东关寺内,泉极甘洌。
济众寒泉 在南关外。
双井泉 味清甘,在东关外。
堂邑县
会通河 《通志》不载堂邑山川,按《堂邑县志》:会通河在县东北四十五里,即漕河也。南自张秋,经本境梁家乡,北至临清,抵直沽入海。
马颊河 按《堂邑县志》:马颊河《旧志》云:禹贡,九河之一。《尔雅》云:上广下狭,状如马颊亦名旧。黄河自大名府顿丘北,过朝城西五十里,又北经莘县入堂邑,过津期乐陵入海。故道尚存,在县西十二里。
博平县
平山 在博平县西二十五里,即洪镇寺也。府城中亦有平山,今平山卫因此名。按《县旧志》:在治西南。《山东通志》在府城中,今平山卫因此得名,信矣。则指寺为山者,非尝读。《北魏书》东郡博平有长白山,始见之,甚骇愕及考,其下有土鼓、逢陵二城,盖谬指邹平之长白,乃范文正公读书处,史亦错讹。
鹅子岿 在博平县西北十五里,土埠巍然以其形类鹅子,故名。上有鲁义姑庙。
文泉 在博平县学东南,旧塞。正德八年泉自涌而甘洌,乃古井也。
灵泉 在博平县西三十里梭堤北。一名𣹢管洞,大石甃成,六管三窍,以泄潦水。永乐九年疏会通河,遂塞。遗址尚存。
北龙井 在博平县,大旱不竭。
漯河 按《水经》:源自顿丘,出东武阳经博平者,即此。今自治西北四十里入境,北过伦家桥,又北至清平境,东入高唐境,去《旧志》指为马颊者,误。
鸣犊河 按《县志》:古黄河也,自治西南入境,东过旧治南,又东至今治西邓家桥七里河,自南来入焉。又东至治北南受小湄河,东北经古灵
城,又东北入高唐境去。汉元帝永光五年河决,灵鸣犊口即此。
湄河源 按《县志》:出濮阳南,黄河过旧博州,抵博平,今已淤塞,每遇水涝则泛溢为患。《旧志》谓漯河,旧讹为湄河者,非是今之小湄河,乃凿之以泄其水者。
小湄河 按《县志》:景泰间知县龚让凿,自治南十五里循城之东,而北入于鸣犊。嘉靖间知县王宗舜、李鹭相继复浚,今被小民占种堙塞,当为复浚者也。
会通河 按《县志》:元人所以运江淮之粮者也。明工部尚书宋礼、平江伯陈瑄相继复浚。其河由治西莎堤入境,至梁家港北魏家湾,南旧有减水闸五座,年久废坏,知县华汝梅复修。七河里 按《县志》:起自府城东南七里许,以受漕河减水闸之水,北至治西南入境,至治西北邓家桥入鸣犊河。成化间聊民苦漕河减水之泛涨,为害也。奏请开凿以泄之,河在博境者,知县文林所凿也。
龙湫 按《县志》:在治西北四十里,界于清平博平之间,中有灵物,深不可测,俗呼黑龙潭者是也。遇旱祷雨辄应,今灵物去而湫亦渐涸矣。甘泉 按《县志》:在县西南隅古井也。水泉甘冽,于茶经可居上品,相传曾饮万马不竭。
清泉 按《县志》:在南门内之东,亦古井也。其水清冽可饮,可酿,故名。
义井 按《县志》:在县衙后辛未邑,城被围时知县坚晟之,妻女环井而坐,虑变即投焉,邑人义之以名其井。
茌平县
丁家冈 在茌平县西一十里,时居民联处有甘泉酿酒,味嘉,故俚云茌山丁块酒。
兴隆冈 在茌平县南十里,相传下有铁墓,不知所自。
漯河 按《县志》:在城北四十里。
熙河 按《县志》:在城北七十里三乡车里长屯,界内即古屯氏河。
业官屯河 按《县志》:在城北三乡。一自博平渰家坡来,一名栾家河沟,自业官屯北东北流入,长清禹城等界,今下流壅塞,屯民渰没,多系于此。
冯家河 按《县志》:自杨绕桥绕城西南东三面,东流至二十里铺河新河,一自城西王洪庄起绕城西东,北流入禹城县界。一自城西南十五里,东流至屯氏河,又东北至二十里铺河,大溪坡在城东南三十五里,周环二十馀里。
龙潭 按《县志》:在城南十五里,方圆百亩,旧传每将雨,潭中白气冲天。大雨旋注中亩馀,隆寒不冰。一日忽潭中有声如雷,鱼鳖尽伤,居民取者无数,一在城北六十里。
腾蛟井 按《县志》:在儒学前,万历十年凿。酒泉井 按《县志》:井二。一在茌山驿后,一在丁家块。其泉芳洁,取以酿酒,香美异常。
罗公井 按《县志》:罗公井在儒学东,三井相连,取三元之义。
清平县
漯川 在清平县西十里,冬夏枯溢不常。龙湫 在清平县西三十里,潭阔亩馀,深不可测,祈雨辄应。
龙泉井 按《清平县志》:在学宫后。
甜水井 按《清平县志》:在东关外,水甘美异常,今为沙堙塞。
漕河 按《县志》:漕河在城西南三十里,从博平流入县界,下接临清州界。
莘县
弇山 在莘县北四十里马桥镇西,上有弇山庙,后魏孝昌二年,忽泉涌出。底有碎石,号曰弇山泉。宋赵㠓治莘祷旱得雨,请立庙,赐额显仁。马颊河 按《莘县志》:在县治西五十里,来自西南,经流东北,两岸至本县井家庄。
冰井 按《莘县志》:在县治西五里。
甘泉 按《莘县志》:在县东二里,邑父老相传昔有领命取东海水引药以疗疾者,限期甚急,道经本县,夜宿城东邸店,有神告以此处有甘泉,其源通海,可取之以复命。明旦寻至井,尝其水,味甘美,取之以归,后疾果愈。
古屯氏河 按《冠县志》:古屯氏河,在县东南二十五里。今塞为陆,冠有屯氏,实当河济之冲,自河南徙而屯氏乃涸。
临清州
大阜 在临清州镇定门外二里许,盘踞广百
馀亩,岿然为城北主山。
鳌头矶 在临清州会通河分津之中,环砌以石如鳌头,突出四闸,建左右如足,广济桥尾,其后为四方商贾聚舟之处。今俗名观音嘴。古堤 在临清州威武门外,盘曲低昂,状若蛟螭,其脉南来为会通河所断,逾河以北城之东南复枕其半,俗因呼为东堤,转而东北直抵夏津,其委濒海,盖古之河堤也。
琉璃井 在临清州城外西南隅,甃似琉璃,景泰间平江伯陈豫筑城掘得之,名清泉。
普惠泉 在临清州板闸南河岸上,工部主事傅谧所凿,有亭覆焉。
漱玉泉 在临清州城内西南隅义塾前。广济泉 在卫河东岸元帝祠前。
通济泉 在会通河北岸通济桥。
威武泉 在威武门外。
镇定泉 在镇定门外,皆兵备副使陈璧新凿。晦显泉 在永清门月城外,旧建八角亭于上,值用兵车骑难驰,遂撤亭实之。
沙河 按《临清州志》:在旧城东门外,相传为古赵门无水则积沙,夏秋间水盛则成河,东流至海,或云入高唐马颊河。
丘县
平丘山 在丘县治东十字街南北县,名因之。按《尔雅》云:非人为之曰丘,广雅云小陵曰丘平,丘得名以此。
盛水湾 按《县志》:在县治东南。北约可长五里,今久涸,犹存其迹。
化龙泉 按《县志》:在
文庙前,因以名。
甘泉 按《县志》:九处。两在蒋氏南园,一在刘氏东园,一在八蜡庙四,一在预备仓门西,一在东门外庙前,一在东门外,久涸,知县汪銮凿,治教谕朱侃为凿井歌。一在南门外,一在西门外。
馆陶县
陶山 在馆陶县西南五十里,微有土阜,禹贡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至于陶丘,北即此。
卫河 在馆陶县西二里。源出河南卫辉府苏门山东,北流入境,合漳河北流至临清州,与汶水合为会通河,合流北过夏津恩县武城,注直沽入海。汉名屯氏河,隋大业中疏为永济渠,亦曰御河。《汉书》:河决,馆陶分为屯氏河,即此。漳河 在馆陶县西南五十里,源有二。一出西潞州,长子县曰浊漳。一出山西平定州乐平县,曰清漳,俱东经河南临漳县,合而复分。一北流入滹沱河,一东流至馆陶县,入卫河,与会通河合。
育英泉 在馆陶县学西南隅,元大德初县令张仲谦所凿。至今觱沸清冽,城中士民资其汲者大半。
黄河 按《馆陶县志》:汉武帝元光中河决,馆陶成帝时复决,馆陶即此,今河绝,故道存焉,在县西南西河寨西。
屯氏河 按《馆陶县志》:水经大河,故渎,北出为屯氏河,径县东别河,又东北径武城故城南别渎,又东北径清河故城,西北径灵县北,又东北径鄃县,与鸣犊河合。汉永光五年河决,清河灵鸣犊口而屯氏河绝。
笃马河 按《馆陶县志》:在县东南十五里。王莽河 按《馆陶县志》:王莽河在县西南六十里,迁堤村之南。自元城县黄金堤包儿头迤逦,北至盘堤,盘堤至孙店,以及炉里,炉里至徐家口,入卫河。考王莽曾祖贺为大名,名宦卜居元城,贺以下冢墓俱在。元城此河想为莽浚,故以莽名。又先是河决,魏郡汎清河以东数郡,莽恐河决为冢墓害,及决东去元城不忧水,遂不堤,塞河为莽浚无疑。
高唐州
高堂山 在高唐州东北玉冈之高处,即是。马颊河 在州西二十里。《尔雅》云:上广下狭状如马颊。禹贡九河之一,亦名旧黄河。自大名府顿丘,北过朝城,又北经莘县、堂邑、观城、清平诸县界,入州境。又东北过津期,东达于乐陵入海。今其故道尚存。按《元和志》:在德州安德平原之境。《寰宇记》云:在棣州商河北。《通志》略载马颊水北过临邑、卢城、蒲台、邹平、乐安诸县界,入海。盖九河支流,散漫所历非一处云。
漯河 在州西二里,即黄河支流,禹贡浮于济漯达于河,按《水经》云:源自顿丘,出东武阳县,经博平至州境,又东北流入海,其流今涸绝矣。
鸣犊河 在高唐州南二十里,旧灵城县。东北入蓨县,与屯氏河合流入海。汉元帝永光五年河决,灵鸣犊口即此。《水经注》大河故渎,别出为鸣犊河。《史记》孔子将西,见赵简子,闻窦鸣犊之死,临河而叹。索隐曰:鸣犊,犨字也。今按高唐赵接境河,名本此。
熙河 在高唐州东南三十里,东北入禹城,其源无可考,疑即屯氏河也。
唐公沟 在高唐州东门外,成化间屡有水患,知州唐祯因东北地下浚沟注之,水患遂息。因名唐公沟。
楼儿井 在高唐州城内,西南隈水清甘,夏月久贮不变。境内又有寺前井、菜园井,皆不逮也。明永乐间成祖驻跸,以此水进御,始置亭其上。
恩县
西山 在县西四十里,为汉清河郡。旧治遗址。津期河 在县南二十里,溢涸无常,不通舟楫,或曰:即旧永济渠也。
黑龙潭 按《县志》:在津期桥东,其深不测,世传有龙店其中,祷雨取水,多有应云。
白龙潭 按《县志》:在津期桥西。
寺前井 按《县志》:在大觉寺东前边,水甘美。菜园井 按《县志》:在元都宫西南。
龙井 按《县志》:在州城东北二十里,古堤之湾,今井湮。
驿后井 按《县志》:在鱼丘驿北。正德六年修井掘出,绝异他井,其砌无缝,上下皆乌磁烧成。龙湾 按《县志》:在县东十二里陈家口南,冬夏水不涸,居民获鱼利焉。
卫河 按《县志》:在县西北五十里,其源出河南卫辉府稣门山,合漳水经流邑城,起白马庙至四女树七十里,北注直沽入海。即今漕运河也。亦曰御河。
古泉 按《县志》:在儒学明伦堂东侧,其水渊渊,汲之不竭。
有本泉 按《县志》:在儒学东钟楼下。
善感泉 按《县志》:在拱辰门内街东。
太仆池 按《县志》:在县治迤南府馆后,广约数亩,深二丈馀。有鱼鳖育其中,前为太仆寺,行台俗呼马厂湾。
夏津县
马颊河 按《夏津县志》:马颊河在县东高唐州界三十里。李巡曰:禹疏九河,河势上广下狭,状如马颊,故名。禹贡九河之一,亦名旧黄河,其源出大名府、开州、顿丘,北过朝城西五十里,田真庙分而为三。转而西北复合为一,又北经莘县、堂邑、观城、清平诸县界入境,北流十五里至陶家桥,十里抵卞官桥,又北流十五里至董姑桥,迤逦三里许出境至津期桥,则为恩县界矣。其委入海,今两岸相去数步。高平者俱乾旱洼,下者间有积水,不通舟楫,世传为马颊河,按马颊河自北渎入贝丘,至大陆北播为九河。《元和志》在德州安德平原之境。《寰宇记》在棣州商河北。《舆地记》云:即通马河。《通志》略载:马颊河水须城渔山之东,右河济河流出。故虑城北有泺水,自东北入焉。泺水即今济南西门水是也。疑此别河之名,非马颊河,抑九河支流散漫所历,非一处云。存之以俟知者。
卫河 按《夏津县志》:卫河在县西四十里,其源出河南卫辉府、辉县、苏门山、百门泉,东北引滏、洹、淇三水,流千里为馆陶会漳水,又北九十里为临清,与会通河合。北流至半壁店入境,八里至裴家圈,三十里至渡口,驿又五里许为武城界,其委入海汉,名屯氏河,隋名永济渠,又名御河,即此。
沙河 按《夏津县志》:沙河在县治西十五里,自临清八里湾,东北至师家堤口入境。历马家寺箭口,至南北双庙,又入晁官营、杨官营十八户,至魏官屯出境。为武城界,东北至陶家店,又西北至大王坡,为恩县界。今涸。嘉靖八年均地时为徵粮地,迨崇祯庚辰,岁大荒,人相食,民仅存十分之一。地因荒芜,迄今三十馀年,一望平沙,草莱不生。虽云生齿未繁,开垦无力,抑亦地气使然哉。
古堤 按《县志》:自东南,来盘曲低昂状若蛟螭,至临清为会通河所断,逾河而北城之东,南复枕其半,俗呼为东堤,转而东北柴二庄为夏津境,历赵家、韩家诸庄,绕治迎薰南门,挹旸东门之外,又转而东北,桑家店为恩县界,其委濒海,盖古之堤防也。
月堤 按《县志》:在县治西四十里卫河之东西
两岸也。外岸不足以防水患,故内堤作焉。岁久坍缺。嘉靖庚寅河决外堤,民庐舍田禾荡然一空,凋敝甚焉。丁酉戊戌二秋,河复溢,民惧辄驰告知县,易时中岁发附近夫八百馀人修之,己亥春乃发概县夫七千一百有五人,并德州九屯夫二百三十人修月堤,越三月讫工。
旧堤 按《县志》:东岸北自武城界横河口,南至临清界二十里口,十有九处,共长五千三百一十一丈七尺,西岸无。
新堤 按《县志》:东岸计有八处,共长一千三百九十八丈五尺;西岸计有四处,北自武城之刘家道口,南至清河潘家口,共长一千零八十五丈。
武城县
沙河 按《武城县志》:在武城县东南十五里,又西北五里,曰蔡河,又西北二十里,曰黄芦河,又西北四十里,曰五沟河。
濮州
历山 在州东南七十里,即舜耕处,有舜祠旧址,东有再熟、成都二乡,取一种再熟,三年成都之义。
箕山 在州东五十里,相传许由逊位避居此山。按《史记》:箕山在颍阳,太史公尝登之,以为其上有许由冢,今在河南。
青山 在州东三十里,其下为青山堌,居人依焉。
凤凰岭 在州东北,土阜类凤形。
杏冈 在濮州旧治东北。
濮水 在濮州治东南三十里,其流入于河。应劭曰濮水。发源陈留,入于钜野,昔师延为纣作靡靡之乐,自沉于濮庄,子钓濮水,皆此。今水已涸,上有庄子祠。
黄河 在濮州东南六十里,明永乐九年疏通东北,流入会通河。正统十三年决于张秋镇沙湾,径流入海。景泰七年始塞,复故道。
津期河 在恩县南二十里,溢涸无常,或曰即隋凿永济渠也。
瓠子河 在濮州东南七十里,瓠子之源在魏郡白马县,此其下流也。汉元光中河决,瓠子东南注钜野,通于淮泗。后二十馀年,天子使汲仁郭昌,发卒数万人塞之。于是自临决河,沈白马玉璧于河,令群臣从官自将军,已下皆负薪填决河,筑宫其上,名曰宣房宫,而导河北行二渠,复禹旧迹,其经濮州者,今流已渐微,民称为瓠河。
古黄河 在州东南三十里,合瓠子河,东北流入于会通河。
新黄河 在州东南三十里,正统十三年河决于荥泽东黑阳山,由蒲经坛四十馀里,合古黄河故道,北入会通河。决于沙湾,水入兖济,遂夺运道以东,公私告困,于是诏发东昌兖州夫筑堤以障,运道仍通。
雷泽 按《濮州志》:雷泽在州之东南,舜尝渔其间,禹贡所谓雷夏,既泽是也。世称宅中有龙,其旁旧有雷泽城,昔雷泽县治在此。东汉改雷泽为成阳县,有孟郁尧庙碑,张宠帝尧碑。
济水 按《濮州志》:济水伏流不见,书言发于沇溢于荥泽,浮于汶,见《于济书》。禹贡云:雷夏既泽,泽在济阴郡。成阳,今濮州雷泽是也。至于唐许敬宗答高宗曰:济水伏地南出于荥泽,又伏而出曹濮之间,汶上入之故曰济北、济阴、济阳、济宁、济南,名随地异,皆此水也。
红船口河 按《濮州志》:红船口河,旧名黄水,即黄河之支流也。自开封府流至曹县界,分为二支。其一东南,由贾鲁河入徐州。其一经曹州界高二庄,流至寿张沙湾口,入会通河。弘治间河决阻运道,自筑黄陵冈河,遂绝,积水甚清澈,可通舟楫,南往郓曹等处,又名清河,今呼为水保河。
金堤 按《濮州志》:金堤在濮州城南,迤东北抵安平镇。汉成帝时王延运土以塞河,自金堤而增筑之,即此。其上为扁鹊墓,今建玉皇庙。四角池 按《濮州志》:四角池在州治西北二十里,方八亩。池傍有铁窗,水源自西南穿入池内,注东北。今淤塞已久,居民因名四角池。
范县
黑龙潭 在县南十五里,汇流成渊,方盈数亩,相传潭有龙,蜿蜒其中。宋熙宁中州守闾丘公祷雨辄应,请于朝立庙,封其神为妙应神,又高唐州。西二十里博平县,西北二十八里莘县,东南二十里皆为黑龙潭。
放鹤池 在观城县南五十馀里,相传卫灵公养鹤之所。
范水 按《范县志》:范水在旧县城东,大潴潭之别派也。县之得名以此。今塞。
清河 按《范县志》:清河在县东一里,有二派。自西南来者,发源于原武之黑羊山,经澶渊、濮州流入县南。四十里杨二庄,邢家桥为魏河,又自澶滑清龙等坡,流入濮之董家口者,为洪河。又自曹州而入濮者,为小流河。二河至杨二庄南与魏河合而为一。自东南来者,乃河决之别派。由黄陵冈北,下经蒲城、水保、大潴潭,至县南二十里回龙庙,与洪魏等河合入宋名口,至邑东郊总名清河,抵寿张沙湾而入于会通,今俱塞。按《范县志》:马颊河故道在县北三里,自直隶清丰县过观城,迤逦而东,即禹贡九河之一。八里湾河 按《范县志》:在县东南四十里,源流不可考,今塞。
水保司河 按《范县志》:水保司河在县东南七十里,乃宋漕河之故道也。其地濮郓杂处,民疲盗多,专设巡检司一员。明正统十三年河决,荥泽自黑羊山由蒲经澶合古黄河,北入会通,决沙湾夺运道。诏发东兖丁夫筑堤障之,堰黄陵冈河绝而积水尚可通舟,故名清河,又名红船口,今俱塞。
马厂河 按《范县志》:马厂河在县南一里,自西而东。成化七年知县郑铎凿之,泄周望陂水,今塞。
观城县
马颊河 按《观城县志》:马颊河在县治东八里,即禹疏九河之一也。相传发源自黄河分流,由曹濮过观城,北经朝城莘县堂邑,抵高唐,久湮没成沙窝。
龙潭 按《观城县志》:古龙潭距县东南十三里,潆洄于马陵堤之阴,四野之水藉以为壑,盈则顺堤而东,由范邑入竹口坡。
大张坡 按《观城县志》:大张坡去县北十里,其地淤下雨,旸时若则麦禾丰稔,涝则淹没尽矣。四角池 按《县志》:四角池,县西南二十五里,相传卫灵公养鹤处。名放鹤池。
琉璃井 按《县志》:琉璃井,县东七里。形色苍黄,类琉璃,投块激之,声如谷应,古井也。
海眼泉 真常宫前,俗传水与海通,故名碑压其上,盖元时井云。
琴堂井 按《县志》:琴堂井县治内。
腾蛟井 按《县志》:腾蛟井魁楼前。
显佑井 按《县志》:显佑井城隍庙东。
朝城县
冠石山 在县东南七十里,有土阜尚存。沂水 按《县志》:沂水出冠石山下,东与沭水合流入海。见禹贡蔡传久废。
黄河 按《县志》:黄河在城东南二十里长堤外,按《五代史》:石晋开运三年,河决,朝城即此,故道今存。
马颊河 按《县志》:马颊河在城西北,禹九河之一,由曹濮观城过朝城,北经莘县堂邑,抵高唐。故道今存。贾世贞曰:按马颊一流,据《舆考郡志》及《濮志》、《观志》与《朝志》俱云:九河之一,似有确凭矣。及邑,侯祖公考经引传披示舛错,然后知沿袭之误,而不察也。因检阅禹贡导河文,九河之播,实在大陆北。注:大陆,为邢赵深三州地。按《尔雅》:十薮记,大陆,晋地。《路史》禹疏九河,在兖州域,俱与经文合。惟禹纪小注:九河始元城,今大名西三里有故道。而九河图则言:在河间路沧州境内,至马颊河。独无明注,图亦未定何所,盖河自大伾而下碣石而上,转徙无常,概难指实。今碣石既沦于海,逆河已不可考,则九河之下流无从稽矣。又自隋炀帝引河入汴,引汴入淮,河渐南趋。宋熙宁中大决,澶州北流遂绝,而九河之上流亦湮矣。由是言之,马颊之无关朝境,理或然。与《旧志》所载:或决徙之,故道则然。信史不若信经,之为长有断然者,但史贵阙疑。《旧志》:未敢遽删,附此以俟,后之论断云。
漯河 按《县志》:漯河在城西南,按《水经》:源自顿丘,出东武阳,由阳谷、博平,经清平、西山、漯川,达于高唐界,东北流至千乘入海。今塞,唯丰育门外稍南三里许,有大陂,每夏秋积潦,并成巨津,乃当时漯河流汇之深处也。
武河 按《县志》:武河在城北,发源于虞家铺东南一里,萦纡而西至董村口,复汇而东经韩张店,南至聊城界,东北流至青州武阳沟,又过东武入海。今涸。惟虞家铺东南有大陂,势尚弘深,
即发源处。朝城旧治在韩张店,故名。武阳故道逶迤可辨。
河渠附
总理河道军门。
管理河道工部分司。〈以上衙门不在府境〉管理河道按察司分署临清,奉敕行事,带管河道。所属本府。管河通判一员,临清州管河判官一员,聊城等县管河主簿共七员,博平县管河典史一员,周家店等闸官共七员。
河渠始末
元初粮运自浙西入江淮,愬黄河至中滦。陆运至淇门,由御河舟达于燕。世祖至元二十年以江淮水运不通,命兵部尚书奥鲁赤等自任城穿渠导洸汶泗水,北流至须城安山,入清济故渎,经东阿至利津河入海。后海口沙壅,又从东阿陆转二百里,抵临清,下御漳以道经茌平。夏秋霖潦转输艰阻。二十六年用寿张尹韩仲晖太医令史边源言,复自安山西南开渠,由寿张西北过东昌,又西北至临清,凡二百五十里。引汶绝济,直属御漳,建闸节水。名会通河。国朝洪武二十四年河决,原武黑阳山由旧曹州郓城西河口漫安山湖,而会通河塞。永乐九年以陆运劳费,不赀用。济宁州同知潘叔正言,遣工部尚书宋礼等,发山东丁夫十六万馀人疏浚。元会通河,故道自济宁至临清三百八十五里,又筑坝戴村遏汶水分流南旺,北达临清。会通河始复。正统十三年河决,荥阳自开封北经曹濮,趋曹决沙湾东堤入海。景泰四年左佥都御史徐有贞奉命往治浚,广运渠起张秋金堤,达于大潴踰范,暨濮上设九堰,建泄水诸闸于东昌龙湾等处,以宣其流。而沙湾塞。至弘治六年都御史刘大夏筑堤黄陵冈,由是河南徙始不病,漕卫河即御河也。始隋炀帝导卫辉百门,泉东北引淇滏漳洹之水,御以巡幸,赐名御河。卫流湍悍益,以汶七八月间洪涛峻泻,水势冲激数败舟。弘治庚戌侍郎白昂出治河,建临清东闸。正德间都御史刘恺建南版,新开二闸。以后岁遣都水司主事一员治河。嘉靖七年主事郑允璋奏革闸务,并隶砖厂营缮司河道,改属张秋。都水司壬子大水卫河决,工部员外郎周思兼督众筑塞。隆庆三年总理河道,都御史翁大立檄州县各裁闸坝夫役,无事之食者,改编银差,贮府备用。津老罢弗设。万历十九年漕流艰涩,工科都给事中常居敬行河疏,请府北二十五里增建永通闸一,自会通河开,迄今二百馀年,决塞不常,前后治河诸臣,经营无遗力,境内诸役以间徵调徐兖挑筑,岁食不足,百姓私益其直,濒河诸州邑困甚,河道经由凡一州七县。
聊城县
河之东岸,南自本县之皮家寨,北至博平之梭堤六十里。西岸北自堂邑之梁家乡,南至阳谷之官窑口六十五里。置浅铺二十有三。
北坝口浅,徐家口浅,柳行口浅,房家口浅,吕家湾浅,龙湾浅,宋家口浅,破闸口浅,林家口浅,于家口浅,周家店浅,北坝口浅,稍张闸浅,柳行口浅,白庙儿浅,双堤浅,裴家口浅,方家口浅,李家口浅,米家口浅,耿家口浅,蔡家口浅,官窑口浅,二十三铺浅夫七十人。
置闸四周家店闸 南接阳谷之七级,下闸十二里,闸官一员,夫三十人。
李海务闸 南至周家店,闸十二里,夫三十人。通济桥闸 南至李海务,闸二十里,闸官一员,夫四十人。
永通闸 南至通济桥,闸二十五里,闸官一员,夫三十人。
官窑等处减水闸五。
博平县
河之东岸,北自清平界,南至博平之梭堤,三十七里。西岸北自清平之丁家口,南至魏家湾,四十里。置浅铺六。
朱家湾浅,减水闸浅,老堤头浅,袁家湾浅,朱家屯浅,梭堤浅。
老堤头北减水闸一。
堂邑县
河之西岸北自清平之魏家湾,南至聊城之吕家湾,三十五里,置浅铺七。
涵谷洞浅,新口浅,土桥浅,中闸口浅,马家湾浅,北梁家乡浅,南梁家乡浅。
置闸二梁家乡闸 南接聊城之通济,闸三十里,闸官一员,夫三十人。
土桥闸 成化十二年建,南至梁家乡,闸十五
里,夫三十人。
土城中减水闸二。
清平县
河之东岸,北自潘官屯,南至博平之减水,闸三十九里。西岸北自临清之潘家,桥南至堂邑之涵谷洞,三十三里。置浅铺九。
潘家浅,张家浅,左家浅,李家浅,丁家浅,赵家浅,戴家湾浅,十里井浅,魏家湾浅,浅铺夫四十五人,捞浅夫六十六人。
置闸一戴家湾闸 南接堂邑土桥,闸四十八里,闸官一员,夫三十人。
魏家湾李家口减水闸二。
临清州
会通河之东岸赵货郎口,南至板桥,三十四里。西岸北自临清之二歌营,南至板桥,三十一里。汶河北岸板闸河,东至潘家桥二十里。南岸板桥东至赵家口二十三里,置浅铺十九。
破闸口浅,沙湾浅,潘家屯浅,潘家桥浅,北土门浅,郭家庄浅,上口厂浅,王家浅,丁家马头浅,陈家庄浅,白庙浅,夏仗柳浅,赵家口浅,孟家口浅,罗家圈浅,吊马桥浅,尖冢浅,房村厂浅,撞圈浅,浅夫一百七十一人。
置闸二新开上闸 南接清平之戴家湾,闸三十里,闸官一员,夫八十四人,溜夫四十人。南板闸 南至新开上,闸五里四十八步,夫四十人,溜夫一百十五人。
夏津县
卫河之东岸自桑园,南至临清之赵货郎口,四十六里。西岸北自武城之刘家道口,南至清河之渡口,七里,置浅铺八。
横河口浅,大口子浅,小口子浅,郝家圈浅,草庙儿浅,裴家圈浅,赵货郎口浅,浅夫八十人。
武城县
卫河东一里,始恩县之白马庙。南至夏津之桑园,一百四十四里。西岸始故城之郑家口,南至夏津之王家庄,一百一十四里。置浅铺二十九。桑园浅,商家浅,徐家道浅,白龙头浅,白家圈浅,大龙头浅,湾头浅,柳林浅,大还河浅,高家圈浅,耿家林浅,陈家林浅,何家堤浅,半边店浅,丁家道浅,陈家桥浅,方浅,刘家道浅,侯家道浅,周家道浅,西关浅,南调嘴浅,北调嘴浅,绝河头浅,小流浅,孟家庄浅,王家庄浅,张家庄浅,果子口浅,夫一百五十一人。
恩县
卫河之东岸,自四女树至武城之白马庙,七十里,置浅铺七。
白马庙浅,高师姑浅,滕家口浅,回龙浅,八里堂浅,新开口浅,曹家口浅,浅夫七十人,捞浅夫二十八人。
附河滩地
聊城县十四顷五十亩八分,租地二顷五亩一分一釐。
堂邑县九顷六十六亩五分七釐,租房三百七十五间半。
博平县十一顷二十八亩,租房一百九十八间半。
清平县十四顷二十五亩一分二釐,租地七分二釐。临清州七顷九十九亩四分九釐六毫,租房大小不等,共银一百三两三钱八分二釐。馆陶县十二顷八十八亩三分。
夏津县二十六顷九十九亩九分三釐四毫,租地八十七亩五分四釐。
武城县一百十一顷十五亩七分七釐,租房七十二间。
恩县十一顷五十五亩三分四釐四毫,租房五十八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