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漳州府部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千九十五卷目录
漳州府部汇考一
漳州府建置沿革考
漳州府疆域考〈有图 形胜附〉
漳州府星野考
漳州府山川考一
漳州府建置沿革考
漳州府疆域考〈有图 形胜附〉
漳州府星野考
漳州府山川考一
职方典第一千九十五卷
漳州府部汇考一
漳州府建置沿革考
《府志》本府《禹贡》:扬州之域。《周·职方》:七闽地也。秦并天下,置闽中郡。汉属闽越。武帝建元间,又封无诸孙馀善为东越王,后数叛汉,乃尽徙其民于江淮间,虚其地。东汉为会稽郡,冶县地,后又分属南部都尉。建安初,以南部置候官等五县,而漳地属候官。晋为晋安郡地。宋、齐因之。梁以来为南安郡地。大同四年,始筑龙溪。陈隶闽州,改隶丰州。隋为建安郡四县之一。唐初,隶岭南道。高宗仪凤三年,寇陈谦等连结诸蛮攻潮州,守帅不能制。左玉钤卫翌府左郎将陈元光讨平之,开屯于漳水之北,且耕且守。嗣圣三年,元光请于潮泉间建一州,以抗岭表。诏从之。因即屯所为州,并置漳浦县属焉。漳为州自此始。开元四年,徙治李澳川为今漳浦县。二十二年,改隶岭南经略使。二十八年,析置怀恩县,领县二。二十九年,省怀恩,入漳浦,而以泉之龙溪来属。天宝元年,改州为漳浦郡,还隶福建。十年,又改隶岭南。乾元二年,复为漳州。上元元年,还隶福建。大历十二年,割汀之龙岩县来属,领县三。兴元元年,刺史柳少安请徙州治于龙溪,未报。贞元二年,摄州事陈谟白、观察使卢惎以闻,乃以龙溪为漳州,治其李澳川漳浦县治如故。光启元年,光州刺史王绪苦秦宗权诛,求南走闽,攻陷汀、漳二州。绪暴,众囚绪,推王潮为主,克泉州,请命于福建观察使陈岩。岩以潮为其州刺史,传弟审知,遂王闽中,五世而灭。五代、南唐改漳州为南州。晋开运中,朱文进擅命以程赟为刺史,衙将留从效杀赟,据泉、漳二州。宋建隆三年,留从效死,陈洪进有其地,始奉正朔。乾德四年,复为漳州。太平兴国三年,洪进纳土,属威武军。五年,以泉州之长泰县来属,领县四。雍熙二年,属福建路。元至元十六年,升为漳州路,隶福建,行中书省,领录事司,一县如故。至治中,析龙溪、漳浦、龙岩三县地,置南胜县,共领县五。至正八年,立漳州,分元帅府。十六年,改南胜为南靖。二十一年,以新翼万户罗良为福建行省参政,兼守漳州路。二十六年,陈友定袭陷之。明洪武元年,兵取陈友定,改为漳州府,隶福建承宣布政使司,罢录事司,领县仍旧。城内置漳州卫,领左右中前后五千户,所边海置镇海卫,领左右中前后。陆鳌悬钟铜山八千户所,及置铜山水寨,悬钟澳。成化三年,析龙岩地,置漳平县。正德十二年,析南靖地,置平和县。嘉靖九年,析漳浦地,置诏安县。凡领县八。四十四年,析龙岩地,及割延平府大田、永安二县地,置宁洋县。隆庆元年,析龙溪、漳浦地,置海澄县,凡十云。皇清定鼎,领县如故,惟漳州、镇海二卫,及各所,俱渐次裁革。
龙溪县〈附郭〉
本梁南安郡地。大同中,始析置龙溪为南安,属以西江。上九龙昼戏,故名其江为九龙江,县曰龙溪县。陈光大间,属丰州。隋开皇九年,属泉州。唐嗣圣十六年,属武荣州。州寻废县,还属泉州。十七年,复置武荣州,县仍属焉。景云二年,改属泉州。开元二十九年,始来属漳州。贞元二年,徙州治于此,遂为附郭县。宋仍旧。元至治中,析七都,置南靖县。明隆庆元年,复析五都,置海澄县。皇清因之。
漳浦县
旧附郭县也。本古绥安县地。唐嗣圣三年,与州并置,初在梁山之下,地名云霄,其南漳水出焉,因名漳浦。开元四年,州民余共讷等,以地多瘴,请徙李澳川。诏从之。去旧治八十里,仍名漳浦。二十八年,析立怀恩县。明年,省怀恩县,入漳浦。贞元二年,徙州治于龙溪,始为支县。宋、元、明,俱依旧,属漳州府。明嘉靖九年,析二、三、四、五都,置诏安县。隆庆间,又析二十三都、九图,置海澄县。皇清因之,而以镇海卫之地属焉。
龙岩县
本晋新罗地也,为苦草镇。唐开元二十四年,开福、抚二州山峒,置汀州。以苦草镇为新罗县。天宝元年,以县东有岩如屋,其中虚石,壁有纹如龙,头角鳞鬣皆具,因改名龙岩。大历十二年,改属漳州。宋、元、明因之。成化四年,析居仁等五里,置漳平县。隆庆元年,又析集贤里,置宁洋县。皇清因之。
南靖县
本龙溪、漳浦、龙岩三县地也。元至治中,以其地险远,难于控驭,乃割置县治,在九围矾山之东,名曰南胜。至元三年,畬寇李胜等作乱,杀长史晏只哥。时同知郑晟、府判喜春,会万户张哇哇讨之,不利。邑人陈君用袭杀胜,乃徙治于小溪琯山之阳。至正十六年,县尹韩景晦以其地僻多瘴,又徙于双溪之北,改名南靖。明因元旧。正德十三年,析清宁新安二里,置平和县。嘉靖四十年,饶贼陷城,乃迁县治于大帽山下。万历二十三年,复改还旧县。皇清因之。
长泰县
本隋泉州南安县武德乡地也。唐乾符三年,邑长张思进始置武德场,以便输纳。文明元年,改为武胜,又改为武安。南唐保泰元年,升为县,改名长泰。宋太平兴国五年,邑民杨海等,以本县去泉州三百馀里,期会徵输不便,乞舍远就近,改隶漳州。泉守林金吾以闻,于是县始属于漳。元、明仍宋旧。皇清因之。
漳平县
本龙岩县地。明成化三年,龙岩县民林廷琥等,以居仁聚贤,感化和睦。永福五里,去县远而地险,赋税不供,请别置一县以控制之。朝廷下三司议。七年,遂析置漳平县,邑居漳上流千山之中,此为平衍也。嘉靖十四年,割聚贤里九图,置大田县,属之延平府。皇清因之。
平和县
本南靖县治。明正德间,象、湖等处作乱,提督军门王守仁,发二省兵剿平之。于是南靖儒学生员张浩然、乡老曾敦立等,呈请设县。守仁为奏,请于河头大洋陂地方,开设县治,割南靖、清宁、新安二里地以畀之,县名平和。皇清因之。
诏安县
本漳浦县南诏地。宋为临水驿。元至正间,右丞罗良命屯官陈君用城之。明弘治间,广寇为患,调漳州卫后所官军,置守禦千户所。正德己卯,设捕盗通判驻焉,兼督平和、饶平。寻以不便,废。嘉靖八年,乡民许仲远等,请设县。九年,议析漳浦县二、三、四、五都为县,名县曰诏安,取南诏安靖之义。皇清因之。
海澄县
本龙溪县八、九都地,旧名月港。明正德间,土民私出海货番,诱寇,禁之不止。嘉靖九年,巡抚胡琏议移巡海道,镇漳州于海沧,置安边馆。岁委通判一员驻守。二十七年,巡海道柯乔,议设县治于月港九都。适地方稍宁,暂停止。三十年,建靖海馆,以通判往来巡缉。三十五年,海寇谢老突至,掳掠焚燬,军门阮鹗召居民筑土堡为防禦计。未几,倭入寇,奸民乘机为乱,结巢盘据,遍掠人民。四十二年,巡抚谭纶始招抚之,仍更靖海馆,设海防同知于此。四十三年,巡海道周贤宣计擒巨寇张维等,正以典刑,地乃大定。时听选官李英、陈銮等在京,具奏设县。事下覆议。四十四年,知府唐九德议割龙溪县,自一都至九都及二十八都之五图,并漳浦县二十三都九图地方,凑立一县,转呈抚按,奏请俞允锡,名海澄县。隆庆元年,唐知府亲诣定基鸠工,而县治告成。皇清因之。
宁洋县
本龙岩县集贤里之东西洋,四山环列,中故宽平。明正统间,始设巡检司于此,以控溪峒之民。嘉靖四十一年,山寇廖选、苏阿普等聚为乱,漳平知县魏文瑞奉讨贼,檄统乡兵进战,死之。龙岩生员曹文华、曹鸣凤等,呈请设县。巡海道周贤宣单车入县境,相度形势。苏阿普等众犹聚于龙头寨。四十四年,官兵进剿,山峒悉平。始题请立县,命名宁洋。革巡检司,割龙岩县集贤里五图,延平府大田、永安二县各三图,以成县治。时隆庆元年也。皇清因之。
漳州卫
唐时建置无考。宋本州置福建路钤司,总制一路军马。其置于漳者,以潮广蛮獠出没之处也。元置新军万户府。至元九年,改为宣慰司都元帅府。明洪武三年,置漳州卫,领左右中前后五千户所,属福建都指挥使司。成化七年,调镇海卫后千户所,戍龙岩,改属漳州卫,曰守禦龙岩中,中千户所。弘治十八年,又调漳州卫后千户所戍南,诏曰南诏,守禦千户所,仍属本卫。皇清,革去卫兵,设卫官一员,管理屯务。至康熙七年,一并裁去,粮归各县。龙溪屯粮归漳州通判卫,遂废镇海卫。明洪武二十年,始置统左右中前后五千户所,及置陆鳌、铜山、悬钟三守禦千户所以属。成化七年,调后千户所戍龙岩,改属漳州卫,止存四所,及陆鳌等三所,属福建都指挥使司。顺治十八年,迁界,奉旨裁之。
漳州府疆域考
《府志》漳州府疆域图本府
东至同安一百九十里。
西至汀州府七百里。
南至潮州府五百一十里。
北至尤溪六百里至。
京师七千五百二十五里。
广四百一十里,袤六百五十里。
龙溪县〈附郭〉
东至长泰三十七里。
西至南靖四十里。
南至漳浦一百二十里。
北至长泰界二十五里。
广一百一十里,袤六十里。
漳浦县
东至大海八十里。
西至南靖一百三十里。
南至诏安一百四十里。
北至府治一百二十里。
广一百五十里,袤一百八十里。
龙岩县
东至漳平一百七十里。
西至长汀三百六十里。
南至南靖二百七十里。
北至沙县三百五里。
东南至府治三百一十里。
广一百四十里,袤四百三十里。
南靖县
东至府治四十里。
西至龙岩二百二十里。
西南至平和七十里。
南至漳浦一百里。
北至漳平二百四十里。
广二百四十里,袤二百八十里。
长泰县
东至同安一百二十里。
西至府治三十七里。
南至高浦所八十里。
北至安溪一百六十里。
广七十里,袤九十五里。
漳平县
东至安溪二百四十里。
西至龙岩一百二十里。
南至南靖二百二十里。
北至永安二百二十里。
东南至府治三百二十里。
广一百二十里,袤一百三十里。
平和县
东至小田坑一百五十里。
西至饶平一百里。
南至云霄一百八十里。
北至永定二百五十里。
东北至府治二百五里。
广三百二十里,袤三百四十五里。
诏安县
东至漳浦一百三十里。
西至黄冈四十里。
南至悬钟大海三十里。
北至三饶一百里,又北至府治二百五十里。广一百里,袤一百二十里。
海澄县
东至海门六十五里。
西至石码桥一十五里。
南至马口桥四十里。
北至青礁一十里,又北至新安一十里。
西北至府治五十里。
广八十里,袤五十里。
宁洋县
东至大田一百八十里。
南至漳平一百二十里。
北至永安一百四十里。
西至龙岩二百里。
南至府治四百里。
西北至连城二百五十里。
广一百里,袤一百六十里。
形胜附本府〈龙溪县附郭〉
宋进士题名记:一水清流,列峰秀出。
陈淳北溪集:两山拥翼,二江襟带。
图经序梁山记:董奉之游九侯,传夏后之祀。赵佗故垒,越王古城。营头之雉堞依然,岭下之遗基可识。
《本志》:控引番禺,襟喉岭表。
天宝紫芝奠于后,丹霞名第拱于前。
《县志》:两溪合流,四山环胜。龙川锦江,萦带于前。麟凤龟蛇,耸翠于左。
漳浦县
南北朝沈怀远诗:苍山万寻,涨海千谷。
《通志》:处八闽之极地,为汀漳之要冲。前屏梁山,而十二峰之并秀。旁环鹿水,而八馀水之交清。
龙岩县
《通志》:东宝环其左,紫金峙其右。奇迈前揖,九侯后拥。
龙岩东蟠,虎岭西踞。
《县志》:山川若带,两峡如门。
南靖县
复城纪略:水陆可通,食货易集。
《通志》:山水盘旋,土地平衍。大帽峙后,双溪环前。员山东南,镜山西北。
长泰县
《通志》:良冈衍脉于后,登科献秀于前。曷山左踞,西峰右峙。
《县志》:晶山为辅翼之势,龙津注萦洄之波。
漳平县
《通志》:银瓶辅其左,龙亭翼其右。覆鼎揖其前,石鼓拥其后。
《县志》:平潭清澈,罗石重关。
平和县
《县志》:长卢峙后,天马揖前。洪濑左镇,鸡笼右插。溪水西环,海潮外溉。家有膏腴之亩,户有桑梓之林。
诏安县
《前志》:地极七闽,境连百粤。
南诏拓城记:山环九侯,赤坑之雄秀。水汇象溪大海之吐吞。
县册南峰,双耸如天。闲立马点灯叠,障如玉笋联班。
海澄县
晏殊类要,朝丹暮霞。
建城议:潮汐吞吐。
《前志》:鹿石槐浦,行过峡而迤蜒。龙头虎甲,折西方而交会。西溪北溪合海潮,奔迸于外南溪倒。港接海潮,旋绕于内。席帽峙其前,三洲拥其后。
宁洋县
《前志》:金凤玉屏,列宝障以拥于后。芙蓉贵人,耸翠微以拱于前。麟山峙其左,玉冈迤其右。
漳州府星野考
《府志》府总漳州其域为扬州,其次为星纪,其宿为牛女,其辰为丑。按《周礼·郑注》云:星纪吴越也。皇甫谧云:星纪之次,于律黄钟,吴越分野。《尔雅》云:星纪斗、牵牛也。郭璞注云:斗、牵牛者,日月五星之所终始,故谓之星纪。《春秋·元命苞》云:牵牛流为扬州,分为越国。《史记·天官书》、《前汉·天文志》皆云:牵牛、婺女,扬州。《正义》曰:婺女即须女,天少府也。又曰:牵牛、须女皆为星纪,越之分野。《汉·地理志》云:粤地牵牛、婺女分野。刘向曰:吴越属斗牛女分。唐一行两戒之说,以南斗当淮海间,为吴分。牵牛去南河寖远,自豫章迄会稽,南逾岭,徼为越分。而《郡国志》、晋、隋、元、明《志》,皆云:吴越,其辰在丑也。
漳州府山川考一 《府志》本府〈龙溪县附郭〉
保福山 左有保福寺,后兼净众入焉。亦名净众寺。此山为郡龙入脉之地。康熙二十七年,山半被大师构奉仙宫,漳人大不利。四十六年,郡人蓝理毁之。后又被兵民筑墙开堀,绅士合力填补,知府魏荔彤给示禁饬,今伟然巨观矣。隆寿山 《前志》作峰。《通志》作隆寿山。旧云:居其下者,多寿考,故名。宋时在城内,今附城址。腾龙山 一名龙亭山,在城西南隅。平地突起,奇石攒凑,俯瞰溪流。相传有龙腾于溪,乃建亭。今废。嘉靖间,知县刘天授建石塔其上,今亦废。起凤山 旧名高亭山,与龙亭山对峙而差小。宋儒吴勋作亭,读书其上。今废。隆庆五年,知县李联芳建石塔其上,名曰文昌宝塔。
南山 在郡城南门外,为郡案山。山阴有南山寺。
丹霞山 在南厢,土石皆赤。旧置驿于此,郡之四郊,皆称霞东、霞南、霞西、霞北云。宋林宗臣诗云:笑凭诗句说丹霞,城郭人民数万家。礼接紫阳风俗厚,学传东鲁道源赊。
石狮岩山 在城南七里,一名南岩山。有岩七所,中多名胜。
名第山 在城外十里,本名天成山。唐兴十馀世,漳人登进士第者,自周匡物兄弟始。以其读书天成,敕为名第山。今漳南五里,有名第院,盖祀先生也。
圆山 在城西南十里,前后望有十二面,故曰圆山。每云气覆之,天辄雨。
天宝山 去城三十里,五峰峭峛,周回百馀里。上有宝岩洞、芙蓉城、百丈泉、鬼漈坑,祈雨必应。漳郡诸山,多祖于此。宋时,有明珠夜飞入九龙江,为渔者所得,以贡,故名。
文山 即观音山。《一统志》作观音岩,在郡正东二十里。北临大溪,三面通潮,与凤凰山对峙。山半有观澜书院,今废。
龙漈山 郡东南二十五里,有龙潭、飞泉百尺,直泻而下。潭前有龙祠,乡人祷雨多应。
水头山 去城东二十馀里。《旧志》称:与文山、凤山、石壁山,称水口四兽,误。按:西溪水口在镇门,束以犀山、象山。北溪水口在江东,两旁有石龟、石蛇。此水口处也。若夫石壁山、文山、凤山,与水口远矣,并不在水边。
白云山 在水头山之前,上有白云岩,唐虔诚禅师所建也。宋朱子尝游此,书与造物游四字。东山 去城南十五里,圆净秀特。俗又呼纱帽山。
同第山 一名双第,在郡城南稍东,势若翠幄。世传周匡业、匡物兄弟生此。今其山中有周祠故址。
鹤鸣山 亦名石壁山。其下为云洞,有风动石。岐山 在二十七都,岐山在北,有瑞竹岩诸胜。鹤鸣山在南,有云洞诸胜。云洞中,朱晦庵书溪山第一四字其上,谓之岐者,以一山岐而二之
也,又名马岐。曰鹤鸣者,以隋时潜翁养鹤于此,故名。名胜详见古迹名山记云。岐山与鹤鸣山联峙,二峰秀耸龙江之上,延袤十里许。五代时,僧楚熙居此。
凤凰山 在县东二十五里,来自鹤鸣山。山势如飞凤展翼,故名。
邺山 一名蓬莱峡。是山不生草木,其土白紫而燥,有石如人数辈,名曰石翁。明学士黄道周讲学于此,有邺山讲堂。详见古迹。
好景山 去城东十五里,自岐山分脉,多奇胜,故名。
铜钵山 在县北二十馀里,山势绵亘数里,内一峰,中洼而外圆,其形如钵。
尼姑山 山旧有尼姑寺。
罗汉山 五代唐天成间,王延休憩于此,忽闻异香馥郁,得一龟,背有罗汉像。遂建寺,因以名山。
天公山 在县北三十里,上有瀑布,飞泻数十丈。《图经》谓天公所居。《九域志》谓:阴雨时,闻箫鼓之声。今按龙岩县亦有天宫山,其说略同,宜以俟考。
马鞍山 在浯沧社,自龙山发祖,逆水而上,至此有石如马鞍,故名。
曹溪山 在杏林社。
龙山 在城北十里,北来诸山,此为最秀。山下有寺,其地宜茶。
望月山 《通志》云:秀出群山之表,海月初升,此山先得其光。
鹫峰山 下有鹫峰寺。
鼎山 在汐浦社。其山高大,圆如覆鼎,绝顶有脐,俗呼鼎脐山。上旧有岩,名猴作岩,古名龙泰岩。以在二县之交,故名。
金鸡山 在东溪口,丛石屹起,有石如鸡展翅,而色赤,高据山顶,故名。
仪凤山 在郡西北三十里,高耸明秀,为郡龙少祖。
石鼓山 在郡北十里,山形圆秀。下有陈北溪坟。
石蚝山 在县北四十里。此山最高,绝顶有黏蚝石。盖当时海水所浸其下,小山累累。天宝山自此而生。
九龙山 《唐书》、《舆地志》云:龙溪,隋县有九龙山,即此。在县北三十里。其山北有九龙水,又有金鸡山,或误以为南九龙岭,非也。
仰盂山 其山高大峭拔,顶凹如盂,上有田。榴山 或名楼山。
坂尾山 陈布衣真晟定居其下,改名定山。白石山 山多白石,故名。亦名鹳石山。有巨人迹指,有石硿,内可容千人。
覆舟山 山以形似,故名。其下有石美堡。日华峰 旭日初升,此峰先得其光,故名。万松峰 古有松关坊,其下为道南书院、刘爱礼祠。
禅月峰 旧传有光如月,故名。
净安峰 旧有净安寺,故名。《通志》作净安山,登高山右臂也。
玳瑁岭 俗呼大帽,高百丈,迤逦三十馀里。龙溪、长泰之交,天宝峙于西,此山列于北,为郡城屏幛焉。
新岭 石磴盘回十馀里,路通安溪、龙岩、漳平三县。旧俱有亭。
揭鸿岭 去城西北四十里,汉唐时西北向长安故道,由安溪大田以行,今道废。下有唐屯军营故址,上有营头亭。唐慕容韦、欧阳詹俱有诗,见艺文。《正德志》云:元末有蔡公者,于山腰开新岭,又名蔡公岭。今为安溪、龙岩通道,疑即上新岭云。
太平岭 去城南一十里,岭道坦夷,行者便之。故名太平。
九龙岭 在府南三十里,两山峡峙,中萦石磴凡十里许,路通潮、广。景泰间,知府谢骞建亭其上,以憩行者。明陈克聪诗:人道九龙山岭峻,去天仅仅隔纤毫。只缘未到山头立,才到山头天更高。
万松岭 近马岐旧有亭,陈克聪植松以便行人。岁久无存,惟奇石簇立。万历间,督学沈儆炌改为堆云岭。崇祯二年,知府施邦曜筑关其上。详见古迹。
华崶岭 在华崶社,亦名龙头岭。高千馀丈,累磴凿石,以梯行人。其下北溪之流经焉。滩濑粗恶,怪石巉岩,有三硿二花之名。舟楫不通,上下
皆当逾岭。溪旁有石,状如龙头,故名。宋杨汝南夜宿龙头诗云:江流如箭路如梯,夜泊龙头烟霭迷。两角孤云天一握,晓光不觉玉绳。柳营江 去城四十里,二十七都地。唐时宿重兵于此,相传插柳为营,因号柳营。桥左为邺山,右为布衣先生里门。晋江陈让记云:漳南桥梁,虎渡第一。昔欲为桥,有虎负子渡江,息于中流,探之有碤如阜,循其脉,沈石截江,隐然鱼梁。乃因垒址而桥焉。维江随山坼土,两峡岩立,流澌东奔,如雷霆入地,深处不可测度。乃架数万斤石梁,于可惊危址之上,维两峡以捍,固内气如玉虹浮空,金堤稳重,吞吐潮汐,浮沉龙龟。俾四方客子之由是桥者,皆有泳汉浴沂之乐。西望芝峰,晦翁讲学之迹,与天宝并高。南观大海,令人有川上不舍之思。北俯江干,凄然北溪之宅,泠泠其深。东观乌浔,思布衣之操蕴,而惜其不究于用。则是桥,亦漳南第一形胜也。
锦江 中浮二洲间之,遂支为三港,其洲曰许茂,曰乌礁。《万历旧志》称:三洲,一曰紫泥,按紫泥与乌礁相连,昔日犹隔一大港,今则合而为一矣。其夹以许茂乌礁者,为中港乌礁之南,夹以石码海澄者,为南港。许茂之北,夹以玉洲者,为北港。经白石、青礁石美东,与中南二港合,纳南溪浮宫之水,入于海南港,为海澄界北港。经廿八都、廿九、三十都,为龙溪。其下一、二、三都,又为海澄界。此隆庆间分壤也。旧皆属龙溪。
南河 自郡城南疏为三台,洲南桥亘焉。下至方壶洲,水势微折而南,故又束以文昌之桥。其云方壶洲者,以西望员峤得名。
三义河 有汛防城。
西溪 北源从禾溪永丰南源,从铜壶小溪,至南靖合流,而绕于郡城。按隋《舆地志》:龙溪县,梁置。隋开皇十三年,并兰水、绥安二县入焉。今绥安近漳浦,兰水或即西溪,若古龙溪,乃九龙江也。按《万历旧志》:称南溪,考南溪之源,一自平和矾山至漳浦岩前溪。一自南靖马坪,至横口与岩前溪合,由海澄浮宫渡入海。今为海澄地,与此无涉,此西溪也。
诗浦溪 从此曲而抱城,乃过东浦头,出文山,而合流于北溪。
北溪 去城二十五里,源出延汀之界,合宁洋、龙岩、漳平之水而下华崶,又合长泰之水,过香洲渡,历峡中,出峡为柳营江,与西溪会流入于海。梁大同间,有九龙戏江上,故名九龙江。与西溪相环带,为一郡形势。
白水洋溪 在十二三都,源出程溪山。
金沙溪 在廿五都,入于北溪。
田里港 旧港绝小,为馀流。自戊申以后,洪水时至,港岸崩陷,西溪之水,遂从此港直下,汇出陈洲之上,入于大溪。而诗浦旧溪沙壅,绕城之水甚微。诸绅士以有关形势,募众填筑,寻圮。康熙四十六年,陆路提督郡人蓝理,慨然引为己任。捐资数千金筑之,填塞坚固,从此西溪之水绕而抱城。数十年未竟之志,一旦成功。众以为非提督之大力,莫克成。而蓝又肯身任其事,立石以纪之。
东港 在廿六都,源出天宝,经赤岭、鹤鸣,入于西溪。
漳浦县
后到山 与东罗山并峙,而高耸过之,为邑之屏山。蜿蜒而下,秀润清奇,形如双金。邑中视之如蛾眉然。
龟山 在县北二十里外,耸立横列,为邑东北之背。
罗山 罗山来自后到山,诸山罗列拱揖,故名。其支为东罗山,山半有岩,见古迹。
虎山 虎山一名好景山。巅有石如虎,故名。八景:虎山怪石,即此。在县治西北里许。下有泉,甘美,名虎泉。自好景山之北,西过为西宸岭,有威惠庙,楼阁敞丽。九十九峰罗列其前,揽胜者多游之。
梁山 九十九峰当前而拱揖焉。是天下之名山。古记所谓梁岳,闽中之望也。梁山亦称梁岳,在县南稍西二十馀里,高千仞,盘亘百里,有九十九峰。《方舆胜览》云:梁山秀丽而崇圆,故又称圆山。唐潘存实诗:盘根来楚蜀,作镇表瓯闽。《名山记》云:峰十有二。唐钟绍京增名二十有四,曰莲花,曰狮子,曰金刚,曰力士,曰双髻,曰长剑,曰七星,曰八柱,曰观日,曰临海,曰晋亭,曰青阁,曰双凤,曰玉乳,曰锦石,曰月桂,曰寿星,曰紫云,曰金鸡,曰丹灶,曰香炉。馀失其名,而长源溪、锦溪、
万顷溪、仙溪、盛溪、锦石溪、垂玉溪、龙潭溪出焉。大尖山 高数百丈,无树木。
婆髻山 与大尖山相距,如人椎髻。东有漈水流淙,鸣辄有雨。
峰山 在县东南鹿溪之涯,自梁山发脉而来。挺然独立,与隔溪柘港山对峙,为邑关锁。堪舆家以为捍门华表,又名鳌峰山。宋封州守黄克宽构亭其巅,曰连鳌。今废。
良山 在县东南十五里。其山高数百丈,东峰距海,西接南诏、潮阳等界。唐贤良潘存实修业于此,故山以良名。
棋山 在县西南一百五十里,昔乡人入山采药,得棋子,因以名山。
朝天马山 状如天马行空之势,故名。自梁山至天马,俱八都。
鼓雷山 鼓雷作古雷,在县东南八十里九都。断岸千尺,下瞰大江,潮音至,声如雷鼓。山下为帝炳井。
海云山 在七都,去县东二十里,又名岩山。壁立端重,顶有石如龟,有田,有清泉,旱时不涸。有峰如莲花。山半有海云岩,相传有女人学仙于此。又有紫薇石洞,其石磷奇如列笏、列兽之状。马鞍山 与海云山相联并峙,状如马鞍,故名。灶山 在十七都,去县东五十里。叠嶂高大,周环四十里。上多怪石,有丹灶,有仙足迹,有石棋枰,石碾,多产石兰及黄精。山阳有田数十亩,可耕。明季张若化、若仲居此,人称灶山二张。山顶可望大江,有巨石。若仲题其上曰:一卧沧江。栖云山 圆净耸秀,上有栖云岩刹。
东柘山 圆秀如栖、云二山,皆漳浦西境。香山 在县东六十里。山有五峰,如马驰凤翥,每海上云收日出,翠光淋漓可爱。山麓有灵顺宫,乡人祈雨,香烟㳽漫,故名。
灯火山 在县东,距海里许。海舟夜行者,或见山上光燄如灯,故名。
台山 在县东六十里,高数十仞,平坦如台。近观与诸山齐峙。海上舟人自远眺之,则迥出群山之上。
大帽山 即戴帽山,在二十八都。山大而峻,四面林木蓊郁,独顶上有黄茅,形如戴帽。宋儒蔡元鼎及孙藻著书于此。其上有玉川、瀑布、新村、石鼓、龙漈潭、宝珠石之胜。北行则为海澄,东北行则为镇海。皆此山发脉焉。
磁灶山 山多产茶,其对为大江。太武山 在县东北一百里二十三都境,一名太姥山。高千仞,周回亘百馀里。屹立海上,端重耸峭。其南五里,镇海卫在焉。东望大海,汪洋无际。一陟其巅,则漳泉风景,尽在目中。山石多奇迹,有浴仙盆、仙人迹宛然。旁大石,刻象径云根洞大字,有石塔工致,即延寿塔,中可坐数十人。好事者列为二十四景,曰:延寿塔、栖云楼、安乐窝、锦亭峰、石钟楼、涧谷桥、浴仙盆、云根洞、九霄岩、石眼泉、烟霞石、弥陀石、香炉石、涅槃石、棋盘石、马蹄石、百丈石、狮子踪、仙人迹、仙灶石、门石屏、龙潭、象径。
将军山 昂然独立,似大将据帐幄然。修竹里,即其处也。
大臣山 《通志》作大神山。北隔漳水,与将军山对峙。端重严凝,有垂绅搢笏之象,故名。
龟岭山 在儒学前左坊。
鸿岐山 俗名鸿山尾。
五星山 隐隐在城内,曰后山,曰古山,曰昭山,曰曜山,曰仓山。
太武山 离卫西北十里。
鳌山 山腰人家鳞次相叠,虽雨夜,海中常见灯火,最为奇观。城外为十五都居民。
澳山 一名罗崎山。土色绝赤,先欲置城于此,后移今地。其石址犹存。
对面山 所城之左,对面拱抱。
虎头山 状如虎头,与古雷对峙。商船渔舟皆经此。
鸟嘴山 状如鸟嘴,上有奇石。
鸡心山 在城东南,一名圆山子。
古楼山 一峰向西,一峰居东,中一峰独尊。有圆墩平处,为南溟书院,东为崇文书院,及东壁书院砌石为城,如重金环带然。明学士黄道周家其上。
川陵山 在诏安县五都,一名苏尖,一名苍陵。去城南十里,屹峙海中,一尖独耸如笔,长屏迤逦,突出岐山,形如双髻。东行入海者一,西临长道者二,自卑而渐高。明屯道聂公称为童子骑
马上天台。
白沙山 川陵之右,堆沙发脉。
瞭望山 在西城外,乱石堆积山下,官道通旧水寨。
东岭山 水寨之右,与东坑接壤。有巨石倚叠如屋。
水寨大山 距城二里,前有悫头石,通接官亭。平处有田。又有龙潭下注,大旱不竭。上有怪石,如兽。有鲤鱼石,其内有石室,大石如盖,下如门,低头而入,其内平坦,可坐三十馀人。
乌石平山 列屏如黛,周围数里。
大甘山 小甘山 晴明望见,遇风涛则隐。候潮水乃可至。
白鹤岭 林峦幽秀,水石清奇。每西风气爽,万籁齐鸣,溪山齐响,若中宫商。旧有亭,见古迹。盘陀岭 在县南三十里,丛薄崎峻,盘桓可十里许。入潮广者,由此岭。林弼诗所谓盘陀岭上几盘陀者也。汉蒲葵关、唐漳浦驿、明盘陀司皆在此。
虎岭 即麟山岭也。在灯火山之西,路通镇海卫。山林深阻,旧多虎患。弘治三年,参议程廷珙命知县王臣祭以文,其虎遂息。改今名。
登云岭 俗呼大岭,在镇海卫城西南十里许。自大帽山发脉而来,周布政瑛先墓在焉。作石牌楼以表之,并磨崖书登云岭三字于石。仙人峰 俗称仙人亭。山有石岩,上有棋盘石,故名。
玉女峰 在大臣山之后,名玉女峰。合上将军、大臣、仙人,为云霄四名山。
鱼肠屿 潮通鹿溪。
竹屿 居民数百家,岁获鱼盐之利。
石城屿 乱石丛杂,远望若城壁然。
菜屿 生紫菜。
将军屿 盘石叠耸,舟舶不通。滨海者多乘筏以取海蛇。相传陈元光常驻兵于其上,故名。大桑屿 小桑屿 俱井尾港内,居民皆业渔。其地宜桑,故名。今呼桑为嵩。
大潵屿 小潵屿 俱井尾港口。东镇屿 南镇屿 二屿东南相望,为镇海卫案山,离城十馀里。
鸿儒屿 即《通典》所称黄如也。今称鸿江,在卫西南,多集海鸟。
连集屿 俗呼大屿。
横屿 菜屿 生海中,大浸不没。鹳鹭多宿其上。
东门屿 蒙如龙头,上多怪石、药品。平处为园,种者必以舟渡。有石室,深广可容二十馀人。一石如船,一石如人戴笠。流浪冲急,俗呼大惊门。渔人于此举网。其下为沙岛。
铁钉屿 积石叠起,有似官帽者,形比龟蛇浮水。
五屿
鸡心屿 川陵之东。
东峙印石 在县东门外,旧有古松数株,山势如飞凤展翼。古谶云:凤凰衔印,镇山头。八景:印石松风,即此。
金刚石 跨梁山之顶,其尖插天。
齐帝石
将军礁 一名鸡心渊,水底石骨内接鸟鼻头,山外连东镇屿里许,潮长则没,退则见。晴明则露,阴晦则迷。又名浮沉渊。
李澳川 亦曰南溪,而东合于北溪。其源一自平和五寨,一自南靖龙岭崎溪,一自盘陀岭九曲溪。唐徙县治,即其处。北溪自罗山白鹤岭,合西湖东门溪,而会南溪,又城南十里,有双溪、石坝、大脚盆诸流,皆曲折绕城,转入鹿溪,以至于海。后自决于石坝,而泄于大脚盆,顺流直出鹿溪,遂使绕城十馀里曲流,竟成枯槁。明季署令陈修之、学士黄道周为记,后圮。康熙乙亥,邑绅黄性震捐资倡筑,邑令陈汝咸为记。
漳江 《旧志》云:溪水自西林而出,海水自铜山海门而入,清浊合而成章,故名。又曰:昔陈元光之父政至漳,曰:此水如上党之清漳。漳浦名县,漳州名郡,皆本此。江在六都云霄。
黄如江 亦曰鸿儒,镇海卫在此江之上。《杜氏通典》:漳浦郡南至黄如江一百里。今讹为鸿儒。有郑解元鸿儒江贼,见艺文。
鹿溪 在县东南五里许,源接李澳川。潮水方春涨满,一望平绿,山明水秀,真成巨观。
西林溪 源出平和。
古绥安溪 古绥安县地,源出县界,东流合李
澳川入海。南宋沈怀远有次绥安诗,见艺文。
岩前溪
温源溪 在县西南,两泉并出,一微煖,一极热,合流南入县前溪。《图经》云:唐嗣圣间,胡商康没遮经此,将浴,投十钱,泉为涨出。浴毕,泉复故。火田溪 火田畬也。凡畬田,皆火而种之。此溪西向皆山,因为畬以种黍稷,故名。唐陈将军政建宅于此。
甘棠溪 东过于横口,又东至浮宫,入于海。其溪有浮石,每浮出,则出科第。
半洋洲 在水底,东接龟岭,西接南镇。如遇风晴,见白浪一条,长百馀丈。又名白玉礁。
双洲 俗呼为洲门,自广入闽,船舰必经此。龙潭 其深无底,旧传龙起穿而成潭,龙潭之别为东湖,周围一里许。
后澳港 水寨之旁,大小船只,于此可避风涛之险。
南屿港 有沙湾环带,夏月人多网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