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顺德府部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百九卷目录
顺德府部汇考一
顺德府建置沿革考
顺德府疆域考〈有图 形胜附〉
顺德府星野考
顺德府川山考上
顺德府建置沿革考
顺德府疆域考〈有图 形胜附〉
顺德府星野考
顺德府川山考上
职方典第一百九卷
顺德府部汇考一
顺德府建置沿革考
《通志》本府《禹贡》:冀州之域,周为邢侯国,后分属晋。战国属赵。秦置信都县,属钜鹿郡。项羽改襄国。汉置钜鹿、常山二郡,又为赵国广平国。晋时为石勒所据,石虎改置襄国郡。后魏改为襄国县。后周仍于县立郡。隋开皇初,废郡,以县属洛州。开皇初置邢州。大业初,复置襄国郡。唐武德元年,为邢州,置总管府。天宝初,改为钜鹿郡。乾元初,复为邢州,又为魏州,为赵州。五代梁为保义军,后唐改安国军。宋宣和四年,改信德府。建炎二年,城陷于金,金置邢州安国军。元初,置元帅府,寻改安抚司。中统初,升顺德府。至元初,改为顺德路,置总管府。明洪武元年,改为顺德府,属北平布政使司。永乐元年,直隶京师。皇清因之,领县九。
邢台县〈附郭〉
商祖乙之都,周邢侯之国。战国属赵,名为信都。秦置信都县,属钜鹿郡。西楚改钜鹿为襄国,汉改名赵,以襄国为属邑。东汉仍之。三国魏晋俱仍名襄国,属广平郡。后赵据襄国,改县为郡。南北朝后魏改襄国郡为襄国县,属北广平郡。后周改襄国县为龙冈县,属南和郡。隋仍名龙冈县,属襄国郡。唐以龙冈县属邢州钜鹿郡。宋置信德府龙冈县,卒未改。元改龙冈县为邢台县,属顺德路。明改顺德路为府,县乃属焉。皇清因之,编户二十三里。
沙河县
周邢国之属地。春秋末,三家分晋,为赵食邑。战国仍属赵。秦信都县地,属钜鹿郡。汉襄国县地,属赵国。隋分龙冈县南境,置沙河县,属襄国郡。唐初改县为温州,后废,复名,县属邢州钜鹿郡。宋为沙河县,属信德府。元仍县名,属顺德路。明仍县名,改顺德路为顺德府。皇清因之,编户十六里。
南和县
汉赤县属,广平国。《水经注》云:北有和城是也。东汉为和戎,属钜鹿郡。晋仍县名,属广平郡。南北朝周置南和郡,寻废郡为县。隋属洛州,寻改属邢州,又属襄国郡。唐仍县名,属邢州钜鹿郡。宋改为丰川,属邢州。元改为和阳县,属顺德路。明改为南和县,属顺德府。皇清因之,编户十七里。
平乡县
周春秋时属晋,名南䜌。三家分晋,隶于赵。秦属钜鹿郡。汉为瘿陶县,属钜鹿郡。东汉为平乡县,属广平国,平乡之名始此。晋仍县名,属钜鹿国。隋仍县名,属邢州,又属襄国郡。唐仍县名,属邢州钜鹿郡。元仍县名,隶顺德路。明仍县名,属顺德府。皇清因之,编户十五里。
广宗县
汉堂阳县,属钜鹿郡。东汉分堂阳县地为广宗县,仍属钜鹿郡。三国魏仍名堂阳,属广平郡。晋仍名堂阳,属安平国。南北朝后魏仍县名,属清河郡。隋改为宗城县,属清河郡。唐仍县名,属宗州。州废,以县属贝州,后复改为广宗县,属魏州。宋县属大名府。金兴,复改为宗城县,属洛州。元复为广宗县,后省入平乡县,寻复置,属顺德路。明仍县名,属顺德府。皇清因之,编户十五里。
钜鹿县
周属邢国。春秋卫侯燬灭邢,地归于卫。战国入于赵。汉南䜌县,属钜鹿郡。晋省入任县,石勒复置。南北朝后魏省入柏仁县。隋置钜鹿县,属赵州。唐置起州,州废,复属赵州,后改属邢州。五代沿之。宋仍名钜鹿,属信德府。金仍名钜鹿,属邢州。元仍名钜鹿,属顺德路。明仍名钜鹿,属顺德府。皇清因之,编户十七里。
唐山县
上古帝尧为侯时,受封之国。商祖乙自耿徙于邢,始属邢。周属邢,后属卫。春秋属晋,名柏人邑。战国三家分晋地,乃属赵。秦灭赵,置钜鹿郡,沿县名,属钜鹿郡。汉仍县名,属赵国。南北朝后魏改柏人为柏仁,属南赵郡。隋仍县名,属邢州。唐改柏仁县为尧山县,仍属邢州钜鹿郡。宋省入内丘,寻复置。金改尧山县为唐山县,属邢州。元仍县名,属邢州路。又省入内丘,寻复置。明仍县名,属顺德府。皇清因之,编户十二里。
内丘县
商邢地。周邢国。春秋属卫,后属晋,后属赵。秦置信都县,属钜鹿郡。晋升县为中丘郡,石虎改为赵安县。南北朝后魏省入柏仁县,寻复置。隋改为内丘县,属赵州,寻改属邢州。唐仍县名,属邢州钜鹿郡。宋仍县名,属信德府。金仍县名,属邢州。元仍县名,属顺德路。明仍县名,属顺德府。皇清因之,编户十七里。
任县
周春秋时,晋国张县地。战国入赵,一名渚阳。汉置任县,属广平国。东汉仍县名,属钜鹿郡。晋仍县名,属广平郡。南北朝魏名任县,属北广平郡。隋属邢州。唐属邢州钜鹿郡。宋属信德府。金属邢州。元属顺德路。明属顺德府。皇清因之,编户十五里。
顺德府疆域考
《通志》《府县志》合载顺德府疆域图本府
按《畿辅通志》:东至广平府威县界一百五十里,西至山西辽州和顺县界一百五十里,
南至广平府永年县界五十里,
北至真定府柏乡县界一百里。
东南至广平府,
西南至河南彰德府、武安县,
东北至真定府隆平县,
西北至真定府临城县。
东西广三百二十里,南北袤二百一十里。邢台县〈附郭〉
按《畿辅通志》:东至任县界二十五里,
西至山西和顺县界一百五十里,
南至沙河县界十七里,
北至内丘县界三十里。
按《邢台县志》:东南至南和县界二十二里,东北至任县界二十五里,
西南至山西辽州界一百八十里,
西北至乐平县界一百六十里。
东西广一百九十五里,南北袤五十五里,由县治北达
京师一千里。
沙河县
按《沙河县志》:东至南和县善下村界三十里,西至邢台县臭水村界一百四十里,
南至临洺镇南中铺界三十五里,
北至府城九家铺界三十五里。
东南至广平府七十里,
西南至河南彰德府武安县九十里,
东北至任县六十里,
西北至山西辽州二百里。
东西广一百四十里,南北袤四十里有奇,由县治北至顺德府三十五里,又北达
京师九百五十里。
南和县
按《南和县志》:东至平乡县柴村界三十五里,西至邢台县大贤铺界二十里,
南至广平府永年县朱家庄北沙冈界二十里,〈沙冈道旁有井,井以东北十六步,为永年县界,井以西北六十步亦为永年县界〉北至任县台南村界二十三里。
东南至
西南至沙河县四十里,
东北至钜鹿县九十里,
西北至内丘县九十里。〈《县志》不载四隅,从县图得其三,而东南阙〉东西广五十五里,南北袤四十三里,由县治西至顺德府四十里,北达
京师九百五十里。
平乡县
按《畿辅通志》:东至广平府威县界六十里,西至南和县界四十里,
南至广平府鸡泽县界十二里,
北至钜鹿县界六十里。
东西广五十里,南北袤四十三里,由县治西北至顺德府一百里,北达
京师一千里。
广宗县
按《广宗县志》:东至广平府威县界二十五里,西至平乡县界五里,
南至山东丘县界五十里,
北至钜鹿县界四十里。
东南至广平府威县界二十五里,
西南至广平府曲周县界二十五里,
东北至广平府威县界五十里,
西北至钜鹿县二十里。
东西广三十里,南北袤九十里,由县治西至顺德府一百二十里,北至
京师一千里。
钜鹿县
按《畿辅通志》:东至广宗县界二十里,
西至任县界三十里,
南至平乡县界十八里,
北至真定府宁晋县界五十里。
按《钜鹿县志》:东南至广宗县三十五里,
西南至南和县九十里,
东北至真定府南宫县六十里,
西北至真定府隆平县六十里。
东西广六十里,南北袤六十五里,由县治西南至顺德府一百二十里,北至
京师九百五十里。
唐山县
按《唐山县志》:东至真定府隆平县界十里,南至任县界二十五里,
西至内丘县界二十里,
北至真定府柏乡县界十八里。
东南至真定府隆平县界二十里,
西南至内丘县界三十八里,
东北至隆平县界十四里,
西北至临城县界十八里。
东西广五十里,南北袤八十里,由县治西南至顺德府八十五里,北达
京师八百五十里。
内丘县
按《畿辅通志》:东至唐山县界十五里,
西至山西乐平县界二十里,
南至邢台县界十五里,
北至真定府临城县界二十里。
东西广一百六十里,南北袤六十里,由县治南至顺德府五十里,北达
京师九百五十里。
任县
按《任县志》:东至钜鹿县界四十里,
西至邢台县界十里,
南至南和县界五里,
北至唐山县界二十五里。
东南至平乡县五十里,
西北至内丘县六十里,
东北至隆平县六十里,
西南至沙河县六十里。
东西广六十五里,南北袤三十里,由县治西南至顺德府四十里,东西达
京师八百七十里。
形胜附本府
后赵右侯张宾云:依山凭险,形胜之国。
《郡志》:西倚太行,东跨漳水。洺河经其南,层冈镇于北。为四方八达通会。
王祖源记:广衍平旷,为百战之场。太行蜿蜒,适居断麓,可据可守。
邢台县〈附郭〉
沙河县 凤山雄峙于北,狼沟环绕于东。南和县 东连钜鹿,西枕龙冈。
平乡县 落漠流归于陆泽,浊漳源本乎鸠山。广宗县 东南有洺水,西北是漳河。
钜鹿县 广阿纪神禹疏水之功,棘园留项王陈师之迹。
唐山县 北拥尧山,南襟泜水,东临漳滏,西阻太行。
内丘县 鹊首高而诸峰罗列,龙腾阔而九水合流。
任县 西望而太行耸翠,东瞻则陆泽潴灵。
顺德府星野考
分野《郡志》:顺德府,《禹贡》冀州之域,星分昴宿,自胃四度至毕六度。
按《邢台县志》:顺德,赵地。汉元帝二年五月,客星见昴,占天下有妄言者。钜鹿都尉谢君男诈为神人,论死。晋成帝元和七年十一月,荧惑守胃昴。八年七月,荧惑入昴,占曰赵有兵,不安。是年,石勒死,国乱。则顺德为昴宿,显验不爽。
顺德府山川考 《通志》《府县志》合载本府〈邢台县附郭〉
仙翁山 县西北三十里,唐仙张果尝息其上,唐元宗因封山曰仙翁。
雷公山 县西北四十里。
马鞍山 县西南十里。以形类马鞍,故名。山腰有洞,可容千馀人。兵戍防秋,常屯于此,为邢重地。
百花山 在县西南四十里。
石婆山 县黄寺前。兵宪陈大宾建洞其上,名曰碧云。按《邢台县志》,名龙山。
三尖五平山 县西北。按《畿辅通志》,名鼎梅山。紫金山 县西。元刘秉忠、张文谦尝读书于此。夷仪山 县西一百五十里。道通襄国。春秋迁邢于夷仪,即此。
石梯山 县西五十里。其路陡如梯,故名。百岩山 县西北一百里。其山峻极多岩。石门山 县西南九十里。石勒遣季龙据二门即此。
天红山 县西一百三十里。石色多红,故名。老翁山 县西南百里。一峰耸绝,状如老人云。子母山 县西百里。状如妇抱小儿者,又名孩儿山。
八盘山 县西北一百四十里。自麓至巅,旋绕八级,故名。
夫子岩 县西北一百三十里。可避风雨,相传孔子周流至此,故名。
货郎神 县西南一百三十里。得名无考,有兵防口。
庄儿角 县西南一百二十里,有兵防口。马岭 县西北一百六十里。内居民千家,山势颇险,道路崎岖,中有平坦处,约容三五百人。有涧沟深二十馀丈,名曰鬼谷沟。此即庞涓夜渡处。有兵防口。
黄榆岭 县西南一百八十里。石径盘旋,形险道冲。山西人畜往来,有兵防口。
清风岭 县西南一百八十里。山势高耸,盛夏无暑气,涧水通流。有兵防口。
支锅山 县西一百八十里。山形三岭并起,如支锅之状,故名。有兵防口。
露萝岭 县西一百八十里,得名无考,有兵防口。
腰水寨 县西南一百三十里。上高峻平阔,止一径可通。山腰有水,故名。
香炉寨 县西一百里。山势峻绝,一径可通。状如香炉。按:此二寨,皆昔人避兵之处。
鹿城冈 县西北三十里。
龙冈 县西北七里,一名石井冈。
石佛仙翁二洞 俱在县西北,内有石人肖佛仙云。
封山 在府西二十里。〈此以下《府志》未载〉
孤山 在府西三十里。
清城山 在府西五十里。
牛洞山 在府西五十五里。
老薛山 在府西与牛洞山。按《通志》作老雪山。龙尾山 在府西六十里。
薛村山 在府西七十里。
翠阳山 在府西八十里。
牛心山 离翠阳山十里。
巨山 在府西一百里。
婆婆山 在府西一百五十里。山腰有水如线,人听之乍鸣乍寂。《通志》作皤皤山。
米花山 在雷公山西二十里。
凌霄山 在米花山西十里。《县志》作陵霄山,又谓径路崎岖,山上宽平。
温居山 在米花山西北四十里。
滹沱山 在府西南七十五里。
栲栳红山 在府西南七十五里。旋绕难登,俗名小西天。建有碧霞元君祠,岁三月香火之盛如泰山。
风门山 在府西南四十里,冬夏多风,故名。龙门山 在府西南六十五里。
水门山 与龙门山相近。
又百花山 由紫金山又东,有山,亦名百花山。石色青白,有类于花。
关门山 在府西南六十五里。
黄谷岩 在府西七十里。
中岩 接黄谷岩。
秦王岭 在府西北一百四十里。
焦山岭 在府西南七十里。
广阳洞 在府西一百二十五里。世传有仙居此崖上。石隙中有水,映日光,如蜂飞,如丝垂。崖下有方井,井有小泉,不涸。崖西山乳形如伞盖云罗,可以坐卧,旧名慌慌洞。
五马寨 在府西一百里外。
铁笔寨 接五马寨。
阳台寨 在府西七十里薛村山。
马庄寨 距阳台寨三里。
西阳寨 在府西温居山。
韩信寨 在西阳寨南。
方山寨 在府西南七十里。
王保寨 在府西南,接夷仪山。
牛家峪 在府西南六十里。
五塔脑 自清城山又五里,为五塔脑。
牛心脑 马岭口南为牛心脑。
令公脑 自石佛仙翁二洞又东,为方山寨焦山岭关门山令公脑。世传杨业屯兵于此,在县西南六十五里。
桃树坪 与支锅石相联。
西坡 在凌霄山下。
玉霞川 县西二百里。时有霞色,赤白相间,莹若玉霞然。
七里河 县南,一名洺河。源出清风岭,下注百泉,东至河会村,入南和县界。
牛尾河 县城东北二里,又名响水河。上通达活泉,野狐二泉,东南黑龙潭等闸水,下流亦可入河,共注于大陆泽。嘉靖三十七年,知县何岑奉府檄,取九县人夫,兴工挑浚,自响桥抵莲花泊,河宽五丈,深三丈,可通舟楫往来。又建石闸九座,由莲花泊通穆家口,达临清等处。年久为山水淤没,浅狭非昔。
百泉 县东南八里。自平地涌出,泉脉甚多。下流灌田数百馀顷。盖沣水上源云。一名涡水,又名水,又名鸳鸯水。珍珠泉 与百泉连,水涌出如珠然。
达活泉 县西七里。郡守刘应节疏通为闸,以时蓄泄,水利自兹。大泉深丈许,渟滀漫流,源远而水缓,色青而流长,周围百步,觱沸不竭。野狐泉 县西北十里。下流与达活泉合,二水相交,故名。又曰鸳水,出营头村石崖下,盖玉泉伏而再见者,下流与达活泉合,时有时无,出隐不定。
玉泉 马鞍山下水涌出若玉。明兵备陈大宾疏治为池,建亭其上。
马跑泉 县西百里。相传穆将军与吴兵交战,人马俱渴,马跑之得水,故名。
黑龙潭 县东南九里,深不可测。相传有黑龙潜焉。遇旱祷雨辄应。
文渊井 在府学内。
圣井 仙翁山下。俗传果老指此为井,掘之得水。
太尝井 县西三十五里。世传赵襄子为太子时,尝猎于此,人马俱渴乏水,因祷于天,以矢卜之,遂得其泉,深三十丈。襄子尝之,故名。
圣水盆 仙翁山水无源,取之不涸,停之不溢,
故名。
金泉 在府西四十里马鞍山南。〈此下水,《府志》皆不载〉野河 在府西北五十八里,分合七十二道。《汉书》邢国西山渠水所出,东北至任,又有蓼水冯水,皆东至朝平,入于陆泽。今皆无考,疑即野河焉。
白马河 在府北二十里,上源百里外,自凌霄山水及与各泉会,潺湲有声。至青山潜行于地,每遇山水暴发,冲没民田。又时风起沙壅,如山如陵,近河田率不可耕,大为邢害。
窦王涧 府西南八十里,昔人屯兵之处。鬼谷沟 府西北一百六十里,马岭山下。小石庄古井 在县城西。
水利附
珍珠堤 自百泉起至楼下村止。嘉靖四十年,知府刘应节创开。
流珠堤 自前楼下村起至后楼下村止。万历间,同知刘应科、知县朱诰俱创开。
小龙泉堰 万历间,知县朱诰建开。
河曲闸 自祝村起至任县十里止。嘉靖间,知府刘应节、知县何岑建。今废。
祝村闸 自小吕闸起至河曲闸止。嘉靖间,知府刘应节、知县何岑建。
先于闸 自高庄起至任县铁炉村止。嘉靖四十一年,知府刘应节创开。
永立闸 自东汪村起至河曲村止。隆庆元年,知府费尧年创开。万历年间,知县郝持朱诰相继重修。
张村闸 自吴家庄起至祝村止。隆庆二年,知府邓楚望创开。今废。
武家庄闸 引狗头泉水,分立东西二渠,东自小汪村起至大贤闸止,西自黄家屯起至张村闸止,东自小汪村起至双路村止,西自黄家屯起至竹村闸止。隆庆四年,知县耿鸣世开建。百泉闸 自楼下村起至沙河县徐王村止。知府刘应节创开。隆庆四年,知县耿鸣世重修。翟村闸 自翟村起至界家屯止。嘉靖间,知府刘应节、知县何岑开创。
吴家庄闸 自张村起至小吕村止。万历八年,知府杨邦宪开建。遂废。
北关闸 自白塔村起至王家庄止。万历九年,知府王守诚创建,又建水磨于此,故又名水磨闸。
大贤闸 自景家屯起至小户村止。万历十年,知府王守诚开修。自大贤铺起至河曲村止,万历间,知府张延庭、知县朱诰开修。
盛流闸 自楼下村西由众苇地。万历十五年,知府张延庭、通判陈九功建。
永泽闸 自河会村起至河曲村止。万历十八年,知府张延庭、知县朱诰创开。
黑龙潭闸 自小汪村起至石井村止。万历间,知县郝持、朱诰相继开修。
明沙泉闸 自晋祠村起至朱家庄止。万历间,知府王守诚创开,知县朱诰重修。
晋祠闸 隆庆间,知府费尧年创开。万历间,知县朱诰重修。
关家湾闸 创于万历年间。
溥济闸 重建于崇祯七年。
永济闸 即隆兴闸,创自嘉靖间。知府刘应节因水冲没,万历间,改修兴隆桶。崇祯间,改名永济渠,阔一丈,长十里。
龙兴闸 创于天启年间。因康熙七年,山水冲毁,重建于康熙八年,改名重兴闸。自河会村起至南和县井家庄止,渠宽一丈,长七里。
广阔闸 创于万历年间。因康熙七年,山水冲毁,八年重建。自河会村起,至南和县南豆村止。渠宽一丈,长三里。
小汪闸 嘉靖间,知府刘应节、知县何岑创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