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饶州府部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八百五十五卷目录
饶州府部汇考一
饶州府建置沿革考
饶州府疆域考〈有图 形胜附〉
饶州府星野考
饶州府山川考一
饶州府建置沿革考
饶州府疆域考〈有图 形胜附〉
饶州府星野考
饶州府山川考一
职方典第八百五十五卷
饶州府部汇考一
饶州府建置沿革考
《通志》本府《禹贡》:扬州之域,所称彭蠡,既潴,即鄱阳湖也。周,职方隶扬州。春秋,楚东境,吴阖闾伐楚,取番遂属吴,逮越勾践平吴,属越。楚灭越复属楚。秦并天下,置鄱阳县,隶九江郡。项羽立黥布,为九江王,复属楚。汉初,属淮南国,后属豫章郡。三国,吴置鄱阳郡。晋初因之,后,因荆扬地广统,理尤难,割荆扬凡十郡置江州,隶江州都督。宋齐,复隶扬州,为鄱阳郡,梁置吴州,陈复为鄱阳郡。随改为饶州,以物产丰饶故也。隋置饶州复为鄱阳郡。唐初为饶州,后改鄱阳郡,又复为饶州,其中分隶诸道州,不一而足。南唐,置永平军。宋仍为饶州。元置饶州路。明初,改为鄱阳府,复改饶州府,属江西布政司。正德七年,割饶州之鄱阳东南,馀干之西,乐平之东,信之贵溪东南都图,为万年。皇清因之,领县七。
鄱阳县〈附郭〉
春秋楚鄱邑,后属吴。秦隶九江郡,汉析隶豫章郡,新莽改为乡亭,东汉改隶庐陵,寻复旧。吴孙权析隶鄱阳郡,晋、宋、齐、梁、陈因之。隋隶饶州,唐武德四年,平江左置饶州,领县九。八年,并新平、广晋入鄱阳,后又割东北置浮梁。五代属吴,南唐因之,宋仍鄱阳县。元隶饶州路,明初隶鄱阳府,洪武二年,改属饶州府。皇清因之,编户三百一十二里。
馀干县
春秋属吴、越。秦灭楚时,驻军馀干名,始见郡县,天下始置县。汉置豫章郡县十八,曰馀汗,汗,音干。吴孙权置鄱阳郡,馀干属之。梁改郡为吴州,属吴州。隋复为饶州,属饶州。唐析五乡,分置贵溪县,又析四乡属进贤县。南唐以四乡复馀干,改饶州为永平军,属永平军。宋复为饶州府,属饶州。元升为州。明改为县,属饶州府。皇清因之,编户二百二十四里。
乐平县
汉本馀汗、东乐、安乡地。汉末,析置乐平县。吴孙权时,西徙乐安乡,名乐安,县治银城。乐平疆域包今德兴。陈改银城县。隋废,并入鄱阳。唐复建乐平县。南唐析三乡,置德兴县。宋因之,定为望县,析尽节乡入德兴。元升为州。明改为县,属饶州府。皇清因之,编户二百七十三里。
浮梁县
唐本古番地。唐武德中,析置新平县,寻,省。开元初,复置为新昌县,天宝元年,改曰浮梁,以溪水时泛伐木为梁,故名。永泰二年,析北境合黟南置祁门县。元和中,县治被水,徙西北,即今治南。唐宋因之,为望县。元升为州。明改为县,属饶州府。皇清因之,编户一百一十二里。
德兴县
古馀汗北,后,析置乐平。隋大业间,银宝始发。唐总章间,立银冶,名邓公场。南唐,升元间,割乐平、婺源、弋阳三邑之地,改场为德兴县,取地产银,唯德乃兴之意。宋熙宁间,析乐平、尽节乡、元丰、间析、弋阳、建节乡、增德兴。元因之,属饶州路。明仍为县,属饶州府。皇清因之,编户八十三里。
万年县
明分属饶信。正德七年,以桃源盗变,割饶之鄱阳、馀干、乐平、信之、贵溪四县之都图,为邑治,曰万年,隶饶州府。皇清因之,编户六十四里。
安仁县
汉馀汗东南境,晋兴乡也。晋析置晋兴县,后废。陈置安仁县,隋废。唐武德间,置长城县,寻废。宋开宝间,建安仁场。端拱间,仍改为安仁县。元因之,属饶州路。明仍为县,属饶州府。皇清因之,编户九十七里。
饶州府疆域考
《通志》饶州府疆域图本州
东至浙江衢州府开化县,界三百七十里;西至南康府都昌县,界一百六十里;
南至抚州府临川县,界二百里;
北至江南池州府建德县,界一百七十里。自府至省城三百里,至
京师五千二十五里。
东西广五百三十里,南北袤三百七十里。
鄱阳县
鄱阳附邑也。东至乐平县,界一百二十里;西至都昌县,界一百六十里;
南至馀干县,界一百二十里;
北至江南池州府建德县,界一百七十里。东西广二百八十里,南北袤二百九十里。
馀干县
府南一百二十里为馀干。东至乐平县,界六十里;
西至进贤县,界六十里;
南至安仁县,界七十里;
北至鄱阳县,界一百八十里。
东西广一百二十里,南北袤二百五十里。
乐平县
府东一百二十里为乐平。东至德兴县,界九十里;
西至鄱阳县,界一百六十里;
南至贵溪县,界八十里;
北至浮梁县,界六十里。
东西广二百五十里,南北袤一百四十里。
浮梁县
府东一百八十里为浮梁。东至江南徽州府婺源县,界六十里;
西至鄱阳县,界一百二十里;
南至乐平县,界六十里;
北至江南徽州府祁门县,界一百二十里。东西广一百八十里,南北袤一百八十里。
德兴县
府东二百四十里为德兴。东至浙江衢州府开化县,界一百一十里;
西至乐平县,界三十里;
南至广信府弋阳县,界八十里;
北至江南徽州府婺源县,界四十里。
东西广一百四十里,南北袤一百二十里。
安仁县
府南二百一十里为安仁。东至贵溪县,界二十里;
西至馀干县,界二十里;
南至金溪县,界三十里;
北至鄱阳县,界六十里。
东西广四十里,南北袤九十里。
万年县
府东南一百二十里为万年。东至贵溪县,界五十里;
西至馀干县,界三十里;
南至安仁县,界三十里;
北至乐平县,界四十里;
东西广八十里,南北袤七十里。
形胜附本府〈鄱阳县附郭〉
王德琏《饶州记》:地居澹浦,邑带鄱川。
《刘禹锡记》:濒江之地,饶为大。
唐《刺史记》:饶为沃野。
《黄唐记》:广谷大川当吴楚交会。
欧阳询曰:地沃土平。
《旧志》:水汇西南,山环东北。
馀干县 居彭蠡上游,为百川喉舌地。势平衍胜,概天发。
乐平县 南滨障岭北主康峰,环拱两河,号称沃野。
浮梁县 双溪左挹,西山右环,前瞰塔峰,后枕孔阜。景气清淑,泉甘土肥。
德兴县 广山包络大湖限带
安仁县 玉真山峙其后,云锦溪环其前。万年县 地形宽坦,水绕山环。
饶州府星野考
《府志》府属总《旧志》:饶占扬州吴国之境。考索《通考》诸书云:北斗则扬徐,主权饶,则扬五星则岁星,主齐吴。饶则吴二十八宿,即斗牛女星纪之。次为吴越。扬州之分野,饶则吴越扬州。及考历代《天文志》,惟
《晋书》据班固、陈卓、范蠡诸书,而费直、蔡邕诸说亦不废。有云:自南斗十二度至女七度为星纪,吴越之分野,属扬州,饶在焉。又云:九江入斗一度,豫章入斗十度,饶则界于其中。非精天文者,莫之分。然总以斗为据。云證诸汉唐灾祥,诸志亦不爽。
饶州府山川考一 《府志》《县志》合载本府〈鄱阳县附郭〉
芝山 在城北一里,自池州九华山发脉为饶城主山。高三十馀仞,周回数里馀,晴明登眺可见匡庐。初,名北冈,又名土素山。唐龙朔元年,刺史薛振于山得芝草三茎,因名。旧有能仁寺、接仙亭,俱废。今有芝山寺,旁有五老山、仙人石洞。荐福山 在城东三里,滨东湖。有颜鲁公亭、荐福寺、唐戴叔伦读书处。旧有万松关、百花洲、茶园。
桃源山 在城内西北。
木家山 在城内西南。
牛头山 在城北一里,滨土湖,状如牛头,故名。辛家山 在蠙洲门一里许。
白兔岭 在灵芝门外五里,圆峰耸秀,屹然芝山之东。
鸣山 在灵芝门外新城乡,元总管卜天章移文山神捕虎,虎遂绝。
回会山 在灵芝门外,旧有乾明寺,今址建社稷坛。
岳庙山 在城北五里,一名千峰山,群峰回环,山凸出,有岳庙,故名。
阁山 在城南十里。宋太守毛佑之梦一人自称楚王,陈涉因建阁其上,故名。按《明一统志》:上有仙人白子高遗迹,又名仙阁山。
风雨山 在城北十五里,古为雩坛,祷辄风雨,故名。
云雨山 在城北十里义感乡,亦旧祷雨处。博士山 在城北十里义感乡,滨博士湖,高三十馀丈。
凤凰山 在城北二十里义感乡。
马鞍山 在义感乡,东接凤凰山,西瞰利池。周旋五里,高二十丈。林木森然,状如马鞍,故名。马迹山 在城东北二十里,山势萦旋,众峰拱揖,为邑山水最秀处。晋王遥炼丹其中,白日飞升,即其处刱飞仙亭、立仙坛观、楼阁层叠,有丹
井斗坛存。山石有迹,如马蹄,故名。道家七十二福地,其一焉。
龙王山 在城西十五里,双港自云龙发脉,高五六丈。顶趾皆石,前瞰川流,上有龙王庙,故名。为一郡水口。明万历乙巳,知府叶云礽、知县顾自植建浮图其上。
尧山 在城西三十里义感乡。尧时,洚水避难者,居其巅,故名。其形如椅,又名高椅山。卜葬者名两狮望江,按《明一统志》:初,州以尧山为号,又以地衍饶,遂加食为饶。
龙吼山 在城西三十里义感乡,高三十馀仞。莲荷山 在城西四十里,彭蠡之东北,势如荷叶浮水面,周回百里。
莲华山 在六十八都五图,里人建庵其上。云龙山 在怀德乡,自八棱山发脤,高耸二十馀丈,林木荫郁。
石牛山 在城北三十里怀德乡,高十馀丈,状类石牛。
韩山 在义仁乡,盘旋二十馀里,高三十丈。有韩山寺,《一统志》云:韩信祠遗址。明葬淮王于此,改名大安山,今俱变价归民。
八棱山 在义仁乡,自逍遥山起脉,连延起伏,峰峦危耸,八棱攒峙,高百仞,根盘七十里,近郭诸山皆分于此。
望湖山 在城北七十里义仁乡,自小木岭分脉,高二十仞,突耸危峰,可望鄱湖,故名。
吴江山 在城北九十里义仁乡。
荆山 在城北九十里义仁乡,自曲岛山发脉,亘三十里,高十寻。
西山 在义仁乡大景湖中,高可六七仞。龙岭 在城北九十里义仁乡,绵亘数里,可四五仞。
晓山 松山 时山 俱在城北一百二十里惠化乡。
连山 在城西北一百里崇德乡,自烟冲岭分脉,逶迤曲折而来,盘根四十馀里,高百仞。林郁山间,云合即为雨。候元末,项普略屯兵于此。石步山 在城西北一百四十里崇德乡,有石室如堂殿,常有烟蔼,不可入。
富山 在城西北一百二十里崇德乡。瑞象峰 在城东七十里新城乡。
禅山 在新城乡滨港,高十馀寻,与小独山夹港相望。
大野山 在新城乡,出乌坽湖中,高可三四丈,周十馀里。
九山 在新城乡,高三十馀丈,九峰并出。封路岭 在新城乡,与南冲岭东西相对,高可三十丈。
独角山 即独山。在城西北一百五十里,高二十丈,峭石濒湖。唐《王琏记》:常有独角兽居此,故名。
百福山 在城西北一百五十里新城乡,自大岩分脉,高山特立,又名白虎山。
南冲岭 在城西北一百五十里新城乡,自鸡鸣峰折东南而来,高百仞,周回二十馀里,峰峦秀拔。元时为驿路。
小独山 在城西北一百五十里新城乡,禅山港东。平地突起,峰高可三丈,周回二里许。双峰山 在全保乡,自大岩山分支西南来,约十馀里双起,尖峰耸秀,环六七里,高十五仞。黄金山 在全保乡,自大岩山分支西南来,周围连亘数十里,高四十仞,界都昌鄱阳间。乌石山 在城北一百五十里复礼乡,高二十寻,巉石屹然,色如墨,故名。
鸡鸣山 在城北一百五十里复礼乡,自大岩山分支,危耸秀峰,高二十八丈,周围十馀里,又名鸡鸣峰。
大小岩山 在城西北一百七十里复礼乡,自浩山分脉,层峦叠嶂,岩石岿然,北曰大岩,南曰小岩,对峙,约高千仞,盘亘四十馀里,又云密岩山。
浩山 在城西北一百八十里,界鄱阳、彭泽、建德三县。高数百仞,周围百馀里。唐武德间,李大亮置浩州即此。
烟冲岭 在城北一百里广进乡,自黄源山折西南逶迤而来,高三十馀仞,根盘十馀里。论石山 在城北一百四十里广进乡,高三十馀丈。相传,宋李迪翁凿山开道,论石计工,故名。登科山 在城北一百四十里广进乡。宋江汝钦登第,因名,以旌之。
龙窟山 在城北一百四十里怀仁乡,自交椅
山折西南三十馀里至此,高峰二十馀丈,周围五里许。山势幽邃,世传有龙居其下,故名。打鼓山 在城北一百四十里怀仁乡,自龙窟山分支,起伏西南而来,约十五里,高耸尖峰十馀丈,盘旋二里许。
马头山 离城一百九十里永福乡水口。莲花尖 在城西北一百九十里永福乡,高万仞,郡龙之祖。
紫城山 在城东一百九十里千秋乡,自淡竹岭发脉而来,南折而东,盘旋十馀里,高百馀仞。交椅山 在城东北一百九十里千秋乡,自黄源岭发脉分支西南三十馀里,突起圆峰,高可十馀仞,绵亘数里,状如交椅,故名。
黄小公山 在千秋乡,自淡竹岭分脉西南而来,萦纡十馀里,高可四五仞。
观山 在城北六十里松盖乡,自小木岭分支而南,高十馀仞,横亘二十里,旧有列子观,故名。铁篮山 在城东北一百四十里松盖乡。相传列子携铁篮采药于此,故名。
鄱阳山 在城西北一百一十五里鄱阳湖中,初名力士山,唐改今名。
逍遥山 在城北一百五十里松盖乡,自鹰巢分支折西南而来,至此特起,层峦高四十馀仞,盘根七八里。东一支为南山,西一支为集云山,南而曲岛、八棱诸山皆由此发脉。
神峰山 在城东一百八十里,自鹰巢发脉由西折东数里,突起平冈,盘纡五六里。
鸡足山 在城东北一百五十里松盖乡,自逍遥山发脉延,亘二十馀里。突起三股,状类鸡足。浮洲山 在里仁乡,自鹰巢山发脉,盘旋数里,高十馀仞。
鸡笼山 在里仁乡,自鹰巢山发脉,盘旋数里,高十馀仞。
龙塘山 在城东北一百六十里里仁乡,自鹰巢山发脉,东行折南,突耸高峰二十馀丈,盘纡五六里。
万斛山 在城东北一百七十里里仁乡,自月山发脉,逶迤起伏,行五十里而尽于此,盘亘百里,高三十馀仞。东界乐平,西连鄱阳,北接浮梁,一名礼城山。
簸箕山 在里仁乡,自月山分支折北而来,盘亘四十里,高三十丈,有云气聚焉。
白土岭 在里仁乡,自月山分支而南顿起为岭,高十馀仞。
双钟山 在和北乡,自逍遥山发脉,至此突起,高峰二十馀仞,根盘十馀里。
巍石山 在和北乡,又名狮子山,高十丈。山顶趾皆石,巉岩峭壁,下临溪流。按《明一统志》:下有龙居寺。
金城山 在城东一百二十里和北乡。
郭璞山 在和南乡,自万斛山发脉而来,盘据五十里,峰峦峻拔,晴云如练。东抵乐平静理乡,为诸山之冠,相传郭璞寓此。一名鄡阳山。瞻坡山 在城东九十里和南乡。
太阳山 在和南乡,自郭璞山迢递而来,卸为平原,约二十馀里,至溪流而止。
雷冈 在和南乡,自逍遥山发脉南来,起两高峰:东曰大雷冈,雷义所居;西曰小雷冈,雷焕所居。根盘六七里。
集云山 在和南乡,自曲岛山发脉,南行三十馀里,突起高峰约十许。寻常有云气护之,故名。观音山 在和南乡,自曲岛山发脉,盘亘二里。旧有观音堂,故名。
白鹿冈 在新兴乡,旧为马驿要路。唐永徽中,张蒙逐白鹿于此,故名。
佛山 在新兴乡。
寅吉峰 在新兴乡,自郭璞山发脉分支,高耸百仞,根盘二十馀里,以其在府治之东寅方,故名。
龙舌嘴 在新兴乡,郭璞山发脉,由西南行五十馀里起为平冈,可四五丈,根盘二十馀里,状如龙舌,故名。
牛头岭 在新兴乡城东六十里,自郭璞山分脉至此,重峰列秀,环绕十馀里,状如牛首,故名。城山 在城南九十里文北乡,自郭璞山发脉西南而来,山势延亘十馀里,联络如城,故名。表恩山 在城南四十里立德乡,滨彭蠡,相传,宋有徐旭者,居此,献龙马,封池州太守,故名。按《明一统志》:每春水涨则山在湖中。
强山 在城西南六十里立德乡,自长山发脉,断续起伏度棠阴水,特起两山、鄱湖滨,高三十
馀仞,根盘二十馀里。界都昌境,又曰狂山。金轮山 按《县志》:在全保乡,去城西北一百七十里。
斜坑岭 按《县志》:在永福乡,去城西北一百九十里。根盘三十里,高峙百仞,峰峦层叠,瀑布飞流,林木荫蘙,路绕危石、清溪,锦鸡、白鹤栖之秋兰生焉。
火峰山 按《县志》:在千秋乡,去城一百九十里。危峰高耸,远望如火,上有禅寺。
万户山 按《县志》:古名三台山。晋有道人过,谓此山当出万户侯,在里仁乡。
澹津湖 在城中央,一名市心湖,纳一城水由,大龙、小龙二桥经德化桥,穿城而出。鄱江虽浅,甚旱不竭。《旧志》云:绕岸皆绿杨、芙蕖。今间有之,元常福生建海会佛阁于大龙桥上,又西有凤池桥。
东湖 在城东,又名督军湖。秦番令吴芮习水战处,有督军台。纳风雨荐福,诸水由德新桥出。番江中浮洲寺内有十景:孔庙、松风颜亭、荷雨双塔、铃音新桥、酒帘洲上百花湖中孤寺荐福、茶、烟、雨堤柳色、芝峤晴云、松关暮雪。明万历二十年,知府杨际会建浮玉堂、弄珠轩于其上。西湖 在蠙洲门外,内有放生池,东湖王家水渔人界以为业。
刘家塘 在城内,纳东北潦水穿城出江。凤池 在澹湖西,古有其名。相传,洪武初,有取泥浚得一小台砖甃,乃起砖,命工凿视,得五石铜,亦不识其由。
茭池 在城内胡家桥西,纳东北潦水穿城。怀蛟池 在府城南单相传有蛟五月五日于此竞渡,号为怀蛟水。唐刺史张栖真尝于此以孝经示训,又名孝经潭。
白莲池 在西隅右武坊,汇桃源山水。元总管段廷圭砌桥于右,后在胡忠臣祠内。
马塘 在府城东北四里。唐刺史马植凿,因名。蠙洲 在城西,相传,唐时有大蚌产珠,因名。道汊湖 在怀德乡,纳诸水,南经小渡达于鄱江。
螺蛳洲 在城南鄱江之上流岸夹汀也。俗传洲长则鄱士登科者盛。
鄱江 在城南,一名长港,其源有二:一出洎山,合婺源,经德兴乐平而来;一出祁门,婺源山经浮梁而来。会于城东,环城而西折北十馀里,分为二支:名双港水。水落时,有石梁横亘,为两岸过脉俗呼公母石。长港上自浮梁界至城东鄱江逐段异名,渔人界之为业一十二所。
利池湖 在并尧山下流,内小湖六所。
北珠湖 在怀德乡,内九所。
乌坽湖 自西南发源而来,出虬门,入鄱湖达于江。内六所。
大磊湖 在乐亭义感乡。
桂湖 在怀德乡,受诸水径小渡达于鄱江。内二十三所。
孔目湖 在怀德乡,东纳大渡支流,西经南湖,会于鄱江。内八所。
官桥坽 在新兴乡,纳诸水,西经大渡达于鄱江。内二十一所。
沙隔湖 在新兴乡,东由浮浪荡大渡水,西经沙湖达于鄱。内四十一所。
角尾湖 在怀德乡,东自温乡湖纳大渡港支流,西经长腰湖达于鄱。内三十一所。
大雷湖 在文北乡,合诸水径大渡港达于鄱江。内一十九所。
灌塘湖 在文北乡,由西溪坽纳鄱江支流,西入鄱江,内三十六所。
方家湖 在文北乡,东纳鄱江支流,西经大坑坽复入鄱江,内十七所。
陶家湖 在文北乡,纳诸湖水,南经道港州达于鄱江。内十三所。
白水湖 在文北乡,合由源小港诸水,北入鄱江。内二十六所。
白汀港 在文北乡,东接馀干溪流,西入鄱阳湖。内二十所。
新开湖 在文南乡,南接白家汀,北会于鄱江。内七所。
獭湖 在文南乡,纳诸水受鄱江支流,会于鄱江。内八所。
枫木湖 在怀德乡,纳各汊支流,复入游渡、苦竹二港,内四十三所。
苦竹沟 在怀德乡,接馀干支溪流南会于游渡,内八所。
南珠湖 在怀德乡,纳馀干、古埠、沙港诸水入石子小港,西入游渡,会于鄱江。内三十三所。祝君坽 唐刺史祝钦明开浚,故名。明万历十三年,筑改饶关,去城西南一里许,东通鄱江,西接缮尾,会于鄱阳湖,内八所。
博士湖 在义感乡东,内五所。
大小景池 在义感乡北乐亭港,西径土级强港,会于乌坽湖,内八所。
大小汉池 在立德乡,东由冯家穴纳鄱江支流,西经下口,复入鄱江。内五所。
童子渡港 在义仁乡,北受建德山涧诸水,合张公犁耙港,西入乌坽湖,内三十三所。
树长港 在崇德乡出箬岭,西流与石门、小港合入乌坽,内八所。
石门小港 在广进乡,北接建德山涧诸水,东南入乌坽湖,内四十七所。
大小珠湖 此皆洼下之地,大小、广狭不一。春夏水涨,各支流入本港;秋冬水落,渔人以竹箔栈取鱼利输课。鄱江南岸诸湖内一百九十二所,凡此东通新开河口,南通白家汀港,西通祝君坽,春夏水涨,会为鄱湖。秋冬水落,洲出各湖见焉。
双港南岸诸湖 内一百七十所。
鄱阳湖 即彭蠡,又名官亭湖。隋改今名,去城西四十里,会江饶衢徽之流,汇于大江,入于海。跨南昌、南康、饶州三郡,广袤数百里。东境属饶,春涨则与鄱江接连,水缩则黄茅、白苇,旷如平野。
金鲫鱼池 按《县志》:在城南隅宝华巷之内。相传为陶侃故居。后,梁时为鄱阳王萧恢养鱼之沼。
新开河 按《县志》:郡县旧多火灾。太守张有誉开此河以厌之,其铁石墩小沟田,系姜宅业。张太守给价市之,今亦为官河。
馀干县
万春山 去治东北七十里,两峰峭拔,中有天池,水清而甘,为馀干山之镇。其望为李梅山,脉本自信州怀玉迢递四百里至万春山始入境。万春山一支走马鞍径冯田渡、乌石港、起覆屯冈、至东冈,为邑主山;一支走三宝山直至西津黄土滩分一小支,有巨石连络,为赵家岭横抱而入障治西,界弋、阳溪、与主山会,俗云雌雄交度,为辅山外自徽歙来;又一大支从鄱阳逆入境北,横过走康郎为枕山。
李梅峰 去治西南八十里,高耸为诸峰最。初名平原峰,又名贞女峰。五代时,有李岐梅用者,从章嵩游其上,后俱显,故云。东有罗汉岩,西有龙泉井,嵩居曰云峰斋。
冠山 居邑中,平地崛起,巍然如冠,故名。又两峰对峙,名双覆峰,或曰羊角峰。世传,梁萧王恺别业也,山无旁垄,上多奇树怪石,前瞰市湖,唐陆羽尝于此煮茶。其巅有龙泉池,有云风堂,乘风亭,今废。中峰故有东山书院、二贤祠、敕建正学祠,宋杨亿称为绝景,西石麓巉岩曰花蕊峰。新建真武庙,前二岭滨市,湖左曰烟波,右曰白云,相环向如蟹足,关县治。往为居民取土凿石,官禁乃止。
冕山 去治东五里。隋林士弘筑城,民避乱得免,故名。免后,人因冠山改云冕,有二支为雌雄龙状亢者,长里许。低者差短横亘治左,臂中有虎石肖虎,其首昂然,有龙潭,北有龙冈,冈下有泉,味甘。山无草木,间于元夕有光,见为祥瑞。支机山 去治东二十五里。晋处士隐居,以其名氏名山。
仙居山 去治东三十里。五代时,有头陀僧居其上,能致晴雨,土人祠之。
碧霄峰 去治东四十里。
万斛峰 去万春东五里,中峰秀特。尚书李伯玉居其下,今属万年。
南极峰 去治东南五十里,胡居仁居处,有南谷书院。
黄檗山 去治东南八十里,中宽外固,攒峰峭壁,异木怪泉。宋尚书汤汉读书其上,称小庐山。山后有龙泉,岁旱祷之。梁僧曹晞得道,有坐禅石,有黄檗寺。
藏山 邑西附城,悬崖峭壁。宋丞相赵汝愚读书其上,理宗赐梅岩二字,镌之石间。稍西有神仙窝,可偃卧,有蛮王墓。旧有西禅寺,溪山风雨二亭。
雕峰 在治西三十里,前瞰石鼓塘,其上有赵汝愚崇宪墓。
石螺峰 去治西五十里,巉岩多石。山之阳有石室纹如螺,故名。又曰纹如罗,作罗峰。
五彩山 去治西八十里,战国吴申徙居生芮时,五彩云见,故名。
洪崖山 去治西北六十里濒鄱湖,自武陵绵亘十五里。山阴有圆麓,士之肤白石,皭然如龙。晋张氲炼丹,旧有丹井、丹灶、建仙坛、拍笑亭。康郎山 去治西北八十里,居鄱湖中。旧云康氏居之,故名。又谓其能抗风涛,曰抗浪。有忠臣庙,有守备府,有兵营。
福屯冈 去治南五里,多石,无草木。
三宝山 玉马山 去治南十里,山下有白石如马,或云马鞍山。
邬石山 去龙窟北五里。
貊皮岭 去龙窟南五里,岭下有石龟,张吉葬焉。
霞山 去治南四十里。
白马峰 去治南六十里,按《明一统志》:在县南。山下有白石如马,俗号曰白马山,唐改曰玉马。古圣峰 去治南六十里,峰极高,可望龙虎山。拨云峰 去治南七十里,有仙迹曰华山,谢枋得陟其岭,曰此山宜居隐士。
石虹山 去治北十里,即大石小石连郊带湖,怪石叠起,小石山有岩,小门人中可容十人,有古篆二十八字。旧有仙子棋盘机车,今废。按《明一统志》:有横石跨水,文彩若虹,又有一石室甚广,旁列石障如屏风。
武陵山 去治东北三十里,临大湖。元末兵起,吴宏立营其上,名武陵营。
龙窟河 去治西南十里,传有白龙潜窟中,时出为雨,故名。其浸为鄱湖水,发源自信州兴业,迂回四百里,合锦江,过霞山径大溪至桐口滩。分派其西北,由布村走龙窟,受润陂水,注瑞洪,入于鄱湖。其东北径八字嘴,走冯田,过黄坊,注珠湖至饶河口,入鄱湖。其潜由八字嘴径破穴,入城前。走西津又自城前分新开河,入市湖,出西津,北折分派会珠湖入鄱湖。
馀水 在县治前,即市湖,盖信州兴业水之馀者也。中有越水,天气清朗,泓然无波,其纹或圆似镜,或长似练,不与众水混,味甘且重。陆羽取烹茶,韩彦长曰:羽以味似镜湖水,镜湖者,越地也。或曰:水在于越,故名。水之入市湖,凡馀者三。又曰三馀水。按《明一统志》:会县之辄南诸溪馀水,故名。以其三道而入,又名三馀水。或曰吴楚越之馀水也,故名三馀。
西津水 迤走西北至树港嘴,分南走者,祝家滩,走南汤夹管枥、赤岸出,傅家夹会龙窟大河自祝家滩下;又一支走金家滩,逶迤北去朱雷湾,过白家渡石桥,新开河东,会珠湖水入饶河。其树港分北走者,过严家渡、石灰埠,径毛家渡、雷家渡、涂港,东会于珠湖。冯田水 北走张家港,径沙港,受万年古楼埠水,走黄坊受县东湖陈塘港水,过珠湖受乐平、浮梁二水,绕郡城饶河口,入鄱湖。
鄱湖 即彭蠡,其涨也茫无津涯,溢入馀干县治,往年民多苦之,故老尝曰:馀干水乡也。大都信水 从东南来至潼口滩分,环抱邑治。三匝会于鄱湖者,为大合。会于珠湖者,为小合。历代陵谷更变。宋时龙窟一跃可过,今大河直捣龙窟,其沙港西津,遇涨能通市湖,冬涸则车马如行陆地。
康郎湖 按《明一统志》:在县西七十里,即鄱阳湖南涯。
族亭湖 按《明一统志》:在馀干县西八十里,后汉张逸封族亭侯,因此名也。
润陂湖 按《县志》:去治西南六十里,其源三:一出李梅峰,东流而西;一出临川县大梅岭,南流而北;一出进贤县赞王岭,西流而东。同过岩前,陂北下为润,陂西流至族湖,会龙窟大河,入于湖。
古埠水 按《县志》:去治东三十里,一出贵溪鹤岭,一出安仁洪大源,至三公桥合流,至馀干大田西迤,北过九芝由柯村渡至古埠,会冯田水,走黄坊合沙港,水入珠湖。
乐平县
康山 在县东,为县主山也。其麓有康氏居,故名。亦名东山并以为邑号。
登高山 在县东二里。
乌石山 在县东三里。
吴溪山 在县西,山有石室,中有石人、石鼠。翥山 在县东十里,北源乐安,江吴平彭绮居
此。
天分山 在县东二十里,山石黑白相半,故名。凤凰山 在县东三十里,吴溪之南,以状名。石门山 在县东五十里。
乌聊山 在县东北五十里,山阳有龙亭湖,其东钓台山、仙女潭,其西为鹅塘之盘石,石下有潭曰大汾。
军山 在县东六十里,枕溪上有井,山势崇高。唐末五姓军保山捍寇,因名军山。
天童山 在县东六十里。
芙蓉山 在县东六十里,以状得名。
石屋山 在县东北六十里,外望之如屋,中空可居。
葛山 在县东七十里。相传葛仙翁学道于此,有李氏读书遗址。
乐山 在县东七十里,接德兴、浮梁界。
鹰鹄山 在县东七十里,如鹄飞举,旁有山如鹰,将击土人,总呼鹰鹄山。
崌山 在县东八十里,界饶徽间。东为葛山,两山间有岩,甚奇。洪氏居其麓,故名洪岩,东曰洪源。
凤游山 在县东北八十里,山势盘礡,为饶徽间一钜镇。旧名浚源,唐改今名。
万山 在县南三十里,有尊严难犯之势,县治面之。
利石山 在县南四十里,唐永徽中,取其石供银冶。
乐平山 在县西五十里,按《明一统志》:山有石似墨,旧名石墨山,唐改今名。
自鸣山 在县西二十里,有贵溪鸣山祠,故名。乳泉山 在县西北四十里,下有石如研,初名石研。唐贞观中,产乳,天宝六载,赐今名。
金银山 在县西南三十里,以石形色相似,故名。
王佐山 在县北五十里众山中,特秀,土人呼为阳早山。
镪山 在县北五十里,石叠叠如积镪,故名。万斛山 在县西北五十里。
勇山 在县北七十里,石壁雄峙,故名。
柯木岭 在静理乡,自乐平入鄱阳。
白土岭 在永善乡,通弼木王师岭。
松木岭 在永善乡,自乐平入弋阳。
南村岭 在万金乡,自乐平入浮梁。
符竹岭 在长城乡,通南村岭。
刺门岭 在金山乡,自乐平入德兴驿递所经。障岭 在怀义,为县治屏障,故名。
梅岩 邵二泉记略云:金山乡有岩,高二十馀丈,阔十馀丈,号梅花者,奇石离立;有如笋如裀如珊瑚琅玕者,累累下悬,若将坠然。近壁处有级列如疆,号仙人田。由右而行又如一室,室之顶垂石如龙耳,耳常出泉,下滴不竭。又右而行地渐高,有石如舟,如棋地;渐宽如阶,以升其上;益宏秀,如虚如亭之状。左右穴各一,天光照焉,出之则山巅也。
洪岩 在金山乡,高耸百馀丈,盘亘四十馀里。有天井岩、桐木岩、风岩、气岩、惟洪岩最著。山腰有石室,南北相通,其中云气、泉声不绝。按《明一统志》:山下洪氏居之,又名洪源。
月岩 在县北五十里,郑氏世居其麓。
小观岩 在金山乡。
石城山 按《明一统志》:在乐平县东南六十里,一名石城岩,又名仙人城,怪石萦结十馀里,中有空洞。宋少卿李常题曰:丛玉李伯时,画为图彭汝。砺诗有花开,洞府春常在。人会瀛州夜未归之句。
仙鹤山 按《明一统志》:在乐平县南六十里,下有一池三阜,中阜有灵鹤观。相传,汉张道陵遗迹。
文山 按《明一统志》:在乐平县东南七十里,山势磅礡,亘连广信之弋阳、贵溪二县,多幽险。今特设官镇之。
阳台山 按《县志》:即王大山,在县东五十里。乐安乡,层峦叠嶂,石壁苍峰。沐国公祖冢其尽落钟灵处也。明嘉靖刱立禅院。万历有僧名真贵号天然者,于岭隈筑静室,面壁四十年。将圆寂,遗命徒众以大缸覆其身,数载,忽雷电启之,法身显相,迄今灵异云。
鍊铜山 按《县志》:县北六十里,唐置场冶鍊铜,天宝六载,赐名。
洎川 德兴南部乡有洎山,山下水起处曰洎,滩里水西流经德兴县治,入乐平、乐安乡,是为
洎水。当邑治在银城时,洎水抱邑而流,故称洎川,或以邑治内河为洎,非也。
内河 在县治南,自镪山而西二十里分为三支:中支起康阜,为县治;左支挟传贤塘;右支挟西塘水至衙前。二水合抱市西流,号为内河,过庞公桥入乐安江。
吴溪 在长城乡,派自婺源游汀入邑,万全绕石吴山而下,过竹渡与浮梁,计坑水合,又过乌潭、萧家二渡,潴为吴溪,自此西入乐安江。乐安江 源出徽之芙蓉巅,绕婺源县治而下,与德兴众水合入乐平、乐安乡,故名乐安江,东北之洪源诸水、西南之洎川诸水,相次入焉。明溪 在县东六十里乐安乡。
三溪 在县西三里,二小港流合乐安江,故名。清溪 在县东八十里,胡氏居其旁。宋慈湖文元公书清溪字。
文溪 在县东五十里。
槎溪 在县东六十里。
洎口滩 在北金山南乐安乡。
宝谷滩 在南铜山北乐安乡。
泪滩 在北金山南,因饶娥哭父处,故名。薛家滩 在南铜山北乐安乡。
枫树滩 在北长城南永丰乡。
遥港滩 钟家滩 俱在永丰乡。
施家滩 鸣滩 俱在北静理南怀义。凤凰潭 在丰乐乡河溪口。
大汾潭 在长城乡鹅塘,盘石下深不可测。龙停湖 在乐安乡,按《明一统志》:其水四时不竭。
秧青湖 在长城乡吴溪。
蛟湖 在永丰乡。
潮泉 按《明一统志》:在乐平凤游山麓,有石窍可尺许。日常两潮,其出汹涌,其收尽涸。宋杨简诗:妙藏天地秘,神斧为谁开。水性原流下,山灵强勒回。
汰金洲 按《明一统志》:在乐平县西一十五里浮梁县。
青峰山 在县溪东一里福西乡,山色多青,有寺谶云:青峰圆出状元,宋程瑀读书其上,轩名壮图,后果及第。
金鳌山 在县东一里福西乡。
王师山 在县东五里福西乡,宋朱貔孙未显时,居之。昔有异人过,云兹山秀拔,当出王者师。后,貔孙果拜太子谕,德为度宗师。
塔尖山 一名石榴峰,在县东南五里福西乡。峰峦秀拔,为县治前案。
大堂山 在县东十里福西乡,二峰森秀,与南双峰并峙。
最高山 在县南一里福西乡。宋辛次膺侨居之,创亭其上,亭废。隆庆五年,建巽峰塔其上,以映学宫。
西山 在县西一里福西乡。
枫林尖 在县西三里福西乡,拔起平地,突出群山之表,有葛仙祠。
孔阜山 在县北五里福西乡,山势北来,叠伏层起,端圆状类覆釜,复伏而奔走,蜿蜒曲折,结为县址。外隆中坦,如环抱。
寨山 在县北十里福西乡,黄巢曾驻兵于此。和尚岭 在县东五十里福东乡,慈溪水出此。石牛山 在县东五十里福东乡,有石如牛。程山 在县东六十里福东乡,初名石山,陈时程灵洗之裔居其山下,族既盛大,遂改今名。黄山 在县东七十里锦绣乡。
芭蕉山 在县东八十里锦绣乡翠巘插天望之似蕉林
五花峰 在县东八十里锦绣乡,五峰并峙,状似莲花。
鹿角山 在县东八十里锦绣乡,其源皆沃壤,为南风岭,为牛轭岭,为猴岭,其峰拔起,为诸山会。
张公山 在县东一百里锦绣乡,鄱江发源之地。按《明一统志》:灵岩有洞四:曰庆云,曰莲花,曰含虚,曰张公云。
同瞻山 在义合,山高而秀。西南具瞻其支,为山枣岭,为卢岭,为蒙岭,而蒙岭为峻。其东为黄山,其北为瓦屋山,其状如屋,为寒岭。
夕阳岭 在县东一百二十里锦绣乡,相传蓝采和吹笛于此。
黄竹岭 在县东一百二十里锦绣乡,界休宁。长丰岭 在县东北六十里锦绣乡。
瓦屋山 在县东北七十里锦绣乡。
白石山 在县东北七十里锦绣乡,与芭蕉对峙,峭壁万仞,白石磷磷,瀑布一泻千丈。南有龙井,旱祷必应。
高山 在县西,形如燕巢,竹木荫茂。有道院祈祷之所,又有东高、西高二峰对峙,形如覆釜,其址有谷。
九龙山 在寿安乡,宋余端居其下。
鸡笼尖 在寿安乡。
青龙山 在县南二十五里寿安乡,中有玉女祠,旱祷辄应。
双尖山 在县南二十五里寿安乡,两峰对峙,为东南屏嶂,高百丈,周围十五里。
石藏山 在县南五十里寿安旧乡,有钟乳数穴,一名水龙口。
南村岭 在县南五十里寿安乡,乐平之交。石门山 在县南六十里寿安乡,宋尚书彭汝砺读书处。旁有龙池,水深莫测。
九英山 在县南五十里寿安乡,唐宁殷有九子据此以禦黄巢,因名山曰九英。
浇岭山 在县东南六十里,兴东乡界婺源。大游山 小游山 在县东南六十里兴东乡,高出诸山,上平衍,延袤百馀里,幽蔓殊绝,竹木荫茂。
风蒙岭 在县东南七十里兴东乡。
石嘴山 逼临溪浒凿石成道,旧有亭。
石灰山 在南城学宫之前,土人取石烧灰,并有惊景镇龙,脉众共买。朱李之业,输入学宫,永禁取石。
阳府山 在县西二十五里兴西乡,孤峰峭立,溪侧泉石幽胜,地暖多无雪,积物皆早秀。按《明一统志》:在景德镇下有阳府寺。
万户山 在县西三十里兴西乡,奇秀耸拔。相传晋郭璞云当有封万户者出,后宋程节应之。金鱼山 在县西三十里兴西乡,宋程节祖业渔其下,有异人指其卧榻,曰葬此,异日子孙当为望族。后节与弟及子俱显,至今其滩与山俱以金鱼名。
宝象山 在县西三十里兴西乡,有石池旱可祷雨。
马鞍山 在镇市。
禅师山 在兴西乡鄱阳之交,西寺卓锡之所。有寺,旱尝祷之应。
鹰窠山 在县西二十里安西乡。
后稷山 在县东四十里安东乡,有石池旱可祷。
库源山 在县北三十里安东乡,其水注磨刀港。
石鼓山 在县北三十里,横于溪湄,望之如鼓。明堂山 在县北四十里安东乡,佛印生于此。黄连山 在县北六十里安东乡,建师港之源。江山 在县北下连万山中,昔江山道者结庐于此。
红杏山 一名红鹤山,在县北四十里化鹏乡。苦竹岭 在县北一百里新定乡,祁门之交。桃树岭 在县北一百五十里新定乡。
梁和岭 在县北一百六十里新定乡,小北港之水,源于此,徽池之交。
浮和山 在县北二百里新定乡,饶池巨镇。凤游岩 一名居仙岩,在辛合有大石室。仙石岩 一名石佛岩,在福西乡,岩深丈许,中有石佛。
紫云洞 在锦义婺源之交,洞岩空旷,悬崖多奇石,中萦回数十里。
水龙洞 在县东四十里兴东乡,去凤游岩三里许。山后有二岩,水从黄坛入,注岩中,潜行地下二里许,复从山前出。其山蜿蜒起伏如龙。高岭洞 在仁寿,地据绝险,四面扺徽黄巢之乱,乡民据之。有黄巢寨、走马台、双井泉、元乱李昌寨守之,居民有强悍风。
白沙洲 在城门沙绕十馀里。
金鸡石 在兴义,下三小石离立,上一巨石高丈馀,广二尺许。
宝石 在里仁,二石如珠,一峙潭心出水丈许,一蹲沙际,又名飞来石,俗又云公母石。
会仙石 在县北三里,鉴潭之西,壁立水际,上可坐十数人,云仙人长吟啸其上。
龙睛石 在寿安,突生山麓状如龙睛。
大蛇口石 在县南三里,一石屹抗河中,堪舆家言石上建铁塔最妙,或建浮图于石之东以束水口,亦胜。后以东边址薄,遂建于西。
挂榜山 在县南五里与郭家洲,吴可堂故宅。
对河当科年,邑人每以山崩之大小验,举子多寡云。
花石 在小大北港,两水合聚,下流之西岸法京都。
显教山 按《县志》:在县南三里,即古新昌县治。后为显教寺,明邑令傅元初重建并洪皓读书亭,今废。
虎头山 按《县志》:在新正,去芭蕉山三里许。通山皆石,崄峻不可登。巅有池,广数十亩,深不可测。土人云有龙藏其中。
番源 出婺源张公山,穿岩度壑泉,多瀑布,合泉为坑,合坑为涧,合涧为溪,流五十里至白水,又流四十里至杨港,以下在县之东。按《明一统志》:源发浮梁县东北一百四十里,高山下西流百里入昌江。
横槎港 出鸡笼尖与鹿角山,又出大小源江家山十馀里至新田段阴树港,合流十馀里至杨港。
天宝水 出同瞻山与彭充坞至程村合流十五里至杨港,三水总会为回军潭,为吴港潭,为尖石潭,五里至臧湾。
慈溪水 出和尚岭流四十里至臧湾,会前诸水,合流五里至深渡。
寿溪水 出同源,其下为龙潭,流入深渡,合西保陇源诸水,共流六十馀里出口至昌江入北港。
力降水 出婺源、长溪,又出同瞻山,经长源至茶潭,合流十馀里,过高视渡,以下在县之南。浇岭水 出婺源梅岭,流四十里至高枧,五十里至外平港,纳长山诸水。
长山水 出乐平、长寿二里,历湖田至景德小港,合前诸水,共流入北港。
大演水 出建德,过兴里,流八十里至三龙渡,会江山水,以下在县之西。
江山水 自江山发源流三十里至三龙,会兴里水,流二十里至罗滩渡,合江力水。
江力水 自江力发源流三十里至罗滩,会江山水,合流二十里至景德镇、广福观前,入北港。建师港 出黄莲山,流五十里至鉴潭,会大北港。
大北港水 出祁门、楠木、武岭二山过阊门,流六十里纳历山来小港之水,流四十里至武陵溪口纳小北港水,以下在县之北。
小北港水 一出梁和岭三十里至沧溪,一出桃树岭四十里至沧溪,一出苦竹岭四十里至姑演合沧溪,流四十里至武陵溪口,入大北港。流十里经明溪、纳滕、奉梅、湖港水二十里,经建师港纳西乡水四十里至昌江;会东乡水二十五里至西港嘴;纳西乡水五里至小港口;纳南乡水合流二里至金鱼滩;入鄱江。
崇圣坑 在县西。一出孔阜山,一出程家庵。佛指泉 在西隅能仁寺前,井底有石,指泉从上涌出,水甘冽,冬夏不竭。
龙井 在辛正白石山之阳,深三丈许,岁旱祷雨应。
潮井 在长山石门寺侧,浅深不测,盈涸似潮。卓锡井 在宝积寺。
白龟池 在里仁,其水绀碧,其深不测,中有白龟,故名。
莲荷塘 在北隅会昌江。
龙泉池 按《明一统志》:在浮梁县六十里,水深莫测,岁旱投以楮镪,有鱼衔之而下即雨。昌江 按《明一统志》:在浮梁县南,源出县东八十里,西流会诸溪水,经此下入鄱江。
江家山水 按《县志》:在县东,出鸡笼尖、鹿角山十里至程府前,会慈溪水。
寿溪水 出同源,流二十里至马村口,入东河为龙潭,合流四十五里,出道观嘴,入大河。鲤鱼桥水 按《县志》:在县南,出婺源、程坑至界,首入浮境,流三里至鲤鱼桥,又十五里至榔树桥,又六里至陈家陂,会历降水,为南河流七里至外港,纳柳家湾水。
柳家湾水 按《县志》:一出乐平、长寿十里至界,首入浮境,流十五里至朱陂头,又三里至柳家湾,又二十里至外港。
黄坛水 按《县志》:一里流入山岩,伏行五里,出水龙口流一里至江村,三里至湾陂,会鲤鱼桥水,合流十五里至陈家陂,会历降水入南河,合流十五里至景德镇、小港嘴,入大河。
洗马桥水 按《县志》:在县西,出焦坑十五里,会桂湖桥水。
桂湖桥水 按《县志》:出画溪坞,流十一里至桂湖桥,会洗马桥水六里至罗家滩,入西河,合流十里出西港口,入景镇大河。
东源水 按《县志》:在县北。一出梁河岭十里至株林,又十里至高陂,会叶坑水;一出叶坑,流三里至潘村,又十里至高陂,会梁河岭水,合流十五里至豪岭,又十五里至苍溪,会西源诸水。西源水 按《县志》:一出宗流坑十里至大湖,又五里至西湾,又十五里至港口,会桃树岭水;一出桃树岭十里至桃树店,又十里至状元港,又二十里至港口,会宗流坑水,合流二十里至勒工市,又五里至沧溪,会东源诸水,为小北港,流十里至姑演,又五里至陵村港口,纳苦竹坑水。苦竹坑水 按《县志》:出祁门楮公岭五十里入浮境,过岩坑流十里至江村,五里至凌村港口,入小北港。合流五里至浑潭,又二十里至武陵溪口,入大北港。合流十五里至明溪,纳梅湖水。梅湖水 按《县志》:出滕溪岭及柳木会储田桥流十五里至梅湖,又十里至明溪,入大河。流十五里为没潭,又五里纳建师港水,流三里为鉴潭,又二里为石鼓,纳磨刀港水。
磨刀港水 按《县志》:一出库源,一出枣木湾十里会铁炉塅。流三里至磨刀港,又流二十五里至昌江口,会东河水。流二十五里至景德镇西港口,会西河水。又五里至小港嘴,会南河水。合流二里至金鱼滩,又三里至官庄,入鄱界。蓝袍坑 按《县志》:在青峰寺前,源出横塘,逶迤曲折,经复生桥至寺前,环抱状类琵琶,沿流入大河。谶云水打蓝袍坑,朱紫满街行。
义井 按《县志》:一在县治,一在镇市。
安平井 按《县志》:在河东,井巨而古。
玉井 按《县志》:在上义都杨水坑旁。
白水井 按《县志》:在仁寿都,水白如浆,味甘。村因得名。
白沙洲 按《县志》:在城门都,沙绕十馀里。桃花源 按《县志》:在梓舟都,山石盘错,水源深邃。元末,士大夫多居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