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人事典.名字部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人事典

 第四十一卷目录

 名字部汇考
  礼记〈曲礼 檀弓 郊特牲 内则 玉藻 杂记〉
  周礼〈地官〉
  仪礼〈士冠礼〉
 名字部总论
  谷梁传〈名重父命〉
  白虎通〈姓名〉
  颜氏家训〈风操篇〉
  册府元龟〈名字 名讳〉
  兼明书〈放勋重华文命非名〉
 名字部艺文
  彭城相袁元服辨     后汉应劭
  孔邈名议        宋何承天
  宫吏之姓与太子同名议   齐邢卲
  为昭义王大夫谢赐改名表 唐崔行先
  讳辩            韩愈
  陈子渊等字说       宋叶适
  答高宗丞          前人
  钱则甫字说         前人
  胡睿名说          前人
  仲兄字文甫说        苏洵
  名二子说          前人

人事典第四十一卷

名字部汇考

《礼记》《曲礼》

名子者,不以国,不以日月,不以隐疾,不以山川。
〈注〉常语易及则避讳为难,故名子者不之用。〈大全〉王氏子墨曰:名子父之责也。命之名所以示之教也。以国非所以教谦也。以日月非所以教敬也。以隐疾非所以教之进乎。德也以山川非所以教之求诸己也。命名而必示之教申繻,所谓以德命为义者也。虽古人之名其子或有所因不尽,若是而曲礼之意盖主乎。以德命也又况以讳事神周道也。名终而将讳之得不择乎。可讳者以名之乎。子生三月而父名之既有以教其终身,而又虑其子。若孙之难避也,不亦太早计乎。非早计也。君子之所以示其子孙,无非为其远之虑也。于名而虑其远如是,则将无所不虑乎远也。以为鬼神而讳之多,且百年少亦数十载之后矣。而其讳之难易基于一日,命名之初,是以君子之于子孙,无非于其始而谨之也。于名而谨其始如是,则将无所不谨,其始也。是《曲礼》之意也。

男子二十冠而字。
〈注〉冠而字之敬其名也。

父前子名,君前臣名。
〈注〉吕氏曰:事父者家无二尊,虽母不敢以抗之。故无长幼,皆名不敢致私敬于其长也。事君者国无二尊,虽父不敢以抗之,故无贵贱尊卑,皆名不敢致私,敬于其所尊贵也。春秋鄢陵之战栾,书欲载晋侯其子针曰:书退此君前臣名,虽父亦不敢抗也。

女子许嫁,笄而字。
〈注〉许嫁则十五而笄,未许嫁则二十而笄,亦成人之道也,故字之。


卒哭乃讳,礼不讳嫌名,二名不偏讳。
〈注〉葬而虞虞而卒哭,凡卒哭之前,犹用事生之礼。故卒哭乃讳其名,嫌名音同者,不偏讳谓可单言。

逮事父母,则讳王父母,不逮事父母,则不讳王父母。
〈注〉逮及也,庶人父母早死,不闻父之讳其祖,故亦不讳其祖有庙以事祖者,则不然也。

君所无私讳,大夫之所有公讳。
〈注〉私讳不避于公朝大夫,则讳其先君也。

诗书不讳,临文不讳。
〈注〉不因避讳而易诗书之文改行事之语,盖恐有惑于学者,有误于承用也。

庙中不讳。
〈注〉庙中之讳以卑避尊如有事于高祖,则不讳曾祖以下也。

夫人之讳,虽质君之前,臣不讳也,妇讳不出门,大功小功不讳。
〈注〉质犹对也,夫人之讳与妇之讳,皆谓其家先世门者其所居之宫门也,大功以下恩轻服杀,故亦不讳。

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注〉问禁虑得罪于君也,问俗虑得罪于众也,问讳虑得罪于主人也。


国君不名卿老世妇,大夫不名世臣侄娣,士不名家相长妾。
〈注〉不名不以名呼之也。上卿贵故曰:卿老世妇两媵也,次于夫人而贵于诸妾也,世臣父在时老臣也,侄是妻之兄女娣是妻之妹,从妻来为妾也。大夫不世爵此有世臣者,子贤袭父爵也。家相助知家事者长妾,妾之有子者。

君大夫之子,不敢自称曰余小子,大夫士之子,不敢自称曰嗣子某,不敢与世子同名。
〈注〉列国之君与天子之大夫,其子皆不敢自称余小子,避嗣天子之称也。列国之大夫与士之子不敢自称,嗣子某避嗣诸侯之称也。吕氏曰世子君之适子也,诸侯之子不敢与之同名,亦避君也。若名之在世子之前,则世子为君亦不避谷梁。传曰:卫齐恶卫侯恶何为君臣同名也,君子不夺人名不夺人亲之所名。


君子已孤不更名。
〈注〉名者始生三月之时父所命也,父没而改之,孝子所不忍也。


子于父母,则自名也。
〈注〉自称其名。〈大全〉吕氏曰:子之名父母所命,敬亲之命,不敢有他称也。


天子不言出,诸侯不生名,君子不亲恶,诸侯失地,名,灭同姓,名。
〈注〉贤者贵者皆谓之君子,天子无外,安得而言出然。而言出者德不足以君,天下而位号存焉耳。诸侯不生名,惟死而告终。然后名之然,有生名者。德不足以名君子,而位号存焉耳,故天子不言,出诸侯不生名,皆谓君子不亲恶故也。疏曰:君子不亲恶者谓孔子,书经见天子大恶书出以绝之诸侯,大恶书名以绝之君子不亲,此恶故书出名以绝之也。

《檀弓》

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死谥,周道也。
〈注〉凡此之事,皆周道也。殷以上有生号,仍为死后之称,更无别谥。尧舜禹汤之类是也,周则死后别立谥。朱子曰:仪礼贾公彦疏云,少时便称,伯某甫至五十,乃去。某甫而专称伯仲,如今人于尊者不敢字之,而曰:几丈之类。


卒哭而讳,生事毕而鬼事始已,既卒哭,宰夫执木铎以命于宫曰:舍故而讳新,自寝门至于库门。
〈注〉高祖之父当迁者,讳多则难避,故使之舍,旧讳而讳新死者之名也。以其亲尽故尽,故可不讳库门,自外入之第一门。亦曰:皋门。

二名不偏讳。夫子之母名徵在,言在不称徵,言徵不称在。

《郊特牲》

冠而字之,敬其名也。

《内则》

三月之末,择日,剪发为鬌,男角女羁,否则男左女右,是日也,妻以子见于父,贵人则为衣服,由命士以下皆漱浣,男女夙兴。沐浴衣服,具视朔食。夫入门,升自阼阶,立于阼,西乡,妻抱子出自房,当楣立,东面,姆先相,曰:母某敢用时日,祗见孺子。夫对曰:钦有帅,父执子之右手,咳而名之,妻对曰:记有成,遂左还授师,子师辩告诸妇诸母名,妻遂适寝。
〈注〉某妻姓某氏也,时日是日也。孺稚也,钦敬帅循也,言当敬教之使,循善道也。咳小儿笑声谓父作咳声,笑容以示,慈爱而名之也。记有成,谓当记识夫言教之成德也。诸妇同族卑者之妻也,诸母同族尊者之妻也。后告诸母欲名成于尊也,妻遂适寝复夫之燕寝也。

夫告宰名,宰辩告诸男名,书曰:某年某月某日某生,而藏之,宰告闾史,闾史书为二,其一藏诸闾府,其一献诸州史,州史献诸州伯,州伯命藏诸州府。夫入,食如养礼。〈辩者遍〉
〈注〉宰属吏也,诸男同宗子姓也,藏之者以简策书。子名而藏于家之书府也。二十五家为闾,二千五百家为州,州伯则州长也。闾史州史皆其属吏也。闾府州府皆其府藏也。夫入食如养礼,谓与其妻礼食如妇,始馈舅姑之礼也。疏曰:此经所陈,谓卿大夫以下,故以名遍告同宗诸男。诸男卑者尚告则告诸父,可知。若诸侯绝宗,则不告也。

世子生,则君沐浴朝服。夫人亦如之,皆立于阼阶,西乡,世妇抱子,升自西阶,君名之,乃降。
〈注〉诸侯朝服,元端素裳夫人亦如之,者亦朝服也。当是展衣注云褖衣者,以见子毕,即侍御于君,故服御进之褖衣也。人君见世子于路寝,升自西阶是自外而入也,凡生子无问妻妾,皆在侧室。

适子庶子见于外寝,抚其首,咳而名之,礼帅初,无辞。
〈注〉此适子盖世子之弟,庶子则妾子也。外寝君燕寝也。燕寝在内以侧室在旁,处内故谓此为外也。疏曰庶子见于侧室,此以抚首咳名无辞之事,同故与适子连文云,见于外寝耳。

凡名子,不以日月,不以国,不以隐疾,大夫士之子,不敢与世子同名,妾将生子,及月辰。夫使人日一问之,子生三月之末漱浣夙齐,见于内寝,礼之如始入室,君已食,彻焉。使之特馂,遂入御。公庶子生,就侧室,三月之末,其母沐浴朝服见于君,摈者以其子见,君所有赐,君名之,众子则使有司名之。
〈注〉摈者傅姆之属也,君所有赐者,此妾君所偏爱而特加恩赐者。故其子君自名之若众妾之子,恩宠轻略者,即使有司名之也。疏曰:前文已云适子庶子见异于世子,今更重出者,以前适庶连文,故此特言庶子之礼。

庶人无侧室者,及月辰。夫出居群室,其问之也,与子见父之礼无以异也。
〈注〉问之之礼,与执手咳名之事。钦帅记成之辞,皆与有爵者同。故云:无以异。

凡父在,孙见于祖,祖亦名之,礼如子见父,无辞。
〈注〉应氏曰:辞者夫妇,所以相授受也。祖尊故有其礼,而无其辞。〈大全〉方氏曰:以祖名之,而不以父者,事统于尊故也。

《玉藻》

士于君所言大夫,没矣则称谥若字,名士,与大夫言,名士,字大夫。
〈注〉名士者士虽没犹,称其名以在君之前也。与大夫言而名士则谓士之生者也,大夫之生者则字之。

于大夫所,有公讳,无私讳,凡祭不讳,庙中不讳,教学临文不讳。
〈注〉公讳本国先君之讳也,私讳私家之讳也。凡祭祭群神也。


凡自称,天子曰予一人,伯曰天子之力臣,诸侯之于天子,曰某士之守臣某,其在边邑,曰某屏之臣某。
〈注〉一者无对之称,天子三公一相处内,二伯分主。畿外诸侯盖股肱之臣,宣力四方者也。屏者藩屏之义,所以蔽内而捍外也。

其于敌以下,曰寡人,小国之君曰孤,摈者亦曰孤。
〈注〉此章与曲礼小异,此据自称为辞,彼则摈者之辞也。

上大夫曰下臣,摈者曰寡君之老,下大夫自名,摈者曰寡大夫,世子自名,摈者曰寡君之适。
〈注〉此明自称与摈者之辞不同也。

公子曰臣孽,士曰传遽之臣,于大夫曰外私。
〈注〉适而传世者谓之世子,馀则但称公子而已。读孽为蘖者盖比之木生之馀也。故以臣孽自称驿,传之车马,所以供急遽之令。士贱而给车马之役。使故自称传遽之臣也。家臣称私此大夫,非己所臣事者,故对之言则,自称外私也。

大夫私事使,私人摈则称名。
〈注〉私事谓非行聘礼,而以他事奉君命往,使邻国也。随行之人,当谓之介曰:摈者摈是主人之副。今以在宾馆,而主国致礼,则己为主人故,称摈也私人己之属臣也。私事使而私人摈,则无问上大夫,下大夫皆降,而称名以非正聘故也。

公士摈,则曰寡大夫,寡君之老,大夫有所往,必与公士为宾也。
〈注〉公士公家之士也。若正行聘礼以公士,为摈其下大夫,往行小聘之礼,则摈辞称寡大夫。其上大夫往行大聘之礼,则摈辞称寡君之老宾。读为摈介也。谓大夫有正聘之,往必使公士作介也。方氏读宾如字谓摈虽为宾,执事其实亦与之。同为宾而已。故曰:与公士为宾也。

《杂记》

卒哭而讳,王父母,兄弟,世父,叔父,姑,姊,妹,子与父同讳。
〈注〉卒哭以前,犹以生礼事之,故不讳其名卒。哭后则事以鬼道,故讳其名而不称也。此专言父之所讳,则子亦不敢不讳。故曰:子与父同讳也,父之祖父母伯父叔父及姑等,于己小功以下。本不合讳,但以父之所讳,己亦从而讳也。若父之兄弟姊妹己自当讳,不以从父而讳也。又按不逮事父母,则不讳王父母,谓庶人此所言。以父是士,故从而讳
也。

母之讳,宫中讳,妻之讳,不举诸其侧,与从祖昆弟同名则讳。
〈注〉母为其亲讳,则子于一宫之中,亦为之讳。妻为其亲讳,则夫亦不得称其辞,于妻之左右,非宫中非其侧,则固可称矣若母与妻所讳者,适与己从祖昆弟之名同则,虽他所亦讳之也。


过而举君之讳则起,与君之讳同则称字。

《周礼》《地官》

媒氏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
〈订义〉郑锷曰:男女始生三月,父名之际,必记子版,则知其二十三十可以嫁娶之时矣。

《仪礼》《士冠礼》

冠者立于西阶东南面,宾字之,冠者对。
〈注〉对应也,其辞未闻。〈疏〉下有宾祝辞,不见冠者,应辞。故云:未闻。

字辞曰:礼仪既备,令月吉日,昭告尔字,爰字孔嘉,髦士攸宜,宜之于假,永受保之。曰伯某甫仲叔季,唯其所当。
〈注〉假大也宜之,斯为大矣。伯仲叔季,长幼之称,甫是丈夫之美称,或作父。〈疏〉唯其所当者,二十冠时与之作字,犹孔子生三月,名之曰丘。至二十冠而字之曰仲尼。有兄曰伯居第二则曰仲,但殷质二十为字之时,兼伯仲叔季呼之。周文二十为字之时,未呼伯仲。至五十乃加而呼之,故檀弓云五十以伯仲周道也。是呼伯仲之时,则兼二十字而言,若孔子生于周代,从《周礼》呼尼。甫至五十,去甫以尼配仲,而呼之曰:仲尼是也。若然。二十冠而字之,未呼伯仲叔季,今于二十加冠,而言者一则是殷家冠。时遂以二十字呼之,二则见周家若不死至,五十乃加而呼之。若二十已后死,虽未满五十,即得呼伯仲知义然者。见庆父乃,是庄公之弟,桓六年庄公生,至闵公二年。庆父死时,庄公未满五十,庆父乃是庄公之弟。时未五十庆父死号曰:共仲。是其死后,虽未五十得呼仲叔季,故二十冠时,则以伯仲叔季当拟之,故云:唯其所当也。

名字部总论

《谷梁传》

《名重父命》

秋八月戊辰,卫侯恶卒卿曰:卫齐恶今曰卫侯恶此何为。君臣同名也,君子不夺人名。不夺人亲之所名。重其所以来也。王父名子也。
〈注〉不夺人名谓亲之所名,明臣虽欲改君不当听也。君不听臣易名者,欲使重父命也。父受命名于王父,王父卒。则听王父之命名之,〈疏〉传言王父则祖也。范云欲使人重父命也者,父命名于王父,王父卒。则己命子。

《白虎通》《姓名》

人必有名,何所以吐情,自纪尊事人者也。《论语》曰:名不正,则言不顺。三月名之何天道一时,物有变。人生三月,目煦亦能笑与人相更答。故因其始有知,而名之故礼服。传曰:子生三月,则父名之于祖庙,于祖庙者。谓子之亲庙也。明当为宗祖主也。一说名之于燕寝名者,幼少卑贱之称也。寡略故于燕寝礼内,则曰:子生君沐浴,朝服夫人亦如之。立于阼阶西南,世妇抱子,升自西阶。君命之士,适子执其右。手庶子抚其首。君曰:钦有帅。夫人曰:记有成,告于四境,四境者所以遏绝萌芽。禁备未然,故曾子。问曰:世子生三月以名告于祖祢内,则记曰以名告于山川社稷。四境天子太子使士负子于南郊,以桑弧蓬矢六射者何也。北男子之事也,故先表其事,然后食其禄,必桑弧何桑者。相逢接之道也。保传曰:天子生举之,以礼使士负之者,何斋肃端绥之郊见于天韩。诗内传曰:太子生以桑弧蓬矢,六射上下四方明当有事天地,四方也殷以生日名。子何殷家质故,直以生日名子也。以尚书道殷家太甲帝武丁也。于臣民亦得以生日,名子何亦不止也。以尚书道殷臣有巫咸有祖己也。何以知诸侯不象王者,以生日名子也。以太王名亶父王季名历殷之诸侯也。易曰:帝乙谓成汤,帝乙谓六代孙也。汤生于夏世何以用甲乙为名。曰:汤王后乃更变名子孙法耳,本名履。故《论语》曰:予小子履,履汤名也。不以子丑,何曰甲乙者干也。子丑者枝也,干为本,本质故以甲乙为名也。名或兼或单何示,非一也。或听其声以律定其名,或依事傍其形故名或兼或单也。依其事者,若后稷是也,弃之因名之为弃也。傍其形者孔子首类鲁国尼丘山,故名为丘,或傍其名为之字者。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若名赐字子贡,名鲤字伯鱼。春秋讥二名何所以讥者,乃谓其无常者也。若乍为名禄,甫元言武庚名不以日月山川为名者。少贱卑己之称也。臣子当讳为物示通,故避之也。《曲礼》曰:二名不偏讳,逮事父母,则讳王父母,不逮父母,则不讳王父母也,君前不讳,诗书不讳,临文不讳,郊庙不讳。又曰:君前臣名,父前子名,谓大夫名卿。弟名兄也。明不敢讳于尊者前也,太古之时所不讳者何尚质也。故臣子不言其君父之名。故《礼记》曰:朝日上值不讳正天名也。人所以十月而生者,何人天子之也。经天地之数五,故十月而备乃成人也。人生所以泣者,何本一干而分得气异息,故泣重离母之义也。《尚书》曰:启呱呱泣也,人拜所以自名者何。所以泣号自纪。礼拜自后不自名,何备阴阳也。人所以相拜者,何所以表情见意屈节卑体,尊事之者也。拜之言服也,所以必再拜何法阴阳也。《尚书》曰:再拜稽首也。必稽首何敬之至也。头至地何以言首,谓头也礼。曰:首有疡则沐,所以先拜首,后稽首,何名顺其文质也。《尚书》曰:周公拜首稽首,人所以有字何冠德明功敬成人也。故礼士冠经曰:宾北面字之。曰:伯某甫。又曰:冠而字之,敬其名也。所以五十乃称伯仲者,五十知天命,思虑定也。能顺四时长幼之序。故以伯仲号之。礼檀弓曰:幼名冠字,五十乃称伯仲。《论语》曰:五十而知天命,称号所以有四何法。四时用事先后。长幼兄弟之象也。故以时长幼号曰伯仲叔季也。伯者长也,伯者子最长,迫近父也。仲者中也,叔者少也,季者幼也,适长称伯,伯禽是也。庶长称孟以鲁大夫孟氏男女异长,各自有伯仲法阴阳。各自有终始也。《春秋》传曰:伯姬者,何内女称也。妇人十五称伯仲何,妇人值少变阴阳,道促蚤成十五通乎。织纴之事,思虑定故,许嫁,笄而字。故礼经曰:女子十五许嫁,笄礼之称字之。妇姓以配,字何明不娶同姓也。故《春秋》曰:伯姬归于宋姬者,姓也。值字所以于仲春,何值者亲故近于仲文子尊,尊故于伯仲之时。物尚值叔之,时物失之章,即如是。周有八士论语曰: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积于叔。何盖以两,两俱生故也。不积于伯季明其无二也。文王十子诗传曰:伯邑考武王发,周公旦管叔鲜蔡。叔铎成叔处霍,叔武康叔封南季载,载所以或上其叔何也。管蔡霍成康南皆采也,故上置叔下伯邑,叔震也。以独无乎盖以为大夫者,不是采地也。〈此篇原本多讹字无别本可校姑从阙疑〉

《颜氏家训》《风操篇》

礼云:见似目瞿,闻名心瞿。有所感触,恻怆心眼;若在从容平常之地,幸须申其情耳。必不可避,亦当忍之;犹如伯叔兄弟,酷类先人,可得终身肠断,与之绝耶。又:临文不讳,庙中不讳,君所无私讳。盖知闻名,须有消息,不必期于颠沛而走也。梁世谢举,甚有声誉,闻讳必哭,为世所讥。又臧逢世,臧严之子也,笃学修行,不坠门风;孝元经牧江州,遣往建昌督事,郡县民庶,竞修笺书,朝夕辐辏,几案盈积,书有称严寒者,必对之流涕,不省取记,多废公事,物情怨骇,竟以不办而还。此并过事也。近在杨都,有一士人讳审,而与沈氏交结周厚,沈与其书,名而不姓,此非人情也。凡避讳者,皆须得其同训以代换之:桓公名白,博有五皓之称;厉王名长,琴有修短之目。不闻谓布帛为布皓,呼肾肠为肾修也。梁武帝小名阿练,子孙皆呼练为绢;乃谓销鍊物为销绢物,恐乖其义。或有讳云者,呼纷纭为纷烟;有讳桐者,呼梧桐树为白铁树,便似戏笑耳。周公名子曰禽,孔子名儿曰鲤,止在其身,自可无禁。至若卫侯、魏公子、楚太子,皆名虮虱;长卿名犬子,王修名狗子,上有连及,理未为通,古之所行,今之所笑也。北土多有名儿为驴驹、豚子者,使其自称及兄弟所名,亦何忍哉。前汉有尹翁归,后汉有郑翁归,梁家亦有孔翁归,又有顾翁宠;晋代有许思妣、孟少孤:如此名字,幸当避之。今人避讳,更急于古。名子者,当为孙地。吾亲识中有讳襄、讳友、讳同、讳清、讳和、讳禹,交疏造次,一座百犯,闻者辛苦,无聊赖焉。昔司马长卿慕蔺相如,故名相如,顾元歆慕蔡邕,故名雍,而后汉有朱张字孙卿,许暹字颜回,梁世有庾晏婴、祖孙登,连古人姓为名字,亦鄙事也。昔刘文饶不忍骂奴为畜产,今世愚人遂以相戏,或有指名为豚犊者:有识傍观,犹欲掩耳,况名之者乎。近在议曹,共平章百官秩禄,有一显贵,当世名臣,意嫌所议过厚。齐朝有一两士族文学之人,谓此贵曰:今日天下大同,须为百代典式,岂得尚作关中旧意乎。明公定是陶朱公大儿耳。彼此欢笑,不以为嫌。
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名终则讳之,字乃可以为孙氏。孔子弟子记事者,皆称仲尼;吕后微时,尝字高祖为季;至汉袁种,字其叔父曰丝;王丹与侯霸子语,字霸为君房;江南至今不讳字也。河北士人全不辨之,名亦呼为字,字固因呼为字。尚书王元之兄弟,皆号名人,其父名云,字罗汉,一皆讳之,其馀不足怪也。刘绦、缓、绥,兄弟并为名器,其父名昭,一生不为照字,唯依尔雅火傍作召耳。然凡文与正讳相犯,当自可避;其有同音异字,不可悉然。刘字之下,即有昭音。吕尚之儿,如不为上;赵壹之子,傥不作一:便是下笔即妨,是书皆触也。尝有甲设宴席,请乙为宾;而旦于公庭见乙之子,问之曰:尊侯早晚顾宅。乙子称其父已往。时以为笑。如此比例,触类慎之,不可陷于轻脱。

《册府元龟》《名字》

古称孩而名之,冠而字之。盖以名者义之制字者,名之饰先民之论其亦多矣。故吐情自纪名,以示谦均体相称,字以为重质。文既变单,兼并兴要在顺言。亦无定义然,五废之说虑,防大物三复之旨。弥昭景行随时,损益其说靡记。至有兆兴天赋叶应梦,受命卜筮以考,休吉稽事类以择淑令。或避嫌变易,或受赐旌别,咸有伦理。率用论次传曰:人治之大也。可不慎欤。

《名讳》

名以制义,所以著象类之说。讳不偪下所以伸臣子之情。是知名讳之来,古今通道而馀分之在,位亦偏方之所奉虽,本以嘉称期于象德。或求诸义训契,彼未然盖成败之有端。若符应之数,定然则稽之人事。察彼天道谅盛衰之在德,岂名称之足云乎。

《兼明书》《放勋重华文命非名》

《司马迁·史记》:以放勋为尧名。重华为舜名。文命为禹名。明曰:皆非也。按尧典云: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孔。安国曰:勋功也,钦敬也,言尧放上世之功,化而钦明,文思之四。德安天下之当安也。舜典云:若稽古帝,舜曰:重华协于帝,孔安国曰华谓文德言,其文德光华重合于尧,俱圣明也。大禹谟云若稽古,大禹文命敷于四海。祗承于帝孔安国曰:言其外布文德教命。内则敬承尧舜也。据安国所言,当以放勋重华文,命皆谓功业德化不言。是其名也。或问曰:子何以知安国之是,而司马之非乎。答曰:以尚书经文知之也。经文上曰:是帝尧之位。号下曰:是帝尧之功德,若放勋是尧之名,则经当云。若稽古帝尧放勋,则放勋当其名,处今放勋乃在曰之下,连于钦明文思,岂名不属于位号。而乃冠于功业乎。又舜典云重华协于帝,若重华为名将。何以协于帝,又大禹谟云。文命敷于四海,若以文命为名将,何以敷于四海。又皋陶谟曰:允迪厥德,岂允迪为皋陶之名乎。且子生三月,而父为之名。今放勋重华文命之义,皆谓圣明功业,岂此三帝即位之后始为名乎。且舜之父母,顽嚚岂知舜之德,可继于尧而名之重华乎。若是舜自作于,理固不当如此验。斯枝节即放勋重华,文命非尧舜夏禹之名也。故知马迁之,非安国之是也。

名字部艺文《彭城相袁元服辨》后汉·应劭

俗说元服,父字伯楚为光禄卿。于服中生,此子时年长矣不孝,莫大于无后。故收举之君,子不隐其过,因以服为字。
谨按元服名贺,汝南人也。祖父名原为侍中,安帝始加元服百官。会贺临严,垂出而孙适,生喜其嘉。会因名曰:贺字元服,原父安为司徒。忠蹇匪躬尽诚事国,启发和帝诛讨窦氏,中兴以来最为名。宰原有堂构之称,矜于法度,伯楚名彭清拟,夷叔政则冉季。历典三郡,致位上列贺早失母,不复继室。云曾子失妻,而不娶曰:吾不及尹,吉甫子不如。伯奇以吉甫之贤,伯奇之孝,尚有放逐之败,我何人哉。及临病困,敕使留葬侍,卫先公慎无迎取。汝母丧柩如亡者,有知往来不难,如其无知祇为烦耳。虞舜葬于苍梧,二妃不从。经典明文勿违吾志,清高举动皆此类也。何有在服中生子,而名之贺者乎。虽至愚人,犹不云尔予为萧令周旋。谒辞故司空宣伯应贤相,把臂言易称天地。大德曰:生今俗间多有禁忌。生三子者,五月生者,以为妨害,父母服中子犯礼伤孝,莫肯收举。袁元服功德爵位,子孙巍巍仁君所见,越王勾践民生三子,与乳母孟尝君对其父。若不受命于天,何不高户,谁能及者。夫学问贵能行君体,博雅政宜有异乎。答曰:齐楚之事,敬闻命矣。至于元服其事,如此明公,既为乡里超然远览何为。过聆晋语简在心事乎。于是欣然悦服,续以大言苟有过人,必知之我能胜仲尼哉。元服子夏,甫前后徵,命终不降志,亚作者之遗风矣。正甫亦有重名,今见沛相载德五世而被斯言,之玷恐多有宣公之论,故备记其终始。

《孔邈名议》宋·何承天

既没之,名不合奏者。非有它义,正嫌于近不祥尔奏事,一却动经岁时盛明之世事,从简易曲嫌细,忌皆应荡除。

《宫吏之姓与太子同名议》齐·邢卲

案曲礼大夫士之子,不与世子同名。郑注云若先之生,亦不改汉法。天子登位,布名于天下。四海之内莫不咸避,案春秋经卫石恶出奔晋,在卫侯衎卒之前。衎卒其子恶,始立明石恶于长子同名,诸侯长子在一国之内,与皇太子于天子。礼亦不异,郑言先生不改盖,以此义卫。石恶宋向戍,皆与君同名。春秋不讥皇太子,虽有储贰之重,未为海内所避。何容便改人姓,然事有消息,不得皆同。于古宫吏至微而有所犯,朝夕从事亦是难安,宜听出宫尚书更补他职。

《为昭义王大夫谢赐改名表》唐·崔行先

臣某言中使,第五守进至伏奉。今月日制命,授臣开府仪同三司,潞州大都督府司马,知府事充昭义军节度。营田泽潞邢洺等州观察留,后兼赐名处休雨露湛恩。光临非次蚳蝝眇质负戴,难胜臣某中谢臣出自行间。器识粗浅理,兵从众问阵,无师一心。守愚六艺,皆阙自谓才无经济智。乏周防吐诚托人指己待物,每日揣分有时抚膺徒生于此。何以报主得免,获戾已足为荣敢,求闻达妄进阶级。岂意陛下颢元合德日月在躬,夐开独见之明。特降发哀之,诏拔自泥滓致于烟霄臣之荣,幸孰与为比伏,以处休之义恭懿。有章简自帝心纳于臣口,自讼增感以荣为忧魄。散心殒罔知所措,况名器所慎春秋,格言服之不称。诗人是刺虽欲勿议,谁能舍诸曩日刘元佐之领,浚郊李元谅之居关辅,皆勋崇台揆业济艰难,方开加等之恩,姑受锡名之宠臣。何为者坐继前人三省驽铅,未展涓埃之效,百身灰粉何酬天地之恩。
《讳辨》韩愈
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者不察也,和而唱之,同然一辞。皇甫湜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愈曰:然。律曰:二名不偏讳。释之者曰:谓若言徵不称在,言在不称徵是也。律曰:不讳嫌名。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丘与蓲之类是也。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康王钊之孙实为昭王。曾参之父名晰,曾子不讳昔。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机也。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士君子言语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耶,为不可耶。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则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官宫妾,则是宦官宫妾之孝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耶。

《陈子渊等字说》宋·叶适

老子称渊兮,似万物之宗,老氏之学。以自下为高渊兮,所以似物宗也。故字宗曰:子渊。大学曰:欲齐其家,先修其身,齐家人之所急修身,人之所缓不修其身,未有能齐其家。而人不自知徒病其难,而莫获其效也。故字家曰:子修诗曰基命,宥密继之单厥心,肆其靖之密而靖物之所,归而命之所繇定也。故字密曰:子靖庄周,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善矣。然未究其义宥者,宽以待人也。在者严以察己也。故字宥曰子在。

《答高宗丞》前人

钱塘示余石刻脱,文公纪曾孙子润大宗,正丞十一字问久不报,始参预楼。公大防书,此铭谓侄其从姑者,女侄非男子也。又改宋州为南都越州为镇东军。余以为适以完新为一新,按左氏侄从姑子圉与焉会于祝其实夹谷与楼公所改,义不合古文简,质臣名予我通一称尔,不穷穷然自别也。章怀太子以治为化柳,子厚以治为理。至韩退之,则本名不讳,况嫌名耶。大宗丞求余初槁,因并录异同以遗之。

《钱则甫字说》前人

钱翼世自天台来言曰:惟名先人所命,而未有以字敢请按戴翼。其世汉诏策语也。为字曰:则甫夫则先王之法,非戴翼其世之谓也。戴翼其身之谓也。身不能翼世于何有。六七圣人皆以身之道显,而孔子述之岂论世哉。故曰:徐行后长者,谓之弟始于是矣。周道衰士不知以身为本,而皆以世自名,凡所谓立私智挟污说,无不欲破坏先王之法。而卑薄其身者,然则世安从治,而功何由成宜,其不能反而日以仆灭也。汉人浅陋,不原古。始黄老道德之意,申韩法术之学,皆破坏先王之法者也。而谓其欲则先王之法,皆斲丧其世者也。而谓之戴翼,其世呜呼可悲也。已子质高而智明,必审择而固守之,必义无利也。必厚无薄也。必安无躁也。必垂于永久无苟于一时也。皆所以则先王之法而戴翼其身也。世不是取而奚取耶。

《胡睿名说》前人

思曰:睿睿作圣案,字篇古文睿字也。繇思得睿繇睿得圣古人常道也。而近世学者讳之以为作圣,当自蒙盖疑睿之流于薄也。信如古文从则不流矣。胡泰然子自十馀岁,敏读能文词,思致超越,学而不倦。未知其止也。余为名古文而字彦思,率其常防其薄也。

《仲兄字文甫说》苏洵

洵读《易》《涣》之六四曰:涣其群,元吉。曰:嗟夫,群者,圣人之所欲涣以混一天下者也。盖余仲兄名涣,而字公群,则是以圣人之所欲解散涤荡者以自命也,而可乎。他日以告,兄曰:子可无为我易之。洵曰:唯。既而曰:请以文甫易之,如何。且兄尝见夫水之与风乎。油然而行,渊然而流,渟回汪洋,满而上浮者,是水也,而风实起之。蓬蓬然而发乎大空,不终日而行乎四方,荡乎其无形,飘乎其远来,既往而不知其迹之所存者,是风也,而水实形之。今夫风水之相遭乎大泽之陂也,纡馀委蛇,蜿蜒沦涟,安而相推,怒而相陵,舒而如云,蹙而如鳞,疾而如驰,徐而如徊,揖让旋辟,相顾而不前,其繁如縠,其乱如雾,纷纭郁扰,百里若一,汨乎顺流,至乎沧浪之滨,滂薄汹涌,号怒相轧,交横绸缪,放乎空虚,掉乎无垠,横流逆折,濆旋倾侧,宛转胶戾,回者如轮,萦者如带,直者如燧,奔者如焰,跳者如鹭,跃者如鲤,殊状异态,而风水之极观备矣。故曰:风行水上涣。此亦天下之至文也。然而此二物者岂有求于文哉。无意乎相求,不期而相遭,而文生焉。是其为文也,非水之文也,非风之文也,二物者非能为文,而不能不为文也。物之相使而文出于其间也,故曰:此天下之至文也国。今夫玉非不温然美矣,而不得以为文;刻镂组绣,非不文矣,而不可以论乎自然。故夫天下之无营而文生之者,惟水与风而已。昔者君子之处于世,不求有功,不得已而成功,则天下以为贤;不求有言,不得已而言出,则天下以为口实。呜呼,此不与他人道,唯吾兄可也。

《名二子说》前人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辙乎,吾知免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