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唐书部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
第三百八十七卷目录
唐书部汇考一
唐〈太宗贞观八则 高宗永徽六则 显庆二则 龙朔二则 咸亨一则 上元一则 调露一则 中宗嗣圣十则 神龙四则 景龙二则 睿宗文明一则 景云一则 先天二则 元宗开元五则 天宝一则 肃宗乾元三则 上元三则 代宗广德二则 德宗建中二则 贞元二则 宪宗元和六则 穆宗长庆二则 文宗太和四则 开成五则 武宗会昌二则 宣宗大中六则 懿宗咸通二则 僖宗中和一则 文德一则 昭宗光化一则 哀宗天祐一则〉
后晋〈高祖天福一则 出帝开运一则〉
宋〈太祖建隆一则 太宗淳化一则 真宗咸平二则 大中祥符一则 仁宗宝元一则 庆历二则 皇祐一则 至和一则 嘉祐四则 高宗建炎一则 绍兴一则〉
金〈废帝天德一则 世宗大定三则 哀宗至正一则〉
唐书部汇考二
《唐书艺文志》〈正史〉
《宋史艺文志》〈正史〉
《宋郑樵通志》〈正史〉
马端临《文献通考》〈正史考〉
唐书部汇考三
宋吴缜《新唐书纠谬》〈共二十则〉
唐〈太宗贞观八则 高宗永徽六则 显庆二则 龙朔二则 咸亨一则 上元一则 调露一则 中宗嗣圣十则 神龙四则 景龙二则 睿宗文明一则 景云一则 先天二则 元宗开元五则 天宝一则 肃宗乾元三则 上元三则 代宗广德二则 德宗建中二则 贞元二则 宪宗元和六则 穆宗长庆二则 文宗太和四则 开成五则 武宗会昌二则 宣宗大中六则 懿宗咸通二则 僖宗中和一则 文德一则 昭宗光化一则 哀宗天祐一则〉
后晋〈高祖天福一则 出帝开运一则〉
宋〈太祖建隆一则 太宗淳化一则 真宗咸平二则 大中祥符一则 仁宗宝元一则 庆历二则 皇祐一则 至和一则 嘉祐四则 高宗建炎一则 绍兴一则〉
金〈废帝天德一则 世宗大定三则 哀宗至正一则〉
唐书部汇考二
《唐书艺文志》〈正史〉
《宋史艺文志》〈正史〉
《宋郑樵通志》〈正史〉
马端临《文献通考》〈正史考〉
唐书部汇考三
宋吴缜《新唐书纠谬》〈共二十则〉
经籍典第三百八十七卷
唐书部汇考一
唐
太宗贞观元年,以房元龄监修国史,以朱子奢褚遂良知起居事按《唐书·太宗本纪》不载。 按《房元龄传》:太子即位,为中书令。进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 按《儒学朱子奢传》:贞观初,以散官直国子学,累转谏议大夫、弘文馆学士。帝尝诏:起居纪录臧否,朕欲见之以知得失,若何。子奢曰:陛下所举无过事,虽见无嫌,然以此开后世史官之祸,可惧也。史官全身畏死,则悠悠千载,尚有闻乎。 按《褚遂良传》:博涉文史,工隶楷。迁谏议大夫,兼知起居事。帝曰:卿记起居,大抵人君得观之否。对曰:今之起居,古左右史也,善恶必记,戒人主不为非法,未闻天子自观史也。帝曰:朕有不善,卿必记邪。对曰:守道不如守官,臣职载笔,君举必书。刘洎曰:使遂良不记,天下之人亦记之矣。帝曰:朕行有三:一,监前代成败,以为元龟,二,进善人,共成政道;三,斥远群小,不受谗言。朕守而弗失,欲史氏不能书吾恶也。贞观三年置起居郎,废舍人。置修撰四人,掌国史。是年,以令狐德棻兼修国史。
按《唐书·太宗本纪》不载。 按《百官志》:起居郎二人,从六品上。掌录天子起居法度。天子御正殿,则郎居左,舍人居右。有命,俯陛以听,退而书之,季冬以授史官。贞观初,以给事中、谏议大夫兼知起居注,或知起居事。每仗下,议政,起居郎一人执笔记录于前,史官随之。其后,复置起居舍人,分侍左右,秉笔随宰相入殿;若仗在紫宸内阁,则夹香案分立殿下,直第二螭首,和墨濡笔,皆即坳处,时号螭头。
〈注〉贞观三年置起居郎,废舍人。
史馆修撰四人,掌修国史。
〈注〉贞观三年,置史馆于门下省,以它官兼领,或卑位有才者亦以直馆称,以宰相涖修撰;又于中书省置秘书内省,各馆。
按《令狐德棻传》:贞观三年,迁吏部侍郎,兼修国史。贞观八年,以许敬宗兼修国史。
按《唐书·太宗本纪》不载。 按《许敬宗传》:贞观中,除著作郎,兼修国史。
贞观十四年,敬播与许敬宗撰《高祖》、《太宗实录》。按《唐书·太宗本纪》不载。 按《儒学敬播传》:始,播与许敬宗撰《高祖实录》,兴创业,尽贞观十四年。
按《旧唐书·敬播传》:播与给事中许敬宗撰《高祖》、《太宗实录》,自创业至于贞观十四年。
贞观十七年,《高祖、太宗实录》成。
按《唐书·太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房元龄传》:以撰《高祖、太宗实录》成,降玺书褒美,赐物一千五百段。按《孙处约传》:处约以预修《太宗实录》成,赐物七百段。三迁中书侍郎。 按《敬播传》:播与许敬宗撰《高祖》、《太宗实录》,凡四十卷。奏之,赐物五百段。 按《许敬宗传》:贞观十七年,修《武德》、《贞观实录》成,封高阳县男,赐物八百段。
贞观十 年以于志宁监修国史
按《唐书·太宗本纪》不载。 按《于志宁传》:晋王为皇太子,复拜左庶子,迁侍中,加光禄大夫,监修国史。{{Annotation|按晋王为
皇太子事在十七年此十七年以后事也
}}
贞观 年李延寿兼修国史撰太宗政典
按《唐书·太宗本纪》不载。 按《李延寿传》:贞观中,学士。以修撰劳,转御史台主簿,兼直国史。迁符玺郎,兼修国史。
按《旧唐书·李延寿传》:贞观中,补太子典膳丞、崇贤馆学士,转御史台主簿,兼直国史。尝撰《太宗政典》三十卷表上之。
贞观 年,以高冯监修国史。
按《唐书·太宗本纪》不载。 按《高冯传》:冯,字季辅,迁中书令、兼检校吏部尚书,监修国史。
高宗永徽元年令张行成、令狐德棻、许敬宗等修国史,以李义府兼修国史,以刘延祐撰次国史。
按《唐书·高宗本纪》不载。 按《张行成传》:高宗即位,封北平县公,监修国史。 按《令狐德棻传》:永徽初,复为礼部侍郎、弘文馆学士,监修国史,迁太常卿。 按《许敬宗传》:高宗即位,拜侍中,监修国史。 按《李义府传》:高宗立,迁中书舍人,兼修国史。 按《文艺刘延祐传》:伯父引之。永徽初,以著作郎、弘文馆学士与令狐德棻、阳仁卿等撰次国史。
永徽二年,以李义府监修国史。
按《唐书·高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李义府传》:永徽二年,兼修国史,加弘文馆学士,寻擢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监修国史。
永徽三年,拜褚遂良监修国史。
按《唐书·高宗本纪》不载。 按《褚遂良传》:高宗即位,封河南县公,进郡公。再岁,拜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兼修国史。
永徽四年,以崔敦礼监修国史。
按《唐书·高宗本纪》不载。 按《崔敦礼传》:永徽四年,拜侍中,监修国史。
永徽 年,以苏引兼修国史。
按《唐书·高宗本纪》不载。 按《令狐德棻传》:苏引,苏州人,永徽中累迁起居郎,兼修国史。
永徽 年,撰《太宗实录》。
按《唐书·高宗本纪》不载。 按《儒学敬播传》:永徽后,仕益贵,历谏议大夫、给事中。始,播与许敬宗撰《高祖实录》,兴创业,尽贞观十四年。至是,又撰《太宗实录》,讫二十三年。 按《令狐德棻传》:永徽苏引,以撰《太宗实录》劳,加朝散大夫、弘文馆学士。论次国史,加朝请大夫,封馀杭县男。终司文郎中。
按《旧唐书·敬播传》:永徽初,拜著作郎。后历谏议大夫、给事中,并依旧兼修国史。又撰《太宗实录》,从贞观十五年至二十三年,为二十卷。奏之,赐帛三百段。
显庆元年长孙无忌等表上武德贞观二朝史
按《唐书·高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长孙无忌传》:显庆元年,无忌与史官国子祭酒令狐德棻缀集武德、贞观二朝史,为八十卷,表上之。无忌以监领功赐物二千段。
显庆二年,以许圉师兼修国史。
按《唐书·高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许绍传》:绍少子圉师,有器干,博涉艺文,举进士。显庆二年,累迁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兼修国史。三年,以修实录功封平恩县男,赐物三百段。
龙朔二年改起居郎为左史改秘书省曰兰台
按《唐书·高宗本纪》不载。 按《百官志》:起居郎注。贞观三年置起居郎,废舍人。龙朔二年曰左史。
秘书省。龙朔二年,改秘书省曰兰台,监曰大史,少监曰侍郎,丞曰大夫,秘书郎曰兰台郎。
龙朔 年,张大素兼修国史。
按《唐书·高宗本纪》不载。 按《张公谨传》:子大素,龙朔中,历东台舍人,兼修国史,著书百馀篇。
咸亨四年,以郝处俊监修国史。
按《唐书·高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郝处俊传》:咸亨四年,监修国史。
上元二年八月庚子以刘仁轨等监修国史
按《唐书·高宗本纪》不载。 按《刘仁轨传》:拜太子左庶子、同中书门下三品,监修国史。
按《旧唐书·高宗本纪》:上元二年八月庚子,太子左庶子、同中书门下三品、乐成侯刘仁轨为左仆射,依旧监修国史。中书门下三品、大理卿张文瓘为侍中。中书侍郎、同三品、甑山公郝处俊为中书令,监修国史如故。吏部侍郎、检校太子左庶子、监修国史李敬元吏部尚书兼太子左庶子、同中书门下三品,依前监修国史。
调露元年八月丁巳,侍中郝处俊、左庶子高智周、黄门侍郎崔知温、给事中刘景先兼修国史。
按《唐书·高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高宗本纪》云云。
中宗嗣圣 年,以武承嗣监修国史。〈按武后年今皆订正作中宗年〉按《唐书·中宗本纪》不载。 按《武后本纪》:垂拱二年二月,武承嗣同凤阁鸾台三品。 按《武承嗣传》:垂拱初,
以春官尚书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监修国史。
嗣圣 年以元万顷范履冰兼修国史
按《唐书·中宗本纪》不载。 按《文艺元万顷传》:垂拱中,历鸾台天官二侍郎、春官尚书、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兼修国史。
按《旧唐书·范履冰传》:垂拱中,迁春官尚书、同凤阁鸾台平章,兼修国史。
嗣圣 年,以路敬淳兼修国史。
按《唐书·中宗本纪》不载。 按《儒学路敬淳传》:天授中,再迁太子司议郎兼修国史。
嗣圣 年令宰相撰时政记送史馆
按《唐书·中宗本纪》不载。 按《百官志》:高宗临朝不决事,有所奏,唯辞见而已。许敬宗、李义府为相,奏请多畏人之知也,命起居郎、舍人对仗承旨,仗下,与百官皆出,不复闻机务矣。长寿中,宰相姚璹建议:仗下后,宰相一人,录军国政要,为时政记,月送史馆。然率推美让善,事非其实,未几亦罢。而起居郎犹因制敕,稍稍笔削,以广国史之阙。起居舍人本记言之职,唯编诏书,不及它事。
嗣圣 年,刘知几兼修国史。
按《唐书·中宗本纪》不载。 按《刘子元传》:子元,名知几。武后證圣初。子元上书。后嘉其直。累迁凤阁舍人,兼修国史。
嗣圣 年,以崔融兼修国史。
按《唐书·中宗本纪》不载。 按《崔融传》:长安二年,迁凤阁舍人。三年,兼修国史。
嗣圣 年,以韦思谦兼修国史。
按《唐书·中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韦思谦传》:子承庆。长安初,入为司仆少卿,转天官侍郎,兼修国史。嗣圣 年,以武三思监修国史。
按《唐书·中宗本纪》不载。 按《外戚武三思传》:三思当天后时,累进春官尚书,监修国史。
嗣圣 年,以刘之宏兼修国史。
按《唐书·中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刘伯庄传》:子之宏,亦传父业。则天时,迁著作郎,兼修国史。
嗣圣 年,以王綝监修国史。
按《唐书·中宗本纪》不载。 按《王綝传》:字方庆。武后时,以老乞身,改麟台监,修国史。
神龙元年,以豆卢钦望、张柬之、魏元忠、徐彦伯等监修国史。
按《唐书·中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豆卢钦望传》:中宗即位,以钦望宫寮旧臣,拜尚书左仆射、知军国重事,兼检校安国相王府长史,兼中书令、知兵部事、监修国史。 按《张柬之传》:中宗即位,迁中书令,监修国史。 按《魏元忠传》:则天崩,中宗居谅闇,累封齐国公,监修国史。 按《徐彦伯传》:彦伯,神龙元年,迁太常少卿,兼修国史。 按《祝钦明传》:钦明举明经,累迁太子率更令。中宗在春宫,钦明兼充侍读。中宗即位,拜国子祭酒、同中书门下三品,加银青光禄大夫,历刑部、礼部二尚书,兼修国史。
神龙二年,《则天皇后实录》成。
按《唐书·中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崔融传》:长安三年,兼修国史。四年,拜国子司业,兼修国史。神龙二年,以预修《则天实录》成,封清河县子。 按《徐彦伯传》:以预修《则天实录》成,封高平县子。 按《韦思谦传》:神龙初,以修《则天实录》之功,赐爵扶阳县子。又制撰《则天皇后纪圣文》,中宗称美,特加银青光禄大夫。 按《魏元忠传》:神龙二年,元忠与武三思、祝钦明、徐彦伯、柳冲、韦承庆、崔融、岑羲、徐坚等撰《则天皇后实录》二十卷。编次文集一百二十卷奏之。中宗称善,赐元忠物千段。 按《刘子元传》:子元,本名知几,以修《则天实录》功,封巢县子。
神龙 年,以李峤监修国史。
按《唐书·中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李峤传》:峤为中书令,加修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
神龙 年,以张锡兼修国史。
按《唐书·中宗本纪》不载。 按《张锡传》:神龙中,累迁工部尚书,兼修国史。
景龙二年,以唐璿兼修国史。
按《唐书·中宗本纪》不载。 按《唐璿传》:璿,景龙二年致仕。未几,复起为太子少师、同中书门下三品,兼修国史。
景龙 年,以柳冲修国史。
按《唐书·中宗本纪》不载。 按《儒学柳冲传》:中宗景龙中,迁左散骑常侍,修国史。
睿宗文明元年,以魏知古、徐坚等修国史。
按《唐书·睿宗本纪》不载。 按《魏知古传》:知古方直有雅才,擢进士第。以著作郎修国史,睿宗立,拜黄门侍郎,兼修国史。 按《儒学徐坚传》:睿宗即位,授太子左庶子兼崇文馆学士,修国史。
景云元年,以张说、陆象先监修国史。
按《唐书·睿宗本纪》不载。 按《张说传》:睿宗即位,擢中书侍郎兼雍州长史。踰年,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
按《旧唐书·陆元方传》:子象先,景云元年冬,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
先天元年,以窦怀贞等监修国史。
按《唐书·睿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睿宗本纪》:先天元年八月庚戌,窦怀贞为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仍兼御史大夫;刘幽求为尚书左仆射,依旧同中书门下三品;魏知古为侍中;崔湜为中书令;并监修国史。
先天 年以岑羲监修中宗实录
按《唐书·睿宗本纪》不载。 按《岑文本传》:孙羲,字伯华。初,节悯太子之难,冉祖雍诬帝及太平公主连谋,赖羲与萧至忠保护得免,羲监修《中宗实录》,自著其事。帝见之,赏叹,赐物三百段、良马一匹,下诏褒美。按《旧唐书·岑文本传》:羲历刑部、户部二尚书,门下三品,兼修国史。
元宗开元元年诏修史官随仗而入位起居郎舍人之次
按《唐书·元宗本纪》不载。 按《百官志》:起居郎二人。天子御正殿,则郎居左,舍人居右。开元初,复诏修史官非供奉者,皆随仗而入,位于起居郎、舍人之次。及李林甫专权,又废。
开元 年,诏张说、吴兢俱就史馆,修撰国史。
按《唐书·元宗本纪》不载。 按《张说传》:说既罢政事,在集贤院专修国史,虽致仕一岁,亦修史于家。 按《吴兢传》:元宗初立,以母丧去官。服除,自陈修史。睿宗崩,实录留东都,诏兢驰驿取进。始,兢在长安、景龙间任史事。不得志,私撰《唐书》、《唐春秋》,未就。至是,丐官笔札,冀得成书。诏兢就集贤院论次。时张说罢宰相,在家修史。大臣奏国史不容在外,诏兢等赴馆撰录。进封长垣县男。 按《旧唐书·李元纮传》:左庶子吴兢旧任史官,撰《唐书》一百卷、《唐春秋》三十卷,书未成,以丁忧罢职。至是,上疏请终其功,诏令就集贤院修成其书。及张说致仕,又令在家修史。元纮奏曰:国史者,记人君善恶,国政损益,一字褒贬,千载称之,前贤所难,事匪容易。今张说在家修史,吴兢又在集贤撰录,遂令国之大典,散在数处。且太宗别置史馆,在于禁中,所以重其职而秘其事也。望敕说等就史馆参详撰录,则典册有凭,旧章不坠矣。从之,乃诏说及吴兢并就史馆修撰。
开元四年,以苏颋同平章事修国史。
按《唐书·元宗本纪》:开元四年十二月己亥,苏颋同紫微黄门平章事。 按《苏颋传》:开元四年,进同紫微黄门平章事,修国史。
开元十七年,以萧嵩兼修国史。
按《唐书·元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萧嵩传》:开元十七年,加集贤殿学士、知院事,兼修国史。
开元 年,以尹愔兼修国史。
按《唐书·元宗本纪》不载。 按《儒学尹愔传》:初为道士,元宗尚元言,有荐愔者,召对,喜甚,厚礼之,拜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兼修国史,固辞不起。有诏以道士服视事,乃就职,颛领集贤、史馆图书。
天宝十一载,以右相杨国忠监修国史。
按《唐书·元宗本纪》:天宝十一载十一月庚申,杨国忠为右相。 按《外戚杨国忠传》:李林甫死,遂拜右相,兼吏部尚书、集贤院大学士、监修国史。
肃宗乾元 年于休烈杨绾兼修国史休烈请下御史覈史馆购书
按《唐书·肃宗本纪》不载。 按《于休烈传》:肃宗立,擢给事中,迁太常少卿,兼修国史。时经大盗后,史籍燔缺,休烈奏:《国史》、《开元实录》、《起居注》及馀书三千八百馀篇藏兴庆宫,兵兴焚炀皆尽,请下御史覈史馆所由,购府县有得者,许上送官。一书进官一资,一篇绢十匹。凡数月,止获一二篇,唯韦述以其家藏《国史》百三十篇上献。中兴文物未完,休烈献《五代论》,讨著旧章,天子嘉之。转工部侍郎,仍修史。宰相李揆矜己护前,羞与同史任为等列,奏徙休烈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卑下之,休烈安然无屑意。
按《旧唐书·于休烈传》:肃宗践祚。迁太常少卿,知礼仪事,兼修国史。肃宗谓休烈曰:君举必书,良史也。朕有过失,卿书之否。对曰: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无史籍检寻。休烈奏曰:《国史》一百六卷,《开元实录》四十七卷,起居注并馀书三千六百八十三卷,并在兴庆宫史馆。京城陷贼后,皆被焚烧。且《国史》、《实录》,圣朝大典,修撰多时,今并无本。伏望下御史台推勘史馆所由,令府县招访。有人别收得《国史》、《实录》,如送官司,重加购赏。若是史收得,仍赦其罪。得一部,诏授官资,得一卷赏绢十匹。数月之内,唯得一两卷。前修史官工部侍郎韦述陷贼,入东京,至是以其家藏《国史》一百一十三卷送于官。寻转工部侍郎、修国史。 按《杨绾传》:肃宗即位。迁中书舍人,兼修国史。
乾元 年,以令狐峘修国史,撰《元宗实录》。
按《唐书·肃宗本纪》不载。 按《令狐德棻传》:峘,德棻五世孙。天宝末,及进士第。遇禄山乱,去隐南山豹林谷。杨绾微时,数从之游,而峘博学有口辩。绾为礼部侍郎,修国史,荐峘,自华原尉拜右拾遗,兼史职。迁起居舍人。撰《元宗实录》,属《起居注》亡散,峘裒掇诏策,备一朝之遗。自开元、天宝间名臣事多漏略,拙于取弃,不称良史。
乾元二年,以李揆修国史。
按《唐书·肃宗本纪》:乾元二年三月乙未,李揆为中书侍郎。 按《李揆传》:乾元二年,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修国史。
上元二年,以萧华兼修国史。
按《唐书·肃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肃宗本纪》:上元二年二月癸未,以前河中尹萧华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集贤殿崇文馆大学士,兼修国史。
上元 年,归崇敬修国史、仪注。
按《唐书·肃宗本纪》不载。 按《归崇敬传》:肃宗次灵武,迁起居郎、赞善大夫、史馆修撰、兼集贤殿校理,修国史、仪注。
上元 年,李翰表上张巡传。
按《唐书·肃宗本纪》不载。 按《文艺李华传》:子翰擢进士第。天宝末、房琯、韦陟俱荐为史官。翰所善张巡死节睢阳,人媢其功,以降贼,肃宗未及知。翰传巡功状表上之。帝繇是感悟,而巡大节白于世,义士多之。
代宗广德元年拜于休烈散骑常侍兼修国史
按《唐书·代宗本纪》不载。 按《于休烈传》:代宗嗣位。拜右散骑常侍,兼修国史。
广德二年,萧直上疏以韦述,能存《国史》。赠右散骑常侍。
按《唐书·代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韦述传》:禄山之乱,两京陷贼,述抱《国史》藏于南山。广德二年,其甥萧直乃上疏理述,能存《国史》,致圣朝大典,得无遗逸。乃赠右散骑常侍。
德宗建中元年,诏令狐峘撰《代宗实录》。
按《唐书·德宗本纪》不载。 按《令狐德棻传》:五世孙峘。建中初,为礼部侍郎,贬衢州别驾。初,受诏撰《代宗实录》,未就,会贬,诏听在外成书。
建中三年十月,以关播修国史。
按《唐书·德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关播传》:建中三年十月,拜银青光禄大夫、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崇文馆大学士、修国史。
贞元三年六月,以李泌修国史。
按《唐书·德宗本纪》:贞元三年六月丙戌,李泌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按《李泌传》:贞元三年,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累封邺县侯。俄加崇文馆大学士,修国史。
贞元 年,以崔祐甫修国史。
按《唐书·德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崔祐甫传》:德宗时,转中书侍郎,修国史。
宪宗元和元年,修《德宗实录》。
按《唐书·宪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韦处厚传》:元和初,授秘书省校书郎,迁右拾遗,兼史职。修《德宗实录》五十卷,时称信史。
元和二年七月,令狐丕进《代宗实录》。
按《唐书·宪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宪宗本纪》:元和二年七月癸巳,太仆寺丞令狐丕进亡父峘所撰《代宗实录》四十卷。 按《令狐德棻传》:五世孙峘,受诏撰《代宗实录》。元和中,其子太仆丕献之。以劳赠工部尚书。
元和三年,以裴垍监修国史。按《唐书·宪宗本纪》:元和三年九月丙申,裴垍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按《裴垍传》:元和初,召入翰林为学士。李吉甫罢,乃拜垍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加集贤殿大学士,监修国史。
元和五年,裴垍进《德宗实录》。按《唐书·宪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宪宗本纪》:元和五年十月庚辰,宰相裴垍进所撰《德宗实录》五十卷。
按《蒋乂传》:受诏与独孤郁、韦处厚同修《德宗实录》。
五年,书成奏御,以功拜右谏议大夫。
元和六年,以领史职者为修撰。是年,以李吉甫监修国史。
按《唐书·宪宗本纪》不载。 按《百官志》:史馆修撰四人,掌修国史。
〈注〉元和六年,宰相裴垍建议:登朝官领史职者为修撰,以官高一人判馆事;未登朝官皆为直馆。
按《旧唐书·宪宗本纪》:元和六年正月庚申,以淮南节度使、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赵国公李吉甫复知政事、集贤殿大学士、兼修国史。
元和 年,以韩愈、宇文籍修《顺宗实录》。
按《唐书·宪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韩愈传》:时谓愈有史笔,及撰《顺宗实录》,繁简不当,叙事拙于取舍,颇为当代所非。 按《宇文籍传》:以咸阳尉直史馆,与韩愈同修《顺宗实录》,迁监察御史。
穆宗长庆元年宰臣请撰圣政记付史馆
按《唐书·穆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穆宗本纪》:长庆元年三月戊寅,宰臣崔植、杜元颖奏请,每日所有君臣献替,事关礼体,便随日撰录,号为《圣政记》,岁终付史馆。从之。
长庆二年,敕路随、韦处厚撰《宪宗实录》。
按《唐书·穆宗本纪》不载。 按《唐书·韦处厚传》:处厚与路隋共次《宪宗实录》,诏分日入直,创具凡例,未及成而终。
按《旧唐书·穆宗本纪》:长庆二年闰十月己亥,敕翰林侍讲学士谏议大夫路随、中书舍人韦处厚,兼充史馆修撰《宪宗实录》。 按《韦处厚传》:穆宗以《宪宗实录》未成,诏处厚与路随兼充史馆修撰。 按《路随传》:穆宗即位。与韦处厚同入翰林为侍讲学士。将修《宪宗实录》,复命兼充史职。
文宗太和二年,以路随监修国史,以蒋系、沈传师等修《宪宗实录》。
按《唐书·文宗本纪》:太和二年十二月戊寅,路随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按《路随传》:文宗嗣位,以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 按《蒋乂传》:乂子系。太和初,直史馆。明年,拜右拾遗、史馆修撰,与沈传师、郑干、陈夷行、李汉参撰《宪宗实录》。转右补阙。 按《沈传师传》:召入翰林为学士。辞称疾不出,出为湖南观察使。方传师与修《宪宗实录》,未成,监修杜元颖因建言:张说、令狐峘在外官论次国书,今槁史残课,请付传师即官下成之。诏可。
按《旧唐书·路随传》:太和二年,韦处厚薨,随代为相,拜中书侍郎,监修国史。初,韩愈撰《顺宗实录》,说禁中事颇切直内官恶之,往往于上前言其不实,累朝有诏改修。及随进《宪宗实录》后,文宗复令改正永贞时事,随奏曰:臣非面奉圣旨,以《顺宗实录》颇非详实,委臣等重加刊正,毕日奏闻。臣自奉宣命,取史本欲加笔削。近见卫尉卿周居巢、谏议大夫王彦威、给事中李固言、史官苏景引等各上章疏,具陈刊改非甚便宜。又闻班行如此议论颇众。臣伏以史册之作,劝诫所存,事有当书,理宜归实。匹夫美恶尚不可诬,人君得失无容虚载。圣旨以前件《实录》记贞元末数事,稍非摭实,盖出传闻,审知差舛,便令刊正。顷因坐日,屡形圣言,通计前后,至于数月。臣及宗闵、僧孺亦以永贞已来,岁月至近,禁中行事,在外固难详知。陛下所言,皆是接于耳目。既闻乖谬,因述古今,引前史直不疑盗嫂之言,及第五伦挝公之说,皆多此比类,难尽信书。所冀睿鉴详于听言,深宫慎于行事。持此比类,上开聪明,特蒙降察,稍恕前谬。由是近垂宣命,令有改修。臣等伏以贞观已来,累朝实录有经重撰,不敢固辞。但欲粗删深误,亦姑尽存诸说。宗闵、僧孺相与商量,缘此书成于韩愈,今史官李汉、蒋系皆愈之子婿,若遣参撰,或致私嫌。以臣既职监修,盍令详正,及经奏请,事遂施行。今者庶僚竞言,不知本起,表章交奏,似有他疑。臣虽至昧,容非自请。既迫群议,辄冒上闻。纵臣果获修成,必惧终为时累。且韩愈所书,亦非己出,元和之后,已是相循。纵其密亲,岂害公理。使归本职,实谓正名。其《实录》伏望条示旧记最错误者,宣付史官,委之修定。则冀圣祖垂休,永无惭于传信。下臣非据,获减戾于侵官。彰清朝立政之方,表公器不私之义。流言自弭,时论攸宜。诏曰:其《实录》中所书德宗、顺宗朝禁中事,寻访根柢,盖起谬传,谅非信史。宜令史官详正刊去,其他不要更修。馀依所奏。 按《沈传师传》:传师在史馆,预修《宪宗实录》未成,廉察湖南,特诏赍一分史槁,成于理所。
太和四年,路随进所撰《宪宗实录》四十卷。
按《唐书·文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文宗本纪》:太和四年三月乙酉,监修国史、中书侍郎、平章事路随进所撰《宪宗实录》四十卷,优诏答之,赐史官等五人锦绣银器有差。
太和七年,路随表上宪宗穆宗《实录》。
按《唐书·文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路随传》:太和七年,表上史官所修宪宗穆宗《实录》。
太和九年,诏起居郎、舍人,复贞观故事。是年,以贾餗监修国史。
按《唐书·文宗本纪》不载。 按《官志》:太和九年,诏入阁日,起居郎、舍人具纸笔立螭头下,复贞观故事。按《贾餗传》:太和九年,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俄为集贤殿大学士、监修国史。
按《旧唐书·文宗本纪》:太和九年十二月甲子,敕左右省起居赍笔砚及纸于螭头下记言记事。
开成元年,诏左右史立螭头下记宰相奏对。
按《唐书·文宗本纪》不载。 按《张弘靖传》:弘靖子次宗,开成初为起居舍人。文宗始诏左右史立螭头下记宰相奏对,既退,帝召见审正是非。故开成时事为最详。以称职,兼集贤院直学士。〈按螭头之立复于太和九年而次宗之称职则
开成时事也
〉
按《旧唐书·张延赏传》:延赏子弘靖,弘靖子次宗。开成中,为起居舍人。文宗后故事,每入阁,左右史执笔立于螭头之下,宰相奏事,得以备录。宰臣既退,上召左右史质證所奏是非,故开成政事,详于史氏,次宗尤称奉职。
开成五年,以郑肃监修国史。
按《唐书·文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郑肃传》:肃,开成五年,以本官同平章事,加中书、门下二侍郎,监修国史。
开成 年,上索观起居注,魏谟止之。
按《唐书·文宗本纪》不载。 按《魏徵五世孙谟传》:文宗读《贞观政要》,思徵贤,诏访其后,杨汝士荐为右拾遗。帝索起居注,谟奏:古置左、右史,书得失,以存鉴戒。陛下所为善,无畏不书;不善,天下之人亦有以记之。帝曰:不然。我既尝观之。谟曰:向者取观,史氏为失职。陛下一见,则后来所书必有讳屈,善恶不实,不可以为史,且后代何信哉。乃止。
开成 年,郑朗上起居注。
按《唐书·文宗本纪》不载。 按《郑朗传》:开成中,擢起居郎。文宗与宰相议政,适见朗执笔螭头下,谓曰:向所论事,亦记之乎。朕将观之。朗曰:臣执笔所书者,史也。故事,天子不观史,昔太宗欲观之,朱子奢曰:史不隐善,不讳恶。自中主而下,或饰非护失,见之,则史官无以自免,且不敢直笔。褚遂良亦称:史记天子言动,虽非法必书,庶几自饬。帝悦,谓宰相曰:朗援故事,不𢌿朕见起居注,可谓善守职者。然人君之为,善恶必记,朕恐平日言之不协治体,为将来羞,庶一见,得以自改。朗遂上之。累迁谏议大夫。
开成 年,诏添改《顺宗实录》。
按《唐书·文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韩愈传》:愈撰《顺宗实录》。尝诏史臣添改。而韦处厚竟别撰《顺宗实录》三卷。
武宗会昌元年令史馆重修宪宗实录令宰相修时政记
按《唐书·武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武宗本纪》:会昌元年四月辛丑,敕:《宪宗实录》旧本未备,宜令史官重修进内。其旧本不得注破,候新撰成同进。时李德裕先请不迁宪宗庙,为议者阻之,复恐或书其不善之事,故复请改撰实录,朝野非之。六月,中书奏请依姚璹故事,宰相每月修时政记送史馆,从之。十二月,中书门下奏修实录体例:旧录有载禁中之言。伏以君上与宰臣、公卿言事,皆须众所闻见,方可书于史册。且禁中之语,在外何知,或得之传闻,多涉于浮妄,便形史笔,实累鸿猷。今后实录中如有此色,并请刊削。又宰臣与公卿论事之,行与不行,须有明据。或奏请允惬,必见褒称;或所论乖僻,因有惩责。在藩镇上表,必有批答,居要官启事,自有著明,并须昭然在人耳目。或取舍存于堂案,或与夺形于诏敕,前代史书所载奏议,罔不由此。近见实录多载密疏,言不彰于朝听,事不显于当时,得自其家,未足为信。今后实录所载章奏,并须朝廷共知者,方得纪述,密疏并请不载。如此则理必可法,人皆向公,爱憎之志不行,褒贬之言必信。从之。李德裕奏改修《实录》所载吉甫不善之迹,郑亚希旨削之。德裕更此条奏,以掩其迹。缙绅谤议,武宗颇知之。
会昌三年,宰相李绅等进重修《宪宗实录》。
按《唐书·武宗本纪》:会昌三年十月,宰相监修国史李绅、兵部郎中史馆修撰判馆事郑亚进重修《宪宗实录》四十卷,颁赐有差。
宣宗大中元年,以周墀监修国史。
按《唐书·宣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周墀传》:墀,有史才。大中初,迁银青光禄大夫、中书侍郎、监修国史。大中二年十一月,敕:以所修《宪宗实录》新旧本,并纳史馆施行。
按《唐书·宣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宣宗本纪》:大中二年十一月,敕:路随等所修《宪宗实录》旧本,却仰施行。其会昌新修者,仰并进纳。如有抄录得,敕到并纳史馆,不得辄留,委州府严加搜捕。
大中三年,以李德裕委国史于爱婿之手。宜投荒服,以谢万邦。
按《唐书·宣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大中三年九月辛亥,制曰:李德裕、方处钧衡,曾无嫌避,委国史于爱婿之手,宠秘文于弱子之身,洎参信书,亦引亲昵。恭惟《元和实录》乃不刊之书,擅敢改张,罔有畏忌。夺他人之懿绩,为私门之令猷。为臣若斯,于法何逭。是宜移投荒服,以谢万邦。
大中七年,崔铉等进《续会要》。
按《唐书·宣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宣宗本纪》:大中七年十月,弘文馆大学士崔铉进《续会要》四十卷,修撰官杨绍复、崔瑑、薛逢、郑言等,赐物有差。
大中八年,增修撰四人,分掌四季国史。以蒋偕等撰次《文宗实录》。
按《唐书·宣宗本纪》不载。 按《百官志》:史馆修撰。
〈注〉大中八年,废史馆直馆二员,增修撰四人,分掌四季国史。有令史二人,楷书十二人,写国史楷书十八人,楷书手二十五人,典书二人,亭长二人,掌固四人,熟纸匠六人。
按《蒋乂传》:乂子偕以父任,历右拾遗、史馆修撰。累迁太常少卿。大中八年,与卢耽、牛丛、王佩、卢吉撰次《文宗实录》。
按《旧唐书·宣宗本纪》:大中八年,魏谟修成《文宗实录》四十卷,修史官给事中卢耽、太常少卿蒋偕、司勋员外郎王佩、右补阙卢吉,颁赐银器、锦䌽有差。
大中十一年,以郑朗监修国史,以崔慎由兼修国史。按《唐书·宣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宣宗本纪》:大中十一年二月,以集贤殿大学士、上柱国、赐紫金鱼袋郑朗可监修国史。十月,以宰相崔慎由兼修国史。
懿宗咸通元年,以蒋伸兼修国史,诏修《文宗实录》。
按《唐书·懿宗本纪》不载。 按《蒋乂传》:子伸,懿宗即位,兼刑部尚书,监修国史。
按《旧唐书·蒋乂传》:子伸,有史才。咸通中,与同职卢耽、牛丛等受诏修《文宗实录》。
咸通十二年,以刘崇望监修国史。
按《唐书·懿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刘崇望传》:咸通十二年,兼左仆射、监修国史。
僖宗中和元年,以萧觏监修国史。
按《唐书·僖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萧觏传》:中和元年,兼吏部尚书。监修国史。
文德元年,以柳玭修国史。
按《唐书·僖宗本纪》不载。 按《柳玭传》:文德元年,以吏部侍郎修国史。
昭宗光化三年,以陆扆监修国史。
按《唐书·昭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陆扆传》:光化三年,转门下侍郎、监修国史。
哀宗天祐二年,以裴枢、张文蔚监修国史,以张策修国史。
按《唐书·哀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哀宗本纪》:天祐二年三月甲子,制以裴枢可守尚书左仆射。光禄大夫、门下侍郎、户部尚书、同平章事、监修国史。以张文蔚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监修国史。五月丁亥,以翰林学士、尚书职方郎中张策兼充史馆修撰,修国史。
后晋
高祖天福五年诏张昭及贾纬等修唐史书按《五代史·高祖本纪》不载。 按《杂传》:贾纬长于史学。晋天福中,为太常博士,非其好也,数求为史职,改起居郎、史馆修撰,与修《唐书》。
按《宋史·张昭传》:天福五年,以唐史未成,诏与吕琦、崔棁等续成之,别置史馆,命昭兼判院事。昭又撰《唐朝君臣正论》二十五卷上之。
出帝开运二年秋,《唐书》成。
按《五代史·出帝本纪》不载。 按《宋史·张昭传》:开运二年,《唐书》成二百卷。
宋
太祖建隆二年,王溥等上新编《唐会要》一百卷。按《宋史·太祖本纪》不载。 按《玉海》:建隆二年正月丁未司空平章监修国史王溥等上新编唐会要一百卷文简理备太祖嘉之诏藏史馆赐物有差
太宗淳化五年遣钱熙乘传取赵邻几所补唐朝实录及会昌以来日历等书
按《宋史·太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唐咸通中,宰臣韦保衡与史官蒋偕、皇甫燠撰《武宣两朝实录》。光化初,裴贽撰《懿僖实录》。至五代皆缺,唯存《武宗录》一卷。皇朝赵邻几补《实录》。淳化五年,诏遣直史馆钱熙乘传取其书。四月戊申,钱熙至自宋州,得赵邻几所撰,补会昌已来《日历》三十六卷,《文集》三十四卷,所著《鲰子》一卷,《六帝年略》一卷,《史氏懋官志》五卷,他书又五十卷。来上,诏以钱十万赐其家。
真宗咸平三年,选官校勘唐书。
按《宋史·真宗本纪》不载。 按《毕士安传》:咸平初,拜礼部侍郎,复翰林学士。诏选官校勘《三国志》、晋、唐书。按《玉海》:咸平三年十月,校唐书。
咸平五年,唐书校毕。
按《宋史·真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咸平三年校三国志晋唐书五年毕唐书将别修不刊板
大中祥符九年十月读唐书作唐书诗
按《宋史·真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大中祥符九年十月戊寅,作唐书诗其读十九史也起八年七月辛未成于天禧元年二月辛未
仁宗宝元二年王皞上唐馀录
按《宋史·仁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宝元二年十一月戊子朔直集贤院王皞上唐馀录六十卷诏奖之
庆历四年贾昌朝建议修唐书
按《宋史·仁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云云。
庆历五年诏王尧臣张方平宋祁等修唐书
按《宋史·仁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庆历五年五月四日己未诏王尧臣张方平宋祁等刊修唐书久而未就
皇祐三年三月宋祁修唐书
按《宋史·仁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皇祐三年三月乙卯,宋祁就亳州修《唐书》。
至和元年八月,命欧阳修、宋祁撰《唐书》,范镇等同编修。
按《宋史·仁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至和元年八月戊申,乃命欧阳修撰《唐书》纪、表、志,宋祁撰列传,范镇、王畴、宋敏求、吕夏卿、刘羲叟等同编修,凡十有七年而成。
嘉祐三年命曾公亮提点编修唐书
按《宋史·仁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嘉祐三年十月庚子命参政曾公亮提点编修唐书
嘉祐五年七月,欧阳修等上新《唐书》。
按《宋史·仁宗本纪》:嘉祐五年七月戊戌,翰林学士欧阳修上新《唐书》。 按《欧阳修传》:奉诏修《唐书》纪、志、表。
按《宋祁传》:修《唐书》十馀年,自守亳州,出入内外尝
以槁自随,为列传百五十卷。 按《吕夏卿传》:夏卿长于史,贯穿唐事,博采传记杂说数百家,折衷整比。又通谱学,创为世系诸表,于《新唐书》最有功焉。 按《曾公亮进新唐书表》:嘉祐五年六月,提举编修臣曾公亮上。
按《玉海》:嘉祐三年十月庚子命参政曾公亮提点编修《唐书》,至嘉祐五年而成。七月戊戌提点曾公亮上之〈一本云六月二十四日进呈〉,记十、志五十、表十五、列传百五十。凡废旧传六十一,增新传三百三十一,又增三志、四表,凡二百二十五卷,录一卷,修等进秩。
〈注〉旧史凡一百九十万字,新史凡一百七十五万九百三十字,制词谓宏富,精核度越诸子
嘉祐 年诏镂新唐书
按《宋史·仁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嘉祐 年六月诏镂新唐书赐二府下逮修书官
嘉祐七年四月,夏国主谅祚求《唐史》。
按《宋史·仁宗本纪》:嘉祐七年四月己丑,夏国主谅祚进马,求赐书。 按《夏国传》:嘉祐六年,上书自言慕中国衣冠,明年当以此迎使者。明年,献方物。表求太宗御制草诗隶书石本,且进马五十匹,求《九经》、《唐史》、《册府元龟》及宋正至朝贺仪,诏赐《九经》,还所献马。
高宗建炎四年上手写郭子仪传示韩世忠等。
按《宋史·高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建炎四年八月戊寅,上手写《郭子仪传》,付范宗尹示诸将韩世忠等。又云建炎四年八月丁丑韩世忠迁检校少师,翌日戊寅,上谕大臣曰:世忠不亲文墨,朕方写《郭子仪传》,欲付卿等。呼诸将读,示之。
绍兴六年御书裴度传赐张浚
按《宋史·高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绍兴六年二月浚视师御书裴度传赐之
金
废帝天德三年,以国子监印本新旧《唐书》,授学校。按《金史·废帝本纪》不载。 按《选举志》:国子监,始置于天德三年,新旧《唐书》,自国子监印之,授诸学校。
世宗大定五年,进所译《贞观政要》等书,诏颁行之。
按《金史·世宗本纪》不载。 按《徒单镒传》:大定四年,诏以女直字译书籍。五年,翰林侍讲学士徒单子温进所译《贞观政要》、《白氏策林》等书,诏颁行之。
大定二十三年九月,命颁行。所译《新唐书》。
按《金史·世宗本纪》:大定二十三年九月己巳,译经所进所译《新唐书》。命颁行之。
大定二十七年十月,上观唐史。
按《金史·世宗本纪》:大定二十七年十月庚寅,上谓宰臣曰:朕观唐史,惟魏徵善徵,所言皆国家大事,正得谏臣之体。近时台谏惟指摘一二细碎事,姑以塞责,未尝有及国家大利害者,岂知而不言与。无乃亦不知也。宰臣无以对。
哀宗正大三年,设益政院讲《贞观政要》等书。
按《金史·哀宗本纪》:正大三年八月辛卯,设益政院于内庭,以礼部尚书杨云翼等为益政院说书官,直备顾问。 按《百官志》:益政院。正大三年置于内庭,以学问该博、议论宏远者数人兼之。日以二人上直,备顾问,讲《尚书》、《通鉴》、《贞观政要》。名则经筵,实内相也。 按《赵秉文传》:哀宗即位,兼益政院说书官,进《无逸直解》、《贞观政要》各一通。
唐书部汇考二
《唐书·艺文志》正史
《武德贞观两朝史》八十卷〈注〉长孙无忌、令狐德棻、顾引等撰。吴兢《唐书》一百卷
《唐书》一百三十卷〈注〉吴兢、韦述、柳芳、令狐峘、于休烈等撰。
《国史》一百六卷
《国史》一百十三卷
《宋史·艺文志》正史
柳芳《唐书》一百三十卷《唐书叙例目》一卷。刘煦《唐书》二百卷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二百二十五卷《目录》一卷李绘《补注唐书》二百二十五卷
宋《郑樵·通志》正史
《唐书》一百卷〈注〉吴兢撰《唐书》一百三十卷〈注〉韦述等撰
《国史》一百六卷
《国史》一百十三卷
《旧唐书》二百卷〈注〉刘煦、张昭达等撰。
《唐书直笔新例》一卷〈注〉吕夏卿撰
《唐书释音》二十五卷〈注〉董氏撰
《新唐书》二百二十五卷〈注〉欧阳修、宋祁等撰。
《新唐书纠缪》二十卷〈注〉吴缜撰
《史系》二十卷〈注〉自会昌至光启时事有礼乐刑法食货五行地理志孝行忠节儒林隐逸传
右《唐书》十部九百四十卷
马端临《文献通考》正史考
《唐书》一百三十卷《崇文总目》:唐韦述撰。初,吴兢撰《唐史》,自创业讫于开元,凡一百一十卷。述因兢旧本更加笔削,刊去《酷吏传》,为纪、志、列传一百一十二卷。至德乾元以后,史官于休烈又增《肃宗纪》二卷,而史官令狐峘等复于纪、志、传后随篇增缉,而不加卷帙。今书一百三十卷,其十六卷未详撰人名氏。
《唐书》二百卷
晁氏曰:石晋宰相刘煦等撰。因韦述旧史增损以成。为帝纪二十、列传一百五十繁略不均,校之,实录多所阙漏,又是非失实,其甚至以韩愈文章为大纰缪,故仁宗时删改焉。
《新唐书》二百二十五卷
晁氏曰:皇朝嘉祐中,曾公亮等被诏删定欧阳修撰纪、志,宋祁撰列传。旧书约一百九十卷,新书约一百七十四卷。而其中增表故书成上于朝,自言曰:其事则增于前,其文则省于旧也。而议者颇谓永叔学《春秋》每务褒贬,子京通《小学》唯刻意文章。采杂说既多,往往牴牾,有失实之叹焉。
陈氏曰:初,庆历中,诏王尧臣、张方平等别修,久而未就。至和初,乃命修为纪、志,祁为列传,范镇、王畴、宋敏求、吕夏卿、刘羲叟同编修。嘉祐五年上之。凡废传六十一,增传三百三十一、志三、表四,故其进书上表曰:其事则增于前,其文则省于旧。第赏增秩训词:刘敞原文所行最为古雅。曰:古之为国者,法后王为其近于己。制度文物可观故也。唐有天下,且三百年。明君贤臣相与经营扶持之,其盛德显功美政善谋固已多矣。而史官非其人,记述失序,使兴败成坏之迹晦而不章,朕甚恨之。肆择廷臣笔削旧书,勒成一家。具官欧阳修、宋祁创立纪统裁成大体,范镇等网罗遗逸厥协异同。凡十有七年,大典乃立,闳富精覈度越诸子矣,皆雠有功。朕将据古鉴今以立时治。为朕得法,其劳不可忘也。皆增秩一等,布书于天下,使学者咸观焉。旧例修书止著官高一人名衔。欧公曰:宋公于我为前辈,且于此书用力久且深,何可没也?遂于纪传各著之宋公,感其退逊。今按旧书成于五代文气卑陋之时,纪次无法,详略失中,论赞多用俪语,固不足传世。而新书不出一手,亦未得为全善。本纪用《春秋》法,削去诏令,虽大略犹不失简古。至列传用
字多奇涩,殆类虬户铣溪体识者病之。欧公尝卧听《藩镇传序》,曰:使笔力皆如此,亦未易及也。然其序全用杜牧罪言,实无宋公一语。然则欧公殆不满于宋名衔之著,固恶夫争名,抑亦以自表异耶。《温公通鉴》:多据旧史。而唐庚子西直谓《新唐书》敢乱道而不好。虽过甚,亦不为亡谓也。刘元城亦谓事增文省正新书之失处云。
《宋氏笔记》曰:文有属对平侧用事者,供公家一时宣读施行,似快便,然不可施于史传。余修《唐书》未能得唐人一诏一令可载于传者,惟拾对偶之文近高古者,乃可著于篇。大抵史近古对偶非宜,今以对偶之文入史策,如黛粉饰壮士,笙匏佐鼓声,非所宜云。
《高氏纬略》曰:仁宗诏重修《唐书》十年。而欧阳公止分撰帝纪、表、志,七年书成。韩魏公素不悦宋景文公,以所上列传文彩太过,又一书出两手,诏欧公看详改归一体。公受命叹曰:宋公于我前辈人所见不同,讵能尽如己意。竟不易一字,又故事修书进御,惟书署官崇者。是时宋公守郑州,欧公位在上。公曰:宋公于此,日久功深,吾可掩其长哉?遂各列其名姓。宋公闻之曰:自昔文人相凌掩,斯善古未有也。然宋公却曾自撰纪、表、志,今其家犹有此本,世人固未尝见之耳。
平园周氏曰:景文之于《唐史》,删繁为简,变今以古,用功既至,尤宜不苟也。如吴兢一传,具槁不知其几。
唐书部汇考三
宋吴缜《新唐书纠谬》一曰以无为有。代宗母吴皇后传。
李吉甫谋讨刘辟。
刘兰拒却颉利。
马璘击溃史朝义兵。
裴巨卿窦孝谌,无传而云有传。
二曰似实而虚。
放死罪囚三百九十人。
义阳宣城二公主,四十不嫁。
郑絪作相,时事皆不实。
张九龄谏,而太子无患。
刘潼治蜀南诏不敢犯边。
三曰书事失实。
降封宗室郡公,而纪书为县公。
陆贽李晟传幸梁州事。
宪宗子棣王彭王信王同封失实。
王剧传以寿春等五王降封入閤为出閤。
张锡为相日数。
《辛云京》、《京杲》二传书事失实。
崔圆辞大学士。
王播进献。
郭英乂代高适。
节悯太子诛武三思事。
四曰自相违舛。
王瑰恭宪太后弟,乃以为惠安太后弟。以三月二日为中和日。
太宗纪享年差三岁。
杜佑所终之官与桑道茂传不同。
明皇帝公主数多一人。
穆宗纪始封与宪宗纪异。
建王巳改名,而薨时犹书故名。
谓八王史失其薨年,而自有薨年可见者。
谓九王史失其系胄,而自有系胄可见者。
韦云起尝为麟州刺史,本传不载,且是时未有麟州。《虞世南传》及《天文志》叙星变灾异事,与纪志不同。李源年七十四而传以为八十。
王同皎李多祚传讨二张,处所与桓彦范等传皆不同。
独孤怀恩献后之弟,而以为侄。
张鷟贬官年世相远。
本纪书浑释之死与传不同。
杜求仁传舛误。
贤妃徐惠为齐聃姊以为姑。
萧至忠传叙萧德言世次未明。
徐州戍兵庞勋等擅还。
诛张昕三传各异。
刘禹锡得志时三事与别传皆差。
张巡用兵人数误。
王焘等世次不明。
裴寂字不同。
刘审礼传与表不同。
虢王子次序不同。馆陶公主所尚不同。
崔良佐传。
武攸暨传误。
两传载周贽安太清不同。
郝玭马璘传不同。
苏定方传误。
江夏王道宗李靖等传不同。
刘澭入朝纪传不同。
孔戢传误。
刘弘基殷开山传误。
五曰年月时世差互。
韦弘景封还诏书事,一以为宪宗,一以为穆宗。魏谟罢相差一年。
李愬平蔡州差一年。
阎立本为中书令差一年。
武惠妃薨差一年。
王志愔传幸东都差一年。
王求礼传久视二年大雪误。
武后问狄仁杰求奇士,其年误。
岑羲为同三品年误,又官称不同。
窦怀贞传误。
常山王承乾卒纪传差一年。
惠昭太子薨年纪传不同。
孝敬皇帝年差一岁。
《章怀太子传》年误。
庆王宗薨,纪传差一年。
张浚死,纪传差一年。
肃王薨,差一年。
《武攸暨传》年次误。
《啖助传》赞误。
《懿德太子传》误。
《上官昭容传》误。
《江夏王道宗传》误。
突厥传叙永安王孝基,传误。
太宗薛举相,持六十馀日事。
《吐谷浑传》,贞观九年误。
六曰官爵姓名谬误。
纪书团练使崔灌,而传乃观察使崔瓘。
天策上将乃书为上将军。
纪云矍璋而传乃瞿章。
史思明朱泚传各有敬釭许季常。
目录著王綝,而传乃王琳。
封道言名不同。
杨昢名不同。
王抟名不同。
梁武孙名误。
嗣郯王戒丕字误。
武德四年封越王元茂误。
信王坦名纪传不同。昭宗子裕纪书为祐。
王茂章误作彦章。
辛云京官误。
朗陵王父子名皆未明。
吴大瓘名不同。
杨子琳作杨惠琳二事。
以公主字为封号。
程昌裔名不同。
张去奢去盈不同。
郭潜曜姓不同。
南昌公主。
张说字误为锐字。
雍王毕王房各有景误。
范云仙等官误。
苏光荣名不同。
鹿晏弘名误。
牛勖名不同。
鱼朝恩传脱字。
李训仇士良两传,各载鱼弘志,名不同。
马举官及名纪传不同。
卢垣误书吴少诚。
范阳王蔼名不同。
东兖郡公融名不同。
袁朗传袁粲名误。
苏弘轸名不全。
李氏表有知古二名。
王琚王同皎等传周璟名不同。
宰相李藩世系表脱误。
仇甫姓不同。
苏定方传与突厥传不同。
突厥传季高迁姓误。
突厥传李靖传不同。何重霸名纪传不同。
高祖纪书封德彝左仆射误。
唐俭传误书官。
高祖纪书长孙顺德官误。
高祖纪封子为蜀王名不同。
长平王传薛仁杲传不同。
七曰世系乡里无法。
称引父祖子孙别传例。
王方庆玙。
李吉甫德裕。
徐文远有功。
刘乃伯刍。
张荐又新。
柏良器耆。
卢怀慎奕杞元辅。
称引旁支远裔别传例。
崔日用良佐。
李邕鄘。
崔元晖戎。
严震砺。
陆贽扆。
令狐德棻楚。
父祖子孙别传以例,当书而不书者。
李素立李承李藩。
《孟简传》。
《陆长源传》。
李景让为憕孙,又似曾孙。张镒为后裔五世孙,又似曾孙。
袁朗乡里。
崔行功乡里。
八曰尊敬君亲不严。
杨隆礼尝避讳改名,而传不载。
诞节名及上寿仪,纪传皆不载。
裴守真耀卿传次序。
九曰纪志表传不相符合。
《百官志》太宗定内外官数与曹确传不同。
天平军节度使姓名次序纪传不同。
刘总纳土其州不同。
宋璟传载东巡泰山之年,与纪不同。
李光弼传平袁晁年月,与纪不同。
程知节为葱山道总管,与纪不同。
桓彦范传中宗复位日,与纪不同。
宰相世系表苏瑰字,与传不同。崔龟从传其官,与本纪不同。
郭正一传为相之年并,其事与纪志不同。
流敬晖处纪表,与传不同。
杜元颖为相至罢,纪传各不同。
孙处约为相其官名,纪传不同。
岑羲命相之纪传不同。
李吉甫传星变,纪志不同。
乾符五年五月风雹事,纪志不同。
垂拱二年新丰庆山事,纪志不同。
侯君集传岑文本官不同。
褚遂良贬官纪传不同。
柳璨官本纪与表传不同。
毕王璋子韶世系未明。
摇山王彩字。
元结猗玕子。
员俶年齿差误。萧颖士。
李素立世系不同。
《崔沔传》。
王方庆传与表不同。
睿祖名纪传不同。
崔行功祖表传不同。
德宗纪与李怀光传不合。
李揆世次表传不同。
袁滋子均等。
崔祐甫立后。
窦怀贞官名与纪不同。
苏味道拜官纪传不同。
韦巨源传州名与纪不同。
李进贤被逐纪传不同。
萧至忠父引官误。
苏瑰苏震世次不明。韩休父兄。
刘瞻入相。
王玙传年与纪不同。
修摇山玉彩人不同。
萧俛为仆射表传不同。
邓康王徙封纪传不同。雨土纪志月不同。
韩王更封纪传年不同。
武德时地震纪志月不同。
贞观时地震纪志日不同。
石然纪志月不同。
李绩等征辽东宰相表日误。
薛万彻官及高丽城名,纪传不同。
十曰一事两见而异同不完。
肃宗纪即位事与《裴冕杜鸿渐魏少游传》不同。《李岘传》谢夷甫事与《毛若虚传》不同。
《吴士矩传》与《狄兼谟传》异同,且各述事不尽。
《高智周传》记蒋洌等事与《乔琳传》不同。
《李知本李华传》各载太冲,而得名之因不同。
《薛存诚孔戣传》各述李位事而有不同。
《公主传》及《张茂昭传》各纪尚主而有不同。
《韦温传》尉迟璋事与《陈夷行曹确传》不同。
《王播传》所载石刻与五行志不同。
杜悰及《南蛮传》述秦匡谋事不同。
崔湜及《周利贞传》述内外兄不同。
《刘晏传》及《艺文志》各载包融包佶事,及所任官有不同。
王晏平为韦温封上诏书。
苏味道张锡传误。
吴凑韩皋传不同。
苏干之死纪传不同。
武延秀安乐主被诛处不同。
张说评许景先文两传不同。
吴凑刘晏议王缙等罪。
刘悟贾直言传不同。
文宗纪与杨志诚传不同。
十一曰载述脱误。
《衡王传》误。
唐义识字误。
常山及薛谭字误。
程处亮名不同。
韦伦传记襄州事误。
《严善思传》误。
《王同皎传》误
《狄仁杰传》误
宰相世系表脱漏不载者。
宰相世系虽有名,而目中脱漏者。
《宁王传》漏临淄王一名。
武后所撰字阙漏。
杜悰传漏拜司徒。
南蛮传漏李福败绩。
韩建害诸王纪书不尽。
裴行立传漏平李锜功。
裴行立授泌州刺史误。
王志愔传误。
胶东郡《王道彦传》误。
孔颖达传误。
温曦尚凉国公主未明。
李道古迫逐柳公绰及误李听事。
《贾至传漏》弃汝州贬岳州。
刘蕡陈少游传脱字。
李晟世系脱漏。
《袁朗传》误。
《长孙无忌传》漏事。
《崔戎传》脱世次。
韩晔为滉之族子。大历十二年秋雨灾。
邢文伟传阙漏。
西河公主传漏事。
李光颜立功漏落。
诸王有传而无录者。
隐太子传李轨事误。
贞观四年日食及火纪志脱字。
蜀王愔传漏晋王治一名。
李子和传脱字。
霍王传證本纪脱误。
高纪误书战地及漏书四将被执。
十二曰事状丛复
王通 赵丽妃
独孤怀忠 赵瑰庆山 薛顗薛绍
沈皇后 来济高智周
合浦公主 裴柔
安定公主 上官仪
韦绦崔沔 裴行俭
韦伦 刘正臣
宫市 宜城公主张锡苏味道 冥报记
卢光启 张楚金翰苑
李巨川 皇甫冉曾兄弟
张读 张昌宗
崔颢 柳公绰
姜庆初 赵骅全交
严绶张延圭 徐贤妃徐坚
项斯 李揆李元道
崔良佐 高重
高定 吉中孚
王裕 韦彤
注文选五臣 裴安时
帅夜光 段秀实
杨慎交 崔嘏
十三曰宜削而反存。
安乐公主览镜作眉。
林蕴矜氏族。
令狐德棻宜州人。
杜审权手自下帘。
蒋洌父墓植松柏。
《姚崇传》。
严绶李达。
宋之逊为刺史教婢。
韩滉乘马李岩服裘。
五王赞中不字。
杨恭仁为雍州牧事。
十四曰当书而反阙。
九宫贵神。
穆宗改名。
宰相表阙文。
王思礼传阙文。
雨五十二日而不书月。
《苏定方传》。
《薛大鼎传》。
《五行志》。
《李子和传》。
《马周传》
太子监国时宰相纪传阙载。
纪传漏记萧瑀事。
《李绩传》。
《长孙无忌传》。
《百官志》。
《封德彝传》。
《忠义吕子臧传》漏载马元规。
郑元璹《朱粲传》。《刘潼传》。
十五曰义例不明。
中宗纪前与诸帝纪详略不同。
宗室有书姓或不书姓者。
一事中兼该诸传,而诸传中有载不载者。
皇后传所书不同。
薨卒书法不同。
温王不立纪传。
《姚南仲传》书独孤后事。
太宗纪魏徵薨事。
十六曰先后失序。
郭正一未相前对策,今传在为相之后。
仆固怀恩为副元帅及横水之《战纪传》,前后不同。卢坦传叙李锜柳晟阎济美事失序。
蒋乂传记张孝忠事失序。
元载传杀李少良失序。
记火灾年次不伦。
柳浑传记事失序。
十七曰编次未当。
萧瑀传书太子师保等事。
太子三太三少次序。
孟诜无隐概而入《隐逸传》。
李栖筠传方清事。
仆固怀恩马存亮赞失所附。
十八曰与夺不常。
建定边军之策。
论封建事。
李愬李光颜平蔡之功。
韩皋有大臣器。
宪宗罢韩全义。
严绶治太原事。
十九曰事有可疑。
文德皇后传所记恐误。
宣城公主传所书可疑。
段文昌传有疑。
牛氏表有可疑。朱敬则预诛二张可疑。
张孝忠妻入朝迎公主事可疑。
覃王字可疑。
谯王传裴巽未明。
贾至论诸人善守。
柳浑为张延赏所挤。
王维王缙兄弟。
裴寂两书四月癸酉为左仆射。
崔彦昭逐李可及。
二十曰字书非是。
误用字
姚宋传赞蹈误悼, 严挺之传偏误遍,
藩镇传序犹误由, 崔郾传瑰误瑰,张廷圭传凋误彫 , 杜佑传袆误漪,
萧俛传氐误底, 萧遘桓彦范等传瞑误暝,康承训传掫误陬, 萧至忠赞悟误,误
隐太子巢刺王突厥等传受误授,
袁朗传授误受, 张建封传确误埆,
屈突通唐俭崔宁传趣误趋,
崔光远传悟误,误 辛替否张郢等传禳误攘,薛嵩传鞠误鞠, 孙逖传阙误缺,
韦待价等传嗤误蚩, 狄仁杰传尚误上,
奸臣传赞晨误辰, 上官仪赞晨误辰,
李峤传误𠬪, 何皇后传悍误捍,窦建德传观误灌, 王义方传庞误逄,
员半千传安禄山史思明赞确误榷,郑善果传聊误辽, 吐火罗传麦误夌,
不经字,
张建封传当作蹙, 苏源明传当作殍,安金藏传当作, 田绪传并目录耽当从耳,吴元济并日知传当作总,孙思邈传当作砭, 卢弘宣传当作胁,李栖筠传栖当从木, 郑馀庆传矩当作,矩李翰徐申等传当作爨,李光弼杨炎等传么当作,幺岑文本等传当作悯, 韦处厚传褓当作,褓吉温传襁当作襁, 五行志燃当作然,
裴冕传当作再, 吕諲传当作饬,
讹错字,
南蛮传崃讹峡, 史宪诚传沼讹绍,
王勃传瑰讹愦, 韩滉传元讹元,太宗纪邛讹卬浍讹沧, 仆固怀恩传横讹黄,李怀仙传先讹仙, 代宗纪盩厔讹𥂕屋,侯君集传碛讹渍, 陈京传冘讹尤,
昭宗纪隽讹隽, 王播传扬讹剔,韦挺传牟讹,魏徵陆贽等传逄讹逢耗讹,姜抚传牡蒙讹杜蒙, 刘氏宰相世系表讹,堟元稹传暇讹,睱 王纬传淅讹浙,李绅传拫讹根, 百官志待讹侍,
李德裕传秒讹抄, 李溪传反擿讹反摘,李锜传搉讹攉, 刘崇望等传镌讹,
王凝传搉讹摧, 侯希逸传苦讹,柳宗元传郑讹郭, 卢怀慎及吐蕃等传,《李晟赞》, 《韩愈传》,
《刘武周传》, 《苏定方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