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卷:诸卿总载(少卿附)
诸卿总载一
- 原杜氏通典曰夏制九卿 记曰夏后氏官百天子有三公九卿也亦有六卿殷周皆 殷亦九卿 伊尹曰三公调阴阳九卿通寒暑 周之九卿即少师少傅 少保蒙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 三代诸卿虽名号不同然其官职相沿与周不异 汉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谓之九寺大卿后汉九卿而分属三司 太常光禄勋卫尉三卿并太尉所部太仆廷尉大鸿胪三卿并司徒所部宗正大司农少府三卿并司空所部 多进为三公各有署曹掾史随事为员九卿有疾使者临问加赐钱布 尚书令陈忠常欲褒崇大臣故奏建此礼 魏九卿与汉同 九卿名数与汉同 晋以太常等九卿 即汉九卿 兼将作大匠太后三卿大长秋皆为列卿各置丞功曹主簿五官等员太康四年
- 增九卿礼秩 元帝以贺循为太常而散骑常侍如故循以九卿旧不加官唯拜太常而已 宋齐及梁初皆因旧制 宋卿尹皆银章青绶进贤两梁冠佩水苍玉卫尉则武冠晋服制以 九卿皆文冠乃进贤两梁冠非旧也 梁武帝天监七年以太常卿加置宗正卿以大司农为司农卿三卿是为春卿加置太府卿以少府为少府卿加置太仆卿三卿是为夏卿以卫尉为卫尉卿廷尉为廷尉卿将作大匠为大匠卿三卿是为秋卿以光禄勋为光禄卿大鸿胪为鸿胪卿都水使者为大舟卿三卿是为冬卿凡十二卿皆置丞及功曹主簿后魏又以太常光禄勋卫尉谓之三卿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为六卿各有少卿 太和十五年初置少卿官掌同太卿 北齐以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是为九寺 晋荀勖曰九寺可并于尚书后魏亦有三府九寺则九卿称寺久矣然通异名不连官号其官寺连称自北齐始也 置卿少卿丞各一人各有功曹五官主簿录事等员隋九寺与北齐同 自昔三代以上分置六卿比司百官至秦及汉虽事不师古犹制度未繁后汉有三公九卿而尚书之任又益重矣魏晋以降职制日增后周依周礼制六官而年代短促人情相习已久不能革其视听故隋氏复废六官多依北齐之制官职重设庶务烦滞加六尚书似周之六卿又更别立寺监则户部与太府分地官司徒职事礼部与太常分春官宗伯职事刑部与大理分秋官司寇职事工部与将作分冬官司空职事其馀百司之任多𩔖于斯欲求理要实在简省 炀帝降光禄以下八寺卿阶品于太常而少卿各加置二人 始开皇中诸司署唯典掌受纳至炀帝署令为判首取二卿同判丞唯知检局令阙丞判 唐九寺与北齐同卿各一人少卿各二人丞以下有差龙朔二年改九寺之名凡卿皆加正 若太常卿为奉常正卿他皆若此 后各复旧 初学记曰案释名云卿庆也言万物皆庆赖之也又卿章也言贵盛章著也案古者天子诸侯皆名执政大臣曰正卿自周以来始有三公九卿之号大率九卿多秦汉官也汉世虽号九卿其官无卿字至梁始加卿字其后并因之梁又象四时置十二卿陈氏因之后魏依南齐以前置九卿又各加少卿焉北齐隋因之 历代九卿废置不同自汉以来皆数少府北齐及隋则不数后汉省卫尉东晋及宋齐省太仆齐宋以前无太府 增文献通考曰宋初虽有九卿皆以为命官之品秩而无职事元丰正名始有职掌中兴并省冗职除太常寺大理寺不罢外宗正以太常兼而卫尉太仆并兵部太府司农并户部光禄鸿胪并礼部绍兴复置宗正太府司农馀遂废
诸卿总载二
- 原法河 括海 春秋汉含孳曰三公象五岳九卿法河海二十七大夫法山陵 谢承后汉书曰李淑諌更始曰夫三公上应垣宿九卿下括河海 龟钮 犀印 汉官仪曰卿秩中二千石孝武皇帝元狩二年令通官印方寸大小官印五分王公侯金二千石银印龟钮 司马彪汉书曰二千石以下至四百石佩双印皆以黑犀 藻衣 花绶 汉官仪曰衣裳公侯华虫卿大夫藻衣又曰卿秩中二千石绶青地桃花三彩 缇扇 朱轓 续汉书曰卿以下有騑者缇扇汗青翅尾 又曰秩中二千石皆皂盖朱轓 九列 六命 六卿卿周礼王之 六命
- 增建旃 带绶 周礼春官司常掌九旗之物名及国之大阅赞司马颁旗物王建大常诸侯建旗孤卿建旃 东汉马防位至九卿身带三绶宠贵至盛也 执圭 佩玉 上详总载三九东汉左雄言卿位亚三事班在六官行有佩玉之节
- 原参三槐 位九棘 帝王世纪曰九卿者所以参三公也又周礼曰面三槐三公位焉注又曰朝士掌外朝之法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郑元 曰树棘以为位者取其赤心而外刺象赤心三刺 民之主 君之佐 左𫝊国卿君之贰民之主也佐又曰君之卿 是为股肱 辞高位 治大官 左𫝊齐侯使敬仲为卿辞曰羁旅之臣敢辱高位以速官谤治国语晋悼公使张老为卿辞曰臣不如魏绛之智能 大官若在卿位内外必平 四时不失 六卿分掌 说苑曰九卿者不失四时通于地理举于九卿 韦昭辨 释名曰六卿分掌诸官卿孤不掌杰然特立也 周倡九牧 汉置十二 尚书周官六卿分职各率其属以倡九牧阜成兆民孔传曰卿官大夫士法其所分各率其属治其所分之职以倡导九州牧伯为政大成兆民之性命皆能其官则政治理也 刘熙释名曰汉十二卿一曰太常二曰太府三曰太仆曰卫尉四曰光禄勋五曰宗正六曰执金吾七曰大司农八曰少府九曰大鸿胪十曰廷尉十一曰大长秋十二曰将作大匠 章善明理 背邪向正 白虎通曰卿之为言彰也彰善明理也当应劭汉官仪曰卿彰也言 背邪向正彰有道德 马安四至 段宏再登 汉书曰汲黯姊子司马安少与汲黯并为太子洗马安文深巧善宦四至九卿 又曰濮阳段宏始事盖侯信信任宏官亦再至九卿 惟月之位 代天之工 白帖
诸卿总载三
- 原掌建邦治经纶国体 王昶课事曰卿考课一曰掌建邦国制治二曰九卿时序以考事典三曰经纶国体以考奏议四曰共属众职以考总摄五曰明慎用刑以留考狱也 通不通利不利 说苑曰九卿者不失四时通沟渠补堤防种树木羙五榖于是通于地理者也而通不通利不利如是者举焉 贱不临贵以为上卿 说苑曰齐桓公使管仲治国管仲对曰贱不能临贵桓公以为上卿而国不治桓公曰何故管仲对曰贫不能使富桓公赐之齐国市之一年而国不治桓公曰何故对曰疏不能制亲桓公立以为仲父齐国大安遂霸天下 知其君子以为上卿 又曰秦缪公见百里奚牛肥问对曰臣饮食之以时使之不以暴有险先后之以身是以肥也缪公知其君子以为上卿 三圭 庄子楚昭王延屠羊说以三圭之位司马彪曰诸侯三卿皆执三圭 再见 史记虞卿䯀屩担䔲一说赵孝成王赐金百镒再见以为上卿 卿才
- 增在于德 九卿之事常在于德 成其天 天子立三公九卿所以顺成其天道 列侯参议 𩔖要古之上卿次公一等至于西汉每与列侯参决朝议 一国之高 淮南子举一国之高以为九卿 明白名卿 东观汉记牟容为大司农性明白号曰名卿 徇虚忘实 天中记曰 唐麟德二年将有事于泰山有司议依旧礼皆以太常卿为亚献光禄卿为终献刘祥道駮曰昔在三代六卿位重故得佐祠汉魏以来权归台省九卿皆为常伯属官今登封大礼不以八座行事而用九卿无乃徇虚名而忘事实乎高宗从其议竟以司徒徐王元礼为亚献祥道为终献 长庆名卿 唐列𫝊韦洪景以直道进议论持正有守当时风教所倚赖为长庆名卿 膺名称重 续通典唐长庆元年给事韦洪景封还驸马刘士经为太仆卿制惟月膺名象河称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