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来源
漢語大詞典 八佾 拼音bā yì
  • 亦作“ 八溢 ”。亦作“ 八羽 ”。 古代天子用的一种乐舞。佾,舞列,纵横都是八人,共六十四人。《论语·八佾》:“ 孔子 谓 季 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朱熹 集注:“佾,舞列也;天子八,诸侯六,大夫四,士二。”《汉书·礼乐志二》:“千童罗舞成八溢。” 颜师古 注:“溢与佾同。佾,列也。” 南朝 宋 王韶之 《开封府君歌》:“堂献六瑚,庭舞八羽。” 唐 杨炯 《盂兰盆赋》:“鏗九韶,撞六律;歌千人,舞八佾。”
國語辭典 八佾 拼音bā yì
  • 1.周代天子用的乐舞。佾,指舞列。天子八,诸侯六,大夫四,士二。「八佾」指舞生纵横各八人,共六十四人组成。《论语。八佾》:「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汉。张衡〈东京赋〉:「冠华秉翟,列舞八佾。」
  • 2.特指祭祀孔子的乐舞。佾生人数的多寡,事关受礼者的身分和地位,故有八佾、六佾、四佾的分别。八佾舞本当用于天子,自汉武帝独尊儒术,公羊家尊孔子为素王,汉平帝追谥为褒成宣尼公,唐玄宗追谥为文宣王,西夏仁宗更追谥为文宣帝,后人乃以八佾舞配祀孔子,以示尊崇。
  • 3.《论语》篇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