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南北朝
僧照南北朝末隋初 529 — 61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29—611 【介绍】: 僧。
京兆人
幼为僧,师于静霭。
北周灭佛时,独居秦岭修习。
隋初,出鄠县田寺,养徒授业,名振渭川。
文帝末,栖隐岐山
文帝欲召见,遣杨素谒之,以老疾辞。
又欲重饰寺塔,亦拒之。
凡为僧六十余载,三衣不改,以戒行为世所重。
僧照
京兆人
不详氏族。
幼年入道。
师于静蔼
游履盛化。
每居幽隐频感徵异。
乃高恒度恐致惊俗。
故罕闻之。
俗遭周灭法。
不偶尘嚣。
独处秦岭高步苑。
顾影与心相娱自得。
乃曰。
吾今居此安泰
宁有乐过斯者乎。
彼城邑遗僧波波顺俗。
用斯优给一何倾附。
及隋初弘教。
遂于鄠县南山田谷。
立神田寺
养徒纵业。
名振渭川。
道俗崇仰立信弥积。
文帝末纪。
栖隐岐山
道德远闻。
意延相见。
左仆射杨素就宣敕旨。
躬迎谒见。
预知之。
告侍人曰。
当有贵客来至。
可办诸食。
明日果达山寺。
素威英自若勇悍无前。
及到之住篱。
不觉惬然丧胆。
下乘将进欲步不前。
乃通信达照。
端拱如初。
命素前进。
而通身沐汗。
情智失守。
才得传诏。
馀无厝言。
久时少解。
乃以情告曰。
山林幽静。
计无非异。
檀越善意相寻。
理无虚结。
食讫辞退。
曰。
蒙天子优及远延仁寿。
但道在幽通未假面奉。
又以老疾相继。
接对莫因。
具事闻。
述其情惧。
帝曰。
戒神之威也。
以卿雄武故致斯惮耳。
乃重敕赍香油。
再申景仰下诏曰。
禅师德居物议。
道映遂初。
躬处岩阿养素崇业。
朕甚嘉焉。
今送供奉用展翘敬。
以前虚仰景行重谒山门。
卑处身心方陈对晤。
为说正教深副本怀。
乃欲舍其金帛开广寺塔。
曰。
岩泉林野即可励心。
塔寺禅坊庄严城邑。
凡所送者一不受之。
又请受戒法。
以戒行轻毁沈浑难清。
乃为说慈悲仁育。
陈理喻遣。
竟不授戒。
斯亦体达机候之明匠矣。
大业七年终于山寺。
春秋八十有三。
一受具后。
仪奉宪章。
六十馀三衣不改。
虽重补缉而受持无离。
惟自将奉而侍者莫沾。
或有接持举者。
而重若太山
初无离席。
之捧接。
轻若鸿毛。
因事以详。
斯亦大德之清风矣。
释道安北周
释道安
俗姓姚
凭翊胡城人也。
识悟玄理早附法门。
性无常师闻道而至。
兼以恬虚静泊凝心胜境。
谦肃为用动止施度。
凡厥禅侣莫不推服。
后隐于太白山
栖遁林泉拥志经论。
思拔深定慧业斯举。
旁观子史粗涉大纲。
而神气高朗挟操清远。
进具已后。
崇尚涅槃。
以为遗诀之教。
博通智论。
用资弘道之基。
故周世渭滨盛扬二部。
更互谈诲无替四时。
住大陟岵寺。
常以弘法为任。
京师士子咸附清尘。
内外既明特善文藻。
动言命笔并会才华。
而风韵疏通。
雅调翔简。
执礼居尊仁被朝贵。
故荣达儒宰。
知名道士
日来请论咸发信心。
故得义流天下草偃从之。
周武廓清天步中外禔福。
频御彫辇躬礼焉。
安道为物宗。
坐镇崇敬。
令帝席地而止。
则如常敷化。
高谈正法词无涉世。
公卿侧目观者荣庆。
时及中食命供设。
帝将举箸曰。
弟子闻。
俗人不合僧食。
法师如何以罪累人。
曰。
佛教权实律制开遮王贼恶臣并通供给。
贫道据法相拟。
理非徒尔。
帝曰。
审如来言非佛意也。
但恐损道众耳。
又与贼臣同席。
诚无预焉。
即敕将去。
更论馀法。
曾不以介意。
斯即季代之高量也。
后敕住大中兴寺
别加殊礼。
帝往南郊。
文物大备。
敕诸道俗同睹通衢。
敕别及
令观天子卤簿仪具。
答曰。
陛下为民故出。
贫道为法不出。
帝闻弹指叹善久之。
鉴悟绝伦德风远扇。
立形平准守道自遵。
皆此类也。
与同学慧俊知名周壤。
俊姓朱氏。
京兆三原人
生不学书。
而耳餐取悟一闻不忘藏诸胸臆。
流略儒释谈如泉涌。
攻击关责锋锷丛萃。
曾于一日安公正讲涅槃。
俊命章设问。
遂往还迄暮。
竟不消文。
明旦又问。
讲难精拔。
虽随言即遣。
而听者谓无继难。
俊终援引文理徵并相詶。
遂连三日止论一义。
后两舍其致方事解文。
故使惊唱前修预闻高揖。
俊后历寻华土。
纵学名师。
凡所沾耳。
义通旨得。
与同室三十馀年。
言晤飞玄诚逾目击。
因疾而卒。
抚尸恸哭曰。
宣尼有言。
信不虚矣。
至天和四年岁在己丑三月十五日
敕召有德众僧名儒道士文武百官二千馀人于正殿。
帝升御座。
亲量三教优劣废立。
众议纷纭。
各随情见较其大抵。
无与抗者。
至其月二十日
又依前集。
众论乖咎是非滋生。
并莫简帝心。
索然而退。
至四月初。
敕又广召道俗。
令极言陈理。
又敕司隶大夫甄鸾
详佛道二教。
定其先后浅深同异。
乃上笑道论三卷。
合三十六条。
用笑三洞之名。
及笑经称三十六部。
文极详据事多扬激。
至五月十日
帝又大集群臣。
上论以为伤蠹道士
即于殿庭焚之。
道安慨时俗之混并。
悼史藉之沈网。
乃作二教论取拟武帝
详三教之极。
文成一卷篇分十二。
初归宗显本篇。
有客问曰。
仆闻。
风流倾坠。
六经所以缉修。
誇尚滋彰。
二篇所以述作。
故优柔弘润于物必济曰儒。
用之不匮于物必曰道。
斯皆孔老之神功。
可得而详矣。
近览释教文博义丰
观其汲引。
则恂恂善诱。
要其旨趣。
则亹亹兹始良。
然三教虽殊劝善一途。
教迹诚异理会则同。
至如老嗟身患孔叹逝川
固欲后外以致存生感往以知物化。
何异释典之厌身无常之说哉。
但拘滞之流未驰高观。
不能齐天地于一指。
均是非于一气。
致令谈论之际每有不同。
此所谓匿摩尼于胎㲉。
掩大明于重夜。
伤莫二之淳风。
塞洞一之玄旨。
祈之弥劫奚可值哉。
主人答曰。
子之穷辩未尽理也。
夫万化本于生生。
三才兆于始始。
然则无生无始。
物之性也。
有化有生。
人之聚也。
聚虽一体。
而形神两异。
散虽质别。
而心数弗亡。
故救形之教。
教称为外。
济神之教。
教称为内。
是以智论有内外两经。
王辩内外两论。
大等明内外两律。
百论言内外二道。
若通论内外。
则该彼华夷。
若局命此方。
则可云儒释。
释教为内儒教为外。
备彰圣典非为诞谬。
详览载藉寻讨源流。
教惟有二宁得有三。
何者。
昔玄古朴素。
坟典之诰未弘。
淳风稍离。
丘索之文乃著。
故包论七典统括九流。
咸为治国之谟。
并是修身之术。
若派而别之。
则应为九教。
总而合之。
则同属儒宗。
论其官也。
各王朝之一职。
谈其藉也。
普皇家之一书。
子欲于一化之内。
令九流争川。
大道之世。
使小成竞
岂不上伤皇极莫二之风。
下开拘放鄙荡之弊。
真所谓巨蠹鸿猷眩曜朝野矣。
佛教者。
穷理尽性之格言。
出世入真之正辙。
论其文则部分十二。
语其旨则四种悉檀理妙域中。
固非名号所及。
化擅系表。
又非情智所寻。
至于遣累落筌陶神尽照。
近超生死远證泥洹。
播阐五乘。
接群机之深浅。
该明六道。
善恶之升沈。
夐期出世。
而理无不周。
迩毗王化。
而事无不尽。
能博能要不质不文。
自非天下之至虑。
孰能与斯教哉。
虽复儒道千家农墨百氏取舍驱驰。
未及其度者也。
惟释氏之教理富权实。
有馀不了称之曰权。
无馀了义号之为实。
通言善诱何名妙赏。
子谓。
三教虽殊劝善义一。
余谓。
善有精粗优劣宜异。
精者超百化而高升
粗者循九居而未息。
安可同年而语其胜负哉。
又云。
教迹诚异理会则同。
爰引世训以符玄教。
此盖悠悠之所昧。
未暨其本矣。
教者何耶筌理之谓。
理者何耶教之所诠。
教若果异理岂得同。
理若必同教宁得异。
筌不期鱼蹄不为兔。
将为名乎理同安在。
夫厚生情笃。
身患之诫遂兴。
不悟迁流。
逝川之叹乃作。
并是域内之至谈。
非踰方之巨唱。
何者。
推色尽于极微。
老氏之所未辨究心穷于生灭。
宣尼又所未言。
可谓瞻之似尽。
而察之未极者也。
经曰。
分别色心有无量相。
非诸二乘所知。
且二乘之与大行。
俱越妄想之乡。
菩萨则慧兼九道。
声闻则独善一身。
其犹露润之比巨壑。
微尘之比须弥。
况凡夫识想何得齐乎。
故经曰。
无以日光等彼萤火。
若夫以齐而齐不齐者未齐矣。
以齐而齐于齐者未齐焉。
余闻。
善齐天下者。
以不齐而齐天下者也。
何须夷岳实渊然后方平
续凫截鹤于焉始等。
此盖狷夫之野议。
岂达士之贞观乎。
故谚曰。
紫实昧朱狂斯滥哲。
请广其类。
上至天子下至庶人。
莫不资色心。
以成躯。
禀阴阳而化体。
不可以色心是等。
而便混以智愚。
阴阳义齐。
则同之于贵贱。
此之不可。
至理咬然。
虽强齐之。
其义安在。
帝为张宾搆谮。
意遣释宗
初览安论通问僚宰。
文据卓然莫敢排斥。
当时废立遂寝。
诚有所推。
至建德三年岁在甲午五月十七日
乃普灭佛道二宗。
别置通道观。
简释李有名者。
并著衣冠为学士焉。
事在别传。
安削迹潜声逃于林泽。
帝下敕搜访。
执诣王庭。
亲致劳接。
赐牙笏䌽帛。
并位以朝列。
竟并不就。
卒于周世。
初安之住中兴
携母相近。
每旦出觐手为煮食。
然后上讲。
虽足侍人不许兼助。
乃至折薪汲水。
必自运其身手。
告人曰。
母能生养于我。
非我不名供养。
卒于母世初无一息。
斯准大圣担棺之像。
布化浇夫矣。
及其即世也乃作遗诫九章。
以训门人。
其词曰。
敬谢诸弟子。
夫出家为道至重至难。
不可自轻不可自易。
所谓重者。
道佩德萦仁负义。
奉持净戒死而有已。
所谓难者。
绝世离俗永割亲爱。
回情易性不同于众。
行人所不能行。
割人所不能割。
忍苦受辱捐弃躯命。
谓之难者名曰道人。
道人者行道人也。
行必可履言必可法。
被服出家动为法则。
不贪不诤不谗不匿。
学问高远志存玄默
是为名称参位三尊。
出贤入圣涤除精魂。
故得君王不望其报。
父母不望其力。
普天之人莫不归揖。
捐妻减养供奉衣食。
屈身俯仰不辞劳役者。
以其志行清洁通于神明。
淡泊虚白可奇可贵故。
自顷荒流道法遂替。
新学之人未体法则。
弃正著邪忘其真实。
以小黠为智。
以小供为足。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退自推观良亦可悲。
计今出家或有年岁。
经业未通文字不决。
徒丧一世无所成名。
如此之事不可深思。
无常之限非旦则夕。
三涂苦痛无强无弱。
师徒义深故以申示。
有情之流可为永诫。
其一曰。
卿已出家永违所生。
剃发毁容法服加形。
辞亲之日上下涕零。
割爱崇道意陵太清。
当遵此志经道修明如何无心故在色声。
悠悠竟日经业不成。
德行日损秽迹遂盈。
师友惭耻凡俗所轻。
如是出家徒自辱名。
今故诲励宜当专精。
其二曰。
卿已出家弃俗辞君。
应自诲励志果清云。
财色不顾与世不群。
金玉不贵惟道为珍。
约己守节甘苦乐贫。
进德自度又能度人。
如何改操趋走风尘。
坐不暖席驰务东西。
剧如徭役县官所牵。
经道不通戒德不全。
朋友蚩弄同学弃捐。
如是出家徒丧天年。
今故诲励宜各自怜。
其三曰。
卿已出家永辞宗族。
无亲无疏清净无欲。
吉则不欢凶则不戚。
超然从容豁然离俗。
志在玄妙轨真守扑。
得度广济普蒙福禄。
如何无心仍著染浊空争长短铢两斗斛。
与世同利何异僮仆。
经道不明德行不足。
如是出家徒自毁辱。
今故诲示宜自洗沐。
其四曰。
卿已出家号曰道人。
父母不敬世帝不臣。
普天同奉事之如神。
稽首致敬不计富贫。
尚其清修自利利人。
减割之重一米七斤。
如何怠慢不能报恩。
倚纵游逸身意虚烦。
无戒食施死入太山
烧铁为食融铜灌咽。
如斯之痛法句所陈。
今故诲约宜改自新。
其五曰。
卿已出家号曰息心。
秽杂不著惟道是钦。
志参清洁如玉如冰。
当修经戒以济精神。
众生蒙祐并度所亲。
如何无心随俗浮沈。
纵其四大恣其五根。
道德遂浅世事更深
如是出家与世同尘。
今故诫约幸自开神。
其六曰。
卿已出家捐世形躯。
当务竭情泥洹合符。
如何扰动不乐闲居。
经道损耗世事有馀。
清白不履反入泥涂。
过影之命或在须臾。
地狱之痛难可具书。
今故戒励宜崇典谟。
其七曰。
卿已出家不可自宽。
形虽鄙陋使行可观。
衣服虽粗坐起令端。
饮食虽疏出言可餐则忍饥则忍寒。
能自守节不饮盗泉。
不肖之供足不妄前。
久处私室如临至尊。
学虽不多可齐上贤。
如是出家足报二亲。
宗族知识一切蒙恩。
今故戒汝各宜自敦。
其八曰。
卿已出家性有昏明。
学无多少要在修精。
上士坐禅中士诵经。
下士堪能塔寺经营。
岂可终日一无所成。
立身无闻可谓徒生。
今故诲汝宜自端情。
其九曰。
卿已出家永违二亲。
道法革性俗服离身。
辞亲之日乍悲乍欣。
邈尔绝俗超出埃尘。
当修经道制己履真。
如何无心更染俗因。
经道已薄行无毛分。
言非可贵德非可珍。
师友致累恚恨日殷。
如是出家损法辱身。
思之念之好自将身。
安有弟子慧影宝贵
并列名隋世。
影传灯大论继踵法轮。
汎迹人间情多野外。
著伤学存废厌修等三论。
伤学除谤法之愆。
存废防奸求之意。
厌修令改过服道。
并藻逸霞烂。
焕然可遵。
后卒开皇末岁。
玩阅群典讲律为务。
见晋世支敏度合五家首楞严为一本八卷。
又合三家维摩经为一本五卷。
沙门僧就合四家大集为一本六十卷。
乃合三家金光明为一本八卷。
复请崛多三藏
译银主陀罗尼及属累品。
以之成部。
沙门彦琮重覆梵本。
品部斯具焉。
僧普旷北周至隋 548 — 62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8—620 【介绍】: 僧。
岐州扶风人俗姓樊
七岁出家,居山为沙弥十五年。
受戒后,乞食人间二十余年。
时过讲席,听论开解,遂造精诣。
后住樊川。
北周毁佛时,曾往帝廷陈理,不从,遂还俗。
武帝时,曾为通道观学正
复入仕,为岐山从事
隋时复为僧,居兴善寺
炀帝大业末,为僧纲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俗姓樊氏
扶风人
七岁依上圆禅师出家。
沙弥
居山饵柏。
一十五载
日夕看诵勤至。
进具后。
行头陀法。
乞食人间。
栖林宿冢。
二十馀载。
后游聚落讲席。
听其议论。
即升高座以讲。
皆新奇颖拔。
而听者莫不悦服。
武龙潜。
每抗河辨。
尝居樊川。
人有索其首者。
引刀将刎。
其人止之。
又从索耳。
刖慧之无难色。
周建德间
将废二教。
关中五众不安。
躬诣帝廷陈谏。
弗听。
退而遂混俗焉。
帝置通道观。
以存李宗。
仍养学士三百人于内。
选佛道奇材充之。
以义理精通。
任居学正
项之罢。
复擢任岐山从事
毡裘纱帽。
鬓垂帽外。
帽系颔下。
以为常。
公事判断如流。
稍繁剧。
竟去曰。
我本道人。
谁能堪此。
隋祖相周。
先立菩萨僧百二十人。
其相不剃剪。
而冠服如俗礼。
并访求前日之有声者。
为之。
寔当其一焉。
俄悉仍旧。
兴善寺一日道士
共移通道观钟于玄都观曰已得旨矣。
率其属。
争之曰。
学正也。
宜得钟。
道士相观散去。
炀帝在御。
诏居禅定寺
大业末
诏任僧纲
武德三年三月卒于慈门寺。
春秋七十三。
遗命舍身。
不须茔垄。
弟子拾萃馀骸。
塔于终南龙池峰。
释普旷
俗姓樊氏
扶风𮟿人也。
七岁出家。
依止圆禅师而为沙弥
居山饵柏一十五载
诵读经教日夕相连。
及进大戒便行头陀。
乞食人间栖投林蒙二十馀载。
刚梗严毅卓荦不群。
言议酬捷孤然天挺。
后游聚落采拾遗文因过讲席听其馀论。
素未开解闻即宪章。
便搆心曲陈论高座。
发言新奇卒难解释。
皆叹其俊锐莫肯前驱。
每与周武对扬三宝。
析理开神。
有声朝典。
佛法正隆未劳听解。
遂往樊川头陀自静。
夜宿寒林。
人有索其首者。
引刀将刎。
乞者止之。
又从索耳便刵而惠之。
建德之年将坏二教。
关中五众骚扰不安。
闻之躬往帝庭广陈至理。
不纳其言。
退而私业。
于斯时也寺塔湮废投命莫从。
远造则力竭难通。
近从则心轻易徙。
遂因其俗位消息其中。
武帝虽灭二教意存李术
便更置通道观学士三百人。
并选佛道两宗奇才俊迈者充之。
理义精通时共佥举。
任居学正剖断时秀为诸生先。
不久废观。
听士随才赋任。
力怯躬耕糇粒无委。
寄禄登庸复任岐山从事
奉遵旧约不黩情染衣。
故毡装倨傲临官剃发留须。
头戴纱帽缨其咽颔。
用为常轨。
有事判约笔断如流。
务涉繁拥者。
便云我本道人不闲俗网。
周国上下咸委其仪度也。
通博任其处世。
隋氏将兴菩萨僧立。
相如朝服不同剃剪。
员置百二十人。
并括前法牙角不涅尘俗者。
识悟闻达当其一焉。
寻复废之。
大法昌显并预出家同居兴善。
果敢雄敏众所先之。
隋文以通道观钟赐玄都观
黄巾一族同共移来将达前所。
率其法属径往争之。
立理既平便又刵耳。
道士望风索然自散。
乃悬于国寺声震百里。
隋高晏驾禅定郁兴。
乃召居之。
大业末年又登纲任。
大唐启运别奉诏书。
曩积芳猷日别相见。
武德三年三月卒于慈门寺。
春秋七十三。
遗告舍身山路不须茔垄。
弟子捃萃馀骨。
起塔于终南龙池之峰。
树铭旌德
于今存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