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库 明朝
师讳慧日。号东溟。天台赤城人。洪武初年。召入京。奏对称旨。后辞归杭之天竺。修西方净业。洪武十二年七月朔日。谓弟子言。吾梦青莲华池中清芬袭人。吾殆将去乎。四日坐逝。世寿八十九。僧腊七十。师对王公大臣。未尝出一软媚语。至于诱进后学。温然如春阳云。
行实
师讳梵琦。楚石其字也。宁波府象山县人。姓朱氏。年九岁。授经于讷翁谟公。十六剃染。阅楞严经有省。随元叟端公入京。闻西楼鼓声。汗如雨下。因偈曰。捉得红炉一点雪。却是黄河六月冰。见元叟。元叟许可。会报恩虚席以待。师勉赴。而筑室西斋。为终焉之计。师形躯短小。而神观精朗。举扬正法。无愧妙喜。世寿七十五。僧腊六十三。有六会语录行世。
上堂
除夜小参。善哉三下板。知识尽来参。既善知时节。吾今不再三。诸仁者。一举更不再举。今已再举。一闻更不再闻。今已再闻。头头上明。物物上了。如理如事。亘古亘今。不是涅槃心。亦非正法眼。恁么恁么。三世诸佛祇言自知。不恁么不恁么。六代祖师无启口处。设使言前荐得。犹为滞壳迷封。假饶句下精通。未免触迷狂见。今红炉上拾得一点雪。枯木上糁些子花。与你诸人赴个时节。残灯随腊尽。爆竹送春来。复举盘山云。向上一路。千圣不传。慈明云。向上一路。千圣不然。妙喜云。向上一路。热碗鸣声。师云。三大老尽力道。只发明得向下一路。若是向上一路。驴年未梦见在。
普说
上堂。举僧问乾峰。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未审路头在什么处。峰以拄杖画一画。云在这里。师云。白云万里。僧举前话问云门。门云。扇子𨁝跳上三十三天。筑著帝释鼻孔。东海鲤鱼打一棒。雨似盆倾。师云。白云万里。忽有人出来。问天宁与么批判。还惬得二大老意么。向他道白云万里。呵呵呵。啰啰哩。啰啰哩。啰啰哩。刹刹尘尘知几几。十字街头石敢当。忽然吸竭沧溟水。你辈茄子瓠子那里知得。拍禅床便起。
当晚小参。僧问诸佛不出世。祖师不西来。佛法遍天下。谈玄口不开。既是佛法遍天下。为什么谈玄口不开。师云。南斗七。北斗八。进云。未审此理如何。师云。去去西天路。迢迢十万馀。乃云。人天众前激扬此事。也须是本分衲僧始得。若非本分衲僧。未免遭人怪笑。只如适来禅客立个问头。恁么答他。却理会不得。再举一遍。既是佛法遍天下。为什么谈玄口不开。檐声未断前宵雨。电影还连后夜雷。
结夏小参。僧问如何是山里禅。师云。胡孙上树尾连颠。进云。如何是城里禅。师云。十字街头一片砖。进云。如何是村里禅。师云。扶桑人种陕西田。进云。谢师答话。师云。苍天苍天。乃云。衣食养寿命。一日不可无。粪埽敌寒暑。粗粝疗形枯。昨日三春。今朝九夏。何不趁色身强健时。拨教生死路头明白。要去便去。要住便住。谁障得你。谁碍得你。岂不俊哉。岂不快哉。且道生死路头作么生拨。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若不会。与你下个注脚。空手把锄头。骤马上高楼。步行骑水牛。闹处冷湫湫。人从桥上过。饭萝头受饿。桥流水不流。拨火觅浮沤。时不待人。参。复举圆觉经云。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师云。若然。道有也得。道无也得。向上也得。向下也得。得也得。不得也得。数片白云笼古寺。一条绿水绕青山。
示众
师云。一朝村院主。万劫出头难。大难大难。若是个汉。佛语祖语不教蕴在胸襟。掉向他方世界。何况世间浅近之学。便诵得四韦陀典。但增妄想。堪作甚么。食人涎吐。未有了日。不如无事好。见我道无事。便作无事会又争得。若要真个无事。须下死工夫。大死一回。死中得活。便能超毗卢。越释迦。百匝千重。七通八达。祖师巴鼻。向上宗乘。尽与埽除。不劳拈出。云门云。我今日共你说葛藤。屎灰屎火。泥猪疥狗。不识好恶。屎坑里作活计。汝若跳出屎坑。却来山僧手里吃棒。
示众。看这般时节。有志学道兄弟那里放包。从上来建立门庭为什么事。可但为你几乡亲法眷。图口腹。恣无明。成群作队。造地狱业。佛法禅道推向一边。争知业报卒亸避不得。刀山剑树。镬汤炉炭。无人替代渠。如今大方丛林。兵变以来。南北东西。万中无一。因什么如此。盖是恶贯满。业果熟。自作自受。更教谁承当。祖师劝你出家。终不但为衣食名利抛乡别井也。只为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寻师访友。切切究明。喷地一发。成佛作祖去。报父母深恩去。度脱天下人去。既不如此。因何出家。冷地思量。古风大好。饥则乞食。寒则补衣。日中一餐。树下一宿。旅泊三界。示一往还。永断无明。方成佛道。岂不见无业国师示众云。古人得意之后。茅茨石室。折脚铛里煮饭吃过三二十年。名利不干怀。财宝不为念。大忘人世。隐迹岩丛。君王命而不来。诸侯请而不赴。岂同吾辈贪名爱利。汩没世涂。如短贩人。有少希求。而忘大果。与么指示。可煞分明。作福不如避罪。多虚不如少实。在此衣线下一道圆光。阿谁无分。莫教失却人身。只要你直下搆取。便与佛祖齐肩。若道山僧妄语。甘入拔舌地狱。
示众。教中有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天。念施。衲僧门下念个什么。若道念佛。念著佛字。漱口三日。不可是念佛也。若道念法。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不可是念法也。清净行者。不入涅槃。破戒比丘。不入地狱。不可是念僧也。持犯但束身。非身无所束。不可是念戒也。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不可是念天也。施者受者。并所施物。三轮空寂。俱不可得。不可是念施也。莫是无念么。才无念便是有念。避溺投火。转见病深。直饶独脱无依。要作山僧奴子未可在。欲得会么。千年无影树。今时没底靴。
举云门一日拈拄杖云。凡夫实谓之有。二乘析谓之无。缘觉谓之幻有。菩萨当体即空。衲僧见拄杖但唤作拄杖。行但行。坐但坐。总不得动著。妙喜云。我不似云门老人。将虚空剜窟笼。蓦拈拄杖云。拄杖子不属有。不属无。不属幻有。不属即空。卓一下云。凡夫二乘缘觉菩萨尽向这里各随根性悉受用。惟于衲僧分上为害为冤。要行不得行。要坐不得坐。进一步则被拄杖子迷却路头。退一步则被拄杖子穿却鼻孔。只今莫有不甘底么。试出来与拄杖子相见。如无。来年更有新条在。恼乱春风卒未休。凡夫不合起有见。二乘不合起无见。缘觉不合起幻有见。菩萨不合起当体即空见。不可放过。云门老汉贪观白浪。失却手桡累天下衲僧总落拄杖圈䙌。放过不可。好与一坑埋却。
举昔有一婆子施财。请赵州和尚转大藏经。赵州下禅床绕一匝云。转藏已毕。人回似婆子。婆子云。比来请转一藏。如何和尚只转半藏。妙喜云。众中商量道。如何是那半藏。或云再绕一匝。或弹指一下。或咳嗽一声。或喝一喝。或拍一拍。恁么见解。只是不识羞。若是那半藏。莫道赵州更绕一匝。直饶百千万亿匝。于婆子分上只得半藏。设使更绕须弥山百千万亿匝。于婆子分上亦只得半藏。假饶天下老和尚亦如是绕百千万亿匝。于婆子分上也只得半藏。设使山河大地。森罗万象。若草若木。各具广长舌相。异口同音。从今日转到尽未来际。于婆子分上亦只得半藏。诸人要识婆子么。良久云。鸳鸯绣出从君看。不把金针度与人。师云。这婆子谓赵州只转半藏。弄假像真。当时只消道何不向未绕禅床时会取。
举德山小参示众云。老僧今夜不答话。问话者三十棒。时有僧出礼拜。德山便打。僧云。某甲话也未问。为什么打某甲。山云。你是甚处人。僧云。新罗人。山云。未跨船舷。好与三十棒。法眼云。大小德山话作两橛。圆明云。大小德山龙头蛇尾。雪窦云。德山握阃外之威权。有当断不断不招其乱底剑。要识新罗僧。只是撞著露柱底瞎汉。
涂毒鼓未击。早是鸭闻雷。漫天网未收。跃鳞冲浪来。德山老。德山老。正令当行非草草。法眼重加矢上尖。圆明更向声前扫。千古流芳雪窦师。长剑在手亲提持。
举德山挟复子到沩山。上法堂。从东过西。从西过东。沩山默坐不顾。德山云。无无。便下去。复云。也不得草草。遂具威仪见沩山。提起坐具云。和尚。沩山拟取拂子。德山便喝。当时背法堂著草鞋便去。沩山至晚问首座。适来新到在什么处。首座云。当时背法堂著草鞋便去。沩山云。还识此子么。已后向孤峰项上蟠结草庵呵佛骂祖去在。
作家相见。无背无面。眼似流星。机如闪电。提起坐具。略露锋铓。拟取拂子。聊乘快便。已后孤峰结草庵。牛头向北马头南。
开示
既称长老。出世为人。喻如金錍刮眼膜。非是小事。若伤锋犯手。未免破睛。危乎险哉。间不容发。岂可恣矇袋。掉三寸舌。脱空瞒人。你看他挟山初住京口寺。已有发明。到垂手处。不无渗漏。后往华亭见船子。及船子向他道。离钩三寸。子何不道。道不得。劈口一桡。竿头丝线从君弄。不犯清波意自殊。始大彻。所以道参禅须是悟始得。悟了须是见人始得。若不见人。只成杜撰禅和。说拍盲禅。到处教坏人家儿女去也。第一本领要端正。履践须明白。院子大小正当置之度外。临济下风穴首山何尝聚三百五百众来。至今道行天下。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也。
又云兄弟开口便道我是禅和。及问他如何是禅。便东觑西觑。口如扁担相似。苦哉屈哉。吃著佛祖饭。不去理会本分事。争持文言俗句。高声大语。略无忌惮。全不识羞。有般底不去蒲团上究明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冷地里学客舂。指望求福。忏除业障。与道太远在○凝心敛念。摄事归空。念想才生。即便遏捺。如此见解。即是落空亡的外道。魂不返的死人。又有妄认能瞋能喜能见能闻。认得明白了。便是一生参学事毕。我且问你。无常到时。烧作一堆灰。这能瞋能喜能见能闻的什么处去也。恁么参的。是药汞银禅。此银非真。一煅便流。因问你寻常参个什么。答道有教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又教我只如此会。今日方知不是。就和尚请个话头。我道古人公案有什么不是。汝眼本正。因师故邪。累请不已。
净土诗(略举十首)
有个弥陀在自心。才生一念隔千岑。于中岂待回光照直下翻为向外寻。绿水青山皆妙体。黄莺紫燕总玄音。凡夫只为贪瞋重。不觉身栖宝树林。
遥指家乡落日边。一条归路直如弦。空中韵奏般般乐。水上花开朵朵莲。杂树枝茎成百宝。群居服食胜诸天。吾师有愿当垂接。不枉翘勤五十年。
一朵莲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开。称身璎珞随心现。盈器酥酡逐念来。金殿有光吞日月。玉楼无地著尘埃。法王为我谈真谛。直得虚空笑满腮。
将参法会礼金仙。渐逐香风出宝莲。红肉髻光流不尽。紫金身相照无边。重重树网垂平地。一一华台接远天。诸佛界中希有事。了如明镜现吾前。
一寸光阴一寸金。劝君念佛早回心。直饶凤阁龙栖贵。难免鸡皮鹤发侵。鼎内香烟初未散。空中法驾已遥临。尘尘刹刹虽清净。独有弥陀愿力深。
金作层楼玉作台。琉璃田地绝纤埃。惟心净土无高下。自性弥陀不去来。红日初非天外没。白莲只在意根栽。众生障重须存想。想极情亡眼豁开。
莫将胎狱比华池。早向池中占一枝。却坐宝华成佛子。何烦慈母浴婴儿。口餐法喜真肴馔。心得明门妙总持。般若台前定回日。令人长忆雁门师。
多言极乐向西寻。究竟不离清净心。空影入池皆碧玉。日光穿树尽黄金。事如梦幻虽非实。理到圆常却甚深。八万四千真相好。请君危坐扣灵襟。
须摩提国赞何穷。不与他方佛境同。百味酸甜长满钵。一身轻健任游空。初心便获无生忍。具缚能教宿命通。今古往生留传记。尽尘沙界扇慈风。
念极心开见佛时。自然身到碧莲池。火轮罪净千千劫。琪树光分万万枝。善友深谈终不厌。灵禽妙语实难思。功成果满须臾事。尚谓奔流闪电迟。
袾宏曰。本朝第一流宗师。无尚于楚石矣。筑石室。扁曰西斋。有西斋净土诗一卷行世。今止录十首以见大意。彼自号禅人而浅视净土者。可以深长思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陕西三原人。洪武中以贡士入仕。累迁至佥都御史。立朝持正,纠劾不避权势。有谗恭者,太祖私幸其第,见夫人纺绵,恭正锄菜,太祖诛谗者而益重恭。
维基
王昱,陕西承宣布政使司西安府三原人,进士出身。洪武十八年,登进士,授兵科给事中,累迁吏科都给事中,官至至通政司左参议。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陕西三原人。为人仁厚,不言人过,耕常让畔,居常让席,不识争讼,里人贫而无田,割田与耕,有车一乘,与友共之,人称长者。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陕西三原人,字尚宾。马仲良子。幼聪颖,以草茎画地学书,博通经史。永乐间,以贤良荐,不就,隐居教授。有《靖川语录》等。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陕西三原人,字执中。宣德七年举人。历官广昌、壶关训导、蔚州学正。勤于教诲,不受束脩。告归。家贫,未尝千谒。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陕西三原人,字宗实。正统元年进士,任杭州推官,廉明正直,狱无冤滞。历监察御史,至右佥都御史,卒于官。性行端谨,所至风节著闻,弹劾不避权贵。
维基
解延年(1406年—?),字世纪,山东登州府栖霞县人,军籍。进士出身。山东乡试第二名。正统七年(1442年)壬戌科会试第一百七名,殿试登进士第二甲第十二名。授户部郎中,出知顺庆府。著有《物类稿》。曾祖解谷宝。祖父解仲兴。父解锵,曾任三原县学教谕。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维基
王恕(1416年—1508年),字宗贯,号介庵,又号石渠。陕西西安府三原县(今属陕西)人。正统戊辰进士,官至吏部尚书。明英宗正统十三年(1448年)进士,选庶吉士。后为大理寺左评事,迁左寺副,又历任扬州知府、江西布政使、河南巡抚、南京刑部左侍郎、左副都御史、南京兵部尚书兼左副都御史、吏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官至少傅兼太子太傅等。巡抚云南时,弹劾“生事边陲,扰害夷方”的镇守太监钱能;任职南京,反对给皇帝贡献珍奇,维护地方利益;执掌吏部,力主限制皇权,健全监察制度和政治制度。晚年回归故里,致力于理学研究,成为“三原学派”的创始人;支持幼子王承裕首创宏道书院,为西北诸省培养了众多人才。
洪谟字尧佐,长宁人。正统乙丑第二人及第,授编修。历春坊赞善、侍讲、侍读、侍读学士。进南国子祭酒,改北,擢礼部侍郎,进尚书。卒谥文安。有《南皋集》二十卷、《箐斋集》五十卷。
(《坚瓠集》:长宁周尧佐正统甲子发解,赴公车,舟泊邗江,夜梦一人谓曰:「吾乃子前身也,前程万里,终身清要。」周问:「子何人?」曰:「吾友鹤山人也。姓丁,家维扬。」乙丑,周榜眼及第后,官南京,以诗寄维扬太守三原王恕曰:「生死轮回事杳冥,前身幻出鹤仙灵。昔年一觉扬州梦,华表归来又姓丁。」王得诗甚讶,集郡中耆老询之。罗文节曰:「友鹤山人名鹤年,吾友丁宗启之父,官武昌,遂家焉。伯氏登进士者三人,友鹤独恬然布素,以诗名家,元末隐居,建文中没于成都。」王以复周。世以为异,如羊祜、房琯事云。
田按:尚书《雪山》句云:「疑有五城十二楼,玉色玲珑界天白。」又《登翠屏山》句云:「一带岩峦多宿雾,半天楼阁自秋风。」颇称高唱,惜不得其全集录之。)
维基
项忠(1421年—1502年),字荩臣,浙江嘉兴府嘉善县人,进士出身,官至兵部尚书。正统七年(1442年)壬戌科进士,授刑部主事,进刑部员外郎。正统十三年(1448年),跟从明英宗北征,爆发土木堡之变,明军战败,项忠乘间挟二马南逃,之后马疲弃之,步行七昼夜方抵达宣府。景泰年间,由刑部郎中,升广东按察司副使,巡按高州,后因从征泷水瑶有功。天顺初年历任陕西按察使,母丧丁忧,部民诣阙乞留,诏起复用。当时陕西连年灾荒,项忠发廪振,且请轻罪纳米,使百姓赖以为救济。天顺七年(1463年),召入为大理寺卿,百姓乞留,遂改右副都御史,巡抚陕西。当时发兵平定洮、岷羌族民乱,后悉数招降。之后在陕南开凿水渠,使得西安引水入城。之后疏通运河,灌溉泾阳、三原、醴泉、高陵、临潼五县七万馀顷民田,为民爱戴、祠祀。成化元年(1465年),上疏请减少兵役。毛里孩进攻延绥,朝廷命令项忠与杨信带兵抵禦,无功。次年,杨信计划大举出兵河套,以项忠提督军务。此时贼寇再次攻陷开城,深入静宁等六州县,大掠而去。项忠未能制止寇乱,被兵部弹劾,明宪宗特宥。成化二年(1466年)召还管理都察院事。成化四年(1468年),满俊谋反,掠夺边界,自称招贤王,有众四千。都指挥邢端等抵禦均失败,后叛军达两万之众。御史命项忠总督军务,与监督军务太监刘祥、总兵官都督刘玉帅京营及陕西四镇兵讨伐。大军未行时,巡抚陈价等先以兵三万进讨又失败。当时,朝议欲增兵,而项忠考虑京军脆弱不足恃,且更遣大将挠事权,于是上言称其调兵三万三千馀人,足以灭贼。大学士彭时、商辂均赞同其主张,于是没有派遣京军。项忠于是与巡抚都御史马文升分军七道,抵石城下,与之交战并多有斩获。伏羌伯毛忠乘胜夺其西北山,几乎破城时忽然中流矢而死。刘玉亦被围困,当时诸军欲退,项忠斩杀一千户以治军,后众人力战,刘玉得以解围。之后围困数日,袭击获胜。论功,进右都御史,与林聪协掌院事。成化六年(1470年),荆襄间流民叛乱,李原自立为平王,与小王洪、王彪等掠夺南漳等地,流民附贼者至百万,史称郧阳民变。宪宗诏项忠总督军务,与湖广总兵官李震讨伐。项忠采用分兵招降等策略,瓦解敌军,大量流民出降。项忠军对流民进行屠杀,“尽草薙之,死者枕藉山谷。其戍湖、贵者,又多道死,弃尸江浒”。项忠在镇压之后,自立“平荆襄碑”,以歌功颂德,百姓则称之“堕泪”。项忠的滥杀并没有解决荆襄的流民问题,流民“入山就食,势不可止”,至成化十二年(1476年),改命都御史原杰招抚荆襄地区的流民,终于解决问题。后项忠与兵部尚书白圭发生矛盾,互相弹劾。宪宗仍重用项忠,进左都御史,荫子绶锦衣千户。成化八年(1472年)召还,与李宾协掌都察院事。成化十年(1474年),拜刑部尚书,寻代白圭为兵部尚书。当时太监汪直掌管西厂,异常恣横,项忠屡遭侮辱不堪忍受,恰逢大学士商辂等弹劾汪直,项忠率领九卿亦弹劾汪直。西厂遂罢撤,汪直因此忌恨项忠。不久,西厂复设,汪直以吴绶为腹心。项忠此前弹劾过吴绶,深表不安,称病乞归。未行时,吴绶诬陷其罪,随后给事中郭镗、御史冯贯等亦交相弹劾项忠,此事牵连其子项经、太监黄赐、兴宁伯李震、彰武伯杨信等。诏法司会锦衣卫廷鞫,项忠抗辩。然而众人均知其出自汪直之意,无人敢为之伸冤,项忠被贬为民,黄赐、李震亦获罪。汪直事败后,恢复官职,不久致仕。弘治十五年(1502年)去世,年八十二岁。赠太子太保,谥襄毅。
公字维新,母张太夫人,梦大星入怀,乃妊。及公生,天庭有黑子七如北斗。五岁,读书五行下,举于乡第一,以进士入翰林五品,十六年不调。当轴有欲相援者,公谢不往,私曰:吾犹婺妇也,今老矣,岂至白头改节?孝宗出阁,充日讲,时太子以奉制立听,阁臣请殿下坐,讲官宜跪讲,公执不从。文华大训成,进讲凡事,涉中官俱削去。公曰:此不足训。为迹其善恶,具录以进。诸因事开陈,冀感上意,在侍俱竦,然退语曰:杨学士真讲官也。孝宗即位,阁臣忌公,拟迁南京吏部侍郎,上手除南京二字下之。次年改元,二月,公上劝学听政疏,略曰:陛下御极以来,听纳忠谏,躬览题奏,人谓可几尧舜。臣愚过虑,若内养未深,外资未博,岂能始终如一?伏愿遵祖宗遗制,开大小经筵以讲学,御早午二朝以听政,慎择讲官,与之徵诘疑义,曲赐清问,左右惟置经书及祖宗典训。轮阁大臣尝值殿右厢,备顾问,必使居文华之时多,居乾清宫之时少,则所得于内者深矣。午朝章奏,俱亲为裁决。有大政,则召诸大臣面谕得失,使各尽谟议,诸臣俱得进言。常用天下之耳目,为一人之聪明,则所资于外者博矣。内外交养,日深以宏,即尧舜何远之有?若日讲午朝,徒应故事章奏,并付司礼,积弊未革,臣窃忧其所终。上温旨报闻。次月,即御经筵午朝。后数年,上时召辅臣论政,人谓孝宗十八年圣治,俱公一疏发之。公在部,与三原王公恕左右,共持正论,为阁臣所忌。公因屡疏请老,且言吏部进退百官,众怨所集。尚书恕老成公忠,然且不免,于臣何有,盖为阁臣发也。诏以本官兼詹事,专职史馆。乃太息言:国家史事,有三大阙未举。靖难后不记建文帝事,使当时朝政与方黄死事诸臣,皆阙落无传。及今蒐采,尚可辑补。景帝已复位号,英宗实录犹书郕戾王附,宜改正。凡疏留中者,即有可传,例不登实录,宜宣付史馆,择而书之。疏巳具,病不果上。适金星犯进贤,占者谓贤臣当厄,公竟卒。上闻讣惊悼,赠礼部尚书,谥文懿。公生平孝友方直,喜论著,为五经四书私抄,常以所见立说,务求其是,不尽从先儒传注。文章力追大家。所著有晋庵藁、桂坊藁、镜川藁、东观藁、金坡藁、铨部藁行世。维风编载公为洗马,乞假归里,次一驿,其丞与公抗坐,卒然问曰:公职洗马,日洗几何?公漫曰:勤则多洗,懒则少洗。忽有一御史乘传至,则公门人也,跪而起。居此丞乃匍伏请死罪,公笑,使去。其雅量复如此。公自为儿时,作诗辄能吐奇语,在史馆,遂以文章名世,李文正公称其博采深诣,典则沉厚,自成一家言。而爱君忧国,感事写物,则得诸三百篇者深。盖公诗裒然大家,为宗匠所推重,固如此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河南仪封人,字邦泰。成化五年进士。授陕西三原知县,禁富商婚丧奢靡。累转工部都水郎中。时运河淤塞,舟不能行,景繁募民夫,疏广河道,引江水至运河,舟行大畅。弘治六年迁山西布政司右参议。弘治末以四川布政司右参政致仕。
维基
李景繁(1438年—1514年),字邦泰,号澹庵,河南开封府仪封县人,明朝官员。成化乙丑进士。河南乡试第六十六名。成化五年(1469年)登三甲第三十九名进士,初授三原县知县,擢太仆寺丞,寻改工部主事,升员外郎、郎中,弘治三年(1490年)奉敕管理河道,又分司徐州。六年升任山西右参议,总督粮储。十四年擢四川右参政,以病致仕。
维基
马龙,字文祥,山东济南府齐东县(今属滨州市)人,军籍。早年出身国子生。山东乡试第四十三名。成化十四年(1478年)戊戌科三甲第一百五十八名进士。任刑科给事中,谪陕西岐山县县丞,历升三原县知县,河南汝宁府同知,升开封府、湖广襄阳府知府,拜浙江布政司参政,江西左右布政使,所至卓有政声。
维基
张晓(1439年—1493年),字光曙,陕西西安府耀州三原县人,民籍。陕西乡试第四十名。成化五年(1469年)三甲第一名进士,授襄垣知县,擢监察御史,巡按四川等地,历任湖广佥事,官至河南按察使。
维基
梁泽(1445年—?),字汝霖,陕西西安府耀州三原县人,军籍。进士出身。成化四年(1468年)戊子科陕西乡试第一名。成化五年(1469年)乙丑科会试第八十七名,殿试登进士第二甲第十二名,改庶吉士。成化七年(1471年),授监察御史。累官浙江参政。正德三年(1508年)如例致仕。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65—1538
【介绍】:
明陕西三原人,字天宇,号平川山人。七岁能诗,弱冠著《太极动静图说》。父王恕官吏部,令日接宾客,以是周知天下贤才,选用无不当。弘治六年进士。旋告归侍父。起授兵科给事中。武宗立,屡迁吏科给事中,以言事忤刘瑾。嘉靖间官南京户部尚书,清欠赋百七十万石。
维基
王承裕(1465年—1538年),字天宇,号平川,陕西西安府三原县人,官籍。弘治癸丑进士,官至南京户部尚书。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陕西乡试第十一名。弘治六年(1493年),登癸丑科廷试二甲二十三名进士。其父王恕以尚书致仕,王承裕即告归侍养。八年四月授兵科给事中,以病告归。十一年十二月病痊至京,复除原职,十四年七月奉命往山东、河南清理屯田。升吏科右给事中,十八年三月升刑科左。武宗即位,正德二年(1507年)三月升至吏科都给事中。因言事忤逆刘瑾,被罚米输塞上。寻以父丧去位,服阕,除原官,改户部郎中,八年正月升太仆寺少卿,十一年八月升寺卿,十二年十二月升南京太常寺卿,十五年丁母忧。嘉靖元年(1522年)七月复除原职,二年四月升户部右侍郎总督仓场,十一月回部管事,六年四月,累官南京户部尚书,清理当地税收银两,明世宗手书「清平正直」褒奖。嘉靖八年七月以公事赴京,至天津有疾回籍,为吏科都给事中刘世扬所劾,令致仕回乡,嘉靖十七年五月去世。赠太子少保,谥康僖。
维基
郝世家,字道传,号瓠中,陕西三原人,进士出身。正德二年(1507年)丁卯科举人,九年(1514年)甲戌科进士,官裕州知州,历升江西左参议、四川按察司副使、四川布政司左参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