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近现代
董其武现当代 1899年11.27月 — 1989年3.3月
百度百科
董其武(1899.11.27—1989.03.03)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上将山西河津人
在革命生涯中,历任国民军排长、连长营长、旅部副官长,国民革命军侦察队队长、先遣总队支队长,国民党军天津警备司令部参谋、干部政治训练所队长、第73师436团团长、第35军218旅旅长、第65军101师师长,陆军暂编第4军、骑兵第4军、陆军第35军和暂编第3军军长,第十二战区政治部主任兼晋陕绥边区副总司令,国民党绥远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等职。
先后参加了北伐战争、中原大战、长城抗战、绥远抗战、忻口战役、太原战役、包头战役、绥西战役、五原战役,绥远和平解放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绥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绥远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绥远军区副司令员、第23兵团司令员,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3兵团司令员,第69军军长等职。
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组织部队完成朝鲜境内机场修建等军事工程任务,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做出了贡献。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1989年3月3日北京逝世,享年90岁。
胡汀鹭清末至民国 1884 — 1943
人物简介
胡汀鹭(1884—1943)名振字汀鹭一字瘖蝉瘖公晚号大浊道人无锡南门外薛家弄人。
自刻题画诗词为《胡汀鹭题画诗词集》。
过世后有许瘦峰等人搜集整理了《闹红精舍遗稿》。
金启孮现当代 1918年6月7日 — 2004年4月10日
靺鞨余音·序
家传倚声之学,少年时花朝月夕每有所思,多形诸词章。
自十七八岁至二十五六岁之作,曾编一集题曰《靺鞨余音》。
靺鞨为余族系之所自出,又为红珠之别名,取义于此,盖双关也。
集中大半之作,曾蒙溥心畲宗长批阅,又在《天地明朗》文艺副刊上发表,并曾印本单行,今已难觅。
既编定四十岁以后之词为《丰州唱》,乃重订此集。
所以不删者,并非以少作为佳,概欲留春梦之痕耳。
一九八三年十一月识于沈水之阳
丰州牧唱·序
余自五八年移家漠南,旅居青城二十余载,时序推移,仍未尽适。
春日苦短,桃李早残,冬季独长,边声盈耳。
静坐斗室,每起乡思,唯寄情倚声,发抒情感耳。
今收集成帙,亦仅三十阕有余。
青城昔属辽金丰州地,边城吟咏,又多与牧歌相和,因命名曰《丰州唱》。
一九八二年九月识于绥远南门外
傅子馀现当代 1914 — 1998
桐花馆词·序二
客次西川杜工部多悲天之语;身登北固,辛稼轩有怀古之吟。
探幽纪胜,文士风流;即事徵题,书生本色。
而况阴阳变化,天道难知;进退机微,世途莫测。
百端交感,将悬心镜于湖山;一绪萦怀,遂乞性灵于笔墨。
移宫换羽,杂徵流商,天籁自鸣,心声俱发。
故擅中散之琴者,自昔尝闻其事;而弄桓伊之笛者,于今复睹其人。
傅子静庵,桐花馆之主人也。
器度冲和,襟怀恬淡,沉酣旧籍,雅嗜新声。
艺宗《鬼谷》,七弦之音谱曾修;赋猎《离骚》,九畹之芳馨在抱。
用是浸淫乐府,曲度青云,驰骋文坛,辞编黄绢。
或过柳岸而轻歌,或立云峰而长啸,或吊孤坟于夜月,或泣故垒于秋风。
词成百阕,允谐四犯之声;味别五辛,不落一家之臼。
若夫北门讽咏,士岂为贫;南渡流离,人方衡虑。
三年不遇,甘抱瑟于齐门;七尺自持,耻折腰于韩邸。
意韫曲中,音传弦外。
联辞结采,虽云标帜于梅溪;剪旧裁新,尚见通灵于片玉。
其或胡马纵横,王孙落拓。
天涯梦短,凄迷则古驿云封;海外身遥,涕泪则新亭浪覆。
情非白石,迹近玉田。
沙寒雪影,设谟感厥悲凉;桐叶秋声,命意伤其沉郁。
时而徜徉云水,俯仰山河,浪跃大江,雾沉半壁。
南朝故土,曾左之所驱驰;北国平原,洪杨于焉觊觊。
矢刃交锋,玄黄流血。
干戈扰攘,难为避乱之管宁;道路呻吟,尚有倚声之杜甫
至若牝鸡报晓,鸱鸟鸣桑。
朝尊蓝面,幽少主于别宫;将授赤眉,逞佳兵于弱国。
彷徨东顾,狼狈西驰,骚客欷歔,羁人凄恻。
桐花无馆,闻歌悼宫井之魂;芸阁有词,变雅写瀛台之恨。
西山鹤梦,岁月如流;北地龟寒,古今同慨。
夫论词者,固盛于靖康北狩之前;言律者,必精于建炎南迁以后。
赋情寓物,各具春秋;抚事伤时,自成格调。
閒居斗室,横窥辞海之涯;默数群峰,直绘庐山之貌。
乃见风琴交响,伯牙移情;复闻岩壑传神,嗣宗领啸。
由南溯北,跻涉百川;自北开南,导归四渎。
或以暗香疏影争妍,或以秋树寒烟竞胜。
深宫碎玉,用代铜琶铁板之雄音;虚室韬光,尚见匣剑帏灯之孤影。
斌虽薄声华,尚怀文藻,缘思砺齿而盟樽,亦借他山以攻玉。
白诗四类,夙报微之;左赋十年,忽思元晏
才惭霞叟,追踪蜡屐之痕;学慕常州,仿印茗柯之序。
新江张斌
胡先骕现当代 1894 — 1968
二十世纪诗词文献汇编
胡先骕(1894----1968)字步曾号忏庵江西新建人
早岁入京师大学堂预科。
1912年美国留学,入加利福尼亚大学
1915年与留美同学发起组织中国科学社。
1916年毕业回国,任江西庐山森林局副局长东南大学农科植物系教授,兼系主任。
1922年吴宓光迪等创办《学衡》杂志,提倡古文。
后再度赴美留学,入哈佛大学攻读植物分类学。
1925年获科学博士学位。
回国后历任南京高等师范、东南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教授
1928年北平创办静生生物调查所,任所长。
1934年创办庐山森林植物园。
1937年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所长。
1940年江西泰和中正大学校长
后任中国植物学会会长、北京博学会会长、中央研究院评议员。
1944年湖北利川县磨刀溪发现学界公认绝种的水杉。
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早年加人南社,论诗宗宋,与柳亚子意见不合。
著有《忏庵诗稿》、《中国植物之分布》、《经济植物学》等。
卢弼评其诗云:“君周览名区,造诣深邃,又复苞孕近世之学海思潮。
蕴蓄者宏,吸纳者富,往往擅临川东坡之胜,而又兼有昌黎之苍莽、摩诘之隽永,山谷之奇突,合众长于一炉而冶之,宜乎其睥睨一时也。
陈三立论其诗云:“本学识以抒胸臆,高掌远蹠,磊坷不群。
其纪游诸作,牢宠万象,奥邃苍坚,尤近杜陵”。
钱钟书极推崇其所作贯通古今,堂宇恢弘,其《胡丈步曾远函论诗却寄》诗云:“汲古斟今妙寡双,袖携西海西江
中州无外皆同壤,旧命维新岂陋邦。
烽火远书金可抵,丹铅退笔鼎难扛。
不干扪有谈诗舌,挂壁年来气亦降。
”又评其诗稿云:“抱弓力大,琢玉功深。
登临游览之作,发山水之清音,寄风云之壮志,尤擅一时之胜场。”
石声汉现当代 1907年11月19日 — 1971年6月28日
荔尾词存·前言
父亲离我们而去已有26个年头了,随着岁月的流逝,随着我们对人生、事业的感悟深刻,我们对父亲的敬重、思念之情也愈来愈浓烈。
除刻骨铭心的养育之恩,我们更景仰他的人品、他的学识、他的意志,他对祖国和人民的奉献精神。
父亲一生极不寻常,他从小体弱,中年又患严重的肺心病和哮喘,以这样羸弱之身孜孜不倦地工作,在40多年的时间里,克服了种种干扰,写成赢得国内外一片赞誉的近600万字的科学著作,涉及古农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植物学和动物学、农业教育等领域。
他同时承担着繁重的教学工作,桃李满天下。
若不是文化大革命的浩劫,按他的计划,他还能奉献出更多、更多。
父亲不仅是一个有建树的科学家,而且兴趣爱好广泛,诗词、书法、篆刻都颇有造诣。
父亲自笑酷爱文学,有很高的古文修养。
他12岁开始赋诗,14岁起填词,写过近400首诗词,令我们惋惜的是仅留下不到百首词。
父亲手书的词集及“忧谗畏讥——一个诗词故事”一文,在文化大革命中曾被当作“黑教材”。
1979年幸得父亲的助手姜义安先生发现,及时抢救,才免于焚毁。
姜先生还曾冒着风险抄录父亲的另一些诗词及其解释。
在此,我们对姜先生谨致衷心的感谢。
父亲的词集主要是1948年以前的作品,抒发了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知识分子的爱与恨。
词集展示了父亲的精神世界:他为了“不负六亿人民四五十年来之供养”,而拼全力耕耘,他饱受讥谗而绝不消沉,备尝穷困而绝不潦倒,历经忧患而意志弥坚。
父亲的词表达了对黑暗腐朽的愤懑与痛恨,写出了对亲人、朋友真挚的爱,感情细腻而浓烈。
词集中有16首倾吐了父亲对我们母亲的一片深情,还有不少词描述了他们患难与共的生活。
我们的母亲许慕贞(又名许桢),1908年6月15日生,广西梧州人,毕业于广西省立第二中学,曾在中山大学化学系旁听。
1929年,父亲因病去广西休养,经挚友赵佩莹举荐,在梧州广西省立第二中学代课,因而与母亲相识相爱。
母亲的一位老师曾告诉我们说,母亲是班上唯一的女生,却是功课最好的学生
1932年7月他们在广州成婚,这三年多的热恋感情成为《䜶䝄集》的主旋律。
1933年秋,父亲赴英国留学,母亲带着刚出世的定机返回梧州娘家,在《西海集》中父亲写出了深挚的离别相思之情。
母亲是一个典型的善良、贤惠、勤劳的东方女性,她与父亲相濡以沫,患难与共。
在长期艰辛的岁月里,以自己柔弱的双肩支撑着家庭与父亲的事业。
母亲伴随着父亲从南到北,有从北到南颠沛流离。
为了照顾体弱多病的父亲,奉养祖母,接济我们的三个叔父完成大学学业,拉扯大六个儿女,使他们都受到良好的教育,母亲放弃了小学教师的工作,全力操持家务。
她省吃俭用,将清贫的家庭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
抗日战争期间,每月发薪后,她把有数的钱分成两份,一份寄给祖母和叔父,另一份维持自己小家庭生活。
从我们记事到长大离开家,从未见过母亲有闲暇和任何的娱乐。
她每天自天不亮忙到深夜,除洗衣做饭外,还要做全家的衣服鞋帽,干不完的家务活令她走路像小跑一样。
我们每日功课的检查也大多由母亲负责,她还经常为父亲誊写文稿。
在母亲的全力支持下,父亲得以安心于教学、科研和写作,我们兄弟姐妹也得以顺利地大学毕业。
父亲去世后,母亲一直深深地怀念父亲,心情抑郁,于1978年11月病逝,享年70岁。
她为父亲、家庭、子女默默地奉献了自己的一生,父亲的杰出成就中也饱含着母亲的心血。
出版这本词集也是表达我们对可敬的母亲深深的爱和怀念。
父亲说过“平生不甚以显达荣乐为怀,尤不欲以词人文士见目”,他填词作诗是为了“自写块垒”,抒发自己的情怀,除亲人、密友外,很少示人。
许多熟悉他的人并不确知他在诗词方面的造诣。
出版这部词集可能违反了父亲的意愿,但为了更好地纪念父亲,让一切关心他、怀念他的亲友们能更全面地了解他;也为了让我们的后代知道他们有这样一位值得骄傲和怀念的祖先,将这份感情一代代地传下去,我们决定将这部词集公开发表。
1982年定机曾将父亲的手迹复印了200份赠送亲友,反响强烈,至今海内外仍不断有人索要。
父亲的挚友,前南开大学副校长吴大任先生曾在《怀声汉》一文中动情地写道:“我希望这些词及其笔迹将作为文化遗产永远保存。
”定扶在退休后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整理,对词加标点、说明和注释。
我们兄弟姐妹一直努力为词集出版营造环境,其中包括必需的经济条件。
现在这部词集终能付印,了却了我们的一桩心愿。
父亲生前还喜爱篆刻艺术,常用篆刻抒发内心深处的情感。
我们将珍藏的二十余枚印章制成印谱附于词集之后。
希望从另一方面展示父亲的才华。
我们兄弟姐妹均未从事过文学工作,诗词知识肤浅,望各位前辈及朋友读后给我们一些指点,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父亲的作品。
父亲的词作,自辛酉丁卯(1921-1927)年间的作品,自己命名为《蓬梗词》。
丁卯暮秋寄居岭南后所写的几个集子,如《䜶䝄集》、《西海集》、《弄沤集合》、《病骥骥》,均以《荔尾词存》结集,并说“嗣是历岁积存,皆用荔尾为名”。
如今我们把父亲各个时期的词作汇为一编,总括冠以《荔尾词存》。
为了有助于理解父亲和他的词,将他写的《忧谗畏讥》、《与杨东书》和二叔石声淮生前所写的“《荔尾词存》手迹复印本后记”刊于卷首。
并附上我们对词集所加的标点、说明和注释。
定机 定杜 定枎 定朴 定桓 定栩 1997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