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隋朝
释法进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新繁人
在家素行道持戒。
虽田作。
亦击铧钁使声如钟磬。
以节念诵。
候日影至午而食。
耕耘尤护惜。
虫蚁。
忽空中有声曰。
阇梨出家时到。
如是四五声。
人举闻之。
于是诣路口山薙落。
专行头陀不以名隶寺。
蜀王秀参军郁九闾长乡僚佐十人。
至山以请。
将发辞。
王曰。
彼如不来。
申国法。
王曰不须威逼。
但以礼延。
明日必相见。
毋缓也长卿成都郭门。
顾谓十人曰。
今兹以吾辈升兜率天致弥勒可也。
况山中一道人哉。
暮抵吉阳山下。
虎蹲道旁。
射之马却走惧甚。
即欲宿村舍。
以违王约难之。
俄而一僧负襆将登山。
长卿因悉留诸从者。
而独偕僧抵寺。
床坐召长卿入而向所见虎。
适在床下。
长卿战慄不敢前。
觉之为叱虎去。
长卿乃前。
白王意。
而语言颜色。
犹失度。
笑曰。
檀越初出郭门时。
其雄迈。
固与今异。
长卿顶礼默不知答。
逮旦仍令长卿先归报行。
望乡台已及矣。
遂偕谒王。
为王受戒。
即曰。
辞出。
而衬施一不受。
遽就馆法聚寺王间语其属曰。
吾见进公诚不觉神悚。
后望见之辄为礼。
每咄王曰。
贫道与王。
各有安乐地
何苦相逼恼也。
诸僧谏以为不可频忤王。
曰。
大德畏死。
惟求王意。
而顺媚之。
此岂弘教事哉。
贫道必责其过。
虽死无所畏。
屡入宫籞。
顾华筵美味尽谢去。
而徒绳床之安蒸饼之饱而已。
至授妃姬戒则使之不放逸。
而念无常甚。
而市井民家一时莫不遍赴。
则其分身慈济之迹如此。
慈藏初为王门师。
兼领僧职。
而政治殊严峻。
然诸僧以王故相容忍。
至是诉且祈镌谯
不可。
曰渠性尔。
能受我语乎。
众祈不已。
竟造
出迎。
遽曰。
教门在汝亦太甚矣。
威为息。
既归山中。
久之。
过檀越食。
座上忽失笑。
同座问其故。
曰吾见山寺。
净人穿壁盗蜜故笑耳。
开皇中卒。
寿九十六。
释法进
蜀中新繁人
在俗精进不啖辛腥。
在田农作。
以铧刃为钟磬。
步影而斋。
有送食晚。
便饮水而已。
所犁田地不损虫蚁。
一时空中声曰。
阇梨
出家时到。
如是四五声。
合家同闻。
因诣洛口山出家。
行头陀不居寺舍。
蜀王秀
闻名知难邀请。
参军郁九闾长卿往。
便将左右十人。
辞王曰。
承有道德。
如请不来当申俗法。
王曰。
不须威逼。
但以理延。
明当达此。
长卿出郭门。
顾曰。
今日将尔辈往兜率天请弥勒佛亦望得。
何况山中道人有何不来。
初至吉阳山下。
日暮见虎道蹲。
命人射之。
马皆退走。
欲投村恐违王命。
俄见一僧负襆上山。
长卿命住为伴。
馀从并留。
步至寺所。
召入至床。
又见虎在床下。
怖不自安。
遣虎出。
具述王意。
虽有答对。
而怖形于相状。
曰。
檀越初出郭门一何雄勇。
今来至此一何怯惮。
长卿顶礼默然。
因宿至旦。
令先往益。
贫道后来。
行至望乡台
顾视行已及。
即与同见王。
入内受戒。
即日辞出。
所获嚫施一无所受。
令往法聚寺停。
王顾诸佐曰。
见此僧令寡人毛竖。
戒神所护也。
后更召入城。
王遥见即礼。
曰。
王自安乐
自安乐。
何为苦相恼乱作无益之事耶。
诸僧谏曰。
王为地主。
应善问讯。
何为诃责。
曰。
大德畏死。
须求王意。
眼见恶事都不谏勉何名弘教。
不畏死。
责过何嗛乎。
虽盛饰床筵厚味重结。
而但坐绳床粗饼而已。
乃至妃姬受戒。
但责放逸不念无常。
又辞入山。
重延三日。
限满便返。
诸清信等咸设食而邀之。
至时诸家各称进到。
总集计会。
乃分身数十处焉。
有时与僧出山赴食。
欻尔而笑。
人问其故。
曰山寺净人穿壁盗蜜耳。
及还果如所说斯事非一。
旦述之耳。
初王门师慈藏者。
为州僧官
立政严猛。
瓶衣香花少阙加捶。
僧众苦之。
而为王所重。
无敢谏者。
以事白请为救济。
答曰。
其威力如此。
岂能受语耶。
苦请不已。
房门。
走出。
谓曰。
法门未可如是。
尔亦大力也。
还返入房。
人以大甚为大力。
自此便息言。
僧由此安。
开皇中卒山。
年九十六。
蜀中新繁人
在俗。
精进。
不啖辛腥。
在田农作。
以[锚-田+(巫/十)]刃为钟磬。
步影而斋。
有送食晚。
便饮水而已。
所犁田地。
不损虫蚁。
一时空中声曰。
阇梨
出家时到。
如是四五声。
合家同闻。
因诣洛口山出家。
行头陀。
不居寺舍。
蜀王秀
闻名。
知难邀请。
参军郁九闾长卿往。
便将左右十人。
辞王曰。
承有道德。
如请不来。
当申俗法。
王曰。
不须威逼。
但以理延。
明当达此。
长卿出郭门。
顾曰。
今日将你辈。
往兜率天。
请弥勒佛亦望得。
何况山中道人有何不来。
初至吉阳山下。
日暮见虎道蹲。
命人射之。
马皆退走。
欲投村。
恐违王命。
俄见一僧。
负襆上山。
长卿命住为伴。
馀从并留。
步至寺所。
召入至床。
又见虎在床下。
怖不自安。
遣虎出。
具述王意。
虽有答对。
而怖形于相状。
曰。
檀越初出郭门。
一何雄勇。
今来至此。
一何怯惮。
长卿顶礼默然。
因宿至旦。
令先往。
贫道后来。
行至望乡台
顾视行已及。
即与同见王。
入内受戒。
即日辞出。
所获䞋施。
一无所受。
令往法聚寺停。
王顾诸佐曰。
见此僧令寡人毛竖。
戒神所护也。
后更召入城。
王遥见即礼。
曰。
王自安乐
自安乐。
何为苦相恼乱。
作无益之事耶。
诸僧谏曰。
王为地主。
应善问讯。
何为诃责。
曰。
大德畏死。
须求王意。
眼见恶事。
都不谏勉。
何为弘教。
不畏死。
责过何嫌乎。
虽盛饰床筵。
厚味重结。
而但坐绳床。
食粗饼而已。
至妃姬受戒后。
又辞入山。
重延三日。
限满便返。
诸清信等。
咸设食而邀之。
至时诸家各称进到。
总集计会。
乃分身数十处焉。
有时与僧出山赴食。
欻尔而笑。
人问其故。
曰山寺净人。
穿壁盗蜜耳。
及还果如所说。
初王门师慈藏者。
为州僧官
立政严猛。
瓶衣香花。
少阙加捶。
僧众苦之。
而为王所重。
无敢谏者。
以事白
请为救济。
答曰。
其威力如此。
岂能受语耶。
苦请不已。
房门。
走出。
谓曰。
法门未可如是。
尔亦大力也。
(蜀人以大甚为大力)还返入房。
自此便息言。
僧由此安。
开皇中卒山。
年九十有六。
释慧觉南北朝末隋初 554 — 606年3月22日
释慧觉
姓孙氏
其先太原晋阳人也。
江右丧乱。
迁居丹阳秣陵焉。
觉之在孕。
梁代志公不测人也。
游宅徘徊顾而言曰。
此处当出神童。
俄而载诞。
有若符契。
幼而风神特达气调不群。
虽则青襟。
便有奇心远识。
于五荫六尘。
深知泡电。
誓求离俗。
二亲弗能违也。
年八岁出家研精法相。
其初伏业。
兴皇朗法师也。
学门拥盛咸畅玄风。
入室之徒莫非人杰。
禀承宏论备观幽旨。
领略津会镌求幽赜。
骋驰众妙得自匈襟。
宗匠加赏相击称为法器。
加以游心九部备观数论。
诡说异门并寻枝叶。
既而叹曰。
枪榆岂冲天之举。
小道乖适远之津。
聊以忘忧非吾徒也。
夫澄神入慧莫尚五门。
摄山泉石致美息心胜地。
乃抠衣独往止于栖霞寺焉。
慧布法师
空解第一。
深明方等。
或有未悟韫椟于怀。
伫知音者及见欣然便即开授。
又以大智度论江左少弘。
备宗绪将陈请说。
乃垂覃思申畅幽微。
布公披襟叹美。
即命开讲。
于是旧文新意两以通之。
远近餐服闻所未闻。
释论广兴于斯盛矣。
陈晋安王伯恭湘州刺史
深加礼异并请讲众。
南行弘演
吏部尚书毛喜
护军将军孙玚
并鞠躬顶礼虔仰殊常。
左卫将军傅縡
学通内外气调甚高。
缁素之间无所推敬。
每见觉来必心形俱肃。
剧谈高论流连无已。
天爵服人皆如此类。
隋朝剋定江表宪令惟新。
一州之内止置佛寺二所。
数外伽蓝皆从屏废。
惧金刚之地沦毁者多。
乃百舍兼行上闻天听。
有敕霈然从其所请。
启沃神衿弘护像法信有力焉。
炀帝昔居藩屏化牧淮甸
钦伫胜人义踰仄席。
乃赐书曰。
法师安善。
凉暑惟宜。
承栖迟龟山之域。
阐扬龙树之旨。
其义端雄辩。
畅于稽阴。
谈柄微言。
偏引级于镜水
弟子钦风籍甚味道尤深。
今于城内建慧日道场。
延屈龙象大弘佛事盛转法轮。
上人名称普闻众所知识。
今遣迎候。
迟能光拂也。
于即贲然来仪。
膺此嘉命。
法济上人者。
灵智难思。
永福道场请开大论。
主上亲临法席称善久之。
后止白塔恒事敷说。
大品涅槃华严四论等二十馀部。
遍数甚多。
学徒满席。
法轮之盛莫是过也。
先是江都旧邸立宝台经藏。
五时妙典大备于斯。
及践位东朝
令旨允属掌知藏事。
佥曰得人。
大业二年从驾入京于路见疾。
而神色怡然法言无废。
及至将渐明悟如常。
咸见金刚大神前后围绕外国梵僧烧香供养。
初有智觉禅师
爰感灵应
乃见名题于金录。
固其所得位地义量难测。
至三月二十二日
迁化于泗州宿预县
春秋五十有三。
美词令善容止。
身长八尺风表绝伦。
摄𪗋升堂俯仰可则。
觌其威仪莫不改容易观。
寓目忘倦。
至于吐纳玄言宣扬妙义。
雄辩清论云飞泉涌。
真可谓日月入怀风飙满室。
虽复褊志滞情。
亦顿忘鄙吝。
然其所化。
陶诱之功日就月将。
固亦弘矣。
兼通外典妙善尺牍。
属词染翰造次可观。
折简所至皆为模楷。
加以风度淹远雅量弘深。
谈绝是非心夷彼我。
峻矣重仞人莫之窥。
信施相积随用檀舍。
二翼之外纤芥罔畜。
止有论文谈疏。
盈于几箧而已。
岂非拔俗之奇才通方之正士也。
有诏丧事所须随由备办。
恩礼周给务从优厚。
并具舟楫。
王人将送。
其年五月十三日
还窆于江阳县茱萸里。
传业学士数甚滋多。
门人智果
禀承遗训情深追远。
乃与同学纪诸景行碑于寺门。
秘书诏诰舍人虞世南为文。
金紫光禄大夫内史侍郎虞世基为铭。
见于别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