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南北朝
薛孝通北魏末 ? — 54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0 【介绍】: 北魏末河东汾阴人字士达
薛聪子。
博学有俊才,萧宝夤引为参骠骑大将军府事。
后托故归。
元颢引兵入,率亲近与河东太守婴城固守。
尔朱天光关中,有功,赐爵汾阴侯
孝庄帝卒,参议节闵帝,内典机密,外参朝政,为帝信重。
高欢起兵河朔,欲据关中以拒,未果。
孝武帝太昌元年入朝被留,任中书侍郎永熙三年出为常山太守
北魏分裂,被高欢所拘,欢重其才,赦之。
僧慧瓒北周至隋 536 — 60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6—607 【介绍】: 僧。
沧州人俗姓王
壮岁出家。
受戒后,居定州,专业律典。
北周毁佛时,避地南陈
隋文帝开皇初,归赵州封龙山,结徒授业,讲经律以戒为主,亦重心法。
秦王杨俊镇并部,召住太原开化寺
晚被召入,住终南山龙池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沧州王氏子也。
壮年出家。
志慕高远。
受具后。
听毗尼于定州黉宇。
每讲至财利。
则法师欲以为难即制断。
闻而薄之。
时襆中有钱三百。
辄弃去。
自尔终身不言财利。
周氏之虐。
避地江南
开皇间北归。
赵州西封之龙山
引摄学徒。
以离著御心。
身服头陀。
行兰若法。
方来之士。
盈二千指。
而誉蔼河朔
秦王俊填并部。
开化寺
主寺任。
而治众一崇定业。
尤严于布萨。
弟子明胤禅师遵守罔或怠。
晚还邺受徒。
殊克自振。
京师禅定寺
以追度献后。
诏与名德数久之。
或邀居终南山龙池寺
请益者骈集。
俄卒于山舍。
春秋九十有二。
大业三年九月也。
弟子志超
见别传。
释慧瓒
俗姓王氏
沧州人
壮室出家。
清贞自远。
承禀玄奥学慕纲纽。
受具已后偏业毗尼。
随方听略不存文句。
时在定州居于律席。
讲至宝戒。
法师曰。
此事即目卒难制断如何。
闻之私贱其说。
时襆中有钱三百。
乃掷弃之。
由是卒世言不及利。
周武诛剪避地南陈
流听群师咸加芟改。
开皇弘法返迹东川
赵州西封龙山
引摄学徒安居结业。
大小经律互谈文义。
宗重行科以戒为主。
心用所指法依为基。
道闻远流归向如市。
故其所开悟。
以离著为先。
身则依附头陀行兰若法。
心则思寻念慧。
识妄知诠。
徒侣相依数盈二百。
绳床道具齐肃有仪。
展转西游路经马邑
朔代并晋名行师寻。
誉满二河道俗倾望。
秦王俊
作镇并部。
弘尚释门。
太原蒙山置开化寺
承斯道行延请居之。
僧众熙声荣逸口。
至于黑白布萨。
要简行净之人。
知有小愆便止法事。
重过则依方等。
轻罪约律治之。
必须以教验缘。
片缺则经律俱舍。
沙弥信行
重斯正业从受十戒。
不许之。
乃归瓒之弟子明胤禅师
遵崇法。
晚还邺相方立部众。
及献后云崩禅定初搆。
下敕追召入京传化。
自并至雍千里钦风。
道次逢迎礼谒修敬。
帝里上德又邀住于终南山龙池寺
日夜请诲闻所未闻。
因而卒于山舍。
春秋七十有二。
大业三年九月也。
弟子志超
追崇先范立像晋川
见别传。
李佐北魏 431 — 50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31—501 【介绍】: 北魏陇西狄道人字季翼
李辅弟。
有文武才略。
孝文帝初,以散骑常侍使高丽,称旨。
还,拜常山太守,封真定县
怀州刺史进爵山阳侯河内公
元鸾等共攻南齐,兵败,徙瀛州为民。
复起,从帝南征,以功封泾阳县
帝嘉其勇,加辅国将军,镇新野
孝文帝卒,遗敕行荆州事。
在任能安抚边民,有威信,来归者众,拜荆州刺史
宣武帝初征还,为都官尚书
卒谥庄
石祖兴北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常山九门人
太守田文彪、县令和真等卒于任,祖兴为营护丧事。
孝文帝嘉之,赐爵两级
后拜宁陵令
卒谥恭
拓跋顺北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皇族,鲜卑族。
拓跋什翼犍孙。
拓跋圭称代王,赐爵南安公
中山,留京师
柏肆之战,魏军初败,传闻不知所在,欲自立,为人劝止。
时贺力眷作乱,攻讨不克,阻㶟水为固,以宁人心。
进位为道武帝进封毗陵王,位司隶校尉
帝好黄、老,数召诸王及朝臣亲为说之,坐寐欠伸,不顾而唾。
帝怒,废之。
以王死于家。
张普惠北魏 468 — 52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68—525 【介绍】: 北魏常山九门人字洪赈
精《三礼》,兼善《春秋》。
孝文帝太和十九年主书,为帝所知。
尚书令史
宣武帝初,转积射将军
任城王元澄雍州刺史,以普惠府录事参军
后为步兵校尉,以本官领河南尹丞。
胡太后临朝时,转谏议大夫
官至东豫州刺史
全后魏文·卷四十七
普惠字洪赈常山九门人
太和末,为主书,带制局监,转尚书令史
宣武初,转积射将军
任城王澄安西录事参军,行冯翊郡事,随府转镇南主簿,加威远将军,又为安乐王长史
除扬烈将军相州安北司马。
步兵校尉,领河南尹丞免。
熙平中,除宁远将军司空仓曹参军
神龟中,为尚书右丞
正光中,除光禄大夫,出为左将军东豫州刺史
孝昌元年卒,赠平北将尽Ⅻ幽州刺史谥曰宣恭
杜纂北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常山九门人字荣孙
举孝廉,补豫州司士
宣武帝时武都汉阳太守,有清白名。
孝明帝初拜清河内史。
在郡问民疾苦,劝督农桑。
还,累迁平阳太守
正光末清河民颂其政,重临郡。
葛荣起义军围城,以郡降,以为常山太守
败,卒于家。
司马顺之北魏 ? — 41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17 【介绍】: 北魏人
明元帝二年,入常山,聚众于封龙山自称受天帝命,年二十五应为人君。
赵郡大盗赵德执送京师,被杀。
房氏北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常山人
房湛女,魏溥妻。
年十六,溥病将卒,以老母襁褓子托。
房氏以身自任。
操刀割左耳且誓于众,以绝父兄胁持再嫁之心。
终身不听丝竹,不预宴席,教子有法度。
释玄高南朝宋 402 — 444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七 證悟科
冯翊万年魏氏。
其母𡨥本邪见。
而女兄特信。
为母祈生无异见子。
以奉大法。
起门户。
𡨥忽梦梵僧散华空中孕。
而生
香光连旦夕。
因名灵育
里闾敬之。
别名世高
年十二求出家。
父母以其尚少难之。
一日有书生。
欲归隐中常山者。
过宿家。
父母以托之。
是夕见父老之祖饯者纷然。
明日皆复至其家。
乃悟以为畴昔之来者。
盖神所迎也。
留书生处两日。
既得师。
因易名玄高而薙落焉。
年十五。
问道要于石羊寺之浮驮跋陀禅师
顷之遽有悟入。
跋陀不敢以师礼见。
旋居麦积山
善邻居之高行沙门昙弘
时昙无毗。
自西北至
妙于禅观。
又亲之旬日。
毗辄反问未决之义。
及毗西归。
有妖比丘
谗于河南王世子曼曰。
今聚徒将为国害。
曼信而欲杀之。
其父河南王不许。
河北
既至。
居林阳堂山。
山盖地仙宅也。
夜闻钟磬声。
门弟子百馀辈。
有玄绍者。
尝指地出水给众。
如绍者又十一人。
昙弘尤见礼于河南王
间谓王曰。
希世之瑞也。
王何以𢷤之。
贫道殊为王惜之也。
王迎
将赴命出山。
草木辄摧。
偃石塞路。
不得行。
曰。
吾志在弘道。
而自滞岩穴。
于尔鬼神亦无益也。
路乃可进。
王郊迎以为国师
游梁土。
沮渠蒙逊礼敬特甚。
门弟子僧印自谓已得阿罗汉。
假以神力。
使于定中。
闻十方无尽世界诸佛所说之法不同。
于一夏。
寻其所见不尽。
愧惧忏悔。
时魏拓拔焘据平城
每侵凉境。
焘舅阳平王社。
同归魏都。
太子拓拔晃师事之。
晃尝被谗。
焘疑之。
晃以语
为作金光明忏。
焘乃梦其先祖让焘。
不当以谗疑太子
焘既觉。
以梦语群臣。
臣下皆称太子无过。
待之如初。
下书将让位。
且使太子典国。
朝士庶民。
称臣上书如表。
但以白纸为别焉。
崔皓𡨥谦之者。
皆焘宠臣。
惧晃纂承不利于己。
乃谓曰。
太子前实有谋。
但结玄高
以道术。
致先帝恐陛下耳。
若不诛
必为大害。
焘大怒。
敕收杀之。
才四十三岁。
元嘉二十一年也。
时梁土沙门慧崇同被害。
弟子玄畅。
时在云中。
忽见一人来曰。
君师可痛。
以马借之。
日驰六百里。
至魏都未晡泣曰。
和尚神力当为我起。
于是高开目瞪视。
谓诸弟子曰。
大法应化。
随缘盛衰。
盛衰在迹。
理恒湛然。
但惜汝等行如我耳。
玄畅南度得无他。
汝等死后法当更兴。
善自脩心。
无令中悔。
言讫即化。
沙门法达号呼曰。
圣人去世我何用生。
应声见云中。
顶礼乞救。
曰。
不忘一切。
宁独君耶。
问曰。
和尚崇公
并生何所。
曰我愿生恶趣。
救护众生。
已生安养矣。
和尚已升何地。
曰。
吾弟子中有知之者。
访弟子。
皆曰得忍菩萨。
释玄高
姓魏
本名灵育
冯翊万年人也。
母寇氏本信外道。
始适魏氏首孕一女。
即高之长姊。
生便信佛。
乃为母祈愿。
愿门无异见得奉大法。
母以伪秦弘始三年
梦见梵僧散华满室。
觉便怀胎。
至四年二月八日生男。
家内忽有异香。
及光明照壁。
迄且乃息。
母以儿生瑞兆。
因名灵育
时人重之。
复称世高
年十二辞亲入山。
久之未许。
异日有一书生寓家宿。
云欲入中常山隐。
父母即以凭之。
是夕咸见村人共相祖送。
明旦村人尽来候
父母云。
昨已相送今复觅耶。
村人云。
都不知行。
岂容已送。
父母方悟昨之迎送乃神人也。
初到山便欲出家。
山僧未许。
云父母不听法不得度。
于是暂还家启求入道。
经涉两旬方卒先志。
既背俗乖世。
改名玄高
聪敏生知学不加思。
至年十五已为山僧说法。
受戒已后专精禅律。
关中有浮驮跋陀禅师在石羊寺弘法。
往师之。
旬日之中妙通禅法。
跋陀叹曰。
善哉佛子。
乃能深悟如此。
于是卑颜推逊不受师礼。
乃杖策西秦隐居𧂐山。
山学百馀人。
崇其义训禀其禅道。
时有长安沙门释昙弘
秦地高僧隐在此山。
高相会。
以同业友善。
时乞佛炽槃跨有陇西西接凉土。
有外国禅师昙无毗。
来入其国。
领徒立众训以禅道。
然三昧正受既深且妙。
陇右之僧禀承盖寡。
乃欲以己率众。
即从毗受法。
旬日之中毗乃反启其志。
河南有二僧。
虽形为沙门而权侔伪
恣情乖律颇忌学僧。
昙无毗既西返舍夷。
二僧乃向河南王世子曼谗构玄高
云蓄聚徒众将为国灾。
曼信谗便欲加害。
其父不许。
乃摈河北林阳堂山。
山古老相传云。
是群仙所宅。
徒众三百。
往居山舍。
神情自若禅慧弥新。
忠诚冥感多有灵异。
磬既不击而鸣。
香亦自然有气。
应真仙士往往来游。
猛兽驯伏蝗毒除害。
学徒之中游刃六门者百有馀人。
有玄绍者。
秦州陇西人
学究诸禅神力自在。
手指出水供洗漱。
其水香净倍异于常。
每得非世华香以献三宝。
灵异如绍者又十一人。
绍后入堂术山蝉蜕而逝。
长安昙弘法师
迁流岷蜀道洽成都
河南王藉其高名遣使迎接。
既闻被摈。
誓欲申其清白。
乃不顾栈道之难。
冒险从命。
既达河南
宾主仪毕。
便谓王曰。
既深鉴远识何以信谗弃贤。
贫道所以不远数千里。
正欲献此一白。
王及太子𧹞然愧悔。
即遣使诣
卑辞逊谢请还邑。
既广济为怀。
忘忿赴命。
始欲出山。
山中草木摧折崩石塞路。
咒愿曰。
吾誓志弘道。
岂得滞方。
乃风息路开。
渐还到国。
王及臣民近道候迎。
内外敬奉崇为国师
河南化毕进游凉土。
沮渠蒙逊敬事集会宾发胜解。
西海有樊僧印
亦从受学。
志狭量褊得少为足。
便谓已得罗汉顿尽禅门。
乃密以神力令于定中备见十方无极世界诸佛所说法门不同。
于一夏寻其所见永不能尽。
方知定水无底大生愧惧。
时魏虏拓跋焘僣据平城
军侵凉境。
阳平王社请同还伪都。
既达平城
大流禅化。
太子拓跋晃
为师。
一时被谗为父所疑。
乃告曰。
空罗抂苦何由得脱。
令作金光明斋七日恳忏。
乃梦见其祖及父。
皆执剑烈威。
问汝何故信谗言抂疑太子
惊觉大集群臣告以所梦。
诸臣咸言。
太子无过。
实如皇灵降诰。
太子无复疑焉。
盖高诚感之力也。
因下书曰。
朕承祖宗重光之绪。
思阐洪基恢隆万代。
武功虽昭而文教未畅。
非所以崇太平之治也。
今者域内安逸百姓富昌
宜定制度为万世之法。
夫阴阳有往复四时有代序。
授子任贤安全付。
所以休息疲劳式固长久。
古今不易之令典也。
朕诸功臣勤劳日久。
当致仕归第雍容爵颐神养寿论道陈谟而已。
不须复亲有司苦剧之职。
其令皇太子副理万机总统百揆。
更举良贤以备列职。
择人授任而黜陟之。
孔子曰。
后生可畏。
焉知来者之不如今。
于是朝士庶民皆称臣于太子
上书如表。
以白纸为别。
时崔皓寇天师先得宠于
纂承之日夺其威柄。
乃谮云。
太子前事实有谋心。
但结高公道术故令先帝降梦。
如此物论事迹稍形。
若不诛除。
必为巨害。
遂纳之。
勃然大怒。
即敕收
先时尝密语弟子云。
佛法应衰。
吾与崇公首当其祸乎。
于时闻者莫不慨然。
时有凉州沙门释慧崇
伪魏尚书韩万德之门师。
既德次于
亦被疑阻。
至伪太平五年九月
崇公俱被幽絷。
其月十五日就祸卒于平城之东隅。
春秋四十有三。
是岁宋元嘉二十一年也。
当尔之夕门人莫知。
是夜三更忽见光绕高先所住处塔三匝还入禅窟中。
因闻光中有声云。
吾已逝矣。
诸弟子方知已化。
哀号痛绝。
既而迎尸于城南旷野。
沐浴迁殡。
兼营理崇公别在异处。
一都道俗无不嗟骇。
弟子玄畅时在云中。
去魏都六百里。
旦忽见一人告云以变。
仍给六百里马。
于是扬鞭而返。
晚间至都。
见师已亡。
悲恸断绝。
因与同学共泣曰。
法今既灭颇复兴不如脱更兴。
和上起坐。
和上德匪常人。
必当照之矣。
毕高两眼稍开。
光色还悦。
体通汗出。
其汗香甚。
须臾起坐谓弟子曰。
大法应化随缘盛衰。
盛衰在迹理恒湛然。
但念汝等不久复应如我耳。
唯有玄畅当得南度。
汝等死后法当更兴。
善自修心无令中悔。
言已便卧而绝也。
明日迁柩欲阇维之。
国制不许。
于是营坟即窆。
道俗悲哀号泣望断。
沙门法达
为伪国僧正
日久未获受业。
忽闻怛化。
因而哭曰。
圣人去世当复何依。
累日不食。
常呼上圣人自在。
何能不一现。
应声见飞空而至。
顶礼求哀愿见救护。
曰。
君业重难救。
当可如何。
自今以后依方等苦悔当得轻受。
曰。
脱得苦报愿见矜救。
曰。
不忘一切宁独在君。
又曰。
法师崇公并生何处。
曰。
吾愿生恶世救护众生。
即已还生阎浮。
崇公常祈安养
已果心矣。
又问。
审法师已阶何地。
曰。
我诸弟子自有知者。
言讫奄然不见。
密访诸弟子。
咸云。
是得忍菩萨。
至伪太平七年拓跋焘果毁灭佛法。
悉如高言。
河西沮渠茂虔
时有沙门昙曜
亦以禅业见称。
太傅张潭伏膺师礼。
李璨北魏 432 — 47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32—471 【介绍】: 北魏赵郡人字世显
文成帝兴安中,为秘书中散、本州别驾,转常山郡太守,以参定淮北功,加宁朔将军,与张谠对为充州刺史
赐爵始丰侯
僧稠北齐 480 — 560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七 證悟科
姓孙氏
其先昌黎人
今居钜鹿廮陶
性孝信。
该综经史。
时论归之。
徵为太学博士
然厌世烦辱。
乍览佛经。
涣乎神解。
年二十八。
事里之景明寺僧寔法师
为薙落师。
且发五愿。
以敬三宝。
以福四恩。
初从跋陀子房禅师受行止观。
北游定州之嘉鱼山。
敛念摄心。
全无所證。
即欲出山。
业涅槃经以度世。
会有僧自泰岳来。
以情告。
僧苦以禅道勉之。
使无他志。
曰。
一切含灵。
皆有初地味禅。
要必系缘无不至者。
乃从之。
旬日果得定。
常依涅槃圣行四念处法。
眠梦觉见都无欲想。
居五夏。
赵州洪山明禅师
受十六特胜法。
钻仰之勤。
至于九旬食唯四斗。
单敷石上。
布缕入肌。
或饔餐未熟。
嗒尔坐忘。
动移𠷳漏。
而饥鸢饿玃。
已尽所有。
且常脩死观。
贼每怖之。
了无惧色。
因为说诸行业。
皆摧弓折矢。
受戒而退。
尝于鹊山
感神以娇姿媚态。
抱肩跲腰。
唼唇嘘气。
加挠乱。
以死要心定者
九日已而出定。
情想澄然。
究竟世间无可乐者。
即诣少林寺祖师跋陀三藏处。
呈己證。
三藏曰。
禅学于葱岭迤东。
汝其最矣。
留住嵩岳寺
寺有泉。
常足供众。
间见妇人弊衣。
挟帚坐阶上听经。
僧呵斥之。
妇人殊愠。
以足踏泉。
泉随竭。
妇人亦没不现。
众自是苦泉不给。
以告
遽于泉处。
优婆夷三。
妇人出。
曰。
众僧行道。
宜加拥护。
妇人以足拨泉处。
泉辄涌如初。
复尝游怀州王屋山。
两虎方怒斗。
以锡杖中解。
各散去。
所居床上。
忽有仙经二卷。
曰。
我求佛道。
而已。
长生非所脩也。
顷之。
失书所在。
徙青罗山
诸癃疠疡瘅者。
皆致供养。
受之。
虽脓血腥臊。
无所惮。
坐久疲剧稍舒足。
遽有神从地出扶之。
还令跏趺。
一定以七日为期。
盖其晚年如此。
怀州马头山
魏孝明帝三诏不起。
永熙元年
孝武帝为立禅室于尚书谷。
徒侣骈拥。
给奉丰缛。
定州刺史娄睿
彭城王高攸。
迎至文墨之大冥山。
创开归戒燕赵之境。
孚信者众。
曾莫敢血食。
苟有胶固名利者。
则为说偈。
以释其惑。
息心之俦。
进所未至。
道俗交赖。
齐之文宣
尤加钦挹。
天保二年
诏曰。
久闻风德。
诞欲弘宣。
希即锡暂游承明教化众生。
义无独善。
至此之日。
脱须还山。
当任东西无所留絷。
已诏定州津遣赴邺。
即日出山。
而两岫忽震。
响声悲切。
禽兽飞走者三日。
大驾郊迎。
扶拥入内。
跪听法要。
毛竖汗流。
既受禅法。
宜获深證。
授菩萨戒。
太官断酒肉。
虎圈纵鹰犬。
悉禁天下畋猎屠杀。
月六。
年三。
民以斋戒。
他日谓曰。
道由人弘。
诚不虚应。
师但安心。
弟子愿为外护檀越如何。
曰。
菩萨以护法为心。
陛下应天顺人。
栋梁三宝。
教门幸甚。
遂停止禁中。
四十馀日。
三年诏于京城西南八十里龙山之阳。
云门寺以居之。
兼主石窟寺
复诏境内州郡多置禅刹。
因欲尽罢诸刹之讲诵者。
上曰。
佛法大宗静心为本。
诸法师等。
徒尔嚣烦。
安能扬阐。
今并令除废可乎。
谏曰。
法师流通三藏
诏继四依。
皆心学之初基。
佛乘之前导。
归信之渐发蒙斯人。
上大说。
自是议以国储三分之。
其公费私用外。
馀悉以奉
诏寺中立府库。
蓄钱帛。
送者蹄踵交接于道。
亟奏书反之。
上嘉焉。
常燕处小房。
虽驾幸省问。
未尝为起。
其徒以为言。
曰。
昔宾头卢迎王七步。
致王失国者七年
吾诚德不逮。
未敢自欺形相。
所以不起者。
亦冀主上获福耳。
后果有以傲慢谗于上者。
上怒。
将躬往加害。
心知之。
宿戒庖人。
大脩供。
顿乘牛车。
夜行二十里。
且独立谷口道侧。
少焉驾至。
怪问其故。
对以恐身血不净。
秽污伽蓝。
是以先此候耳。
上大惊。
下马拜伏。
愧悔无已。
顾谓尚书令杨道彦曰。
如此真人何可诬也。
因求负归寺谢罪。
固却之。
间问朕前生何等身。
答曰罗刹
其好杀习气也。
咒盆水示之。
独见其貌。
如世所画罗刹云。
黄门侍郎季奖。
大德。
请出禅要。
为著止观法二卷。
行世。
乾明元年四月十三日卒。
寿八十有一。
夏五十。
襄乐王宣。
诏吊慰曰。
大禅师志力精苦。
感果必然。
栖心寂嘿。
虚来实反。
妙业玄风。
事高缁素。
运往神迁。
实用嗟惘。
资崇有加。
用申悽敬。
可施帛五百疋。
送千僧供于云门。
皇建二年五月
门人昙询等。
奏请起塔。
诏曰。
大禅师
德业高迥。
三宝栋梁。
缘尽化终。
神游物外。
可依西域之法。
阇维起塔。
赠帛千疋。
建千僧斋。
标树芳迹。
后代。
右仆射魏收
制文勒碑。
僧稠
姓孙
元出昌黎
末居钜鹿之瘿陶焉。
性度纯懿孝信知名。
而勤学世典备通经史。
徵为太学博士
讲解坟索声盖朝廷。
将处器观国羽仪廊庙。
而道机潜扣欻厌世烦。
一览佛经涣然神解。
时年二十有八。
投钜鏕景明寺僧寔法师而出家。
落发甫尔便寻经论。
悲庆交并识神厉勇。
因发五愿。
所谓财法通辩。
及以四大常敬三宝普福四恩。
初从道房禅师受行止观。
跋陀之神足也。
既受禅法北游定州嘉鱼山。
敛念久之全无摄證。
便欲出山诵涅槃经。
忽遇一僧。
言从泰岳来。
以情告。
彼遂苦劝。
修禅慎无他志。
由一切含灵。
皆有初地味禅。
要必系缘无求不遂。
乃从之。
旬日摄心果然得定。
当依涅槃圣行四念处法。
乃至眠梦觉见都无欲想。
岁居五夏。
又诣赵州障供山道明禅师
受十六特胜法。
钻仰积序节食鞭心。
九旬一食米惟四升。
单敷石上不觉晨宵。
布缕入肉挽而不脱。
或煮食未熟。
摄心入定动移晷漏。
前食并为禽兽所啖。
又常修死想。
遭贼怖之了无畏色。
方为说诸业行。
皆摧其弓矢。
受戒而返。
尝于鹊山静处感神来娆。
抱肩筑腰气嘘项上。
以死要心。
因證深定。
九日不起。
后从定觉情想澄然。
究略世间全无乐者。
便诣少林寺祖师三藏
呈己所證。
跋陀曰。
葱岭已东。
禅学之最。
汝其人矣。
乃更授深要。
即住嵩岳寺
僧有百人泉水才足。
忽见妇人弊衣挟帚却坐阶上听僧诵经。
众不测为神人也。
便诃遣之。
妇有愠色以足蹋泉立竭身亦不现。
众以告
优婆夷
三呼乃出。
便谓神曰。
众僧行道宜加拥护。
妇人以足拨于故泉。
水即上涌。
时共深异威感如此。
后诣怀州西王屋山。
修习前法。
闻两虎交斗咆响振岩。
乃以锡杖中解。
各散而去。
一时忽有仙经两卷在于床上。
曰。
我本修佛道。
岂拘域中长生者乎。
言已须臾自失。
其感致幽现皆此类也。
从移止青罗山
受诸厉疾供养。
情不惮其臭溃。
甘之如荠。
坐久疲顿。
舒脚床前。
有神辄扶之。
还令加坐。
因屡入定。
每以七日为期。
又移怀州马头山
魏孝明帝令德。
前后三召。
乃辞云。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乞在山行道不爽大通
帝遂许焉。
乃就山送供。
魏孝武永熙元年
既召不出。
亦于尚书谷中为立禅室。
集徒供养。
又北转常山
定州刺史娄睿
彭城王高攸等。
请至又默之大冥山。
创开归戒奉信者殷焉。
燕赵之境。
道未通被略言血食。
众侣奔赴礼贶填充。
或名利所缠者
为说偈止之。
闻者惭色而止。
便为陈修善偈。
预在息心之俦。
更新其器。
既道张山世望重天心。
齐文宣
天保二年下诏曰。
久闻风德常思言遇。
今敕定州师赴邺教化群生。
义无独善。
希即锡暂游承明。
思欲弘宣至道济斯苦坏。
至此之日脱须还山。
当任东西无所留絷。
居山积稔业济一生。
闻有敕召绝无承命。
苦相敦喻方遂元请即日拂衣将出山阙。
两岫忽然惊震。
响声悲切。
骇扰人畜禽兽飞走。
如是三日。
顾曰。
慕道怀仁触类斯在。
岂非爱情易守放荡难持耶。
乃不约事留杖策漳滏。
帝躬举大贺出郊迎之年过七十。
神宇清旷动发人心。
敬揖情物乘机无坠。
帝扶接入内为论正理。
因说三界本空国土亦尔。
荣华世相不可常保。
广说四念处法。
帝闻之。
毛竖流汗即受禅道。
学周不久便證深定。
尔后弥承清诲。
笃敬殷重。
因从受菩萨戒法。
断酒禁肉放舍鹰鹞去官畋渔郁成仁国。
又断天下屠杀。
六年三敕民斋戒。
官园私菜荤辛悉除帝以他日告曰。
道由人弘。
诚不虚应。
愿师安心道念。
弟子敢为外护檀越何如。
曰。
菩萨弘誓。
护法为心。
陛下应天顺俗。
居宗设化。
栋梁三宝导引四民。
康济既临义无推寄。
即停止禁中四十馀日。
日垂明诲。
帝奉之无失。
后以道化须布。
思序山林。
便辞还本住。
帝以陵阜回互咨谒或难。
天保三年下敕于邺城西南八十里龙山之阳。
为构精舍。
云门寺
请以居之。
兼为石窟大寺主
两任纲位。
练众将千。
供事繁委。
充诸山谷并敕国内诸州。
别置禅肆。
令达解念慧者就而教授时扬讲诵。
事事丰厚。
帝曰。
佛法大宗静心为本。
诸法师等徒传法化。
犹接嚣烦未曰。
阐扬。
可并除废。
谏曰。
诸法师并绍继四依弘通三藏
使夫群有识邪正达幽微。
若非此人将何开导。
皆禅业之初宗。
趣理之弘教。
归信之渐发蒙斯人。
帝大喜焉。
因曰。
今以国储分为三分。
谓供国自用及以三宝。
自尔彻情归向通古无伦。
佛化东流此焉盛矣。
具如别纪。
即敕送钱绢被褥。
接轸登山。
令于寺中置库贮之以供常费。
以佛法要务志在修心。
财利动俗事乖道化。
乃致书返之。
帝深器其量也。
敕依前收纳。
别置异库。
须便依给。
未经王府。
尔后诏书手敕月别频至。
寸尺小缘必亲言及。
又敕侍御徐之才崔思和等。
药饵观僧疾苦。
帝常率其羽卫。
故幸参觐。
处小房宴坐都不迎送。
弟子谏曰。
皇帝降驾。
今据道不迎。
众情或阻。
曰。
昔宾头卢迎王七步。
七年失国。
吾诚德之不逮。
未敢自欺。
形相冀获福于帝耳。
时亦美其敦慎大法得信于人。
黄门侍郎李奖
大德请出禅要。
因为撰止观法两卷。
味定之宾家藏本据。
齐乾明元年四月十三日辰时
绝无患恼。
端坐卒于山寺。
春秋八十有一。
五十矣。
当终之时异香满寺。
闻者悚神。
敕遣襄乐王宣慰曰。
大禅师
志力精苦感果必然。
栖心寂默虚来实返。
业畅玄风事高缁素。
运往神迁寔深嗟惘。
资崇有嘉用申悽敬。
可施物五百段。
送千僧供于云门以崇追福。
至皇建二年五月
弟子昙询等。
奏请为起塔。
下诏曰。
大禅师
德业高迥三宝栋梁。
灭尽化终神游物外。
可依中国之法阇毗起塔。
建千僧斋赠物千段。
标树芳迹示后代。
右仆射魏收为制碑文。
其为时君所重。
前后皆此类也。
既而剋日准敕。
四部弥山人兼数万。
香柴千计。
日正中时焚之以火。
莫不哀恸断绝哭响流川。
登有白鸟数百徘徊烟上。
悲鸣相切移时乃逝。
仍于寺之西北建以塼塔。
每有灵景异香应于道俗。
初稠奉信出家知奇齐魏。
克志禅业冠绝后尘。
而历履大行往还朝野。
鸣谦抱素能扇清风。
加又威棱群贼势慑山魑。
解虓虎之斗情。
禁稍养之深毒。
大儒皇氏躬为负粮。
青罗猎客执刀剪发。
或德感上玄泽流奉敬之苗。
幽诚所致满信心之室。
树神遮道。
随器欲而法流。
文豹净房。
衔秽幞而遥弃。
或猛虎驯狎即背垂衣。
颓山将陊召出存命。
若斯灵相振古罕俦。
具如云门象图所纪。
又初敕造寺面方十里令息心之士问道经行。
稠曰。
十里大广。
损妨居民。
恐非远济。
请半减之敕乃以方五里为定。
使将作大匠纪伯邕缔构伊始。
邕集乡邑问此地名。
忽闻空中大声答曰。
山林幽静。
此处本号云门。
重问所由。
了无一人知者。
帝闻异之。
因从空响焉。
今名光严寺是也。
又尝有客僧。
负锡初至。
将欲安处。
问其本
答云。
吾见此中三为伽蓝。
言终而隐。
既而掘地为井。
果得鸱吻二焉。
又所住禅窟前有深渊。
见被毛之人。
伟而胡貌。
置釜燃火。
水将沸涌。
俄有大蟒从水中出欲入釜内。
稠以足拨之。
蟒遂入水。
毛人亦隐。
其夜因致男子神来。
顶拜稠云。
弟子有儿。
岁岁为恶神所啖。
儿子等惜命不敢当。
弟子衰老将死。
故自供食。
蒙师护故得免斯难。
稠索水噀之。
奄成云雾。
时或谗稠于宣帝以倨傲无敬者。
帝大怒自来加害。
稠冥知之。
生来不至僧厨。
忽无何而到云。
明有大客至。
多作供设。
至夜五更先备牛舆。
独往谷口。
去寺二十馀里。
孤立道侧。
须臾帝至。
怪问其故。
稠曰。
恐身血不净秽污伽蓝在此候耳。
帝下马拜伏。
愧悔无已。
尚书令杨遵彦曰。
如此真人何可毁谤也。
乃躬负稠身往寺。
稠磬折不受。
帝曰。
弟子负师。
遍天下未足谢愆(云云)。
因谓曰。
弟子前身曾作何等。
答曰。
罗刹
是以今犹好杀。
即咒盆水令帝自视。
见其影如罗刹像焉。
每年元日常问一岁吉凶。
后至天保十年云。
今年不能好。
文宣不悦。
帝问师复何如。
答云。
贫道亦不久。
至十月帝崩。
明年夏首稠丧。
验之果矣。
尝以暇日帝谓曰。
弟子未见佛之灵异。
颇得睹不。
稠曰。
此非沙门所宜。
帝强之。
乃投袈裟于地。
帝使数十人举之不能动。
稠命沙弥取之。
初无重焉。
因尔笃信兼常。
寺宇僧供劳赐优渥。
齐灭周废。
以寺赐大夫务文。
文又令其亲辛俭守。
当将家入住。
有神怒曰。
何敢凌犯须陀洹寺。
而俭未几便卒。
隋初兴复奄同初构。
六时禅忏著声寰宇大业之末贼所盘营。
房宇孑遗馀皆焚荡。
余以贞观初年陟兹胜地。
山林乃旧情事惟新。
触处荒凉。
屡兴生灭之叹。
周睇焚烬。
频曀离之非。
传者亲阅行图。
故直叙之于后耳。
僧稠
姓孙氏
元出昌黎末。
钜鹿之瘿陶焉。
性度纯懿。
一览佛经涣然神解。
幼落发为沙弥时。
时辈每暇。
常角力为戏。
以劣弱见凌侮。
羞之。
乃入殿中闭户抱金刚足。
而誓曰。
我以羸弱为等辈轻侮。
汝以力闻当祐我。
我捧汝足七日当与我力。
如不与必死无还志也。
如是至第六日。
将曙金刚形现手执一钵筋谓曰。
小子欲力当食此筋。
辞以斋故不欲食。
神乃怖以杵。
惧遂食。
食已神曰。
汝已多力。
然善持教勉旃。
神去且晓。
乃还所居。
同列复戏侮。
曰。
吾有力矣。
恐汝不能堪。
众试引其臂。
筋骨强劲殆非人也。
方惊疑。
曰。
吾与汝试之。
因入殿中横蹋壁行。
自西至东凡数百步。
又跃首至于梁数四。
仍引重千钧。
拳捷骁趫动骇物听。
众皆惊服。
尝住嵩岳寺
僧有百人泉水才足。
忽见妇人弊衣挟帚却坐阶上听僧诵经。
众不测为神人也。
便诃遣之。
妇有愠色以足蹋泉。
水立枯竭身亦不现。
众以告
优婆夷
三呼乃出。
便谓神曰。
众僧行道宜加拥护。
妇人以足拨于故泉。
水即上涌。
众叹异之。
后诣怀州西王屋山修习前法。
闻两虎交斗咆响震岩。
乃以锡杖中解。
各散而去。
一时忽有仙经两卷在于床上。
曰。
我本修佛道。
岂拘域中长生者乎。
言已须臾自失。
后移止青罗山受诸疠疾供养。
情不惮其臭溃甘之如荠。
坐久疲顿舒脚床前。
有神辄扶之还令加坐。
因屡入定。
每以七日为期。
闻有敕召绝无承命。
苦相敦喻方遂允请。
即日拂衣将出山阙。
两岫忽然惊震响声悲切。
骇扰人畜禽兽飞走。
如是三日。
顾曰。
慕道怀仁触类斯在。
岂非爱情易守放荡难持耶。
乃不约事留杖策漳滏(扶甫切)又尝有客僧负锡初至。
将欲安处问其本夏。
答云。
吾见此中三为伽蓝。
言终而隐。
既而掘地为井果得鸱吻二焉。
又所住禅窟前有深渊。
见被毛之人伟而胡貌。
置釜然火水将沸涌。
俄有大蟒从水中出。
欲入釜内。
以足拨之蟒遂入水。
毛人亦隐。
其夜因致男子神来顶拜云。
弟子有儿。
岁岁为恶神所啖。
儿子等惜命不敢当。
弟子衰老将死。
故自供食。
蒙师之力得免斯难。
索水噀之奄成云雾。
时或谗宣帝以倨傲无敬。
帝大怒自来加害。
冥知之。
生来不至僧厨。
忽无何而到云。
明有大客至多作供设。
至夜五更先备牛舆。
独往谷口。
去寺二十馀里。
孤立道侧。
须臾帝至。
怪问其故。
曰。
恐身血不净秽污伽蓝。
在此候耳。
帝谓尚书令杨遵彦曰。
如此真人何可毁谤也。
因谓曰。
朕未见佛之灵异。
颇可得睹否。
曰。
此非沙门所宜。
帝强之。
乃投袈裟于地。
帝使数十人举之不能动。
沙弥取之。
初无重焉。
嵩阳杜昌妻柳氏甚妒。
有婢金荆昌沐令理发。
柳氏截其双指。
无何被狐刺螫(音栻)指双落。
又有一婢名玉莲。
能唱歌。
昌爱而叹其善。
柳氏乃截其舌。
后柳氏舌疮烂事急。
忏悔。
已先知谓柳氏曰。
夫人为妒。
前截婢指已失双指。
又截婢舌。
今又合断舌。
悔过至心乃可免。
柳氏顶礼求哀。
经七日大张口咒之。
有二蛇从口出。
一尺以上。
急咒之遂落。
舌亦平复。
当终之时异香满寺。
闻者悚神。
既而剋日。
准敕四部弥山。
人兼数万香柴千计。
日正中时焚之以火。
莫不哀恸哭响流川。
顷有白鸟数百徘徊烟上。
悲鸣相切。
移时乃逝。
姓孙
元出昌黎
末居钜鹿之瘿陶。
性度纯懿。
孝信知名。
而勤学世典。
备通经史。
徵为太学博士
一览佛经。
涣然神解。
年二十有八。
钜鹿景明寺。
僧实法师
而出家落发。
更寻经论。
识神厉勇。
复从道房禅师
受行止观。
跋陀神足。
北游定州嘉鱼山。
敛念久之。
全无摄證。
便欲出山诵涅槃经。
忽遇一僧。
言从泰岳来。
以情告。
彼遂苦劝修禅。
慎无他志。
由一切含灵皆有初地味禅。
要必系缘。
无求不遂。
乃从之旬日。
摄心果然得定。
常依涅槃圣行四念处法。
乃至眠梦觉见。
都无欲想。
岁居五夏。
又诣赵州洪山明禅师
受十六特胜法。
节食鞭心。
九旬一食。
或煮食未熟。
摄心入定。
动移𠷳漏。
前食并为禽兽所啖。
又常修死想。
遭贼怖之。
了无畏色。
方为说诸业行。
皆摧其弓矢。
受戒而返。
常于鹊山静处。
感神来娆。
以死要心。
因證深定。
九日不起。
后从定觉。
情想澄然。
便诣少陵寺。
祖师三藏
呈己所證。
跋陀曰。
葱岭已东。
禅学之最。
汝其人矣。
乃更授深要。
即住嵩岳寺
僧有百人。
泉水才足。
忽见妇人。
毙衣挟帚。
却坐阶上。
听僧诵经。
众不测为神人也。
便诃遣之。
妇有愠色。
以足蹋泉。
水立枯竭。
身亦不现。
众以告
优婆夷
三呼乃出。
便谓神曰。
众僧行道。
宜加拥护。
妇人以足拨于故泉。
水即上涌。
时共深异。
因屡入定。
每以七日为期。
齐文宣天保二年
下诏敦喻。
方遂允请。
即日拂衣。
将出山阙。
两岫忽然惊震。
响声悲切。
骇扰人畜。
禽兽飞走。
如是三日。
倜顾曰。
慕道怀仁
触类斯在。
岂非爱情易守。
放荡难持耶。
乃不约事留。
杖策漳滏。
帝躬举大驾。
出郊迎之。
倜年过七十。
神宇清旷。
动发人心。
敬揖情物。
乘机无坠。
帝扶接入内。
为论正理。
因说三界本空。
国土亦尔。
荣华世相。
不可常保。
广说四念处法。
帝闻之。
毛竖流汗。
即受禅道。
学习不久。
便證深定。
尔后弥承清诲。
笃敬殷重。
因从受菩萨戒法。
断酒禁肉。
放舍鹰鹞。
去官畋渔。
郁成仁国。
又断天下屠杀。
六年三。
敕民斋戒。
官园私菜荤辛悉除。
帝以他日言曰。
道由人弘。
诚不虚应。
愿师安心道念。
弟子敢为外护檀越。
曰。
菩萨弘誓。
护法为心。
陛下应天顺俗。
居宗设化。
栋梁三宝。
导引四民。
康济既临。
义无推寄。
即停正禁中。
四十馀日。
日垂明诲。
帝奉之无失。
后以道化须布。
思序山林。
便辞还本住。
帝以陵阜回互。
咨谒或难。
天保三年
又敕于邺城西南。
八十里。
龙山之阳。
为搆精舍。
云门寺
请以居之。
兼为石窟大寺主
两任纲位。
练众将千。
供事繁委。
充诸山谷。
并敕国内诸州。
别置禅肆。
令达解念慧者。
就为教授
齐乾明元年。
四月十三日辰时。
绝无患恼。
端坐卒于山寺。
春秋八十有一。
敕遣襄乐王
宣慰起塔。
右仆射魏收为制碑文。
释道泰北魏末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不知何许人。
出家住常山衡唐精舍。
尝梦有人谓己曰。
四十二岁若当终时。
年已长矣。
私念以为不得寿。
心甚恶之。
及期遇重病。
意以为不免。
愈忧惧。
于是倾其资。
营佛事。
以听其何如。
其友之知教乘者谓曰。
余闻供养六十二亿菩萨。
其功德与一称观世音名号同。
君何不至心归命。
则所愿何得也。
感悟。
由是称诵四日四夜。
专精匪懈。
俄有光发所坐帷幕下
观之则金色足从户外入。
其趺踝间。
晃然朗照。
曰。
汝念观世音耶。
遽起。
褰帷欲致礼。
即不见。
因悲喜流涕。
顿觉身心爽然。
所患亦自此愈矣。
久之始向人说及兹。
老而康强殊甚。
释道泰
元魏末人。
常山衡唐精舍。
梦人谓曰。
若至某年。
当终于四十二矣。
弥恶之。
及至期年遇重病。
甚忧悉以身资为福。
友人曰。
余闻供养六十二亿菩萨。
与一称观世音同。
君何不至心归依。
可必增寿。
乃感悟。
遂于四日四夜专精不绝。
所坐帷下忽见光明从户外而入。
见观音足趺踝间金色朗照。
曰。
念观世音耶。
褰帷顷。
便不复见。
悲喜流汗便觉轻。
所患遂愈。
年四十四。
方为同意说之。
后终于天命。
更有一僧。
其缘同
故不疏耳。
张雕北齐
全北齐文·卷六
,中山北平人,魏末起家殄寇将军,迁太尉、长流参军定州主簿,除常山府长流参军天保中永安王府参军祠部郎中乾明初国子博士,迁平原太守武成即位,除通直散骑侍郎琅邪王俨博士,寻为泾州刺史,拜散骑常侍侍读,加国子祭酒,假仪同三司待诏文林馆,除侍中,加开府,后以谏幸晋阳,与崔季舒等俱诛死。
李华北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赵郡人字宁夏
李灵孙。
初为羽林中郎,累迁武卫将军
膂力过人,以战功封栾城子。
官至中山太守
王仲兴北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南赵郡栾人
以父任早给事左右。
孝文帝时以从战功,累官越骑校尉
后为宣武帝所宠任,与领军于劲共参机要,封上党郡开国公
北海王元详不睦,以其兄王可久在彭城太守任上恃势不法,为元详所奏。
出为并州刺史
王温北魏 463 — 52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63—528 【介绍】: 北魏赵郡栾城人字桃汤
父坐事被诛,宦官
孝文帝时,以谨慎由中谒者累迁中给事中,加左中郎将
孝明帝立,出为钜鹿太守
胡太后临朝,征还为中常侍光禄大夫
官至中侍中光禄卿封武阳县开国侯
孝庄帝初年被杀于河阴
吕思礼西魏 ? — 53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8 【介绍】: 西魏东平寿张人
长于论难。
诸生为之语曰:“讲《》论《》,其锋难敌。
”举秀才,对策高第。
相州功曹参军
以抵御荣军有守御功,封平陆县伯,除栾城
后为贺拔岳所重,专掌机密
岳死,思礼亦预拥戴宇文泰事。
西魏文帝即位,累迁都官尚书,预擒窦泰
后以讪谤朝廷,赐死。
好学有文才,昼理政事,夜则读书。
沙苑之捷,受命为露布,顷刻即成。
于栗磾北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代人
武艺过人,能左右驰射。
道武帝登国中冠军将军
尝自太原汉韩信所开故道辟井陉路,袭后燕慕容宝中山,为帝所称。
明元帝时屡受命征讨,有功,留镇平阳,后迁河内镇将
作战好持黑槊,刘裕尝遗书栗磾称为黑槊公
帝因授栗磾黑槊将军
帝南巡幸盟津,栗磾以大舟编次为桥架于冶坡之河上,六军得济,帝叹美之。
太武帝时从征赫连昌,平统万,为虎牢镇大将,累迁至外都大官
卒年七十五。
李皎北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中山卢奴人
李先子。
道士寇谦之弟子。
服气绝粒数十年,隐于恒山
年九十余,颜如少童。
一旦,沐浴冠带,俄顷坐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