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江苏省” 相关资源
诗文库133993
人物库50840
活动10862
人物库 南北朝
释慧义南朝宋 372 — 444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生梁氏
不知何许人也。
风骨秀整。
通贯经论。
晋义熙间
京师
自言尝有冀州道人法称。
临终谓弟子普严曰。
嵩高神云。
江东刘将军
应受天命。
吾以璧镇三十二。
金一饼。
为信。
高祖方居宋王邸。
闻之谓曰。
君能为我行求之可乎。
十三年七月
嵩岳祷以乞。
梦即梦即梦一髯而杖者指曰。
此石下是也。
义明日遍行山中。
识所梦处。
得璧与金。
果如其数。
以献。
永初元年
车骑范泰
建祗洹寺。
为指授仪。
元嘉二十一年
没于乌衣寺。
寿七十三。
释慧义
姓梁
北地人
少出家。
风格秀举志业强正。
初游学于彭宋之间。
备通经义。
后出京师
乃说云。
冀州有法称道人。
临终语弟子普严云。
嵩高灵神云。
江东刘将军应受天命。
吾以三十二璧镇金一鉼为信。
遂彻宋王
宋王曰。
非常之瑞亦须非常之人然后致之。
若非法师自行恐无以获也。
遂行。
晋义熙十三年七月嵩高山。
寻觅未得。
便至心烧香行道。
至七日夜梦见一长须老公。
拄杖将往璧处指示云。
是此石下。
义明便周行山中。
见一处炳然如梦所见。
即于庙所石坛下果得璧大小三十二枚黄金一鉼。
此瑞详之宋史。
后还京师
宋武加接尤重。
迄乎践祚礼遇弥深。
宋永初元年车骑范泰立祇洹寺。
德为物宗固请经始。
清信之至。
因为指授仪则。
时人以义方身子比须达。
故祇洹之称厥号存焉。
西域名僧多投止此寺。
或传译经典。
或训授禅法。
宋元嘉初徐羡之檀道济等专权朝政。
有不平之色。
尝肆言骂之。
羡等深憾。
闻者皆忧。
在不测。
亦虑及于祸。
乃问安身之术。
曰。
忠顺不失以事其上。
故上下能相亲也。
何虑之足忧。
因劝以果竹园六十亩施寺。
以为幽冥之祐。
从之。
终享其福。
薨。
第三子晏谓
昔承厥父之险。
说求园地。
追以为憾。
遂夺而不与。
遗疏。
纷糺纭纭彰于视听。
乃移止乌衣。
慧睿同住。
宋元嘉二十一年终于乌衣寺。
春秋七十三矣。
晏后少时而卒。
晏弟晔。
后染孔熙先谋逆。
厥宗同溃。
后祇洹寺又有释僧睿
善三论。
为宋文所重。
释慧基南齐 414 — 496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钱唐吕氏。
幼俊迈。
初弃家去。
祇洹寺慧义为童子。
至年十五。
为启宋文帝落发。
立操刻苦洞晓经史。
僧伽跋摩西域来。
入室事之。
蔡州受具足戒。
曰。
汝当道王江东
不可久留京邑
于是遍历江淮讲肆。
精小品法华思益维摩金刚般若胜鬘等经。
爱其纯懿。
久留京师
与之同住。
亡。
钱塘止显明寺。
已而绝浙栖会稽山阴法华寺
学者千馀人。
宋太宗诏之。
以疾力辞。
元徽初又诏。
不得已而行。
浙江疾作。
龟山宝林寺
启普贤忏法。
高士周颙刘瓛张融
并抠衣问道。
文宣王慕仰致书。
讯法华宗旨。
乃著法华疏凡三卷。
注遗教经。
世敬仰其书为僧主
重三吴。
建武三年冬卒。
寿八十三。
释慧基
姓偶
吴国钱塘人。
幼而神情俊逸机悟过人。
初依随祇洹慧义法师
至年十五。
嘉其神彩。
为启宋文帝求度出家。
文帝引见顾问允怙。
即敕于祇洹寺为设会出家。
舆驾亲幸公卿必集。
既栖志法门厉行精苦。
学兼昏晓解洞群经。
后有西域法师僧伽跋摩
弘赞禅律来游宋境。
乃令入室供事。
年满二十度蔡州受戒。
曰。
汝当道王江东不须久留京邑
于是四五年中游历讲肆备访众师。
善小品法华思益维摩金刚波若胜鬘等经。
皆思探玄颐鉴勜幽凝。
提章比句丽溢终古。
慧义既德居物宗道王荆土。
士庶归依利养纷集。
懿德可称。
乃携共同活。
及义之亡后。
资生杂物近盈百万。
法应获半。
悉舍以为福。
唯取粗故衣钵协以东归。
还止钱塘显明寺。
顷之进适会稽
仍止山阴法华寺
尚学之徒追踪问道。
于是遍历三吴讲宣经教。
学徒至者千有馀人。
宋太宗遣使迎请。
称疾不行。
元徽中复被徵诏。
始行过浙水
复动疾而还。
乃于会邑龟山立宝林精舍。
手叠塼石躬自指麾。
架悬乘险制极山状。
初立三层匠人小拙。
后天震毁坏更加修饰。
遂穷其丽美。
尝梦见普贤因请为和上
及寺成之后。
造普贤并六牙白象之形。
即于宝林设三七斋忏。
士庶鳞集献奉相仍。
周颙莅剡请讲说。
既素有学功特深佛理。
及见访覈日有新异。
刘瓛张融并申以师礼崇其训。
司徒文宣王钦风慕德。
致书慇勤。
访以法华宗旨。
乃著法华疏。
凡有三卷。
及制门训义序三十三科。
并略申方便旨趣会通空有二言。
及注遗教等。
并行于世。
既德被三吴声驰海内。
乃敕为僧主掌任十城。
盖东土僧正之始也。
于是从容讲道训厉禅慧。
四远从风五众归伏。
性烈而能温。
气清而且穆。
故预在门人莫不兢战。
齐建武三年冬十一月卒于城傍寺。
春秋八十有五。
初基寝疾。
弟子薨见梵僧数人皆踞砌坐。
问所从来。
答云。
从大乘国来奉迎基和上
后数日而亡。
因窆于法华山南。
特进庐江何胤为造碑文于宝林寺
铭其遗德。
弟子德行慧旭道恢。
并学业优深。
次第敷讲。
各领门徒继轨前辙。
后有沙门慧谅接掌僧任。
谅亡次沙门慧永
风姿瑰雅德行清严。
亦游刃众经。
时当讲说。
后次沙门慧深
之弟子。
与同学法洪。
并以戒洁见重。
后次沙门昙与。
亦沈审有器局。
僧宝志南朝宋 418 — 514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九 神化科
不测之人也。
宋元嘉中
金陵人朱氏妇于上巳日
闻儿啼鹰巢中。
梯树得之。
养以为子。
方面莹彻如镜。
手足皆鸟爪。
七岁去。
钟山大沙门僧俭。
为童子。
长而落发。
脩习禅观。
坐必阅旬浃。
久之。
忽无定居。
多来往皖山剑领之下。
发而徒跣。
著锦袍。
饮啖同流俗。
恒以剪刀。
及镜缣帛等。
负之柱杖而。
趋经聚落。
儿童哗逐之。
或微索酒。
或累日不食。
尝从食鲙者。
求鲙。
食者与而心非之。
即吐水中皆成生鱼游去。
时时题诗。
初不可解。
后皆有验。
建元间。
异迹甚著。
丞相高嵩为武帝言之。
以礼自皖山
迎至都下
馆于陈征虏家。
辄自剺其面。
出十二首。
观世音相。
慈严妙丽。
倾都观叹。
后帝忿其惑众。
收付建康狱。
而游行市里。
不少变。
然在狱中者自若也。
一夕使吏取门外所食物。
且则文惠太子竟陵王以金钵盛饭。
满两舆送供。
建康吕文显以事启帝。
诏迎至禁中。
俄有诏屏除后宫。
为家人𡩷。
吏亦以例出公。
已而犹见公于景阳山上。
比丘七辈行道。
帝怒使推验失所在。
吏曰。
公出久矣。
今在省中。
吏就视之。
则身如涂墨者。
帝闻而大惊。
陈显达江州殷齐之以大司马从行。
往辞公公。
引纸画鸦授之。
曰缓急可用也。
显达叛。
齐之遁去。
显达遣骑追之。
将及。
齐之窘甚。
时晚景嚑黑。
树林阴翳。
无所见群鸦噪其上。
因念公前日所授画。
意即匿其处以免。
鄱阳忠烈王饭公于私弟。
去则置荆枝于门上。
俄诏王领荆州
卫尉胡谐病。
以书邀屈。
语尤切。
公题其书尾曰。
明屈翌日果尸出。
僧法正欲以衣施而求之龙光罽宾两寺。
皆无有。
曰夜宿此黎明去矣。
厉侯伯。
公所厚善者。
又求之其家。
侯伯曰。
公昨就吾家行道倦。
今卧未兴。
求者视之。
笑而起。
公在花林园。
忽重著三布帽。
然亦不知何自得也。
俄而武帝崩。
文慧太子豫章文献王相继薨。
而齐亦自此季矣。
灵味寺沙门宝亮
欲施公衲帔。
未及有言。
公辄自来持帔去。
仲熊尝问己仕所至。
直解杖头左索。
掷予之。
仲熊后。
果至尚书左丞
永明中
馆东宫后堂。
旦暮每出入诸门无他。
末年忽褰衣疾走。
以避云。
门有血污人。
西昌郁林先令。
载尸寄故阉人徐龙驹家。
其犊车所过颈血涂。
户限皆满。
建武中
明帝诸生高士。
江泌忧之。
南康王子琳访公祸福。
公以香炉举覆其灰曰。
都尽都尽。
后皆如其语。
徐陵儿时。
父𢹂诣公。
公拊之曰。
天上石麒麟也。
屯骑偃谋不轨。
公见之戟手。
诟曰。
若欲斮头穴胸邪。
偃汗下不敢仰视。
梁受禅。
武帝以前朝过于禁锢。
至是诏释之。
尝问曰。
弟子烦惑未除。
何以治之。
答曰十二。
又问。
十二之旨。
曰在书字时节刻满中。
又问。
何时得净心脩习。
曰安乐禁。
又问年祚远近曰。
元嘉元嘉
帝欣然。
以为享祚倍宋文之年。
天监五年冬旱。
雩祭备至。
而雨不降。
谓左右曰。
吾病不差。
就官乞活。
傥不奏白。
官应得祸。
即上启愿于华光殿。
讲胜鬘经请雨。
帝即命沙门法云讲之。
终夕而雪。
又以刀横水盂上。
良久雨。
帝初繁刑。
公假以神力。
令见高祖受极苦于地下。
自是省刑。
诏画工张僧繇写公像。
藏禁中僧繇下笔辄不自定。
扣头哀恳。
公笑曰。
毗婆尸佛蚤留心。
直至如今不得妙。
帝偶同公临江。
纵望。
有物溯流而上。
公举杖引之。
随杖至。
盖紫旃檀也。
供奉官俞绍雕公像。
顷刻而成。
神情如生。
帝大悦。
置内庭。
为子孙世世福。
法云寺云光师讲经。
天为雨华。
帝意其證圣。
夜于含光殿。
焚疏请约云光傅大士四老斋。
翌日。
云光不至。
公尝听法云讲法华。
至假使黑风。
问风果有否。
曰世谛故有。
第一义谛故无。
公曰。
若体是假有此亦不可解邪。
法云默然。
公则自为主客
辨难锋出。
一座莫有解者。
帝尝从容。
问国祚有流难否。
公指其喉视之。
侯景之乱。
尤追绎其言焉。
有僧一曰石头。
浮杯来谒帝。
帝方与客棋。
吟曰杀之。
棋罢问。
僧所在。
侍卫奏适蒙旨。
已杀之矣。
帝嗟悼。
以问公。
公曰。
陛下前身蚯蚓也。
僧尝为锄草者。
误 杀蚯蚓。
今偿债耳。
天监十三年
公移花林园像置所居房。
帝闻之曰。
大师将去我耶。
是岁十二月忽命。
奏丝竹彻昼夜。
至六日终于兴皇寺临亡然一烛。
付后閤舍人吴庆以闻。
帝叹曰。
大师不复留矣。
烛者将以后事嘱我乎。
帝昔与公临钟山之定林指前独龙冈阜曰。
此为阴宅。
则永其后。
曰。
谁当得之。
曰先行者得。
至是以金十二万。
易其地。
以葬焉。
皇女永康公主薨。
尽施其妆奁。
建浮图五层于其上。
且冠以无价宝珠云。
仍建开善精舍敕陆倕制铭干冢内。
王筠勒碑于寺门。
处处传其遗像焉。
毕工。
上幸其寺。
公忽见于间。
万众欢呼。
声震山谷。
敕谥广济大师
公显迹之始。
可五六十许。
及终亦不老。
有徐栖道者
年九十三。
自言是公外舅弟少公四岁计其亡时。
盖九十七矣。
释宝志
本姓朱氏
金城人
初朱氏妇闻儿啼鹰巢中。
梯树得之。
举以为子。
七岁依钟山僧俭出家修习禅业。
往来皖山剑水之下。
面方而莹彻如镜。
手足皆鸟爪。
江东道林寺。
至宋大始初忽如僻异。
居止无定饮食无时。
发长数寸常跣行街巷。
执一锡杖。
杖头挂剪刀及镜。
或挂一两匹帛。
齐建元中稍见异迹。
数日不食亦无饥容。
与人言始若难晓。
后皆效验。
时或赋诗言如谶记。
江东士庶皆共事之。
齐武帝谓其惑众收驻建康
既旦人见其入市。
还检狱中犹在焉。
语狱吏。
门外有两舆食来金钵盛饭。
汝可取之。
既而齐文惠太子竟陵王子良
并送食饷
果如其言。
建康吕文显以事闻。
武帝即迎入宫居之后堂。
一时屏除内宴。
亦随众出。
既而景阳山上犹有一志与七僧俱。
帝怒遣推检其所閤。
吏启云。
久出在省。
方以墨涂其身。
僧正法献欲以一衣遗志。
遣使于龙光罽宾二寺求之。
并云昨宿且去。
又至其常所造厉侯伯家寻之。
伯云。
昨在此行道。
旦眠未觉。
使还以告
方知其身分三处宿焉。
常盛冬袒行。
沙门宝亮欲以衲衣遗之。
未及发言。
忽来引衲而去。
后假齐武帝神力。
使见高帝于地下常受锥刀之苦。
帝自是永废锥刀。
武帝又常于华林园
忽著三重布帽以见。
俄而武帝崩。
文惠太子豫章王相继而薨。
永明中常住东宫后堂。
一日平明从门出入。
忽云。
门上血污衣褰衣走过。
郁林见害车载出。
此帝颈血流于门限。
齐卫尉胡谐疾病请志。
注疏云明屈。
明日竟不往。
是日谐亡。
载尸还宅。
曰。
明日尸出也。
齐太尉司马殷齐之随陈显达江州
画纸作树。
树上有乌。
语云。
急时可登此。
显达逆节。
留齐之镇州
及败齐之叛入庐山
骑将及。
齐之见林中有一树。
树上有乌如志所画。
悟而登之。
乌竟不飞。
追者见乌谓无人而返。
卒以见免。
齐屯骑偃将欲谋反。
往诣
遥见而走。
大呼云。
台城欲反逆斫头破腹。
后又旬事发。
偃叛走朱方。
为人所得。
果斫头破腹。
鄱阳忠烈王尝屈志至第。
忽令觅荆子甚急。
既得安之门上莫测所以。
少时王出为荆州刺史
其预鉴之明此类非一。
多去来兴皇净名两寺。
梁武即位下诏曰。
志公迹均尘垢神游冥寂。
水火不能焦濡。
蛇虎不能侵惧。
语其佛理则声闻以上。
谈其隐沦则遁仙高者。
岂得以俗士常情空相拘制。
何其鄙陋一至于此。
自今行来随意出入勿得复禁。
自是多出入禁中。
尝于台城梁武帝吃鲙。
昭明诸王子皆侍侧。
食讫武帝曰。
朕不知味二十馀年矣。
师何为尔。
志公乃吐出小鱼依依鳞尾。
武帝深异之。
如今秣陵尚有鲙残鱼也。
天监五年冬旱。
雩祭备至而未降雨。
忽上启云。
病不差就官乞活。
若不启白官应得鞭杖。
愿于华光殿讲胜鬘经晴雨。
梁武即使沙门法云讲胜鬘。
竟夜便大雨。
须一盆水加刀其上。
俄而雨大降。
高下皆足。
舒州灊山最寄绝。
而山麓尤胜。
志公与白鹤道人皆欲之天监六年二人俱白武帝
帝以二人皆具灵通。
俾各以物识其地得者居之。
道人
某以鹤止处为记。
某以卓锡处为记。
已而鹤先飞去。
至麓将止。
忽闻空中锡飞声。
志公之锡遂卓于山麓。
而鹤惊止他所。
道人不怿。
然以前言不可食。
遂各以所识筑室焉。
有陈征虏者。
举家事甚笃。
尝为其见真形。
相如菩萨像焉。
知名显奇四十馀载。
士女供事者不可胜数。
然好用小便濯发。
俗僧闇有讥笑者。
亦知众僧多不断酒肉讥之者。
饮酒食猪肚。
勃然谓曰。
汝笑我以溺洗头。
汝何为食盛粪袋。
讥者惧而惭服。
晋安王萧纲初生日。
梁武遣使问
志合掌
皇子诞育幸甚。
然冤家亦生。
于后推寻历数与侯景同年月日而生也。
会稽临海寺有大德。
常闻杨州都下志公语言颠狂放纵自在。
必是狐狸之魅也。
愿向都下觅猎犬以逐之。
于是轻船入海。
趋浦口欲西上。
忽大风所飘。
意谓东南六七日。
始到一岛中望见金装浮图千秀出。
遂寻径而往至一寺。
院宇精丽花卉芳菲。
有五六僧皆可年三十。
美容色并著真绯袈裟。
倚杖于门树下言语。
欲向都下为风飘荡。
不知上人此处知何州国。
今四望环海。
恐本乡不可复见。
答曰。
必欲向扬州即时便到。
今附书到钟山寺西行南头第二房觅黄头付之。
僧因闭目坐船。
风声定开眼。
如言奄至西岸。
入浦数十里至都。
径往钟山寺访问。
都无字黄头者。
僧具说委曲报
西行南头第二房。
乃风病道人。
志公虽言配在此寺。
常在都下聚乐处。
百日不一度来。
房空无人也。
问答之间不觉志公
已在寺厨上乘醉索食。
人以斋过日晚未与。
间便奋身恶骂寺僧。
试遣沙弥绕厨侧漫呼黄头。
志公忽曰。
阿谁唤我。
即逐沙弥来到僧处。
谓曰。
许将猎狗捉我。
何为空来。
僧知是非常人。
顶礼忏悔。
授书与之。
志公看书
方丈道人唤我。
不久当亦自还。
志公遂屈指
某月日去。
便不复共。
此僧语众。
但记某月日。
至天监十三年冬
于台后堂谓人曰。
菩萨去。
未及旬日无疾而终。
尸骸香软形貌熙悦。
临亡然一烛以付后閤舍人吴庆
即启闻。
梁武叹曰。
大师不复留矣。
烛者以后事属我乎。
因厚加殡送。
葬于钟山独龙之阜。
仍于墓所立开善寺陆倕制铭于冢内。
王筠勒碑文于寺门。
传其遗像处处存焉。
释保志
本姓朱
金城人
少出家止京师道林寺。
师事沙门僧俭为和上修习禅业。
至宋太始初忽如僻异。
居止无定饮食无时。
发长数寸。
常跣行街巷。
执一锡杖。
杖头挂剪刀及镜或挂一两匹帛。
齐建元中稍见异迹。
数日不食亦无饥容。
与人言语始若难晓后皆效验。
时或赋诗言如谶记。
京土士庶皆共事之。
齐武帝谓其惑众收驻建康
明旦人见其入市。
还检狱中犹在焉。
语狱吏。
门外有两舆食来金钵盛饭。
汝可取之。
既而齐文慧太子竟陵王子良并送食饷
果如其言。
建康吕文显以事闻武帝帝即迎入居之后堂。
一时屏除内宴。
亦随众出。
既而景阳山上犹有一志与七僧俱。
帝怒遣推检失所在。
问吏启云。
久出在省。
方以墨涂其身。
僧正法献欲以一衣遗志。
遣使于龙光罽宾二寺求之。
并云。
昨宿旦去。
又至其常所造厉侯伯家寻之。
伯云。
昨在此行道旦眠未觉。
使还以告
方知其分身三处宿焉。
常盛冬祖行。
沙门宝亮欲以衲衣遗之。
未及发言。
忽来引纳而去。
又时就人求生鱼鲙。
人为办觅。
致饱乃去。
还视盆中鱼游活如故。
后假武帝神力。
高帝于地下。
常受锥刀之苦。
帝自是永废锥刀。
齐卫尉胡谐病请志。
往疏云明屈。
明日竟不往。
是日谐亡。
载尸还宅。
云。
明屈者明日尸出也。
齐太尉司马殷齐之随陈显达江州
画纸作一树。
树上有乌。
语云。
急时可登此。
显达逆。
即留齐之镇州
及败齐之叛入庐山
骑将及。
齐之见林中有一树。
树上有乌。
如志所画。
悟而登之。
乌竟不飞。
追者见乌谓无人而反。
卒以见免。
齐屯骑偃将欲谋反。
往诣
遥见而走。
大呼云。
台城欲反逆斫头破腹。
后未旬事发。
偃叛往朱方。
为人所得。
果斫头破腹。
鄱阳忠烈王尝屈志来第。
会忽令觅荆子甚急。
既得安之门上莫测所以。
少时王便出为荆州刺史
其预鉴之明此类非一。
多去来兴皇净名两寺。
及今上龙兴甚见崇礼
先是齐时多禁出入。
今上即位下诏曰。
志公迹拘尘垢神游冥寂。
水火不能燋濡。
蛇虎不能侵惧。
语其佛理则声闻以上。
谈其隐伦则遁仙高者。
岂得以俗士常情空相拘制。
何其鄙狭一至于此。
自今行道来往随意出入勿得复禁。
自是多出入禁内。
天监五年冬旱。
雩祭备至而未降雨。
忽上启云。
病不差就官乞治。
若不启百官应得鞭杖。
愿于华光殿讲胜鬘请雨。
上即使沙门法云讲胜鬘。
讲竟夜便大雪
须一盆水加刀其上。
俄而雨大降高下皆足。
上尝问
弟子烦惑未除。
何以治之。
十二识者。
以为十二因缘。
治惑药也。
又问十二之旨。
旨在书字时节刻漏中。
识者以为书之在十二时中。
又问。
弟子何时得静心修习。
安乐禁。
识者以为禁者止也。
至安乐时乃止耳。
法云华林寺讲法华。
至假使黑风。
忽问风之有无。
世谛故有。
第一义则无也。
往复三四番。
便笑云。
若体是假有此亦不可解难可解。
其辞旨隐没类皆如此。
有陈御虏者。
举家事甚笃。
尝为其现真形。
相如菩萨像焉。
知名显奇四十馀载。
士女恭事者数不可称。
至天监十三年冬
于台后堂谓人曰。
菩萨将去。
未及旬日无疾而终。
尸骸香软形貌熙悦。
临亡然一烛以付后阁舍人吴庆
即启闻。
上叹曰。
大师不复留矣。
烛者将以后事属我乎。
因厚加殡送葬于钟山独龙之阜。
仍于墓所立开善精舍。
陆倕制铭辞于冢内。
王筠勒碑文于寺门。
传其遗像处处存焉。
初志显迹之始。
年可五六十许。
而终亦不老。
人咸莫测其年。
有徐捷道者
居于京师九日台北。
自言是外舅弟。
四年
亡时应年九十七矣。
时梁初蜀中又有道香僧朗
亦并有神力
僧诠南朝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出张氏。
辽西海阳人也。
少以博学。
游燕齐间。
毁衣冠为沙门
通贯经论。
后过江。
讲演。
名动京师
吴郡张恭
请居闲居寺。
晚憩虎丘寺
先于黄龙国造丈六金像。
又于虎丘造人中金像。
清确自守。
居无储畜。
平昌孟顗
馀杭立方显寺。
以延
亦以嗜披览。
致双瞽疾。
既笃。
常见所造二像在西壁。
弟子法朗梦数人捧一金台至。
问之答曰。
诠法师
旦果卒于临安董功曹家。
县令阮尚之。
使葬曰土山郭文举冢右。
僧诠
姓张
辽西海阳人
少游燕齐遍学外典。
弱冠方出家复精鍊三藏。
为北土学者之宗。
后过江止京师
铺筵大讲。
化洽江南
吴郡张恭请还讲说。
姑苏之士并慕德归心。
初止闲居寺。
晚憩虎丘山
先于黄龙国造丈六金像。
入吴又造人中金像。
置于虎丘山东寺
性好檀施周赡贫乏。
清确自守居无兼币。
平昌孟顗馀杭立方显寺。
居之。
率众翘勤禅礼无辍。
看寻苦至。
遂乃失明。
而策厉弥精讲授不废。
吴国张畅张敷谯国戴颙戴勃并慕德结交。
崇以师礼。
后暂游临安县董功曹家。
功曹者清信弟子也。
投止少时便遇疾甚笃。
而常见所造之像来在西壁。
又见诸天童子皆来侍病。
弟子法朗梦见一台数人捧之。
问何所去。
答云。
诠法师
明旦果卒。
县令阮尚之使葬白土郭文举之冢右。
以拟梁鸿之附要离也。
特进王裕及高士戴颙
墓所刻石立碑。
唐思贤造
张敷作诔。
僧镜南朝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七 摄念科
生焦氏
陇西人
吴中
有孝行。
轻财好施。
母亡。
太守赙赠。
不受。
负土为坟。
庐于傍。
三年乃为沙门
吴县华山寺。
入关寻师授法。
东海徐湛之
请为一门之师。
后返姑苏
上虞谢灵运
尤致款素。
与游嶀嵊。
元徽中
诏至都。
止定林下寺。
频建法会。
注法华维摩义疏毗昙玄论。
殁寿六十七。
同时有释昙隆。
亦以高行名世。
释僧镜
姓焦
陇西人
迁居吴地
至孝过人。
轻财好施。
家贫母亡。
太守赐钱五千。
苦辞不受。
乃身自负土种植
庐于墓所。
泣血三年
服毕出家。
吴县华山
后入关陇寻师受法。
累载方还。
停止京师
大阐经论。
司空东海徐湛之重其风素。
请为一门之师。
后东反姑苏
复专当法匠。
台寺沙门道流请停岁许。
又东适上虞徐山。
学徒随往百有馀人。
化洽三吴声驰上国。
陈郡谢灵运以德音致款。
宋世祖藉其风素。
敕出京师止定林下寺。
频建法聚德众云集。
著法华维摩泥洹义疏并毗昙玄论。
区别义类有条贯焉。
宋元徽中卒。
春秋六十有七。
上虞徐山先有昙隆道人。
少善席上。
晚忽苦节过人。
亦为谢灵运所重。
常共游嶀嵊。
亡后运乃诔焉。
释慧弥南梁 440 — 518年闰八月十五日
释慧弥
姓杨氏
弘农华阴人
太尉震之后裔也。
年十六出家。
及具戒之后志修远离。
乃入长安终南山。
岩谷险绝轨迹莫至。
负锡独前。
猛虎肃兕无扰。
少诵大品。
又精修三昧。
于是剪结宇。
以为栖神之宅。
时至则持钵入村。
食竟则还室禅诵。
如此者八年。
后闻江东有法之盛。
乃观化京师止于钟山定林寺
习业如先。
为人温恭冲让喜愠无色。
戒范精明奖化忘勌。
咨贤求善恒若未足。
凡黑白造山礼拜者。
皆为说法提诱以代肴馔。
爰自出家至于衰老。
荤醪鲜豢一皆永绝。
足不出户三十馀年。
晓夜习定。
常诵波若。
六时礼忏。
必为众先。
梁天监十七年闰八月十五日终于山舍。
春秋七十有九。
葬于寺南。
立碑颂德。
时定林又有沙门法仙。
亦诵经有素行。
后还吴为僧正
卒于彼。
释昙斐南梁 443 — 518
释昙斐
本姓王
会稽剡人
少出家受业于慧基法师
性聪敏素著领牒之称。
其方等深经皆所综达。
老庄儒墨颇亦披览。
后东西禀访。
备穷经论之旨。
于乡邑法华台寺。
讲说相仍。
学徒成列。
神情爽发志用清玄。
故于小品净名尤成独步。
加又谈吐蕴藉辞辩高华。
席上之风见重当代。
衡阳孝王元简及隐士庐江何胤
皆远挹徽猷招延讲说。
吴国张融汝南周颙颙子舍等。
并结知音之狎焉。
天监十七年卒于寺。
春秋七十有六。
其制作文辞亦颇见于世。
有誉江东
被敕为十城僧主
符旨适行未拜便化厥土僧尼倍怀恋德。
同县南岩寺沙门法藏
亦以戒素见称。
憙放救生命兴立图像。
馀姚县有明庆比丘
同时致誉。
本姓郑氏
戒行严洁学业清美。
本师事炎公。
又弘实弟子。
师资三叶并见重东南焉。
论曰。
夫至理无言玄致幽寂。
幽寂故心行处断。
无言故言语路绝。
言语路绝。
则有言伤其旨。
心行处断。
则作意失其真。
所以净名杜口于方丈。
释迦缄默于双树。
将知理致渊寂。
故圣为无言。
但悠悠梦境去理殊隔。
蠢蠢之徒非教孰启。
是以圣人资灵妙以应物。
体冥寂以通神。
借微言以津道。
托形传真。
故曰。
兵者不祥之器不获已而用之。
言者不真之物。
不获已而陈之。
故始自鹿苑以四谛为言初。
终至鹄林以三点为圆极。
其间散说流文数过八亿。
象驮负而弗穷。
龙宫溢而未尽。
将令乘蹄以得兔藉指以知月。
知月则废指。
得兔忘蹄
经云。
依义莫依语。
此之谓也。
而滞教者谓至道极于篇章。
存形者谓法身定于丈六。
故须穷达幽旨妙得言外。
四辩庄严为人广说。
示教利憙其在法师乎。
故士行寻经于于阗誓志而灭火。
终令般若盛于东川
忘想传乎季末。
爰次竺潜支遁法开等。
并气韵高华风道清裕。
传化之美功亦亚焉。
中有释道安者。
资学于圣师竺佛图澄
又授业于弟子慧远
惟此三叶世不乏贤。
并戒节严明智宝炳盛。
使夫慧日馀晖重光千载之下。
香土遗芬再馥阎浮之地。
涌泉犹注。
寔赖伊人。
远公既限以虎溪
师乃更同辇舆。
夫高尚之道如有惑焉。
然而语默动静所适唯时。
四翁赴汉。
用之则行也。
三闾辞楚。
舍之则藏也。
经云。
若欲建立正法则听亲近国王及持仗者。
虽一时同辇
乃为百民致谏。
故能终感应真云显报。
其后荆陕著名。
则以翼遇为言初。
庐山清素。
则以持永为上首。
恒影肇德重关中
生睿畅远领宗建业
昙度僧渊独擅江西之宝。
超进慧基
乃扬浙东之盛。
虽复人世迭隆。
而皆道术悬会。
故使像运馀兴岁将五百。
功效之美良足美焉赞曰。
遗风眇漫  法浪邅回  匪伊释哲 孰振将颓  潜比玉  睿联瑰 鐇斧曲戾  弹沐斜埃  素丝既染 承变方来
茹皓北魏 ? — 50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04 【介绍】: 北魏淮阳上党人
吴人,随南徐州刺史沈陵洛阳
举充孝文帝白衣左右。
宣武帝亲政,历肆州大中正,迁骠骑将军,领华林诸作。
宣武悦之,以时临幸。
贵宠日升,关与政事。
朝内权要皆惮附之。
潜自经营,阴有纳受。
官至光禄少卿
宣武帝素疑忌诸王专横,正始元年尚书令高肇等与北海王元详有异谋,乃执处死。
释智藏南梁 458 — 52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58—522 【介绍】: 南朝梁时僧。
吴郡人俗姓顾本名净藏
年十六,代宋明帝出家。
讲说经论,博采众说,时辈莫及。
梁武帝甚器重之住钟山开善寺
后帝见僧行败坏,欲自任白衣僧正以匡正之,集众咨议独言其不可,事乃寝。
尤精《成实论》,所著《成实论义疏》为当时有影响之作。
僧旻法云并称梁代大法师
全梁文·卷七十四
智藏本名净藏吴人天监末钟山开善寺
释智藏
姓顾氏
本名净藏
吴郡吴人
吴少傅曜之八世也。
高祖彭司农卿
曾祖淳钱唐
祖瑶之员外郎
父映奉朝请
早亡其母尝梦。
出绕吴城一匝。
密云四布而天中开朗。
众星坠地取而吞之。
因而有娠焉。
及生藏也。
少而聪敏。
常怀退让。
果食衣服爰及威仪皆新华。
先让而处下末。
由此击誉乡闾敬而尚重。
年十六代宋明帝出家。
以泰初六年敕住兴皇寺。
事师上定林寺僧远僧祐天安寺弘宗。
此诸名德传如前述。
禀依训范敬义弘隆。
尝遇师疾甚不食多日。
亦从之。
待师进饮还进饮。
乃至平复方从师好。
自是戒德坚明学业通奥。
众所知识超于夷等。
当时柔次二公玄宗盖世。
初从受学。
挹酌经论统辩精理。
及其开关延敌。
莫能涉其津者。
洞晓若神微言每吐。
预有比踪罔不折伏。
于是二僧叹揖。
自以弗及之也。
齐太尉文宪王公
深怀钦悦爰请安居。
常叹相知之晚。
太宰文宣王
建立正典绍隆释教。
将讲净名选穷上首。
乃招集精解二十馀僧。
探授符策乃得于
年腊最小独居末坐。
敷述义理罔或抗衡。
道俗翕然弥崇高誉。
先是会稽慎法师
志欲宣通妙法。
乃请文宣方求讲匠。
称普闻允当佥属。
遂流连会稽多历年祀伏膺鼓箧寔系有徒。
但以律部未精重游京辇。
信同瓶喻有似灯传。
俄而十诵明了诸部薄究。
未还吴郡道流生地。
学人裹粮随之不少。
永元二年重游
居法华山结众弘业
及齐德将谢。
王室大骚。
天地既闭经籍道废。
遂翻然高举。
欲终焉
逮有梁革命。
大弘正法。
皇华继至。
方游京辇。
天子下礼承修。
荣贵莫不竦敬。
圣僧宝志迁神。
窀穸于钟阜
于墓前建塔。
寺名开善
居之。
未受具戒。
于定林上寺。
遂推令居前。
垂示崇敬之迹。
识知德望有归告之先见矣。
梁武崇信释门。
宫阙恣其游践。
主者以负扆南面域中一人。
议以御坐之法唯天子所升。
沙门一不沾预。
闻之勃然厉色。
即入金门上正殿踞法座抗声曰。
贫道昔为吴中顾郎。
尚不惭御榻。
况复乃祖定光。
金轮释子也。
檀越若杀贫道即杀。
不虑无受生之处。
若付在尚方。
狱中不妨行道。
即拂衣而起。
帝遂罢敕任从前法。
斯跨略天子高岸释门。
皆此类也。
有野姥者。
工相人也。
为记吉凶百不失一。
曰。
法师聪辩盖世天下流名。
但恨年命不长。
可至三十一矣。
时年二十有九。
闻斯促报讲解顿息。
竭精修道发大誓愿足不出门。
遂探经藏得金刚般若。
受持读诵毕命奉之。
至所危暮年香汤洗浴净室诵经以待死至。
俄而闻空中声曰。
善男子。
汝往年三十一者。
是报尽期。
由般若经力得倍寿矣。
后出山试过前相者。
乃大惊起曰。
何因尚在世也。
前见短寿之相。
今了一无。
沙门诚不可相矣。
问。
今得至几。
答云。
色相骨法年六十馀。
曰。
五十为命。
已不为夭。
况复过也。
乃以由缘告之。
相者欣服。
竟以毕年辞世。
终如相言。
于是江左道俗。
竞诵此经。
多有徵应。
乃至于今日有光大。
感通屡结。
梁大同中
敬重三宝利动昏心。
浇波之俦。
肆情下达。
僧正宪网无施于过门。
帝欲自御僧官维任法侣。
主书遍令许者署名。
于时盛哲无敢抗者。
匿然投笔。
后以疏闻
以笔横轹之告曰。
佛法大海非俗人所知。
帝览之不以介意。
斯亦拒怀略万乘季代一人。
而帝意弥盛。
事将施行于世。
后未同。
而敕已先被。
晚于华光殿设会。
僧大集。
后藏方至。
曰。
比见僧尼多未诵习。
白衣僧正不解科条。
俗法治之伤于过重。
弟子暇日欲自为白衣僧正亦依律立法。
此虽是法师之事。
然佛亦复付嘱国王。
向来与诸僧共论。
咸言不异。
法师意旨如何。
曰。
陛下欲自临僧事。
实光显正法。
但僧尼多不如律。
所愿垂慈矜恕此事为后。
曰。
弟子此意岂欲苦众僧耶。
正谓俗愚过重。
自可依律定之。
法师乃令矜恕。
此意何在。
答曰。
陛下诚欲降重从轻。
但末代众僧难皆如律。
故敢乞矜恕。
曰。
请问诸僧犯罪。
佛法应治之不。
答曰。
窃以佛理深远教有出没。
意谓亦治不治。
曰。
惟见付嘱国王治之。
何处有不治之说。
答曰。
调达亲是其事。
如来置之不治。
曰。
法师意谓。
调达何人。
答曰。
调达乃诚不可测。
夫示迹正欲显教。
若不可不治。
圣人何容示此。
若一向治之。
则众僧不立。
一向不治亦复不立。
帝动容追停前敕。
诸僧震惧相率启请。
曰。
藏法师是大丈夫心。
谓是则道是。
言非则道非。
致词宏大。
不以形命相累。
诸法师非大丈夫。
意实不同言则不异。
弟子向与藏法师硕诤。
诸法师默然无见助者。
岂非意在不同耳。
事遂获寝。
出告诸徒属曰。
国王欲以佛法为己任。
乃是大士用心。
然衣冠一家子弟十数。
未必称意。
况复众僧。
五方混杂未易辩明。
正须去其甚泰耳。
且如来戒律布在世间。
若能遵用足相纲理。
僧正非但无益为损弘多。
常欲劝令罢之。
岂容赞成此事。
或曰。
理极如此。
当万乘之怒何能夷然。
笑曰。
此实可畏。
但吾年老。
纵复旨附会。
终不长生。
然死本所不惜。
故安之耳。
法云谓众曰。
帝于义理之中未能相谢。
一日之事真可愧服不久敕于彭城寺讲成实。
听侣千馀。
皆一时翘秀。
学观荣之。
又敕于慧轮殿讲波若经。
别敕大德三十人预座。
开释发趣各有清拔皆著私记拟后传习。
天监末年春舍身忏。
招集道俗。
并自讲金刚般若以为极悔。
惟留衣钵。
馀者倾尽一无遗馀。
陈郡谢几卿
指挂衣戏曰。
犹留此物尚有意耶。
曰。
身犹未灭意何由尽。
而尚怀靖处托意山林。
还居开善因不履世。
时或敕会。
乃上启辞曰。
夙昔顾省心惑不调。
欲依佛一语于空闲自制。
而从缘流二十馀载。
在乎少壮故可推斥。
今既老病身心俱减。
若复退一毫。
便不堪自课。
故愿言静处少自营卫。
非敢傲世求名。
非欲从闲自诞。
是常人近情。
惧前径之已迫耳。
帝手敕喻曰。
求空自闲依空入慧。
高蹈养神实是胜乐。
不违三乘。
亦以随喜。
惟别之际能无怅然。
岐路赠言古人所重。
犹劝法师
行无碍心。
大悲为首方便利益。
随时用舍不宜顿杜。
以隔碍心行菩萨道无有是处。
敕往反频。
仍久之然持操不改。
帝将受菩萨戒敕僧正牒老宿德望。
时超正略牒法深慧约智藏三人。
而帝意在于智者。
仍取之矣。
皇太子尤相敬接。
将致北面之礼。
肃恭虔往。
朱轮徐动鸣笳启路。
降尊下礼就而谒之。
从遵戒范永为师傅。
又请于寺讲涅槃。
亲临幄坐爰命咨质。
朝贤时彦道俗盈堂。
法筵之盛未之前闻。
又于北阁更延谈论。
皆叹曰。
陪预胜席未曾有也。
任吹虚舟真行平等。
毁誉不动荣利未干。
宴坐空闲毅然山立。
虽神宇凝隔风韵清高。
其应物也汲汲然如有不足。
可谓望俨即温。
君子之变者矣。
自现处岩岫晦形人世。
又于寺外山曲别立头陀之舍六所。
并是茅茨容膝而已。
皇太子闻而游览。
各赋诗而返。
其后章
非曰乐逸游。
意欲识箕颍。
结心世表。
常行忏悔。
每于六时翘仰灵相。
理味深玄浅思斟酌自抱疑碍。
恐乖圣意多僻。
因而恳恻词泪俱发。
尝宿灵曜寺。
夜行暂用心。
见有金光照曜。
一室洞明。
人问其故。
答曰。
此中奇妙未可得言。
是旦遘疾至于渐。
帝及储君中使相望。
四部白黑日夜参候。
敕为建齐手制愿文。
并继以医药。
而天子不整。
唯增不降。
临终词色详正。
遗言唯在弘法。
普通三年九月十日卒于寺房。
春秋六十有五。
敕葬独龙之山。
赴送盈道同为建碑。
坟所寺内各一。
安太守萧机制文。
湘东王绎制铭。
太子中庶子陈郡殷钧为立墓志。
常梦见金粟如来入室共谈执二麈尾。
其一宝装。
其一者素。
留素者与
徵士庐江何胤
吴郡虎丘。
遇一神僧。
捉一函书云。
有人来寄语顷失之。
及开函视全不识其文词。
后访
是大庄严论中间两纸也。
时人咸谓藏之所致。
彭城刘混之罪当从戮。
时处后堂。
为帝述四等义。
外奏闻之。
曰。
今为国事不得道四等义如何。
曰。
言行乘机也。
发而不中。
失在何人。
四等之举义非徒设。
帝遂舍而不问。
竟以获免。
刘氏终亦不委斯由。
其潜济益被率多如此。
凡讲小品涅槃般若法华十地金光明成实百论阿毗昙心等。
各著义疏行世。
僧成北周 476 — 563年7月18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九 神化科
咸阳灵武程氏子。
戏聚沙塔。
志见幼年。
亲爱所缠。
晚从薙落。
时已二十六矣。
既获依止道原法师随觐孝文荐蒙降礼。
盖原师。
魏代之名匠云。
太和未偕至
遇勒那三藏。
受禅法。
其于玄秘。
宿禀生知。
那奇之每曰。
心学东流。
能造诣者。
其斯人乎。
大统中
周祖方总百揆。
下诏曰。
师目丽重瞳。
偏同虞舜
背隆伛偻。
又似周公
德宇纯懿。
轨量难模。
言为世宝。
笃志住持。
其有法事之宜兴。
俗务之宜废。
发于奏议见之施行可。
昭玄三藏保定初
诏升国三藏。
逮平荆梁益州大德五十馀人。
至京条以真谛妙宗。
质问所答文理舒畅。
南北贯通。
披决隐滞。
洞出情外。
皆伏其淹博。
一日忽语其徒曰。
江南某寺堂且崩压。
可急治香火诵观世音号。
以救之当是时。
扬都道俗数百人。
方法集一讲堂上。
闻东北有香气。
及伎乐声于是空堂趋出候听。
而堂随摧坏。
众幸无损。
三年七月十八日
卒于大追远寺。
春秋八十有八。
讣闻。
上哀恸即以其日。
窆于东郊门外。
仍诏有司置大福田寺图形于壁。
弟子昙相等。
树碑墓上。
义城庾信制文。
释僧实北周 476 — 563年7月18日
姓程
咸阳灵武人
幼怀雅亮。
清卓不偷。
尝与诸僮共戏。
或摘叶献香。
或聚砂成塔。
知为信奉之渐。
亲眷爱结。
年二十六。
乃得剃落。
道原法师
擅名魏代
往归焉。
随见孝文
便蒙降礼。
大和末
从原至
因遇勒那三藏。
授以禅法。
每处皇宫。
咨问禅秘。
于是寻师问道。
备经循涉。
三学通览。
偏以九次雕心。
故得定水清澄。
禅林荣蔚。
兼又道契生知。
化通关壤。
勤整四仪。
静修三法。
周太祖文皇
魏大统中
下诏曰。
师目丽重瞳。
偏同虞舜
背隆伛偻。
分似周公
德宇纯懿。
轨量难模。
昭玄三藏。
言为世宝。
保定年。
太祖又曰。
师才深德大。
宜庇道俗。
以隆礼典。
乃躬致祈请。
为国三藏。
受之。
益州大德。
五十馀人。
各怀经部。
送像至
真谛妙宗。
条以问
既而慧心潜运。
南北疏通。
即为披决。
洞出情外。
并神而服之。
于是陶化京华。
久而逾盛。
忽一旦告僧曰。
急备香火。
修理法事。
诵观世音。
以救江南
某寺堂崩厄也。
当尔之时。
扬都讲堂。
正论法席。
数百道俗。
充满其中。
闻西北异香。
及空中妓乐。
合堂惊出。
同共闻听。
堂歘摧坏。
大众无损。
奏闻梁主。
乃移以问周。
果如实祐。
大送珍宝。
锡遗相续。
但取三衣什物而已。
馀随散之。
由尔名振二国。
事参至圣。
保定三年七月十八日
卒于大追远寺。
春秋八十有八。
徐雄南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齐东海人
徐文伯子。
家传医术,尤工诊察。
医术为江东所称。
奉朝请,历员外散骑侍郎
尔朱仲远北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北秀容川人尔朱彦伯弟。
颇知书计,落魄无行。
尝伪造从兄尔朱荣启请表,入为官,大得财货,以资酒色。
孝庄帝时累官车骑大将军徐州刺史
荣死,勒众进逼京师
节闵帝立进爵彭城王
贪暴淫乱,民比诸豺狼。
高欢起兵,仲远与天光败于韩陵,乃奔梁,死于江南
全后魏文·卷五十三
仲远,荣从弟。
孝庄初为直寝、宁远将军步兵校尉,除平北将军建兴太守封顿丘县侯,加散骑常侍,及改郡立州,迁使持节车骑将军建州刺史,加侍中,进爵为公,寻改封清河郡,又加车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转徐州刺史、兼尚书左仆射、三徐大行台、督三徐诸军事普泰初加督二兖,进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东道大都督大行台封彭城王,寻加大将军、兼尚书令、徐兖二州刺史,又加太宰,韩陵战败奔梁,死于江南
虞僧诞南梁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梁会稽馀姚人
国子助教教授《左氏传》,听者数百人。
国子博士崔灵恩聚徒讲授,用《左传》服氏解,不为江东所好,乃改说杜预义,每文句常申服以难杜。
僧诞精杜学,作《申杜难服》以答之。
后世并传。
僧慧思陈朝 515 — 577
释慧思
俗姓李氏
武津人也。
少以弘恕慈育知名。
闾里称言颂逸恒问。
尝梦梵僧劝令出俗。
骇悟斯瑞辞亲入道。
所投之寺非是练若。
数感神僧训令斋戒。
奉持守素梵行清慎。
及禀具足道志弥隆。
迥栖幽静常坐综业。
日惟一食不受别供。
周旋迎送都皆杜绝。
诵法华等经三十馀卷。
数年之间千遍便满。
所止庵舍野人所焚。
遂显厉疾求诚乞忏。
仍即许焉。
既受草室持经如故。
其人不久所患平复。
又梦梵僧数百形服瑰异。
上坐命曰。
汝先受戒律仪非胜。
安能开发于正道也。
既遇清众。
宜更翻坛祈请师僧三十二人。
加羯磨法具足成就。
后忽惊寤方知梦受。
自斯已后勤务更深。
剋念翘专无弃昏晓。
坐诵相寻用为恒业。
由此苦行得见三生所行道事。
又梦弥勒弥陀说法开悟。
故造二像并同供养。
又梦随从弥勒与诸眷属同会龙华
心自惟曰。
我于释迦末法受持法华。
今值慈尊感伤悲泣豁然觉悟。
转复精进灵瑞重沓。
瓶水常满供事严备。
若有天童侍卫之者。
因读妙胜定经。
叹禅功德。
便尔发心修寻定友。
时禅师慧文
聚徒数百。
众法清肃道俗高尚。
乃往归依从受正法。
性乐苦节营僧为业。
冬夏供养不惮劳苦。
昼夜摄心理事筹度。
讫此两时未有所證。
又于来夏束身长坐系念在前。
始三七日发少静观。
见一生来善恶业相。
因此惊嗟倍复勇猛。
遂动八触发本初禅自此禅障忽起。
四肢缓弱不胜行步。
身不随心。
即自观察
我今病者皆从业生。
业由心起。
本无外境。
反见心源业非可得。
身如云影相有体空。
如是观已。
颠倒想灭。
心性清净。
所苦消除。
又发空定心境廓然。
夏竟受岁慨无所获自伤昏沈。
生为空过深怀惭愧。
放身倚壁。
背未至间霍尔开悟。
法华三昧大乘法门一念明达
十六特胜背舍除入。
便自通彻不由他悟。
后往鉴最等师。
述己所證。
皆蒙随喜。
研练逾久前观转增。
名行远闻四方钦德。
学徒日盛机悟寔繁。
乃以大小乘中定慧等法。
敷扬引喻用摄自他。
众杂精粗是非由起。
怨嫉鸩毒毒所不伤。
异道兴谋谋不为害。
乃顾徒属曰。
大圣在世不免流言。
况吾无德岂逃此责。
责是宿作。
时来须受。
此私事也。
然我佛法不久应灭。
当往何方以避此难。
时冥空有声曰。
若欲修定。
可往武当南岳
此入道山也。
齐武平之初
背此嵩阳。
领徒南逝高骛前贤。
以希栖隐。
初至光州
值梁孝元倾覆国乱前路梗塞。
权止大苏山
数年之间归从如市。
其地陈齐边境。
兵刃所冲。
佛法云崩五众离溃。
其中英挺者。
皆轻其生重其法。
忽夕死庆朝闻。
相从跨险而到者。
填聚山林。
供以事资。
诲以理味。
又以道俗福施。
造金字般若二十七卷金字法华。
琉璃宝函庄严炫曜。
功德杰异大发众心。
又请讲二经。
即而叙构。
造尽莫非幽赜。
后命学士江陵智顗
代讲金经。
至一心具万行处。
有疑焉。
为释曰。
汝向所疑。
此乃大品次第意耳。
未是法华圆顿旨也。
吾昔夏中苦节此。
后夜一念顿发诸法。
吾既身證不劳致疑。
受法华行法。
三七境界难卒载叙。
师位即是十地。
曰非也。
吾是十信铁轮位耳。
时以事验。
解行高明根识清净。
相同初依能知密藏。
又如仁王。
十善发心长别苦海。
然其谦退言难见实故本迹叵详。
后在大苏。
弊于烽警。
山侣栖遑不安其地。
又将四十馀僧经趣南岳
陈光大六月二十二日也。
既至告曰。
吾寄此山正当十载。
过此已后必事远游。
又曰。
吾前世时曾履此处。
巡至衡阳值一佳所。
林泉竦净见者悦心。
曰。
古寺也。
吾昔曾住。
依言掘之。
果获之房殿基墌僧用器皿。
又往岩下。
吾此坐禅。
贼斩吾首。
由此命终。
有全身也。
佥共寻觅。
乃得枯骸一聚。
又下细寻便获髅骨。
思得而顶之。
为起胜塔。
报昔恩也。
故其往往传事验如合契。
其类非一。
自陈世心学莫不归宗。
大乘经论镇长讲悟。
故使山门告集日积高名。
致有异道怀嫉密告陈主。
北僧受齐国募掘破南岳
敕使至山。
见两虎咆愤。
惊骇而退。
数日更进。
乃有小蜂来螫额。
寻有大蜂吃杀小者。
衔首前飞扬而去。
陈主具闻。
不以诫意。
不久谋罔一人暴死。
二为猘狗啮死。
蜂相所徵。
于是验矣。
敕承灵应
乃迎下都止栖玄寺。
尝往瓦官。
遇雨不湿履泥不污。
僧正慧皓与诸学徒。
相逢于路。
曰此神异人。
如何至此。
举朝属目道俗倾仰。
大都督吴明彻
敬重之至奉以犀枕。
别将孝威
往寺礼勤。
在道念言。
吴仪同所奉枕者。
如何可见。
比至思所将行致敬。
便语曰。
欲见犀枕可往视之。
又于一日忽有声告。
洒扫庭宇。
圣人寻至。
即如其语。
须臾到。
威怀仰之言于道俗。
故贵贱皂素不敢延留。
人船供给送别江渚。
思云。
寄于南岳止十年耳。
年满当移不识其旨。
及还山舍。
每年陈主三信参劳。
供填众积。
荣盛莫加。
说法倍常神异难测。
或现形小大。
或寂尔藏身。
或异香奇色祥瑞乱举。
临将终时。
从山顶下半山道场。
大集门学连日说法。
苦切呵责闻者寒心。
告众人曰。
若有十人不惜身命常修法华般舟念佛三昧方等忏悔常坐苦行者。
随有所须吾自供给必相利益。
如无此人吾当远去。
苦行事难竟无答者。
因屏众敛念。
泯然命终。
小僧云辩
见气乃绝号吼大叫
便开目曰。
汝是恶魔。
我将欲去。
众圣畟然相迎极多。
论受生处。
何意惊动妨乱吾耶。
痴人出去。
因更摄心谛坐至尽。
咸闻异香满于室内。
顶暖身软颜色如常。
陈太建九年六月二十二日也。
取验十年宛同符矣。
春秋六十有四。
江东佛法弘重义门。
至于禅法。
盖蔑如也。
慨斯南服。
定慧双开。
昼谈理义夜便择。
故所发言无非致远便验因定发慧。
此旨不虚。
南北禅宗罕不承绪。
然而身相挺特。
能自胜持。
不倚不斜。
牛行象视。
顶有肉髻异相庄严。
见者回心不觉倾伏。
又善识人心鉴照冥伏。
讷于言过方便诲引。
行大慈悲奉菩萨戒。
至如缯纩皮革。
多由损生。
故其徒属服章。
率加以布。
寒则艾纳用犯风霜。
自佛法东流。
几六百载。
惟斯南岳慈行可归。
余尝参传译屡睹梵经。
讨问所被法衣。
至今都无蚕服。
纵加受法不示得成。
故知若乞若得蚕绵作衣。
准律结科斩舍定矣。
约情贪附何由纵之。
思所独断高遵圣检。
凡所著作口授成章。
无所删改。
造四十二字门两卷。
无诤行门两卷。
释论玄。
随自意。
安乐行。
次第禅要。
三智观门等五部各一卷。
并行于世。
释慧思
俗姓李氏
武津人也。
少以弘恕慈育知名闾里。
常梦梵僧劝令出俗。
骇悟斯瑞辞亲入道。
数梦神僧劝令斋戒。
唯一食不食别供。
所止庵舍。
野人焚其所居。
遂显疠疾求诚忏悔。
所患平复。
又梦梵僧数百形服镶异。
上座命曰。
汝先受戒律仪非胜。
安能开发于正道也。
既遇清众宜更翻坛。
祈请师僧四十二人加羯磨法。
具足成就后忽惊悟。
方知梦受。
复梦弥勒。
弥勒说法开悟。
故造二像并同供养。
又梦随弥勒与诸眷属同会法华。
心自惟曰。
我于释迦末法受持法华。
今值慈尊豁然开悟。
转复精进。
灵瑞重沓。
瓶水常满。
供养严备若有天童侍卫之者。
自大苏山将四十馀僧径趋南岳
既至谓徒曰。
吾寄此山期十载。
以后必事远游。
师曰。
吾前生曾居此处领徒。
陟岭见一所林泉胜异。
古寺也。
吾昔居之。
掘地果得僧用器皿殿宇基址。
又指两石下得遗骸。
乃建塔。
今三生塔是也。
又于东畔灵岩之傍建台。
为众讲般若法。
正当大岳之心。
般若寺是也。
南北学徒来者云集。
师患无水。
忽见岩下润。
以锡杖卓之。
果得一泉。
犹未周续。
有二虎引师登岭。
跑地哮吼。
泉水流迸。
虎跑泉是也。
或问。
何不下山教化众生。
一向目视云汉作么。
师曰。
三世诸佛被我一口吞尽。
更有甚么众生可度者。
江左佛学盛学义门。
南度定慧双举。
道风既盛名称普闻
俄有道士生妒害心。
密告陈主诬师。
乃北僧受齐国券。
斸断岳心钉石兴妖。
帝遂遣使追师使至石桥。
见二虎跑愤大蛇当路。
使惊乃誓曰。
我见思禅师当如佛想。
若起恶心任汝所伤。
虎蛇乃退。
使见师再拜以事白。
未至之前。
师见一小蜂来螫(音栻)其面。
即为大蜂咬杀。
衔至师前。
师入定观之。
知是宿冤欲相娆害。
师谓使曰。
使者先去贫道续来。
七日后飞锡而往四门。
关吏齐奏。
师入帝已惊异。
及师朝见帝遂下迎。
复问左右。
卿等见此僧何如人。
对云。
常僧。
帝曰。
朕见其踏宝花乘空而至。
乃迎师入殿供养。
道士罪以欺罔欲尽诛之。
师恳帝曰。
此宿冤。
愿陛下赦之。
乃可其奏。
敕彼道士给师役使。
师奏辞还山。
帝饯以殊礼。
未几道士诬师者一人暴死。
一人为犬所啮而毙。
应蜂兆矣。
自是每年陈主三信参劳荣盛莫加。
而神异难测。
遇雨不湿履泥不污。
或现形大小。
或寂尔藏身。
是年六月临将终时。
连日说法。
苦切呵责。
闻者寒心。
至二十二日屏众泯然而逝。
小师灵辨号恸。
乃开目曰。
何惊动吾耶。
痴人出法。
言讫长往。
僧明北周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姓姜氏
鄜之内部人
性质朴。
有操守。
然于竺坟鲁诰。
无所治习。
而人知向慕。
坊州
一日偶见光发西南山谷间。
从得石趺一于涧底。
且远望其旁。
有卧石如像者。
土掩其半。
就掘之则固像也。
虽相好完美。
而色正黑。
自踵至顶。
高馀三丈。
即率众扶举。
莫能胜。
武帝已崩。
元嗣历。
明因秉炉祝曰。
若佛法重兴。
苍生有赖。
希现威灵。
得遂其愿。
俄像起行。
径趋石趺。
卓然而立。
见者骇叹。
有司以其事闻。
上大喜为复教。
仍改年为大象。
以纪其瑞。
诏复以其地构寺。
额大像。
获居之。
又若徐州吴寺之太子思惟像。
京师崇义寺之石影像。
襄阳金像寺之丈六无量寿像。
荆州长沙寺像。
高齐定州之观音像。
及高王经
襄阳弥天释所铸之金像。
扬都长干寺之育王像。
梁祖所事等身金银二像。
僧护石像。
皆灵验莫测。
兹因略述。
以晓流俗 太子思惟像者。
盖以其状言也。
沙门法显东晋时
游历西。
域。
会有微疾。
心思乡里粳稻饭。
投一伽蓝。
主人款遇殊勤至。
为敕沙弥
取粳饭以进。
顾沙弥
踵血犹湿。
云顷往彭城吴苍鹰家分卫。
而犬啮之。
始寤其瞬息数万里。
岂亦常僧可能哉。
后东还。
访苍鹰于彭城
入门见血涂阖上。
问之则曰。
某年月日尝有僧。
乞食至此。
而犬啮之尔。
计其年月。
不小误。
谓苍鹰曰。
此罗汉圣僧血。
谨护之勿去也。
于是苍鹰。
即其宅创寺。
以忏咎。
求像于扬都
方济江。
舟倾侧欲覆。
忽有二骨长丈许。
随流腾入舟中。
遂济无挠。
及岸视之。
则龙齿也。
卒输之官府。
未几。
苍鹰获像于婆罗门僧。
初苍鹰偶憩林树间。
僧持像至云。
欲施徐州吴苍鹰供养也。
苍鹰曰。
我身是也。
僧忻然付之。
今在相州邺县大慈寺 石影像者。
石崇一尺。
径六寸。
紫色八觚。
内外映彻。
而如来菩萨。
浮图伽蓝。
天人山海。
帐盖床座。
三涂苦趣。
变现不一。
或前后相类。
或每楞不同。
隐显靡恒。
岂得而槩论哉。
梁大清中。
天竺沙门
奉以入贡。
会侯景之乱。
置之庐山西林寺像顶而去。
隋开皇十年
炀帝晋王镇淮海。
遣使王延寿
取之。
王宝玩特甚。
遇有他役。
则函之以自随。
入登储贰
藏于曲池日严寺。
非外人所得瞻睹也。
武德七年
归崇义寺。
贞观六年
诏入内。
无量寿像者。
东晋沙门道安
宁康三年。
八月八日造。
明年季冬
严饰既就。
刺史郗恢创莅此蕃。
而像独步趋万山。
率众迎还其寺。
而夕复出。
住寺外。
梁普通三年
诏于建兴苑。
铸金铜趺。
以承之。
高六尺。
广一丈。
刘孝仪制赞立碑 长沙寺像者。
晋太元间
现于城北。
高七尺。
光相奇特。
人有遇其夜行者。
谓非类。
以刀击之。
且视则像有刀痕。
梁祖命使。
迎以供养讫。
三日送同泰寺
后寺被火。
堂塔并尽。
唯像居殿中岿然 定州像者。
元魏敬德
防州人也。
居家事观音像谨。
天平中
应募定州
为劫盗所妄指。
逮系京狱。
困拷掠诬伏。
且即刑。
敬德夜坐狱中。
泣誓曰。
被枉如此。
当是曩宿枉他所致尔。
今幸偿毕。
则愿代受一切众生。
枉屈祸也。
既而假寐。
一沙门见梦曰。
观音救生
皆诸佛名。
卿能诵满千过者。
免死厄。
复教诵数过。
敬德既寤。
无所遗忘。
竟诵不辍口。
满百过。
顷焉牵赴市。
且行且诵。
仅千过。
而刑者三折其刀。
至三易刀。
肤体无小损。
丞相欢闻而异之。
遽奏免其罪。
诏传其于世。
敬德既归防。
徐视其像。
则项上三刀痕故在也。
敬德大感恸 襄阳金像者。
晋太元十九年。
岁次甲午比丘道安
襄阳西郭。
造丈八金像。
此像更三周甲子。
越百八十年。
而后灭。
此记书之像腋下。
倒垂衣褶中。
周武建德三年。
甲午之岁。
开府长孙哲。
荆州
太原王乘副之。
哲性凶暴。
甫视事。
先令毁像。
众进谏则愈益怒。
胥卒奔走从命。
谩以绳系像颈。
率百馀人挽之。
像屹立不动。
哲谓其弗力。
杖监者百。
复挽如故。
犹不动。
乃益人至五百。
始踣。
声震地撼。
人物骇慄。
哲独喜跃不自胜。
亟命镕冶。
唱快。
遽驰马。
往报太原公
忽堕马。
伤败肢骨。
失音直视。
至夜而卒。
验其所记年月。
若合符节。
则世相定业之说当矣 长干寺育王像者。
光趺身相。
祥瑞通感。
具如前传。
亢阳之岁。
必驾御辇。
迎像入宫。
上加油帔前导罗盖。
僧众从后。
初虽炎赫。
像至中途。
则每霶𩃰霢霂。
生物濡洽矣。
国家所赖。
以有年也。
陈祯明中
像忽西向。
直月监堂。
屡移向南。
晨起视之。
复西向。
事闻。
诏迎入太极殿
设斋行道。
先是像戴七宝冠。
珠玉饰之。
重约百斤。
复以锦冒加其上。
翌旦则冠挂像手。
而冒犹覆顶也。
上使为戴冠覆冒。
如常时。
因膜拜以祷之曰。
苟国家有不祥者。
宜再脱冠。
明起视之复然。
隋开皇九年陈亡。
诏致像大内供养。
上对之。
每不敢坐。
盖以像立故也。
久之诏曰。
朕年老。
不堪久立侍像。
其今有司造坐佛。
如育王像者。
送本像于兴善寺供养。
像伟特。
所在莫能容。
移置北面以图迁奉。
日像则南面。
或疑人所为者。
乃刹之北面。
而扄鐍其户。
且视之。
像面南如昨。
众惧皆礼谢 梁祖等身金银二像者。
奉之重云殿。
晨夕礼敬者五十年。
侯景之篡。
太尉王僧辨既诛
谋迎贞阳侯渊明于齐而立之。
犹豫未定。
僧辨使女婿杜龛
宿卫宫阙。
性贪悍。
欲毁二像。
铸金银铤。
初殿周匝为阁道。
号三休阁
而像顶正出阁上。
遣数十人。
登阁镵像顶。
像并回顾。
众惊悚。
皆默瘖昏醉。
随遍身青肿。
如见击状。
号呼数日
创烂而死。
陈有江南武帝昉徂落。
临川王茜。
入承大统
方治葬具。
造辒辌车。
时以国用窘乏。
诏取像殿宝帐。
珩佩珠玉。
以充给之有司部集人力将事屏撤。
而云气滃郁。
拥殿内外交暗。
其馀方所
霁景朗。
观者四合。
竞骇其异。
而雨注电射。
烟焰歘涨。
众见殿像腾举。
高薄霄汉。
渐远渐微。
焂然而没。
顷之云敛雨过。
就视其地则惟柱础存焉。
后或见之海上 僧护石像者。
高齐时造长丈八。
发愿为之。
然未得石。
会于寺北谷中。
见石仆地。
约如其数。
顾工营治。
涉期而仅了面腹。
以背著地。
势未易。
具众力翻之。
卒莫之动。
日石忽自转。
以就磨琢。
及成。
移置殿中。
周师之破齐也。
像先流汗。
晋州陷。
尽火诸寺。
像独完美。
虽饶人牛力。
终不仆。
寻有僧周
垒瓦木土堑。
以营护之。
须臾失僧所在。
或以木折像二指。
见梦于人曰。
吾指痛。
且而续其指。
开皇十年
盗归殿幡盖云。
夜每梦。
丈八人责让之。
已上并戴旌异记。
僧明
俗姓姜
鄜州内部人
住既山栖。
立性淳素。
言令质朴叙悟非任。
而能守禁自修。
不随鄙俗。
虽不闲经诰。
然履操贞梗。
有声时俗。
因游邑落往还山谷。
见一陭岸屡有异光。
怪而寻讨上下循扰。
乃见涧底石跌一枚。
其状高大。
远望岸侧卧石如像。
半现于外。
遂加功发掘。
乃全像也。
形同佛相。
纯如铁磺。
不加錾琢宛然圆具。
举高三丈馀。
周武已崩。
元嗣历。
情发增勇不惧严诛。
顾问古老无知来者。
其地久荒榛梗。
素非寺所。
明自惟曰。
当是育王遗像散在人间。
应现之来故在斯矣。
即召四远同时拖举。
事力既竭全无胜致。
乃执炉誓曰。
若佛法重兴。
苍生有赖者。
希现威灵得遂情愿。
适发言已。
像乃忽然轻举。
从山直下径趣趺孔。
不假扶持卓然峙立。
大众惊嗟得未曾有。
因以奏闻。
帝用为嘉瑞也。
乃改元为大像焉。
自尔佛教渐弘。
明之力也。
又寻下敕。
以其所住为大像寺
今所谓显际寺是也。
坊州西南六十馀里。
时值阴暗更放神光。
明重出家。
即依此寺尽报修奉。
大感物心。
开皇中年卒于彼寺。
余以为兴福之来。
事有机会。
感见奇迹。
其相弥隆。
略引五三用开神理。
至如徐州吴寺太子思惟瑞像者。
东晋沙门法显
厉节西天历观圣迹。
往投一寺。
小大承迎。
时遇疾心希乡饭。
主人上坐亲事经理。
沙弥为取本乡斋食。
倏忽往还。
脚有疮血。
云往彭城吴苍鹰家求食。
为犬所齧。
怪其旋转之顷而游万里之外。
方悟寺僧并非常也。
及随船还。
故往彭城访吴苍鹰。
具知由委。
其犬齧馀血涂门之处犹在。
曰。
此罗汉圣僧血也。
当时见为取食。
何期犬遂损耶。
鹰闻忏咎。
即舍宅为寺。
自至扬都
广求经像。
正济大江船遂倾侧。
忽有双骨各长一丈。
随波腾漾奄入船中。
即得安流升岸以事奏闻。
有司观检。
乃龙齿也。
鹰求像未获。
溯江西上。
暂息林间。
遇见婆罗门僧持像而行。
云往徐州与吴苍鹰供养。
鹰曰。
必如来言。
弟子是也。
便以像付之。
鹰将像还至
诏令模之。
合造十躯。
皆足下置字。
新旧莫辩。
任鹰探取。
像又降梦示其本末。
恰至鹰取还得本像。
乃还徐州
每有神瑞。
元魏孝文请入北台。
齐后主使者常彪之迎还邺下
齐灭周废。
僧藏弆。
大隋开教还重兴世
今在相州邺县大慈寺也。
京师崇义寺石影像者。
形高一尺径六寸许。
八楞紫色内外映彻。
其源梁武太清中。
天竺僧赍来谒帝。
侯景作乱。
便置江州庐山西林寺大像顶上。
至开皇十年
炀帝作镇江海。
广搜英异。
文艺书记并委雠括。
乃于杂传得影像记。
即遣中使王延寿往山推得。
王自虔奉在内供养。
在蕃历任。
每有行往函盛导前。
初无宁舍。
及登储贰乃送于曲池日严寺。
不令外人瞻睹。
武德七年
废入崇义
像随僧来。
京邑道俗备得观仰。
其中变现斯量难准。
或佛塔形像。
或贤圣天人。
或山林帐盖。
或三途苦趣。
或前后见同。
或俄顷转异。
斯并目瞩而叙之。
信业镜而非谬矣。
贞观六年
下敕入内。
外遂绝也。
襄阳金像寺丈六无量寿瑞像者。
东晋孝武宁康三年二月八日
沙门释道安之所造也。
明年季冬严饰成就。
刺史郗恢创莅此蕃。
像乃行至万山。
率道俗迎还本寺。
复以其夕出住寺门。
合境同嗟。
具以闻奏。
梁普通三年
敕于建兴苑铸金铜花趺高六尺广一丈。
上送承足。
立碑赞之。
刘孝仪为文又荆州长沙寺瑞像者。
晋太元年。
此像现于城北。
光相奇特具如前传。
形甚瑰异高于七尺。
昔经夜行。
人谓非类以刀击之。
及旦往视乃金像也。
刀所击处文现于外。
梁高奉法情欲亲谒。
虽加事力终无以致。
后遣侍中广赍香供丹款。
既达。
夜忽放光似随使往。
旦加延接还复留碍。
重竭请祈方许从就。
去都十八里。
帝躬出迎。
竟路放光相续不绝。
白黑欣庆。
在殿供养。
三日已后从大通门送同泰寺
末被火烧堂塔并尽。
惟像居殿岿然独存。
高齐定州观音瑞像。
及高王经者。
元魏天平定州募士孙敬德
于防所造观音像。
及年满还。
常加礼事。
后为劫贼所引。
禁在京狱。
不胜拷掠。
遂妄承罪。
并处极刑。
旦将决。
心既切至。
泪如雨下。
便自誓曰。
今被枉酷。
当是过去曾枉他来。
愿偿债毕了。
又愿一切众生所有祸横。
弟子代受言已少时依俙如睡。
梦一沙门教诵观世音救生
有佛名。
令诵千遍。
得免死厄。
德既觉已。
缘梦中
了无谬误。
比至平明已满百遍。
有司执缚向市。
且行且诵。
临欲加刑诵满千遍。
执刀下斫。
折为三段。
三换其刀。
皮肉不损。
怪以奏闻。
承相高欢。
表请免刑。
仍敕传写被之于世。
今所谓高王观世音是也。
德既放还。
观在防时所造像项。
有三刀迹。
悲感之深恸发乡邑
又昔弥天襄阳金像。
更历晋宋迄于齐梁
屡感灵相。
闻之前纪。
周武灭法。
建德三年甲午之岁。
太原公主秉。
荆州镇将
上开府长孙哲。
志性凶顽不信佛法。
闻有此像先欲毁之。
中士女被废僧尼。
掩泪痛心无由救止。
哲见钦崇弥至。
瞋怒弥盛。
逼逐侍从
速令摧殄。
令百馀人以绳系项。
牵挽不动。
哲谓不用加力。
便杖监事
人各一百牵之如故。
铿然逾固。
进三百人牵犹不动。
哲怒弥盛。
又加五百牵引方倒。
声振地动。
人皆悚慄。
哲独喜勇。
即遣镕毁之。
都无惭惧。
自又驰马欲报刺史
裁可百步堛然落地。
失瘖直视。
四支不胜。
至夜而卒。
道俗唱快。
当毁像时。
于腋下倒垂衣内铭云。
晋太元十九年。
岁次甲午。
比丘道安襄阳西郭造丈八金像此像更三周甲午百八十年当灭。
计勘年月。
兴废悉符同焉。
信知印手圣人建容范。
动发物心。
生灭之期世相难改。
业理之致复何虚矣。
扬都长干寺育王瑞像者。
光趺身相祥瑞通感。
五代侯王所共遵敬。
具如前传。
每有亢阳之岁。
请像入宫。
必乘御辇上加油帔。
僧众从像以盖自遮。
初虽炎赫洞天。
像出中途无不雨流滂注。
家国所幸。
有年斯赖所以道俗恒加雨候。
至陈氏祯年中。
像面转西。
直月监堂屡回正南。
及至晨起还西如故。
具以奏闻。
敕延太极殿
设斋行道。
先有七宝冠在于像顶。
饰以珠玉可重百斤。
其上复加锦帽。
夜至晓。
冠挂于像手。
锦帽犹加头上。
帝闻之乃烧香祝曰。
若必国有不祥。
还脱冠也。
仍以冠在顶。
及至晨脱挂如故。
上下同惧莫恻其徵。
及隋灭陈降。
举朝露首面缚京室。
方知其致。
文帝后知乃遣迎接大内供养。
以像立故帝恒侍奉不敢对坐。
乃下敕曰。
朕年老不堪久立侍佛。
可令有司造坐像。
其相还如育王本像。
兴善寺
既达此寺。
形相伟壮不会即机。
遂置于北面。
见像乃在南面中门。
众咸异焉。
还送北面坚封门钥。
旦更看像还在南。
佥皆愧悔谢其轻侮。
即见在寺。
图写殷矣。
梁高祖崇重释侣。
欣尚灵仪。
等身金银像二躯。
于重云殿晨夕礼敬。
五十许年初无替废。
侯景纂夺。
犹在供养。
太尉王僧辩
江南
元帝渚宫复没。
乃通款于齐。
贞阳侯为帝。
江左未定。
利害相雄。
女婿杜龛
典卫宫阙。
为性凶捍。
不见后世。
欲毁二像为金银挺。
先遣数十人上三休阁
令镵佛项。
二像忽然一时回顾。
所遣众人失瘖如醉。
不能自胜。
杜龛即被打筑。
遍身青肿惟见金刚力士怖畏之像。
竞来打击略无休息。
呻号数日洪烂而死。
及梁运在陈。
武帝崩背。
兄子陈茜嗣膺大业。
将修葬具造辒辌车国创新定未遑经始。
敕取重云殿中佛像宝帐珩佩珠玉蓥饰之具。
将用送终。
人力既丰四面齐至。
但见云气拥结围绕佛殿。
自馀方左白日开朗。
百工闻怪同本看睹。
须臾大雨横注。
雷电震吼。
烟张鸱吻火烈云中。
流光布焰高下相涉。
并见重云殿影二像峙然四部神王并及帐座一时腾上。
烟火相扶歘然远逝。
观者倾都咸生深信。
雨晴之后覆看故所。
惟见柱础存焉。
至后月馀有从东州来者。
是日同见殿影东飞于海。
今有望海者时往见之。
高齐日。
沙门僧护
守道直心不求慧业。
愿造丈八石像。
咸怪其言。
后于寺北谷中见一卧石可长丈八。
乃雇匠营造。
向经一周面腹粗了。
而背者地。
以六具拗举之。
如初不动。
夜至旦忽然自翻。
即就营讫移置佛堂。
晋州陷日像汗流地。
周兵入齐烧诸佛寺。
此像独不变色。
又欲倒之。
人牛六十馀头挽不可动。
忽有异僧。
以瓦木土墼垒而围之。
须臾便了。
失僧所在。
像后降梦信心者曰。
吾患指痛。
其人寤而视焉。
乃木伤其二指也。
遂即补之。
开皇十年
有盗像幡盖者。
梦丈八人入室责之。
贼遂惭怖悔而谢焉。
其像现存。
并见旌异记及诸僧录
然斯通感佛教备彰。
但是福门无非灵应
窃以像避延烧狩惊邪道。
影覆异术焚不灰。
灵骨之放神光。
密迹之兴弘
其相大矣。
具在前闻。
至如贞观五年梁州养寺慧光师弟子母氏。
贫窭内无袒衣。
来入子房取故袈裟。
作之而著。
与诸邻母同聚言笑。
忽觉脚热。
渐上至腰。
须臾雷震掷邻母百步之外。
土泥两耳闷绝日方得醒悟。
所用衣者遂被震死。
火烧焦蜷题其背曰。
由用法衣不如法也。
其子收殡又再震出。
乃露骸林下方终销散。
是知受持法服。
惠及三归之龙。
信不虚矣。
近有山居僧。
在深岩宿。
以衣障前。
感异神来形极可畏。
伸臂内探欲取宿者。
畏触袈裟碍不得入。
遂得免脱。
如是众相不可具纪。
如上下诸例中。
僧慧弼陈朝 538 — 599年3月15日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99 【介绍】: 南朝陈僧。
常州宜兴人俗姓蒋
幼聪颖,时许为王佐才
陈初,于惠殿寺出家,习《成实论》。
文帝时,游诸讲肆,精通玄极。
宣帝时,敕住长城报德寺,讲《涅槃》、《法华》等经,风动一时。
寻诏入
后归住常州安国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常州宜兴之蒋氏。
玄略
父元晛。
季父元举
皆有名位。
幼神爽。
见者嗟异焉。
永定二年
龙兴
武帝躬纡衮冕。
为剪周罗
诏上方给三衣什物。
仍师事慧殿寺领法师
领盖东南僧望也。
始从之受成实。
弱冠依宝梁明上弘新实天宫晃公。
敷心论。
遂精研力究。
而六足八犍。
四真五聚。
若指诸掌。
天嘉元年
乃去小务大。
学四论于绍隆哲公。
阅数旬该贯玄极。
然慧解沈郁。
词吐抑扬。
而名声益重矣。
太建十年
诏居长城报德寺
讲涅槃法华。
瓶锡盈堂。
簪裾满席。
禀戒承归者如市。
属哲公垂灭。
遣使招之。
付以曲几麈尾经书等。
以托后事。
南内附。
因归乡里。
缮治陈武所营安国寺而老焉。
真观法师为制寺碑。
文载别录。
开皇十九年正月疾。
三月十五日奄尔而化。
春秋六十有二矣。
华阳山
弟子慧方立碑。
释慧弼
姓蒋氏
常州义兴人也。
玄略以忠孝登朝。
父元贶以才华待诏
咸佩印绶并奏弦歌。
季父元举陈世公功。
庭列鼓钟路横骖驷。
车马之客填阶。
琴啸之宾盈席。
青襟之年神爽。
咸异嗟曰。
此子若逢凤德。
终为王佐之才。
既挺龙颐。
必有封侯之应。
情存出俗。
因而答曰。
无为之贵可以娱情。
有待之烦徒劳人耳。
于即蔬素迁迟便思脱躧。
武龙大兴元福。
永定二年
躬行衮冕为剪周罗
三衣什物一时通给。
乃伏业于惠殿寺领法师为弟子。
领东南竹箭震泽风声。
王族望僧涂香是属。
亲承雅训听受成实。
年登弱冠握锥淮海。
值宝梁明上盛弘新实。
天宫晃公又敷心论。
遂穷神追讨务尽教源。
所以六足八揵四真五聚。
明若指掌罔或有遗。
天嘉元年游诸讲肆。
旁求俊烈备见百梁
悟茅茨之陋。
频涉三休。
恨土阶之鄙。
乃去小从大徙辙旧章。
听绍隆哲公弘持四论。
才经一悟功倍常徒。
研味数旬精通玄极。
是知大智本行。
与日月而齐明。
称普闻
将风云而共远。
然其神思沈郁词吐抑扬。
剪万古之盘根。
朗百年之闇室。
浙左饮德更甚江东
太建十年
下敕于长城报德寺
讲涅槃法华。
瓶锡盈堂簪裾满席。
质疑请道接踵成林。
禀戒承归排肩如市。
莫不谓百步之香草或千年之圣人。
爰至哲公将乎大渐。
仍遣使者召还京室。
鸾几麈尾经书义疏。
预是讲仪一皆付嘱。
欲令法轮不断佛种相仍。
顶受遗令时满六年。
敷演论经各盈十遍。
传授之美复见伊人。
隋师伐罪陈运受终。
思报地恩言旋故里。
安国寺陈武所营。
基趾仍存房庑彫坏。
蒙犯霜露振锡扬烟。
广率良朋愿言修理。
故得寺宇光华门房俨丽。
真观法师制寺碑曰。
花塼锦石更累平阶。
秋莲还庄竦塔。
月临月殿。
粉壁照于金波。
云映云台
画梁承于玉叶是也。
至于经像缮修钟磬镕范。
其为法利胡可胜言。
开皇十九年正月
忽抱气疾便觉弥留。
至三月半午时从化
春秋六十有三。
窆于华阳之山。
学士慧方陪随岁久。
义解钩深。
堪任传灯。
咸以付嘱。
乃立碑于寺云。
僧智聚南北朝末隋初 538 — 60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8—609 【介绍】: 南北朝至隋时僧。
俗姓朱
幼出家于苏州虎丘寺
通习经论,时以为释门瑚琏。
南朝陈时诸王颇钦礼之。
后主至德二年,诏于太极殿讲《金光明经》。
次年,归住苏州东山精舍。
,名臣杨素苏威礼重之。
文帝开皇十二年,诏为僧官齐王杨暕驰书召之,以疾辞。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朱姓
神气清远。
彰于襁褓。
出家住苏州之虎丘东山寺
寺有胤法师
道艺之元匠也。
依以学。
无怠分阴。
同郡顾希凭。
会稽谢峻岳。
复以辞林理窟相与发明。
故能于弱冠之年。
即事讲说。
尤慕庄严皭师成实。
而服膺焉。
咨质既久。
疑滞咸析。
汝南周弘正。
博通内外。
监赏人伦。
见而叹曰。
诚释门之瑚琏也。
陈鄱阳王伯山
新安王伯。
新蔡王叔齐
并加钦属。
至德二年
诏于太极殿
开金光明经。
天子躬御法筵。
臣僚咸在。
于时云兴瓶写。
莫不歆艳。
三年丁外忧。
归隐旧里。
弘导不废。
开皇十一年
降玺书劳问。
尚书令楚公素
左仆射公威
躬造道场。
接足作礼。
进施予以效诚敬。
十二年
诏置僧官
以居平等之任。
郡将宗成刘公
从受菩萨戒。
齐王暕作牧淮海。
贻书迎之。
不起。
大业五年。
十二月二十四日终。
寿七十二。
即以其年之十二月
窆于山之南岭
子道恭等。
树碑旌行。
秘书虞世南文。
释智聚
姓朱氏
苏州虎丘东山寺
神气清远彰于襁褓。
深厌笼樊乐希寥廓。
初投武丘胤法师
胤道艺之重羽仪当世。
分阴无怠请益深旨。
有同郡顾希凭会稽谢峻岳。
义府经肆。
东南之美。
并钦高德同揖清风。
由是儒墨通弘真俗具举。
宫墙重仞允得其门。
才踰弱冠便弘讲说。
庄严㬭师。
新实一家鹰扬万代。
遂伏膺咨质百舍非远。
斐发既精疑滞咸折。
汝南周弘正。
博通内外鉴赏人伦。
常叹嘉之。
以为释门之瑚琏也。
陈鄱阳王伯山
新安王伯周
新蔡王叔齐
并降贵慕道延请敷说。
至德二年
奉敕于太极殿讲金光明。
天子亲临法席具僚咸在故能写此悬河振斯木铎。
亹亹奇韵超超入神。
或有捷径小道互持邪论。
莫不回车杜口改心易业。
人主叹赏称善久之。
至德三年
丁外母忧。
泣血衔哀殆将毁灭。
因此言归旧里。
止于东山精舍。
善说不休法轮常转。
开皇十一年
爰降敕书殷勤劳问。
法师栖身净土援志法门。
普为众生宣扬正教。
勤修功德率励法徒专心讲诵旷济群品。
钦承德业甚以嘉之。
尚书令楚公素
左仆射邳国公苏威
并躬到道场接足顶礼。
咸舍净财资庄形命。
十三年敕置僧官
道俗稽请居平等之任。
以雅道斯人。
直心应物。
和合之众清风穆如也。
郡将宗成刘公
夙仰高名常钦盛德。
及部临镇。
请为菩萨戒师。
齐王暕以帝子之贵作牧淮海。
乃降教书至山延曰。
弟子下车旧楚亟改炎凉。
逖听清规其来有日。
敬承幽栖山谷多历年所。
道风胜气独擅当今。
故以德冠林远道超生什。
炳斯慧炬以悟群迷独步江东何甚之美。
未获稽疑下筵餐承高义。
杼轴之劳载盈怀抱。
据虎之岫川途不遥。
翔鹭之涛风烟相接。
心愿振忍辱之衣。
赴翘勤之望。
乃固辞以疾。
事不获从。
引藉平台深加敬礼。
频遣使人请弘大教。
惟志违人世心逸江湖。
词翰恳恻固求东返。
王亦弘以度外得遂宿心。
资给所须将送甚重。
于是接浙晨征还居山寺。
现疾浃旬。
而神用无爽。
大业五年十一月二十四日终于本住。
容貌若存。
顶暖身柔皆如平日。
闻诸前记。
乃感果之徵也。
春秋七十有二。
即以其年十二月
窆于山之南岭
性托夷远衿情闲澹。
等怀遇物弘量居心。
楚越拘情得丧兼遣。
方寸之地悠然罕测。
美风姿善谈笑。
流连赏悟见者忘返。
加以乐说忘疲总持无失。
讲大品涅槃法华等各二十遍。
单经适务者。
罕得记焉。
又居身清俭不在饰玩。
衣钵已外随用檀舍。
方丈之内虚室萧然。
几榻之间文疏而已。
故能道盛一时名重当世。
其所造丈八卢舍那无量寿荆州瑞像。
于寺供养。
并起涧西佛殿二所。
回廊周遍具二庄严。
子道恭。
子道顺。
德惟上首。
传灯。
敢树高碑用旌景行。
秘书虞世南为文。
竺道生南朝宋 355 — 43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55—434 【介绍】: 即道生,俗称生公
南朝宋僧。
钜鹿人,寓居彭城
俗姓魏
幼从竺法汰出家,随师姓竺。
后游长安,从鸠摩罗什受业关中罗什门下有“四圣”、“十哲”,道生都预其列。
东晋安帝义熙五年还至建康,住青园寺。
入宋,深为文帝所敬重。
主张“顿悟成佛”、“一阐提人皆有佛性”等。
时大经未至,闻者难信,忤众被摈。
遂南下虎丘山
传说曾聚石为徒,讲《涅槃经》,石为点头。
后入庐山,预莲社。
卒于山中。
文帝元嘉七年,大本《涅槃》传到建业,一阐提有佛性,果如其说。
著述甚多,有《维摩》、《法华》诸经义疏及《善不受报义》、《顿悟成佛义》等,多已佚失,今存《法华经疏》。
全宋文·卷六十二
道生彭城人,师事法汰,初住龙光寺隆安中庐山,寻往长安,师事鸠摩罗什
义熙中南归,元嘉十一年卒。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一 弘法科
出魏氏。
钜鹿人也。
客居彭城
世衣冠。
父为广威令。
生幼而卓异。
沙门竺法汰见之。
大惊曰。
此儿岂受功名富贵缚者耶。
而生亦欣然。
愿随归山中为弟子。
年十五。
便能讲授。
一时名流。
莫敢犯其词锋。
于是名震法苑。
庐山七年。
慧严慧睿长安
罗什受业。
什门英豪数百。
无有出其右者。
还都馆于青园寺。
宋太祖文皇帝特加礼敬。
方设大会。
帝地坐亲同众斋。
食至。
众疑日晚。
不敢下箸。
曰。
日未晚也。
才中耳。
曰。
向日丽天。
今天言日中。
何得非中。
举钵便食。
一众从之。
帝大悦。
王弘范泰颜延之
皆造门结好。
生每以真丹所译经文。
未能尽达佛旨。
而学者又滞见闻。
然其所谓。
善不受报。
顿悟成佛。
惟忘言得旨者知之。
乃著二谛论。
佛性常有论。
法身无色论。
佛无净土论。
应有缘论。
皆网罗旧说。
发其渊奥。
皎如日星。
而或者憎嫉之。
已而涅槃泥洹前品。
先至秦京。
生熟读之曰。
一阐提人。
自当成佛。
此经未尽耳。
于是讲辈交攻之。
诬以为邪说。
据律当摈。
生白众誓曰。
若我所说。
不合经义。
愿于此身目见恶报。
若实契佛心。
愿舍寿时据狮子座。
乃受摈袖手南还。
仍馆青园。
其年夏雷震青园佛殿。
有龙升天。
光射西壁。
改名龙光
众疑其异。
俄生果去青园。
而至吴之虎丘山
日竖石为听徒。
讲涅槃经。
阐提有佛性处。
则谓石曰。
如我所说。
义契佛心否。
石皆为动。
若首肯之者。
遂还庐山销景岩。
及涅槃大本至南京
果言阐提皆有佛性。
生见而尉喜不自胜。
宋元嘉十一年十一月庚子
升法座。
词音朗润。
听者悦悟。
俄麈尾堕地。
隐几而化。
释慧生者。
继止龙光。
有高行。
时号大小生以别之。
竺道生
本姓魏
钜鹿人
寓居彭城家世仕族。
父为广戚
乡里称为善人。
生幼而颖悟聪哲若神。
其父知非凡器。
爱而异之。
后值沙门竺法汰
遂改俗归依。
伏膺受业。
既践法门俊思奇拔。
研味句义即自开解。
故年在志学便登讲座。
吐纳问辩辞清珠玉。
虽宿望学僧当世名士。
皆虑挫词穷。
莫敢酬抗。
年至具戒器鉴日深。
性度机警神气清穆。
初入庐山幽栖七年。
以求其志。
常以入道之要慧解为本。
故钻仰群经斟酌杂论。
万里随法不惮疲苦。
后与慧睿慧严同游长安
从什公受业。
关中僧众咸谓神悟。
后还都止青园寺。
寺是晋恭皇后褚氏所立本种青处因以为名。
生既当时法匠。
请以居焉。
宋太祖文皇深加叹重。
太祖设会。
帝亲同众御于地筵。
下食良久。
众咸疑日晚。
帝曰。
始可中耳。
曰。
白日丽天。
天言始中何得非中。
遂取钵便食。
于是一众从之。
莫不叹其枢机得衷。
王弘范泰颜延并挹。
敬风猷从之问道。
生既潜思日久彻悟言外。
乃喟然叹曰。
夫象以尽意。
得意则象忘。
言以诠理。
入理则言息。
自经典东流译人重阻。
多守滞文鲜见圆义。
若忘筌取鱼始可与言道矣。
于是校阅真俗研思因果。
乃立善不受报顿悟成佛。
又著二谛论佛性当有论法身无色论佛无净土论应有缘论等。
笼罩旧说妙有渊旨。
而守文之徒多生嫌嫉。
与夺之声纷然竞起。
又六卷泥洹先至京师
生剖析经理洞入幽微。
乃说阿阐提人皆得成佛。
时大本未传。
孤明先发独见忤众。
于是旧学以为邪说讥愤滋甚。
遂显大众摈而遣之。
生于大众正容誓曰。
若我所说反于经义者。
请于现身即表厉疾。
若与实相不相违背者。
愿舍寿之时据师子座。
言竟拂衣而游。
初投吴之虎丘山
旬日之学徒数百。
其年夏雷震青园佛殿。
龙升于天光影西壁。
因改寺名号曰龙光。
时人叹曰。
龙既已去生必行矣。
俄而投迹庐山
销影岩岫。
山中僧众咸共敬服。
后涅槃大本至于南京
果称阐提悉有佛性。
与前所说合若符契。
生既获斯经寻即讲说。
宋元嘉十一年冬十一月庚子
于庐山精舍升于法座。
神色开朗德音俊发。
论议数番穷理尽妙。
观听之众莫不悟悦。
法席将毕忽见麈尾纷然而坠。
端坐正容隐几而卒。
颜色不异似若入定。
道俗嗟骇远近悲泣。
于是京邑诸僧内惭自疚追而信服。
其神鉴之至徵瑞如此。
仍葬庐山之阜。
初生与睿公及严观同学齐名。
故时人评曰。
发天真。
严观洼流得。
慧义彭享进。
寇渊于默塞。
生及睿公独标天真之目。
故以秀出群士矣。
关中僧肇始注维摩
世咸玩味。
生乃更发深旨显畅新异及诸经义疏。
世皆宝焉。
王微以生比郭林宗
乃为之立传旌其遗德。
时人以生推阐提得佛。
此语有据。
顿悟不受报等时亦为宪章。
宋太祖尝述生顿悟
沙门僧弼等皆设巨难。
帝曰。
若使逝者可兴。
岂为诸君所屈。
后龙光又有沙门宝林
初经长安受学。
后祖述生公
时人号曰游玄生。
著涅槃记及注异宗论檄魔文等。
弟子法宝亦学兼内外。
著金刚后心论等。
亦祖述生焉。
近代又有释慧生者。
亦止龙光寺
蔬食善众经兼工草隶。
时人以同寺相继。
号曰大小二生
昙摩密多南朝宋 356 — 442年7月6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一 弘法科
此云法秀
罽宾国人
七岁神明澄正。
闻梵呗辄欢笑。
父母以是许之出家。
国多贤达。
承事之。
博通群经。
深解禅法。
为人连眉有蕴籍。
世号连眉禅师
游诸国。
龟兹
王前一日梦。
神告曰。
当有大士至。
王因郊迎入宫。
授菩萨戒。
居数载。
又梦神告曰。
大士欲去。
王固留。
不可。
燉煌
建精舍。
植柰千本。
少留弃去。
至凉州馆于旧寺。
又游蜀出荆州
长沙寺立禅阁。
求舍利
供养经旬馀。
闻锵然落盘声。
视之光满一阁。
东还京师
中兴寺
道俗建塔焉。
顷移祇桓。
帝后太子诸王
皆执弟子礼。
受戒法。
中贵人日络绎候安否。
译禅宴法。
普贤观。
虚空藏观等经。
以禅法教授学者。
远近靡弗至。
号大禅师
会稽太守孟觊。
请同游鄮县诸山。
遂建塔寺。
东方俗多尚巫祝。
自密多居之。
翕然归正。
元嘉十年
钟山定林。
性嗜山水。
构室临涧。
以收形胜。
弟子达公者。
能嗣其风。
蜜多初发罽宾
迦毗罗神王。
卫至龟兹
中路欲返。
辞决蜜多。
要与同至南方。
建康
即画其像上寺壁间。
十九年七月六日殁。
寿八十七。
葬于钟山宋熙寺前。
昙摩密多
此云法秀
罽宾人也。
年至七岁神明澄正。
每见法事辄自然欣跃。
其亲爱而异之。
遂令出家。
罽宾多出圣达。
屡值明师。
博贯群经特深禅法。
所得之要皆极其微奥。
为人沈邃有慧解。
仪轨详正。
生而连眉
世号眉禅师
少好游方誓志宣化。
周历诸国遂适龟兹
未至一日王梦神告王曰。
有大福德人明当入国。
汝应供养。
明旦即敕外司。
若有异人入境必驰奏闻。
俄而密多果至。
王自出郊迎。
乃请入宫。
遂从禀戒尽四事之礼。
密多安而能迁不拘利养。
居数载密有去心。
神又降梦曰。
福德人舍王去矣。
王惕然惊觉。
既而君臣固留莫之能止。
遂度流沙进到燉煌
于闲旷之地建立精舍。
植㮈千株开园百亩。
房阁池林极为严净。
顷之后适凉州
仍于公府旧寺更葺堂宇。
学徒济济禅业甚盛。
常以江右王畿志欲传法。
宋元嘉元年展转至
俄而出峡停止荆州
长沙寺造立禅阁。
翘诚恳恻祈请舍利。
旬有馀日遂感一冲器出声放光满室。
门徒道俗莫不更增勇猛。
人百其心。
顷之沿流东下至于京师
初止中兴寺
晚憩祇洹。
密多道声素著化洽连邦。
至京甫尔倾都礼讯。
自宋文袁皇后皇太子公主
莫不设斋桂宫请戒
参候之使旬日相望。
即于祇洹寺译出禅经禅法要普贤观虚空藏观等。
常以禅道教授
或千里咨受四辈。
远近皆号大禅师
会稽太守平昌孟顗
深信正法。
以三宝为己任。
素好禅味敬心殷重。
及临浙右请与同游。
乃于鄮(音茂)县之山建立塔寺。
东境旧俗多趋巫祝。
及妙化所移比屋归正。
自西徂东无思不服。
元嘉十年还都止钟山定林下寺。
密多天性凝静雅爱山水。
钟山镇岳埒美嵩华。
常叹下寺基构临涧低侧。
于是乘高相地揆卜山势。
元嘉十二年斩木刊石营建上寺。
士庶钦风献奉稠叠。
禅房殿宇郁尔层构。
于是息心之众万里来集。
讽诵肃邕望风成化定林达禅师即神足弟子。
弘其风教声震道俗。
故能净化久而莫渝。
胜业崇而弗替。
盖密多之遗烈也。
爰自西域至于南土。
凡所游履靡不兴造檀会敷陈教法。
初密多之发罽宾也。
有迦毗罗神王卫送。
遂至龟兹于中路欲反。
乃现形告辞密曰。
汝神力通变自在游处。
将不相随共往南方。
语毕即收影不现。
遂远从至都即于上寺图像著壁。
迄至于今犹有声影之验。
洁诚祈福莫不享愿。
元嘉十九年七月六日卒于上寺。
春秋八十有七。
昙摩密多
此云法秀
罽宾人也。
年至七岁神明澄正。
每见法事辄自然欣跃。
其亲爱而异之。
遂令出家。
罽宾多出圣达。
屡值明师。
博贯群经。
特深禅法。
所得门户极甚微奥。
为人沈邃有慧解。
仪轨详正。
生而连眉世号连眉禅师
少好游方誓志宣化。
周历诸国遂适龟兹
未至一日。
王梦神告王曰。
有大福德人明当入国。
汝应供养明旦即敕外司。
若有异人入境必驰奏闻。
俄而蜜多果至。
王自出郊迎延请入宫。
遂从禀戒尽四事之礼。
蜜多安而能迁不拘利养。
居数载密有去心。
神又降梦曰。
福德人舍王去矣。
王惕然惊觉。
既而君臣固留莫之能止。
遂度流沙进到燉煌
于闲旷之地建立精舍。
植㮈千株开园百亩。
房阁池沼极为严净。
顷之复适凉州
仍于公府旧事更葺堂宇。
学徒济济禅业甚盛。
常以江左王畿志欲传法。
宋元嘉元年展转至
俄而出峡止荆州
长沙寺造立禅阁。
翘诚恳恻祈请舍利。
旬有馀日遂感一枚。
冲器出声放光满室。
门徒道俗莫不更增勇猛人百其心。
顷之沿流东下至于京师
初止中兴寺
晚憩祇洹。
密多道声素著化洽连邦。
至京甫尔倾都礼讯。
自宋文哀皇后及皇太子公主
莫不设斋桂宫请戒
参候之使旬日相望。
即于祇洹寺译出禅经禅法要普贤观虚空藏观等。
常以禅道教授
或千里咨受四辈。
远近皆号大禅师焉。
会稽太守平昌孟顗
深信正法。
以三宝为己任。
素好禅味敬心殷重。
及临浙右请与同游。
乃于鄮县之山建立塔寺。
东境旧俗多趣巫祝。
及妙化所移比屋归正。
自西徂东无思不服。
元嘉十年还都止钟山定林下寺。
密多天性凝靖雅爱山水。
以为钟山镇岳埒美嵩华。
常叹下寺基构临涧低侧。
于是乘高相地揆卜山势。
元嘉十二年斩石刊木营建上寺。
士庶钦风献奉稠叠。
禅房殿宇郁尔层构。
于是息心之众万里来集。
讽诵肃邕望风成化。
定林达禅师即神足弟子。
弘其风教声震道俗。
故能净化久而莫渝。
胜业崇而弗替。
盖密多之遗烈也。
爰自西域至于南土。
凡所游履靡不兴造檀会敷陈教法。
初密多之发罽宾也。
有迦毗罗神王卫送。
遂至龟兹
于中路欲反。
乃现形告辞密曰。
汝神力通变自在游处。
将不相随共往南方。
语毕即收影不现。
遂远从至都。
即于上寺图像著壁。
迄至于今犹有声影之验。
洁诚祈福莫不享愿。
元嘉十九年七月六日卒于上寺。
春秋八十有七。
道俗四众行哭相趋。
仍葬于钟山宋熙寺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