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南北朝
何尚之南朝宋 382 — 46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82—460 【介绍】: 南朝宋庐江灊人字彦德
何叔度子。
少好摴蒲,及长,以操行见称。
晋时临津
入宋,领太子中庶子
雅好文义,从容赏会。
文帝元嘉十三年,为丹阳尹。
立宅南郭外,聚生徒讲学,徐秀、何昙、黄回等并慕道而来,谓之“南学”。
尚书令,时有谏诤。
太子刘劭文帝自立,进位司空
将佐家属在京都者,悉欲诛之,赖尚之得全免,故孝武帝即位,仍以为尚书令
卒谥简穆
全宋文·卷二十八
尚之字彦德叔度子。
义熙中临津武帝征南将军,以为主簿,及受禅,以病废。
少帝时中书侍郎
文帝即位,为临川内史,入为黄门侍郎尚书吏部郎、左卫将军,领太子中庶子,迁侍中丹阳尹。
祠部尚书,领国子祭酒,迁吏部尚书,进中书令中护军,迁尚书右仆射,加散骑常侍,迁左仆射,转尚书令,领太子詹事
元凶弑立,进司空
孝武即位,复为尚书令,领吏部,迁侍中左光禄大夫,加特进,寻为开府仪同三司,复领中书令
大明四年卒,年七十九,赠司空谥曰简穆,有集十卷。
刘秀之南朝宋 397 — 464
全宋文·卷三十九
秀之字道宝,穆之从兄子,少帝末除驸马都尉奉朝请文帝时抚军江夏王义恭平北彭城王义康参军,出为无锡阳羡乌程,选建,除尚书中兵郎,重除建康
孝武襄阳,以为抚军录事参军襄阳,改领广平太守,除督梁南北秦三州诸军事宁远将军西戎校尉南秦二州刺史
孝武即位,迁使持节益宁二州诸军事宁朔将军益州刺史,进号征虏将军,改督为监,封康乐县侯
寻迁监郢州诸军事郢州刺史,征为右卫将军,迁丹阳尹,又迁尚书石仆射,领太子右卫率,出为使持散骑常侍都督雍梁南北秦四州郢州竟陵随二郡诸军事安北将军、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大明八年卒,赠侍中司空谥曰忠成公
蒋恭南朝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宋义兴临津人
宋文帝元嘉中,妻弟吴晞张与人为劫,潜逃在外,官吏收及兄蒋协治罪。
以晞张为妇之亲,甘分亲罪,求遣兄协。
协以身为户主,罪应自当,求遣弟
县不能判,感动州郡,州议以为并不合罪,皆遣还。
后除恭义成,除协义招
王微南朝宋 415 — 453
全宋文·卷十九
字景玄,弘弟子,为司徒祭酒,转主簿始兴王浚后军功曹记室参军太子中舍人始兴王友,以父孺忧去官。
服阕,除南平王铄右军咨议参军,不就。
仍除中书侍郎,又拟南琅邪义兴太守,又吏部尚书江湛举为吏部郎,皆不就。
元嘉二十年卒,年二十九,孝武即位,追赠秘书监,有集十卷。
周山图南齐 420 — 48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20—483 【介绍】: 南朝齐义兴义乡人字季寂
家世寒贱,有勇力。
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北魏南侵至瓜步,应募与魏战,多杀伤。
明帝泰始初,累官直閤将军
后奉命镇压临海田流及豫章张凤等起事。
萧道成(齐高帝)辅政,密启沈攸之有异图,及事起,又预策攸之之败。
入齐,封晋兴县男
官至黄门郎
王僧达南朝宋 423 — 458
全宋文·卷十九
僧达,弘少子。
元嘉中始兴王睿后军参军,迁太子舍人
又迁洗马,出为宣城太守,徙义兴
孝武举义,以为长史,加征虏将军
及即位,以为尚书右仆射
寻出为使持节南蛮校尉、加征虏将军
不行,补护军将军,除吴郡太守
坐事免,除太常
又免,除江夏王义恭太傅长史临淮太守
太宰长史、迁左卫将军、领太子中庶子封宁陵县侯,迁中书令
有集十卷。
贾渊南齐 440 — 50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40—501 【介绍】: 南朝齐平阳襄陵人字希镜
贾弼之孙。
家传谱学。
,官义兴郡
宋孝武帝曾令注《郭子》。
齐,齐明帝建武中长水校尉
竟陵王萧子良令撰《见客谱》,又与王俭撰定《百家谱》。
受贿纳庶伧王泰宝入琅邪谱,下狱当死,后免罪。
有《氏族要状》及《人名书》,均佚。
王瑰南齐 447 — 49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47—499 【介绍】: 南朝齐琅邪临沂人字叔素
王景文子。
弱冠仕秘书郎封始平县五等男
萧赜(齐武帝)为抚军张岱长史
入齐,历义兴淮陵宣城太守,累官至太常
武帝尝出射雉,信佛法,称疾不从驾。
吴国夬南朝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宋义兴人
以义让著称。
人有窃其者,乃引还,为设酒食,送之以米。
许昭先南朝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宋义兴人
叔父许肇之坐事系狱,七年不判,子侄二十余人,独昭先卖家产住宅以料诉饷馈,未有懈怠,肇之事由此得释。
舅夫妻并死,昭先卖衣物以营葬,又赡护其三子成长。
致养老病父母,甘旨必从。
宗族嘉其孝行。
征为征虏参军,以亲老不就。
补迎主簿,以叔未仕,固辞。
吴达之南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齐义兴人
嫂亡无以葬,自卖为十夫客以营葬。
从弟夫妇荒年被卖江北,货田赎之,与之同处。
郡命为主簿,固以让兄。
又让世业旧田与族弟,弟亦不受,致田闲废。
齐高帝建元三年,诏表门闻。
陈玄子南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齐义兴人
四世家人一百七十口同居。
齐高帝建元三年大使巡行天下,奏闻。
诏表门闾,蠲租税。
王俭南齐 452 — 48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52—489 【介绍】: 南朝齐琅邪临沂人字仲宝
王僧绰子。
生而父遇害,袭爵豫宁侯
宋明帝时,选尚阳羡公主,拜驸马都尉历官秘书丞
后从萧道成(齐高帝),迁右仆射,领吏部
入齐,封南昌县公
礼仪诏策,皆出手。
齐武帝永明年间,领丹阳尹、国子祭酒
于宅中开学士馆,以四部书充其家藏。
官至中书监
精研《三礼》,有《元徽四部书目》、《古今丧服集记》,并依《七略》作《七志》。
卒谥文宪
明人辑有《王文宪集》。
全齐文·卷九
字仲宝,僧虔兄子。
袭父僧绰爵豫宁侯
阳羡公主,拜驸马都尉
秘书郎太子舍人秘书丞司徒右长史义兴太守,还为黄门郎,转吏部郎
高帝太尉,引为右长史,转左长史
齐台建,迁右仆射,领吏部
及受禅,改封南昌县公,转左仆射,加侍中,领太子詹事尚书令左镇军将军
永明初,进号卫军将军,领国子祭酒丹阳尹太子少傅、本州中正,进开府仪同三司,领中书监
卒赠太尉谥曰文宪
有《吊答仪》十卷、《吉书仪》二卷、《百家订谱》十卷、《元徽元年四部书目录》四卷、《今书七志》七十卷、集六十卷。
僧法云南梁 467 — 52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67—529 【介绍】: 南朝梁僧。
义兴阳羡人俗姓周
晋周处七世孙。
七岁出家,齐武帝永明中僧柔讲经于道林寺法云咨决累日,词旨激扬,众所叹异。
梁武帝天监中敕为光宅寺主。
后奉诏译扶南国所献经三部。
普通六年大僧正
创立僧制。
撰有《成实论义疏》。
智藏僧旻并称梁代大法师
全梁文·卷七十四
法云俗姓周义兴阳羡人,住庄严寺
天监中为光禅寺大僧正,终大通初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义兴阳羡周氏。
平西将军处之七世孙。
母吴。
方娩见气满室。
因以名之。
七岁师事僧成玄宝亮
出家。
庄严寺
年十三受业于太昌寺僧宗庄严寺僧达宝亮
每自以为不及。
齐永明中
僧柔
东归开讲于道林寺
处小床于前。
咨决累日。
由是显名。
尤与同寺僧旻游。
采摭经论。
覆述文义。
摩有间隙。
每行路思义。
辄过所造。
长乐寺法调盛会。
出而叹曰。
震旦天子之都。
人物如此。
可谓法座空矣。
年三十。
建武四年
夏初于妙音寺开法华维摩二经。
东莞徐孝嗣
每见云公俊发。
自顾缺然。
居母忧。
毁瘠过礼。
僧旻
以为圣人制礼。
贤者俯就。
不贤者企及。
况佛训有存则报答生恩。
以奉颜仪。
没则启发菩提。
以导神识。
苟循私爱。
返累至亲。
堕于恶道。
惟智者。
能以方便力。
治制之。
则善趣生矣。
乃割哀情。
进饮食。
永元初
毗陵之请。
道俗倾向。
京城毕集。
及梁高天监二年
诏诸名德。
各撰成实义疏。
云合经论。
撰四十科。
为四十二卷。
七年制注大品。
朝贵请讲演。
从之。
又为光宅寺主。
创立僧制。
后世遵行。
皇太子请十僧。
入玄圃。
讲道谈文。
凡经雨夏。
居上首。
中书顺阳范轸。
著神灭论诏答之。
以宣示臣下。
文多不载。
天监末
复建一寺于秣陵县
同下里。
以报施主之恩。
诚得爽垲之趣。
即禅冈之西山也。
又译扶南国所献经三部。
且以身外嚫施之物。
舍入华林园光华殿
设千僧大会。
亦遘疾矣。
普通六年
诏为大僧正
帝幸同泰寺开大涅槃。
设千僧会
广集诸寺知事
及学行名僧羯磨。
诏许乘舆上殿。
凭几听讲。
由是疾笃。
大通三年三月二十七日卒。
享年六十有三。
诏葬定林寺侧。
尤研精法华。
尝于一寺讲散。
忽天华状如雪飞而下。
僧宝志
为大林法师
每来所。
辄留信宿。
或言请法师狮子吼
即为部析。
便弹指赞曰。
善哉微妙微妙。
仪同陈郡袁昂家。
有供养僧。
法华。
日夜发愿必欲似之。
梦僧告曰。
云法师灯明佛时已解此经可率敌邪。
夷陵县渔人。
于网中。
得泥洹四相品经一卷。
末题
宋元徽二年
王宝胜敬造。
光宅寺法云法师
年昉十岁。
名未远布。
寺无光宅而此者。
竟不可测。
释法云
姓周氏
宜兴阳羡人
平西将军处之七世也。
母吴氏。
初产在草。
气满室。
因以名之。
七岁出家。
更名法云
从师住庄严寺
为僧成玄宝亮弟子。
而俊朗英秀卓绝时世。
年十三始就受业。
大昌僧宗庄严僧达
甚相称赞。
宝亮每曰。
我之神明殊不及也。
方将必当栋梁大法矣。
齐永明中
僧柔东归。
道林寺发讲。
咨决累日。
词旨激扬。
众所叹异。
年小坐远声闻难叙。
命置小床处之于前共尽往复。
由是显名。
与同寺僧旻
等年腊齐名誉。
历采众师且经且论四时游听寒暑不辍。
或讲前讲末初夜后夜覆述文义。
间隙游习于路思义。
辄不自觉行过所造。
其勤励专至类皆如此。
曾观长乐寺法调讲论。
出而顾曰。
震旦天子之都衣冠之富。
动静威仪勿易为也。
前后法师或有词无义。
或有义无词。
或俱有词义而过无威仪。
今日法坐俱已阙矣。
皆由习学不优未应讲也。
及年登三十。
建武四年夏
初于妙音寺开法华净名二经。
序正条源群分名类。
学徒海凑四众盈堂。
佥谓理因言尽纸卷空存。
及至为宾。
构击纵横比类纷鲠。
机辩若疾风。
应变如行雨。
当其锋者罕不心务。
宾主咨嗟朋僚胥悦。
时人呼为作幻法师矣。
讲经之妙独步当时。
齐中书周颙
琅琊王融。
彭城刘绘
东莞徐孝嗣等。
一代名贵。
并投莫逆之交。
孝嗣每日。
云公俊发自顾缺然。
而性灵诚孝劳于色养。
及居母忧毁瘠过礼。
累日不食殆不胜丧。
僧旻谓曰。
圣人制礼。
贤者俯就。
不贤者企及。
且毁不灭性尚出儒宗。
况佛有至言。
欲报生恩。
近则时奉颜仪使物生悦。
远则启发菩提以道神识。
又云。
恩爱重贼不可宽放。
宽放此者及所亲爱堕于恶道。
唯有智者以方便力善能治制。
则惠兼存没入诸善趣矣。
宜思远理使有成津。
何可恣情同于细近耶。
云乃割裂哀情微进饮粥。
永元元年
曾受毗陵郡请。
道俗倾家异端必集。
弘振风猷道被京城
鼓舞知归巾褐识反。
及梁氏高临甚相钦礼。
天监二年
敕使长召出入诸殿。
影响弘通之端。
囋扬利益之渐。
皇高亟延义集。
未曾不敕令云先入后下诏令。
时诸名德各撰成实义疏。
云乃经论合撰。
有四十科为四十二卷。
俄寻究了。
又敕于寺三遍敷讲。
广请义学充诸堂宇。
敕给传诏。
车牛吏力皆备足焉。
至七年制注大品。
朝贵请云讲之。
辞疾不赴。
帝云。
弟子既当今日之位。
法师是后来名德。
流通无寄。
不可不自力为讲也。
因从之。
寻又下诏礼为家僧。
资给优厚。
敕为光宅寺主。
创立僧制雅为后则。
皇太子留情内外。
选请十僧入于玄圃。
经于两夏不止讲经。
而亦悬谈文外。
云居上首偏加供施。
自从王侯逮于荣贵莫不钦敬。
至于吉凶庆吊不避寒暑。
时人颇谓之游侠。
而动必弘法。
不以此言关怀。
中书郎顺阳范轸。
著神灭论。
群僚未详其理。
先以奏闻。
有敕令云答之。
以宣示臣下。
云乃遍与朝士书论之。
文采虽异而理义伦通。
又与少傅沈约书曰。
主上令答神灭论。
今遣相呈。
夫神妙寂寥。
可知而不可说。
义经丘而未晓。
理涉旦而犹昏。
至人凝照。
有本袭道。
赴机垂审。
臣下旨训周密
孝享之祀既彰。
桀怀曾史之慕。
三世之言复阐。
缀波崙之情。
预非草木。
谁不歔欷。
同挹风猷。
共加弘赞也。
答曰。
神本不灭深所伏膺。
神灭之谈良用骇惕。
约法师
殿内亦蒙敕答一本。
欢受顶戴寻览忘疲。
岂徒伏斯外道可以永离众魔。
孔释兼弘于是乎在。
实不刊之弘旨。
百代之舟航。
弟子亦即彼论微厝疑覈。
比展具以呈也。
云以天监末年
欲报施主之恩。
秣陵县同下里中造寺一所。
敕以法师建造。
可仍以法师为名。
即禅岗之西山也。
郊郭内地实为爽垲。
结宇孤岩北面城市。
怀涧隐岭。
穷人野之致。
终日论谈曾无休废。
天监将末。
扶南国献经三部。
敕云译之。
详决梁梵。
皆理明意显。
状若亲承。
帝抄诸方等经。
撰受菩萨法。
构等觉道场。
草堂寺慧约法师以为智者。
躬受大戒以自庄严。
自兹厥后。
王侯朝士法俗倾都。
或有年腊过于智者。
皆望风奄附启受戒法。
云曰。
戒终是一先已同禀。
今重受者诚非所异。
有若趣时。
于是固执。
帝累劝奖每加说喻。
答曰。
当先发愿。
若得相应然后从受。
云欲发起。
中表菩提之心。
舍己身外嚫施之物。
通启于华林园光华殿设千僧大会。
分此诸物为五种功德。
上帝随喜警梵从时。
锵金候旭百和𭾍氲。
众妓繁会观者倾城莫不称叹。
普通六年敕为大僧正
同泰寺设千僧会
广集诸寺知事
及学行名僧。
羯磨拜授置位羽仪。
众皆见所未闻。
得未曾有。
尔后虽遘疾时序。
而讲说无废。
及于扶接登座。
弊剧乃止。
至御幸同泰开大涅槃。
敕许乘舆上殿凭几听讲。
及遭父忧由是疾笃至于大渐。
大通三年三月二十七日初夜
卒于住房。
春秋六十有三。
二宫悲惜为之流恸。
敕给东园秘器。
凡百丧事皆从王府。
下敕令葬定林寺侧。
太子中庶琅琊王筠。
为作铭志。
弟子周长胤等。
有犹子之慕。
创造二碑立于墓所。
湘东王萧绎各为制文。
初云年在息慈雅尚经术。
于妙法华研精累思。
品酌理义始末照览。
乃往幽岩独讲斯典。
竖石为人松叶为拂。
自唱自导兼通难解。
所以垂名梁代诚绩有闻。
而文疏稠叠前后繁映。
致依讲诵有阻恒功。
尝于一寺讲散此经。
忽感天华状如飞雪。
满空而下延于堂内。
升空不坠讫讲方去。
保志神僧。
道超方外。
罕有得其情者。
与云互相敬爱。
呼为大林法师
每来云所辄停住信宿。
尝言。
欲解师子吼。
请法师为说。
即为剖析。
便弹指赞曰。
善哉微妙微妙矣。
仪同陈郡袁昂云。
有常供养僧学云法华。
日夜发愿望得慧解等之。
忽梦有异僧曰。
云法师灯明佛时已讲此经。
那可卒敌也。
每于讲次有送钱物乞诵经者。
多获徵应。
及得善梦如别记述。
夷陵县渔人。
于网中得经一卷。
是泥洹四法品。
末题
宋元徽二年
王宝胜敬造奉光宅寺法云法师
以事勘校。
年始十岁。
名未远布寺无光宅。
而此品正则。
弘法次断鱼肉。
验今意行颇用相符。
其有机神变化。
人莫敢竞其类者。
得此告弥深弘演云尔。
刘潜南梁 484 — 550
全梁文·卷六十一
字孝仪,以字行,孝绰第三弟。
天监五年秀才,除镇右始兴王曹行参军,随府益州,兼记室中抚主簿,迁尚书殿中郎
安北晋安王功曹史,补太子洗马,迁中舍人
出为阳羡,擢建康
大同中中书郎,左迁安西咨议参军兼散骑常侍,使魏还。
复为中书郎兼司徒右长史,又兼宁远长史,行彭城琅邪二郡事,迁尚书左丞兼御史中丞
出为伏波将军临海太守中大同初入守都官尚书
太清初,出为明威将军豫章内史,有集二十卷。
陈庆之南梁 484 — 53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84—539 【介绍】: 南朝梁义兴国山人字子云
幼随从萧衍(梁武帝),甚见亲赏。
武帝普通中,为武威将军
大通元年,自春至,与魏军数十百战,斩获略尽,人震恐。
次年北海王元颢来降,求立为魏主。
庆之受命率七千人送北还。
三年,转战至洛阳,十四旬平三十二城,四十七战,所向无前。
据洛二月余,以兵少受挫,庆之东返,以功除右卫将军封永兴县侯
中大通二年,除南北司二州刺史
卒谥武
全梁文·卷六十二
庆之字子云义兴国山人
武帝举义,为主书,除奉朝请普通中武威将军
元法僧,还除宣猛将军文德主帅,转东官直阁赐爵关中侯
大通中为假节飙勇将军
元颢入魏,还除右卫将军封永兴县侯,出为持节奋武将军北兖州刺史
中大通中除南北司二州刺史大同中进号仁威将军,卒赠散骑常侍左卫将军谥曰武
鱼天悯南梁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梁义兴人
梁武帝大通中,从陈庆之北魏荥阳
敌众三十余万,梁军才七千,庆之解鞍喻众,使一鼓登城。
乃与壮士宋景休逾堞先入,遂克之。
周文育陈朝 509 — 55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09—559 【介绍】: 南朝陈义兴阳羡人字景德
本姓项,名猛奴
少孤贫,义兴人周荟养为己子,教之书计,习骑射,有勇力。
梁世,除南海令,与杜僧明广州,为陈霸先(陈武帝)所擒。
后随霸先侯景,平张彪、侯填等,累征有功。
南豫州刺史封寿昌县公
入陈,梁广刺史萧勃举兵反,率众讨平之,授镇南将军江州刺史
王琳战于沌口,为所执,逃归。
后率军讨余孝劢,王琳遣将曹庆助孝劢,遂失利,为豫章内史熊昙朗谋害。
谥忠悯
陈昭南梁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全唐诗》收《昭君词》1首,录自《乐府诗集》卷二九。
陈昭义兴国山(今江苏宜兴)人。
南朝梁永兴陈庆之之长子。
陈庆之大同五年(540)卒后,由其嗣爵。
事迹见《梁书》卷三二、《南史》卷六一《陈庆之传》。
全唐诗·凡例》称陈昭六朝人,不当收入,然删除未尽。
陈昕南梁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梁义兴国山人字君章
陈庆之子。
七岁能骑射。
十二随父入,还都诣鸿胪卿朱异
问北国形势,聚土画地,指麾分别,甚奇之。
后为临川太守
梁武帝太清二年侯景历阳,为云骑将军,为所擒。
将用之,不许。
景仪同范桃棒归降,事泄,为所害。
时年三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