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浙江省” 相关资源
诗文库115891
人物库48869
活动25897
人物库 南北朝
释慧基南齐 414 — 496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钱唐吕氏。
幼俊迈。
初弃家去。
祇洹寺慧义为童子。
至年十五。
为启宋文帝落发。
立操刻苦洞晓经史。
僧伽跋摩西域来。
入室事之。
蔡州受具足戒。
曰。
汝当道王江东
不可久留京邑
于是遍历江淮讲肆。
精小品法华思益维摩金刚般若胜鬘等经。
爱其纯懿。
久留京师
与之同住。
亡。
钱塘显明寺
已而绝浙栖会稽山阴法华寺
学者千馀人。
宋太宗诏之。
以疾力辞。
元徽初又诏。
不得已而行。
浙江疾作。
还龟山建宝林寺
启普贤忏法。
高士周颙刘瓛张融
并抠衣问道。
文宣王慕仰致书。
讯法华宗旨。
乃著法华疏凡三卷。
注遗教经。
世敬仰其书为僧主
重三吴。
建武三年冬卒。
寿八十三。
释慧基
姓偶
吴国钱塘人。
幼而神情俊逸机悟过人。
初依随祇洹慧义法师
至年十五。
嘉其神彩。
为启宋文帝求度出家。
文帝引见顾问允怙。
即敕于祇洹寺为设会出家。
舆驾亲幸公卿必集。
既栖志法门厉行精苦。
学兼昏晓解洞群经。
后有西域法师僧伽跋摩
弘赞禅律来游宋境。
乃令入室供事。
年满二十度蔡州受戒。
曰。
汝当道王江东不须久留京邑
于是四五年中游历讲肆备访众师。
善小品法华思益维摩金刚波若胜鬘等经。
皆思探玄颐鉴勜幽凝。
提章比句丽溢终古。
慧义既德居物宗道王荆土。
士庶归依利养纷集。
懿德可称。
乃携共同活。
及义之亡后。
资生杂物近盈百万。
法应获半。
悉舍以为福。
唯取粗故衣钵协以东归。
还止钱塘显明寺
顷之进适会稽
仍止山阴法华寺
尚学之徒追踪问道。
于是遍历三吴讲宣经教。
学徒至者千有馀人。
宋太宗遣使迎请。
称疾不行。
元徽中复被徵诏。
始行过浙水。
复动疾而还。
乃于会邑龟山立宝林精舍。
手叠塼石躬自指麾。
架悬乘险制极山状。
初立三层匠人小拙。
后天震毁坏更加修饰。
遂穷其丽美。
尝梦见普贤因请为和上
及寺成之后。
造普贤并六牙白象之形。
即于宝林设三七斋忏。
士庶鳞集献奉相仍。
周颙莅剡请讲说。
既素有学功特深佛理。
及见访覈日有新异。
刘瓛张融并申以师礼崇其训。
司徒文宣王钦风慕德。
致书慇勤。
访以法华宗旨。
乃著法华疏。
凡有三卷。
及制门训义序三十三科。
并略申方便旨趣会通空有二言。
及注遗教等。
并行于世。
既德被三吴声驰海内。
乃敕为僧主掌任十城。
盖东土僧正之始也。
于是从容讲道训厉禅慧。
四远从风五众归伏。
性烈而能温。
气清而且穆。
故预在门人莫不兢战。
齐建武三年冬十一月卒于城傍寺。
春秋八十有五。
初基寝疾。
弟子薨见梵僧数人皆踞砌坐。
问所从来。
答云。
从大乘国来奉迎基和上
后数日而亡。
因窆于法华山南
特进庐江何胤为造碑文于宝林寺
铭其遗德。
弟子德行慧旭道恢。
并学业优深。
次第敷讲。
各领门徒继轨前辙。
后有沙门慧谅接掌僧任。
谅亡次沙门慧永
风姿瑰雅德行清严。
亦游刃众经。
时当讲说。
后次沙门慧深。
之弟子。
深与同学法洪。
并以戒洁见重。
深后次沙门昙与。
亦沈审有器局。
刘峻南梁 462 — 52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58—521或522 【介绍】: 南朝梁平原人字孝标本名法武
好学,家贫。
齐武帝永明中,还江南,博览群书,时称“书淫”。
梁武帝天监初,召入西省,典校秘书
安成王萧秀引为户曹参军,使撰《类苑》,未成,以疾去。
讲学东阳紫岩山,从学者甚众。
为《山栖志》,文甚美。
武帝引见,应对失旨,不见用,著《辨命论》寄怀。
注《世说新语》,广征博引,用书达四百余种,为世所重。
明人辑有《刘户曹集》。
全梁文·卷五十七
字孝标初名法武平原平原人
齐永明中南奔,建武中豫州府刑狱。
梁受禅,召入西省,免,安成王引为荆州户曹参军,以疾去职。
东阳紫岩山
普通二年卒,门人谥曰玄靖先生,有《世说》注十卷,集六卷。
僧昙鸾北魏 476 — 542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或为
史失载姓氏。
世居五台
灵踪圣迹。
习于见闻。
年未志学。
即出家。
陶冶内外典籍。
研究四论佛性之指。
尝以大集经。
词义深密。
欲为注解。
所作将半。
而遽感气疾。
周行求医。
汾州秦陵之故墟。
登东门城。
仰见天门洞开。
六欲阶位。
上下重复。
由是疾愈。
将就前业。
念以为人命几何。
佛法无尽。
乃闻江南陶隐居
治长生久视之方。
苟得之。
以遂厥志。
诚未晚也。
大通中
南谒梁武皇帝重云殿
诏有司。
引峦从千迷道入。
时帝服僧伽黎。
著纳帽屏坐绳床殿隅。
峦至殿遥见。
意其必帝也。
然四顾略无几席。
独其中设一高座。
峦竟升而坐之。
竖佛性义焉。
遽三呼大檀越。
帝始前礼。
峦因顾之曰。
佛性义深。
今略标序。
有疑赐问。
帝即脱帽。
稍加质难。
且曰今日向晚。
明当见。
峦下座出。
所历诘曲。
馀二十门。
无少差谬。
帝叹讶以为此道虽老侍从
数往来者。
犹或误。
而其人才至。
便尔。
岂易欺哉。
翌日诏入太极殿帝降接听造隐居勾曲山中。
获仙方十卷。
遂东游海上。
路沮浙江波涛之险。
传者以有鲍郎子神。
灵甚。
祷之可济。
峦许为奏帝起祠宇。
神复现形谢。
及辞帝北归。
果如所许云。
菩提流支方阐化魏境。
峦悉出所获方。
示之曰。
吾佛法中。
亦有胜此者乎。
流支即授以观经。
且谓苟依以脩治。
当證无生。
况长生乎。
唾去其方。
弗一省览。
峦并举以投之火中。
俄居并州大寺
徙居汾洲北山石壁玄中寺
或聚徒介山
盖今所谓峦公岩者是也。
兴和四年终于平遥山寺。
寿六十有七。
终之日。
人咸见幡华幢盖。
香气乐音遍布。
其著述。
有调气论。
礼净土偈。
安乐集等。
行世。
自号玄简大士
释昙鸾
或为峦。
未详其氏。
雁门人
家近五台山
神迹灵怪逸于民听。
时未志学。
便往寻焉备觌遗踪。
心神欢悦便即出家。
内外经籍具陶文理。
而于四论佛性弥所穷研。
读大集经。
恨其词义深密难以开悟。
因而注解。
文言过半便感气疾。
权停笔功周行医疗。
行至汾川秦陵故墟。
入城东门上望青宵。
忽见天门洞开。
六欲阶位上下重复历然齐睹。
由斯疾瘉。
欲继前作。
顾而言曰。
命惟危脆不定其常。
本草诸经具明正治。
长年神仙往往间出。
心愿所指修习斯法。
果剋既已方崇佛教不亦善乎。
江南陶隐居者方术所归。
广博弘赡海内宗重。
遂往从之。
既达梁朝。
时大通中也。
乃通名云。
北国虏僧昙鸾故来奉谒。
时所司疑为细作。
推勘无有异词。
以事奏闻。
帝曰斯非觇国者。
可引入重云殿
仍从千迷道。
帝先于殿隅却坐绳床。
衣以袈裟覆以纳帽。
至殿前顾望无承对者。
见有施张高座上安几拂正在殿中傍无馀座。
径往升之竖佛性义。
三命帝曰。
大檀越。
佛性义深。
略已标叙。
有疑赐问。
帝却纳帽便以数关往复。
因曰。
今日向晚明须见。
从座下仍前直出。
诘曲重沓二十馀门。
一无错误。
帝极叹讶曰。
此千迷道。
从来旧侍往还疑阻。
如何一度遂乃无迷。
明旦引入太极殿
帝降阶礼接。
问所由来。
曰。
欲学佛法限年命促减。
故来远造陶隐居求诸仙术。
帝曰。
此傲世遁隐者。
比屡徵不就任往造之。
寻致书通问。
陶乃答曰。
去月耳闻音声。
兹辰眼受文字。
将由顶礼岁积。
故使应真来仪。
正尔整拂藤蒲具陈花水
端襟敛思伫耹警锡也。
及届山所接对欣然。
便以仙经十卷。
用酬远意。
还至浙江
有鲍郎子神者。
一鼓涌浪七日便止。
正值波初无由得度。
便往庙所以情祈告。
必如所请当为起庙。
须臾神即见形。
状如二十。
来告曰。
若欲度者明旦当得。
愿不食言。
及至明晨涛犹鼓怒。
才入船里帖然安静。
依期达帝具述由缘。
有敕为江神更起灵庙。
因即辞还魏境。
欲往名山依方修治。
行至洛下
逢中国三藏菩提留支。
往启曰。
佛法中颇有长生不死法胜此土仙经者乎。
留支唾地曰。
是何言欤。
非相比也。
此方何处有长生法。
纵得长年少时不死。
终更轮回三有耳。
即以观经授之曰。
此大仙方。
依之修行当得解脱生死。
寻顶受。
所赍仙方并火焚之。
自行化他流靡弘广。
魏主重之号为神鸾焉。
下敕令住并州大寺
晚复移住汾州北山石壁玄中寺
时往介山之阴。
聚徒蒸业。
今号鸾公岩是也。
魏兴和四年
因疾卒于平遥山寺。
春秋六十有七。
临至终日。
幡花幢盖高映院宇。
香气𤑫勃音声繁闹。
预登寺者并同瞩之。
以事上闻。
敕乃葬于汾西泰陵文谷。
营建㙛塔并为立碑。
今并存焉。
神宇高远机变无方。
言晤不思动与事会。
调心练气对病识缘。
名满魏都。
用为方轨。
因出调气论。
又著作王邵。
随文注之。
又撰礼净土十二偈。
续龙树偈后。
又撰安乐集两卷等。
广流于世。
仍自号为有魏玄简大士云。
雁门人
家近五台山
神迹灵怪。
时未志学。
便往寻焉。
备觌遗踪。
心神欢悦。
便即出家。
读大乘经。
恨其词义深密。
难以开悟。
因而注解。
文言过半。
便感气疾。
停笔医疗。
行至汾州
秦陵故墟。
入城东门。
上望青霄。
忽见天门洞开。
六欲阶位。
上下重复。
历然齐睹。
由斯疾愈。
前作尅眼。
方崇佛教。
江南陶隐居者。
方术所归。
广博弘赡。
海内宗重。
遂往从之。
既达梁朝。
时大通中
通名云北国番僧昙鸾奉谒。
时所司疑为细作。
推勘无有异词。
以事奏闻。
帝曰斯非觇国者。
可引入重云殿
仍从千迷道。
帝先于殿隅。
却坐绳床。
衣以袈裟。
覆以纳帽。
至殿前。
顾望无承对者。
见有施张高座。
上安几拂。
正在殿中。
傍无馀座。
径往升之。
竖佛性义。
三命帝曰。
大檀越。
佛性义深。
略已标叙。
有疑赐问。
帝却纳帽。
便以数关往复。
因曰今日向晚。
明须见。
从座下仍前直出。
诘曲重沓。
二十馀门。
一无错误。
帝极叹讶。
曰此千迷道。
从来旧时往还疑阻。
如何一度。
遂乃无迷。
明旦引入太极殿
帝降阶礼接。
问所由来。
曰。
欲学佛法。
恨年命促减。
故来远造陶隐居
求诸仙术。
帝曰此傲世遁隐者。
比屡徵不就。
任往造之。
寻致书通问。
及届山所。
接对欣然。
便以仙方十卷。
用酬远意。
还至浙江
有鲍郎子神者。
一鼓涌浪。
七日便止。
正值波初。
无由得渡。
便往庙所。
以情祈告。
必如所请。
当为起庙。
须臾神即见形。
曰。
若欲渡者。
明旦当得。
愿不食言。
及至明晨。
涛犹鼓怒。
才入船里。
帖然安静。
依期达帝。
具述由缘。
有敕为江神。
更起灵庙。
因即辞还魏境。
欲往名山。
依方修治。
行至洛下
逢中国三藏菩提留支。
往启曰。
佛法中。
颇有长生不死法。
胜此土仙经者乎。
留支唾地曰。
是何言欤。
非相比也。
此方何处有长生不死法。
纵得长年。
少时不死。
终更轮回三有耳。
即以观经授之曰。
此大仙方。
依之修行。
当得解脱生死也。
寻顶受。
所赍仙方。
并火烧之。
自行化他郡。
流靡弘广。
魏主重之。
号神鸾
兴和四年
因疾。
卒于平遥山寺。
何承天南朝宋 370 — 447
全宋文·卷二十二
承天东海郯人徐广姊子。
隆安末,南蛮校尉桓伟引为参军,寻解职。
义旗建,长沙公陶延寿以为辅国参军,除浏阳,寻还都。
抚军刘毅姑孰,版行参军,出补宛陵,赵惔为寻阳太守,请为司马,寻去职。
武帝太尉,以为参军,除太学博士,徙世子征虏参军,转西中中军参军钱唐
宋台建,召为尚书祠部郎永初末南台治书侍御史
谢晦江陵,请为南蛮长史,随府转卫军咨议参军,领记室
诛,行南蛮府事,寻为到彦之右军录事,入补尚书殿中郎兼左丞,领国子博士,迁御史中丞,坐事白衣领职。
元嘉二十四年,又坐宣漏密旨免官,卒年七十八,有《礼论》三百卷,集三十二卷。
庾炳之南朝宋 388 — 45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88—450 【介绍】: 南朝宋颍川鄢陵人字仲文
庾登之弟。
初为秘书太子舍人,出补钱唐
治民有绩。
仆射殷景仁称疾不朝历年,文帝常令炳之衔命去来。
文帝景仁定计杀刘湛,出彭城王刘义康炳之机密,后累迁侍中吏部尚书
义阳王师。
内外归附,势倾朝野。
以素无术学,不为众望所推。
既领选,不顾众论,又通货贿,坐免官。
卒于家。
沈演之南朝宋 397 — 44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97—449 【介绍】: 南朝宋吴兴武康人字台真
家世为将。
折节好学,读《老子》日百遍,举秀才,为嘉兴
文帝元嘉中欲伐林邑,朝臣多不同,唯其与陆徽赞成
及林邑平,受赐特多。
又告发范晔逆谋,被杀。
吏部尚书
性好举才,自持谦约。
卒谥贞
全宋文·卷四十一
演之字台真吴兴武康人冠军长史劲曾孙,袭父叔任,爵吉阳县,郡命主簿,州辟从事史西曹主簿
秀才,除嘉兴,入为司徒祭酒南谯王义宣左军主簿钱塘,复为司徒主簿
丁母忧,起为武康,除司徒左曹州治中从事史,迁尚书吏部郎,进右卫将军
侍中,又迁中领军,领国子祭酒本州大中正,转吏部尚书,领太子右卫率,元嘉二十六年卒。
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谥曰贞侯
刘真道南朝宋 ? — 44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43 【介绍】: 南朝宋彭城人
钱塘时,遇岁饥,能奉公恤民。
步兵校尉,为南秦二州刺史
宋文帝元嘉十八年击破仇池氐帅杨难当兵,迁建威将军雍州刺史
后以破仇池时私分金银宝货,藏匿杨难当善马罪,下狱死。
僧昙超南齐 419 — 49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19—492 【介绍】: 南朝齐僧。
清河人
俗姓张
宋文帝元嘉末南来,至齐高帝初敕往辽东弘扬佛法,留二年,法化大行。
归住钱塘灵隐山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清河张氏。
躯干脩竦。
可八尺。
容声甚都。
性专静好。
探讨道妙。
一食常坐。
始兴宿树下。
有虎依随之。
大明中
金陵
齐太祖即位
诏往辽东
弘赞禅法。
二年
钱塘苑山
岁值大旱。
一夕见老人拜于前曰。
弟子龙也。
富阳赤亭山
彼山群龙皆昆弟。
然龙性嗔毒。
惟弟子学佛。
差善耳。
富阳之民。
无故穿凿山麓。
断坏地脉。
于是群龙怒。
不为致雨。
且二百馀日矣。
弟子虽力谏不听。
惟法师
道德崇重。
能一往说法诲之。
以与生灵请福。
而利益群龙。
则幸甚。
辞以路险远。
非杖屦可至。
老人曰。
此易耳。
法师有意者。
则吾身为床座。
奚恤哉。
俄有驴负以行。
至山中即大雨。
县令知之。
趣民办舟迎归灵范。
他日老人诣谢。
告以地无美饮。
难以安众
老人为抚掌出泉。
味甘冽。
则今之灵苑抚掌泉也。
师名昙超
姓张氏
清河人也。
身长八尺。
蔬食布衣。
独宿山林。
虎兕不伤。
建元末。
钱塘苑山
夏常讲经。
有一老人来听。
诘其姓氏。
曰。
我非人。
乃龙也。
富春鹿山之下。
乡民凿山侵龙居。
龙忿不雨。
今累月矣。
屈师一往诲化群龙。
师允其请。
且曰。
吾此地亦无水。
汝能致之乎。
老人即抚掌。
泉自涌出。
今玉泉是也。
师乃往彼结坛。
为龙受戒。
浮舟讲经。
雨大沾洽。
嘉定三年
赐号灵悟大师
赞曰。
身世两忘  以道自胜  灵苑谈经  有龙来听 求泉泉生  求雨雨应  龙何为哉  惟师是令
释昙超
姓张氏
清河人
形长八尺容正可观。
蔬食布衣一中而已。
初止都龙华寺
元嘉末南游始兴
遍观山水。
独宿松下。
虎兕不伤。
大明中还都。
至齐太祖即位
被敕往辽东弘赞禅道。
停彼二年大行法化。
建元末还京。
俄又适钱唐灵隐山
一定累日。
忽见一人来礼曰。
弟子居在七里滩
富阳县人凿麓山下侵坏龙室。
群龙共忿。
誓三百日不雨。
今已百日田地枯涸。
欲屈道德前行必能感致甘雨。
润泽苍生功有归也。
许之。
神乃去。
超南行五日至赤城山
为龙咒愿。
至夜群龙化作人来礼拜。
更说法。
因乞三归。
自称是龙
请其降雨。
乃相看无言。
其夜与梦云。
本因忿立誓。
师既导之以善。
不敢违命。
明日晡当降雨。
至期沾足岁以。
大熟以永。
明十年卒。
春秋七十有四。
释昙超
姓张
清河人
形长八尺容止可观。
蔬食布衣一中而已。
初止上都龙华寺
元嘉末南游始兴遍观山水。
独宿树下虎兕不伤。
大明中还都。
至齐太祖即位
被敕往辽东弘赞禅道。
停彼二年大行法化。
建元末还京。
俄又适钱塘之灵苑山
每一入禅累日不起。
后时忽闻风雷之声。
俄见一人秉笏而进。
称严镇东通。
须臾有一人至。
形甚端正。
羽卫连翩。
下席礼敬自称弟子居在七里任周此地承法师至。
故来展礼。
富阳县人故麓山下为塼侵壤龙室。
群龙共忿作三百日不雨。
今已一百馀日井池枯涸田种永罢。
法师既道德通神。
欲仰屈前行。
必能感致润泽苍生。
功有归也。
曰。
兴云降雨本是檀越之力。
贫道何所能乎。
神曰。
弟子部曲止能兴云不能降雨。
是故相请耳。
遂许之。
神倏忽而去。
乃南行经五日赤亭山
遥为龙咒愿说法。
至夜群龙悉化作人。
来诣礼拜。
更说法。
因乞三归。
自称是龙
请其降雨。
乃相看无言。
其夜又与梦云。
本因忿立誓。
法师既导之以善。
辄不敢违命明日晡时当降雨。
超明旦即往临泉寺
遣人告县令
办船于江中。
转海龙王经。
县令即请僧浮船石首
转经裁竟。
遂降大雨。
高下皆足。
岁以获收。
以永明十卒年。
春秋七十有四。
孙谦南梁 425 — 51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25—516 【介绍】: 南朝梁东莞莒人字长逊
初仕为左军行参军,以治干称。
出为句容,清慎强记,号为神明
巴东建平郡太守,布恩惠之化,威信大著
入齐,为钱唐,治烦以简,狱无系囚。
梁武帝天监六年,为零陵太守
历二县五郡,所在廉洁,居身俭素。
以老征为光禄大夫
每朝见,犹请剧职自效。
武帝笑曰:“朕当使卿智,不使卿力。”
全梁文·卷四十
字长逊东莞莒人宋元嘉中豫州刺史赵伯符引为左军行参军,历江夏王义恭大司马太宰二府参军,出为句容
泰始初建安王休仁以为司徒参军,迁明威将军巴东建平郡太守,还为抚军中兵参军
元徽初,迁越骑校尉北司马府主簿,进左军将军。
齐初为宁朔将军钱塘
永明初,为冠军长史江夏太守,免,为中散大夫
明帝将废立,出为南中郎司马。
,为辅国将军零陵太守,徵拜光禄大夫天监十五年卒,年九十二。
萧赤斧南齐 430 — 48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30—485 【介绍】: 南朝齐南兰陵人
齐高帝从祖弟。
历官奉朝请
以和谨为萧道成所知。
宋孝武帝大明三年竟陵王诞反,赤斧沈庆之讨平之,除丹阳钱唐,迁正员郎
治政为百姓所安。
道成辅政,为辅国将军
齐,高帝建元二年,累迁雍州刺史,在州不营产利,勤于奉公。
武帝即位,亲遇之,封南丰县伯,官至太子詹事
卒谥懿
沈文季南齐 442 — 49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42—499 【介绍】: 南朝齐吴兴武康人字仲达
沈庆之子。
少以宽雅正直见知。
,起家主簿
后父为沈攸之所杀。
宋末攸之反,萧道成加其冠军将军,督吴兴钱塘军事。
遂收杀攸之宗族。
入齐,为侍中
武帝永明中,预废郁林王,加散骑常侍
始安王萧遥光谋废东昏侯,败死。
东昏侯肆行杀戮,托老疾不预朝机,卒为东昏侯所杀。
谥忠宪
萧嶷南齐 444 — 492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萧嶷 文献王 479年—492年 齐高帝第二子
全齐文·卷六
字宣俨小名阿玉
高帝第二子。
宋泰始中,为太学博士、长城令,入为尚书左民钱唐
赐爵晋寿县侯,除通直散骑侍郎
元徽初宁朔将军,迁中书郎
出为安远护军、武陵内史
顺帝车骑咨议参军,随府迁骠骑、从事中郎
及即位,转侍中,加冠军将军
迁中领军,加散骑常侍
出为左将军江州刺史改封永安县公
镇西将军荆州刺史
齐受禅,迁侍中尚书令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扬州刺史
封豫章郡王,徙南蛮校尉、荆湘二州刺史
入为中书监司空扬州刺史
武帝即位,进太尉、领太子太傅,进大司马
永明十年卒,赠丞相扬州谥曰文献王
僧智一南朝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僧。
钱塘灵隐寺,精守戒范。
善长啸,听者悲凉,谓之哀梵。
于涧边养一白猿,有时逸去,呼之即至,时称白猿梵,称智一为猿父。
后群猿继至,每众僧斋讫,敛饭送猿台所,后人名为饭猿台
张祐南朝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宋高平人
以吏才称于时。
临安武康钱塘,有能名,为世称
徐道度南朝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宋东海人
徐秋夫子。
习医术,能精其业。
有足疾,不良于行。
宋文帝每令乘小舆入殿为诸皇子诊治,无不验。
官至兰陵太守
文帝尝云:天下有五绝,而皆出钱塘
杜道鞠弹棋,范悦诗,褚欣远摹书,褚胤围棋,徐道度疗疾。
杜道鞠南朝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宋吴郡钱唐人。
仕为州从事,世传五斗米道。
善弹棋。
宋文帝尝谓道鞠弹棋与范悦诗、褚欣远模书、褚胤围棋、徐道度疗疾,并为天下五绝,皆出钱唐
宋广之南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一作姓朱
南朝齐钱唐人字处深
齐武帝永明中,仕临川王常侍
讲《老子》、《庄子》,善清言。
曾与顾欢往复论辩,才理精诣,众人称之。
释智藏南梁 458 — 522
释智藏
姓顾氏
本名净藏
吴郡吴人
少傅曜之八世也。
高祖彭年司农卿
曾祖淳钱唐
祖瑶之员外郎
父映奉朝请
早亡其母尝梦。
出绕吴城一匝。
密云四布而天中开朗。
众星坠地取而吞之。
因而有娠焉。
及生藏也。
少而聪敏。
常怀退让。
果食衣服爰及威仪皆新华。
先让而处下末。
由此击誉乡闾敬而尚重。
年十六代宋明帝出家。
以泰初六年敕住兴皇寺。
事师上定林寺僧远僧祐天安寺弘宗。
此诸名德传如前述。
禀依训范敬义弘隆。
尝遇师疾甚不食多日。
亦从之。
待师进饮还进饮。
乃至平复方从师好。
自是戒德坚明学业通奥。
众所知识超于夷等。
当时柔次二公玄宗盖世。
初从受学。
挹酌经论统辩精理。
及其开关延敌。
莫能涉其津者。
洞晓若神微言每吐。
预有比踪罔不折伏。
于是二僧叹揖。
自以弗及之也。
太尉文宪王公
深怀钦悦爰请安居。
常叹相知之晚。
太宰文宣王
建立正典绍隆释教。
将讲净名选穷上首。
乃招集精解二十馀僧。
探授符策乃得于
年腊最小独居末坐。
敷述义理罔或抗衡。
道俗翕然弥崇高誉。
先是会稽慎法师
志欲宣通妙法。
乃请文宣方求讲匠。
称普闻允当佥属。
遂流连会稽多历年祀伏膺鼓箧寔系有徒。
但以律部未精重游京辇
信同瓶喻有似灯传。
俄而十诵明了诸部薄究。
未还吴郡道流生地。
学人裹粮随之不少。
永元二年重游
法华山结众弘业
及齐德将谢。
王室大骚。
天地既闭经籍道废。
遂翻然高举。
欲终焉
逮有梁革命。
大弘正法。
皇华继至。
方游京辇
天子下礼承修。
荣贵莫不竦敬。
圣僧宝志迁神。
窀穸于钟阜
于墓前建塔。
寺名开善
居之。
未受具戒。
于定林上寺
遂推令居前。
垂示崇敬之迹。
识知德望有归告之先见矣。
梁武崇信释门。
宫阙恣其游践。
主者以负扆南面域中一人。
议以御坐之法唯天子所升。
沙门一不沾预。
闻之勃然厉色。
即入金门上正殿踞法座抗声曰。
贫道昔为吴中顾郎。
尚不惭御榻。
况复乃祖定光。
金轮释子也。
檀越若杀贫道即杀。
不虑无受生之处。
若付在尚方。
狱中不妨行道。
即拂衣而起。
帝遂罢敕任从前法。
斯跨略天子高岸释门。
皆此类也。
有野姥者。
工相人也。
为记吉凶百不失一。
曰。
法师聪辩盖世天下流名。
但恨年命不长。
可至三十一矣。
时年二十有九。
闻斯促报讲解顿息。
竭精修道发大誓愿足不出门。
遂探经藏得金刚般若。
受持读诵毕命奉之。
至所危暮年香汤洗浴净室诵经以待死至。
俄而闻空中声曰。
善男子。
汝往年三十一者。
是报尽期。
由般若经力得倍寿矣。
后出山试过前相者。
乃大惊起曰。
何因尚在世也。
前见短寿之相。
今了一无。
沙门诚不可相矣。
问。
今得至几。
答云。
色相骨法年六十馀。
曰。
五十为命。
已不为夭。
况复过也。
乃以由缘告之。
相者欣服。
竟以毕年辞世。
终如相言。
于是江左道俗。
竞诵此经。
多有徵应。
乃至于今日有光大。
感通屡结。
梁大同中
敬重三宝利动昏心。
浇波之俦。
肆情下达。
僧正宪网无施于过门。
帝欲自御僧官维任法侣。
主书遍令许者署名。
于时盛哲无敢抗者。
匿然投笔。
后以疏闻
以笔横轹之告曰。
佛法大海非俗人所知。
帝览之不以介意。
斯亦拒怀略万乘季代一人。
而帝意弥盛。
事将施行于世。
后未同。
而敕已先被。
晚于华光殿设会。
僧大集。
后藏方至。
帝曰。
比见僧尼多未诵习。
白衣僧正不解科条。
俗法治之伤于过重。
弟子暇日欲自为白衣僧正亦依律立法。
此虽是法师之事。
然佛亦复付嘱国王。
向来与诸僧共论。
咸言不异。
法师意旨如何。
曰。
陛下欲自临僧事。
实光显正法。
但僧尼多不如律。
所愿垂慈矜恕此事为后。
帝曰。
弟子此意岂欲苦众僧耶。
正谓俗愚过重。
自可依律定之。
法师乃令矜恕。
此意何在。
答曰。
陛下诚欲降重从轻。
但末代众僧难皆如律。
故敢乞矜恕。
帝曰。
请问诸僧犯罪。
佛法应治之不。
答曰。
窃以佛理深远教有出没。
意谓亦治不治。
帝曰。
惟见付嘱国王治之。
何处有不治之说。
答曰。
调达亲是其事。
如来置之不治。
帝曰。
法师意谓。
调达何人。
答曰。
调达乃诚不可测。
夫示迹正欲显教。
若不可不治。
圣人何容示此。
若一向治之。
则众僧不立。
一向不治亦复不立。
帝动容追停前敕。
诸僧震惧相率启请。
帝曰。
藏法师是大丈夫心。
谓是则道是。
言非则道非。
致词宏大。
不以形命相累。
诸法师非大丈夫。
意实不同言则不异。
弟子向与藏法师硕诤。
诸法师默然无见助者。
岂非意在不同耳。
事遂获寝。
出告徒属曰。
国王欲以佛法为己任。
乃是士用心。
然衣冠一家子弟十数。
未必称意。
况复众僧。
五方混杂未易辩明。
正须去其甚泰耳。
且如来戒律布在世间。
若能遵用足相纲理。
僧正非但无益为损弘多。
常欲劝令罢之。
岂容赞成此事。
或曰。
理极如此。
当万乘之怒何能夷然。
笑曰。
此实可畏。
但吾年老。
纵复旨附会。
终不长生。
然死本所不惜。
故安之耳。
法云谓众曰。
帝于义理之中未能相谢。
一日之事真可愧服不久敕于彭城寺讲成实。
听侣千馀。
皆一时翘秀。
学观荣之。
又敕于慧轮殿讲波若经。
别敕大德三十人预座。
开释发趣各有清拔皆著私记拟后传习。
天监末年春舍身忏。
招集道俗。
并自讲金刚般若以为极悔。
惟留衣钵。
馀者倾尽一无遗馀。
陈郡谢几卿
指挂衣戏曰。
犹留此物尚有意耶。
曰。
身犹未灭意何由尽。
而尚怀靖处托意山林。
还居开善因不履世。
时或敕会。
乃上启辞曰。
夙昔顾省心惑不调。
欲依佛一语于空闲自制。
而从缘流二十馀载。
在乎少壮故可推斥。
今既老病身心俱减。
若复退一毫。
便不堪自课。
故愿言静处少自营卫。
非敢傲世求名。
非欲从闲自诞。
是常人近情。
惧前径之已迫耳。
帝手敕喻曰。
求空自闲依空入慧。
高蹈养神实是胜乐。
不违三乘。
亦以随喜。
惟别之际能无怅然。
岐路赠言古人所重。
犹劝法师
行无碍心。
大悲为首方便利益。
随时用舍不宜顿杜。
以隔碍心行菩萨道无有是处。
敕往反频。
仍久之然持操不改。
帝将受菩萨戒敕僧正牒老宿德望。
时超正略牒法深慧约智藏三人。
而帝意在于智者。
仍取之矣。
皇太子尤相敬接。
将致北面之礼。
肃恭虔往。
朱轮徐动鸣笳启路。
降尊下礼就而谒之。
从遵戒范永为师傅。
又请于寺讲涅槃。
亲临幄坐爰命咨质。
朝贤时彦道俗盈堂。
法筵之盛未之前闻。
又于北阁更延谈论。
皆叹曰。
陪预胜席未曾有也。
任吹虚舟真行平等。
毁誉不动荣利未干。
宴坐空闲毅然山立。
虽神宇凝隔风韵清高。
其应物也汲汲然如有不足。
可谓望俨即温。
君子之变者矣。
自现处岩岫晦形人世。
又于寺外山曲别立头陀之舍六所。
并是茅茨容膝而已。
皇太子闻而游览。
各赋诗而返。
其后章云。
非曰乐逸游。
意欲识箕颍。
结心世表。
常行忏悔。
每于六时翘仰灵相。
口云。
理味深玄浅思斟酌自抱疑碍。
恐乖圣意多僻。
因而恳恻词泪俱发。
尝宿灵曜寺
夜行暂用心。
见有金光照曜。
一室洞明。
人问其故。
答曰。
此中奇妙未可得言。
是旦遘疾至于渐。
帝及储君中使相望。
四部白黑日夜参候。
敕为建齐手制愿文。
并继以医药。
而天子不整。
唯增不降。
临终词色详正。
遗言唯在弘法。
普通三年九月十日卒于寺房。
春秋六十有五。
敕葬独龙之山。
赴送盈道同为建碑。
坟所寺内各一。
新安太守萧机制文。
湘东王绎制铭。
太子中庶子陈郡殷钧为立墓志。
常梦见金粟如来入室共谈执二麈尾。
其一宝装。
其一者素。
留素者与
徵士庐江何胤
吴郡虎丘
遇一神僧。
捉一函书云。
有人来寄语顷失之。
及开函视全不识其文词。
后访僧云。
是大庄严论中间两纸也。
时人咸谓藏之所致。
彭城刘混之罪当从戮。
时处后堂。
为帝述四等义。
外奏闻之。
帝曰。
今为国事不得道四等义如何。
曰。
言行乘机也。
发而不中。
失在何人。
四等之举义非徒设。
帝遂舍而不问。
竟以获免。
刘氏终亦不委斯由。
其潜济益被率多如此。
凡讲小品涅槃般若法华十地金光明成实百论阿毗昙心等。
各著义疏行世。
释超明南朝宋 ? — 498
超明本姓范
钱塘人
父先少为国子生
世奉大法。
幼聪颖雅有志尚。
读五经善文义。
方正有礼内外敬之。
年二十一夫亡寡居。
乡邻求嫂誓而弗许。
因遂出家住崇隐寺。
神理明彻道识清悟。
吴县北张寺有昙整法师道行精苦从受具足。
后往涂山慧基法师
讲说众经便究义旨。
一经于耳退无不记。
三吴士庶内外崇敬。
寻还钱塘移憩齐寺。
年六十馀。
建武五年而卒也。
时又有法藏尼。
亦以学行驰名也。
王僧孺南梁 464 — 52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64—521或465—522 【介绍】: 南朝梁东海郯人字僧孺
家贫,常为人抄书以养母,写毕即能讽诵。
太学博士,以工文辞游于竟陵王萧子良西邸。
累迁治书侍御史,出为钱塘
,任南海太守,禁止当地杀牛旧俗,视事二岁,声绩有闻。
诏征中书侍郎,领著作。
撰《起居注》、《中表簿》,迁尚书左丞,兼御史中丞
后入直西省,知撰谱事,改定《百家谱》。
工属文,善楷隶,多识古事,藏书万余卷,与沈约任昉为当时三大藏书家。
明人辑有《王左丞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