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安徽省” 相关资源
诗文库48461
人物库20028
活动4297
人物库 南北朝
北魏献文帝北魏 454 — 47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54—476 【介绍】: 即拓跋弘
北魏皇帝。
鲜卑族。
文成帝长子。
文成帝和平六年五月即位。
初立,丞相乙浑谋反,冯太后密谋诛之,并临朝听政。
皇兴元年,帝亲政,喜佛道,赏罚严明,吏治始有起色。
淮北四州及淮西东徐、青等州。
在位六年,于皇兴五年,禅位太子宏,自称太上皇
孝文帝延兴六年,为冯太后毒死。
庙号显祖
王肃北魏 464 — 50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64—501 【介绍】: 北魏琅邪临沂人字恭懿
王导后人。
南齐秘书丞
孝文帝太和十七年,父兄为齐武帝所杀,乃奔魏。
在魏甚得孝文帝器重,授大将军长史
以破齐将裴叔业功,进号镇南将军
孝文帝死,受遗命为尚书令,依江南制度定九品官制。
宣武帝时,累封昌国县侯,官至散骑常侍都督淮南诸军事扬州刺史
卒谥宣简
全后魏文·卷四十六
字恭懿琅邪临沂人
齐左仆射雍州刺史奂子。
永明中,历著作郎太子舍人司徒主簿秘书丞
以父及兄弟皆坐罪诛,来奔。
孝文以为辅国将军大将军长史,进号平南将军
豫州刺史扬州大中正,进号镇南将军,封汝阳县
刘藻等败降、号平南将军
宣武即位,以遗诏进尚书令,拜车骑将军封昌国县侯
出为扬州刺史,镇寿春
景明二年卒,赠侍中司空公,谥曰宣简
僧明北周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姓姜氏
鄜之内部人
性质朴。
有操守。
然于竺坟鲁诰。
无所治习。
而人知向慕。
坊州
一日偶见光发西南山谷间。
从得石趺一于涧底。
且远望其旁。
有卧石如像者。
土掩其半。
就掘之则固像也。
虽相好完美。
而色正黑。
自踵至顶。
高馀三丈。
即率众扶举。
莫能胜。
武帝已崩。
元嗣历。
明因秉炉祝曰。
若佛法重兴。
苍生有赖。
希现威灵。
得遂其愿。
俄像起行。
径趋石趺。
卓然而立。
见者骇叹。
有司以其事闻。
上大喜为复教。
仍改年为大象。
以纪其瑞。
诏复以其地构寺。
额大像。
获居之。
又若徐州吴寺之太子思惟像。
京师崇义寺之石影像。
襄阳金像寺之丈六无量寿像。
荆州长沙寺像。
高齐定州之观音像。
及高王经
襄阳弥天释所铸之金像。
扬都长干寺之育王像。
梁祖所事等身金银二像。
僧护石像。
皆灵验莫测。
兹因略述。
以晓流俗 太子思惟像者。
盖以其状言也。
沙门法显东晋时
游历西。
域。
会有微疾。
心思乡里粳稻饭。
投一伽蓝。
主人款遇殊勤至。
为敕沙弥
取粳饭以进。
顾沙弥
踵血犹湿。
云顷往彭城吴苍鹰家分卫。
而犬啮之。
始寤其瞬息数万里。
岂亦常僧可能哉。
后东还。
访苍鹰于彭城
入门见血涂阖上。
问之则曰。
某年月日尝有僧。
乞食至此。
而犬啮之尔。
计其年月。
不小误。
谓苍鹰曰。
此罗汉圣僧血。
谨护之勿去也。
于是苍鹰。
即其宅创寺。
以忏咎。
求像于扬都
方济江。
舟倾侧欲覆。
忽有二骨长丈许。
随流腾入舟中。
遂济无挠。
及岸视之。
则龙齿也。
卒输之官府。
未几。
苍鹰获像于婆罗门僧。
初苍鹰偶憩林树间。
僧持像至云。
欲施徐州吴苍鹰供养也。
苍鹰曰。
我身是也。
僧忻然付之。
今在相州邺县大慈寺 石影像者。
石崇一尺。
径六寸。
紫色八觚。
内外映彻。
而如来菩萨。
浮图伽蓝。
天人山海。
帐盖床座。
三涂苦趣。
变现不一。
或前后相类。
或每楞不同。
隐显靡恒。
岂得而槩论哉。
梁大清中。
天竺沙门
奉以入贡。
会侯景之乱。
置之庐山西林寺像顶而去。
隋开皇十年
炀帝晋王镇淮海。
遣使王延寿
取之。
王宝玩特甚。
遇有他役。
则函之以自随。
入登储贰
藏于曲池日严寺。
非外人所得瞻睹也。
武德七年
归崇义寺。
贞观六年
诏入内。
无量寿像者。
东晋沙门道安
宁康三年。
八月八日造。
明年季冬
严饰既就。
刺史郗恢创莅此蕃。
而像独步趋万山。
率众迎还其寺。
而夕复出。
住寺外。
梁普通三年
诏于建兴苑。
铸金铜趺。
以承之。
高六尺。
广一丈。
刘孝仪制赞立碑 长沙寺像者。
晋太元间
现于城北。
高七尺。
光相奇特。
人有遇其夜行者。
谓非类。
以刀击之。
且视则像有刀痕。
梁祖命使。
迎以供养讫。
三日送同泰寺
后寺被火。
堂塔并尽。
唯像居殿中岿然 定州像者。
元魏敬德
防州人也。
居家事观音像谨。
天平中
应募定州
为劫盗所妄指。
逮系京狱。
困拷掠诬伏。
且即刑。
敬德夜坐狱中。
泣誓曰。
被枉如此。
当是曩宿枉他所致尔。
今幸偿毕。
则愿代受一切众生。
枉屈祸也。
既而假寐。
一沙门见梦曰。
观音救生
皆诸佛名。
卿能诵满千过者。
免死厄。
复教诵数过。
敬德既寤。
无所遗忘。
竟诵不辍口。
满百过。
顷焉牵赴市。
且行且诵。
仅千过。
而刑者三折其刀。
至三易刀。
肤体无小损。
丞相欢闻而异之。
遽奏免其罪。
诏传其于世。
敬德既归防。
徐视其像。
则项上三刀痕故在也。
敬德大感恸 襄阳金像者。
晋太元十九年。
岁次甲午比丘道安
襄阳西郭。
造丈八金像。
此像更三周甲子。
越百八十年。
而后灭。
此记书之像腋下。
倒垂衣褶中。
周武建德三年。
甲午之岁。
开府长孙哲。
荆州
太原王乘副之。
哲性凶暴。
甫视事。
先令毁像。
众进谏则愈益怒。
胥卒奔走从命。
谩以绳系像颈。
率百馀人挽之。
像屹立不动。
哲谓其弗力。
杖监者百。
复挽如故。
犹不动。
乃益人至五百。
始踣。
声震地撼。
人物骇慄。
哲独喜跃不自胜。
亟命镕冶。
唱快。
遽驰马。
往报太原公
忽堕马。
伤败肢骨。
失音直视。
至夜而卒。
验其所记年月。
若合符节。
则世相定业之说当矣 长干寺育王像者。
光趺身相。
祥瑞通感。
具如前传。
亢阳之岁。
必驾御辇。
迎像入宫。
上加油帔前导罗盖。
僧众从后。
初虽炎赫。
像至中途。
则每霶𩃰霢霂。
生物濡洽矣。
国家所赖。
以有年也。
陈祯明中
像忽西向。
直月监堂。
屡移向南。
晨起视之。
复西向。
事闻。
诏迎入太极殿
设斋行道。
先是像戴七宝冠。
珠玉饰之。
重约百斤。
复以锦冒加其上。
翌旦则冠挂像手。
而冒犹覆顶也。
上使为戴冠覆冒。
如常时。
因膜拜以祷之曰。
苟国家有不祥者。
宜再脱冠。
明起视之复然。
隋开皇九年陈亡。
诏致像大内供养。
上对之。
每不敢坐。
盖以像立故也。
久之诏曰。
朕年老。
不堪久立侍像。
其今有司造坐佛。
如育王像者。
送本像于兴善寺供养。
像伟特。
所在莫能容。
移置北面以图迁奉。
日像则南面。
或疑人所为者。
乃刹之北面。
而扄鐍其户。
且视之。
像面南如昨。
众惧皆礼谢 梁祖等身金银二像者。
奉之重云殿。
晨夕礼敬者五十年。
侯景之篡。
太尉王僧辨既诛
谋迎贞阳侯渊明于齐而立之。
犹豫未定。
僧辨使女婿杜龛
宿卫宫阙。
性贪悍。
欲毁二像。
铸金银铤。
初殿周匝为阁道。
号三休阁
而像顶正出阁上。
遣数十人。
登阁镵像顶。
像并回顾。
众惊悚。
皆默瘖昏醉。
随遍身青肿。
如见击状。
号呼数日
创烂而死。
陈有江南武帝昉徂落。
临川王茜。
入承大统
方治葬具。
造辒辌车。
时以国用窘乏。
诏取像殿宝帐。
珩佩珠玉。
以充给之有司部集人力将事屏撤。
而云气滃郁。
拥殿内外交暗。
其馀方所
霁景朗。
观者四合。
竞骇其异。
而雨注电射。
烟焰歘涨。
众见殿像腾举。
高薄霄汉。
渐远渐微。
焂然而没。
顷之云敛雨过。
就视其地则惟柱础存焉。
后或见之海上 僧护石像者。
高齐时造长丈八。
发愿为之。
然未得石。
会于寺北谷中。
见石仆地。
约如其数。
顾工营治。
涉期而仅了面腹。
以背著地。
势未易。
具众力翻之。
卒莫之动。
日石忽自转。
以就磨琢。
及成。
移置殿中。
周师之破齐也。
像先流汗。
晋州陷。
尽火诸寺。
像独完美。
虽饶人牛力。
终不仆。
寻有僧周
垒瓦木土堑。
以营护之。
须臾失僧所在。
或以木折像二指。
见梦于人曰。
吾指痛。
且而续其指。
开皇十年
盗归殿幡盖云。
夜每梦。
丈八人责让之。
已上并戴旌异记。
王广之南齐 425 — 49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25—497 【介绍】: 南朝齐沛郡相人,字士林一字林之
好弓马,有勇力。
初为马队主。
刘勔殷琰,克合肥
后以征伐功,位给事中冠军将军,封宁都县
萧道成(齐高帝)废苍梧,出广之徐州刺史钟离太守
沈攸之事起,广之预平石头。
入齐,进爵为侯。
齐武帝即位,累迁右卫将军散骑常侍,前军将军
萧鸾(齐明帝)害诸王,遣征安陆王子敬江阳
进封应城县公,为江州刺史
明帝建武二年,魏围司州督军征讨,解围。
累迁侍中镇军将军
韦睿南梁 442 — 52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42—520 【介绍】: 南朝梁京兆杜陵人字怀文
刘宋时历官右军将军
南齐末为上庸太守,从萧衍起兵,多建策功。
萧衍代齐称帝(即梁武帝),迁豫州刺史
天监三年七年,屡率军破魏军。
五年,取合肥
六年,解钟离围,魏军溺死与阵亡者各十余万,被俘五万。
体素羸,每战未尝骑马,以板舆自载,督厉众军。
善抚士卒,军法严明,威震魏军,世称“韦虎”。
普通初侍中车骑将军,未拜卒。
谥严
夏侯道迁北魏 448 — 51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48—516或449—517 【介绍】: 北魏谯国人
少有志操,仕萧鸾南谯太守
,拜骁骑将军,随王肃寿春
死,又南附。
复斩魏叛将杨灵珍父子归,授持节散骑常侍平南将军豫州刺史封丰县侯
历华、瀛二州刺史,为政清严,善禁盗贼。
历览书史,好言宴,养妓妾,以自娱乐。
卒谥明
全后魏文·卷四十九
道迁谯国人
少时南奔,仕齐明帝,至前军将军辅国将军
裴叔业寿春,不协归,拜骁骑将军,守合肥
景明中,叛入,为征虏长史,带汉中郡
寻自为持节冠军将军、梁秦二州刺史
复归,授散骑常侍平南将军豫州刺史丰县改封濮阳县侯
解职。
南兖州大中正,不拜。
出为平西将军华州刺史,转安东将军瀛州刺史
熙平中卒,赠抚军将军雍州刺史谥曰明
萧范南梁 499 — 550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萧范 ?—550年 萧恢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99—550 【介绍】: 南朝梁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字世仪
萧恢世子
袭封鄱阳王
起家太子洗马,累官雍州刺史,得将士心,有时誉。
梁武帝太清初,转合州刺史,镇合肥
侯景围都,遣子入援,迁开府仪同三司
台城陷,弃合肥,出守东关
请兵于北魏,遣二子为质,魏竟不助。
引军至湓城寻阳王大心忌之,市籴不通,众多饿死,亦疽发背卒。
厍狄伏连北齐 ? — 57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71 【介绍】: 北齐代人字仲山
少以武干事东魏尔朱荣,至直阁将军
从高欢举兵,赐爵蛇丘男。
高澄辅政,迁武卫将军
北齐文宣帝天保中郑州刺史
性鄙吝愚狠,专事聚敛。
天保四年与萧轨等奉命于合肥治水军,欲袭建康,为梁军所破,大败而归。
后主武平初封宜都郡王,除领军大将军
寻与太保琅玡王高俨矫诏杀录尚书和士开,即日被诛。
任忠陈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陈汝阴人字奉诚小名蛮奴
有勇力,善骑射
梅伯龙预讨侯景,又随侯填进讨巴、湘,梁世官至衡阳内史。
入陈,累有军功。
陈宣帝太建初,随章昭达讨平欧阳纥
五年随军北伐,攻克北齐历阳合肥寿阳,并破北周援军,生擒周将王延贵
南豫州刺史吴兴内史封梁信郡公
隋师济江,降。
,授开府仪同三司
年七十七卒。
释慧观南朝宋
释慧观
姓崔
清河人
十岁便以博见驰名。
弱年出家游方受业。
晚适庐山又咨禀慧远
闻什公入关。
乃自南徂北。
访覈异同详辩新旧。
风神秀雅思入玄微。
时人称之曰。
通情则生融上首。
精难则肇第一。
乃著法华宗要序以简什。
什曰。
善男子。
所论甚快。
君小却当南游江汉之间善以弘通为务。
什亡后乃南适荆州
州将司马休之甚相敬重。
于彼立高悝寺。
使夫荆楚之民回邪归正者。
十有其半。
宋武南伐休之江陵相遇。
倾心待接依然若旧。
因敕与西中郎游。
文帝也俄而还京止道场寺
既妙善佛理探究老庄。
又精通十诵博采诸部。
故求法问道者日不空筵。
元嘉初三月上已车驾临曲水宴会。
朝士赋诗。
即坐先献。
文旨清婉事适当时。
琅琊王僧达庐江何尚之。
并以清言致款结赏尘外。
宋元嘉中卒。
春秋七十有一。
著辩宗论论顿悟渐悟义及十喻序赞诸经序等。
皆传于世。
道场寺又有僧馥者。
澧泉人
专精义学注胜鬘经。
又有法业。
长安人
善大小品及杂心。
蔬食节己。
晋陵公主为起南林寺。
后遂居焉。
释慧基南齐 414 — 496
释慧基
姓偶
吴国钱塘人。
幼而神情俊逸机悟过人。
初依随祇洹慧义法师
至年十五。
嘉其神彩。
为启宋文帝求度出家。
文帝引见顾问允怙。
即敕于祇洹寺为设会出家。
舆驾亲幸公卿必集。
既栖志法门厉行精苦。
学兼昏晓解洞群经。
后有西域法师僧伽跋摩
弘赞禅律来游宋境。
乃令入室供事。
年满二十度蔡州受戒。
曰。
汝当道王江东不须久留京邑
于是四五年中游历讲肆备访众师。
善小品法华思益维摩金刚波若胜鬘等经。
皆思探玄颐鉴勜幽凝。
提章比句丽溢终古。
慧义既德居物宗道王荆土。
士庶归依利养纷集。
懿德可称。
乃携共同活。
及义之亡后。
资生杂物近盈百万。
法应获半。
悉舍以为福。
唯取粗故衣钵协以东归。
还止钱塘显明寺。
顷之进适会稽
仍止山阴法华寺
尚学之徒追踪问道。
于是遍历三吴讲宣经教。
学徒至者千有馀人。
宋太宗遣使迎请。
称疾不行。
元徽中复被徵诏。
始行过浙水
复动疾而还。
乃于会邑龟山立宝林精舍。
手叠塼石躬自指麾。
架悬乘险制极山状。
初立三层匠人小拙。
后天震毁坏更加修饰。
遂穷其丽美。
尝梦见普贤因请为和上
及寺成之后。
造普贤并六牙白象之形。
即于宝林设三七斋忏。
士庶鳞集献奉相仍。
周颙莅剡请讲说。
既素有学功特深佛理。
及见访覈日有新异。
刘瓛张融并申以师礼崇其训。
司徒文宣王钦风慕德。
致书慇勤。
访以法华宗旨。
乃著法华疏。
凡有三卷。
及制门训义序三十三科。
并略申方便旨趣会通空有二言。
及注遗教等。
并行于世。
既德被三吴声驰海内。
乃敕为僧主掌任十城。
盖东土僧正之始也。
于是从容讲道训厉禅慧。
四远从风五众归伏。
性烈而能温。
气清而且穆。
故预在门人莫不兢战。
齐建武三年冬十一月卒于城傍寺。
春秋八十有五。
初基寝疾。
弟子薨见梵僧数人皆踞砌坐。
问所从来。
答云。
从大乘国来奉迎基和上
后数日而亡。
因窆于法华山南。
特进庐江何胤为造碑文于宝林寺
铭其遗德。
弟子德行慧旭道恢。
并学业优深。
次第敷讲。
各领门徒继轨前辙。
后有沙门慧谅接掌僧任。
谅亡次沙门慧永
风姿瑰雅德行清严。
亦游刃众经。
时当讲说。
后次沙门慧深
之弟子。
与同学法洪。
并以戒洁见重。
后次沙门昙与。
亦沈审有器局。
何伯玙南齐 ? — 49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93 【介绍】: 南朝齐庐江人
与弟何幼玙俱厉节操。
安贫乐道,诲人不倦,乡里呼为人师。
卒年八十余。
何点南梁 437 — 50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37—504 【介绍】: 南朝梁庐江灊人字子晰
何求弟。
博通群书,善谈论。
父何铄有疾,无故害妻,坐法死。
时年十一,感此家祸,遂绝婚宦,立志隐逸。
时人号为“通隐”。
历宋、齐、梁三世,累征不就。
文学,与孔稚圭等为莫逆交,曾识拔丘迟江淹
与兄何求、弟何胤皆为当世名隐。
全梁文·卷四十
字子皙庐江人灊,宋司空尚之孙。
泰始末,徵太子洗马
齐初,累徵中书郎太子中庶子
梁受禅,徵侍中,并不就。
天监三年卒,年六十八。
释道盛南齐
全齐文·卷二十六
道盛俗姓朱沛国人宋明帝时,住天保寺,为僧纲领,终于齐。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五 护教科
生朱氏
沛国人
少有才名。
善易。
沙门
讲涅槃维摩
湘州
宋明帝诏居建邺彭城寺。
著述交论生死本无源论。
谢超宗尤所敬礼。
后止天保寺。
高帝诏代昙度僧主
丹阳尹沈李文。
素尚
欲沙汰僧尼。
因设会。
令陆脩静与论义。
辞气俊发。
陆遂屈。
沙汰事亦由以寝。
永明中卒。
寿六十。
释道盛
姓朱
沛国人
幼而出家务学。
善涅槃维摩兼通周易。
始住湘州
宋明承风。
敕令下京。
彭城寺。
谢超宗一遇遂敬以师礼。
乃著述交论及生死本无源论等。
后憩天保寺。
齐高帝敕代昙度僧主
丹阳沈文季素奉排嫉能仁。
建义符僧局责僧属籍。
欲沙简僧尼。
纲领有功事得宁寝。
文季故于天保设会。
陆修静论议。
既理有所长。
又词气俊发。
嘲谑往还言无暂扰。
静意不获申。
恧焉而退。
齐永明中卒。
春秋六十馀矣。
释昙准南梁 439 — 515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弘姓
魏郡汤阴人
出家从智诞法师受业。
善涅槃法华。
昌乐王寺。
既承齐之竟陵王讲说。
遂南渡。
湘宫寺
随席谈论。
不惮涂沮。
次公叹曰。
此北道人。
非徒其容止言笑可观。
于烈亮恢廓。
扬搉理妙。
殊有标致。
临川王映
长沙王晃
尤加钦礼。
庐江何默。
彭城刘绘
造房接足。
请诰戒。
北面而成业者。
二百馀人。
天监十四年终。
寿七十七 寺复有智深比丘
魏人也。
博综经论。
天子王侯。
莫不宾礼。
性好直言。
无所推屑。
每语及北方僭叛事。
辄愠见于色。
由是自致废弃。
不甚显。
释昙准
姓弘
魏郡汤阴人
昌乐王寺。
出家从智诞法师受业。
钻研之勤众皆弗及。
处静味道。
无风尘之志。
善涅槃法华。
闻诸伊洛。
闲居游思不交世务。
齐竟陵王广延胜道盛兴讲说。
遂南度止湘宫寺
处处采听随席谈论。
虽逢涂阻未曾告劳。
次公叹曰。
此北道人。
非直美容止善言笑。
烈亮恢廓雅有器度。
至于言论深有情致。
齐临川王萧映
长沙王萧晃
厚相钦礼。
庐江何点彭城刘缯。
并到房接足伸其戒诰。
讲扬相继成其业者二百馀人。
天监十四年卒。
春秋七十有七。
时寺复有智深比丘
聪慧博识经论有功。
天子王侯多所宾接。
性好直言无所推屑。
每商略捡洗物不有平。
由是坎壈弘宣阻少。
释昙斐南梁 443 — 518
释昙斐
本姓王
会稽剡人
少出家受业于慧基法师
性聪敏素著领牒之称。
其方等深经皆所综达。
老庄儒墨颇亦披览。
后东西禀访。
备穷经论之旨。
于乡邑法华台寺。
讲说相仍。
学徒成列。
神情爽发志用清玄。
故于小品净名尤成独步。
加又谈吐蕴藉辞辩高华。
席上之风见重当代。
衡阳孝王元简及隐士庐江何胤
皆远挹徽猷招延讲说。
吴国张融汝南周颙颙子舍等。
并结知音之狎焉。
天监十七年卒于寺。
春秋七十有六。
其制作文辞亦颇见于世。
有誉江东
被敕为十城僧主
符旨适行未拜便化厥土僧尼倍怀恋德。
同县南岩寺沙门法藏
亦以戒素见称。
憙放救生命兴立图像。
馀姚县有明庆比丘
同时致誉。
本姓郑氏
戒行严洁学业清美。
本师事炎公。
又弘实弟子。
师资三叶并见重东南焉。
论曰。
夫至理无言玄致幽寂。
幽寂故心行处断。
无言故言语路绝。
言语路绝。
则有言伤其旨。
心行处断。
则作意失其真。
所以净名杜口于方丈。
释迦缄默于双树。
将知理致渊寂。
故圣为无言。
但悠悠梦境去理殊隔。
蠢蠢之徒非教孰启。
是以圣人资灵妙以应物。
体冥寂以通神。
借微言以津道。
托形传真。
故曰。
兵者不祥之器不获已而用之。
言者不真之物。
不获已而陈之。
故始自鹿苑以四谛为言初。
终至鹄林以三点为圆极。
其间散说流文数过八亿。
象驮负而弗穷。
龙宫溢而未尽。
将令乘蹄以得兔藉指以知月。
知月则废指。
得兔忘蹄
经云。
依义莫依语。
此之谓也。
而滞教者谓至道极于篇章。
存形者谓法身定于丈六。
故须穷达幽旨妙得言外。
四辩庄严为人广说。
示教利憙其在法师乎。
故士行寻经于于阗誓志而灭火。
终令般若盛于东川
忘想传乎季末。
爰次竺潜支遁法开等。
并气韵高华风道清裕。
传化之美功亦亚焉。
中有释道安者。
资学于圣师竺佛图澄
又授业于弟子慧远
惟此三叶世不乏贤。
并戒节严明智宝炳盛。
使夫慧日馀晖重光千载之下。
香土遗芬再馥阎浮之地。
涌泉犹注。
寔赖伊人。
远公既限以虎溪
师乃更同辇舆。
夫高尚之道如有惑焉。
然而语默动静所适唯时。
四翁赴汉。
用之则行也。
三闾辞楚。
舍之则藏也。
经云。
若欲建立正法则听亲近国王及持仗者。
虽一时同辇
乃为百民致谏。
故能终感应真云显报。
其后荆陕著名。
则以翼遇为言初。
庐山清素。
则以持永为上首。
恒影肇德重关中
生睿畅远领宗建业
昙度僧渊独擅江西之宝。
超进慧基
乃扬浙东之盛。
虽复人世迭隆。
而皆道术悬会。
故使像运馀兴岁将五百。
功效之美良足美焉赞曰。
遗风眇漫  法浪邅回  匪伊释哲 孰振将颓  潜比玉  睿联瑰 鐇斧曲戾  弹沐斜埃  素丝既染 承变方来
杨公则南梁 445 — 50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45—505 【介绍】: 南朝梁天水人字君翼
北齐历官扶风太守湘州刺史
萧衍起兵,公则率军受命先驱,号令严明,秋毫不犯,平定江州,直迫京邑,击退齐东昏侯军,进号左将军
梁武帝天监初封宁都县侯
北伐中以疾卒于师。
谥烈
王虚之南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齐庐江石阳人字文静
性至孝,十三丧母,三十三丧父,二十五年盐醋不入口。
齐武帝永明中,诏榜门,蠲其三世。
元嵩北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宗室,鲜卑族,字道岳
元澄弟。
孝文帝时历官左中郎将武卫将军
以勇猛称。
孝文帝战,败梁将陈显达,以功赐爵高平县
宣武帝时,累官至扬州刺史
正始二年,击败湘州刺史杨公则
后与妻穆氏、子世贤并为苍头李太伯等所害。
谥刚
释智藏南梁 458 — 522
释智藏
姓顾氏
本名净藏
吴郡吴人
吴少傅曜之八世也。
高祖彭司农卿
曾祖淳钱唐
祖瑶之员外郎
父映奉朝请
早亡其母尝梦。
出绕吴城一匝。
密云四布而天中开朗。
众星坠地取而吞之。
因而有娠焉。
及生藏也。
少而聪敏。
常怀退让。
果食衣服爰及威仪皆新华。
先让而处下末。
由此击誉乡闾敬而尚重。
年十六代宋明帝出家。
以泰初六年敕住兴皇寺。
事师上定林寺僧远僧祐天安寺弘宗。
此诸名德传如前述。
禀依训范敬义弘隆。
尝遇师疾甚不食多日。
亦从之。
待师进饮还进饮。
乃至平复方从师好。
自是戒德坚明学业通奥。
众所知识超于夷等。
当时柔次二公玄宗盖世。
初从受学。
挹酌经论统辩精理。
及其开关延敌。
莫能涉其津者。
洞晓若神微言每吐。
预有比踪罔不折伏。
于是二僧叹揖。
自以弗及之也。
齐太尉文宪王公
深怀钦悦爰请安居。
常叹相知之晚。
太宰文宣王
建立正典绍隆释教。
将讲净名选穷上首。
乃招集精解二十馀僧。
探授符策乃得于
年腊最小独居末坐。
敷述义理罔或抗衡。
道俗翕然弥崇高誉。
先是会稽慎法师
志欲宣通妙法。
乃请文宣方求讲匠。
称普闻允当佥属。
遂流连会稽多历年祀伏膺鼓箧寔系有徒。
但以律部未精重游京辇。
信同瓶喻有似灯传。
俄而十诵明了诸部薄究。
未还吴郡道流生地。
学人裹粮随之不少。
永元二年重游
居法华山结众弘业
及齐德将谢。
王室大骚。
天地既闭经籍道废。
遂翻然高举。
欲终焉
逮有梁革命。
大弘正法。
皇华继至。
方游京辇。
天子下礼承修。
荣贵莫不竦敬。
圣僧宝志迁神。
窀穸于钟阜
于墓前建塔。
寺名开善
居之。
未受具戒。
于定林上寺。
遂推令居前。
垂示崇敬之迹。
识知德望有归告之先见矣。
梁武崇信释门。
宫阙恣其游践。
主者以负扆南面域中一人。
议以御坐之法唯天子所升。
沙门一不沾预。
闻之勃然厉色。
即入金门上正殿踞法座抗声曰。
贫道昔为吴中顾郎。
尚不惭御榻。
况复乃祖定光。
金轮释子也。
檀越若杀贫道即杀。
不虑无受生之处。
若付在尚方。
狱中不妨行道。
即拂衣而起。
帝遂罢敕任从前法。
斯跨略天子高岸释门。
皆此类也。
有野姥者。
工相人也。
为记吉凶百不失一。
曰。
法师聪辩盖世天下流名。
但恨年命不长。
可至三十一矣。
时年二十有九。
闻斯促报讲解顿息。
竭精修道发大誓愿足不出门。
遂探经藏得金刚般若。
受持读诵毕命奉之。
至所危暮年香汤洗浴净室诵经以待死至。
俄而闻空中声曰。
善男子。
汝往年三十一者。
是报尽期。
由般若经力得倍寿矣。
后出山试过前相者。
乃大惊起曰。
何因尚在世也。
前见短寿之相。
今了一无。
沙门诚不可相矣。
问。
今得至几。
答云。
色相骨法年六十馀。
曰。
五十为命。
已不为夭。
况复过也。
乃以由缘告之。
相者欣服。
竟以毕年辞世。
终如相言。
于是江左道俗。
竞诵此经。
多有徵应。
乃至于今日有光大。
感通屡结。
梁大同中
敬重三宝利动昏心。
浇波之俦。
肆情下达。
僧正宪网无施于过门。
帝欲自御僧官维任法侣。
主书遍令许者署名。
于时盛哲无敢抗者。
匿然投笔。
后以疏闻
以笔横轹之告曰。
佛法大海非俗人所知。
帝览之不以介意。
斯亦拒怀略万乘季代一人。
而帝意弥盛。
事将施行于世。
后未同。
而敕已先被。
晚于华光殿设会。
僧大集。
后藏方至。
曰。
比见僧尼多未诵习。
白衣僧正不解科条。
俗法治之伤于过重。
弟子暇日欲自为白衣僧正亦依律立法。
此虽是法师之事。
然佛亦复付嘱国王。
向来与诸僧共论。
咸言不异。
法师意旨如何。
曰。
陛下欲自临僧事。
实光显正法。
但僧尼多不如律。
所愿垂慈矜恕此事为后。
曰。
弟子此意岂欲苦众僧耶。
正谓俗愚过重。
自可依律定之。
法师乃令矜恕。
此意何在。
答曰。
陛下诚欲降重从轻。
但末代众僧难皆如律。
故敢乞矜恕。
曰。
请问诸僧犯罪。
佛法应治之不。
答曰。
窃以佛理深远教有出没。
意谓亦治不治。
曰。
惟见付嘱国王治之。
何处有不治之说。
答曰。
调达亲是其事。
如来置之不治。
曰。
法师意谓。
调达何人。
答曰。
调达乃诚不可测。
夫示迹正欲显教。
若不可不治。
圣人何容示此。
若一向治之。
则众僧不立。
一向不治亦复不立。
帝动容追停前敕。
诸僧震惧相率启请。
曰。
藏法师是大丈夫心。
谓是则道是。
言非则道非。
致词宏大。
不以形命相累。
诸法师非大丈夫。
意实不同言则不异。
弟子向与藏法师硕诤。
诸法师默然无见助者。
岂非意在不同耳。
事遂获寝。
出告诸徒属曰。
国王欲以佛法为己任。
乃是大士用心。
然衣冠一家子弟十数。
未必称意。
况复众僧。
五方混杂未易辩明。
正须去其甚泰耳。
且如来戒律布在世间。
若能遵用足相纲理。
僧正非但无益为损弘多。
常欲劝令罢之。
岂容赞成此事。
或曰。
理极如此。
当万乘之怒何能夷然。
笑曰。
此实可畏。
但吾年老。
纵复旨附会。
终不长生。
然死本所不惜。
故安之耳。
法云谓众曰。
帝于义理之中未能相谢。
一日之事真可愧服不久敕于彭城寺讲成实。
听侣千馀。
皆一时翘秀。
学观荣之。
又敕于慧轮殿讲波若经。
别敕大德三十人预座。
开释发趣各有清拔皆著私记拟后传习。
天监末年春舍身忏。
招集道俗。
并自讲金刚般若以为极悔。
惟留衣钵。
馀者倾尽一无遗馀。
陈郡谢几卿
指挂衣戏曰。
犹留此物尚有意耶。
曰。
身犹未灭意何由尽。
而尚怀靖处托意山林。
还居开善因不履世。
时或敕会。
乃上启辞曰。
夙昔顾省心惑不调。
欲依佛一语于空闲自制。
而从缘流二十馀载。
在乎少壮故可推斥。
今既老病身心俱减。
若复退一毫。
便不堪自课。
故愿言静处少自营卫。
非敢傲世求名。
非欲从闲自诞。
是常人近情。
惧前径之已迫耳。
帝手敕喻曰。
求空自闲依空入慧。
高蹈养神实是胜乐。
不违三乘。
亦以随喜。
惟别之际能无怅然。
岐路赠言古人所重。
犹劝法师
行无碍心。
大悲为首方便利益。
随时用舍不宜顿杜。
以隔碍心行菩萨道无有是处。
敕往反频。
仍久之然持操不改。
帝将受菩萨戒敕僧正牒老宿德望。
时超正略牒法深慧约智藏三人。
而帝意在于智者。
仍取之矣。
皇太子尤相敬接。
将致北面之礼。
肃恭虔往。
朱轮徐动鸣笳启路。
降尊下礼就而谒之。
从遵戒范永为师傅。
又请于寺讲涅槃。
亲临幄坐爰命咨质。
朝贤时彦道俗盈堂。
法筵之盛未之前闻。
又于北阁更延谈论。
皆叹曰。
陪预胜席未曾有也。
任吹虚舟真行平等。
毁誉不动荣利未干。
宴坐空闲毅然山立。
虽神宇凝隔风韵清高。
其应物也汲汲然如有不足。
可谓望俨即温。
君子之变者矣。
自现处岩岫晦形人世。
又于寺外山曲别立头陀之舍六所。
并是茅茨容膝而已。
皇太子闻而游览。
各赋诗而返。
其后章
非曰乐逸游。
意欲识箕颍。
结心世表。
常行忏悔。
每于六时翘仰灵相。
理味深玄浅思斟酌自抱疑碍。
恐乖圣意多僻。
因而恳恻词泪俱发。
尝宿灵曜寺。
夜行暂用心。
见有金光照曜。
一室洞明。
人问其故。
答曰。
此中奇妙未可得言。
是旦遘疾至于渐。
帝及储君中使相望。
四部白黑日夜参候。
敕为建齐手制愿文。
并继以医药。
而天子不整。
唯增不降。
临终词色详正。
遗言唯在弘法。
普通三年九月十日卒于寺房。
春秋六十有五。
敕葬独龙之山。
赴送盈道同为建碑。
坟所寺内各一。
安太守萧机制文。
湘东王绎制铭。
太子中庶子陈郡殷钧为立墓志。
常梦见金粟如来入室共谈执二麈尾。
其一宝装。
其一者素。
留素者与
徵士庐江何胤
吴郡虎丘。
遇一神僧。
捉一函书云。
有人来寄语顷失之。
及开函视全不识其文词。
后访
是大庄严论中间两纸也。
时人咸谓藏之所致。
彭城刘混之罪当从戮。
时处后堂。
为帝述四等义。
外奏闻之。
曰。
今为国事不得道四等义如何。
曰。
言行乘机也。
发而不中。
失在何人。
四等之举义非徒设。
帝遂舍而不问。
竟以获免。
刘氏终亦不委斯由。
其潜济益被率多如此。
凡讲小品涅槃般若法华十地金光明成实百论阿毗昙心等。
各著义疏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