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库 南北朝
全齐文·卷一
帝姓萧,讳道成,字绍伯,小名斗将,南兰陵武进人。元嘉末为左军、中兵参军,袭父承之爵晋兴县男。孝武即位,历大司马参军、太宰、员外郎、直阁中书舍人,抚军参军、建康令、北中郎中兵参军。丁母忧,起为武烈将军,复为建康令。景和中,除后军将军。泰始初,为右军将军,加辅国将军,除骁骑将军。封西阳县侯,迁卫军司马,除征北司马、南东海太守、行南徐州事,假冠军将军,迁南兖州刺史,入拜散骑常侍、太子左卫率。泰始末,为右卫将军,领卫尉。元徽中,加侍中、平南将军、尚书左仆射。寻弑苍梧王,迎立顺帝。进侍中、司空、录尚书事、骠骑大将军,封竟陵郡公。假黄钺,进太尉、都督南徐等十六州诸军事,进都督中外诸军事、太傅,领扬州牧。升明三年三月,进相国,总百揆,封齐公,加九锡。四月,进爵为王,受禅,改元建元。在位四年,谥曰高皇帝,庙号太祖。
佛陀禅师。此云觉者。本天竺人。学务静摄志在观方。结友六人相随业道。五僧證果。惟佛陀无获遂。勤苦励节如救身衣。进退惟谷莫知投厝。时得道友曰修道藉机时来便剋。非可斯须徒为虚死。卿于震旦特是别缘。度二弟子深有大益也。因从之游历诸国。遂至魏北台之恒安焉。时值孝文敬隆诚至别设禅林。凿石为龛结徒定念。国家资供倍架馀部。而徵应潜著。皆异之非常人也。恒安城内康家。赀财百万。崇重佛法。为佛陀造别院。常居室内自静遵业。有小儿见门隙内炎火赫然。惊告院主。合家总萃。都无所见。其通徵玄。观斯例众也。识者验以为得道矣。后隋帝南迁定都伊洛。复设静院敕以处之。而性爱幽栖林谷是托。屡往嵩岳高谢人世。有敕就少室山为之造寺。今之少林是也。帝用居处。四海息心之俦。闻风响会者。众恒数百。笃课出要成济极焉。时或告众曰。此少林精舍别有灵祇卫护。一立已后终无事乏。由使造者弥山而僧廪丰溢沿彼至今将二百载。虽荒荐频繁而寺业充实。远用比之佛陀无谬传矣。时又入洛将度有缘。沙门慧光年立十二。在天门街井栏上。反蹋蹀䤻。一连五百。众人諠竞异而观之。佛陀因见惟曰。此小儿世戏有工。道业亦应无昧。意欲引度。权以杖打头。声响清彻。既善声论。知堪法器。乃问。能出家不。光曰。固其本怀耳。遂度之。解冠终古。具如别传。又令弟子道房度沙门僧稠。教其定业。自化行东夏。惟此两贤得道记之。谅有深疑。年渐迟暮不预僧伦。委诸学徒自相成业。躬移寺外别处零房。感一善神常随影护。亦令设食而祠飨之。后报欲终。在房门之壁手画神像。于今尚存。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武都人,氐族。杨难当孙。少有胆气,跳走如飞。孝文帝太和中,起家奉朝请。时将南征,用为军主,大眼自谓如蛟龙得水,所经战阵,勇冠六军。宣武帝初以功封安城县子,出为征虏将军、东荆州刺史。与邢峦讨破梁将张绍惠。正始四年,围梁钟离,为韦睿等所破,免官徙营州为兵。永平中追其前勋,复起。为太尉长史、持节、假平南将军、东征别将,遏御淮肥,威勇震世。抚循士卒,呼为儿子。自为将帅,身先兵士。孝明帝时官至荆州刺史,州人畏其勇,不敢为乱。卒于州。
全梁文·卷六十
孝绰字孝绰,彭城安上里人。本名冉,小字阿士,齐大司马府从事中郎绘子。天监初为著作佐郎,迁太子舍人尚书水部郎,出为平南安成王记室。寻补太子洗马,迁尚书金部郎,复为洗马,出为上虞令,迁除秘书丞,出为镇南安成王咨议,免。起为安西记室,累迁安西骠骑咨议参军兼司徒右长史、太府卿、太子仆、员外散骑常侍、廷尉卿,免。起为西中郎湘东王咨议,复为太子仆,除安西湘东王咨议参军,迁黄门侍郎尚书吏部郎,左迁信威临贺王长史,除秘书监,有集十四卷。
释警韶。姓颜氏。会稽上虞人。学年入道。事叔僧广以为师范。广律行贞严。当时领袖。初韶游都听讲。便能清论。年登冠肇还乡受戒。护持奉信如擎油钵。有沙门道林。请留乡土。乃梦韶舌相广长。而欲将断。既寤深惟。留恋斯成坠失。愧悔前请便劝出都。于即大弘法化传灯不绝。即庄严旻公之遗绪也。次禀龙光僧绰。乃是开善琼支末。又探习三藏广综众家。年二十三讲大品经。味法当时磨肩溢道。后还建元晋陵等寺敷演经论。解冠群宗。韶乃愿年四十长就讲说。而学侣相顾不胜钦尚。时年三十有九。为建元寺讲主。临终遗令传法。韶遵崇馀烈即坐演之。受业之宾有逾师保。梁简文邵陵及岳阳等。大相钦重归承训诲。从危难后世改情浮。乃往豫章将通道务。时逢豫州黄司空等。素情所仰请为戒师。会外国三藏真谛法师。解该大小行摄自他。一遇欣然与共谈论。谛叹曰。吾游国多矣。罕值斯人。仍停豫都为翻新金光明并唯识论及涅槃中百句长解脱十四音等。朝授晚传。夜闻晨说。世谚。泻瓶重出。知十再生者也。梁乐阳王于荆立位。遣信远迎。楚都弘法。韶念报地之重。来敕遂乖。陈武定天文皇嗣业。并弘尚正道敕请还都。戒范承仰优礼弥隆。天嘉四年有会稽慧藻同泰道伦等二百馀人。连署请韶。长讲于白马寺。广弘传化十有馀年。既登耳顺。便令慧藻续讲。躬往瓦官宴坐少时。法门深妙。时沙门智顗。定慧难踰人神颇测。静叹精利事等夙成。共诸前学频请重讲。留意绵久以疾辞之。又为新安殿下黄司空等共僧三请不免勤注又于王府略说维摩。龙光寺中广敷成实。亦得数年成诸学肆。未辞朽老归志山林。乃入幽岩自靖十有馀载。至德元年十月十一日中时。右胁而卧神虑澄然终于开善寺春秋七十有六。其月十六日窆于钟岭独龙之山。所讲成实论五十馀遍。涅槃三十遍。大品四十遍。新金光明三十馀遍。维摩天王仁玉等经遍数。繁乱不纪广叙。
释法泰。不知何人。学达释宗跨轹淮海。住杨都大寺。与慧恺僧宗法忍等。知名梁代。并义声高邈宗匠当时。有天竺沙门真谛。挟道孤游远化东鄙。会虏冠勍殄。侨寓流离一十馀年。全无陈译。将旋旧国。途出岭南。为广州刺史欧阳頠固留。因欲传授。周访义侣。拟阅新文。泰遂与宗恺等。不惮艰辛。远寻三藏。于广州制旨寺。笔受文义。垂二十年。前后所出五十馀部。并述义记。皆此土所无者。泰虽博通教旨。偏重行猷。至于律仪所及。性无违越。谛又与泰译明了论。释律二十二大义。并疏五卷。勒于座右遵奉行之。至陈太建三年。泰还建业。并赍新翻经论创开义旨。惊异当时。其诸部中。有摄大乘俱舍论。文词该富理义凝玄。思越恒情鲜能其趣。先是梁武宗崇大论。兼玩成实。学人声望从风归靡。陈武好异前朝。广流大品。尤敦三论。故泰虽屡演。道俗无受。使夫法座绝嗣阒尔无闻。会彭城沙门静嵩。避地金陵。学声早被独拔千载。希斯正理。昼谈恒讲夜请新宗。因循荏苒乃经凉燠。泰振发玄门明衷弘诣。覈其疑义每凑玄极。皆随机按旨。披释无遗。事出嵩传。泰博咨真谛。传业嵩公。知我者希。浮谚斯及。不测其终。智恺。俗姓曹氏。住杨都寺。初与法泰等前后异发。同往岭表奉祈真谛。恺素积道风词力殷赡。乃对翻摄论。躬受其文。七月之中文疏并了。都合二十五卷。后更对翻俱舍论。十月便了。文疏合数八十三卷。谛云。吾早值子。缀缉经论絓是前翻。不应缺少今译两论词理圆备。吾无恨矣。恺后延谛。还广州显明寺。住本房中。请谛重讲俱舍。才得一遍。至陈光大中。僧宗法准慧忍等。度岭就谛求学。以未闻摄论。更为讲之。起四月初。至腊月八日方讫一遍。明年宗等又请恺。于智慧寺讲俱舍论。成名学士七十馀人。同钦咨谒。讲至业品疏第九卷。文犹未尽。以八月二十日遘疾。自省不救。索纸题诗曰。千秋本难满。三时理易倾。石火无恒焰。电光非久明。遗文空满笥。徒然昧后生。泉路方幽噎。寒陇向凄清。一朝随露尽。唯有夜松声。因放笔。与诸名德握手语别。端坐俨思奄然而卒。春秋五十有一。即光大二年也。葬于广州西阴寺南岗。自馀论文。真谛续讲。至惑品第三卷。因尔乖豫。便废法事。明年肇春三藏又化。谛有菩萨戒弟子曹毗者。恺之叔子。明敏深沈雅有远度。少携至南受学摄论。咨承诸部皆著功绩。太建三年。毗请建兴寺僧正明勇法师。续讲摄论。成学名僧五十馀人。晚住江都综习前业。常于白塔等寺开演诸论。冠屦裙襦服同贤士。登座谈吐每发深致。席端学士并是名宾。禅定僧荣日严法侃等皆资其学。时有循州平等寺沙门智敫者。弱年听延祚寺道缘二师成实。并往北土沙门法明。听金刚般若论。又往希坚二德。听婆沙中论。皆洞涉精至研覈宗旨。必得本师临听言无浮杂义得明畅者。方始离之。馀例准此。及翻摄论。乃为广州刺史安南将军阳山公頠请宅安居。不获专习。后翻俱舍方预其席。及恺讲此论。敫与道尼等二十人。并掇拾文疏。于堂听受。及恺之云亡。谛抚膺哀恸。遂来法准房中。率尼响敫等十有二人。共传香火。令弘摄舍两论誓无断绝。皆共奉旨仰无坠失。至三藏崩后。法侣彫散宗嗣将亏。太建九年。敫相续敷弘。最多联类。同听谛席。未有高者。太建十一年二月。有跋摩利三藏弟子慧哿者。本住中原。值周武灭法。避地归陈。晚随使刘璋至南海获涅槃论。敫曾讲斯经。欣其本习伏膺请求。便为开说。止得序分种性分前十三章玄义。后返豫章鹤岭山。敫又与玑法师随从。因复为说第三分。具得十海十道。及进馀文。哿因遘疾不任传授。乃令敫下都觅海潮法师当穷论旨。以十四年至于建业。所寻不值。乃遇栖玄寺晓禅师。赐与昙林解涅槃疏释经后分。文兼论意而不整足。便还故寺。常讲新文十三章义。近二十遍。开皇十二年。王仲宣起逆。焚烧州境及敫寺房。文疏并尽。其年授敫。令任广循二州僧任。经五载废阙法事。后解僧任方于本州道场寺。偏讲摄论十有馀遍。坐中达解二十五人。玑山瞰等并堪领匠。仁寿元年。遘疾终于本寺。敫撰谛之翻译历。始末指订。并卷部时节人世详备。广有成叙。道尼住本九江。寻宗谛旨。兴讲摄论腾誉京师。开皇十年下敕追入。既达雍辇开悟弘多。自是南中无复讲主。虽云敷说盖无取矣。
道贵。本姓寿。长安人也。幼清夷冲素。善研机理志干勤整。精苦过人誓弘大化。荤鲜不食。济物为怀。弊衣自足。诵胜鬘无量寿经不舍昼夜。父母爱念使其为道。十七出家博览经律究委文理。不羡名闻。唯以习道为业。观境入定。行坐不休。悔过发愿。言辞哀恳听者震肃。齐竟陵文宣王萧子良善相推敬。为造顶山寺以聚禅众。请贵为知事。固执不从。请为禅范。然后许之。于是结桂林下栖寄毕世。纵复屯云晦景委雪埋山。端然寂坐曾无间焉。得人信施广兴福业。不以纤毫自润己身。年八十六。天监十五年而卒。葬于钟山之阳也。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名或作朗。南朝梁宗室,字靖彻。萧懿子,封泉陵侯,任桂林刺史。倨傲而虐,郡下患之。记室庾丹谏而见害。武帝闻,使于岭表以功自效。
全宋文·卷六十四
僧弼,吴人,义熙中京师法师,元嘉中终彭城寺。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梁南海人。初无名。多勇力,善骑射。齐末各地起事者众,乃募众捍卫乡里,据有番禺。庆州刺史李坚遣人说之归梁,武帝召见为改名,拜东宁州刺史。后以战功加云麾将军。侯景叛,参与讨伐,所向无敌,卒于军。
全宋文·卷三十六
延之字延年,琅邪临沂人,晋光禄勋含曾孙。义熙中,后将军吴国内史刘柳以为行参军,转主簿,历豫章公世子参军。宋国建为博士,仍迁世子舍人。及受禅,补太子舍人,徙尚书仪曹郎太子中舍人。少帝即位,以为正员郎兼中书郎,徙员外常侍,出为始安太守。元嘉初征为中书侍郎,转太子中庶子。寻领步兵校尉,出为永嘉太守,未行,免。起为始兴王浚后军咨议参军,迁御史中丞,改国子祭酒司徒左长史。免,复为秘书监光禄勋,致仕。元凶弑立,以为光禄大夫。孝武即位,以为金紫光禄大夫,领湘东王师。孝建三年卒,年七十三,赠散骑常侍特进,谥曰宪子,有集三十卷,逸集一卷。
全宋文·卷十三
休仁,文帝第十二子,元嘉二十九年封建安王,孝建末为秘书监,领步兵校尉,出为冠军将军、南兖州刺史。大明初进侍中,领右军将军,出为湘州刺史,加散骑常侍、平南将军,迁护军将军。永光初迁领军将军,景和初加特进左光禄大夫。明帝定乱,以为侍中、司徒尚书令、扬州刺史,领太子太傅,进太尉,领司徒。泰始七年赐药死,追降为始安县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01
【介绍】:
南朝齐清河东武城人。崔慧景子。年十八,博涉群书,善虫篆书。为始安内史。父叛败,藏窜得免。齐和帝立,为宁朔将军。诣尚书申父冤,言多指斥朝廷,下狱死。
全齐文·卷二十一
偃,慧景次子,建武初太学博士,历始安内史,慧景败,藏窜得免。和帝西台立,以为宁朔将军,寻下狱死。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02
【介绍】:
南朝齐河东闻喜人。裴骃子。宋明帝泰始中,为太学博士。后废帝元徽中,出为长沙郡丞,历祠部通直郎。齐武帝永明三年出使北魏,还为始安内史。齐明帝建武初,为广陵太守。历郡皆有勤绩,常曰:“一身之外,亦复何须?子孙不才,我聚彼散,若能自立,不如一经。”故终身不治产业。
全齐文·卷十八
昭明,河东闻喜人,宋南中郎参军骃子。泰始中太学博士,元徽中出为长沙郡丞。入齐,历祠部通直郎,永明中为始安内史,建武初为安北长史、广陵太守,有集九卷。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梁清河东武城人。少笃学,遍习《五经》,尤精《三礼》、《三传》。初仕魏为太常博士。梁武帝天监十三年归梁,累迁步兵校尉,兼国子博士。性拙朴无文采,聚徒讲授,解经析理,听者常数百人,为京师旧儒所称重。官终桂州刺史。著有《集注周礼》、《三礼义宗》、《左氏经传义》等。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11—582
【介绍】:
南朝陈建业人,字思明。有干略,善骑射。初事梁元帝,随王僧辩平侯景,封谢沐县侯。出为都督、桂州刺史。后归陈武帝,位开府仪同三司。陈文帝天嘉中,华皎联合北周兵反陈,量与吴明彻等率军讨平之,并降周将拓跋定。宣帝时,封始安郡公。官终南兖州刺史。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陈秦郡人,字逸世。吴明彻侄。少倜傥,有干略。随明彻征战有功,官至桂州刺史、忠毅将军,封汝南县侯。谥节。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77
【介绍】:
南朝宋宗室,字彦道。刘秉弟。为员外散骑侍郎,才力庸凡而自讳,时秉当政,累求方伯,不许。嫡母暴病卒,口鼻流血,疑遐加害,孝武帝徙之于始安郡。宋明帝时为都官尚书,吴郡太守。刘秉与袁粲攻萧道成,事败死,株连及遐,亦被杀。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46—524
【介绍】:
南朝梁琅邪人,字季文。宋时,起家车骑主簿。出为始安内史。袁粲之诛,亲故无敢视者,份独往致恸,由是显名。入齐,份兄奂被诛,奂子肃奔魏,份自拘请罪,齐武帝宥之。齐时,官至秘书监。入梁,历宣城、吴郡、兰陵太守。官至左光禄大夫、监丹阳尹。
全梁文·卷五十六
邃字渊明,河东闻喜人。齐建武初为府主簿,举秀才,对策高第,除奉朝请,东昏嗣位,为抚军始安王参军,寻奔魏,为司徒属中书郎魏郡太守。天监初自拔还朝,除后军咨议参军,出为辅国将军庐江太守,加右军将军,封夷陵县子。迁冠军长史广陵太守,左迁始安太守,未至郡,迁右军咨议参军豫章王云麾府司马,出为竟陵太守,迁游击将军。又迁假节明威将军、西戎校尉、北梁秦二州刺史,还为给事中、云骑将军、朱衣直阁将军,迁大匠卿。普通中为假节信武将军,除持节北徐州刺史,未之职,迁豫州刺史,进号宣毅将军,卒赠侍中左卫将军,进爵为侯,谥曰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