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南北朝
伽婆罗南梁 460 — 524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华言众养
亦云众铠。
扶南国人也。
幼而颖悟。
早年出家。
偏业阿毗昙。
有誉海南
具足后。
习律藏。
观方开化
随舶至齐。
住都之正观寺。
天竺沙门求那跋陀弟子。
博阅多通。
兼解数国书语。
齐亡按访术能。
天监五年
杨都寿光殿华林园正观寺瞻云馆扶南馆等五处。
传译讫。
十七年
都合一十一部。
四十八卷。
即大育王经
解脱道论等是也。
初翻日。
武帝躬临笔受
沙门宝唱慧超僧智法云及袁昙允等疏出。
不坠译宗。
帝厚礼之。
引为家僧。
以其亲施。
成所住寺。
太尉临川王宏
接遇尤隆。
普通五年
因疾卒于正观寺。
春秋六十五。
伽婆罗
梁言僧养
亦云僧铠
扶南国人也。
幼而颖悟。
早附法津。
学年出家。
偏业阿毗昙论。
声荣之盛有誉海南
具足已后广习律藏。
勇意观方乐崇开化
齐国弘法。
随舶至都。
住正观寺。
天竺沙门求那跋陀之弟子也。
复从跋陀研精方等。
未盈炎燠博涉多通。
乃解数国书语。
值齐历亡坠道教淩夷。
婆罗静洁身心外绝交。
故拥室栖闲养素资业。
大梁御宇搜访术能。
天监五年
被敕徵召于杨都寿光殿华林园正观寺占云馆扶南馆等五处传译讫十七年
都合一十一部。
四十八卷。
即大育王经
解脱道论等是也。
初翻经日。
寿光殿武帝躬临法座笔受其文。
然后乃付译人尽其本。
沙门宝唱慧超僧智法云及袁昙允等。
相对疏出。
华质有序不坠译宗。
天子礼接甚厚。
引为家僧。
所司资给道俗改观。
婆罗不畜私财。
以为嚫施成立住寺。
太尉临川王宏
接遇隆重。
普通五年因疾卒于正观。
春秋六十有五。
阳瓒南朝宋 ? — 42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22 【介绍】: 南朝宋人
宁远司马、濮阳太守
少帝嗣位初,魏拓跋焘亲督兵攻滑台,东郡太守王景度弃滑台走,坚守,胁降不从,被杀。
追赠给事中
毛修之北魏 375 — 446
全后魏文·卷二十六
修之字敬文荥阳阳武人
晋隆安初殷仲堪宁远参军,历桓玄后军、太尉相国参军
篡位,以为屯骑校尉
安帝反正,除骁骑将军
刘裕镇军、咨议参军,加宁朔将军,迁右将军,进龙骧将军。
辅国将军,加宣城内史,领刘毅军司马卫将军司马、南阳太守
入为黄门侍郎,复为右卫将军冠军将军河南河内郡太守
王镇恶安西司马。
义熙十四年赫连勃勃所擒,勃勃死,与赫连昌俱为太武所擒。
神麚中,拜将军,领步兵校尉,迁散骑常侍前将军光禄大夫,进太官尚书封南郡公,迁特进抚军大将军金紫光禄大夫
太延二年为大都大官
卒年七十二,谥曰恭
沈庆之南朝宋 386 — 465
全宋文·卷四十一
庆之字弘先吴兴武康人永初初竟陵太守赵伯符版为宁远中兵参军,除殿中员外将军
元嘉中淮陵太守,转正员将军,迁始兴王浚后军参军员外散骑侍郎,进建威将军,迁广陵王诞北中郎中兵参军,领南东平太守
又为世祖抚军中兵参军,复为广陵王诞参军济阴太守,迁太子步兵校尉
元凶弑立,世祖征虏将军武昌内史,领府司马。
及践阼,以为领军将军,加散骑常侍
寻出为使持节,督南兖兖四州诸军事镇军将军南兖州刺史,镇盱眙
寻还镇广陵
孝建初镇北大将军,督青冀幽三州,封始兴郡公
寻以侍中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罢就第。
大明中,复为使持节南兖、徐、兖三州诸军事车骑大将军南兖州刺史,进司空,固让。
前废帝即位,以为侍中太尉,寻赍赍药赐死,年八十,谥曰忠武公
明帝即位,追赠侍中司空谥曰襄公
王筠南梁 481 — 549
全梁文·卷六十五
字元礼一字德柔,小字养楫子,天监中中军临川王行参军,迁太子舍人
尚书殿中郎,迁太子洗马中舍人,出为丹阳尹丞,北中郎咨议参军,迁中书郎宁远湘东王长史行府国郡事,除太子家令
普通末尚书吏部郎,迁太子中庶子,领羽林监
又改领步兵校尉中大通中司徒左长史,出为贞威将军临海太守
大同初,为云麾豫章王长史,迁秘书监,除太府卿,迁度支尚书
中大同初,徙光禄大夫,迁云旗将军司徒左长史简文帝即位,为太子詹事,有集十一卷,中书集十一卷,临海集十一卷,左佐集十一卷,尚书集九卷。
刘潜南梁 484 — 550
全梁文·卷六十一
字孝仪,以字行,孝绰第三弟。
天监五年秀才,除镇右始兴王曹行参军,随府益州,兼记室中抚主簿,迁尚书殿中郎
安北晋安王功曹史,补太子洗马,迁中舍人
出为阳羡,擢建康
大同中中书郎,左迁安西咨议参军散骑常侍,使魏还。
复为中书郎司徒右长史,又兼宁远长史,行彭城琅邪二郡事,迁尚书左丞御史中丞
出为伏波将军临海太守中大同初入守都官尚书
太清初,出为明威将军豫章内史,有集二十卷。
傅岐南梁 ? — 549
全梁文·卷六十三
字景平北地灵州人
南郡内史傅琰孙。
天监中为国子明经生,除南康王常侍,迁行参军尚书金部郎,除如新令。
入为廷尉正兼中书通事舍人,迁宁远岳阳王记室参军,除建康,复为舍人迁安西中记室镇南咨议参军
太清初迁太仆司农卿三年迁中领军。
张缵南梁 499 — 549
全梁文·卷六十四
字伯绪,缅第三弟。
天监中富阳公主,拜驸马都尉封利亭侯,补国子生,除秘书郎,迁太子舍人
洗马中舍人普通初太尉咨议参军尚书吏部郎,长兼侍中
太通初出为宁远华容公长史,行琅邪彭城二郡国事,随府迁北中郎长史南兰陵太守,加贞威将军,行府州事,徵拜度支尚书,出为吴兴太守
大同中徵为吏部尚书,进尚书仆射,迁宣惠将军丹阳尹。
未拜,改使持节湘州刺史
太清中徵为领军,改授使持节平北将军、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岳阳王察不受代,见杀。
元帝承制,赠侍中中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简宪公,有《鸿宝》十卷。
本传作一百卷。
集十一卷。
本传作二十卷。
袁泌陈朝 510 — 567
全陈文·卷十三
字文洋陈郡阳夏人司空昂子。
员外散骑侍郎,历诸王府属
太清中,为东宫领直。
台城陷,依鄱阳王范
卒,降侯景
景平王僧辩表为富春太守、兼丹阳尹。
贞阳侯即位,除侍中奉使于齐,而贞阳侯废。
永嘉王建号,仍为侍中、兼丞相王琳长史天嘉元年,(本传作二年误。
)兵败来降,授宁远始兴王府法曹参军,转咨议参军,除通直散骑常侍、兼侍中,领豫州大中正
聘周还,授散骑常侍御史中丞
废帝即位,除云旗将军司徒左长史光大元年卒,赠金紫光禄大夫谥曰质
陆琼陈朝 537 — 586
全陈文·卷十七
字伯玉吴郡吴人给事黄门侍郎云公子。
永定中,州举秀才
文帝时宁远始兴王法曹行参军、兼尚书外兵郎,进殿中郎,迁新安王文学,掌东宫管记
宣帝司徒,以为左西掾,及即位,除太子庶子、兼通事舍人,转中书侍郎太子家令,迁给事黄门侍郎,领羽林监,转太子中庶子,领步兵校尉
后主即位,授散骑常侍度支尚书,领扬州大中正,迁吏部尚书,以母忧去职,至德四年卒,赠领军将军,有《嘉瑞记》三卷,集二十卷。
(案《陈书·陆琼》,世祖周迪陈宝应都官符及诸大手笔,并中敕付。)
僧法云南梁 467 — 529
释法云
姓周氏
宜兴阳羡人
平西将军处之七世也。
母吴氏。
初产在草。
气满室。
因以名之。
七岁出家。
更名法云
从师住庄严寺
为僧成玄宝亮弟子。
而俊朗英秀卓绝时世。
年十三始就受业。
大昌僧宗庄严僧达
甚相称赞。
宝亮每曰。
我之神明殊不及也。
方将必当栋梁大法矣。
齐永明中
僧柔东归。
道林寺发讲。
咨决累日。
词旨激扬。
众所叹异。
年小坐远声闻难叙。
命置小床处之于前共尽往复。
由是显名。
与同寺僧旻
等年腊齐名誉。
历采众师且经且论四时游听寒暑不辍。
或讲前讲末初夜后夜覆述文义。
间隙游习于路思义。
辄不自觉行过所造。
其勤励专至类皆如此。
曾观长乐寺法调讲论。
出而顾曰。
震旦天子之都衣冠之富。
动静威仪勿易为也。
前后法师或有词无义。
或有义无词。
或俱有词义而过无威仪。
今日法坐俱已阙矣。
皆由习学不优未应讲也。
及年登三十。
建武四年夏
初于妙音寺开法华净名二经。
序正条源群分名类。
学徒海凑四众盈堂。
佥谓理因言尽纸卷空存。
及至为宾。
构击纵横比类纷鲠。
机辩若疾风。
应变如行雨。
当其锋者罕不心务。
宾主咨嗟朋僚胥悦。
时人呼为作幻法师矣。
讲经之妙独步当时。
齐中书周颙
琅琊王融
彭城刘绘
东莞徐孝嗣等。
一代名贵。
并投莫逆之交。
孝嗣每日。
云公俊发自顾缺然。
而性灵诚孝劳于色养。
及居母忧毁瘠过礼。
累日不食殆不胜丧。
僧旻谓曰。
圣人制礼。
贤者俯就。
不贤者企及。
且毁不灭性尚出儒宗。
况佛有至言。
欲报生恩。
近则时奉颜仪使物生悦。
远则启发菩提以道神识。
又云。
恩爱重贼不可宽放。
宽放此者及所亲爱堕于恶道。
唯有智者以方便力善能治制。
则惠兼存没入诸善趣矣。
宜思远理使有成津。
何可恣情同于细近耶。
云乃割裂哀情微进饮粥。
永元元年
曾受毗陵郡请。
道俗倾家异端必集。
弘振风猷道被京城
鼓舞知归巾褐识反。
及梁氏高临甚相钦礼。
天监二年
敕使长召出入诸殿。
影响弘通之端。
囋扬利益之渐。
皇高亟延义集。
未曾不敕令云先入后下诏令。
时诸名德各撰成实义疏。
云乃经论合撰。
有四十科为四十二卷。
俄寻究了。
又敕于寺三遍敷讲。
广请义学充诸堂宇。
敕给传诏。
车牛吏力皆备足焉。
至七年制注大品。
朝贵请云讲之。
辞疾不赴。
帝云。
弟子既当今日之位。
法师是后来名德。
流通无寄。
不可不自力为讲也。
因从之。
寻又下诏礼为家僧。
资给优厚。
敕为光宅寺主。
创立僧制雅为后则。
皇太子留情内外。
选请十僧入于玄圃。
经于两夏不止讲经。
而亦悬谈文外。
云居上首偏加供施。
自从王侯逮于荣贵莫不钦敬。
至于吉凶庆吊不避寒暑。
时人颇谓之游侠。
而动必弘法。
不以此言关怀。
中书郎顺阳范轸。
著神灭论。
群僚未详其理。
先以奏闻。
有敕令云答之。
以宣示臣下。
云乃遍与朝士书论之。
文采虽异而理义伦通。
又与少傅沈约书曰。
主上令答神灭论。
今遣相呈。
夫神妙寂寥。
可知而不可说。
义经丘而未晓。
理涉旦而犹昏。
至人凝照。
有本袭道。
赴机垂审。
臣下旨训周密
孝享之祀既彰。
桀怀曾史之慕。
三世之言复阐。
缀波崙之情。
预非草木。
谁不歔欷。
同挹风猷。
共加弘赞也。
答曰。
神本不灭深所伏膺。
神灭之谈良用骇惕。
约法师
殿内亦蒙敕答一本。
欢受顶戴寻览忘疲。
岂徒伏斯外道可以永离众魔。
孔释兼弘于是乎在。
实不刊之弘旨。
百代之舟航。
弟子亦即彼论微厝疑覈。
比展具以呈也。
云以天监末年
欲报施主之恩。
秣陵县同下里中造寺一所。
敕以法师建造。
可仍以法师为名。
即禅岗之西山也。
郊郭内地实为爽垲。
结宇孤岩北面城市。
怀涧隐岭。
穷人野之致。
终日论谈曾无休废。
天监将末。
扶南国献经三部。
敕云译之。
详决梁梵。
皆理明意显。
状若亲承。
帝抄诸方等经。
撰受菩萨法。
构等觉道场。
草堂寺慧约法师以为智者。
躬受大戒以自庄严。
自兹厥后。
王侯朝士法俗倾都。
或有年腊过于智者。
皆望风奄附启受戒法。
云曰。
戒终是一先已同禀。
今重受者诚非所异。
有若趣时。
于是固执。
帝累劝奖每加说喻。
答曰。
当先发愿。
若得相应然后从受。
云欲发起。
中表菩提之心。
舍己身外嚫施之物。
通启于华林园光华殿设千僧大会。
分此诸物为五种功德。
上帝随喜警梵从时。
锵金候旭百和𭾍氲。
众妓繁会观者倾城莫不称叹。
普通六年敕为大僧正
同泰寺设千僧会
广集诸寺知事
及学行名僧。
羯磨拜授置位羽仪。
众皆见所未闻。
得未曾有。
尔后虽遘疾时序。
而讲说无废。
及于扶接登座。
弊剧乃止。
至御幸同泰开大涅槃。
敕许乘舆上殿凭几听讲。
及遭父忧由是疾笃至于大渐。
大通三年三月二十七日初夜
卒于住房。
春秋六十有三。
二宫悲惜为之流恸。
敕给东园秘器。
凡百丧事皆从王府。
下敕令葬定林寺侧。
太子中庶琅琊王筠
为作铭志。
弟子周长胤等。
有犹子之慕。
创造二碑立于墓所。
湘东王萧绎各为制文。
初云年在息慈雅尚经术。
于妙法华研精累思。
品酌理义始末照览。
乃往幽岩独讲斯典。
竖石为人松叶为拂。
自唱自导兼通难解。
所以垂名梁代诚绩有闻。
而文疏稠叠前后繁映。
致依讲诵有阻恒功。
尝于一寺讲散此经。
忽感天华状如飞雪。
满空而下延于堂内。
升空不坠讫讲方去。
保志神僧。
道超方外。
罕有得其情者。
与云互相敬爱。
呼为大林法师
每来云所辄停住信宿。
尝言。
欲解师子吼。
请法师为说。
即为剖析。
便弹指赞曰。
善哉微妙微妙矣。
仪同陈郡袁昂云。
有常供养僧学云法华。
日夜发愿望得慧解等之。
忽梦有异僧曰。
云法师灯明佛时已讲此经。
那可卒敌也。
每于讲次有送钱物乞诵经者。
多获徵应。
及得善梦如别记述。
夷陵县渔人。
于网中得经一卷。
是泥洹四法品。
末题
宋元徽二年
王宝胜敬造奉光宅寺法云法师
以事勘校。
年始十岁。
名未远布寺无光宅。
而此品正则。
弘法次断鱼肉。
验今意行颇用相符。
其有机神变化。
人莫敢竞其类者。
得此告弥深弘演云尔。
释慧耀南朝宋 ? — 477
慧耀
本姓周
西平人也。
少出家常誓烧身供养三宝。
泰始末言于刺史刘亮
亮初许之。
有赵处思妾王氏甓塔。
耀请塔上烧身。
王氏许诺。
正月十五日夜将诸弟子。
赍持油布往至塔所。
装束未讫。
刘亮遣信语诸尼云。
耀尼果烧身者。
永康一寺并与重罪。
耀不得已于此便停。
王氏大瞋云。
尼要名利诈现奇特。
密货内人作如此事。
不尔夜半城内那知。
耀曰。
新妇勿横生烦恼。
舍身关我傍人岂知。
于是还寺断谷服香油。
至升明元年于寺烧身。
火来至面诵经不辍。
语诸尼云。
收我遗骨正得二升。
及至火灭果如其言。
未烧之前一月日许。
胡僧年可二十。
形容端正竟胛生毛。
长六七寸。
极细软。
人问之。
译语答云。
从来不覆是故生毛耳。
耀曰。
我住波罗奈国。
至来数日。
闻姊欲舍身。
故送银罂相与。
耀即顶受。
未及委悉匆匆辞去。
遣人追留出门便失。
以此罂盛其舍利。
不满二合。
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