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南北朝
僧玄光北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 传宗科
新罗国熊州人。
少则精进梵行。
逮壮乃涉溟涨。
学禅法于中土。
衡山大和尚
證法花三昧。
既蒙记莂。
因辞归阐化乡里。
方附舶捩柂离岸。
忽有神人。
持绛节自虚空下。
传呼云。
天帝驾幸龙宫。
召海东玄光禅师
说亲證法门。
俄而青衣导前。
鳞介卫后。
登殿升座。
随问谈演七日。
而倏觉身在舟中。
盖舟泛漾不进。
才经半日耳。
其异类景晷之促如此。
久之卓锡其国之翁山
而气求声应之士踵至。
道陶德冶。
得善火光三昧者一人。
善水光三昧者二人。
则其馀门生。
可例知矣。
释玄光者。
海东熊州人也。
少而颖悟顿厌俗尘。
决求名师专修梵行。
迨夫成长愿越沧溟求中土禅法。
于是观光陈国利往衡山
见思大和尚开物成化。
神解相参。
思师察其所由。
密授法华安乐行门。
利若神锥无坚不犯。
新犹劫贝有染皆鲜。
禀而奉行勤而罔忒。
俄證法华三昧。
请求印可。
思为證之。
汝之所證真实不虚。
善护念之令法增长。
汝还本土施设善权。
好负螟蛉皆成蜾蠃。
光礼而垂泣。
自尔返锡江南
属本国舟舰附载离岸。
时则䌽云乱目雅乐沸空。
绛节霓旌传呼而至。
空中声云。
天帝召海东玄光禅师
拱手避让。
唯见青衣前导。
少选入宫城
且非人间官府。
羽卫之设也。
无非鳞介。
参杂鬼神。
或曰。
今日天帝降龙王宫请师说亲證法门。
吾曹水府蒙师利益。
既登宝殿次陟高台。
如问而谈略经七日。
然后王躬送别。
其船泛洋不进。
光复登船。
船人谓经半日而已。
熊州翁山
卓锡结茅乃成梵刹。
同声相应得法者蛰户爰开。
乐小回心慕膻者蚁连倏至。
其如升堂受莂者一人。
入火光三昧一人。
入水光三昧二人。
互得其二种法门。
从发者彰三昧名耳。
其诸门生譬如众鸟附须弥山皆同一色也。
末之灭罔知攸往。
南岳祖构影堂
内图二十八人。
居一焉。
天台国清寺祖堂亦然。
系曰。
夫约佛灭后验入道之人。
以教理行果四法明之则无逃隐矣。
去圣弥近者修行成果位證也。
去圣稍遥者学教易见理亲也。
其更绵邈者学教不精见理非谛。
夫一念不生前后际断。
斯顿心成佛也。
理佛具足行布施行。
曾未尝述行佛。
具体而微。
东夏自六祖已来。
多谈禅理少谈禅行焉。
非南能不说行。
且令见道如救头然。
之故。
南岳思师切在兼修乘戒俱急。
是以学者验诸行果。
其如入火光三昧者。
处胎经中以禅定摄意入火界三昧刹土洞然。
愚夫谓是遭焚。
若入水界三昧。
愚夫见谓为水投物于中。
菩萨心如虚空不觉触娆者。
此非二乘所能究尽也。
斯乃急于行果焉无令口说而身意不修何由助道耶。
释玄光者。
海东熊州人也。
少而颖悟。
衡山见思大和尚
后返锡江南
属本国舟舰附载离岸。
时䌽云乱目。
雅乐沸空。
绛节霓旌。
传呼空中声云。
天帝召海东玄光禅师
拱手避让。
唯见青衣前导。
少选入宫城
且非人间官府。
羽卫之设也无非鳞介参杂鬼神。
或曰。
今日天帝降龙王宫
请师说亲證法门。
吾曹水府蒙师利益。
既登宝殿次陟高台。
如问而谈略经七日。
然后王躬送别。
其船泛洋不进。
光复登船。
船人谓经半日而已。
熊州翁山
卓锡结茅乃成梵刹。
厥后罔知攸往。
释慧约南梁 452 — 535年9月16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字德素
姓娄氏
东阳乌伤人也。
世为东南著族。
有善地理学者。
使视茔墓。
曰法当出苦行而得道者
帝王师
母留氏梦。
长人擎金像。
令吞之。
已而见紫光绕身。
觉而有孕。
自尔精神志操异常。
及娩。
其身香洁白晰如雪。
因名之灵粲。
七岁入学。
即诵孝经论语史传。
披文见意。
宅南果园
邻童群采而竞。
师独以所得。
悉分与之而返。
乡土业蚕桑。
常怀悲恻。
为不服缣纩。
季父喜猎。
泣谏不少变。
每叹曰飞走去人类甚远。
而好生恶死之情。
无所异。
终绝膻腥。
以感动之。
叔则远避他处。
杀戮加于旧。
忽梦。
赤衣神人。
手持矛戟拟之曰。
汝不听菩萨教化。
而日以杀为事。
汝可就死。
惊觉流汗。
且即毁弃猎具。
悔过。
一日至其常所猎处。
见麋鹿数十头。
腾倚随逐。
若愧谢状。
所居僻陋。
无见闻。
宿习冥感。
晓畅教理。
念将离俗。
而莫识所诣。
忽值僧东指云。
剡中。
佛事甚盛。
因不复见。
盖神人云。
年十二。
至剡礼塔庙。
究经典。
故东境谣曰。
少达妙理娄居士
宋泰始四年
辞亲剪落于上虞东山寺
时年十七。
南林寺沙门慧静一代僧望也。
遂师事之。
俄随住剡之梵居寺。
服勤就养。
年踰一纪。
亡。
尽心丧之礼。
服除。
乃辟谷饵松术以遁。
齐之季竟陵王方镇兹地。
闻风敬慕。
时与智秀昙谶慧次
并召。
后至。
腊又差晚。
王竟延之上座
众咸不悦。
曰。
此人他日且将领袖释门。
诸公幸毋过。
中书郎汝南周颙令剡。
尤加礼。
山茨钟山之上。
邀之。
今号草堂寺
颙每见而叹曰。
山茨约至。
清虚满世。
太宰文简公褚渊
太尉文献公王俭
莫不钦属。
尝请讲净名胜鬘。
亦请开法华大品。
寝疾。
胡僧告曰。
菩萨当至。
项之至。
所苦遂愈。
即请受五戒。
给事中娄幼瑜族祖也。
每见辄起。
或谓此君从孙。
何乃尔。
曰。
菩萨出世。
方师于天下。
岂独老夫致敬哉。
旋里省觐。
而二亲亡丧。
临诀之馀。
孺慕斯甚。
于是宿留积岁。
启迪尤多。
还都仍住草堂寺
隆昌中
太傅沈约
𢹂赴外任。
在郡以禅诵自娱。
异香入室。
猛兽驯阶。
每入金华山采桔。
或游止赤松涧
而神光相属。
赤松有馆。
道士所居也。
道士德静者。
为崇所病。
虽使与善方术者俱。
而崇益充斥。
病益困。
且暴亡。
于是长山令徐伯超。
议徙为之主。
曾未旬浃。
而崇息病愈。
后𦘕卧。
见二青衣女子。
从涧出。
礼悔云。
夙障深重。
报为水精。
愿受归戒。
梁天监初
沈位尚书仆射
疏请偕。
许之。
先是已预言其然。
及沈尹丹阳
十一年矣。
临别之际。
辞旨悽惋。
俄而沈殂谢。
十一年
始诏引见。
十六年己亥四月八日
上从受菩萨戒于等觉殿。
自尔入见别施漆榻。
上先作礼。
上未受戒之一夕。
梦自草堂至台门。
皆锦罽席路。
己坐禅床。
去地数丈。
天人围绕说法。
由是得度弟子著箓者。
四万八千人。
时有乾鹊升阶。
状若听受。
至跋事。
然后去。
又有二孔雀。
驱斥不去。
诏听上。
徐行至坛。
俛首而立。
上曰此鸟必欲别受生耳。
无何二鸟同日化。
尝燕居。
睹野媪置书数卷于按而出。
并植异树于庭云。
青廷树。
后七日有一叟。
请所置书携去。
初不视其何等书也。
而树则叶绿华红。
扶疏至今。
且感鸟如翡翠。
赤质长尾。
群栖林木中。
大通四年
梦旧宅白壁朱门。
赫然壮丽。
因发愿造寺。
诏号本生寺
大同元年九月六日
现疾北首右胁而卧。
神识恬愉。
了无痛恼。
谓弟子曰。
畴昔之夜梦。
若大众幡华迎我而往者。
我其逝矣。
十六日
诏遣舍人徐俨参候。
至夜五更时唱异香满室者再。
左右肃然。
乃曰。
夫生之有死。
自然恒数。
勤脩念慧。
慎勿妄想。
即合掌。
如入禅定。
寿八十有四。
夏六十有三。
天子悲恸。
僚宰辍听览者。
二旬有一。
是月二十有九日
诏塔于独龙山僧宝志
左。
卧疾。
见一翁。
执锡入至。
是而寤。
前日所见则尔。
所乘青牛。
忽鸣吼堕泪。
至葬之日。
诏牵从部伍。
吼泪至葬所不已。
塔始建。
有白鹤一双。
绕塔鸣唳。
声甚哀。
王筠
文所树碑。
释慧约
字德素
姓娄
东阳乌场人也。
祖世蝉联东南冠族。
有占其茔墓者云。
后世当有苦行得道者帝王师焉。
母刘氏梦。
长人擎金像令吞之。
又见紫光绕身。
因而有孕。
便觉精神爽发思理明悟。
及载诞之日。
光香充满身白如雪。
时俗因名为灵粲。
故风鉴贞简神志凝静。
抚尘之岁有异凡童。
惟聚沙为佛塔。
叠石为高座。
七岁便求入学。
即诵孝经论语。
乃至史传披文见意。
宅南有果园
邻童竞采常以为患。
乃舍己所得空拳而返。
乡土以蚕桑为业。
常怀悲恻。
由是不服缣纩。
季父憙畋猎化终不改。
常叹曰。
飞走之类去人甚远。
好生恶死此情何别。
乃绝膻腥。
叔父遂避于他里恣行剿戮。
梦赤衣使者。
手持矛戟谓曰。
汝终日杀生。
菩萨教化又不能止。
促来就死。
惊觉汗流。
诘旦便毁诸猎具深改前咎。
复至常所猎处。
见麋鹿数十头。
腾倚随之。
若有愧谢者。
所居僻左不尝见寺。
世崇未闻佛法。
而宿习冥感心存离俗。
忽值一僧访以至教。
彼乃举手东指云。
剡中佛事甚盛。
因乃不见。
方悟神人。
至年十二始游于剡。
遍礼塔庙肆意山川。
远会素心多究经典。
故东境谣曰。
少达妙理娄居士
宋泰始四年
上虞东山寺辞亲剪落。
时年十七。
南林寺沙门慧静
于宋代僧望之首。
律行总持。
特进颜延年司空何尚之所重。
又随住剡之梵居寺。
服勤就养年踰一纪。
及静之云亡。
尽心丧之礼。
服阕之后。
却粒岩栖。
饵以朮。
蠲疾延华深有成益。
齐竟陵王作镇
风德雅相叹属。
时有释智秀昙纤慧次等。
并名重当锋同集王坐。
既后至年未隆。
王便敛躬尽敬。
众咸怀不悦之色。
曰。
此上人方为释门领袖
岂今日而相待耶。
故其少为贵胜所崇也如此。
中书郎汝南周颙为
钦服道素侧席加礼。
钟山雷次宗旧馆造草堂寺
亦号山茨
屈知寺任。
此寺结宇山椒疏壤幽岫。
虽邑居非远。
而萧条物外。
既冥赏素诚。
便有终焉之托。
颙叹曰。
山茨约主清虚满世。
齐太宰文简公褚渊
太尉文宪公王俭
佐命一期功高百代。
钦风味道共弘法教。
尝请讲净名胜鬘。
亦请开法花大品。
遇疾昼寝见胡僧云。
菩萨当至。
寻有道人来者是也。
俄而造焉。
遂豁然病愈。
即请受五戒。
齐给事中娄幼瑜
少有学术。
约之族祖也。
每见辄趣为礼。
或问。
此乃君族下班
何乃恭耶。
曰。
菩萨出世方师于天下。
岂老夫敬致而已。
时人未喻此旨。
王文宪深以为然。
孝通冥感思归遄返。
而二亲丧亡。
并及临诀。
孺慕婴号不交人世。
积时停乡以开慈道。
后还都又住草堂。
少傅沈约
隆昌中外任。
携与同行。
在郡惟以静漠自娱。
禅诵为乐。
异香入室猛兽驯阶。
常入金华山采桔。
或停赤松涧游止。
时逢宿火乍属神光。
程异不思故略其事。
道士德静
于馆暴亡。
传云。
山精所弊。
乃要大治祭酒居之。
妖犹充斥。
长山令徐伯超立议。
移居曾未浃旬。
而神魅弭息。
后昼卧见二青衣女子。
从涧水出礼悔云。
夙障深重堕此水精。
昼夜烦恼。
即求授戒。
自尔灾怪永绝。
及沈侯罢郡。
相携出都。
还住本寺。
恭事勤肃礼敬弥隆。
文章往复相继晷漏。
以沈词藻之盛秀出当时。
临官莅职。
必同居府舍。
率意往来。
未尝以朱门蓬户为隔。
齐建武中谓沈曰。
贫道昔为王褚二公供养。
遂居令仆之省。
檀越为之当复入地矣。
天监元年沈为尚书仆射
启敕请入省住。
十一年丹阳尹。
无何而叹。
有忧生之嗟。
报曰。
檀越福报已尽。
贫道未得灭度词旨悽然。
俄而沈殒。
故其预契未然皆此类也。
既而留心方等研精九部。
皆蕴匮胸襟陶蓥怀抱。
显说弘通当仁不让。
劬劳汲引隆益群品。
皇帝斲彫文璞。
信无为道发菩提心。
重云殿
以戒业精微功德渊广。
既为万善之本。
实亦众行所先。
譬巨海百川之长。
若须弥群山之最。
三果四向缘此以成。
十力三明因兹而立。
帝乃博采经教撰立戒品。
条草毕举仪式具陈。
制造圆坛用明果极。
以为道资人弘理无虚授。
事藉躬亲民信乃立。
且帝皇师臣大圣师友。
遂古以来斯道无坠。
农轩宪章仁义。
况理越天人之外。
义超名器之表。
以约德高人世道被幽冥。
允膺阇梨之尊。
属当智者之号。
逡巡退让情在固执。
慇勤劝请辞不获命。
天监十一年始敕引见。
事协心期道存目击。
自尔去来禁省礼供优给。
至十八年己亥四月八日
天子发弘誓心受菩萨戒。
乃幸等觉殿。
降彫玉辇。
屈万乘之尊。
申在三之敬。
暂屏衮服恭受田衣。
宣度净仪曲躬诚肃。
于时日月贞华天地融朗。
大赦天下率土同庆。
自是入见别施漆榻。
上先作礼然后就坐。
皇储以下爰至王姬。
道俗士庶咸希度脱。
弟子著籍者凡四万八千人。
尝授戒时有一乾鹊。
历阶而升。
状若餐受。
至说戒毕然后飞腾。
又尝述戒。
有二孔雀驱斥不去。
敕乃听上。
徐行至坛俛颈听法。
上曰。
此鸟必欲灭度别受馀果。
矜其至诚更为说法。
后数日二鸟无何同化。
又初授戒。
夜梦从草堂寺以绵罽席路。
直至台门。
自坐禅床。
去地数丈。
天人围绕为众说法。
以事而详。
黄帝之梦往华胥。
同目连之神登兜率。
至人行止孰能议之。
而爱悦闲静祥华虚室。
寺侧依栖咸生慈道。
故使麇麚群于兕虎。
凫鹜狎于鹰鹯。
飞走腾伏自相驯扰。
非夫仁泽潜化。
孰能如此者乎。
后静居闲室忽有野媪。
赍书数卷置经案上。
无言而出。
并持异树自植于庭云。
青庭树也。
约曰。
此书美也不我俟看。
如其恶也亦不劳视经七日又见一叟请书而退。
此树叶绿花红扶疏尚在。
又感异鸟。
身赤尾长形如翡翠。
相随栖息出入树间。
中大通四年梦见旧宅。
白壁朱门赫然壮丽。
仍发愿造寺。
诏乃号为本生焉
大同一年又敕。
改所居竹山里。
为智者里。
缙云旧壤传芳图谍。
山川灵异擅奇函夏。
福地仙乡此焉攸立。
而约饭饵松朮三十馀年。
布艾为衣过七十载。
鸣谦立操擅望当时。
乃以大同元年八月
使人伐门外树枝曰。
舆驾当来勿令妨路。
人未之测。
至九月六日现疾。
北首右胁而卧。
神识恬愉了无痛恼。
谓弟子曰。
我梦四部大众幡花罗列空中迎我凌云而去。
福报当讫。
至十六日敕遣舍人徐俨参疾。
答云。
今夜当去。
至五更二唱异香满室左右肃然。
乃曰。
夫生有死自然恒数。
勤修念慧勿起乱想。
言毕合掌便入涅槃。
春秋八十有四。
六十三
天子临诀悲恸。
僚宰辍听览者二旬有一。
其月二十九日
独龙山宝志左𡒨之。
初约卧疾。
见一老公执锡来入。
及迁化日。
诸僧咸卜寺之东岩
帝乃改葬独龙。
抑其前见之叟。
志公相迎者乎。
又临终夜所乘青牛忽然鸣吼泪下交流。
至葬日敕使牵从部伍发寺至山。
吼泪不息。
又建塔之始。
白鹤一双绕坟鸣泪声其哀婉。
后三日欻然永逝。
下敕竖碑墓左。
王筠为文。
释慧约
字德素
姓娄氏
东阳乌伤人也。
祖世为东南仕族。
有占其茔墓者云。
后世当有苦行得道者帝王师焉。
母留氏梦长人擎金像令吞之。
又见紫光绕身。
因而有孕。
便觉精神爽发思理明悟。
及载诞之日。
光香充满身白如雪。
俗因名为灵粲。
儿童时聚沙为佛塔。
垒石为高座。
七岁便求入学。
即诵孝经论语。
乃至史传披文见意。
宅南有果园邻童竞采常以为患。
乃舍己所得空拳而返。
乡土以蚕桑为业。
常怀悲恻。
由是不服缣纩。
季父喜畋腊化终不改。
常叹曰。
飞走之类去人甚远。
好生恶死此情何别。
乃绝膻腥。
叔父遂避于他里恣行剿戮。
梦赤衣使者手持矛戟。
谓曰。
汝终日杀生。
菩萨教化又不能止。
捉来就死。
惊觉汗流。
旦便毁诸猎具深改前咎。
复至常所猎处。
见麋鹿数十头腾倚随船。
若有愧谢者所居。
僻左不尝见寺忽值。
一僧访以至教彼乃。
举手东指云剡中。
佛事甚盛因仍。
不见方悟。
神人至年。
十二始游于剡遍礼。
塔庙肆意。
山川远会。
素心多究。
经典宋泰。
始四年于上虞东山寺辞亲剪落时年。
十七事南。
林寺沙门慧静
住剡之梵居寺。
服勤就养年踰一纪。
及静之亡。
尽心丧之。
礼服阕之。
后却粒岩栖饵以朮。
蠲疾延年深有成益。
齐太宰文简公褚渊
尝请讲净名胜鬘。
遇疾昼寝。
见梵僧云。
菩萨当至。
寻有道人来者是也。
俄而造焉。
遂豁然病愈。
即请受五戒。
齐给事中娄幼瑜少有学术。
约之族祖也。
每见辄起为礼。
或问。
此乃君族下班
何乃恭耶。
曰。
菩萨出世方师于天下。
岂老夫致敬而已。
时人未喻此旨。
王文宪深以为然。
后还都又住草堂。
少傅沈约
隆昌中外任携与同行在郡。
惟以漠自娱禅诵为乐。
异香入室猛兽驯阶。
常入金华山采结。
或停赤松涧
道士德静
于馆暴亡。
传云。
山精所毙。
乃要大治祭酒居之。
妖犹充斥。
长山令徐伯超立议请移居。
曾未浃旬而神魅弭息。
后昼卧见二青衣女子从涧水出。
礼悔云。
夙障深重。
堕此水精。
昼夜烦恼。
即授以归戒。
自尔灾怪永绝。
天监十八年己亥四月八日
天子发弘誓心受菩萨戒。
乃幸等觉殿。
皇储已下爰至道俗士庶。
咸希度脱。
弟子著录者凡四万八千人。
尝受戒时。
有一乾鹊历阶而升。
状若餐受。
至说戒毕然后飞腾。
又尝述戒有二孔雀。
驱斥不去。
敕乃听上。
徐行至坛俛颈听法。
上曰。
此鸟必欲灭度别受馀果。
矜其至诚更为说法。
无何二鸟同化。
居闲室。
忽有野媪赍书数卷置经案上。
无言而出。
并持异树自植于庭云。
青庭树也。
曰。
此书美也不俟看之。
如其恶也亦不劳视。
七日又见一叟请书而退。
此树叶绿花红扶疏尚在。
又感异鸟身赤尾长形如翡翠。
相随栖息出入树间。
大通四年梦见旧宅白壁朱门赫然壮丽。
仍发愿造寺。
诏乃号为本生焉
又敕改所居竹山里为智者里。
大同元年八月使人伐门外树枝曰。
舆驾当来勿令妨路。
人未之测。
至九月六日现疾北首右胁而卧。
神识恬愉了无痛恼。
谓弟子曰。
我梦四部大众幡花罗列空中迎我凌云而去。
福报当讫。
至十六日敕遣舍人徐俨参疾。
答曰。
今夜当去。
至五更二唱。
异香满室。
左右肃然。
乃曰。
夫生有死自然恒数。
勤修念慧勿起乱想。
言毕合掌便入涅槃。
春秋八十有四。
六十三
初卧疾时。
见一老公执锡来入。
及迁化日诸僧咸卜寺之东岩
帝乃改葬独龙。
抑其前见之叟则志公相迎者乎。
又临终夜所乘青牛。
忽然鸣吼泪下交流。
至葬日敕使牵从部伍。
发寺至山吼泪不息。
又建塔之始白鹤一双。
绕坟鸣泪声甚哀惋。
后三日欻然永逝。
释慧韶南梁 455 — 508年7月3日
释慧韶
姓陈氏
本颖川太丘之后。
避乱居于丹阳之田里焉。
性恬虚寡嗜欲。
沈毅少言。
童幼早孤依兄而长。
悌友之至闻于闾阎。
十二厌世出家。
具戒便游京杨。
庄严旻公讲释成论。
才得两遍记注略尽。
谓同学慧峰曰。
吾沐道日少便知旨趣。
斯何故耶。
将非所闻义浅。
为是善教使然乎。
乃试听开善藏法师讲。
遂觉理与言玄。
便尽心钻仰。
当夕感梦。
开善寺采得李子数斛。
撮欲啖之先得枝叶。
觉而悟曰。
吾正应从学必践深极矣。
寻尔藏公迁化。
龙光寺绰公继踵传业。
便回听焉。
既阙论本制不许住。
惟有一帔又属严冬。
便撤之用充写论。
忍寒连噤。
方得预听文义。
兼善独见之明卓高众表。
辩灭谛为本有。
用粗细而折心。
时以为穿凿有神思也。
梁武陵王出镇庸蜀。
闻彼多参义学。
必须硕解弘望。
方可开宣。
众议荐举皆不合意。
曰。
忆往年法集有伧僧韶法师者。
乃堪此选耳。
若得同行。
想能振起边服。
便邀之至
于诸寺讲论开道如川流。
当于龙渊寺披讲将讫。
静坐房中感见一神。
青衣帢服致敬曰。
愿法师常在此弘法。
当相拥卫。
言讫而隐。
遂接席数遍。
清悟繁结。
昔在杨都尝苦气疾。
缀虑恒动。
及至蜀讲众病皆除。
识者以为寺神之所护矣。
于时成都法席恒并置三四。
鼓齐振竞敞玄门。
听徒济济莫斯为盛。
又率诸听侣。
讽诵涅槃大品。
人各一卷合而成部。
年恒数集伦次诵之。
如有谬忘及讲听眠失者。
皆代受罚。
对众谢曰。
斯则训导不明耳。
故身令奖物。
其勤至若此。
武陵布政于蜀。
每述大乘及三藏等论。
沙门宝彖保该智空等。
并后进峰岫。
参预撰集。
勒卷既成。
王赐钱十万。
即于龙渊寺分赡学徒频教令掌僧都
苦辞不受。
性不乘骑。
虽贵胜请讲逢值泥雨。
辄自策杖戴笠。
履芒屩而赴会焉。
少而斋洁不涉珍羞。
后遇时患药杂䐗脂。
拒而不服。
非时浆饮故绝生常。
候病者仰观。
颜色怡悦礼诵不替。
当似微差。
乃告曰。
吾今无处不痛。
如坏车行路常欲摧折。
但自强耳。
恨所营尊像未就。
吾将去矣。
遗属道俗凭为庄严。
便洗浴剃发剪爪礼拜嗽口。
坐于龙渊寺摩诃堂中。
奄然而卒。
春秋五十有四。
天监七年七月三日也。
成都民应始丰者。
因病气绝而心上温。
五日方醒云。
被摄至阎王所。
闻处分云。
韶法师
须臾便至。
王下殿合掌顶礼更无言说。
惟画文书作大政之字。
便出外。
坐于旷路树下。
见一少童以漆箕擎生袈裟令著之。
有数十僧来迎。
丰惟识智慈二禅师
幡花列道腾飞而去。
又当终夕有安浦寺尼。
久病闷绝。
及后醒云。
韶法师及五百僧。
登七宝梯。
到天宫殿讲堂中。
其地如水精。
床席华整。
亦有麈尾几案。
莲华满地。
就座谈说。
少时便起。
送别者。
令归。
其生灭冥祥感见类此。
释慧凝北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洛阳
尝得疾而卒。
七日复苏曰。
始随胥卒。
见阎罗王。
立殿下。
王坐殿上。
使吏捡籍。
史以为误追耳。
寿未尽也。
因放还。
当时又有五沙门在焉。
所谓宝明寺智圣。
般寺若道品。
融觉寺昙谟最。
禅林寺道恒
灵觉寺宝明。
王则据案。
悉诘其平生所为事。
智圣曰。
某留心禅那而已。
道品曰。
某诵涅槃经四十一卷而已。
昙谟最曰。
某讲涅槃华严二经。
领徒千数。
道恒曰。
某劝诱四辈檀越。
造一切经。
雕塑佛像十躯。
宝明曰。
未出家时
尝为陇西太守
灵觉寺
出家之后。
礼拜不缺。
王既听其辞。
乃复谕之曰。
沙门之道。
必须摄心禅诵。
不矜村德。
不事干求。
不务名誉。
讲经者情分彼我。
恃能傲物。
募人造经像者。
图财起贪。
具足三毒。
在官起寺者。
恃势困民。
假善谢罪除。
智圣道品。
宜令青衣童。
送生天堂
外其昙谟最道恒宝明。
皆宜遣皂衣卒。
押付地狱。
事闻于朝。
太后胡氏。
密敕黄门侍郎徐纥
遍于京城
访求所说寺额僧名。
虚实何如。
既而报云。
其寺额僧名。
果与所说符合不谬。
于是太后叹异。
诏请坐禅诵经僧百人。
常于内殿供养。
且诏。
自今比丘不许持经像。
巡街乞索。
如有私财营造者听。
竟遁于白鹿山
由是中州率尚禅诵。
释慧凝
未知何许人也。
栖止洛邑而无异艺。
正修练心戒耳尝得疾暴终七日而苏起说冥间报应。
及见区分更无毫发之差。
所睹者五沙门
一是宝明寺智圣。
以坐禅苦行得升天堂
次一是般若寺道品。
以诵涅槃经四十卷同前智圣次是融觉寺昙谟最。
称讲涅槃华严经领徒千数。
琰摩王曰。
讲经者心怀彼我以骄𣣋物。
比丘中第一粗行。
今唯试坐禅诵经最曰。
贫道立身已来唯好讲导不能禅诵。
王曰。
付司。
即有青衣数辈。
拥送最向西北门。
屋舍皆黑。
似非好处。
次是禅林寺道恒
唱云。
教导劝诱四辈檀越造一切经人中像十躯。
王曰。
沙门之体必须摄心守道志在禅诵不干世事不务喧繁。
虽造经像止欲得他财物。
既得财物贪心即起。
既长贪行三毒炽然具足烦恼。
与最同入黑门。
第五是灵觉寺宝明。
自称未出家时
尝作陇西太守灵觉寺
即弃官入道。
虽不禅诵礼拜不阙。
王曰。
卿作刺史之日。
曲理枉法劫夺民财。
假作此寺非卿之力。
何劳说此。
亦付青衣送入黑门矣。
由此省悟。
最先见王属吏检寻名籍误追摄耳。
胡太后闻之。
黄门侍郎徐纥依凝之说。
散访验寺额并僧名。
有无奏报。
云城东有宝明寺
城内有般若寺
城西有融觉禅林灵觉三寺。
并智圣道品昙谟最道弘宝明等。
皆实有之。
太后称叹久之。
诏请坐禅诵经者一百僧。
常在内殿供养焉。
续有诏不听比丘持经像左街路乞索。
如私有财物造经像者任意。
白鹿山隐居修道。
自此京邑城比丘多修禅观诵持大部经法焉。
系曰。
昙谟最坐讲法而人我因入黑门中。
若禅诵者人我随增。
知亦不免。
最与道士姜斌争论护法之功。
可补前过。
无谓传法之人皆堕负处。
胡后偏见不亡。
吁哉。
释法朗陈 507 — 581年9月25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姓周氏
徐州沛沛人
奉叔
给事黄门侍郎青州刺史
父神归染。
员外散骑常侍沛郡太守
母刘氏梦。
神人乘宫殿入怀。
而身等虚空。
觉则四体轻安。
因以有娠。
五辛杂味。
斥远不御。
及朗生。
孝敬纯备。
有志操。
稍长。
诏隶假节宁违将军徐子彦北伐。
独念以为。
兵凶器也。
身苦因也。
杀人以贵己。
虽战胜而获封侯之赏。
然且不为。
而况于未可知者。
梁大通二年二月二日
遂薙落于青州
游学扬都
大明寺宝志禅师
受禅法。
听彖律师讲律。
究成实于南涧仙师。
研毗昙于竹涧靖师。
誉动京邑
但以鹫山绝唱。
龙树遗风。
嗣续犹存。
固当探讨。
于是摄山止观寺僧诠法师
方以先德朗公之道。
行于世。
乃复餐禀智度中百十二门论。
华严大品等经。
永定二年十一月
诏住兴皇寺。
学徒云会。
挥汗屈膝。
阐经论各二十馀遍。
太建十三年。
九月二十五日。
迁神寺房。
寿七十五。
即以其月之二十八日。
窆于江嵊县罗落里摄山西岭
朗公
既以中观玄旨。
默授僧诠
以授及辨布勇等。
且谓此法精妙。
识者能行。
故经云计我见者莫说此经。
深乐法者不为多说。
良由药病有以也。
于后展化。
皆莫高于焉。
昔神僧宝志尝记。
寺有青衣开士。
广弘大乘。
又南陌居士杜法粲。
年踰八十。
毕命归心。
尝梦。
寺内幡华伎乐。
畐塞堂殿。
缁素充牣筵席。
至是尤验。
净人解斋击钟失候。
侵晓叩户催之。
而䲔簴自响。
斯亦感应之道欤。
东宫叔宝义集春殿。
躬述所竖假名义。
卒复著铭。
以见志。
太子詹事济阳江总墓。
释法朗
俗姓周氏
徐州沛郡沛人也。
奉叔给事黄门侍郎青州刺史
父神归员外散骑常侍沛郡太守
托生之始。
母曰。
刘氏梦见神人乘楼殿入怀。
梦中如言。
身与空等。
既而觉寤。
四体轻虚有异恒日。
五辛杂味因此悉断。
爰在龆龀卓出凡童。
孝敬纯备志操贞立。
家雄六郡气盖三边。
少习军旅早经行阵。
俭约治身。
宠辱无能移也。
俄而假节宁远将军徐子彦北伐。
门设长戟坐休大树。
惟曰。
兵者凶器身曰苦因。
欲海邪林安能觉者。
年二十一。
梁大通二年二月二日
青州入道。
游学杨都大明寺宝志禅师受诸禅法。
兼听此寺彖律师讲律本文。
又受业南涧寺仙师成论竹涧靖公毗昙。
当时誉动京畿神高学众。
所以天口之侣藏耳之宾。
心计目览莫不奔竞。
但以鹫山妙法群唱罕弘。
龙树道风宗师不辍。
前传所纪。
摄山朗公
解玄测微世所嘉尚。
人代长往嗣续犹存。
乃于此山止观寺僧诠法师
餐受智度中百十二门论并花严大品等经。
于即弥纶藏部探赜幽微。
义吐精新词含华冠。
专门强学课笃形心。
可谓师逸功倍。
于斯为證。
永定二年十一月
奉敕入京住兴皇寺。
镇讲相续。
所以花严大品四论文言。
往哲所未谈。
后进所损略朗皆指擿义理徵发词致。
故能言气挺畅清穆易晓。
常众千馀福慧弥广。
所以听侣云会挥汗屈膝。
法衣千领积散恒结。
每一上座辄易一衣阐前经论各二十馀遍。
二十五载流润不绝。
其间兴树四部。
两宫法轮之华当时莫偶。
太建十三年岁在辛丑九月二十五日中夜迁神寺坊。
春秋七十有五。
即以其月二十八日窆于江乘县罗落里摄山西岭
僧诠受业朗公
玄旨所明惟存中观。
自非心会析理。
何能契此清言。
而顿迹幽林禅味相得。
及后四公往赴三业资承。
爰初誓不涉言。
及久乃为敷演。
诠公命曰。
此法精妙识者能行。
无使出房辄有开示。
故经云。
计我见者莫说此经。
深乐法者不为多说。
良由药病有。
以不可徒行。
朗等奉旨无敢言厝。
化往。
四公放言。
各擅威容俱禀神略。
勇居禅众辩住长干
朗在兴皇。
布仍摄领。
福门宏敞慧声遐讨。
皆莫高于朗焉。
然辩公胜业清明
定慧两举。
故其讲唱兼存禅众。
抑亦诠公之笃厉也。
然其义体时与朗违。
故使兴皇座中排斥中假之诮。
布勇两公见于别纪。
梁天监十年六月七日
僧宝志记兴皇寺云。
此寺当有青衣开士广弘大乘。
及朗游学之时初服青纳。
及登元席乃与符同。
又南陌居士杜法粲年踰八十。
颇识归心。
昔梦寺内有幡花天伎侧塞殿堂。
缁素法众充仞筵席洎朗来仪创会公私斋讲。
又盛符焉。
十二年五月七日
帐下净人解斋失晓。
朗夜扣閤催之。
而洪钟自响。
良久不绝。
故其祯祥早著。
其例此也。
东朝长春殿义。
集副君亲摇玉柄。
述朗所竖诸师假名义。
以此荣称。
岂惟释氏宗匠。
抑亦天人仪表。
故其所获檀嚫。
充造经像修治寺塔济给穷厄。
所以房内畜养鹅鸭鸡犬其类繁多。
所行见者无不收养。
至朗寝息之始。
皆寂无声。
游观之时鸣吠喧乱。
斯亦怀感之致矣。
侍中领军庐陵王
声懋权衡资承戒约。
遂仰奏承华为之铭颂。
其墓志文。
太子詹事济阳江总
陈主叔宝
时在春宫。
为之颂曰。
洪源远来传芳馥
君子哲人英芬是继。
朱旄既杖青组仍曳。
纫虎戎印珥貂狄制。
功可冠军业非出世。
揖彼声色超此津济。
津济伊何裂断网罗。
忍衣早记乘楼夜过。
航斯苦海涸此爱河。
非此智士孰寄宣扬。
法云广被慧日舒光。
既权衡橹自辟金汤。
梦齐鼓说异钟霜。
识机知命同彼现病。
夙心栖遁度脱难竟。
化缘已矣乃宅丘阱。
智炬寂灭颓岩辽夐。
辽夐空岑摇落远墅。
馀月暗雾暧深。
香灭穷垄幡横宿林。
切切管清遥遥鼓声。
野烟四合孤禽一鸣。
风悽呗断流急寒生。
神之净土形沈终古。
勒此方坟用旌兰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