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南北朝
梁椿北周 ? — 56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1 【介绍】: 北周代人字千年
初从尔朱荣,从镇葛荣,授都将
后从贺拔岳,历高平郡都督封卢奴县男
及从宇文泰,以战功进爵东平郡公,迁侍中
独孤信岷州羌,除清州刺史
入周,除华州刺史
武帝时大将军
卒谥烈
释宝彖北周 512 — 561年10月23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安汉赵氏。
徙居绵州隆昌之苏溪
始周岁。
父母以诸物罗置其前。
观其所取。
以见其宿习。
悉拨弃。
而独取书疏。
众共叹异。
七岁至巴西
太守杨眺问曰。
或谓儿颇读书。
且道老子何以得名。
答曰。
以其生则头白耳。
年十六为道士童子。
事梁平西王
使知营功德事。
偶见佛经。
读而喜之。
由是每求访奥旨。
以袪昏蔽。
年二十有四。
乃获出家。
受具戒。
先究律藏。
后研成实。
乐于传授
有欲得其私记者。
即以付之。
无所靳惜。
未几。
又听韶法师讲。
武陵王门师。
大集摩诃堂。
命讲请观音经。
此经素无文疏。
而创兹开演。
标叙委悉。
词义允畅。
四席欢庆。
因辑其言。
为文疏行世。
复还涪川
化度道俗。
内外坟典相续训释。
拔邪归正。
十室而九。
且钞写医方以疗疾苦。
或报以金帛。
无所受。
因之以投诚舍俗者甚众。
不然犹持八戒。
以致其虔恪云。
尝著大集经疏。
至虚空藏品。
义未通彻。
方闭目长想。
不觉身在空中。
去所坐床三四尺许。
豁然大悟。
疏成。
益州武担寺僧宝请讲。
僧崖菩萨为造经本。
遂流通至今。
又著涅槃法华等疏。
每言吾命不久。
忽染风疾不能出声。
临终遽诲戒弟子。
分付衣物。
既而如故。
侍者以浆饮进。
闭口拒之。
兀然终日略无顾恤。
惟称佛名。
辄合掌加额。
竟卒于潼州光兴寺。
即今之绵州大振响寺也。
保定元年十月二十三日
寿五十。
先是寺山无故崩裂。
山北人见寺像乘空北逝。
幡华列前。
僧众拥后。
彖时方讲。
或以其所见白之。
彖曰凡为我也。
已而卒。
释宝彖
姓赵氏
安汉人
后居绵州昌隆苏溪焉。
天性仁让慧心俊朗。
婴孩有异。
二亲欲试其度。
以诸䌽帛花果弓矢书疏。
罗置其前。
便拨除饼果。
止取书疏。
众共叹异。
咸知必有成济也。
及年七岁。
有缘至巴西郡
太守杨眺问云。
承儿大读书。
因何名为老子
曰。
始生头白故也。
眺密异之。
十六事梁平西王
初为道士童子。
未学佛法。
平西识其机鉴。
使知营功德事。
因见佛经欣其文名重其义旨。
就检读诵迷悟转分。
恒求佛法用祛昏漠。
年二十有四。
方得出家。
即受具戒。
先听律典。
首尾数年略通持犯。
回听成实传授忘倦。
不吝私记须便辄给。
研心所指科科别致。
末又听韶法师讲偏穷旨趣。
武陵王问师大集摩诃堂。
令讲请观音。
初未缀心本无文疏。
始役情慧抽帖句理。
词义洞合听者盈席。
私记其言因成疏本。
广行于世。
后还涪川开化道俗。
外典佛经相续训导
引邪归正十室而九又钞集医方疗诸疾苦。
或报以金帛者一无所受。
便有衔义怀德者舍俗出家。
或缘障未谐者尽形八戒。
虽道张井络风播岷峨
而志意颓然唯在通于正法。
诚心标树不竞人物。
见大集一经未弘蜀境。
欲为之疏记使后学有归。
乃付著经律。
就山修缵。
而众复寻之致有烦扰。
再稔方就一无留难。
初至虚空藏品。
于义不达。
闭目思之。
不觉身上空中离床三四尺许。
欻然大悟
竟文慧发。
写不供宣。
据此为言。
志力难拟矣。
益州武誓寺僧宝愿。
最初请讲。
大众云集闻所未闻。
莫不叹悦。
又属僧崖菩萨出世为造经本。
因尔传持至今不绝。
故宝坊一学曲被剑南
后制涅槃法花等疏。
皆省繁易解听无遗閟州境皂素生难遭想。
每言。
吾命不长。
唯当自励身心节约衣食望引残运耳。
故粗弊接报弘诱为心护生安众以为恒务。
忽感风疾不言久之。
命将欲绝。
私心发誓愿。
诸佛护念得分付诸物。
作是念已欻然能语。
顾命子弟诲示祸福。
吾即当去。
催作遗疏分处衣资倍奉三宝。
下笔署讫。
还不能言。
侍人逼以浆饮。
闭口拒之。
疾甚为唤佛名。
便合掌在额。
奄然而卒于潼州光兴寺。
今所谓绵州大振向寺也。
春秋五十。
即周之保定元年十一月二十三日矣。
初未终之前。
本所住山于五月内无故自崩尘雾闇天。
举众惊骇莫测其怪。
至于八月中
山北村人并见尊像从山寺来乘空北逝。
幡花列前僧众从后。
往问寺中都无知者。
当尔之时彖赴光兴寺讲。
因以白之。
彖曰。
此我之徵相。
不豫他也。
及终于此寺。
果如所图云。
僧靖嵩北齐 537 — 614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涿郡固安之张氏。
十五岁出家。
沙门靖融。
秦究杂心。
兼通大小经论。
始依之。
每以奥义问融。
融莫知所答。
因劝使往京邺受学。
曰必成大器。
既登具。
太学寺融智律师
究涅槃十地论。
寻诣晖云二律师所求诲。
唯未遑详阅小乘为恨。
复就道猷法诞二论主。
探讨成杂。
凡婆沙迦延舍利弗等。
皆旁通博揽。
声名藉甚。
齐琅邪王深加器重。
每春聚徒设席。
奉为法主
以励后学。
属周氏之变。
遂偕玄侣法贵法侃等。
三百馀僧。
渡江。
宣帝侍中袁宪
京口礼接。
继遣驸马蔡凝
宣旨云。
至人以身许道。
法师等。
义明治乱。
归寄有叙。
深可嘉尚。
宜于都郭大寺安置。
所司供给。
周洽
于是僧正使嵩贵对弘。
听众馀五百。
天竺真谛三藏
既译摄舍二论。
而未之讲授。
法门法泰
独得其传。
咨决数年。
遂臻壶奥。
自佛性中边无相唯识异执等。
四十馀部。
其实则二部所区分也。
隋开皇十年北还。
诏改前京兆王寺。
为崇圣。
以居之。
专开摄论。
撰摄论疏六卷。
杂心疏五卷。
九识三藏三聚戒。
二生死等玄义。
行世。
炀帝在蕃邸。
出填扬越。
立四道场。
尝召
不起。
及御宸极召之。
亦固辞。
门人问其故。
沙门名解脱
何返自累如此。
吾昔游两都。
屡加劳役。
虽内道场。
不如物外。
故其诵脩。
垂三十载。
精苦犹一日。
其手按膝跪。
扣头之迹。
久而宛尔不灭。
性爱文藻。
乐泉石。
大业十年卒。
寿七十有八。
释靖嵩
俗姓张
涿郡固安人
幼抱贞干在物不群。
迫以俗尘期之道务。
十五出家。
有同学靖融。
早达经论。
通该小大尤究杂心。
每以佛宗深要。
曲流委示。
神气俊越聪悟天机。
随览义门覆疏陶练。
重以心计不测。
返以问融。
融无以对也乃告曰。
卿稚齿末学。
彻悟若斯。
可往京邺。
成济器。
及登冠受具。
南游漳辇。
高齐之盛佛教中兴。
都下大寺略计四千。
见住僧尼仅将八万。
讲席相距二百有馀。
在众常听出过一万。
故宇内英杰咸归厥邦。
大学寺智法师
大齐国统法上之神足也。
解贯众师道光二藏。
学徒五百负帙摩肩。
常讲涅槃及地论。
闻之乃投诚焉。
北面从范。
攻研数载。
随闻覆述。
每击奇致。
于即学徒举目相与推师。
又以行要肇基必先戒约。
乃诣云晖二律师所。
博求明诲。
涉问二载薄镜宗条。
唯有小乘未遑详阅。
遂从道猷法诞二大论主。
面受成杂两宗。
咨诹幽奥纂习馀烈。
数百僧徒各启龙门。
人分凤翼。
及嵩之位席。
上经五遍。
旁探婆沙迦延舍利弗等。
妙通文理屡动恒神。
便又博观众经师模论道。
势倾八位词号四飞。
独步河山舟航三藏
凭附参请智光时杰。
齐琅耶王深相器重。
弘扇风
每于肇广延学侣。
大集邺都。
特开法座。
法主
进励学徒。
因尔导悟成津弥逢凉燠。
传芳接武响誉东河
俄属周武屏除释门离溃。
遂与同学法贵灵侃等三百馀僧。
自北徂南达于江左
陈宣帝远揖德音。
承风迎引。
侍中袁宪京口城礼接登岸。
帝又使驸马蔡凝宣敕云。
至人为法以身许道。
法师等善明治乱归寄有叙。
可谓怀道正士。
深可嘉之。
宜于都郭大寺安置所司供给周洽
仍令推荐义学长者即弘像教。
建业僧正
令嵩贵二人对弘小论。
神理疏畅赡勇当时。
学侣相近数过五百。
晷漏分业茂绩新奇。
天竺三藏厥号亲依
赍摄舍二论。
远化边服。
初归梁季终历陈朝
二十馀年通传无地。
虽云译布讲授无闻。
独拔玄心玩味兹典。
才有讲隙便诣沙门法泰咨决疑议。
数年之中精融二部。
自佛性中边无相唯识异执等论四十馀部。
皆总其纲要。
剖会区分。
高廓清百越文轨大同。
开皇十年敕僚庶等。
有乐出家者并听。
时新度之僧乃有五十馀万。
爰初沐化未曰知津。
与灵侃等二百许僧。
闻机乘济俱还江北。
行达徐方盛开讲肆。
上柱国徐州总管和。
率其所部。
同延住前京兆王寺。
具状闻奏。
有敕给额为崇圣寺焉。
于是常转法轮。
江淮通润遂使化移河北
相继趋途望气相奔俱咨摄论。
学资真谛义寔天亲。
思逸言前韵高传后。
大乘极旨于是乎通。
自此领匠九州垂章四海。
撰摄论疏六卷杂心疏五卷。
又撰九识三藏三聚戒二生死等玄义。
并流于世。
为时所宗。
隋文封禅岱宗銮驾齐鲁
关中义学因从过于徐部。
法肆伏膺受业。
由此门徒推盛。
章疏大行。
隋炀昔镇杨越立四道场。
教旨载驰。
终谢遣。
及登紫极又有敕徵。
固辞乃止。
门人问其故。
答曰。
王城有限动止严难。
虽内道场不如物外。
沙门名为解脱。
如何返以事业累乎。
吾曾游两都屡逢播荡。
弊此劳役耳。
恒每清素自洁私立道场。
日加礼诵修诸净业。
讲道相续策众六时。
精苦已来垂三十载。
然其扣头手膝按地之所悉成坑迹。
状若人模。
其景行徵明为若此也。
自有论师多迷行旨。
奉遵法度初不坠伦。
常遇天雨澡罐在庭。
恐伤地性令净人知举
方自从用。
同诸学士咸敬惮其知量焉。
加以性爱文藻时摛诗颂。
重复嘉尚林泉。
每登践陟。
子史篆隶摸揩于今。
世论剧谈颇有承绪。
忽以大业十年遘疾卒于本寺。
春秋七十有八。
光禄大夫彭城道留守顺政董纯
与部内道俗殡于神皋之原。
益州道基昔预末筵。
餐风饮德。
悼流魂之安放。
悲坟隧之荒侵。
为之行状广于世矣。
封回北魏 452 — 52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52—528 【介绍】: 北魏渤海蓨人封玄之族孙。
献文帝皇兴初为中书学生,袭爵富城子,累迁太子家令
宣武帝时,除镇远将军安州刺史
孝明帝时度支都官尚书冀州大中正
多直言,尝对胡太后言当整肃刑法。
官终右光禄大夫
遇害于河阴
淳于诞北魏 470 — 52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70—529 【介绍】: 北魏太山博人,世居蜀汉字灵远
步兵校尉
宣武帝景明中,既达京师,陈伐蜀之计,帝嘉纳之。
后除羽林监
孝明帝正光中,以西南道军司率军大破梁军樊文炽
官至镇远将军梁州刺史
卒谥庄
僧道纪北齐
释道纪
未详氏族。
高齐之初。
盛弘讲说。
然以成实见知。
门学业成分部结众。
用欣然。
教习之功成遗业也。
天保年中。
秋初立讲。
引众首。
邺城南。
彼旧门人又引众入。
正于阃侧欻尔相值。
曰。
卿从何来。
殊无礼也。
如何师范辄抗拒耶。
既不倾屈。
理宜下道。
彼曰。
法鼓竞鸣。
利建斯在。
声荣之望。
师资焉有。
不答。
自为下道出于城外。
回首告其属曰。
吾讲成实。
积三十载。
开悟匠导望有功夫。
解本拟行斯遗诫也。
今解而不行还如根本不解矣。
徒失前功终无后利。
往不可追来犹可及。
请并返京。
吾当别计。
乃退掩房户。
广读经论。
为彼士俗而行开化
故其撰集名为金藏论也。
一帙七卷。
以类相从。
寺塔幡灯之由。
经像归戒之本。
具罗一化大启福门。
论成之后。
与同行七人出邺郊东七里而顿。
周匝七里。
士女通集为讲斯论。
七日一遍。
往必荷担不耻微行。
经书塔像为一头。
老母扫帚为一头。
齐佛境内有塔斯扫。
每语人曰。
经不云乎。
扫僧地如阎浮。
不如佛地一掌者。
由智田胜也。
亲供母者。
以福与登地菩萨齐也。
故其孝性淳深。
为之缝补衣著食饮。
大小便利必身经理。
不许人兼。
有或助者。
曰。
吾母也。
非他之母。
形骸之累并吾身也。
有身必苦。
何得以苦劳人
所以身为苦先。
幸勿相助。
因斯以励道俗。
从者众矣。
又复劝人奉持八戒。
行法社斋不许屠杀。
所期既了又转至前。
还依上事周历行化。
数年之间绕邺林郊。
奉其教者十室而九。
有同侣者故往候曰。
比行化俗。
何如道耶。
曰。
彼讲可追。
今则无悔。
既往不咎。
知复何言。
后遭周氏吞并玄教同废。
呼嗟俗壤每崇斯业。
及开法始更广其门。
故彼论初云邪见者是也。
所以世传。
何隐论师造金藏论。
终惟也。
改名云
然其所出抄略正文。
深可依准。
后不测其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