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南北朝
魏子建北魏 471 — 53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71—533 【介绍】: 北魏钜鹿下曲阳人字敬忠
魏悦子。
初仕奉朝请,后为东益州刺史
以恩信治政,风化大行,远近得靖。
孝明帝正光五年,率众拒莫折念生义军。
寻受代还。
累迁卫尉卿
元颢,退居洛南,事平,除右光禄大夫
后历左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骠骑大将军
萧景南梁 477 — 52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77—523 【介绍】: 本名炳,唐人避讳改为
南朝梁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字子昭
梁武帝从弟。
初仕晋安王左常侍
永宁,政为百城最。
封吴平县侯,拜南兖州刺史,寻迁雍州刺史
梁武帝天监八年兵七万攻潺沟,驱迫群蛮。
群蛮渡汉水降梁,议者以蛮累为边患,劝除之。
不听,开城受降。
并出雍州兵击破魏军。
修城警边,劝课农桑,盗贼绝迹。
武帝礼遇甚厚,军国大事,皆与议决。
官至郢州刺史
卒谥忠
释警韶陈 508 — 583年10月11日
释警韶
姓颜氏
会稽上虞人
学年入道。
事叔僧广以为师范。
广律行贞严。
当时领袖
游都听讲。
便能清论。
年登冠肇还乡受戒。
护持奉信如擎油钵。
沙门道林
请留乡土。
乃梦舌相广长
而欲将断。
既寤深惟。
留恋斯成坠失。
愧悔前请便劝出都。
于即大弘法化传灯不绝。
庄严旻公之遗绪也。
次禀龙光僧绰。
乃是开善琼支末。
又探习三藏广综众家。
年二十三讲大品经。
味法当时磨肩溢道。
后还建元晋陵等寺敷演经论。
解冠群宗。
乃愿年四十长就讲说。
而学侣相顾不胜钦尚。
时年三十有九。
为建元寺讲主
临终遗令传法。
遵崇馀烈即坐演之。
受业之宾有逾师保。
梁简文邵陵岳阳等。
大相钦重归承训诲。
从危难后世改情浮。
乃往豫章将通道务。
时逢豫州黄司空等。
素情所仰请为戒师。
会外国三藏真谛法师
解该大小行摄自他。
一遇欣然与共谈论。
叹曰。
吾游国多矣。
罕值斯人。
仍停豫都为翻新金光明并唯识论及涅槃中百句长解脱十四音等。
朝授晚传。
夜闻晨说。
世谚。
泻瓶重出。
知十再生者也。
乐阳王于荆立位。
遣信远迎。
楚都弘法。
念报地之重。
来敕遂乖。
陈武定天文皇嗣业。
并弘尚正道敕请还都。
戒范承仰优礼弥隆。
天嘉四年会稽慧藻同泰道伦等二百馀人。
连署请
长讲于白马寺
广弘传化十有馀年。
既登耳顺。
便令慧藻续讲。
躬往瓦官宴坐少时。
法门深妙。
沙门智顗
定慧难踰人神颇测。
静叹精利事等夙成。
共诸前学频请重讲。
留意绵久以疾辞之。
又为新安殿下黄司空等共僧三请不免勤注又于王府略说维摩
龙光寺中广敷成实。
亦得数年成诸学肆。
未辞朽老归志山林。
乃入幽岩自靖十有馀载。
至德元年十月十一日中时。
右胁而卧神虑澄然终于开善寺春秋七十有六。
其月十六日窆于钟岭独龙之山。
所讲成实论五十馀遍。
涅槃三十遍。
大品四十遍。
新金光明三十馀遍。
维摩天王仁玉等经遍数。
繁乱不纪广叙。
邓正直陈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陈衡阳人
以侠义闻于乡里。
陈武帝永定初欧阳頠衡州刺史,辟为卢阳
在任罢征、弭盗、修城、浚河、兴学、崇教,民以安乐,人多称之。
僧靖嵩北齐 537 — 614
释靖嵩
俗姓张
涿郡固安人
幼抱贞干在物不群。
迫以俗尘期之道务。
十五出家。
有同学靖融。
早达经论。
通该小大尤究杂心。
每以佛宗深要。
曲流委示。
神气俊越聪悟天机。
随览义门覆疏陶练。
重以心计不测。
返以问融。
融无以对也乃告曰。
卿稚齿末学。
彻悟若斯。
可往京邺。
成济器。
及登冠受具。
南游漳辇。
高齐之盛佛教中兴。
都下大寺略计四千。
见住僧尼仅将八万。
讲席相距二百有馀。
在众常听出过一万。
故宇内英杰咸归厥邦。
大学寺融智法师
大齐国统法上之神足也。
解贯众师道光二藏。
学徒五百负帙摩肩。
常讲涅槃及地论。
闻之乃投诚焉。
北面从范。
攻研数载。
随闻覆述。
每击奇致。
于即学徒举目相与推师。
又以行要肇基必先戒约。
乃诣云晖二律师所。
博求明诲。
涉问二载薄镜宗条。
唯有小乘未遑详阅。
遂从道猷法诞二大论主。
面受成杂两宗。
咨诹幽奥纂习馀烈。
数百僧徒各启龙门
人分凤翼。
及嵩之位席。
上经五遍。
旁探婆沙迦延舍利弗等。
妙通文理屡动恒神。
便又博观众经师模论道。
势倾八位词号四飞。
独步河山舟航三藏
凭附参请智光时杰。
齐琅耶王深相器重。
弘扇风
每于肇广延学侣。
大集邺都
特开法座。
法主
进励学徒。
因尔导悟成津弥逢凉燠。
传芳接武响誉东河
俄属周武屏除释门离溃。
遂与同学法贵灵侃等三百馀僧。
自北徂南达于江左
陈宣帝远揖德音。
承风迎引。
侍中袁宪京口城礼接登岸。
帝又使驸马蔡凝宣敕云。
至人为法以身许道。
法师等善明治乱归寄有叙。
可谓怀道正士。
深可嘉之。
宜于都郭大寺安置所司供给周洽
仍令推荐义学长者即弘像教。
建业僧正
令嵩贵二人对弘小论。
神理疏畅赡勇当时。
学侣相近数过五百。
晷漏分业茂绩新奇。
天竺三藏厥号亲依
赍摄舍二论。
远化边服。
初归梁季终历陈朝
二十馀年通传无地。
虽云译布讲授无闻。
独拔玄心玩味兹典。
才有讲隙便诣沙门法泰咨决疑议。
数年之中精融二部。
自佛性中边无相唯识异执等论四十馀部。
皆总其纲要。
剖会区分。
高廓清百越文轨大同。
开皇十年敕僚庶等。
有乐出家者并听。
时新度之僧乃有五十馀万。
爰初沐化未曰知津。
与灵侃等二百许僧。
闻机乘济俱还江北。
行达徐方盛开讲肆。
上柱国徐州总管和。
率其所部。
同延住前京兆王寺。
具状闻奏。
有敕给额为崇圣寺焉。
于是常转法轮。
江淮通润遂使化移河北
相继趋途望气相奔俱咨摄论。
学资真谛义寔天亲。
思逸言前韵高传后。
大乘极旨于是乎通。
自此领匠九州垂章四海。
撰摄论疏六卷杂心疏五卷。
又撰九识三藏三聚戒二生死等玄义。
并流于世。
为时所宗。
隋文封禅岱宗銮驾齐鲁
关中义学因从过于徐部。
法肆伏膺受业。
由此门徒推盛。
章疏大行。
隋炀昔镇杨越立四道场。
教旨载驰。
终谢遣。
及登紫极又有敕徵。
固辞乃止。
门人问其故。
答曰。
王城有限动止严难。
虽内道场不如物外。
沙门名为解脱。
如何返以事业累乎。
吾曾游两都屡逢播荡。
弊此劳役耳。
恒每清素自洁私立道场。
日加礼诵修诸净业。
讲道相续策众六时。
精苦已来垂三十载。
然其扣头手膝按地之所悉成坑迹。
状若人模。
其景行徵明为若此也。
自有论师多迷行旨。
奉遵法度初不坠伦。
常遇天雨澡罐在庭。
恐伤地性令净人知举
方自从用。
同诸学士咸敬惮其知量焉。
加以性爱文藻时摛诗颂。
重复嘉尚林泉。
每登践陟。
子史篆隶摸揩于今。
世论剧谈颇有承绪。
忽以大业十年遘疾卒于本寺。
春秋七十有八。
光禄大夫彭城道留守顺政董纯
与部内道俗殡于神皋之原。
益州道基昔预末筵。
餐风饮德。
悼流魂之安放。
悲坟隧之荒侵。
为之行状广于世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