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南北朝
宗钦北魏 ? — 45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50 【介绍】: 北魏金城人字景若
初仕北凉,为中书郎世子洗马
太武帝凉州,入魏,官著作郎封卧树男
后以崔浩事被杀。
全后魏文·卷二十九
字景若金城人
沮渠蒙逊,为中书郎世子洗马
武平凉州,赐爵卧树男,加鹰扬将军,拜著作郎
真君十一年,坐崔浩诛。
周观北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代人
以骁勇累军功爵至金城公,位高平镇将。
善抚士卒,有威名。
太武帝太平真君初,以私分徙民得罪,黜为侯。
后除秦州刺史,复爵。
部民薛永宗聚众起事,征讨中矢。
太武帝蒲坂,惊怖而起,创重卒。
封敕文北魏 ? — 46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66 【介绍】: 北魏代人
太武帝始光初中散,累官镇西将军、益二州刺史,赐爵天水公,镇上邽
太平真君六年,奉诏征吐谷浑慕利延兄子拾归于枹罕
明年,平金城边囧、天水梁会之乱。
又大破略阳王元达,击走刘骏,屡立功绩。
全后魏文·卷二十六
敕文,代人。
始光初中散迁西尚书
出为使持节散骑常侍镇西将军、领护西夷校尉、秦益二州刺史,赐爵天水公,镇上邽
至天安五年卒。
僧玄畅南齐 416 — 48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16—484 【介绍】: 南朝齐僧。
河西金城人
出家于凉州初名慧智,师事禅师玄高,改前名。
洞晓经律,深入禅要,传讲《华严经》自始。
又能绘画,曾绘金刚密迹等十六神像。
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北魏太武帝禁佛教,坑杀沙门脱走南下,避难扬州
宋文帝深加敬重,请为太子师,固让。
刘宋末,游成都,止大石寺,入齐后山,结草为庵。
入齐,文惠太子萧长懋遣使征迎,辞不获免,带病至,卒。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生赵氏
河西金城人也。
少时羌酋尽歼其家。
戒勿杀曰。
此儿目光外射。
非凡器也。
遂获为凉州玄高弟子。
会羌灭佛法。
害诸沙门
乃以杨枝击沙尘蔽空。
使追骑无所见。
急则以塞鼻通气。
投身水中。
平城代郡上谷
太行
渡孟津。
而至扬州
善经律。
博观子史百氏之言。
初华严文义浩博。
首为疏释之。
以三论为学者所宗。
文帝请为太子师。
不可。
久之。
辞游西蜀
至大石寺。
手画金刚密迹十六躯。
又建寺于岷山郡之席阳县齐山
名曰齐兴
是日正当太祖受九锡之辰。
或以天时人事。
万里符合
作齐山赞。
叙其事。
成都傅琰者。
闻诸州郡。
岁时存问。
能舒手出香。
掌中流水。
豫章王凝镇荆州
迎至城。
文惠太子又遣使。
迎归建邺灵根寺。
没年六十九。
永明二年冬葬独龙冈
释玄畅
姓赵氏
河西金城人
少时家门为胡虏所灭。
祸将及
虏师见而止之曰。
此儿目光外射非凡童也。
遂获免。
仍往凉州出家。
其后虐虏剪灭佛法害诸沙门
得走。
元嘉二十二年闰五月十七日发自平城
路由代郡上谷
东跨太行。
路经幽冀。
南转将至孟津
唯手把一束杨枝一扼葱叶
虏骑追逐将欲及之。
乃以杨枝击
沙起天闇人马不能前。
有顷沙息骑已复至。
于是投身河中。
唯以葱叶内鼻孔中通气度水。
八月一日达于扬州
洞晓经律深入禅要占记吉凶靡不诚验。
迄宋之季年乃飞舟远举。
成都止大石寺。
手画作金刚密迹等十六神像。
升明三年又游西界观瞩岷岭。
乃于岷山郡北部广阳县界见齐后山。
遂有终焉之志。
仍倚岩傍谷结草为庵。
弟子法期见神人乘马著青单衣。
绕山一匝还示造塔之处。
齐建元元年四月二十三日
建刹立寺名曰齐兴
其后惠太子遣使徵迎。
敕命重叠辞不获免。
于是汎舟东下。
中途动疾带恙至
倾众阻望。
少时而卒。
春秋六十有九。
释玄畅
姓赵
河西金城人
少时家门为胡虏所灭。
祸将及
虏帅见而止之曰。
此儿目光外射非凡童也。
遂获免。
仍往凉州出家。
本名慧智
后遇玄高事为弟子。
每奇之。
事必共议。
改名玄畅
以表付嘱之旨。
其后虐虏剪灭佛法害诸沙门
得走。
元嘉二十二年闰五月十七日发自平城
路由岱郡上谷
东跨太行。
路经幽冀。
南转将至孟津
唯手把一束杨枝一扼葱叶
虏骑追逐将欲及之。
乃以杨枝击
沙起天闇。
人马不能得前。
有顷沙息骑已复至。
于是投身河中。
唯以葱叶内鼻孔中通气度水。
八月一日达于扬州
洞晓经律深入禅要。
占记吉凶靡不诚验。
坟典子氏多所该涉。
至于世伎杂能罕不必备。
初华严大部文旨浩博。
终古以来未有宣释。
乃竭思。
研寻提章比句传讲迄今。
其始也。
又善于三论。
为学者之宗。
宋文帝深加叹重。
请为太子师。
再三固让。
弟子谓之曰。
法师之欲弘道济物广宣名教。
今帝主虚己相延。
皇储蓄礼思敬。
若道扬圣君则四海归德。
今矫然让将非声闻耶。
曰。
此可与智者说。
难与俗人言也。
及太初事故方知先觉自尔。
迁憩荆州长沙寺
沙门功德直出念佛三昧经等。
正文字辞旨婉切。
又舒手出香掌中流水。
莫之测也迄宋之季年乃飞舟远举。
西适成都
初止大石寺。
乃手画作金刚密迹等十六神像。
至升明三年又游西界观瞩岷岭。
乃于岷山郡北部广阳县界见齐后山。
遂有终焉之志。
仍倚岩傍谷结草为庵。
弟子法期见神人乘马著青单衣。
绕山一匝还示造塔之处。
齐建元元年四月二十三日
建刹立寺名曰齐兴
正是齐太祖受锡命之辰。
天时人事万里悬合。
傅琰西镇成都
风轨待以师敬。
立寺之后。
乃致书于曰。
贫道栖荆累稔年衰。
疹积厌毒人諠。
所以远托岷界卜居斯阜。
广阳之东去城千步。
逶迤长亘连叠。
岭关四涧亘列五峰。
抱郭怀邑回望三方。
负峦背岳远瞩九流。
去年四月二十三日创功覆篑。
冬至此访承尔日。
正是陛下龙飞之辰。
盖闻道配太极者。
嘉瑞自显。
德同二仪者。
神应必彰。
所以河洛炳有周之兆。
灵石表大晋之徵。
伏谓兹山之符验。
岂非齐帝之灵应耶。
檀越奉国情深。
至使运属时徵不能忘心。
岂能遗事。
疏山赞一篇以露愚抱。
赞曰。
峨峨齐山
诞自幽冥。
潜瑞几昔帝号仍明。
岑载圣宇。
兆祚休名。
峦根云坦。
峰岳霞平。
规岩拟刹。
度岭缔经。
创工之日龙飞紫庭。
道侔二仪。
四海均清。
终天之祚。
岳德表灵。
即具以表闻。
敕蠲百户以充俸给。
齐骠骑豫章王嶷作镇荆峡遣使徵请。
河南吐谷浑主遥心敬慕乃驰骑数百迎于齐山
值已东赴遂不相及。
齐武升位。
司徒文宣王启自江陵旋于京师
文惠太子又遣徵迎。
既敕令重叠辞不获免。
于是泛舟东下。
中途动疾带患至
倾众阻望。
止住灵根少时而卒。
春秋六十有九。
是岁齐永明二年十一月十六日
即窆于钟阜龙山前。
临川献王立碑。
汝南周颙制文。
边荣南朝宋 ? — 47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78 【介绍】: 南朝宋金城人
沈攸之郢州刺史时荣为仓曹参军
为府录事所辱,攸之为之鞭杀录事
后从攸之荆州攸之起兵反萧道成为留府司马守城。
宋顺帝升明二年萧道成张敬儿军且至,或说之使降,以知遇于攸之而不从。
城破,敬儿命斩之,欢笑以去,面无异色。
僧宝志南朝宋 418 — 51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18—514 【介绍】: 或作保志宝志
世称宝公或志公
南朝僧。
金城人
俗姓朱
少出家于京师道林寺,师事沙门僧俭,修习禅业。
宋明帝泰始中,出入钟山,往来都邑
好作预言,语如谶记,当时帝王士庶皆视为神僧而信奉之。
齐武帝迎入华林园梁武帝准其出入禁内。
全梁文·卷七十一
宝志一作保志俗姓朱金城人宋泰始中年已五六十,俗呼为志公
齐永明中迎入华林园,寻住东宫后堂,天监十三年卒,葬钟山
释宝志
本姓朱氏
金城人
初朱氏妇闻儿啼鹰巢中。
梯树得之。
举以为子。
七岁依钟山僧俭出家修习禅业。
往来皖山剑水之下。
面方而莹彻如镜。
手足皆鸟爪。
江东道林寺。
至宋大始初忽如僻异。
居止无定饮食无时。
发长数寸常跣行街巷。
执一锡杖。
杖头挂剪刀及镜。
或挂一两匹帛。
齐建元中稍见异迹。
数日不食亦无饥容。
与人言始若难晓。
后皆效验。
时或赋诗言如谶记。
江东士庶皆共事之。
齐武帝谓其惑众收驻建康
既旦人见其入市。
还检狱中犹在焉。
语狱吏。
门外有两舆食来金钵盛饭。
汝可取之。
既而齐文惠太子竟陵王子良
并送食饷
果如其言。
建康吕文显以事闻。
武帝即迎入宫居之后堂。
一时屏除内宴。
亦随众出。
既而景阳山上犹有一志与七僧俱。
帝怒遣推检其所閤。
吏启云。
久出在省。
方以墨涂其身。
僧正法献欲以一衣遗志。
遣使于龙光罽宾二寺求之。
并云昨宿且去。
又至其常所造厉侯伯家寻之。
伯云。
昨在此行道。
旦眠未觉。
使还以告
方知其身分三处宿焉。
常盛冬袒行。
沙门宝亮欲以衲衣遗之。
未及发言。
忽来引衲而去。
后假齐武帝神力。
使见高帝于地下常受锥刀之苦。
帝自是永废锥刀。
武帝又常于华林园
忽著三重布帽以见。
俄而武帝崩。
文惠太子豫章王相继而薨。
永明中常住东宫后堂。
一日平明从门出入。
忽云。
门上血污衣褰衣走过。
郁林见害车载出。
此帝颈血流于门限。
齐卫尉胡谐疾病请志。
注疏云明屈。
明日竟不往。
是日谐亡。
载尸还宅。
曰。
明日尸出也。
齐太尉司马殷齐之随陈显达江州
画纸作树。
树上有乌。
语云。
急时可登此。
显达逆节。
留齐之镇州
及败齐之叛入庐山
骑将及。
齐之见林中有一树。
树上有乌如志所画。
悟而登之。
乌竟不飞。
追者见乌谓无人而返。
卒以见免。
齐屯骑偃将欲谋反。
往诣
遥见而走。
大呼云。
台城欲反逆斫头破腹。
后又旬事发。
偃叛走朱方。
为人所得。
果斫头破腹。
鄱阳忠烈王尝屈志至第。
忽令觅荆子甚急。
既得安之门上莫测所以。
少时王出为荆州刺史
其预鉴之明此类非一。
多去来兴皇净名两寺。
梁武即位下诏曰。
志公迹均尘垢神游冥寂。
水火不能焦濡。
蛇虎不能侵惧。
语其佛理则声闻以上。
谈其隐沦则遁仙高者。
岂得以俗士常情空相拘制。
何其鄙陋一至于此。
自今行来随意出入勿得复禁。
自是多出入禁中。
尝于台城梁武帝吃鲙。
昭明诸王子皆侍侧。
食讫武帝曰。
朕不知味二十馀年矣。
师何为尔。
志公乃吐出小鱼依依鳞尾。
武帝深异之。
如今秣陵尚有鲙残鱼也。
天监五年冬旱。
雩祭备至而未降雨。
忽上启云。
病不差就官乞活。
若不启白官应得鞭杖。
愿于华光殿讲胜鬘经晴雨。
梁武即使沙门法云讲胜鬘。
竟夜便大雨。
须一盆水加刀其上。
俄而雨大降。
高下皆足。
舒州灊山最寄绝。
而山麓尤胜。
志公与白鹤道人皆欲之天监六年二人俱白武帝
帝以二人皆具灵通。
俾各以物识其地得者居之。
道人
某以鹤止处为记。
某以卓锡处为记。
已而鹤先飞去。
至麓将止。
忽闻空中锡飞声。
志公之锡遂卓于山麓。
而鹤惊止他所。
道人不怿。
然以前言不可食。
遂各以所识筑室焉。
有陈征虏者。
举家事甚笃。
尝为其见真形。
相如菩萨像焉。
知名显奇四十馀载。
士女供事者不可胜数。
然好用小便濯发。
俗僧闇有讥笑者。
亦知众僧多不断酒肉讥之者。
饮酒食猪肚。
勃然谓曰。
汝笑我以溺洗头。
汝何为食盛粪袋。
讥者惧而惭服。
晋安王萧纲初生日。
梁武遣使问
志合掌
皇子诞育幸甚。
然冤家亦生。
于后推寻历数与侯景同年月日而生也。
会稽临海寺有大德。
常闻杨州都下志公语言颠狂放纵自在。
必是狐狸之魅也。
愿向都下觅猎犬以逐之。
于是轻船入海。
趋浦口欲西上。
忽大风所飘。
意谓东南六七日。
始到一岛中望见金装浮图千秀出。
遂寻径而往至一寺。
院宇精丽花卉芳菲。
有五六僧皆可年三十。
美容色并著真绯袈裟。
倚杖于门树下言语。
欲向都下为风飘荡。
不知上人此处知何州国。
今四望环海。
恐本乡不可复见。
答曰。
必欲向扬州即时便到。
今附书到钟山寺西行南头第二房觅黄头付之。
僧因闭目坐船。
风声定开眼。
如言奄至西岸。
入浦数十里至都。
径往钟山寺访问。
都无字黄头者。
僧具说委曲报
西行南头第二房。
乃风病道人。
志公虽言配在此寺。
常在都下聚乐处。
百日不一度来。
房空无人也。
问答之间不觉志公
已在寺厨上乘醉索食。
人以斋过日晚未与。
间便奋身恶骂寺僧。
试遣沙弥绕厨侧漫呼黄头。
志公忽曰。
阿谁唤我。
即逐沙弥来到僧处。
谓曰。
许将猎狗捉我。
何为空来。
僧知是非常人。
顶礼忏悔。
授书与之。
志公看书
方丈道人唤我。
不久当亦自还。
志公遂屈指
某月日去。
便不复共。
此僧语众。
但记某月日。
至天监十三年冬
于台后堂谓人曰。
菩萨去。
未及旬日无疾而终。
尸骸香软形貌熙悦。
临亡然一烛以付后閤舍人吴庆
即启闻。
梁武叹曰。
大师不复留矣。
烛者以后事属我乎。
因厚加殡送。
葬于钟山独龙之阜。
仍于墓所立开善寺陆倕制铭于冢内。
王筠勒碑文于寺门。
传其遗像处处存焉。
释保志
本姓朱
金城人
少出家止京师道林寺。
师事沙门僧俭为和上修习禅业。
至宋太始初忽如僻异。
居止无定饮食无时。
发长数寸。
常跣行街巷。
执一锡杖。
杖头挂剪刀及镜或挂一两匹帛。
齐建元中稍见异迹。
数日不食亦无饥容。
与人言语始若难晓后皆效验。
时或赋诗言如谶记。
京土士庶皆共事之。
齐武帝谓其惑众收驻建康
明旦人见其入市。
还检狱中犹在焉。
语狱吏。
门外有两舆食来金钵盛饭。
汝可取之。
既而齐文慧太子竟陵王子良并送食饷
果如其言。
建康吕文显以事闻武帝帝即迎入居之后堂。
一时屏除内宴。
亦随众出。
既而景阳山上犹有一志与七僧俱。
帝怒遣推检失所在。
问吏启云。
久出在省。
方以墨涂其身。
僧正法献欲以一衣遗志。
遣使于龙光罽宾二寺求之。
并云。
昨宿旦去。
又至其常所造厉侯伯家寻之。
伯云。
昨在此行道旦眠未觉。
使还以告
方知其分身三处宿焉。
常盛冬祖行。
沙门宝亮欲以衲衣遗之。
未及发言。
忽来引纳而去。
又时就人求生鱼鲙。
人为办觅。
致饱乃去。
还视盆中鱼游活如故。
后假武帝神力。
高帝于地下。
常受锥刀之苦。
帝自是永废锥刀。
齐卫尉胡谐病请志。
往疏云明屈。
明日竟不往。
是日谐亡。
载尸还宅。
云。
明屈者明日尸出也。
齐太尉司马殷齐之随陈显达江州
画纸作一树。
树上有乌。
语云。
急时可登此。
显达逆。
即留齐之镇州
及败齐之叛入庐山
骑将及。
齐之见林中有一树。
树上有乌。
如志所画。
悟而登之。
乌竟不飞。
追者见乌谓无人而反。
卒以见免。
齐屯骑偃将欲谋反。
往诣
遥见而走。
大呼云。
台城欲反逆斫头破腹。
后未旬事发。
偃叛往朱方。
为人所得。
果斫头破腹。
鄱阳忠烈王尝屈志来第。
会忽令觅荆子甚急。
既得安之门上莫测所以。
少时王便出为荆州刺史
其预鉴之明此类非一。
多去来兴皇净名两寺。
及今上龙兴甚见崇礼
先是齐时多禁出入。
今上即位下诏曰。
志公迹拘尘垢神游冥寂。
水火不能燋濡。
蛇虎不能侵惧。
语其佛理则声闻以上。
谈其隐伦则遁仙高者。
岂得以俗士常情空相拘制。
何其鄙狭一至于此。
自今行道来往随意出入勿得复禁。
自是多出入禁内。
天监五年冬旱。
雩祭备至而未降雨。
忽上启云。
病不差就官乞治。
若不启百官应得鞭杖。
愿于华光殿讲胜鬘请雨。
上即使沙门法云讲胜鬘。
讲竟夜便大雪
须一盆水加刀其上。
俄而雨大降高下皆足。
上尝问
弟子烦惑未除。
何以治之。
十二识者。
以为十二因缘。
治惑药也。
又问十二之旨。
旨在书字时节刻漏中。
识者以为书之在十二时中。
又问。
弟子何时得静心修习。
安乐禁。
识者以为禁者止也。
至安乐时乃止耳。
法云华林寺讲法华。
至假使黑风。
忽问风之有无。
世谛故有。
第一义则无也。
往复三四番。
便笑云。
若体是假有此亦不可解难可解。
其辞旨隐没类皆如此。
有陈御虏者。
举家事甚笃。
尝为其现真形。
相如菩萨像焉。
知名显奇四十馀载。
士女恭事者数不可称。
至天监十三年冬
于台后堂谓人曰。
菩萨将去。
未及旬日无疾而终。
尸骸香软形貌熙悦。
临亡然一烛以付后阁舍人吴庆
即启闻。
上叹曰。
大师不复留矣。
烛者将以后事属我乎。
因厚加殡送葬于钟山独龙之阜。
仍于墓所立开善精舍。
陆倕制铭辞于冢内。
王筠勒碑文于寺门。
传其遗像处处存焉。
初志显迹之始。
年可五六十许。
而终亦不老。
人咸莫测其年。
有徐捷道者
居于京师九日台北。
自言是外舅弟。
四年
亡时应年九十七矣。
时梁初蜀中又有道香僧朗
亦并有神力
赵柔北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金城人字元顺
北凉沮渠牧犍金部郎
太武帝凉州,内徙京师
文成帝时,拜著作郎,官至河内太守,有信惠。
尝注解《祗洹精舍图谒》。
释玄申南齐
全齐文·卷二十六
玄申姓赵河西金城人凉州出家,宋元嘉中扬州齐永明初终于京师
梁览北魏 ? — 53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8 【介绍】: 北魏金城人字景睿
世为部落酋帅,家世豪富。
孝明帝孝昌初,以募兵镇压莫折念生、胡琛起事起家,以功历河二州刺史,累迁至太傅封安德郡公
西魏宇文泰洛阳东魏侯景战,关中留守兵少,东魏战俘赵青雀等据长安子城起兵,为宇文泰所灭。
事平,以通谋被杀。
念贤西魏 ? — 53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539 【介绍】: 西魏金城枹罕人字盖卢
颇涉书史
初以军功除别将
尔朱荣,兼尚书仆射东道行台。
魏孝武帝永熙间累迁为中军北面大都督进爵安定郡公
西魏文帝大统中秦州刺史,转太师都督河州刺史大将军,还朝,兼录尚书事。
河桥之役,不力战而先还,名颇减
卒谥昭定
僧印南齐
姓樊氏
金城榆中人
释玄高弟子。
性腹清纯。
意怀笃至。
与之久处者。
未当见慢忤之色。
下接庸隶。
必出矜爱之言。
振恤贫喂。
有求无逆。
心道聪利。
修大乘观。
所得境界。
为禅学之宗。
省削身口。
持净律。
尝在江陵
教一比丘受禅。
颇有所得。
语之曰。
上坐所学。
应得异境。
若得便能随愿往生。
修之不已。
果值异应。
即以告
戒之曰。
此法乃将来美事。
然脱不幸大命应终。
此僧欣然曰。
由来愿生西方。
得应之后。
或有劝往兜率者。
此僧嗟疑良久。
至三更方决云。
定向兜率。
言意就卧。
同学起看。
命已逝矣。
昼夜诵经礼忏无癈。
后还长安大寺
年六十馀卒。
刘雄北周 ? — 57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78 【介绍】: 北周临洮子城人字猛雀
西魏文帝时,为宇文泰亲信,历统军给事中子城中散大夫赐姓宇文
周代魏,从齐公宇文宪,出宜阳,筑安义城,御齐将斛律光
武帝时,为纳言,出为河州刺史
建德五年,自凉州滕王宇文逌西征吐谷浑,有战功。
又从平并州上大将军柱国进爵赵郡公
宣政初突厥幽州与战死。
念华北周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周金城枹罕人
念贤子。
官至开府仪同三司合州刺史
僧道辩北魏
释道辩
姓田氏
范阳人
有别记云。
著纳擎锡入于母胎。
因而生焉。
天性疏朗才术高世。
虽曰耳聋。
及对孝文不爽帝旨。
由是荣观显美远近钦兹。
剖定邪正开释封滞。
是所长也。
初住北台后随南迁道光河洛。
魏国有经。
号大法尊王
八十馀卷。
盛行于世执读知伪。
集而焚之。
将欲广注众经用通释典。
笔置听架鸟遂衔飞。
见此异徵便寝斯作。
但注维摩胜鬘金刚般若。
小乘义章六卷大乘义五十章及申玄照等行世。
有弟子昙永亡名二人。
永潜遁自守隐黄龙山
撰搜神论。
隐士仪式。
文笔雄健负才傲俗。
杖之而徙于黄龙。
初无恨想而晨夕遥礼云。
释慧达北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七 證悟科
一名窣和
姓刘氏
咸阳东北三城定阳稽胡也。
勇而多力。
嗜猎射。
倜傥自纵。
雅不得乡里誉。
治家至赡足。
父母兄弟相孝友。
仕以梁城突将守襄阳
尝被酒获疾。
死历地狱诸苦。
因出家。
慈州安民寺。
后复往越。
礼舍利。
刻厉进脩。
具如别传。
太延元年
西游凉州番禾
望东北御谷而拜曰。
此崖他日当有尊像出现。
而或全或缺。
世之治乱系焉。
正光初
忽大风雨疾雷破山。
见一丈八石像屹立。
严整而无其首。
人竞琢首置之。
随置随堕。
视其势不可置。
乃已。
而魏之衰自此始。
周兴
光发城东七里涧。
掘之得首。
举而合之像上。
如素。
保定初
诏建寺其地。
额瑞像。
建德初
像首复堕。
而灭法之兆见矣。
隋开皇间
像完美殊甚。
大业五年
上躬致礼敬。
诏易寺额为感通。
以旌其异。
夫象当达之记。
更八十七年。
而后果出现。
又四十馀年而与首合。
又十馀年而首堕。
每合每堕。
验如记。
是何其神也。
死。
肃之酒泉
阇维获碎骨如葵子。
关表百姓。
至今以庙貌奉之。
号刘师佛云
释慧达
姓刘。
名窣(苏骨反)和。
咸阳东北。
三城定阳稽胡也。
先不事佛。
目不识字。
为人凶顽。
勇健多力乐。
行猎射。
梁城突骑。
守于襄阳
父母兄弟三人并存。
居家大富。
豪侈乡闾纵横不理。
后因酒会遇疾。
命终备睹地狱众苦之相。
广有别传。
具详圣迹。
后出家。
住于文成郡。
慈州东南平原
即其生地矣。
见有庙像。
戎夏礼敬处于治下安民寺中。
曾往吴越
备如前传。
至元魏太武大延元年
流化将讫。
便事西返。
行及凉州番禾郡东北望御谷。
而遥礼之。
人莫有晓者。
乃问其故。
达云。
此崖当有像现。
若灵相圆备。
则世乐时康。
如其有阙。
则世乱民苦。
达行至肃州酒泉县城西七里石涧中死。
其骨并碎。
如葵子大可穿之今在城西古寺中。
塑像手上。
寺有碑云。
吾非大圣。
游化为业。
文不具矣。
后八十七年正光初
忽大风雨。
雷震山裂。
挺出石像。
举身丈八。
形相端严。
惟无有首登。
即选石命工彫镌别头。
安讫还落。
因遂任之。
魏道陵迟。
其言验矣。
逮周元年
凉州城东七里涧。
忽有光现彻照幽显。
观者异之。
乃像首也。
便奉至山岩安之。
宛然符会。
仪容彫缺四十馀年。
身首异所二百馀里。
相好还备。
太平斯在。
保定元年
置为瑞像寺焉。
乃有灯光流照钟声飞向。
相续不断。
莫测其由。
建德初年
像首频落。
大蒙宰及齐王
躬往看之。
乃令安处。
夜落如故。
乃经数十。
更以馀物为头。
终坠于地。
后周灭佛法。
仅得四年邻国殄丧。
识者察之方知先鉴。
虽遭废除像犹特立。
开皇之始经像大弘
庄饰尊仪更崇寺宇。
大业五年
炀帝躬往礼敬厚施。
重增荣丽。
因改旧额为感通寺焉。
故令模写传形量不可测。
约指丈八临度终异。
致令发信弥增日新。
余以贞观之初历游关表。
故谒达之本庙。
图像俨肃日有隆敬。
自石隰慈丹延绥威岚等州。
并图写其形所在供养。
号为刘师佛焉
因之惩革胡性。
奉行戒约者殷矣。
见姚道安制像碑。
释慧达
姓刘氏。
名窣和。
咸阳东北三城定阳稽胡也。
先不事佛目不识字。
后因酒会疾。
命终备睹地狱众苦之相。
因出家为僧。
住于文成郡。
元魏太武太延元年流化将讫。
便事西返行及凉州番禾郡东北望御谷而遥礼之。
人莫有晓者。
乃问其故。
达云。
此崖当有像现。
若灵相圆备则世乐时康。
如其有阙则世乱民苦。
后八十七年正光初
忽天风雨雷震山裂。
挺出石像举身丈八。
形相端严唯无有首。
登即选石命工彫镌别头安讫还落。
因遂住之。
魏道凌迟其言验矣。
逮周元年凉州
城东七里涧忽有光现。
彻照幽显观者异之。
乃像首也便奉至山岩安之。
宛然符会。
相好圆备。
太平斯在。
保定元年置为瑞像寺焉。
识者方知其先监。
后行至肃州酒泉县城西七里涧中死。
其骨并碎如葵子大。
可穿之。
今城西古寺中塑像在焉。
奚斤北魏 359 — 44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59—448 【介绍】: 北魏代人
世典马牧。
道武帝登国初,统禁兵,后为侍郎
累从征伐有功,封山阳侯
明元帝时从讨越勒部,以功拜天部大人,进爵为公。
太武帝皇太子听政,以左辅
以晋兵大将军扬州刺史,攻刘宋,自滑台趋洛阳,平兖、豫诸郡。
太武帝即位进爵宣城王,为司空
从征赫连昌为其监军侍御史所擒,耻无功,冒进,军无粮乏水为赫连定所擒。
太武平凉得归,免为宰人。
太延初,为卫尉,改为恒农,后为万骑大将军
为元老,使平决狱讼,咨访朝政。
尉地干北魏 ? — 43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430 【介绍】: 北魏代人
尉眷弟。
有才艺,善弓马。
明元帝时为左机令。
太武帝时官至库部尚书,领侍辇郎。
善嘲笑,太武帝见其效人举措,每忻悦不能自胜。
甚见亲爱,参军国大谋。
将从征平凉,试冲车以攻冢,为索所罥,折胁而卒。
谥惠
卢鲁元北魏 ? — 44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42 【介绍】: 北魏昌黎徒河人
明元帝时通直郎侍东宫
太武帝即位,以为中书侍郎,宠待之。
性谨肃,能容纳,公卿亲附之。
工书,有文才,累迁中书监,领秘书监事,封襄城公
从征夏赫连昌,紧随太武帝
又从征平凉
后迁太保录尚书事。
卒谥孝
宿沓干北魏 ? — 44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43 【介绍】: 北魏朔方人。
太武帝时虎贲幢将,从征平凉有功,拜虎威将军侍御郎、赐爵汉安男。
太平真君四年从帝讨柔然,战死。
娥清北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代人
以战功拜黄门侍郎
太武帝初,假征南将军进封东平公
从征柔然,平统万,与奚斤追击赫连昌
赫连定西走,清与奚斤追之,俱为定所擒。
太武帝平凉,乃得还。
后以功迁平东将军,东讨冯文通,以不急战,致文通高丽,黜为门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