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唐朝
长孙无忌初唐 ? — 65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59
【介绍】: 河南洛阳人字辅机
先世出于北魏皇族。
长孙晟子。
太宗长孙后之兄。
博涉书史,尝与撰《隋书》诸志。
高祖武德九年,决策发动玄武门之变,佐太宗登帝位。
累官尚书右仆射司空司徒封赵国公
曾奉命与房玄龄等修定《唐律》。
贞观末,受命辅立高宗
高宗即位,进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
又奉命与律学之士条释唐律,撰成《唐律疏义》。
因谏高宗武则天为后,削爵流黔州,自缢死。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59
字辅机河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先世本鲜卑拓跋氏,北魏献文帝时改为长孙氏。
太宗长孙后之兄。
武德九年(626),决策发动玄武门之变,辅佐太宗夺取帝位。
太宗即位,迁左武侯大将军
贞观元年(627),转吏部尚书,拜尚书右仆射
七年,改转司空
十一年封赵国公
十六年,进位司徒
十七年,朝廷图二十四功臣凌烟阁无忌为之冠。
太子太师同中书门下三品
高宗即位,进拜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与褚遂良悉心奉国,故永徽之政有贞观风。
后因反对高宗武则天为后,被诬流放黔州,自缢而死。
生平见《旧唐书》、《新唐书》本传。
无忌博涉文史,曾领修《唐律疏义》、《大唐仪礼》、《永徽五礼》、《武德贞观两朝史》、《贞观实录》等书。
全唐诗》存诗4首,《全唐诗续拾》补诗4首。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元德秀盛唐 696 — 75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96—754
【介绍】: 河南人字紫芝
少孤,事母孝。
进士第,历仕邢州南和、龙武录事参军鲁山
有惠政,以诚待他人。
后隐居陆浑山,卒,门人谥文行先生
天下高其行,称曰元鲁山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96—754
字紫芝
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北魏鲜卑族拓跋部后裔。
开元二十一年(733)进士
少孤贫,事母孝。
求为鲁山,岁满去职,爱陆浑佳山水,乃定居。
嗜酒,淡于名利,陶然自娱。
天宝十三载(754)卒。
德秀善文辞,友萧颖士刘迅李华兄事之。
及卒,谥曰文行先生
士大夫高其名节,不名,谓之元鲁山
生平见《旧唐书·文苑传下》、《新唐书·卓行传》、李华元鲁山墓碣铭》、《元和姓纂》卷四。
《全唐诗外编》存诗1首。
全唐诗续补遗
德秀字紫芝河南人
少孤,事母孝。
开元二十一年进士,家贫,求为鲁山
岁满去职,爱陆浑佳山水,乃居之。
嗜酒,陶然弹琴以自娱。
房管每见叹息曰:「见紫芝眉宇,使人名利之心都尽。
天宝十三载卒,年五十九。
天下高其行,称曰元鲁山谥曰文行先生
李华兄事德秀,而友萧颖士刘迅,因作《三贤论》。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元结唐 719 — 77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9—772
【介绍】: 河南鲁山人字次山自称浪士亦号猗玕子漫郎漫叟聱叟
元延祖子,元德秀族弟。
玄宗天宝进士,由国子司业苏源明荐于肃宗,召为右金吾兵曹参军,历仕山南西道节度参谋水部员外郎道州刺史容管经略使。
有吏才,卓有政声。
文章戛戛自异,变排偶绮靡之习。
有集,又编沈千运王季友等七人诗为《箧中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15—772,旧说生于723,误
字次山自称元子又号猗玗子(猗玗,或作猗犴、琦开,今从《新唐书》本传)、浪士漫郎漫叟聱叟等。
先世本鲜卑拓拔氏,北魏孝文帝时改姓元
其先居太原(今属山西),后迁居鲁山(今属河南)
17岁始从学于宗兄元德秀
天宝十三载(754)进士第,复举制科。
安史乱起,率家南下避难。
乾元二年(759),以右金吾兵曹参军监察御史,充山南东道节度参谋,一度代摄荆南节度使事,有战功。
后历任道州(治今湖南道县)、容州(治今广西北流)刺史,加授容州都督充本管经略守捉使,政绩甚著。
大历四年(769)因母丧辞归。
七年复入朝,病逝长安,赠礼部侍郎
生平详见颜真卿元君表墓碑铭》及《新唐书》本传。
元结诗文兼擅,为中唐古文运动与新乐府运动之先导者。
其诗多自写胸次、针砭现实之作,诗风简古,淳淡自然,所作《舂陵行》、《贼退示官吏》,曾受杜甫推崇。
金元好问曾云:“浪翁水乐无宫徵,自是云山韶濩音。
”(《论诗绝句》)唯“朴质处过甚”(清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一)。
所选《箧中集》体现其反对“拘限声病,喜尚形似”(《箧中集序》)之诗学主张。
其文亦自成一家。
著有《元子》10卷、《猗玗子》1卷、《文编》10卷,今已佚。
明湛若水辑有《元次山文集》,今人孙望校订之《元次山集》更为详核。
全唐诗》存诗2卷,《全唐诗续拾》补诗3首又2句。
唐诗汇评
元结719-772),字次山自号漫叟聱叟
鲁山(今属河南)人。
年十七,折节读书,师事从兄元德秀
天宝十二载(753),登进士第
安史乱起,举家南奔,避难于猗犴洞(在今湖北大冶)。
乾元二年苏源明荐为右金吾兵曹参军山南东道节度参谋,抗击史思明
水部员外郎荆南节度判官
代宗初,召为著作郎,后出守道州招抚流亡,颇有政声。
容州都督
卒。
反对当世“拘限声病,喜尚形似”之风,编录沈千运等七人诗二十四首为《箧中集》,今存。
其所著《元子》十卷、《文编》十卷等均已散佚。
后人辑有《元次山文集》十卷行世。
全唐诗》编诗二卷。
词学图录
元结719-772字次山号漫叟聱叟
鲁县(今河南鲁山)人。
新乐府运动先行者。
有集十卷,今编诗二卷,有《欸乃曲》等词。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作品评论
欧阳修《唐元结华阳岩铭》
元结,好奇之士也。
其所居山水,必自名之,唯恐不奇。
而其文章用意亦然,而气力不足,故少遗韵。
性耿介,有忧道悯世之思,逢天宝之乱,或仕或隐,自谓与世聱牙。
岂独其事而然,其文辞亦如之。
然其辞义幽约,譬古钟磬不谐于里耳,而可寻玩。
在当时名出萧、李下,至韩愈称数唐之文人,独及云。
元结)性梗僻,深憎薄俗,有忧道悯世之心,《中兴颂》一文,灿烂金石,清夺湘流
作诗著辞,尚聱牙。
天下皆知敬仰。
湛若水《元次山集序》
余自北游,观艺于燕冀之都,得《元子》而异焉。
欲质不欲野,欲朴不欲陋,欲拙不欲固,卓然自成其家者也。
唐之大家,风斯下矣,其骎骎手中古而不已矣乎!
其泯而不传,将文末之世而已乎!
元结诗每有真性,浅而可讽。
钟云:元次山诗,溪刻直奥,有异趣,有奇响,在盛唐中自为调。
不读此,不知古人无所不有;若掩其姓名以示俗人,决不以为盛唐人作矣。
又云:不知者笑其稚朴,知者惊其奇险,当观其意法深老处。
又云:只是一字不肯近人。
《诗源辨体》
元结五言古,声体尽纯,在李、杜、岑参外另成一家。
《与刘侍御宴会诗序》云:“文章道丧久矣。
时之作者,烦杂过多,歌儿舞女,且相喜爱,系之《风》《雅》,谁道是耶?
”故其诗不为浮泛,关系实多;但其品高性洁,激扬太过,故往往伤于讦直。
中如《贱士吟》、《贫妇词》、《下客谣》等,质实无华,最为淳古。
其他意在匠心,故多游戏自得,而有奇趣。
盖上源渊明,下开白、苏之门户矣,惜调多一律耳。
《诗源辨体》
元结《箧中集序》谓:“近世作者,更相沿袭,拘限声病。
”故其五言古极意洗削,声体之纯,远胜光羲诸子。
但矫枉太过,往往有稚朴戆直之句。
唐诗人能以真朴自立门户者,唯元次山一人。
次山不唯不似唐人,并不似元亮
次山自有次山之真朴,此其所以自立门户也。
《载酒园诗话又编》
疏率自任,元次山之本趣也,然亦有太轻太朴者。
酬赠、游宴诸诗,须分别存之;唯悯贫穷、悲兵燹之言,宜备矇瞍之诵,为人牧者,尤宜置之座右。
次山伟长而有获。
《唐诗别裁》
次山诗自写胸次,不欲规模古人,而奇响逸趣,在唐人中另辟门径,前人譬诸古钟磬不谐里耳,信然。
元次山诗悠然自适,一种冲穆和平之味,又在少陵以上。
高古浑穆,老杜甘处其下,王摩诘更不必言。
韦苏州略近,而矜贵终让一筹。
《小澥草堂杂论诗》
元次山朴素中更饶妩媚。
元次山诗,在唐人中又是一格,所谓“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四库全书总目》
性不谐俗,亦往往迹涉诡激……颇近古之狂。
然制行高洁,而深抱悯时忧国之心;文章戛戛自异,变排偶绮靡之习。
杜甫尚和其《舂陵行》,称其可为天地万物吐气。
晁公武谓其文如古钟磬,不谐俗耳。
高似孙谓其文章奇古,不蹈袭。
盖唐文在韩愈以前毅然自为者,自结始,亦可谓耿介拔俗之姿矣。
皇甫堤尝题其《浯溪中兴颂》曰:“次山有文章,可惋只在晬。
然长于指叙,约洁有馀态。
心语适相应,出句多分外,于诸作者间,拔戟成一队。
”其品题亦颇近实也。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元次山古调独弹,冰襟雪抱,令人不敢亵玩。
《艺概•诗概》
元、韦两家皆学陶。
苏州犹多一“慕陶直可庶”之意,吾尤爱次山以不必似为真似也。
其源出于应德琏刘公干
《贫妇》、《农臣》、《下客》诸篇,托风深微,扑而不野。
《闵荒》、《舂陵》,古思同颉。
杂言七字,别具风味,正如未下盐豉,千里莼羹。
《石遗室诗话》
次山五言古,开香山讽谕之体。
陈兆奎《王志》
附案:次山在道州诸作,笔力遒劲,充以时事,可诵可谣,其体极雅。
少陵气势较博,而深永匀饬不若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尚可孤中唐 ? — 78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84
【介绍】: 唐时东部鲜卑族人,宇文之别种,世居、漠间,字可孤
初隶安禄山,复事史思明
肃宗上元中归唐,为神策大将
鱼朝恩器其勇,养为子,改名鱼智德。
将兵屯扶风、武功十余年。
朝恩死,诏赐姓名李嘉勋。
李希烈叛,擢为招讨
后从李晟长安,以功加检校尚书右仆射封冯翊郡王
率师讨李怀光,卒于军。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俱文珍中唐 ? — 81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刘贞亮(
~813年),原名俱文珍河南安阳人鲜卑族。
唐朝时期宦官大臣,南凉镇北将军俱延后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元稹中唐 779 — 83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9—831
【介绍】: 河南人字微之
历举明经、书判拔萃、才识兼茂明于体用诸科,宪宗元和初左拾遗
论事为执政者所忌,出为河南,复迁监察御史
内官争厅,贬江陵士曹参军
元和末召拜膳部员外郎
穆宗长庆中荆南监军宦官崔潭峻进其歌词于帝,擢知制诰,进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承旨,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裴度弹劾而罢相,出为越州刺史、浙东观察使
文宗大和中,官武昌节度使,卒。
诗风平易,与白居易齐名,时称元白,号“元和体”。
宫中呼为“元才子”。
越州窦巩唱和,号“兰亭绝唱”。
所作传奇《会真记》为后来《西厢记》所本。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9—831
字微之别字威明排行九洛阳(今属河南)人。
北魏鲜卑族拓跋部后裔。
八岁丧父,受异母兄排挤,随生母郑氏远赴凤翔,依倚舅族。
贞元九年(793)以明经擢第。
十九年,登书判拔萃科。
元和元年(806),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
元稹受知于宰相裴垍,任监察御史,勇于弹劾,得罪宦官权贵,贬为江陵府士曹参军
通州司马虢州长史
裴垍去世,元稹政治上失去倚靠,转而依附宦官崔潭峻。
元和十四年,回朝任膳部员外郎
次年,得崔潭峻援引,擢祠部郎中知制诰,迁中书舍人,充翰林学士承旨
长庆二年(822),以工部侍郎同平章事
居相位三月,为李逢吉所倾,出为同州刺史,历浙东观察使尚书左丞武昌军节度使,卒于镇。
其生平见白居易所撰墓志铭,新、旧《唐书》本传,及今人卞孝所著《元稹年谱》。
元稹为著名之传奇作家和诗人。
其诗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元白”。
风格相近,合称“元白体”。
元稹诗歌创作中,乐府诗占重要地位。
素推崇杜甫之创作,继承其“即事名篇”之精神,与李绅白居易等一同创作新乐府。
其后,又与刘猛李馀一同创作“虽用古题,全无古义”、“颇同古义,全创新词”之古乐府。
元稹诗中,艳体诗与悼亡诗最具特色。
前者大多是追念少时情人之作,后者则为悼念亡妻韦丛而作。
在诗歌形式方面,“古人酬唱不次韵,此风始盛于元、白,皮、陆”(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
元稹李绅合撰《莺莺传》及《歌》,是贞元元和间新兴之传奇体裁(参阅今人陈寅恪元白诗笺證稿》第一章)。
评者认为:“中唐诗以韩、孟,元、白为最。
韩、孟尚奇警,务言人所不敢言;元、白尚坦易,务言人所共欲言。
……此元、白较胜于韩、孟。
”(清赵翼瓯北诗话》卷四)元稹诗文合集,名《元氏长庆集》,《四部丛刊》本及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钞本较通行,中华书局《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本《元稹集》较完备。
注本有今人杨军《元稹集编年笺注》。
全唐诗》编其诗为28卷。
《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10首,断句53。
唐诗汇评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今河南洛阳)人。
贞元九年(793),以明经登第,十八年,举书判拔萃科,授秘书省校书郎
元和元年,复登制举甲科,授左拾遗,贬河南
四年,拜监察御史奉使东川,又分司东台,以执法不回触怒权贵,贬江陵士曹参军
九年,移唐邓从事,历通州司马虢州长史
十四年,征为膳部员外郎,累迁祠部郎中知制诰翰林学士中书舍人
长庆二年二月,拜相,六月,出为同州刺史
次年,授浙东观察使
大和三年,入为尚书左丞,寻出为武昌节度使,卒于镇。
白居易为至交,同倡新乐府,唱和极多,世称“元白”,诗称“元白体”。
有《元氏长庆集》一百卷,又《小集》十卷,均佚。
宋人辑有《元氏长庆集》六十卷行世。
全唐诗》编诗二十八卷。
元稹779~831唐代诗人、文学家
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人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世孙。
少时即有才名,贞元十九年(803)以明经登第,授秘书省校书郎,曾任江陵府士曹参军翰林承旨学士等职,官至宰相同平章事)。
卒于江夏武昌武昌军节度使任所,追赠尚书右仆射
与挚友白居易共倡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
有《元氏长庆集》。
曾数次在黄鹤楼宴游,其副手窦巩诗云:“时奉登楼宴,闲休上水船。
皇甫枚元稹烹鲤得镜》云:“丞相元稹镇江也,尝秋夕黄鹤楼
”《太平广记》中亦载有元稹黄鹤楼“烹鲤得镜”的轶事。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作品评论
白居易《河南元公墓志铭》
)尤工诗,在翰林时,穆宗前后索诗数百篇,命左右讽咏,宫中呼为“元才子”,自六宫两都八方至南蛮东夷国,皆写传之。
每一章一句出,无胫而走,疾下珠玉。
顾陶《唐诗类选沿序》
元相国白尚书居易,擅名一时,天下称为“元白”、学者翕然,号“元和诗”。
杜牧《唐故平卢军节度巡官陇西李府君墓志铭》
李戡语:自元和己来,有元、白诗者,纤艳不逞,非庄士雅人,多为其所破坏。
流于民间,疏于屏壁,子父女母,交口教授,淫言媟语,冬寒夏热,入人肌骨,不可除去。
吾无位,不得用法以治之。
广大教化主:白居易
……入室三人:张祜羊士谔元稹
黄滔《答陈磻隐论诗书》
大唐前有李、杜,后有元、白,信若沧溟无际,平岳干天,
韦毂《才调集序》
暇日因阅李、杜集,元、白诗,其间天海混茫,风流挺特。
《旧唐书•元稹传》
聪警绝人,年少有才名,与太原白居易友善。
工为诗,善状咏风态物色,当时言诗者称“元白”焉。
自衣冠士子,至闾阎下俚,悉传讽之,号为“元和体”。
苏轼《祭柳子玉文》
元轻白俗。
谢迈《书元稹遗事》
白居易同时,俱以诗名天下,然多纤艳无实之语,其不足论明矣。
元、内、张籍诗,皆自陶、阮中出,专以道得人心中事为工,本不应格卑。
但其词伤于太烦,其意伤于太尽,遂成冗长皂陋尔。
比之吴融韩偓俳优之词,号为格卑,则有间矣。
若收敛其词,而少加含蓄,其意味岂复可及也!
《臞翁诗评》
元微之李龟年说天宝遗事,貌悴而神不伤。
高秀实云:元微之诗,艳丽而有骨。
元、白皆唐大诗人。余观古作者必以艰深文浅近,必以尖新革尘腐,二公独不然。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排比铺张特一途,藩篱如此亦区区。
少陵自有连城璧,争奈微之识赋玞。
诗变体,往往宫中东色皆诵之,呼为才子。
然缀属虽广,乐府专其警策也。
白诗祖乐府,务欲为风俗之用。元与白同志。白意古词俗,元词古意俗。
元、白潦倒成家,意必尽言,言必尽兴,然其力足以达之。
微之多深着色,乐天多浅着趣;趣近自然,而色亦非貌取也。
总皆降格为。
凡意欲其近,体欲其轻,色欲其妍,声欲其脆:此数者,格之所由降也。
元、白偷快意,则纵肆为之矣。
钟云:元、白浅俚处,皆不足为病,正恶其太直耳。诗贵言其所欲言,非直之谓也;直则不必为诗矣。又二人酬唱,似惟恐一语或异,是其大病。所谓同调,亦不在语语同也。
唐七言歌行……太白少陵,化而大矣,能事毕矣。
降时钱、刘,神情未远,气骨顿衰。
元相、白傅,起而振之,敷演有馀,步骤不足。
元微之以杜之铺陈终始,排比故实,大或千言,小犹数百,为非李所及。
白乐天亦云:杜诗贯穿古今,诊缕格律,尽善尽美,过于李。
二公盖专以排律及五言大篇定李、杜优劣,不知杜句律之高,自在才具兼该,笔力变化,亦不专在排比铺陈,贯穿诊缕也。
深于杜者,要自得之。
《诗源辨体》
元微之少年与白乐天角靡骋博,故称“元白”,然元实不如白。
白五言古入录者,虽长篇而体自匀称,意白联络;元体多冗漫,意多散缓,而语更轻率,可采者不能十一。
……故知微之本非乐天俦耳。
《诗源辨体》
东坡言“元轻白俗”,昔人谓为定论。
尝读微之《连昌宫词》及七言律一二入选者,声气似胜,乌得为轻?
既而读其集,惟五言排律长篇及窄韵者稍工,馀不免太轻率耳。
《诗源辨体》
元不如白,乃是功有疏密,非才有大小也,观张文潜乐天,及微之《酬乐天诗序》,便可知矣。
《载酒园诗话又编》
诗至元白,实又一大变。
两人虽并称,亦各有不同。
选语之工,白不如元;波澜之阔,元不如白。
白苍莽中间存古调,元精工处亦杂新声。
既由风气转移,亦自材质有限。
《唐音审体》
元、白号称大家,皆以长篇擅胜,其于七肓八句,竟似无意求工。
《唐音审体》
元相用笔专以段落曲折见奇,亦前古所未有。其大篇多冗长,《才调集》所载多靡艳。
《唐音审体》
元相诗以风致宕逸自喜,世因有“元轻”之目……元白绝唱,乐府歌行第一,长韵律诗次之,七言四韵又其次也。
李长吉诗云:“骨重神寒天庙器。
”“骨赏神寒”四字,可喻诗品。
……元、白正坐少此四字,故其品不贵。
元稹作意胜于白,不及内舂容暇豫。
白俚俗处而雅亦在其中,终非庸近可拟。
二人同时得盛名,必有其实,俱未可轻议也。
《唐诗别裁》
白乐天同对策,同倡和,诗称“元白体”,其实远不逮白。
白修直中皆雅音,元意拙语纤,又流于涩。
东坡品为“元轻白俗”,非定论了。
元、白诗,言浅而思深,意微而词显,风人之能事也。
至于属对精警,使事严切,章法变化,条理井然,其俚俗处,而雅亦在其中,杜浣花之后不可多得者也。
盖因元和长庆间,与开元天宝时,诗之运会,又当一变,故知之者少。
而其即用现前俚语,如“矮张”、“短李”之类,断不可学。
元、白在唐朝所以能独竖一帜者,正为其不袭盛唐窠臼也。
张、王已不规规于格律声音之似古矣,至元、白乃又伸缩柚换,至于不可思议,一层之外,又有一层,古人必无依样临摹以为近者也。
诗至元、白,针线钩贯,无乎不到:所以不及前人者,太露太尽耳。
《读雪山房唐诗钞•七律凡例》
元微之太近甜俗,一篇而外,不可强登也。
其源与香山同出一科,而气格就衰,神情又减,《遣兴》诸章,情然苕秀,知非刻意之作;惟其璆然天籁,乃偶得之。
江陵三梦》,则潘岳悼亡,江淹清减,情至文生,古今一致,《曲江》百韵,与乐天讽喻同规。
《连昌》一篇,足媲华清《长恨》。
《元白诗笺证稿》
微之自编诗集,以悼亡诗与艳情分归两类……微之以绝代之才华,抒写男女生死离别悲欢之情感,其哀艳缠绵,不仅在唐人诗中不可多见,而影响于后来之文学者尤臣。
《元白诗笺证稿》
微之打题乐府,殊觉其旨趣丰富,文采艳发,似胜于其新题乐府。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