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唐朝
僧守直唐 700 — 770
释守直
字坚道
钱塘人也。
姓范氏
信安太守瑝之八叶。
礼既冠众君子器之。
夙有丘园之期。
不顾玄纁之锡。
遂诣苏州支硎寺圆大师所受具足律仪。
是夜眼中光现长一丈馀。
持久方灭。
盖得戒之验也。
后抵江陵依真公。
三年练行。
寻礼天下二百馀郡。
圣迹所至无不至焉。
见无畏三藏为受菩萨戒。
普寂大师传楞伽心印。
讲起信宗论二十馀遍。
南山律钞四十遍。
平等一雨大小双机。
在乎音未尝少异乃立愿诵华严经。
还于中宵梦神人施珠一颗。
及觉惘惘然如珠在握。
是岁入五台山转华严经二百遍。
追夙心也。
宏览大藏经三过。
广正见也。
至开元二十六年有制举高行。
俗道请正名隶大林寺
后移籍天竺灵隐峰。
时大历二年也。
至五年三月寓于龙兴净土院
谓左右曰。
夫至人乘如而来乘如而去。
示其心然也。
而愚夫欲以长绳系彼白日。
安可得乎。
吾景落岂淹久也。
以其年此月二十九日告终春秋七十一。
僧腊四十五。
其间临坛度人多矣。
显名者洞庭辩秀湖州皎然惠普道庄会稽清江清源杭州择邻神偃常州道进。
昼公著塔铭云。
释慧轮
慧轮师者。
新罗人也。
梵名般若跋摩(唐云慧甲)自本国出家翘心圣迹。
汎舶而陵闽越。
涉步而届长安
奉敕随玄照师西行以充侍者
既之西国遍礼圣踪。
居庵摩罗跛国在信者寺住经十载。
近住次东边北方睹货罗僧寺
元是睹货罗人为本国僧所造。
其寺巨富赀产丰饶供养餐设馀莫加也。
寺名健陀罗山荼。
慧轮住此。
既善梵言薄闲俱舍。
来日尚在年向四十矣。
其北方僧来者。
皆住此寺为主人耳。
大觉寺西有迦毕试国寺
寺亦巨富多诸硕德。
普学小乘。
北方僧来亦住此寺。
名窭挐折里多(唐云德行)大觉东北两驿许有寺名屈录迦。
即是南方屈录迦国王昔所造也。
寺虽贫素而戒行清严。
近者日军王复于故寺之侧更造一寺。
今始新成。
南国僧来多住于此。
诸方皆悉有寺。
所以本国通流。
神州独无一处。
致令往还艰苦耳。
那烂陀寺东四十驿许。
寻弶伽河而下至蜜栗伽悉他钵娜寺(唐云鹿园寺也)去此寺不远有一故寺。
但有塼基。
厥号支那寺。
古老相传云。
是昔室利笈多大王为支那国僧所造(支那即广州也。
莫诃支那即京师也。
亦云提婆弗呾罗。
唐云天子也)于时有唐僧二十许人。
从蜀川牂牫道而出(蜀川去此寺有五百馀驿)向莫诃菩提礼拜。
王见敬重。
遂施此地以充停息。
给大村封二十四所。
后唐僧亡没。
村乃割属馀人。
现有三村入鹿园寺矣。
准量支那寺。
至今可五百馀年矣。
现今地属东印度王。
其王名提婆跋摩。
曰。
若有大唐天子处数僧来者。
我为重兴此寺。
还其村封令不绝也。
诚可叹。
曰虽有鹊巢之易。
而乐福者难逢。
必若心存济益。
奏请弘此诚非小事也。
金刚座大觉寺即僧诃罗国王所造。
子洲僧旧住于此。
大觉寺东北行七驿许至那烂陀寺。
乃是古王室利铄羯罗昳底。
为北天苾刍曷罗社槃所造。
此寺初基才馀方堵。
其后代国王苗裔相承造制宏壮。
则赡部洲中当今无以加也。
轨模不可具述。
但且略叙区寰耳。
然其寺形畟方如域。
四面直檐长廊遍匝。
皆是塼室。
重叠三层层高丈馀。
横梁板阗本无椽瓦。
用塼平覆。
寺背正直随意旋往。
其房后壁即为外面也。
垒塼峻峭高三四丈。
上作人头高共人等。
其僧房也面有九焉。
一一房中可方丈许。
后面通窗户向檐矣。
其门既高唯安一扇。
皆相瞻望不许安帘。
出外平观四面皆睹。
互相检察宁容片私。
于一角头作。
阁道还往。
寺上四角各为塼堂。
多闻大德而住于此。
寺门西向飞阁凌虚。
雕刻奇形妙尽工饰。
其门乃与房相连。
元不别作。
但前出两步齐安四柱。
其门虽非过大实乃装架弥坚。
每至食时重关返闭。
既是圣教意在防私。
寺内之地方三十步许。
皆以塼砌。
小者或七步或五步耳。
凡所覆屋脊上檐前房内之地。
并用塼屑如大。
和杂粘泥以杵平筑。
用疆石灰。
杂以麻䈥并油及麻滓烂皮之属。
浸渍多日泥于塼地之上。
覆以青草经三数日。
看其欲乾重以滑石揩。
拭拂赤土汁或丹朱之类。
后以油涂鲜澄若镜。
其堂殿阶陛悉皆如此。
一作已后纵人践蹋。
动经一二十载曾不圮磔。
不同石灰水沾便脱。
如斯等类乃有八寺。
上皆平通规矩相似。
于寺东面西取房。
或一或三。
用安尊像。
或可即于此面前出多少。
别起台观为佛殿矣。
此寺西南大院之外。
方列大窣睹波(旧云塔者讹略)及诸制底(旧云支提者讹)数乃盈百。
圣迹相连不可称记。
金宝莹饰实成希有。
其间僧徒纲轨出纳之仪。
具如中方录及寄归传所述。
寺内但以最老上座而为尊主。
不论其德。
诸有门钥每宵封印。
将付上座
更无别置寺主维那
但造寺之人名为寺主
梵云毗诃罗弭。
若作番直典掌寺门及和僧白事者。
毗诃罗波罗
译为护寺。
若鸣健稚及监食者。
名为羯磨陀那
译为授事。
言维那者略也。
众僧有事集众平章令其护寺。
巡行告白一一人前。
皆须合掌各伸其事。
若一人不许则事不得成。
全无众前打槌秉白之法。
若见不许以理喻之。
未有挟强便加压伏。
其守库当庄之流。
虽三二人亦遣典库家人合掌为白。
若和方可费用诚无独任之咎不白而独用者。
下至半升之
即交被驱摈。
若一人称豪独用僧物处断纲务不白大众者。
名为俱攞钵底。
译为家主。
斯乃佛法之大疣人神所共怨。
虽复于寺有益。
而终获罪弥深。
智者必不为也。
又诸外道先有九十六部。
今但十馀。
若有斋会聚集。
各各自居一处。
并与僧尼无竞先后。
既其法别理不同行。
各习所宗坐无交杂。
此之寺制理极严峻
每半月令典事佐史巡房读制。
众僧名字不贯王籍
其有犯者众自治罚。
为此僧徒咸相敬惧。
其寺受用虽迮而益利弥宽。
曾忆在京见人画出祇洹寺样。
咸是凭虚。
为广异闻略陈梗概云尔。
又五天之地但是大寺
君王悉皆令置漏水
为此昼夜。
期候不难。
准如律教。
夜分三分。
初后制令禅诵。
中间随意消息。
漏水法广如寄归传中所述。
虽复言陈寺样。
终恐在事还迷为此画出其图。
目击无滞。
如能奏请依样造之。
即王舍支那理成无别耳。
此下宜画寺样也。
此是室利那烂陀莫诃毗诃罗样唐译云吉祥神龙大住处也。
西国凡唤君王及大官属大寺舍。
皆先云室利。
意取吉祥尊贵之义那烂陀乃是龙名。
近此有龙名那伽烂陀。
故以为号。
毗诃罗是住处义。
云寺者不是正翻。
如观一寺馀七同然背上平直通人还往。
凡观寺样者须南面看之。
欲使西出其门方得直势。
于门南畔可二十步有窣堵波。
高百尺许。
是世尊昔日夏三月安居处。
梵名慕攞健陀俱胝。
唐云根本香殿矣。
门北畔五十步许。
复有大窣堵波。
更高于此。
是幼日王所造。
皆并塼作。
装饰精妙。
金床宝地。
供养希有。
中有如来转法轮像。
次此西南有小制底。
高一丈馀。
是婆罗门执雀请问处。
唐云雀离浮图。
此即是也。
根本殿西有佛齿木树非是杨柳
其次西畔有戒坛
方可大尺一丈馀。
即于平地周垒塼墙子。
高二尺许。
墙内坐基可高五寸。
中有小制底。
坛东殿角有佛经行之基。
垒塼为之。
宽可二肘。
长十四五肘。
高可二肘馀。
上乃石灰塑作莲华开势。
高可二寸。
阔一尺许。
有十四五表佛足迹。
此寺则南望王城
才三十里。
鹫峰竹苑皆在城傍。
西南向大觉。
正南尊足山。
并可七驿。
北向薛舍离。
乃二十五驿。
西瞻鹿苑
二十馀驿东。
向耽摩立底国。
有六七十驿。
即是海口升舶归唐之处。
此寺内僧众有三千五百人。
属寺村庄二百一所。
并是积代君王给其人户永充供养(言驿者即当一踰缮那也)重曰。
龙池龟洛地隔天津
途遥去马道绝来人。
致令传说罕得其真。
模形别匠轨制殊陈依俙。
画古髣髴惊新。
庶观者之虔想。
若佛在而翘神。
刘吉南唐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燕蓟(今北京天津蓟县一带)人。
五代南唐后主传诏承旨
入宋,为供奉官,知河渠利害。
宋太宗太平兴国间,河大决,以塞河有方略,并与丁夫同甘苦,人目为刘跋河。
后迁崇仪使
有诗300首,编为《钓鳌集》,徐铉作序,已佚。
又编《江南续又玄集》10卷(一作2卷),续韦庄《又玄集》,录唐人之诗,亦不存。
宋朝事实类苑》卷五五引《杨文公谈苑》、《诗话总龟》卷一引《丛苑》载其事迹,并存诗2句。
《全唐诗外编》收入。
全唐诗》作张茔诗句。
周行逢五代 ? — 96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2 【介绍】: 五代时朗州武陵人
少贫贱,事楚马希萼军校
后归后周历官集州刺史武清军、武平军节度使
宋初,加兼中书令
为官俭约自勉,公而无私,性勇敢,用法严。
朱行先五代 854 — 92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54—924 【介绍】: 五代时海盐人字蕴之
善射,人称小由基
湖州刺史高彦,屡立战功。
后归吴越,累官静海镇遏使,甚著声誉,在镇凡十五年,卒。
平贞音初唐 633 — 71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33—712 【介绍】: 燕国蓟人字密一字闲从
司成进士入仕,累历州县。
监察御史里行奉使黔中监选。
武则天光宅间巡察河南,升贤黜罪,能执其中,累迁司勋员外郎
永昌中,为酷吏周兴诬,贬温州固安
中宗复位,入为司门郎中,官至常州刺史
工著述,有《先君亲友传》、《河南巡察记》及文集等。
鲜于匡绍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蓟州人
高宗时,为隆州刺史
仪凤中,改同州刺史
又为、利二州刺史
以清廉称。
成三郎初唐 ? — 68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84 【介绍】: 幽州渔阳人
武则天光宅间为左豹韬卫长上果毅
李孝逸徐敬业,以为前锋。
战于高邮,官军败绩,被擒,送于江都,不降,斩之。
敬业平,谥勇
张说唐 667 — 731
作品评论
燕国如《岳州燕别》、《深度驿》、《还端州》,始兴如初秋忆弟》、《旅宿淮阳》、《豫章南还》等作,皆冲远有味,而格调严整,未离沈、宋诸公,至浩然乃纵横自得。
梁令直盛唐 689 — 75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89—755 【介绍】: 安定人字元祥
以荫入仕,累历军职
以边功,迁渔阳郡别驾,改文安郡司马,官至龙溪郡太守
崔颢盛唐 ? — 754
作品评论
年少为诗,名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
一窥塞垣,说尽戎旅。
至如“杀人辽水上,走马渔阳归。
锴落金锁甲,蒙茸貂鼠衣”,又“春风吹浅草,猎骑何翩翩。
插羽两相顾,鸣弓上新弦”,可与鲍昭并驱也。
薛昌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蓟州人
进士
玄宗天宝间栖止于青城洞天观
忽得商陆酒,饮之,死。
经三日,蹶然而苏,身轻目明,洞见远近。
节度延至宾馆,欲送京师,忽失所在。
贾载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字德方
玄宗天宝末,为清池
安禄山伪署刘玄道为景城太守斩之,传首于平原颜真卿
真卿以为判官
会平卢将刘正臣渔阳归,真卿越海遗军资十余万。
肃宗宝应中,为沔州刺史
马实中唐 748 — 79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8—798 【介绍】: 幽州人
起家为范阳军要籍,迁千夫长万夫长、三军兵马使
御史中丞莫州刺史
移摄蓟州刺史
德宗贞元初,使京师
德宗奇其才,留近侍,拜左骁卫将军
夜光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蓟州人
少为浮屠,相传能视鬼神。
长安,因九仙公主得召见温泉。
玄宗奇其辩,赐冠带,授四门博士赐绯衣、银鱼,得侍左右如幸臣。
卢休唐末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
唐末举进士,不第。
僖宗广明中和间,与罗隐交识于池州有《寄进士卢休》诗。
诗中“春寒酒力迟,冉冉生微红”、“血染剑花明帐幕,三千车马出渔阳”等句,尤为人所称诵。
张为颇称赏其诗,于《诗人主客》中列清奇雅正主之入室者。
事迹散见罗隐《寄进士卢休》诗、《唐诗纪事》卷六四。
全唐诗》存断句5联。
僧师会五代 880 — 94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80—946 【介绍】: 五代时僧。
蓟州人俗姓巨
少于蓟州出家,受戒于金台宝刹寺。
后梁太祖开平中,历游南北,至随州观音院岩俊,话道相得,遂共参投子山大同禅师,得传禅要。
乾化二年,至东都汴州
四年,住宝积坊罗汉院
寺后赐额天寿,为四方僧聚之地。
历三十五载,供僧二百万,师会用其财宝,无少混淆。
后晋高祖天福七年,敕赐紫衣。
出帝开运元年赐号法相
释师会
俗姓巨
荆州刺史武之后。
祖徙家北燕
遂为蓟门人也。
考讳知古。
母赵氏。
童孩出俗。
蓟州温泉道丕为师匠焉。
业成年满受具于金台宝刹寺坛。
梁开平中萍梗任飘于河朔
杯盂随步于江淮乃抵汉南观音院岩俊
班荆话道抵掌论心。
且曰。
子还闻投子山大同禅师已否。
曰闻而未见。
曰宜亟往焉。
及参大同
跬步之间。
举扬之外。
洗焉明白。
其安坦然。
乾化二年梁苑俊公曰。
始者攸攸岐路茫茫生死。
紫实昧朱狂斯滥哲。
苟不奉师友指归。
几一生空度。
今以秽莸请与薰同器而藏可乎。
俊公与会胥德留入法席。
四年秋有宝积坊罗汉院志修。
坚请代居所住焉。
苫盖五间而已。
乃感檀越尚书左丞吴蔼兵部侍郎张衮
袁粲之谒宝亮
徐湛之惠通
共发奉章赐额曰天寿焉。
四海之僧翕然而至。
历三十五载供僧二百馀万。
用其财宝无少混淆。
耿介可知也。
天福七年晋高祖行成于内声闻于外。
敕赐紫衣。
开运元年赐号曰法相
紫衣则藏以受持。
师号则蔑其称谓。
且曰。
我本不求名。
名来自求我。
知其白而守其黑。
和其光而同其尘。
世幻逡巡时不我与。
三年七月二十六日
累诸门人帖然而灭。
春秋六十七。
腊四十八。
阇维收舍利数百粒。
起塔于东郊汴阳乡也。
刑部侍郎边归谠为碑颂德云。
李殷五代 ? — 94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948 【介绍】: 五代时蓟州人
历仕后唐、后晋,累为郡守
后晋出帝时,授定州节度使
将行,启出帝曰:“臣之此行,破敌必矣。
”及至郡,威略无闻,敌再至,首纳降款。
后随契丹常山
旋归后汉,为贝州节度使,加检校太傅
李承约五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蓟州人字德俭
刚健笃实。
少为幽州牙门校。
后仕后唐,累有战功,拜黔南节度使,劝农,兴学校,民皆感之。
后晋高祖时左骁卫上将军封开国公,卒年七十五。
窦仪五代至宋初 914 — 96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14—967 【介绍】: 五代宋初蓟州渔阳人字可象
后晋高祖天福间进士
侍卫军帅景延广记室
后汉初,召为右补阙礼部员外郎
后周时翰林学士给事中,改礼部侍郎权知贡举,详定制度。
世宗召拜端明殿学士,从征淮南判行在三司
宋太祖建隆元年,迁工部尚书,兼判大理寺,以学问优博,多知典故,为太祖所重。
三年,奉诏重定《刑统》,以刑分类为门,附载敕、令、格、式,成书凡三十卷。
后拜翰林学士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14—966 字可象蓟州渔阳(今天津蓟县)人。
右谏议大夫窦禹钧之长子。
后晋高祖天福三年(938)进士第,历任使府从事
后汉初,召为右补阙礼部员外郎
后周太祖时,为翰林学士
世宗显德二年(955)礼部侍郎权知贡举
世宗淮南判行在三司
后官兵部侍郎,曾出使南唐
入宋,迁工部尚书,兼判大理寺
奉诏重定《宋刑统》30卷。
后再为翰林学士
宋史》有传。
有《端揆集》45卷,已佚。
诗话总龟》前集卷二七引《古今诗话》存诗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宋诗
窦仪(九一四~九六六)字可象蓟州渔阳(今天津蓟县)人。
后晋天福中进士
历仕后汉后周,官至翰林学士兵部侍郎
宋太祖建隆元年(九六○),迁工部尚书,兼判大理寺
再入翰林学士
乾德二年(九六四),加礼部尚书
四年知贡举,是冬卒,年五十三。
宋史》卷二六三有传。
今录诗二首。
全宋文·卷一四
窦仪(九一四——九六六)字可象蓟州渔阳(今天津蓟县)人。
十五能属文,晋天福中进士,历仕
入宋,迁工部尚书,兼判大理寺
以学问优博,多识典故,甚为太祖所重。
建隆三年,奉诏重定《刑统》(存),至乾德元年成书,分为三十卷。
同年拜翰林学士,后加礼部尚书
四年卒,年五十三,赠右仆射
有四弟,皆相继登科,时号窦氏五龙
著有《端揆集》四十五卷。
宋史》卷二六三有传。
字可象
蓟州渔阳人
晋天福中进士
汉初召为左补阙礼部员外郎
周广顺中累迁侍郎
端明殿学士
判河南府兼知西京留守事。
恭帝即位
兵部侍郎
乾德四年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