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唐朝
常达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陕州人
初仕鹰扬郎将
唐军往见高祖,授统军
武德初,拜陇州刺史,数败薛举军。
后为将仵士政以计劫之,牵以见不为屈,几见杀。
平得归,高祖嘉其节,复拜陇州刺史,卒。
释英师
英禅师
西京法海寺
有异人来谒曰。
弟子知有水陆斋可以利益幽明。
梁武殁后因循不行。
大觉寺吴僧义济藏此仪文。
往求。
以来月十五于山北寺如法修设。
苟释狴牢敢不知报。
英公寻诣义济。
得仪文以归即以所期日于山北寺修设。
次日曛暮向者异人与十数辈来谢曰。
弟子即秦庄襄王也。
又指其徒曰。
此范睢穰侯白起王剪张仪陈轸
皆秦臣也。
咸坐本罪幽囚阴府。
大夜冥冥无能救护。
梁武帝金山寺设此斋时。
前代纣王之臣皆免所苦。
弟子尔时亦暂息苦。
然以狱情未决不得出离。
今蒙吾师设斋。
弟子与此徒辈。
并列国诸侯众等皆乘善力将生人间。
虑世异国殊故此来谢。
言讫遂灭。
自是文布行天下作大利益。
释道英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蚤岁出家。
尤谨戒律。
寺居京师布政坊。
咸亨间
寺主慧简
偶晓立庭际。
觉有二人。
院者。
下顾其足。
殊未尝践地。
心异之。
因过问所遇。
曰。
此盖𥘿庄襄王使也。
庄襄王以灭东周
绝姬祀。
受罪地下。
其不得食者。
已八十年于兹矣。
顷以饥虚之故。
乃从予求之曰。
师大慈。
幸勿辞也。
且吾从者三百人。
其为师费可量哉。
明日当赴。
愿师其周济焉。
于是治具毕备。
然而无酒。
复取以助之。
及期列坐如礼。
庄襄历指之曰。
白起也。
王剪也。
陈轸也。
或以杀戮。
或以奸诈。
皆为仇对。
所执持云。
既而俱致谢再三。
行相顾曰。
尚何时复获一饱。
如今日也。
继而曰。
俟二十年。
徐语以酒非我有昔寔出耳。
君臣闻之。
尤衔感。
曰。
师知城东通化门外冢墓否。
昔吾葬时。
诸所徇物。
无虑钜万。
逮离乱来。
虽屡发掘。
犹有存者。
其幸用畚锸。
则吾庶几其小偿矣。
笑曰。
吾出家者流。
又安能为董卓摸金中即将邪。
长揖而别。
释道英
不知何许人也。
戒德克全名振天邑。
住寺在布政坊。
咸亨中见鬼物寺主慧简
尝曰。
晓见二人行不践地。
院焉。
怪而问之。
曰。
向者秦庄襄王使使传语。
饥虚甚久。
以师大慈欲望排食并从者三百人。
勿辞劳也。
吾以报云。
后日晓具馔。
可来专相候耳。
闻之言。
以酒助之及期果来。
侍从甚严。
坐食仓黄谓曰。
弟子不食八十年矣。
问其故。
答曰。
吾生来不无故误其如灭东周绝姬祀。
或责以功德。
吾平日未有佛法可以忏度。
唯以赦宥矜恤茕独塞之。
终为未补。
以福少罪多受对未毕。
今此一餐。
更四十年方复得食。
因历指座上云。
此是白起王剪
为杀害多罪报未终。
又云。
陈轸以虚诈故。
曰。
王何不从人索食而甘虚腹。
此奚可忍乎。
曰。
慈心人少。
馀人不相见。
吾缘贵人不可妄行崇祸。
所以然也。
指酒曰。
寺主简公将献。
深有所愧。
垂去谓曰。
甚感此行伤费。
餍饫可知。
弟子有少物即送相偿。
东通化门外尖冢。
以其锐上而高大。
是吾栖神之所。
世人不知妄云吕不韦墓耳。
曰。
往遭赤眉开发何有物来。
曰贼取不得。
曰。
贫道非发丘中郎
是出家人无用物所。
必勿将来。
言讫长揖而去。
感下趣如此。
罔知终毕。
魏尚德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邢州钜鹿人
武则天时,官左庶子
垂拱四年,官刑部侍郎
魏正见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邢州钜鹿人
魏满行子。
武则天时官至库部郎中,出为彭州刺史
武周天授二年,为宣州刺史封曲阳男,转苏州等三州刺史
僧一行武周 683 — 72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73或683—727 【介绍】: 唐僧。
魏州昌乐人,一说钜鹿人
俗姓张名遂
公瑾孙。
少聪明,博览经史,尤精历象、阴阳、五行之学。
武三思慕其学行,就请与结交,而一行匿避。
二十一岁出家为僧。
后从善无畏金刚智学密法。
善无畏译《大日经》,并作《大日经疏》。
睿宗即位,数以礼征,不应命。
玄宗开元初,令强起之。
,置于光太殿,访以安国抚人之道,言皆切直,无有所隐。
时《麟德历》推步渐疏,奉敕考前代诸家历法,改撰新历,乃与梁令瓒等创黄道游仪、水运浑仪。
曾据南宫说所测,推算出相当于子午线纬度长度
卒赐大慧禅师
著《大衍历》、《七政长历》等。
一行俗姓张氏
钜鹿人
本名遂
武后时佐命剡国公公谨支孙。
幼依普寂禅师出家。
后往天台山国清寺受算法。
造大衍历。
元宗召入集贤院
寻诏住兴唐寺
开元十五年卒于京师华严寺
谥大慧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姓张氏
钜鹿人
佐命功臣公谨之诸孙。
髫龀岐嶷。
读书不再览。
俄从普寂禅师得心法。
因礼为师。
以出家焉。
尝设大会时徵士卢鸿
方隐居别峰。
朝廷屡聘不起。
请为文。
以开导邑社。
于是鸿袖出其文。
置几上。
曰。
事僻语古。
必求俊朗者宣之。
不然可呼至。
吾当先以指授之也。
趣使呼至。
伸纸视之。
微笑而已。
无所问。
复置文几上去。
鸿私怪其轻脱。
及钟梵俱作。
千众骈集庭宇。
攘袂而进。
抗音倾泻。
无少遗误。
鸿𥈭眙叹息。
因语学宜纵其游故三藏玄理。
莫不淹贯。
尤善阴阳谶纬之书。
千里寻访。
必得乃已。
天台山国清寺
有妙于数学者。
造之。
然其所居傍小溪。
水急甚。
岸立未即渡。
且遥闻其人布算声。
侍者曰。
今日当有弟子远来。
而未之见者。
为沮于水耳即除一算。
水乃不流。
行承言而见。
稽首足下。
尽得其术焉。
道士邢和璞不测人也。
尹愔曰。
洛下闳造历。
以为更八百岁。
当差一日。
则有圣人出。
定之今一行和尚
造大衍历。
既正其谬。
又当其运。
洛下闳之言斯信。
和尚之为圣人可知矣。
玄宗诏问其能。
对曰能记忆。
帝命中官
取宫籍试之。
阅毕。
唱数幅习熟如素。
帝不觉降榻拜曰。
师圣人也。
嗟异良久。
自是动静皆从。
扣灾福。
号之天师
寻诏住唐兴寺
有王媪者。
未出家时邻里也。
一日诣涕泣。
求救其子杀人罪。
命多与之金使去曰。
国家刑宪其可以私意于之哉。
媪因悉数其微时事。
大诟不已。
嘿念有所报效。
且起布算。
即戒净人。
操布囊坐某坊空静地以俟。
曰遇生物。
则捕以投囊中急归。
净人如其戒。
日且午。
果见老䝏引七豚至。
逐之。
䝏走而豚得。
即以闭巨壅中。
祝数番。
明日诏问。
司天监奏。
夜失北斗星何耶。
对以为昔后魏失荧惑几至亡国。
以其能戒惧而免此。
则人主转祸为福之兆也。
今失帝车。
岂非天所以大儆陛下欤。
夫匹夫匹妇。
有所愤激。
犹陨霜天旱。
而祝盛德所感召乎。
释门以慈心降一切魔。
自微僧观之。
莫若大赦。
以幸天下。
帝以为然。
及降赦之夕。
占奏一星见。
七夜而复其初。
久之获證金刚三藏陀罗尼秘印。
登前佛坛。
法王宝。
复偕无畏三藏
译毗卢遮那佛经开后佛国。
睿宗玄宗并加宠遇。
每诏入集贤院
备顾问。
开元中尝大旱。
诏祈雨。
曰宜得。
一器。
上有龙状者。
中官遍阅内库
皆弗类。
异日得古鉴。
指其鼻喜曰。
此真龙也。
遂以入坛场。
顷之雨。
帝从容于大明宫
密以社稷吉凶。
祚运脩短。
问之。
不应徐以他语乱其意。
帝诘不已。
遂曰。
陛下当有万里之
社稷毕德终吉。
且遗帝以金合子一。
其小如弹丸。
坚不可发。
撼之有声。
云事急则开。
后幸蜀。
仓皇漫莫记省。
成都发之。
则当归药也。
复见万里桥
帝曰。
一行其神已乎。
遽焚香告谢。
唐逮昭宗而梁代之。
则昭宗初封吉王
太子德王云。
开元十五年十月八日
扈驾幸新丰辞帝归嵩山谒寂寂。
方接款河南尹裴宽
忽谢曰。
小间愿有复也。
因屏以窥之。
见寂坐堂上。
礼足起。
附耳语再三。
竟降阶入南室。
手闭其户。
寂召侍者声钟曰。
一行灭度矣。
左右趋视。
则已瞑目。
无复气息。
先是九月间。
得疾于华严寺将舆病入辞。
以小间而止。
帝于是夕梦瞰禅居。
绳床纸槅历历。
晓使人问疾。
且验之。
如所梦。
乃召京城名德。
为设道场祈福。
其神交于帝。
岂非夙有缘契耶。
著所翻经疏七卷。
摄调伏藏六十卷。
释氏系录一卷。
开元大衍历五十二卷。
又规铁为黄赤二道。
造游仪。
以正历。
葬全身于铜人原。
谥大慧
御制塔铭树冢上。
释一行
俗姓张
钜鹿人也。
本名遂则
唐初佐命剡国公公谨之支孙也。
丱岁不群聪黠明利。
有老成之风。
读书不再览已暗诵矣。
因遇普寂禅师大行禅要。
归心者众。
乃悟世幻礼为师出家剃染。
所诵经法无不精讽。
师尝设大会。
远近沙门如期必至。
计逾千众。
时有徵士卢鸿隐居于别峰。
道高学富。
朝廷累降蒲轮。
终辞不起。
大会主事先请鸿为导文序赞邑社。
是日鸿自袖出其文。
置之机案。
钟梵既作。
鸿寂公曰。
某为数千百言。
况其字僻文古。
请求朗俊者宣之。
当须面指擿而授之。
寂公
伸纸览而微笑复置机案。
鸿怪其轻脱。
及僧聚于堂中。
乃攘袂而进。
抗音典裁一无遗误。
鸿愕视久之。
降叹不能已。
复谓寂公曰。
非君所能教导也。
当纵其游学。
自是三学名师罕不咨度。
因往当阳值僧真纂成律藏序。
深达毗尼。
然有阴阳谶纬之书。
一皆详究。
寻访算术不下数千里。
知名者往询焉。
末至天台山国清寺见一院。
古松数十步门枕流溪淡然岑寂。
行立于门屏闻院中布算。
其声蔌蔌然。
僧谓侍者曰。
今日当有弟子自远求吾算法。
计合到门必无人导达耶。
即除一算子。
又谓侍者曰。
门前水合却西流弟子当至。
行承其言而入。
稽首请法尽授其决焉。
门前水复东流矣。
自此声振遐迩。
公卿籍甚。
玄宗闻之诏入。
曰。
师有何能。
对曰。
略能记览他无所长。
帝遂命中官取宫籍以示之。
行周览方毕覆其本。
记念精熟如素所习。
唱数幅后。
帝不觉降榻稽首曰。
师实圣人也。
嗟叹良久。
寻乃诏对无恒。
占其灾福若指于掌。
言多补益。
邢和璞者道术人莫窥其际。
尝谓尹愔曰。
一行和尚真圣人也。
洛下闳造历云。
八百岁当差一日。
则有圣人定之。
今年期毕矣。
属大衍历出。
正其差谬则洛下闳之言可信。
非圣人孰能预于斯矣。
又于金刚三藏学陀罗尼秘印。
登前佛坛受法王宝。
复同无畏三藏译毗卢遮那佛经。
开后佛国。
其传密藏必抵渊府也。
睿宗玄宗并请入内集贤院
寻诏住兴唐寺
所翻之经著疏七卷。
又摄调伏藏六十卷。
释氏系录一卷。
开元大衍历五十二卷。
其历编入唐书历律志以为不刊之典。
又造游仪黄赤二道。
以铁成规。
于院制作。
次有王媪者。
邻里之老妪。
昔多赡行之贫。
显遇常思报之。
一日拜谒云。
儿子杀人即就诛矣。
师帝王雅重。
乞奏减死以供母之残龄。
如是泣涕者数四。
曰。
国家刑宪岂有论请而得免耶。
命侍僧给与若干钱物。
任去别图。
媪戟手曼骂曰。
我居邻周给迭互。
绷褓间抱乳汝。
长成何忘此惠耶。
心慈爱终夕不乐。
于是运算毕召净人。
戒之曰。
汝曹挈布囊于某坊闲静地。
午时坐伺得生类。
投囊速归。
明日果有𭸞彘引豚七个。
净人分头驱逐𭸞母走矣。
得豚而归。
行已备巨瓮。
逐一入之闭盖。
以六乙泥封口。
诵胡语数契而止。
投明中官下诏入问云。
司天监奏。
昨夜北斗七座星全不见何耶。
对曰昔后魏曾失荧惑星。
至今帝车不见。
此则天将大儆于陛下也。
夫匹夫匹妇不得其所。
犹陨霜天旱。
盛德所感乃能退之。
感之切者其在葬枯骨乎。
释门以慈心降一切魔微僧曲见莫若大赦天下。
玄宗依之。
其夜占奏。
北斗一星见。
七夜复初。
其术不可测也。
开元中尝旱甚帝令祈雨曰。
当得一器上有龙状者方可致雨。
敕令中官同于内库中遍视之。
皆言弗类。
数日后指一古鉴鼻盘龙
喜曰。
此真龙也。
乃将入坛场一日而雨。
其异术通感为若此也。
玄宗大明宫
从容密问社稷吉凶并祚运终毕事。
对以他语。
帝询之不已。
遂曰。
陛下当有万里之
又曰。
社稷毕得终吉。
帝大悦。
复遗帝一金合子。
形若弹丸。
内贮物撼必有声发之不得。
云有急则开。
帝幸蜀仓黄都忘斯事。
及到成都忽忆启之。
则药分中当归也。
帝曰。
伊药产于此。
师知朕违难至蜀当归也。
复见万里桥
一行之言信其神矣。
中官焚香祝之。
乃告谢也。
及昭宗初封吉王
太子德王
唐为梁灭。
终行之言。
社稷毕得终吉也。
开元十五年九月华严寺疾笃。
将舆病入辞。
小间而止。
玄宗此夜梦瞰禅居。
见绳床纸隔开扇。
晓而验问。
一如所睹。
乃诏京城名德。
致大道场为行祈福。
危疾微愈。
其宠爱如是。
十月八日随驾幸新丰
身无诸患口无一言。
忽然浴香水换衣趺坐。
正念怡然示灭。
一云辞告玄宗
后自驾前。
东来嵩山谒礼本师。
即寂也。
河南尹裴宽正谒寂。
寂云。
有少事未暇与大尹款话。
且请踟蹰休息也。
乃屏从人止于旁室伺寂何为。
见洁净正堂焚香默坐如有所待。
斯须叩门连声云。
天师一行和尚至(僧号天师始见于此。
言天子师也)。
入颇匆切之状礼寂之足。
附耳密语。
其貌愈恭。
寂但颔应曰。
无不可者。
语讫又礼。
礼语者三。
寂唯言是是无不可者。
语讫降阶入南室自闭其户。
寂乃徐召侍者曰。
速声钟。
一行已灭度。
左右疾走视之瞑目而坐。
手掩伺息已绝。
四众弟子悲号沸渭撼动山谷。
乃停神于罔极寺。
自终及葬凡经二七日
爪甲不变髭发更长。
形色怡悦时众惊异。
帝览奏悲怆曰。
禅师舍朕。
深用哀慕。
丧事官供。
诏葬于铜人原。
谥曰大慧禅师
御撰塔铭。
天下释子荣之。
释一行
俗姓张氏
钜鹿人也。
本名遂
早岁不群聪黠明利有老成之风。
读书不再已暗诵矣。
师事普寂禅师出家剃染于嵩山
师尝设食于寺。
大会群僧及沙门
居数百里者皆如期而至。
且聚于数人。
时有卢鸿者。
道高学富隐于嵩山
因请鸿为文赞叹其会。
至日鸿持其文至寺。
其师授之致于几案上。
钟梵既作。
鸿普寂曰。
某为文数千言。
况其字僻而言怪。
盍于群僧中选其聪悟者。
鸿当亲为传授
乃令召一行
既至伸纸微笑止于一览。
复致于几上。
鸿轻其疏脱而窃怪之。
俄而群僧会于堂。
一行攘袂而进。
抗音典裁一无遗忘。
鸿惊愕久之。
曰。
非君所能教导也。
当纵其游学。
一行因穷大衍。
自此求访师资不远数千里。
尝至天台国清寺见一院。
古松数十株门前有流水。
一行立于门屏间闻院中僧于庭布算。
其声蓛蓛。
既而谓其徒曰。
今日当有弟子求吾算法。
已合到门。
岂无人导达耶。
即除一算。
又谓曰。
门前水合却西流弟子当至。
一行承言而入。
稽首请法尽授其术。
而门水复东流矣。
自此声振遐迩。
玄宗闻之召令入内。
谓曰。
卿何能。
对曰。
善记览。
玄宗因召掖庭取宫人籍以示之。
周览既毕覆其本。
记念精熟如素所习读。
数幅之后。
玄宗不觉降榻为之作礼。
呼为圣人。
嗟叹良久。
寻乃诏对无恒。
占其灾福若指于掌。
言多补益。
刑和璞尝谓尹愔曰。
一行其圣人乎。
汉之洛下闳造大衍历云。
后八百岁当差一日。
则有圣人定之。
今年期毕矣。
一行造大衍历正其差谬。
洛下闳之言信矣。
一行又尝诣道士尹崇。
扬雄太玄经
数日复诣崇还其书。
崇曰此书意旨深远。
吾寻之积年尚不能晓。
吾子试更研求何遽见还也。
一行曰。
究其义矣。
因出所撰大衍玄图及义决一卷以示崇。
崇大嗟伏。
谓人曰。
此后生颜子也。
一行幼时家贫邻有王姥。
前后济之约数十万。
一行尝思报之。
至开元中一行玄宗敬遇言无不可。
未几会王姥儿犯杀人。
狱未具。
姥诣一行求救。
一行曰。
姥要金帛。
当十倍畴也。
君上执法难以请求如何。
王姥戟手大骂曰。
何用识此僧。
一行从而谢之。
终不顾。
一行心计浑天寺中工役数百。
乃命空其室内。
徙一大瓮。
于中。
密选常住奴二人。
授以布囊。
谓曰。
某方某角有废园
汝中潜伺从午至昏。
当有物入来。
其数七者可尽掩之。
失一则杖汝。
如言而往。
至酉后果有群豕至。
悉获而归。
一行大喜。
令寘瓮中覆以木盖。
封以六一泥。
朱题梵字数十。
其徒莫测。
诘朝中使叩门急召至便殿。
玄宗迎问曰。
太史奏。
昨夜北斗不见。
是何祥也。
师有以禳之乎。
一行曰。
后魏时失荧惑至今帝车不见。
古所无者天将大警于陛下也。
夫匹夫匹妇不得其所。
则陨霜赤旱。
盛德所感乃能退舍。
感之切者其在葬枯出击乎。
释门以瞋心坏一切善。
慈心降一切魔。
如臣曲见莫若大赦天下。
玄宗从之。
又其夕太史奏。
北斗一星见。
凡七日而复。
帝尝问国祚几何有留难否。
曰。
銮舆有万里之
社稷终吉。
帝惊问其故不答。
退以小金合进之曰。
至万里即开。
帝一日发合视之。
盖当归少许。
及禄山乱驾幸成都
万里桥忽悟。
未几果归。
昭宗初封吉王
唐至昭宗而灭。
故终吉。
至开元末裴宽河南尹
深信佛法师普寂禅师
日夕造焉。
或一日
云。
方有少事未暇款语。
且请迟回休息。
乃屏宾从止于空室。
洁涤正堂焚香端坐。
坐未久忽闻扣门连声云。
天师一行和尚至矣。
一行入诣作礼。
礼讫附耳密语。
其貌绝恭。
但颔云。
无不可者。
语讫复礼礼讫又语如是者三。
唯云是是无不可者。
一行语讫降阶入南堂自阖其户
乃徐命弟子云遣。
声钟一。
行和尚灭度矣。
左石疾走视之一如其言灭。
度后服缞绖。
葬之日徒步出城送之。
春秋四十五。
帝哭之哀甚辍朝三日。
停龛三七日。
容貌如生。
帝亲制碑书于石。
出内库钱五十万建塔铜人原。
谥曰大慧禅师
姓张
钜鹿人丱岁不群。
读书不再览。
悟世幻。
礼寂为师。
出家剃染。
所诵经法。
无不精讽。
寂师尝设大会。
远近沙门
如期必至。
计逾千众。
时有徵士卢鸿
隐居于别峰。
道高学富。
大会主事
先请鸿为导文序。
赞邑社。
是日鸿自袖出其文。
置之几案。
钟梵既作。
鸿谓寂公曰。
某为数千百言。
况其字僻文古。
请求朗隽者宣之。
当须面指擿而授之。
寂公呼伸纸。
览而微笑。
复置几案。
鸿怪其轻脱。
及僧聚于堂中。
乃攘袂而进。
抗音典裁。
一无遗误。
鸿愕视久之。
降叹不能已。
复谓寂公曰。
非君所能教导也。
当纵其游学。
自是三学名师。
罕不咨度。
因往当阳
值僧真纂成律藏序。
深达毗尼。
兼有阴阳谶纬之书。
一皆详究。
寻访算术。
不下数千里。
知名者往询焉。
末至天台山国清寺
见一院。
古松数十步。
门枕流溪
淡然岑寂。
行立于门屏。
闻院中布算。
其声簌簌然。
僧谓侍者曰。
今日当有弟子。
自远求吾算法。
计合到门。
必无人导达耶。
即除一算子。
又谓侍者曰。
门前水合却西流。
弟子当至。
行承其言而入。
稽首请法。
尽授其诀焉。
门前水复东流矣。
自此声振遐迩。
公卿籍甚。
玄宗闻之诏入。
曰师有何能。
对曰略能记览。
他无所长。
帝遂命中官取宫籍以示之。
行周览方毕。
覆其本。
记念精熟。
如素所习唱数幅后。
帝不觉降榻稽首曰师实圣人也。
嗟叹良久。
寻乃诏对无恒。
占其灾福。
若指于掌。
言多补益。
邢和璞者道术。
人莫窥其际。
尝谓尹愔曰。
一行和尚
真圣人也。
洛下闳造历云。
八百岁当差一日。
则有圣人定之。
今年期毕矣。
属大衍历出。
正其差谬。
洛下闳之言可信。
非圣人孰能如是。
又于金刚三藏
学陀罗尼秘印。
登前佛坛。
法王宝。
复同无畏三藏
译毗卢遮那佛经。
开后佛国。
睿宗玄宗并请入内集贤院
寻诏住兴唐寺
所翻之经。
著疏七卷。
又摄调伏藏六十卷。
释氏系录一卷。
开元大衍历五十二卷。
其历编入唐书历律忘。
以为不刊之典。
有王媪者。
邻里之老妪。
昔多赡行之贫。
显遇。
常思报之。
一日拜谒云。
儿子杀人。
即就诛矣。
师帝王雅重。
乞奏减死。
以供母之残龄。
如是泣涕者数。
四行曰。
国家刑宪。
岂有论请而得免耶。
命侍僧给与若干钱物。
任去别图媪戟手曼骂曰。
我居邻周给。
迭互绷褓间[抪-巾+巳]。
乳汝长成。
何忘此惠耶。
心慈爱。
终夕不乐。
于是运算毕召净人戒之曰。
汝曹挈布囊。
于某坊闲静地。
午时坐伺。
得生类投囊速归。
明日果有猳彘引豚七个。
净人分头驱逐。
猳母走矣。
得豚而归。
行已备巨瓮。
逐一入之闭盖。
以六乙泥封口。
诵番语数契而止。
投明。
中官下诏入问云。
司天监奏。
昨夜北斗七座星全不见。
何耶对曰。
后魏曾失荧惑星。
至今帝车不见。
此则天将大儆于陛下也。
夫匹夫匹妇不得其所。
犹陨霜天旱。
盛德所感。
乃能退之。
莫若大赦天下。
玄宗依之。
其夜占奏北斗一星见。
七夜复初。
其术不可测也。
开元中尝旱甚。
帝令祈雨。
曰当得一器上有龙状者。
方可致雨。
敕令中官内库中偏视之。
皆言弗类。
数日后。
指一古鉴鼻盘龙
喜曰。
此真龙也。
乃将入坛场。
一日而雨。
李隆基盛唐 685 — 76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85—762 【介绍】: 亦称唐明皇
唐朝皇帝。
睿宗第三子。
善骑射,通音律、历象之学。
封楚王,后为临淄王
中宗景龙四年,密谋匡复,兵诛韦后,奉父睿宗即帝位。
旋受禅为帝,在位四十四年。
初以姚崇宋璟为相,革除弊政,国力强盛,史称开元之治。
杨贵妃,用李林甫杨国忠相继执政,吏治腐败,又好声色,奢侈荒淫,至天宝十四载,爆发安史之乱,避难奔蜀。
太子李亨即位灵武,被尊为太上皇
返京居西内,左右悉遭贬逐,抑郁而卒,谥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
李白盛唐 701年1月16日 — 762
作品评论
苏辙《诗病五事》
李白诗类其为人,骏发豪放,华而不实、好事喜名,时不知义理之所在也。
语用兵,则先登陷阵不以为难;语游侠,则昼杀人不以为非;此岂其诚能也哉?
始以诗酒奉事明皇,遇谗而去,所至不改其旧。
永王将窃据江淮白起而从之不疑,遂以放死。
今观其诗,固然。
唐诗人李、杜称首,今其诗皆在。
杜甫有好义之心,所不及也。
张巡盛唐 709 — 75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9—757 【介绍】: 邓州南阳人
开元末进士
安禄山反时,任真源县兵守雍丘
肃宗至德二载移守睢阳,诏拜御史中丞
太守许远以微弱兵力,抗击数十万叛军,苦守睢阳数月,粮尽援绝,城陷被杀。
李拯晚唐 ? — 886
唐诗汇评
李拯(?
-886),字昌时,郡望陇西(今属甘肃)
咸通十二年(871),登进士第
乾符中,累辟使府
黄巢义军,避居平阳
光启元年僖宗自蜀还,召拜尚书郎,转考功郎中知制诰
次年,嗣襄王李煴称帝,僖宗宝鸡扈从不及,被逼为翰林学士
败,为乱兵所杀。
全唐诗》存诗一首。
魏仲犀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涿州钜鹿人
玄宗时,历任比部员外郎
天宝间,任华州刺史
十五载,任梁州长史
肃宗至德二载,自将作少监,出为山南东道节度使
官至荆南节度使
僧行觉唐 708 — 79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8—799 【介绍】: 唐僧。
涿州巨鹿人俗姓刘
幼出家,后于永泰寺纳戒。
洛阳,谒荷泽神会,得悟玄理。
游方至荆州,挂锡国昌寺,传法于荆楚间。
魏弘简中唐 758 — 80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58—804 【介绍】: 涿州钜鹿人字裕之
德宗建中元年进士第
贞元元年复登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
太子校书郎
历任桂管、江西福建、宣歙四府判官副使
宣歙观察使崔衍荐于朝,拜度支员外郎,转户部郎中
魏谟唐 793 — 85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93—858 【介绍】: 魏郡内黄人,祖籍钜鹿曲城,一说馆陶人字申之
魏徵五世孙。
文宗大和七年进士
杨汝士荐,为右拾遗
开成中,拜谏议大夫判弘文馆事。
武宗即位,出为汾州刺史
宣宗即位,征为给事中,寻以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后兼礼部尚书监修国史,成《文宗实录》。
户部吏部尚书
仪容魁伟,言论切直,与同列上前言事,谠言无所畏避。
官终守太子少保
有《魏氏手略》及文集。
僧栖隐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字巨徵
姓徐氏
佩觿之岁。
辞父母入道。
具戒已。
还勤于习律。
后得心要于归宗。
然风雅之情。
出于天性。
广明中
避巢寇于庐山
花朝月夕
未尝不见之吟咏。
其嘉联妙句。
往往脍灸湖海齿颊。
贯休处默脩睦游。
沈颜曹松张凝陈昌符。
又其次也。
及寇平。
放旷荆楚
每陟祝融
为留恋不能去。
光化三年
南抵番禺
受知放太尉徐彦若
同光二年
邂逅钜鹿魏仲甫于洪井。
遂缔文字交。
天成中卒。
诗之精粹者。
计百馀首。
峰集而丐序于仲甫。
弟子应之寔记纲焉。
释栖隐
字巨徵
姓徐氏
少而端厉神解天然。
佩觿之岁酷好出尘。
父母不可坏其意。
削䰂之后纳法已还。
其间服勤于学深入毗尼壸奥焉。
又于风雅之情非彫刻而得成自天姿。
广明中避巢寇入庐山折桂峰。
实嘉遁也。
然多于华朝月夕晚照高秋练句成联。
合篇为集。
往往酋健浏亮散在人口。
身拥零破麻纳。
不识者谓之山叟野人殊无能者。
得归宗禅旨。
与同举扬。
且无吝法。
平常与贯休处默脩睦为诗道之游。
沈颜曹松张凝陈昌符皆处士也。
为唱詶之友。
为群士响臻淡然若水。
后寇盗稍平。
荆楚祝融踪迹啸傲。
光化三年番禺
受知于太尉徐彦若
同光二年于洪井钜鹿魏仲甫邂逅。
以文道相善。
后唐天成中卒。
诗弟子应之携隐之诗计百许首。
投仲甫为集序。
今所行者号峰集是也。
嘉禾灵光寺释宝安
俗姓夏
姑苏常熟人也。
风神爽拔性行淑均。
壮年家务所婴。
誓思脱屣。
及进具之后。
专习定门洞达真诀。
而不衣丝缕惟专分卫。
寝则刍靺。
昔游五台嗟南人之不识。
率道俗同模筑五台之制于灵光寺
今且存焉。
事毕无疾而终。
受生一百有十八岁。
法腊七十八。
由身不坏。
门徒布漆之别院供养。
会昌毁寺遂焚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