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唐朝
贾言忠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河南洛阳人
举神童擢第。
事母以孝闻。
历迁万年簿、监察御史
时征辽东奉使禀军饷,还奏山川道里,并高丽可平状,高宗大悦。
又论诸将材否,众以为知言。
累转吏部员外郎
李敬玄尚书言忠尚气,及主选,不能下,贬邵州司马
后除建州司户参军,卒。
张仁祎初唐 621 — 67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21—678 【介绍】: 中山义丰人字道穆
太宗贞观十八年,以对策甲科,起家岐州参军
高宗显庆三年,累迁齐州司法参军
李绩高丽时,奏为辽东军判官
麟德二年,迁监察御史
总章二年,累转侍御史
咸亨元年,为太子司议郎
仪凤中,官至吏部郎中
高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时高丽国王
高建武侄。
太宗贞观十六年,盖苏文杀建武立为王,专国政。
高宗乾封初盖苏文死,子泉男生代为莫离支,与其弟泉男建争权。
男生求助于,唐命李绩薛仁贵高丽兵,败男建,执,分其地为九都督府,置安东都护府平壤,以仁贵都护
仪凤二年封藏为朝鲜王,使还故土。
辽东,与靺鞨谋反,召还,徙邛州
永淳初卒。
元万顷初唐 ? — 689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89 洛阳(今属河南)人。
初任通事舍人
乾封中,从李绩高丽,为辽东道总管记室
因草檄不周,配流于岭南
遇赦还,为著作郎
武后高宗召诸儒论撰,万顷当其选。
朝廷疑议表疏皆密使参处,以分宰相之权,时人谓之“北门学士”。
武后时,擢凤阁舍人,寻迁凤阁侍郎
永昌元年(689),配流岭南而死。
万顷属文敏捷,然放达不拘细节。
生平见《旧唐书》、《新唐书》本传。
全唐诗》存诗4首。
泉男生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高丽族人,字元德
盖苏文子
及长,为大莫离支,出按诸部。
弟男建、男产知国事
或谮其弟男建,男建杀男生子献忠,男生率其众与契丹、靺鞨兵附唐高宗平壤道行军大总管,明年,迁辽东大都督
仪凤二年,奉命安抚辽东,平敛赋,罢力役,民悦其宽。
卒年四十六。
张万福唐 716 — 80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6—805 【介绍】: 魏州元城人
学骑射,从征辽东有功,为将而还。
代宗时累摄舒、庐、寿三州刺史都团练使淮南节度副使
后赴关中防秋,因留宿卫
德宗时李正己反,召为濠州刺史,扼守涡口,保护运粮船。
累官右金吾卫将军
时帝欲相裴延龄,大臣守延英门极谏,帝怒。
乃扬言:“朝廷有直臣,天下必太平矣。
”遍揖诸大臣,天下以此重之。
后以工部尚书致仕。
杨泰师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渤海国(今吉林辽宁部分地区)人。
渤海王大钦茂大兴二十二年(759)聘日副大使,出使日本,与日本朝臣有诗唱和。
渤海国志长编》卷一八载其事迹,并存诗2首。
《全唐诗外编》据之收入。
全唐诗补逸
杨泰师唐时渤海国(今吉林辽宁省部分地域)人。
渤海文王大兴二十二年(唐肃宗乾元二年)聘日副大使
诗二首。
(《全唐诗》无杨泰师诗)
王孝廉中唐 ? — 815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15 渤海国(今辽宁吉林部分地区)人。
渤海王大言义朱雀二年(814)渤海国使,出使日本
日本嵯峨天皇设宴礼待。
次年五月归国,渡海时溺死。
事迹据《日本后纪》卷二四、《文华秀丽集》(《日本古典文学大系》本)卷上。
后书并录其诗5首,《全唐诗外编》据之收入。
全唐诗补逸
王孝廉渤海国(今辽宁吉林部分地域)人。
元和长庆间,曾为渤海王大使聘日。
归途覆舟,溺海而卒。
诗五首,皆在日本时作。
(《全唐诗》无王孝廉诗)
僧贞素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渤海国(今吉林辽宁部分地区)僧人
曾随师应公至日本,后复入唐。
宪宗元和八年(813)于旅舍中遇日僧灵仙,论道契心。
穆宗长庆二年(822)五台山
敬宗宝历元年(825)受灵仙之托,东渡日本谢恩。
文宗大和二年(828)五台山灵境寺,灵仙已卒,遂题诗壁上哭之。
日僧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纪》卷三录其事迹,并存诗1首,《全唐诗外编》据之收入。
僧仁贞唐末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渤海国(今辽宁吉林部分地区)僧人
渤海王大言义朱雀三年(814),为渤海国使王孝廉录事,随至日本
四年日本赠官从五品下。
同年五月归国。
渡海时船破,王孝廉溺死,仁贞幸免于难,乃携王孝廉遗稿复归日本
卒年不详。
事迹据《日本古典文学大系》本《文华秀丽集》卷上注。
《文华秀丽集》收其诗1首。
《全唐诗外编》据之收入。
僧静琳隋末唐初 565 — 640
释静琳
俗姓张氏
本族南阳
后居京兆华原焉。
幼龄背世清附缁门。
初诞之日有外国道人曰。
此儿当贵。
若出家者大弘佛法。
七岁投僧出家。
役以田畴无乖道训。
不果本望。
深惟非法也。
自顾而言曰。
此而未舍。
与俗何殊。
更从一师服膺正化。
遭周灭法且附俗缘。
年在弱冠希期无怠。
会隋氏启运。
即投昙猛法师
乃以二事相摄经于五年。
犹事沙弥未敢受具。
庆蒙开法欲广见闻。
辞其本师南游樊邓。
便于彼部奉进大戒。
既爰初受法未晓清规。
远赴青齐听于律禁。
后发前至为诸听先。
又于觉法师所听受十地。
回趾邺都
炬法师所采听华严楞伽思益。
皆通贯精理妙思英拔。
旧传新解往往程器。
时即推令敷化。
讲散幽旨并惊所未闻。
而胸臆所忆犹谓不足。
展转周听博遍东川
蓄解寻师又至蒲晋。
沙门道逊道顺者。
声名大德也。
留讲十地经于凉燠。
虽复听徒欣泰。
而志逾烦梗。
下坐处房抚膺审曰。
法本治病。
而今慢法更增。
且道贵虚通。
而今耽著弥固。
此不可也。
即舍讲业专习禅门。
初学不净念处等法。
又嫌其琐小烦稽人虑。
乃学大乘诸无得观。
离念唯识弥所开宗。
每习一解陶练十年。
精其昔知更新后习。
而弊食粗衣。
情欲斯绝。
后入白鹿山
山粮罕继。
便试以却粒之法。
孤放穷岩又经累载。
山中业定昏睡惑心。
乃临峭绝悬崖下望千仞。
旁生一树才得胜人
以草藉之加坐其上。
于中系念动逾宵日。
怖死既重专深弘观。
后闻泰岳特多灵异。
便往寻之。
既达彼山。
夜见火炬周环高曜峰岩
即事追求累日方至。
乃见五六尼众匡坐论道。
琳初通讯问。
共议唯识等理。
未尽言间忽然不见。
惆怅久悟法诚尔也。
后入关中昙迁禅师讲开摄论。
一闻如旧慧不新闻。
仁寿四年
下敕送舍利于华原石门山之神德寺。
琳即于此住。
居静课业。
行解之盛名布京师
大业三年
沙门还原等。
延请帝城。
在明轮妙象诸寺。
讲扬摄论识者归焉。
寻即降敕召入道场。
既达东都禅门更拥。
齐王[日*东]情深理定
每就咨款请至本第从奉归戒。
鸿胪苏[蒠-心+(冗-几+(止*(ㄇ/又)))]。
学高前古。
举朝冠盖。
禀宗师训为舟为梁。
高阳道雄道体。
赵郡道明则等。
并释门威凤。
智海明珠。
咸承理味酌以华实。
襄阳洪哲。
德高楚望风力俊骇。
闻琳声穆时彦。
故来相架。
乃致问云。
怀道者多。
专意何业。
琳见其词骨难竞。
聊以事徵告云。
山谷高深意定何在。
哲云。
山高谷深由来自尔。
琳曰。
若如来言。
馀处取土填谷齐山为定高不。
哲悟此一言致词叹伏。
由是秀颖附津。
稽疑重沓。
故令誉风宣弥繁赏。
会琳以象教东渐法网虽严至于僧仪正度犹未光阐。
欲遍游阎浮备殚灵迹。
十三年内具表闻帝。
当蒙恩诏令使巡方。
给使人传国书信。
行达襄土方趣海南
属寇贼交侵中国背叛。
途路梗涩还返南阳
义宁二年
被召入
住大总持如常弘演
光阴既积学者成林。
武德三年
正平公李安远
奏造弘法。
素奉崇信。
别令召之。
琳立意离缘摄虑资道。
会隋末壅闭唐运开弘。
皂白归依光隆是庆。
乃削繁就简。
惟敷中论为宗。
馀则维摩起信。
权机屡展。
夜则勖以念慧每事徵研。
并使解出自心不从他授。
玄琬律师道王关河躬令则
自馀法侣岁奇伦。
任城王太妃楚国太妃安平公主等。
皇家帝叶请戒第宅。
隆礼频繁。
国子祭酒萧璟
工部尚书张亮
詹事杜正伦
司农李道裕等。
并誓为弟子。
备诸法物恒令服御。
久以徒侣义学爰缺律宗。
乃躬请智首律师敷弘四分。
一举十遍身令众先。
故使教法住持京辇称最。
乃至沙弥净人咸明律相诚其功矣。
忽以贞观十四年秋初染疾。
至十月二十六日平旦疾甚。
沙门法常者。
盛名帝宇。
素与周旋。
故来执别。
琳曰。
不恋此生未贪来报。
缘集则有。
缘散则无。
而神气澄湛由来不乱。
曾病。
有问疾者。
答云。
以己之疾悯于彼疾。
因而流泪。
想诸苦趣故也。
便总集僧众并诸门人告曰。
生死道长有心日促。
各宜自敬无累尔神。
即右胁而卧。
寻卒于本寺。
春秋七十有六。
馀处通冷惟顶极热。
迄于焚日方始神散。
而形色鲜软特异比。
送于终南至相寺烧。
惟舌独存。
再取烧之逾更明净。
斯即正言法之力矣。
弟子等四十馀人。
奉跪慈颜无由钦仰。
百日之内通告有缘共转大乘。
总四万馀卷。
并造千粒舍利木塔举高五丈彫饰之美晃发中天。
广布檀那用酬灵泽。
初琳居世。
化以实录著名。
每述至理玄凝。
无不垂泣叹奉。
言无非涉事不徒行。
通事舍人李好德者。
曾于雒邑受业于琳。
历官天门
弊于俗务逃流山薮。
使弟子度之。
若准正敕罪当大辟。
后有嫉于德者。
罔以极刑。
及下狱徵琳。
初无拒讳。
监狱者深知情量。
取拔无由。
事从虑过释然放免。
识者以实语天梯至死知量是莫加焉。
自爰初问法。
无惮夷险。
衣服坏则以纸补之。
床席暖则坐于篑上节之。
又节量力强羸。
名利不缘。
语默沈静。
修摄威仪。
有异名称。
涕涶莫显于口鼻。
饮食未言于美恶。
敬慎之极夫又何加。
兼以行位难测。
蚤虱不历于身纵辄投者寻便走散。
斯负既抵。
故所报类希焉。
尝居山谷须粒有待患繁。
乃合守中丸一剂。
可有斗许。
得支一周。
琳服延之乃经三载。
便利之际收洗重服。
故能业定坚明专注难拔。
时值俭岁缘村投告。
随得随施安乐贫苦。
尝在讲会。
俗士三人谋害一怨。
两人往杀。
其一中悔从琳受戒。
岁纪经久并从物故。
而受戒者忽死心煖。
后从醒寤备见昔怨及同谋者论告杀事。
其受戒人称枉不伏
引琳为證。
王即召追。
證便有告。
琳生他方金粟世界。
王既感證。
因放此人。
又琳一生所至伽蓝撝谦自牧。
逮至名高福重䞋锡日增。
并委侍人口无再问。
及后为福方恨无财。
出以示之。
琳曰。
都不忆有此物也。
斯寔据道为务情无世涉。
可书季代足为师镜。
自住弘法敷化四方。
学侣客僧来如阛阓。
招慰安抚随事忧承。
而度杂公私宪章有叙。
故使外虽禁固内实通流。
山林望而有归。
道立而垂则。
逮于殁后此法弥崇。
所以京室僧寺五十有馀。
至于叙接宾礼僧仪邕穆者。
莫高于弘法矣。
又寺居古墌惟一佛堂。
僧众创停仄陋而已。
琳薰励法侣共经始之。
今则堂房环合厨库殷积。
客主混同去留随意。
裕法师云。
以道通物。
物由道感。
惠由道来。
还供道众。
僧实由客。
深有冥功。
语有琳近之矣。
高侃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渤海蓨人
太宗贞观末,为右骁卫中郎将,奉诏引回纥、仆骨兵袭突厥
追至金山,擒车鼻可汗
旋为北庭安抚使,累迁营州都督
高宗乾封中,为行军总管,从李绩高丽
咸亨元年,为东州行军总管,讨高丽钳牟岑之叛,历三年,方得平。
官至安东都护
卒谥威
段纶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辽西人
段文振子。
高祖高密公主,为驸马都尉
武德初,为益州刺史招谕南蛮归降。
人告其将反,核无状,召还。
九年,为工部尚书
太宗即位,迁秘书监
贞观三年,仍为工部尚书
封纪国公
约于十五年,改宗正卿,卒。
李突地稽隋末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靺鞨人。
部酋长。
隋末居营州,授金紫光禄大夫辽西太守
武德初总管
后以战功封耆国公
贞观初,进右卫将军赐氏李
韩熙载五代 902 — 970
唐诗汇评
韩熙载(902-970)字叔言,祖籍昌黎(今辽宁义县),后迁居潍州北海(今山东潍坊)
后唐同光中,登进士第
南奔吴,释褐校书郎,为、和、常三州从事
南唐烈祖受祥,官秘书郎
中主即位,以为虞部员外郎史馆修撰,复以本官知制诰,为权要所嫉,贬和州司士参军
征拜中书舍人,迁户部侍郎,充铸钱使
后主即位,历吏部侍郎秘书监兵部侍郎,迁中书侍郎光政殿学士承旨,卒。
熙载审音律,善书画,工文辞,有《格言》五卷、《拟议集》十五卷、《定居集》二卷,均佚。
全唐诗》存诗五首,残句一。
李繁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京兆人,祖籍辽东襄平
李泌子。
师事梁肃
少聪警,有才名,无行义。
弘文馆学士
后出为亳州刺史
州有剧贼,以机略获所在,出兵捕斩之。
议者以不先启闻观察府,涉擅兴之罪,诏御史舒元舆按之,元舆素与有隙,尽翻其狱,以为滥杀无辜,下狱,诏赐死。
在狱中著家传十篇,传于世。
李克宁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辽东襄平人,始名清。
以功授检校太子宾客、兼御史中丞更名克宁
李澄终,克宁秘之,欲自起领事
诏以贾耽代镇,克宁乃护丧归,悉索府中财,军士剽之殆尽。
柩至京师,赐克宁钱粟等。
李泌唐 722 — 78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22—789 【介绍】: 辽东襄平人字长源
柱国李弼六世孙,徙居京兆
少聪颖,及长,博涉经史,善属文,尤工诗。
常游嵩、华、终南山,慕神仙不死术。
天宝间待诏翰林,供奉东宫太子厚之,为杨国忠所疾。
肃宗即位,入议国事,出陪舆辇,悉与谋议,为李辅国所疾,去隐衡山
代宗立,出为楚州杭州刺史
德宗时,拜中书侍中同平章事
出入中禁,事四君,为权幸所疾,常以智免。
有谠直之风,好谈神仙诡道。
封邺侯,卒赠太子太傅
有文集二十卷。
唐诗汇评
李泌(722-789)字长源,祖籍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后徙居京兆(今陕西西安)
七岁能文。
天宝中玄宗召讲《老子》,待诏翰林
因赋诗讥刺杨国忠等,诏斥置蕲春郡
肃宗即位灵武,参预军国大政,拜元帅广平王行军司马,二京收复,归隐衡山
代宗朝,召还,为杭二州刺史
朱泚之乱,德宗奉天,召左散骑常侍
乱平,为陕虢观察使
贞元三年,拜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累封邺县侯,半。
有《李泌集》二十卷,己佚。
全唐诗》存诗四首,或句三。
字长源
其先辽东襄平人
徙居京兆
天宝中嵩山上书。
召见。
待诏翰林
东宫供奉。
肃宗北巡至灵武
奔赴行在。
银青光禄大夫
掌枢务。
元帅广平王军司马事。
中书令
乞隐衡山
代宗立
召为翰林学士
德宗奉天
左散骑常侍
贞元三年中书门下平章事
封邺县侯
五年卒。
年六十八。
太子太傅
李澄唐 733 — 78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33—786 【介绍】: 辽东襄平人
初以武艺为江淮都统李峘偏将
又从永平节度李勉军,滑州刺史
李希烈陷汴,以城降,复潜奉表诣行在,德宗嘉之,加刑部尚书、兼汴州刺史、汴滑节度观察使,又封武威郡王
官终检校尚书左仆射义成、滑等州节度使
卒赠司空
刘岳五代
字昭辅
其先辽东襄平人
洛阳
少举进士
事梁。
历官侍御史
贞明初翰林学士
累迁户部侍郎
后唐庄宗入汴。
均州司马
寻授太子詹事
明宗即位
兵部吏部侍郎
冯道
秘书监
太常卿
卒年五十六。
吏部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