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唐朝
释慧迁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瀛州人
蚤岁落发。
爱玩地论。
负锡求慕
及见远公并通涅槃地持百家之说。
每至讲授则群师具叙。
齐亡法废。
南奔于陈。
隋兴北归。
仍从入关住大兴善寺
开皇十七年
诏立五众
为十地众主。
宝光寺弘演
仁寿二年
诏送舍利于乡里之弘博寺。
置塔瑞应具别录。
四年又于海州安和寺置塔葬舍利。
迁于京邑频开十地。
法筵之盛无与比者。
晚住禅定道场。
武德末
卒于所住。
春秋七十有九。
释慧迁
瀛州人也。
好学专问。
爱玩地论。
以为心赏之极。
负锡驰骋求慕
虽研精一部。
而横洞百家。
每至难理。
则群师具叙。
有齐之时早扇名实。
又从远公重流前业。
义不再缘。
周经一纪并通涅槃地持。
并得讲授。
齐亡法毁南奔陈国
大隋革运又归乡壤。
行经洛下还附远焉。
故业新闻备填胸臆。
入关从而来至。
大兴善
弘敷为任。
开皇十七年
敕立五众
为十地众主。
宝光寺
相续讲说。
声类攸陈。
仁寿二年。
敕令送舍利于本乡弘博寺。
既至掘基入地六尺。
感发紫光散冲塔上。
相如焰。
似金像所佩者。
又土上成字。
黑文分明。
转轮王佛塔也。
见此灵相咸庆希逢。
仁寿四年
又于海州安和寺起塔。
掘深五尺便获白土
色逾于粉遍满坑中。
复深八尺。
白土内得白玉一枚。
方馀径尺光润难比。
及将下旦放大光明。
通照城郭色如红火。
舍利出瓶。
分为六粒。
现希有事。
众皆叹讶。
后频开十地。
京邑乃多无与比肩者。
及大禅定兴
召入处之。
武德末年卒于所住。
春秋七十有九矣。
自迁之末后。
十地一部绝闻关壤。
道由人弘。
于斯验矣。
有心之寄诚可励诸。
李神通隋末唐初 ? — 630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30 高祖李渊从父弟,海州刺史李亮之子。
隋末在长安
高祖起兵后,潜入鄠县山中,举兵以应,自称关中道行军总管
高祖占领长安后,拜宗正卿
武德元年(618)封永康王,寻改淮安王
先后征讨宇文化及窦建德刘黑闼等,颇有战功。
太宗贞观元年(627)开府仪同三司
卒谥靖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
全唐诗》收其与太宗等联句诗。
僧慧满隋末唐初 589 — 642年四月十二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雍州长安梁氏。
父粲。
隋海叠等州刺史
尤慕佛乘。
七岁。
志辞俗。
粲每奖誉之。
会有诏。
许民出家。
粲方为海州
遂俾薙落。
仙法师名动京辇。
以材学。
大兴善寺
粲及解印绶归。
使受业为弟子。
仙又𢹂以住仁寿宫之三善寺。
大业初
徙住大禅定。
既进具。
智首律师
习毗尼。
善威仪。
结界登坛。
身先众侣。
咨考疑义。
世尤推其详审。
贞观三年
尝讲羯磨法于鄜城兵曹家。
忽火燎草室。
𦦨得风炽甚。
索水噀之而灭。
识者以为其戒德使然。
七年诏。
偕诸大德。
住新寺。
未几。
诏充弘济寺上座。
其规制之严。
至今有可畏伏者。
集仙寺尼。
老子真人像。
私自供养。
黄巾辈。
庆会堂上。
比丘斋。
呵止之。
集僧行摈罚。
仍以像改佛相。
入太原寺。
證果寺尼慧尚。
侥倖出入宫禁中。
先是神尧皇帝升遐。
朝廷议。
以尚所住寺。
设灵位。
尚谩以比丘寺应命曰。
即己所住者。
比丘率莫谁何。
京邑三纲大德。
二百馀人。
行摈云。
自佛法流行。
未有尼众。
以官势力。
比丘所居寺者。
宜出众不共住。
若四众。
敢与尚等往来。
及诸法事。
与言论者。
同此摈。
于是尚大惧。
东宫求解。
有令遣檐事杜正言
比丘僧解摈。
曰。
殿下住持正法。
慧满法申理。
今则违理附情。
规模乱矣。
即捉坐具退。
而僧之留者。
遽从解议。
闻之叹曰。
党善者寡。
柰何。
后尚屡谢过。
终不顾。
驾幸洛阳
天子以国姓故。
俾扈从道士
先释氏行。
非例也。
集僧二百。
各脱袈裟。
置顶上。
进表谏。
晚以浴僧。
祈生安养
十六年四月十二日
遘微疾。
悉出所畜长物。
属三宝。
加趺坐绳床上。
别寺众。
问答之顷。
精神不昧。
俄而气上属口。
乃逝。
寿五十四。
阇维于终南龙池寺侧。
舌独不烬。
虽益薪炼之经宿。
色愈鲜赤。
并葬之山中。
其平生。
讲律三十馀过。
著四分疏二十卷。
京师净住寺沙门慧升为铭颂。
见别录。
释慧满
姓梁氏
雍州长安人也。
父粲历仕隋唐为海叠诸州刺史
满生年素洁履正标宗。
慈济含育殆非修学。
世俗肴膳见便寒悚。
僧仪道具睹即欣仰。
年甫七岁即乐出家。
二亲素奉佛宗不违其志。
父临海州有敕听度。
便蒙剃发。
随父还京住大兴善
仙法师弟子。
仙名望京邑识悟有从。
既道俗洽闻。
故父亲付嘱。
后携住仁寿宫之三善寺。
及大业之始。
又住大禅定焉。
进戒奉业智首律师
明慎威仪学门推揖。
思择理味以达曙为恒。
而勤于政事乐行劝勉。
每值立界施。
则唱白科举。
身先众侣咨考疑议。
至于受戒缘集难遮多少。
教授独断成不眇然。
乃预令识相。
提撕抵掌。
致有临机忘逸往往徵正。
时共重其详审敬其成进也。
游讲四方不拘世累。
贞观三年
尝于鄜城兵曹家别院。
讲羯磨法。
所居草室忽为火烧。
风焰俱盛。
将延西及。
索水噀之。
因即风回火灭得无烧爇。
斯戒德之威。
颇难登继。
至七年
令造新寺。
通选大德。
以满行绩前闻。
引之令住。
其年奉敕令任弘济寺上座。
专弘律训奖导僧徒
丞有成规旁流他寺。
有集仙寺尼。
素无慧解妄有师习。
老子真人等像私自供养。
并广召黄巾在堂庆度。
与诸僧同预斋集。
既属此事。
公呵止之。
连告大德显行摈罚。
又追取道像入太原寺改成佛相。
用诫馀习。
周赵王治蜀。
道士老君像而以菩萨侠侍。
僧以事闻。
王乃判曰。
菩萨已成不可坏。
天尊宜进一阶官乃迎于寺中。
改同佛相。
例相似也。
又尼慧尚者。
侥倖一时宫禁还往。
高祖升遐离宫京置。
乃以尚之住寺拟设皇灵。
尚即取僧寺为尼所住。
事违正敕莫敢致词。
遂搆集京室三纲大德等二百馀人。
行于摈黜云。
自佛法流世。
未有尼众倚官势力夺僧寺者。
既是非法宜出众外。
不预四众还往及诸法事。
若有与尚众言论者。
亦同此罚。
制令既行是非自显。
慧尚不胜其责。
连诉东宫并诸朝宰。
有令遣詹事杜正伦解其摈事。
僧众既集多从情议。
曰。
殿下住持正法。
慧满据法情理。
今则违理附情。
此则规模一乱。
摈本治罪。
罪仍未悛。
据此而详未敢闻旨。
便捉坐具逡巡而退。
时众惧加威权。
便同解摈。
闻之叹曰。
余伴既少难可重治。
且不同解。
示知乖相耳。
尚后谢过。
终不顾。
及驾巡东部。
下敕李众在前。
集京僧二百人诣阙陈谏。
各脱袈裟置于顶上。
拟调达之行五法。
举朝目瞩不敢通表。
乃至关重敕方回
常安弘济集徒讲说。
成匠晚秀有邻声釆。
又愿生安养
浴僧为业。
学安公之芳绪也焭焭恻恻兢兢自厉。
贞观十六年四月二十日遘疾。
知当后世。
敕出什物并属三宝。
正坐绳床自加其膝。
召诸寺众人各执别。
气从下上渐至于心。
言晤答对初无昏昧。
煖气至口奄尔而终。
春秋五十有四。
焚于终南龙池寺侧。
馀骸并化惟舌不灰。
更足薪火经于累宿。
色逾鲜赤。
遂瘗于山隅。
京师净住寺惠昂。
为之铭颂。
见于别集。
制四分律疏二十卷。
讲四十馀遍。
成玄英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道士
陕州人字子实
隐居东海
太宗贞观五年,召至京师赐号西华法师
高宗水徽中,流郁州
所注《老子》,名《道德真经义疏》,原书不存,近人蒙文通有辑本。
又注《庄子》,名《南华真经注疏》,凡三十卷,收入《道藏》。
玄英字子实
陕州人
隐居东海
贞观五年召至京师
永岳中流郁州
李行言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
初为泾阳县
宣宗猎于苑北,至泾阳,遇樵夫,问县令姓名、为政何如,樵夫言行言性执,尝捕获强盗数人,军家索之,竟不与,尽杀之。
帝归,帖其名于寝殿之柱。
及除海州刺史,入谢,帝赐之金紫,取帖示之。
阮诜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州奉化人字孝群
通《开元礼》、《榖梁春秋》,动有程法。
临黄东海
东海有父子异居者,子不为养。
以米肉送其子,令养其父,其子卒悔悟。
累官至大理评事员外郎司勋尚书郎
释元晓
释元晓
姓薛氏
东海湘州人也。
丱䰂之年惠然入法。
随师禀业游处无恒。
勇击义围雄横文阵。
仡仡然桓桓然。
进无前却。
三学之淹通。
彼土谓为万人之敌。
精义入神为若此也。
尝与湘法师入唐。
慕奘三藏慈恩之门。
厥缘既差息心游往。
无何发言狂悖示迹乖疏。
居士入酒肆倡家。
若志公持金刀铁锡。
或制疏以讲杂华。
或抚琴以乐祠宇。
或闾阎寓宿。
或山水坐禅。
任意随机都无定检。
时国王置百座仁王经大会遍搜硕德。
本州以名望举进之。
诸德恶其为人。
谮王不纳。
居无何。
王之夫人脑婴痈肿。
医工绝验。
王及王子臣属祷请山川灵祠无所不至。
有巫觋言曰。
苟遣人往他国求药。
是疾方瘳。
王乃发使泛海入唐募其医术。
溟涨之中忽见一翁。
由波涛跃出登舟。
邀使人入海睹宫殿严丽。
见龙王王名钤海
使者曰。
国夫人是青帝第三女也。
我宫中先有金刚三昧
乃二觉圆通示菩萨行也。
今托仗夫人之病为增上缘。
欲附此出彼国流布耳。
于是将三十来纸。
重沓散付授使人。
复曰。
渡海中恐罹魔事。
王令持刀裂使人腨肠而内于中。
用蜡纸缠縢以药傅之。
其腨如故。
龙王言。
可令大安圣者铨次缀缝请元晓法师造疏讲释之。
夫人疾愈无疑。
假使雪山阿伽陀药力亦不过是。
龙王送出海面。
遂登舟归国。
王闻而欢喜。
乃先召大安圣者黏次焉。
大安者不测之人也。
形服特异恒在市廛。
击铜钵唱言大安大安之声。
故号之也。
王命安。
安云。
但将来不愿入王宫阈。
安得排来成八品。
皆合佛意。
安曰。
速将付元晓讲。
馀人则否。
受斯经正在本生湘州也。
谓使人曰。
以本始二觉为宗。
为我备角乘将案几。
在两角之间。
置其笔砚。
始终于牛车造疏成五卷。
王请剋日于黄龙寺敷演。
时有薄徒窃盗新疏。
以事白王。
延于三日。
重录成三卷。
号为略疏
洎乎王臣道俗云拥法堂。
乃宣吐有仪解纷可则。
称扬弹指声沸于空。
复昌言曰。
昔日采百椽时虽不预会。
今朝横一栋处唯我独能。
时诸名德俯颜惭色伏膺忏悔焉。
初晓示迹无恒化人不定。
或掷盘而救众。
或噀水而扑焚。
或数处现形。
或六方告灭。
亦杯渡志公之伦欤。
其于解性览无不明矣。
疏有广略二本。
行本土。
流入中华。
后有翻经三藏
改之为论焉。
系曰。
海龙之宫自何而有耶。
通曰。
云。
龙王宫殿中有七宝塔。
佛所说
诸深义别有七宝箧满中盛之。
谓十二因缘总持三昧等。
良以此合行世间。
复显大安晓公神异。
乃使夫人之疾为起教之大端者也。
姓薛
东海湘州人
三学淹通。
彼土谓为万人之敌。
时国王置百座仁王经大会。
遍搜硕德。
本州以名望举进之。
王不纳。
居无何。
王之夫人。
脑婴痈肿。
医工绝验。
王及王子臣属。
祷请山川灵祠。
无所不至。
有巫觋言曰。
苟遣人往他国求药。
是疾方瘳。
王乃发使泛海入唐。
募其医术。
溟涨之中。
忽见一翁。
由波涛跃出登舟。
邀使人入海。
睹宫殿严丽。
见龙王。
王名钤海
使者曰。
国夫人
是青帝第三女也。
我宫中先有金刚三昧
乃二觉圆通。
示菩萨行也。
今托仗夫人之病。
为增上缘。
欲附此
出彼国流布耳。
于是将三十来纸。
重沓散
付授使人。
复曰。
渡海中。
恐罹魔事。
王令持刀裂使人腨肠。
而内于中。
用蜡纸缠縢。
以药傅之。
其腨如故。
龙王言。
可令元晓法师造疏讲释之。
夫人疾愈无疑。
龙王送出海面。
遂登舟归国。
王闻而欢喜。
乃召元晓
造疏成五卷。
王请剋日于黄龙寺敷演。
号为略疏
乃宣吐有仪。
解纷可则。
称扬弹指。
声沸于空。
疏有广略二本。
行本土。
流中华。
后有翻经三藏
改之为论焉。
徐钓者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名不详。
自称东海蓬莱乡人
常泛舟于鄂渚上,上及三湘,下经五湖,每以鱼市酒。
人以为水仙
事迹见《续仙传》卷中。
全唐诗》存诗1首。
僧伽初唐 628 — 710
僧伽者。
葱岭何国人也。
自言俗姓何氏
亦犹僧会康居国人便命为康僧会也。
然合有胡梵姓名。
名既梵音。
姓涉华语
详其何国在碎叶国东北。
是碎叶附庸耳。
在本土少而出家。
为僧之后誓志游方。
始至西凉府
次历江淮
龙朔初年也。
登即隶名于山阳龙兴寺
自此始露神异。
初将弟子慧俨同至临淮
信义坊居人乞地下标。
志之言。
决于此处建立蓝。
遂穴土获古碑。
齐国香积寺也。
得金像衣叶刻普照王佛字。
居人叹异云。
天眼先见。
吾曹安得不舍乎。
其碑像由贞元长庆中两遭灾火。
因亡踪矣。
尝卧贺跋氏家。
身忽长其床榻各三尺许。
莫不惊怪。
次现十一面观音形。
其家举族欣庆倍加信重。
遂舍宅焉。
香积寺基。
即今寺是也。
由此奇异之踪旋萌不止。
中宗孝和帝景龙二年遣使诏赴内道场。
帝御法筵言谈造膝。
占对休咎契若合符。
仍褒饰其寺曰普光王
四年庚戌示疾。
敕自内中往荐福寺安置。
三月二日俨然坐亡。
神彩犹生止瞑目耳。
俗龄八十三。
法腊罔知。
在本国三十年。
化唐土五十三载。
帝惨悼黯然。
于时秽气充塞。
而形体宛如。
多现灵迹。
敕有司给绢三百疋俾归葬淮上。
令群官祖送。
士庶填𨶮。
五月五日抵于今所。
帝以仰慕不忘。
因问万回师曰彼僧伽者。
何人也。
对曰。
观音菩萨化身也。
经可不云乎。
应以比丘身得度者。
故现之沙门相也。
化行江表止嘉禾灵光寺
彼泽国也。
民家渔梁矰弋交午。
苦敦喻。
其诸杀业陷堕于人。
宜疾别图生计。
时有裂网折竿者多矣。
闲而宴息。
见神告曰。
天方亢阳百姓苗死。
身胡藏其懒龙耶。
曰。
为之奈何。
神曰。
若今夕但小指出窗隙外。
其如人何。
依之。
其夜霆击异常。
质明视指微有红线脉焉。
曰。
吾与此壤无缘。
乃行抵晋陵
见国祥寺荒废。
乃留衣于殿梁而去。
后人闻异香芬馥。
尝记之曰。
伊寺有人王重兴去。
三十年后果有僧。
俗姓全为檀那矣。
通天万岁中于山阳众中。
悬知嫌鄙者。
乃昌言曰。
吾有五十万钱奉助功德。
勿生横议。
于淮岸招呼一船曰。
汝有财施吾可宽刑狱。
汝所载者剽略得耳。
盗依言尽舍。
佛殿由是立成。
无几盗败拘于扬子县狱。
乘云下慰喻言无苦。
不日果赦文至免死矣。
昔在长安
驸马都尉武攸暨有疾。
以澡罐水噀之而愈。
声振天邑。
后有疾者告之。
或以柳枝拂者。
或令洗石师子而瘳。
或掷水瓶。
或令谢过。
验非虚设功不唐捐。
却彼身灾则求马也。
警其风厄则索扇欤。
或认盗夫之钱或咋黑绳之颈。
或寻罗汉之井。
或悟裴氏之溺。
或预知大雪
或救旱飞雨。
神变无方测非恒度。
中宗敕恩度弟子三人慧岸慧俨木叉各赐衣令嗣香火。
洎乎已灭多历年所。
尝现形往南市漆器。
及商人李善信船至寺觅买斋器。
僧忽见塔中。
形像凝然而指曰。
正唯此僧来求买矣。
远近嗟叹。
又尝于洪井化易材木。
结筏而至焉。
大历中州将勒寺知十驿。
俾出财供乘传者。
至十五年七月甲夜。
现形于内殿乞免邮亭之役。
代宗敕中官奉诚宣放。
仍赍舍绢三百疋杂䌽千段金澡罐皇太子衣一袭。
令写貌入内供养。
又乾元中州李(亡名)有推步者。
云为土宿加临灾当恶弱。
忽现形抚李背曰。
吾来福至汗出灾销。
后无他咎。
尝于燕师求毡罽。
稍是泗州寺僧燕使赍所求物到认塔中形信矣。
遂图貌而归。
燕蓟展转传写无不遍焉。
长庆元年夜半于州苏公寝室前。
歌曰。
淮南淮北自此福焉。
自东自西无不熟矣。
其年独临淮境内有年耳。
二年寺塔皆焚。
遗形俨若无损。
咸通中庞勋者。
徐州戍卒。
擅离桂管。
沿路劫掠。
而攻泗州围逼其城。
于塔顶现形。
外寇皆睡。
城中偶出击之。
惊窜而陷宿州以事奏闻。
仍锡号證圣大师文德元年外寇侵轶。
州将婴城拒敌。
现形于城西北隅
寇见知坚垒难下。
骇而宵遁。
大顺中彭门帅时溥。
令张谏攻于北城。
除剿戮外有五百馀人。
拘鞠场中。
谏凭桉恍惚间见僧衣紫。
诲之曰。
此辈平人何可杀耶。
不如舍之。
言毕不见。
谏遂纵之而逸。
乾宁元年太守台蒙梦云。
寒东南少备。
蒙不喻旨。
以绵衾法服施之。
十二月晦夜半。
有兵士踰垒而入蒙初不知。
复梦一僧以锡杖置于心上。
冷彻心骨惊起。
动鼓角。
贼惊奔获首领姓韩
至是方晓矣。
由此多于塔顶现小僧状。
倾州瞻望。
然有吉凶表兆于时乞风者分风。
求子者得子。
今闻有躬礼者。
往往有全不见形相者。
或见笑容者吉。
不然则凶。
其不可爰度者如此。
洎乎周世宗有事于江南
先攻取泗上寄梦于州民言。
不宜轻敌。
如是达于州皆未之信。
自尔家家梦同告之。
遂降全一郡生民。
之庇矣。
天下凡造精庐必立伽真相
榜曰大圣僧伽和尚
有所乞愿多遂人心。
李北海邕胡著作浩各为碑颂德。
今上御宇也留心于此。
其年三月有尼游五台山
因见于塔顶作婴孩相。
遂登刹柱舍身命供养。
太平兴国七年高品白承睿。
重盖其塔。
务从高敞。
加其累层。
八年遣使别送舍利宝货。
同葬于下基焉。
其日有僧怀德
预搆柴楼自持蜡炬焚身供养。
灾燎之中经声不绝。
又将欲建浮图。
有巨木三根沼淮而下。
至近浮桥且止。
收为塔心柱焉。
续敕殿头高品李庭训主之。
先是此寺因竁中金像刻其佛曰普照王。
乃以为寺额。
后避天后
以光字代之。
近宣索僧伽实录。
上览已敕还其题额曰普照王寺矣。
弟子木叉者。
西域言为
华言解脱也。
自幼从为剃䰂弟子。
然则多灵异。
中和四年刺史刘让厥父中丞忽夜梦一紫衣僧云。
吾有弟子木叉。
葬寺之西。
为日久矣。
君能出之。
仍示其葬所。
初梦都不介意。
再梦如初。
中丞得梦中所示之处欲施断之。
见有二姓占居。
于是饶钱市焉。
开穴可三尺许乃获坐函。
遂启之。
于骨上有舍利放光。
命焚之收舍利八百馀颗。
表进上僖宗皇帝
敕以其焚之灰塑像。
赐谥曰真相大师
于今侍立于左。
若配飨焉。
弟子慧俨。
未详氏姓生所。
恒随师僧伽执侍瓶锡。
楚州发至淮阴
同劝东海裴司马妻吝白金沙罗。
而堕水抵盱眙开罗汉井。
宿贺跋玄济家。
俨侍十一面观音菩萨旁。
自尔诏僧伽上京中宗别敕度俨并慧岸木叉三人。
各别赐衣钵焉。
徐坚唐 659 — 729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29 字元固湖州长城(今浙江长兴)人,徙居冯翊(今陕西大荔)。
少好学,遍览经史。
进士,补汾州参军,累迁太子文学
预修《三教珠英》成,拜司封员外郎,进司封郎中
中宗神龙中,迁给事中刑部侍郎,转礼部侍郎,兼修文馆学士
睿宗即位,授太子右庶子,兼崇文馆学士进封东海郡公
右散骑常侍,拜黄门侍郎
出为绛州刺史,历永、蕲、棣、衢四郡。
玄宗开元中,入为秘书监,转国子祭酒右散骑常侍集贤学士副知院事
十七年(729)卒,年70余,赠太子少保谥曰文
生平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张九龄大唐光禄大夫右散骑常侍集贤院学士赠太子少保东海徐文公神道碑并序》。
多识典故,博闻遗训,撰述甚众,有文集30卷,已佚。
所纂《初学记》30卷,为唐代著名类书,流传至今。
全唐诗》存诗9首,多为奉和应酬之作。
字元固
湖州长城人
神龙初累迁给事中
封慈源县子
礼部侍郎修文馆学士
睿宗朝进东海郡
秘书监左散骑常侍
元宗改丽正书院为集贤院
学士
张说知院事
光禄大夫
十七年卒。
年七十馀。
赠太子少保
谥曰文
裴宽唐 681 — 75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81—755 【介绍】: 绛州闻喜人
裴漼从祖弟。
拔萃科
信佛,工骑射、弹棋、投壶,尤善画。
历迁太常博士刑部员外郎户部侍郎
出为蒲州刺史,徙河南尹,不屈附权贵,河南大治。
玄宗天宝初,授范阳节度使,为政清简,人爱之。
三载,入为户部尚书御史大夫
以事累贬安陆别驾,稍迁东海太守,徙冯翊,入为礼部尚书
杜令昭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
玄宗开元中,为海州刺史
海潮涨,令昭筑永安堤,北接山,环城长十里以防之,民免于患,闾里歌之。
姜晦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秦州上邽人
姜皎弟。
起家蒲州参军,累为高陵令,有治声,迁长安
玄宗开元初御史中丞
累迁吏部侍郎,主选曹
后坐兄左迁春州司马,俄徙海州刺史,卒。
李颀盛唐 690 — 751
作品评论
欧阳公好称诵唐严维诗“柳塘春水漫,花坞夕阳迟”及杨衡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之句,以为不可及。
予绝喜李颀诗云:“远客坐长夜,雨声孤寺秋。
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
”且作客涉远,适当穷秋,暮投孤村古寺,中夜不能寐,起坐凄侧,而闻檐外雨声,其为一时襟抱,不言可知。
而此两句十字中,尽其意态,海水喻愁,非过语也。
徐安贞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原名楚璧信安龙丘(今浙江衢州东)人。
初应制举,一岁三登甲科,为时所称。
玄宗开元初,任武陟
受荐整理秘府文书。
累迁中书舍人集贤院学士,常受命起草诏诰。
开元十九年(731)任礼部员外郎,进《文府》20卷。
约于开元二十四年检校工部侍郎
官至中书侍郎
东海县
约卒于天宝初。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
工诗,尤长于五言,为时所称。
全唐诗》存诗11首、断句2,多应制、送别之作。
搜玉小集》、《文苑英华》另收徐璧诗2首,一说亦为其所作。
安贞初名楚璧
信安龙邱人
应制举。
一岁三擢甲科。
开元中中书舍人集贤院学士
累迁中书侍郎
东海县
天宝初卒。
徐浩唐 703 — 782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03—782 字季海,郡望东海(今江苏连云港)越州剡县(今浙江嵊州)人。
玄宗开元五年(717)明经及第,调鲁山主簿
张说爱其才,因上闻,擢太子校书,寻拜右拾遗
二十一年幽州节度使幕,擢监察御史,后任河阳令,入为太子司议郎
天宝中,历仕刑部郎中司农少卿
安史乱时,从玄宗,拜中书舍人,累迁尚书右丞国子祭酒
肃宗上元二年(761)李辅国所谮,贬庐州长史
代宗大历二年(767)广州刺史三年入拜吏部侍郎
德宗建中二年(781)召拜彭王傅封会稽郡公三年以疾卒,赠太子少师谥曰定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张式徐公()神道碑铭》。
善为文,擅书法,有论书专著传世。
全唐诗》存诗2首,《全唐诗外编》补诗1首。
僧辩秀唐 714 — 78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4—780 【介绍】: 唐僧。
俗姓刘
幼出家,事灵隐禅师
玄宗天宝四载,受戒于东海览真,传律于会稽昙一
肃宗至德中,举高行,隶名苏州开元寺
乾元中,诏天下二十五寺,各定大德七人,长讲戒律,为其一。
擅场十六番,律枢正持,为湖南北宗仰。
释辩秀
俗姓刘氏
汉楚王交三十一代孙也。
幼孤。
诸父哀字。
礼如教立孝自天生。
而宿植缘深心田欲稔。
因请伯氏出家长行
哀而舍旃。
灵隐禅师便能问津。
图入道之意。
所闻指训。
如凉风入怀。
醒然清悟。
天宝四年受戒于东海鉴真大师
传律于会稽昙一
至德中举高行隶名于吴郡开元寺
乾元中下诏天下二十五寺。
各定大德七人长讲戒律应其数也。
顷年于净土一门不愆于念。
尝谓人曰。
昔闻西方之行是有相大乘。
此乃蓬心不直非达观之说。
何邪夫出言即性发意皆如。
而一色一香无非中道。
况我正念乎。
坛场一十六番度人孤制。
律枢正持僧纲自肯。
湖南北皆宗仰焉。
建中元年六月十五日寝疾而终。
春秋六十七。
法腊三十五。
当其逝日。
有庭树一本。
枝叶扶疏朝华正敷。
而遽萎瘁。
其年七月五日
迁灵龛于武丘西寺松门之右。
门人道亮道该清会。
偕绕旃檀之香树也。
观察使韦元甫李栖筠虢州刺史李纾
御史中丞李道昌
尽钦慕往德。
亦林下之
霅昼为碑颂焉。
释辨秀唐 714 — 780年6月15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姓刘氏
汉楚王交裔孙也。
幼孤。
养于诸父。
出家。
灵隐禅师薙落。
天宝四年
纳戒于东海鉴真师
传律于会稽昙一师。
至德中
诏举高行。
获隶名吴郡开元寺
乾元中
诏天下二十五寺。
各定大德七人。
长请律藏。
郡以应命。
然尤专心净土。
尝谓人曰。
或闻西方以戒为有相大乘。
是不然。
何则。
夫出言即性。
发意皆如。
一色一香。
无非中道。
况正念乎。
大乘则已。
孰为有相。
孰为无相者。
建中元年六月十五日
寝疾而终。
寿六十七。
腊三十五。
是年七月五日
迁龛窆于虎丘西寺
松门之右。
沙门如昼撰碑额。
徐嶷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东海(今江苏连云港)人。
肃宗时诗僧灵一为友。
代宗大历间越州,与严维鲍防等30余人联句,后编为《大历年浙东联唱集》。
事迹见《宋高僧》卷一五。
会稽掇英总集》卷一四收其联句诗。
《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释澄心唐 727 — 802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姓朱氏
东海人
父济源
天宝中
安史乱。
遇害。
家破贫。
无以自给。
方孩孺。
母𢹂之至河内改适。
不乐也。
遂从应福寺智明法师薙落。
登具参方。
卒得秀禅师之指于其弟子。
后遁居南岳
请益者坌至。
太守吴宪忠。
邀入郡治。
谢不往。
再令乃往。
至则馆于龙兴寺
贞元十八年十一月
示寂。
寿七十六。
释澄心
姓朱氏
东海人也。
厥父任济源
天宝中安史之乱遇害。
稚齿随母氏至河内贫极。
母即从人。
不乐随嫁。
心之志气不群。
乃投应福寺智明法师求教勖披削。
登戒后云游鸟宿。
务急参玄。
秀师高足门下了其法要。
乃观诸方名迹。
遂止衡岳
请益之僧摩肩骈足。
太守吴宪忠。
入州治。
谢而不行。
再命栖于龙兴寺
来问道者丈室恒满。
贞元十八年壬午十一月示灭。
春秋七十六。
其月二十七日入塔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