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唐朝
僧无碍北周至隋 552 — 645年2月28日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2—645 【介绍】: 隋唐间僧。
润州建业人,生于成都俗姓陈
十岁入学,随闻不忘,寻于长安出家。
北周毁佛时,退迹陆沉。
隋初出住秦州永宁寺
寻入长安,研习群经。
复归秦陇
文帝开皇十年,为永宁寺任。
炀帝大业二年,召入洛阳,于四方馆刊定佛法。
复西归,炀帝曾赐彩百段。
隋末秦州乱,入京住庄严寺
唐高祖武德八年秦州,以禅习为务。
谢元超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
高祖武德二年润州刺史,筑南北二塘以溉田,民赖其利。
僧法融隋末唐初 594 — 65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94—657 【介绍】: 唐僧。
润州延陵人俗姓韦
初学通经史,后信佛法,遂入茅山,依三论宗炅法师学。
太宗贞观十七年,于金陵牛头山幽栖寺北岩下别立石室,潜修禅观。
道信闻之,往访,付以所受僧璨顿教法门。
高宗永徽三年,于建初寺讲《大般若经》,听者云集。
世称其禅法为“牛头禅”,遂为“牛头宗”第一祖。
有《心铭》。
法融俗姓韦氏
润州延陵人
年十九入茅山
依炅法师出家。
贞观十七年金陵牛头山幽栖寺
是为牛头初祖。
显庆二年卒。
年六十四。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姓韦氏
润之延陵人
性聪敏。
容质都雅。
年十九。
经史大义探索略尽叹曰世俗之谈。
又恶可与般若心性之学。
同日语哉。
遂入勾曲山。
依炅法师薙落。
服勤左右。
挹酌理妙。
久之乃凝神燕默。
专精静虑。
纵发才辩。
尤有弘护之志。
武德七年王师平江表。
房玄龄上言。
辅公𥙐所据地。
僧尼众多。
今朝廷可依曩日关东例。
州置一寺。
寺三十人。
其馀悉罢归农。
闻知入京陈理。
御史韦挺
为出力使停免。
贞观十七年
别立茅茨于牛头山
幽栖寺北岩之下居焉。
四祖信大师
蕲州双峰
遥观此山气象之异。
乃躬自寻访。
端坐自若。
曾无所顾。
祖问曰。
在此作么。
曰观心。
祖曰观者何人。
心是何物。
即起作礼。
问曰。
大德高栖何所。
还识道信禅师否。
祖曰。
道信禅师
贫道是也。
曰。
因何降此。
祖曰。
特来相访。
莫别有燕息之所否。
指后面小庵。
遂引祖至庵所。
绕庵皆虎狼之迹。
祖举手作惧势。
曰。
犹有者个在。
祖曰。
者个是什么。
无语。
少选祖却于燕坐石上。
书一佛字。
见之悚然。
祖曰。
犹有者个在。
乃稽首。
请说法要。
祖曰。
百千法门。
同归方寸。
河沙妙德。
总在心源。
一切戒门定门慧门。
神通变化。
悉自具足。
不离汝心。
一切烦恼业障。
本来空寂。
一切因果。
皆为梦幻。
无三界可出。
无菩提可求。
人与非人。
性相平等。
大道虚旷。
绝思绝虑。
如是之法。
汝今已得。
更无缺少。
与佛何殊。
曰。
心既具足。
何者是佛。
何者是心。
祖曰。
非心不问佛。
问佛非不心。
曰。
既不作观行。
于境起时。
心如何对治。
祖曰。
境缘无好丑。
好丑起于心。
心若不强名。
妄情从何起。
妄情既不起。
真心任遍知。
尔但随心自在。
无复对治。
即名常住法身。
无有变异。
吾受璨大师顿教法门。
今付于汝。
汝今谛受吾言。
即住此山。
向后当有五人绍汝缘化。
外有博陵王问答。
语多不录。
二十一年十一月
讲法华经。
又感异华二茎。
生冰雪中。
金色辉耀。
七日不萎。
于是游从之士盈百。
永徽三年
邑宰请开大品于建初寺
听者踰千计。
至灭诤品。
道场地动。
钟磬作声。
香床撼荡无已。
而外略不觉知。
显庆初司功萧元善。
迎请下山。
谓其徒道綦道凭等曰。
吾无复归矣。
离合固世相之常。
宜各好住。
乃振锡出门。
而禽兽哀号逾月。
涌沙崩石。
填塞池泉。
房前四桐。
时方繁茂。
亦自凋落。
明年闰正月二十三日。
于邑建初寺
春秋六十四。
缁白悼慕。
士夫嗟惋。
二十七日。
葬于鸡笼山
会送者。
万馀人。
尝阅佛窟寺五藏。
而与显法师辩论。
显不能屈。
五藏者。
一佛书。
二道书。
三佛经史。
四俗经史。
五医方图符。
寺盖宋镏司空造藏。
亦其所求访而缮写者。
贞观十九年
夏旱。
并燬惜哉。
永徽中
以妖女陈硕真党类之盛。
命所在捕逮。
而良善者。
无所伏匿。
居岩室。
来斯受之数。
曾三百不啻。
而资粮告罄
日往丹阳
乞丐以给。
然负米能一石八斗。
行百五十里。
朝发暮至。
未尝怠。
右仆射之子脩本方为江宁
始邀幽栖寺
讲大集经。
环而听者。
道俗无虑三千人。
高座寺法师
齿踰八秩。
名德俱隆。
陈氏之遭老也。
独独造之。
问曰。
佛演一音众生随解。
法师转轮。
辈者。
无所开寤。
为是机器重情尘之蔽。
为是陶化乏方便之良。
亘则怃然叹息曰。
吾畴昔亦以此问璀禅师矣。
然终莫得其答也。
在建初。
亘负杖过之。
善禅师寺之名胜。
意以亘为已来遇之极谐笑。
亘曰。
吾为耳。
今安在。
虽同住。
而素不相知。
即呼与诘难。
累三百馀。
举无遗论。
善惊喜。
伏其悟解。
释法融
姓韦
润州延陵人
年十九。
翰林坟典探索将尽。
而姿质都雅伟秀一期喟然叹曰。
儒道俗文信同糠秕。
般若止观实可舟航。
遂入茅山
依炅法师剃除周罗服勤请道。
炅誉动江海德诱几神。
妙理真筌无所遗隐。
纵神挹酌。
情有所缘。
以为慧发乱纵定开心府。
如不凝想妄虑难摧。
乃凝心宴默于空静林二十年中专精匪懈遂大入妙门百八总持乐说无尽。
趣言三一悬河不穷。
贞观十七年
牛头山幽栖寺北岩下别立茅茨禅室。
日夕思想无缺寸阴。
数年之中息心之众百有馀人。
初构禅室四壁未周。
子道道凭
于中摄念。
夜有一兽如羊而入。
腾倚扬声。
脚蹴二人。
心见其无扰。
出庭宛转而游。
山有石室深可十步。
于中坐。
忽有神蛇长丈馀。
目如星火。
举头扬威。
于室口经宿。
不动遂去。
因居百日。
山素多虎。
樵苏绝人。
入后往还无阻。
又感群鹿依室听伏曾无惧容。
有二大鹿直入通僧。
听法三年而去。
故慈善根力禽兽来驯。
乃至集于手上而食。
都无惊恐。
所住食厨基临大壑。
至于激水不可环阶。
乃顾步徘徊指东岭曰。
远公拄锡则朽坏惊泉耿将整冠则枯甃还满。
城感所及。
岂虚言哉。
若此可居。
会当清泉自溢。
经宿东岭忽涌飞泉。
清白甘美冬温夏冷。
即激引登峰趣釜经廊此水一斗轻馀将半。
二十一年十一月
岩下讲法华经。
于时素雪满阶法流不绝。
于凝冰内获花二茎。
状如芙蓉璨同金色。
经于七日忽然失之。
众咸叹仰。
永徽三年
邑宰请出建初讲扬大品。
僧众千人。
至灭诤品。
乃纵其天辩。
商搉理义。
地忽大动。
听侣惊波。
钟磬香床并皆摇荡。
寺外道俗安然不觉。
显庆元年
司功萧元善。
再三邀请出在建初。
谓诸僧曰。
从今一去再践无期。
离合之道此常规耳。
辞而不免遂出山门。
禽兽哀号逾月不止。
山涧泉池击石涌砂。
一时填满。
房前大桐四株。
五月繁茂一朝凋尽。
至二年闰正月二十三日
终于建初。
春秋六十四。
道俗哀慕宫僚轸结。
二十七日窆于鸡笼山
幢盖笳箫云浮震野。
会送者万有馀人。
传者重又闻之。
故又重缉。
以门族五百为延陵之望家为娉婚。
乃逃隐岫。
炅师三论之匠。
依志而业。
又往丹阳牛头山佛窟寺
现有辟支佛窟。
因得名焉。
有七藏经画。
一佛经。
二道书。
三佛经史。
四俗经史。
五医方图符。
昔宋初有刘司空造寺。
其家巨富。
用访写之永镇山寺相传守护。
达于贞观十九年夏旱失火。
延烧五十馀里。
二十馀寺并此七藏并同煨烬。
嗟乎回禄事等建章。
道俗悼伤深怀恻怆。
幽栖寺去佛窟十五里。
将事寻讨。
值执藏显法师者稽留。
日夕咨请经久许之。
乃问所学。
并探材术。
遂寄诗达情。
方开藏给。
于即内外寻阅不谢昏晓。
因循八年。
抄略粗毕还隐幽栖。
闭关自静。
房宇虚廓惟一坐敷。
自馀蔓草苔莓拥结坐床。
尘高二寸。
寒不加絮暑绝追凉。
藉草思微用毕形有。
然而吐言包富文藻绮错。
须便引用动若珠联。
无不对以宫商。
玄儒兼冠。
初出幽栖寺开讲大集。
言词博远道俗咸欣。
永徽中。
江宁李修本。
右仆射静之犹子。
生知信向崇重至
嘉德与诸士俗步往幽栖请出州讲。
不许。
乃至三返方遂之。
旧齿未之许。
后锐所商搉。
及登元座有光前杰。
答对若云雨。
写送等悬河。
皆曰闻所未闻。
可谓中兴大法于斯人也。
听众道俗三千馀人。
讲解大集。
时称荣观
尔后乘兹雅闻相续法轮。
邑野相趋庭宇充𨶮。
时有前修负气望日盱衡。
乍闻高价惊惶府俞。
来至席端昌言徵责。
辞以寡薄不偶至人随问答遗。
然犹谦挹告大众曰。
昔如来说法。
其理犹存。
人虽凡圣义无二准。
何为一时一席。
受身之众尘沙。
今虽开演领悟之宾绝减。
岂非如行如说心无累于八风。
如说如行情有薄于三毒。
不然将何自拔耶。
闻者抚心推测涯极。
故使听众倾耳莫不解形情醉。
武德七年
辅公托。
跨有江表未从王政。
王师薄伐吴越廓清。
僧众五千晏然安堵。
左仆射房玄龄奏称。
入贼诸州僧尼极广。
可依关东旧格州别一寺置三十人。
馀者遣归编户。
不胜枉酷。
入京陈理。
御史韦挺
备览表辞。
文理卓明词彩英赡。
百有馀日韦挺经停。
房公伏其高致固执前迷。
云。
非谓事理不无但是曾经自奏。
何劳法衣出俗。
将可返道宾王
五品之位俯若拾遗
四千馀僧未劳傍及。
确乎不拔。
知命运之有穷。
旋于本邑。
后方在度。
又弘护之诚。
丧形为本。
略出一两示其化迹。
永徽之中
睦州妖女陈硕真
邪术惑人傍误良善。
四方远僧都建业
州搜县讨无一延之。
时居在幽岩室犹悬磬。
寺众贫煎相顾无聊。
日渐来奔数出三百。
旧侣将散新至无依。
虽欲归投计无所往。
县官下责不许停之。
乃告曰。
诸来法侣无问旧新。
山寺萧条自足依庇。
有无必失勿事羁离。
望刹知归退飞何往。
并安伏业祸福同之。
何以然耶。
并是舍俗出家远希正法。
业命必然安能避也近则五贼常逐。
远则三狱恒缠。
心无离于倒迷。
事有障于尘境。
斯为巨蠹志异驱除安得琐琐公途系怀封著。
并随本志无得远于幽林。
以僧众口给日别经须。
躬往丹阳四告士俗。
闻者割减不爽祈求。
报力轻强无辞担负。
一石八斗往送复来。
日或二三莫有劳倦。
百有馀日事方宁静
山众恬然无何而散。
于时局情寡见者。
被官考责穷刻妖徒。
不能支任。
或有自缢而死者。
立志滔然风尘不涉。
客主相顾谐会琴瑟。
遂得释然理通情洽。
岂非命代开士难拥知人。
寒木死灰英英间出。
寔斯人矣。
时有高座寺法师
陈朝名德。
年过八十。
金陵僧望法事攸属开悟当涂
在幽栖闻风造往。
以所疑义封而问曰。
经中明佛说法言下受悟无生。
论中分别名句文相不明获益。
法师受佛遗寄敷转法轮。
如融之徒未闻静惑为是机器覆塞。
为是陶化无缘。
明昧回遑用增虚仰。
必愿开剖盘结伏志遵承。
亘良久怃然告曰。
吾昔在前陈。
年未冠肇。
璀禅师
王臣归敬登座控引。
与子同之。
吾何人哉。
敢当遗寄。
遂尔而散。
建初寺潜结同伦。
亘重其道志策杖往寻。
既达建初寺
有德善禅师者。
名称之士。
喜亘远来欢愉谈谑。
同寺初未齿之。
亘曰。
吾为来。
忽轻东鲁。
乃召而问之令叙玄致。
即座控举文理具扬。
三百馀对言无浮采。
于是二德嗟咏满怀。
仍于山寺为立斋讲。
仪表瑰异相越常人。
头颅巨大五岳隆起。
眉目长广颡颊浓张。
龟行鹤视。
声气深远如从地出。
立虽等伦坐则超众。
衣服单素才得充躯。
肩肘绝绵动逾累纪。
尝有遗者返而还之。
而心用柔软慈悲为怀。
童稚之与耆艾敬齐如一。
屡经轻恼而情忘瑕不顾。
曾有同友。
闻人私憾加谤身。
詈以非类。
乃就山说之。
曰。
向之所传总是风气。
出口即灭不可追寻。
何为负此虚谈远传山薮。
无住为本愿不干心。
故其安忍刀剑情灵若此。
或登座骂辱对众诽毁。
事等风行无思缘顾。
而颜貌熙怡倍增悦怿。
是知斥者故来呈拙。
光饰德者乎。
传者抑又闻之。
昔如来说化。
加谤沸腾。
或杀身以来诮。
或系杅以生诽。
灭迹内以死虫。
反说面欺大圣。
斯徒众矣。
而佛府而隐之任其讪诽。
及后过咎还露。
或生投地穴。
或死入泥犁。
天人之所共轻。
幽显为之悲恸而如来光明益显金德弥昌。
垂范以示将来。
布教陈于陆海。
尝二十许载。
备览群经。
仰习正觉之威容。
俯眄喋喋之声。
说陀那之风。
审七触之安。
有刹那之想。
达四选之无停。
固得体解时机。
信五滓之交贸。
览其指要。
聊一观之都融。
实斯
斯言得矣。
释法融
姓韦
润州延陵人
年十九入茅山依炅法师剃除服勤请道。
贞观十七年牛头山幽栖寺北岩下别立茅茨禅室。
日夕思择无缺寸阴。
山有石室深可十步。
于中坐。
忽有神蛇长丈馀。
目如星火举头扬威。
于室口经宿。
不动遂去。
因居百日。
山素多虎。
樵苏绝人。
入后往还无阻。
又感群鹿依室听伏曾无惧容。
有二大鹿直入。
通僧听法三年而去。
所住食厨基临大壑。
至于激水不可镶阶。
乃顾步徘徊指东岭曰。
远公拄锡朽镶惊泉。
若此可居。
会当清泉自溢。
经宿东岭忽涌飞泉。
清白甘美冬温夏冷。
即激引登峰趣釜经廊。
二十一年十一月
岩下讲法华经。
于时素雪满阶法流不绝。
于凝冰内获花二茎。
状如芙蓉璨同金色。
经于七日忽然失之。
永徽三年邑宰请出建初讲扬大品。
僧众千人至灭诤品。
乃纵其天辩商搉理义。
地忽大动听侣惊波。
钟磬香床并皆摇荡。
寺外道俗安然不觉。
显庆元年司功萧元善再三邀请。
出在建初。
谓诸僧曰。
从今一去再践无期。
离合之道此常规耳。
辞而不免。
遂出山门。
禽兽哀号逾月不止。
山涧泉池击石涌砂一时填满。
房前大桐四株五月繁茂。
一朝凋尽。
至二年闰正月二十三日终于建初。
春秋六十四矣。
僧道宣隋末唐初 596 — 66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96—667 【介绍】: 唐僧。
润州丹徒人,一说湖州长城人俗姓钱
高祖武德中,依智首法师习律。
后入终南山,居白泉寺,与处士孙思邈结交。
世称为“南山律师”,遂为律宗三派之一“南山宗”创始人。
长安西明寺初就,诏充上座
敕与玄奘法师译经,负责润文。
懿宗时追谥澄照
著述甚多,有《集古今佛道论衡》、《广弘明集》、《续高僧传》、《大唐贞观内典录》、《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四分律拾毗尼义钞》等。
道宣俗姓钱氏
丹徒人
一云长城人
其先出自广陵太守让之后。
父申。
吏部尚书
九岁依智頵律师出家。
年十六从智首律师受具。
隋大业中
西明寺初就。
诏充上座
龙朔中京兆崇义寺。
乾封二年卒。
年七十二。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姓钱氏
丹徒人
一云长城人
广陵太守让之后。
考申陈吏部尚书
母梦月贯怀而娠。
又梦梵僧语之曰。
汝所娠者。
梁之僧祐
僧祐之僧护也。
宜从出家。
崇树释教。
九岁能文辞。
十五岁习诸经律。
十六岁出家。
依智頵律师
受业日严寺。
弱冠感舍利现宝函中。
隋大业间
智首律师受具。
武德中
仍习律焉。
才听一过。
即欲脩禅。
頵师呵曰。
夫适遐自迩。
因微知章
脩舍有时。
功愿须满。
未宜遽去律也。
久之乃始习定慧于终南山仙掌谷。
所居乏美饮。
或过而指其地曰。
此可以井。
凿之。
仅深尺馀。
而水足用。
后因寺之。
而号以白泉。
俄徙崇义精舍。
又徙丰德寺
尝独坐。
神人告曰。
清官村故净业寺地也。
构而居之。
可以成道。
又筑辟而徙焉。
贞观中
隐于沁部之云室山中。
终南时。
龙化为男女之形。
以礼谒。
沙弥或顾盻。
起妄念者。
龙怒将攫搏之。
寻悔吐毒井中。
及去戒
且勿汲。
乃封闭至今云。
处士孙思邈
游林下密甚。
会天早。
西域僧请于朝。
结坛祈雨昆明池上。
昆明池水。
日缩数尺。
夜方行道。
忽有老人。
状颇仓卒。
前拜曰。
弟子昆明池龙也。
无雨盖天数。
初非弟子所敢为。
胡僧将取弟子所守之宝。
而欺天子以祈雨。
是使弟子。
命在旦夕。
惟和尚慈悲加护。
曰。
胡僧虽贪。
而杀吾类也。
岂相扼哉。
孙先生仁者。
汝往求救。
庶几其怜汝而救矣。
老人扣思邈
指。
思邈曰。
吾闻昆明池龙宫。
有神方三十首。
能以予我。
当汝救也。
老人曰。
此帝命不许辄传。
事急矣。
固何所吝。
顷之方至。
思邈谓老人曰。
汝还无惧。
自尔池水大涨。
竟数日溢岸。
若其他有送异华。
而久不变香色者。
有送季孟柰果
而味异世间者。
有送物一包曰棘林香者。
至于筑坛。
而长眉之僧谈论。
足跌而年少之士扶持。
传祇桓图经。
致佛牙舍利。
天童左右给侍。
天人往来议论。
其显化冥感可思议哉。
西明寺成。
上座
三藏奘公翻译。
例送舍利。
建塔扶风无忧王寺。
皆奉诏。
撰法门文记。
广弘明集。
续高僧传。
三宝录。
羯磨戒疏。
行事钞。
义钞等。
二百二十馀卷。
乾封二年十月三日
安坐而化。
寿七十二。
腊五十二。
窆于坛谷石室。
平生三衣皆苧。
一食唯菽。
杖锡以行。
敷具而坐。
三果梵僧赞曰。
自佛灭后。
像法住世。
行毗尼者。
唯师一人而已。
咸通十年
谥澄照
塔号净光。
释道宣
姓钱氏
丹徒人也。
一云长城人
其先出自广陵太守让之后。
太史令乐之
撰天文集占一百卷。
考讳申。
府君吏部尚书
皆高矩令猷周仁全行。
盛德百代君子万年。
母娠而梦月贯其怀。
复梦梵僧语曰。
汝所妊者即梁朝僧祐律师
南齐剡溪隐岳寺僧护也。
宜从出家崇树释教云。
十二月在胎。
四月八日降诞。
九岁能赋。
十五厌俗诵习诸经。
依智頵律师受业。
洎十六落发。
所谓除结非欲染衣。
便隶日严道场。
弱冠极力持专精。
克念感舍利现于宝函。
隋大业年中从智首律师受具。
武德中习律。
才听一遍方议修禅。
頵师呵曰。
夫适遐自迩因微知
修舍有时功愿须满。
未宜即去律也。
抑令听二十遍。
已乃坐山林行定慧。
晦迹于终南仿掌之谷。
所居乏水。
神人指之穿地尺馀。
其泉迸涌。
时号为白泉寺。
猛兽驯伏每有所依。
名华芬芳奇草蔓延。
随末徙崇义精舍。
载迁丰德寺
尝因独坐。
护法神告曰。
彼清官村故净业寺
地当宝势道可习成。
闻斯卜焉。
焚功德香行般舟定。
时有群龙礼谒。
若男若女化为人形。
沙弥散心顾盻邪视。
龙赫然发怒将搏攫之。
寻追悔吐毒井中。
具陈而去。
宣乃令封闭。
人或潜开往往烟上。
审其神变或送异华一奁。
形似华大如榆荚。
香气馝馟数载宛然。
又供奇果季孟
然其味甘其色洁。
非人间所遇也。
门徒尝欲举阴事。
先是潜通。
以定观根随病与药。
皆此类者。
有处士孙思邈
尝隐终南山宣相接。
结林下之交。
每一往来议论终夕。
时天旱。
西域僧于昆明池结坛祈雨。
诏有司备香灯供具。
凡七日池水日涨数尺。
有老人夜诣宣求救。
颇形仓卒之状。
曰弟子即昆明池龙也。
时之无雨乃天意也。
非由弟子。
胡僧取利于弟子。
而欺天子言祈雨。
命在旦夕。
和尚法力加护。
宣曰。
吾无能救尔。
尔可急求孙先生
老人至思邈石室冤诉再三云。
律师示我故敢相投也。
曰。
我知昆明池龙宫有仙方三十首。
能示余余乃救尔。
老人曰。
此方上界不许辄传。
今事急矣。
固何所吝。
少选捧方而至。
曰。
尔速还无惧胡僧也。
自是池水大涨数日溢岸。
胡僧术将尽矣。
无能为也
西明寺初就。
诏宣充上座
三藏奘师至止。
诏与翻译。
又送真身往扶风无忧王寺。
遇敕令僧拜等上启朝宰。
法又如此者。
撰法门文记广弘明集续高僧传三宝录羯磨戒疏行事钞义钞等二百二十馀卷。
三衣皆纻一食唯菽。
行则杖策坐不倚床。
蚤虱从游居然除受。
土木自得固己亡身。
尝筑一坛。
俄有长眉僧谈道知者。
其实宾头卢也。
复三果梵僧礼坛。
赞曰。
自佛灭后像法住世兴发毗尼唯师一人也。
乾封二年春冥感天人来谈律相。
言钞文轻重仪中舛误。
皆译之过非师之咎。
请师改正。
故今所行著述多是重修本是也。
又有天人云。
曾撰祇洹图经。
计人间纸帛一百许卷。
宣苦告口占。
一一抄记上下二卷。
又口传偈颂号付嘱仪。
十卷是也。
贞观中曾隐沁部云室山。
人睹天童给侍左右。
西明寺夜行道足跌前阶有物扶持履空无害。
熟顾视之乃少年也。
宣遽问。
何人中夜在此。
少年曰。
某非常人。
即毗沙门天王之子那吒也。
法之故拥护和尚
时之久矣宣曰。
贫道修行无事烦太子
太子威神自在。
西域有可作佛事者。
愿为致之。
太子曰。
某有佛牙宝掌虽久头目犹舍。
敢不奉献。
俄授于宣。
宣保录供养焉。
复次庭除有一天来礼谒。
谓宣曰。
律师当生睹史天宫。
持物一苞云。
是棘林香。
尔后十旬安坐而化。
乾封二年十月三日也。
春秋七十二。
僧腊五十二。
累门人窆于坛谷石室。
其后树塔三所。
高宗下诏令崇饰图写宣之真。
相匠韩伯通塑缋之。
盖追仰道风也。
宣从登戒坛及当泥曰。
其间受法传教弟子可千百人。
其亲度曰大慈律师
授法者文纲等。
其天人付授佛牙。
密令文纲持去崇圣寺东塔
大和初丞相韦公处厚
建塔于西廊焉。
宣之持律声振竺乾。
宣之编修美流天下。
是故无畏三藏东夏朝谒。
帝问自远而来得无劳乎。
欲于何方休息。
三藏奏曰。
天竺时常闻西明寺宣律师秉持第一。
愿往依止焉。
敕允之。
持禁竖牢扪虱以绵纸裹投于地。
三藏曰。
扑有情于地之声也。
凡诸密行或制或遮良可知矣。
至代宗大历二年敕此寺三纲。
如闻彼寺有大德道宣律师
传授释迦佛牙及肉舍利。
宜即诣右银台门进来。
朕要观礼。
至十一年十月敕每年内中出香一合。
西明寺道宣律师堂。
为国焚之祷祝。
至懿宗咸通十年
左右街僧令霄玄畅等上表乞追赠。
其年十月敕谥曰澄照
塔曰净光。
先所居久在终南
号南山律宗焉
天宝元载灵昌太守李邕
会昌元年工部郎中严厚本各为碑颂德云。
系曰。
律宗犯即问心。
心有虚实故。
如未得道。
起覆想说则宜犯重矣。
若实有天龙来至我所而云。
犯重招谤还婆罗汉同也。
屡屡有天之使者
或送佛牙或充给使
自述也。
如遣龙去孙先生所。
岂自言邪。
至于乾封之际。
天神合沓或写祇洹图经付嘱仪等。
且非寓言于鬼物乎。
君不见十诵律中诸比丘尚扬言。
目连犯妄。
佛言。
目连随心想说无罪。
佛世犹尔。
像季嫉贤斯何足怪也。
又无畏非开元中者。
贞观显庆已来莫别有无畏否。
释道宣
姓钱氏
丹徒人也。
初母妊而梦月贯其怀。
复梦梵僧语云。
汝所妊者即梁朝僧祐律师
南齐剡溪隐岳寺僧护也。
宜从出家。
既弱冠极力持专精克念。
感舍利现于宝函。
乃晦迹于终南仿掌之谷。
所居之水神人指之。
穿地尺馀其泉迸涌。
时号为白泉寺。
猛兽驯伏每有所依。
名花芬芳奇草蔓延。
隋末迁丰德寺
尝因独坐。
护法神告曰。
彼清官村故净业寺
地当宝势道可习成。
闻斯卜焉。
焚功德香行般若舟定。
时有群龙礼谒。
若男若女化为人形。
沙弥散心顾盻邪视。
龙赫然发怒将搏攫之。
寻追悔吐毒井中。
具陈而去。
乃令封闭。
人或潜开往往烟上。
审其神变或送异花一奁。
形似枣花大如榆荚。
香气馝(蒲必切)馞(蒲骨切)数载宛然。
又供奇果李
然其味甘其色洁非人间所遇也。
门徒尝欲举阴事。
先是潜通。
以定观根随病与药。
皆此类也。
尝筑一坛。
俄有长眉僧谈知道者
复三果梵僧礼坛。
赞曰。
自佛灭后像法住世兴发唯师一人也。
乾封二年春冥感天人来谈律相。
言钞文轻重仪中舛误皆译之过非师之罪。
请师改正。
故今所行著述多是重修本是也。
又有天人云。
曾撰祇洹图经。
计人间纸帛一百许卷是也。
贞观中曾隐沁部云室山。
人睹天童给侍左右于西明寺夜行道足趺前阶有物扶持履空无害。
熟顾视之乃少年也。
遽问何人中夜在此。
少年曰。
某非常人即毗沙门天王之子那吒也。
法之故拥护和尚
时之久矣。
曰。
贫道修行无事烦太子
太子威神自在。
西域有可作佛事者。
愿为致之。
太子曰。
某有佛牙宝掌虽久头目犹舍。
敢不奉献。
俄授于
保銶供养焉。
复次庭除有一天来礼谒。
曰。
律师当生睹史天宫持物一包云。
是棘林香。
尔后十旬安坐而化。
乾封二年十月三日也。
春秋七十二。
僧腊五十二。
姓钱
丹徒人
其先出自广陵太守让之后。
盛德百代。
母娠而梦月贯怀。
复梦梵僧语曰。
汝所妊者。
即梁朝僧祐律师
南齐剡溪隐岳寺僧护也。
宜从出家。
四月八日降诞。
九岁能赋十五厌俗。
诵习诸经。
依智頵律师受业。
十六落发。
日严道场。
专精克念。
感舍利现于宝函。
隋大业年中。
智首律师受具。
习律才听一遍。
方议修禅。
頵师呵曰。
夫适遐自迩。
因微知章
修舍有时。
功愿须满。
未宜即去律也。
抑令听二十遍已。
乃坐山林行定慧。
晦迹于终南仿掌之谷。
所居乏水。
神人指之。
穿地尺馀。
其泉迸涌。
时号为白泉寺。
猛兽驯伏。
每有所依。
名华芬芳。
奇草蔓延。
隋末徙崇义精舍。
载迁丰德寺
尝因独坐。
护法神告曰。
彼清宫村。
净业寺地。
道可习成。
闻斯卜焉。
焚功德香。
行般舟定。
时有群龙礼谒。
若男若女。
化为人形。
沙弥散心。
顾盻邪视。
龙赫然发怒。
将搏攫之。
寻追悔。
吐毒井中。
知封闭。
人或潜开。
往往烟上。
审其神变。
或送异华一奁。
形似枣华。
大如榆荚。
香气馝馟。
又供奇果。
味甘色洁。
非人间所遇也。
有处士孙思邈
常隐于终南山
相接。
结林下之交。
每一往来。
议论终夕。
时天旱。
西域僧。
昆明池
结坛祈雨。
诏有司备香灯供具。
凡七日。
池水日涨数尺。
有老人夜诣求救。
颇形仓卒之状。
曰弟子。
昆明池龙也。
时之无雨。
乃天意也。
非由弟子。
西僧取利于弟子。
而欺天子言祈雨。
命在旦夕。
乞法力加护。
曰。
吾无能救尔。
尔可急求孙先生
老人至思邈石室。
冤诉再三。
律师示我。
故敢相投也。
曰。
我知昆明池龙宫。
有仙方三十首。
示余。
余乃救尔。
老人曰。
此方上界。
不许辄传。
今事急矣。
固何所吝。
少选。
捧方而至。
曰。
尔速还。
无惧番僧也。
自是池水大涨。
数日溢岸。
西僧术尽。
西明寺初就。
上座
三藏奘师至止。
诏与翻译。
贞观中
西明寺行道。
足跌。
前有物扶持。
履空无害。
熟视之。
乃少年也。
遽问。
何人。
中夜在此。
少年曰。
某非常人。
即毗沙门天王之子那吒也。
法之故。
拥护久矣。
曰。
贫道修行。
无事烦太子
太子威神。
自在西域
有可作佛事者。
愿为致之。
太子曰。
某有佛牙宝掌
俄授于
保录供养焉。
复次庭除。
有一天来。
礼谒。
曰。
律师当生睹史天宫。
持物一苞。
云是棘林香。
后十旬安坐而化。
门人窆于坛谷石室。
其后树塔三所。
高宗下诏。
令饰图写宣之(著续高僧传)。
辛君昌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陇西狄道人
太宗贞观初邛州刺史
八年,为润州刺史
官至魏州刺史
谥靖
释善伏初唐 ? — 66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60 【介绍】: 法名或作等照
唐僧。
常州义兴人俗姓蒋
生即白首。
五岁出家。
布衣蔬食,日诵经卷,目睹七行,一闻不忘。
太宗贞观三年刺史追充州学,乃日听俗讲,夕思佛义。
后周游诸方,历参名师,归住润州桑梓山行慈悲观。
寻被除名,复往常州
高宗永徽二年,被括还家,乃入山修苦节。
后卒于衡岳
释善伏
一名等照
姓蒋
常州义兴人
生即白首。
性知远离。
五岁于安国寺才法师边出家。
布衣蔬食日诵经卷。
目睹七行一闻不忘。
贞观三年
窦刺史闻其聪敏追充州学
因尔日听俗讲夕思佛义博士责之。
对曰。
岂不闻乎。
行有馀力所以博观。
如不见信请问前闻。
乃试之一无所滞。
重为联类佛教两用疏通。
于是学馆倾首。
何斯人之若斯也。
后逃隐出家。
志乐佛法。
欲罢不能。
忽逢山水。
淹留忘返。
斯因宿习非近学也。
苏州流水寺璧法师所。
听四经三论。
又往越州敏法师所。
周流经教颇涉幽求。
天台超禅师所。
示以西方净土观行。
因尔广行交桂广循诸州。
遇综会诸名僧。
咨疑请决。
又上荆襄蕲部。
信禅师
示以入道方便。
又往庐山远公净土观堂。
还到润州岩禅师所。
示以无生观。
后共晖二师。
入桑梓山行慈悲观。
又为鬼神受戒莫啖肉。
神又降巫者。
令召受戒。
巫者杀生祀神。
神打之次死。
降语曰。
吾已于伏阇梨受戒。
誓不食肉。
如何为吾杀生。
悯尔愚痴且恕汝命。
后更尔者必加至死。
自后诸祀永绝膻腥。
婺州二人。
同载绩麻为货至江神所。
一以蔬祭。
一欲杀生。
而未行。
其麻并湿。
前蔬祭麻并乾燥。
于是行人忌惮无敢肉祭。
故其授戒功验。
人神敬仰。
有陵犯者立见祸害。
江淮间屠贩鱼肉。
鹅鸭鸡猪之属。
受法开放。
市无行肆。
官人怪之。
义兴
素不信。
动众将加私度之罪。
昆季赂之。
其人忽即狗登绳床众蛇恼患不久除名往常州
筮之。
卦云。
由犯贤圣罪不可救。
其人得急就求免。
永徽二年
被括还家。
然志好出俗见家如狱。
复往山居。
苦节翘勤人不堪其忧也。
众又屯聚。
因为说法行慈。
不杀者佛教之都门也。
不能行之。
若讲礼而为倨傲耳。
又劝行六道供。
以先祖诸亡者无越此途。
又曰。
山有玉则草木润泉有龙则水不竭。
住处有三宝则善根增长。
常在伏牛山以虎豹为同侣。
食蚊虻为私行。
视前六尺未曾顾眄。
经中要偈口无辍音。
大约十五观四明论以为崖准。
显庆五年
行至衡岳
意欲求静返更屯结。
说法既久忽告曰。
一切无常气息难保。
夜深各散缘尽当离。
时不测其言也。
便返闭而坐。
尔夜衡州诸寺钟及笙管鸣声彻晓。
道俗咸怪。
至房关掩。
乃破而开之。
见伏端坐久终。
便以奏闻。
刘延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徐州彭城人
刘审礼从弟。
武周时润州司马
徐敬业润州延嗣刺史固守,城陷,劝降不屈,系江都狱。
敬业败,转汾州刺史
张休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幽州范阳人
起家石亭别将
玄宗朝,历县军司马州长史,至安禄山范阳节度使判官
肃宗朝,为润三州刺史
宝应元年,为卫尉卿、兼洪州刺史江西观察使
代宗即位,拜广州刺史岭南节度使
广德元年广州市舶使吕元一发兵作乱,弃城奔端州
王行果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洛阳人
弱冠任润州司兵参军丁父忧去职。
服阕,除宋州司户参军
高宗总章间,迁长安
丁母忧,哀恸而卒,年三十七。
孝行有名于时。
释昙璀初唐 631 — 692年2月6日
释昙璀
俗姓顾氏
吴郡人也。
肇国著姓其来弥光。
丞相有佐命之勋。
尚书有挺济之誉。
衣冠鼎胄。
太岳峻岱峰之高。
令问徽猷。
江汉为南国之纪。
星象降精灵祇效祉。
德备胎教香符梦徵。
玄圭应上圣之祥。
神宝蓄河汾之气。
特受异准生而不凡。
襁褓之日而童蒙来求。
佩觿之时而忘身殉道。
和敏而纯素。
温恭而克明
神器夙昭清风渐扇。
遂勉节出尘栖心物表。
金经秘藏一日万言。
不逾岁叙而大经淹通。
遂于晚年缅怀宗匠。
始事牛头山融大师
醇懿瑰雄。
东夏达磨欤。
梵幢宝柱大海津。
梁目以上根。
乃诲之。
曰色声为无生之鸩毒。
受想是至人之坑阱。
致远多泥。
子不务乎。
默而审之。
直辔独上餐甘露味饮蒲萄浆。
犹金翅不食异类帝释无共鬼居。
乃晦迹钟山断其漏习。
养金刚定趣大能位。
纳衣空林多历年所。
淮南导首广陵觉禅师
江左名德建业如法师
咸杖锡方来降心义体。
握珠怀宝虚往实归。
则天皇母临朝龚行佛事。
高其道业周勤诏书。
栖霞约法师梵门之秀杰。
躬以敦劝朝天抗诏。
皇明恐未然也。
曰。
岐伯帝舜之师。
干木谢文侯之命。
玄畅以善论而抗宋主。
惠远不下山而傲齐后。
彼何人哉。
由是遁北𭚖。
踰东冈。
考槃云冥。
后止于竹林之隩。
葺宇簋缶而告老焉。
既而绍列圣之鸿徽。
继前贤之能事。
翼亮皇梵保宁天人。
俄端然入定七日而灭。
春秋六十二。
是岁天授三年二月六日也。
翌日天竺法火化遗骸。
收灰建塔。
士庶含酸悉皆号恸。
门弟子僧感僧頵等。
刻石纪事奉全师礼。
正议大夫使持节润州刺史汝南郡升。
向风遐想悦而久之。
褒德尚贤赞成厥美焉。
郑孝本初唐 632 — 69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32—698 【介绍】: 荥阳开封人
始以明经高第,授润州参军,迁泗州虹县,考课第一,诏嘉之。
蒲州虞乡
高宗永淳中,为雍州鄠县,时大饥,布德恤灾,劝农耕桑,时称善政
平州刺史洛州司马,改贝州刺史,官至沧州刺史,皆有能名。
致仕卒。
窦德妃初唐 ? — 693
简介
昭成顺圣皇后本姓窦氏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市)人。
唐睿宗李旦妃嫔,莘国公窦诞的孙女,润州刺史太尉窦孝谌的女儿。
姿容婉顺,动循礼则。
嫁给相王李旦,册封孺人
光宅元年(684年)唐睿宗第一次即位,册封德妃,生下唐玄宗李隆基金仙公主玉真公主
长寿二年(693年),被诬使用巫蛊之术,诅咒武则天,遇害于嘉豫殿。
景云元年(710年),作为太子李隆基生母,追封皇后谥号昭成,招魂安葬于东都城南,号为“靖陵”,设置仪坤庙祭祀。
唐玄宗即位追尊为昭成顺圣皇后,祔葬于桥陵
窦孝谌初唐 ? — 69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694 【介绍】: 河南洛阳人
窦诞少子。
女为睿宗昭成皇后
武则天时,历太常少卿润州刺史
武周长寿二年,妻庞氏为酷吏所陷,诬与昭成后厌蛊咒诅,孝谌坐贬罗州司马
卒贬所。
于知微初唐 635 — 71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35—713 【介绍】: 京兆三原人字辩机
于立政子。
高宗永徽元年补弘文生。
累迁岐州岐山
丁忧后,授魏州贵乡
入为夏官郎中
出为许州司马,历蒲、润三州长史
武周长寿二年,授鄂州刺史
改道、利、果三州刺史
神功年间,为恒、阆二州刺史
久视元年,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
长安年中,历常州刺史雍州司马绛州刺史,入为太子左庶子,迁太仆少卿,出为兖州都督
睿宗景云二年封东海郡公检校鸿胪少卿
释法持初唐 639 — 702年9月5日
释法持
俗姓张氏
润州江宁人也。
仪貌邕肃肤体至
幼而弃俗长事明师。
天机内发识浪外澄。
年十三闻黄梅忍大师
特往礼谒。
蒙示法要。
领解幽玄。
后归青山重事方禅师
更明宗极。
命其入室传灯继明。
绍迹山门大宣道化。
方既出山凡是学众咸悉从其咨禀心要。
声价腾远海内闻知。
数年之中四部依慕。
黄梅谢缘去世。
谓弟子玄赜曰。
后传吾法者可有十人。
金陵法持即其一也。
是知两处禅宗重代相袭。
后以法眼付门人智威
长安二年九月五日终于延祚寺。
遗嘱令露骸松下饲诸禽兽。
令得饮食血肉者发菩提心。
其日空中有神幡数首。
从西而来绕山数转。
众人咸见。
先居幽栖故院竹林变白。
报龄六十有八矣。
李峤唐初 646 — 71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45或646—714或715 【介绍】: 赵州赞皇人字巨山
年二十,擢进士第,举制策甲科。
累迁给事中
武则天时来俊臣狄仁杰狱,复验,辩其无罪,忤旨,出为润州司马
旋入为凤阁舍人,文册大号令,多委其主之。
圣历初,与姚崇偕迁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俄转鸾台侍郎,依旧平章事监修国史
中宗神龙初,贬通州刺史,数月即召回,旋又拜相。
睿宗即位,再被贬,寻以年老致仕。
玄宗时庐州别驾卒,年七十。
工诗文,与苏味道齐名,并称苏李,又与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号文章四友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46—715? 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
弱冠登进士高宗上元二、三年(675、676)间,举制策甲科,历任高宗武后中宗睿宗四朝。
高宗时奉命宣谕岭南、严二州,叛者尽降,高宗甚嘉之。
酷吏来俊臣构陷同平章事狄仁杰知御史大夫事李嗣真等,李峤挺身直其枉状,忤旨出为润州(今江苏镇江)司马。
后以文章受知武后,三度拜相,并领修《三教珠英》。
中宗复位,以附会张易之兄弟,出为豫州刺史
景龙三年(709)特进守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睿宗即位(710),出为怀州刺史,寻以年老致仕。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
富才思,有所属缀,人辄传讽”,张说五君咏》誉其“才华乃天授,……新诗贯宇宙”。
曾与杜审言骆宾王苏味道崔融诸人唱和,跻身初唐诸名家间,颇善乐府歌行,长篇流畅而见情韵。
其诗注本有今人徐定祥《李峤诗注》。
《杂咏》诗120首曾单行,玄宗天宝时张庭芳作注,有日本《佚存丛书》本,日本又存古钞本数种。
全唐诗》存诗5卷。
《全唐诗逸》补诗6首,然一作李桥。
《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3首,断句2。
郑谌唐 652 — 73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52—735 【介绍】: 荥阳开封人字叔信
弱冠第明经,授润州参军
历任齐、、定、洛四州掾,转安邑尉氏江都伊阙县令,入为符玺郎
复任、许三州州佐,归、、莱三州刺史,官至青州刺史,致仕。
岑仲休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阳棘阳人
岑羲弟。
武则天圣历中润州溧水,有善政。
睿宗时,官至商州刺史
毕构初唐 ? — 71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716 【介绍】: 河南偃师人字隆择
进士第
左拾遗中书舍人、同、陕四州刺史,迁益州长史
中宗景龙末召拜御史大夫封魏县男
会平诸韦,治其党,详比轻重,皆得其情。
河南尹李杰,皆一时选,世谓毕李。
复为益州长史
睿宗时吏部尚书,徙广州都督
玄宗时河南尹,进户部尚书
卒谥景
马怀素唐 659 — 71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润州丹徒人字惟白
少师李善,博通经史。
进士第,又登文学优赡科。
累迁左台监察御史
武周长安中,张易之使人诬崔贞慎等谋反,武后怀素按之,怀素执不从,贞慎等乃免。
玄宗开元初户部侍郎封常山县公,三迁秘书监,兼昭文馆学士
卒年六十。
谥文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59—718 字惟白一字贞规润州丹徒(今江苏丹徒)人,客居江都(今江苏扬州)
少师李善
年十五,举孝廉。
弱冠,登文学优赡科,补郿县
入授麟台正字
长安中,累迁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转吏部员外郎
景龙中,进考功员外郎、修文馆直学士,擢中书舍人
后历虢州刺史
开元初,历刑部户部侍郎,徙光禄卿,迁左散骑常侍,累封常山县公
五年(717)改秘书监,兼昭文馆学士,奉诏编次群书,未成而卒。
润州刺史谥曰文
生平见《旧唐书》、《新唐书》本传、《故银青光禄大夫马公墓志铭》。
怀素自少博览经史,属文,《全唐诗》存诗12首,多奉和应制之作。
怀素字惟白
润州丹徒人
进士
又应制举。
文学优赡科。
开元初户部侍郎
银青光禄大夫
封常山县公
三迁秘书监昭文馆学士
卒年六十。
润州刺史
谥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