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浙江省” 相关资源
诗文库115891
人物库48869
活动25897
人物库 唐朝
何仙姑
全唐诗续补遗
仙姑增城何泰女。
唐开耀间,紫云绕室,顶有六毫。
四岁能举一钧。
事亲孝,性静柔,游罗浮为仙。
今有祠在增城县南,有井尚存,即其旧宅。
唐赐仙姑朝霞帔一袭。
原案:《太平广记》:广州有何二娘,以织鞋为业。
后飞去上罗浮山为仙。
唐开元中敕令黄门使往广州求何氏,得之。
后又踊身而去,不知所之。
《孔氏六帖》:增城何氏女,有神仙之术云云。
《舆地纪胜》:女仙中增城何氏女下有何仙云。
会仙观记》:昔有何仙居此,食云母。
唐景龙中白日升仙。
窃疑何二娘、何氏女、何仙乃一人,即世俗八仙中之何仙姑也。
今按:《古今图书集成神仙部》及《中国人名大辞典》又杂引《安庆府志》、《歙县志》、《祁阳县志》、《浙江通志》及《福建通志》,各有异说。)
刘慎虚
唐诗汇评
刘慎虚,生卒年不详,字全乙江东(今江苏南部浙江一带)人。
或云洪州(今江西南昌)人。
开元十一年进士第;又登宏词科,授校书郎
孟浩然王昌龄友善。
虽有文章盛名,竟流落不偶。
天宝中年
全唐诗》存诗一卷。
李华唐 715 — 774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15?—774 字遐叔排行三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
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进士及第天宝二年(743)博学宏词科
历仕秘书省校书郎监察御史右补阙
安史乱时,奉母避乱,为叛军所虏,受伪凤阁舍人职。
两京既复,贬为杭州司户参军
肃宗上元二年(761)左补阙,加司封员外郎
代宗广德二年(764)李岘领选江南,辟入幕,任检校吏部员外郎翌年因病弃官,客隐楚州
大历九年(774)卒。
生平见梁肃《为常州独孤使君李员外文》、新旧《唐书》本传。
其为盛唐著名古文家,与萧颖士齐名,世称“萧李”。
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李华前集》10卷、《中集》20卷,今佚。
后人辑其佚文,成《李遐叔文集》4卷。
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3首,断句2。
唐诗汇评
李华(715—774)字遐叔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
开元二十三年(735),登进士第天宝二年(743),又登博学宏词科
十一载监察御史,改右补阙
安史知己,哥舒翰潼关,表掌书记潼关破,走邺,欲奉老母南逃,被俘受伪职。
两京收复,贬杭州司功参军
上元中诏授左补阙广德中,加司封员外郎,自伤节隳亲亡均告病不赴。
李岘领选江淮,召入暮府,擢检校吏部员外郎
因病云官,隐居山阳,卒。
工文,与萧颖士齐名,世称“萧李”,为韩、林先驱。
有《李华前集》十卷,《中集》二十卷,已佚。
后人辑有《李遐叔文集》四卷行世。
全唐诗》编诗一卷。
字遐叔
赵州赞皇人
开元二十三年进士
天宝中累转侍御史礼吏二部员外郎
禄山京师
伪署为凤阁舍人
贼平。
杭州司户参军
上元中左补阙司封员外郎召。
不拜。
李岘领选江南
表置幕府
检校吏部员外郎
大历初卒。
僧皎然唐 720 — 80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
吴兴人
俗姓谢字清昼
谢灵运十世孙。
幼入道,肄业湖州杼山,与陆羽同居妙喜寺,为莫逆之交。
颜真卿刺史,集文士撰《韵海镜源》,皎然预其论著,至是声价藉甚。
李端在匡狱,依止称门生。
一时名公,俱相友善。
登戒于灵隐
文章隽丽,当时号为释门伟器
贞元中卒。
有《诗式》及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20?—798前 字清昼,晚年以字行,俗姓谢湖州长城(今浙江长兴)人。
自称谢灵运十世孙,实为谢安十二世孙。
玄宗天宝三载(744)前后出家于润州江宁长干寺七载登戒于常州福业寺。
天宝后期曾漫游各地名山,安史之乱后定居湖州,与历任州县长吏、过往士大夫及江南隐士词客交游唱酬不绝。
曾与刘长卿李季兰陆羽朱巨川阎伯均灵澈刘禹锡孟郊陆长源韦应物等人唱酬。
其唱酬活动之最著称者在大历八年十二年(773-777)颜真卿时刺湖州,召集包括皎然在内共32位文人修撰韵编类书《韵海镜源》,并以颜、皎为中心,形成一个多达95人之联唱诗人群,其唱和作品结集为《吴兴集》10卷。
受其师守真影响,皎然对律宗、天台宗、密宗、南北禅宗兼收并蓄,自大历后期起则日益倾心于南宗禅。
生平事迹见《宋高僧传》本传,今人贾晋华有《皎然年谱》。
文章清丽,诗名甚著,并长于诗歌理论。
有《昼上人集》(又题《皎然集》、《杼山》)10卷,于頔编于贞元八年,今存。
另著有论诗著作《诗式》5卷,今存;《诗议》(一作《诗评》)3卷,今存1卷。
又有《儒释交游传》、《内典类聚》40卷、《号呶子》10卷、《茶诀》1篇,今皆不传。
全唐诗》存诗7卷,另收其所参与联句诗22首,《全唐诗续拾》补2首。
唐诗汇评
皎然(约720-约800),俗姓谢,晚年字清昼湖州长城(今浙江长兴)人。
早年勤学,出入经史百家,中年暮神仙。
玄宗时,曾访名山,游长安,千王侯。
后隐庙霅溪,皈依佛教。
杭州灵隐僧守直受戒。
复居湖州杼山妙喜寺,与陆羽吴季德李㟧皇甫曾崔子向等交游。
颜真卿湖州,修《韵海镋源》,皎然亦襄其事。
历任湖州刺史崔论卢幼平陆长源于頔等,俱与之交游唱和。
工诗、著述甚多,与清江并称“会稽二清”。
贞元五年(789),撰成《诗式》五卷,乃唐代较系统之诗论专著,今存。
八年集贤院征其文集,刺史于頔编其诗文十卷,纳之。
有《杼山》(一名《皎然集》)十卷行世。
全唐诗》编诗七卷。
清昼字皎然
俗姓谢氏
宋灵运十世孙。
吴兴兴国寺
有诗名。
刺史颜真卿诸名士酬唱。
预撰韵海镜源。
贞元中
敕写其文集入秘阁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字如昼
吴兴长城人
姓谢氏
康乐侯灵运十世孙也。
幼负异材。
不为世俗所羁绊。
遂削染。
登具于灵隐戒坛
复依守真律师
究毗尼学。
儒编老什。
靡弗臻其极。
尤工著述。
辞章俊丽。
吟咏尤造微赜。
会稽灵彻钱塘道标齐名。
故时谚曰。
越之彻洞冰雪。
杭之标摩云霄。
霅之能清秀。
中年遍访禅席。
南能北秀之指。
皆所参扣。
贞元初
东溪草堂
叹曰。
使虽有仲尼之博识。
胥臣之多闻。
终朝目前矜道侈义。
适足以自挠性真。
岂若孤松片云。
蒲团相对。
无言而意得。
至静而神谐者哉。
于是作文谢遣笔砚。
遁居杼峰
五年五月
会前御史中丞李洪
河北负谴。
再移守吴兴
一见语合。
请益宗乘大略。
异日汎论及诗。
皎命门人出藁一卷以视。
且言近日废置之故。
惊曰。
向尝读沈约品藻。
慧休翰林
庾信诗箴。
三子所论。
殊不及此宜益自力。
以鼓舞天下。
而乃中辍。
以弃其成可乎。
每夜施鬼神食。
旧居京之兴国寺。
军吏沈钊德清人
暮乘马抵骆驼桥
月色如练。
见数人盛衣冠立。
钊问其故。
曰项东兴国寺皎公。
脩斋召我耳。
长城赳卒钱沛。
泊舟吕山南。
见数百人。
持食负帛。
笑语而过。
问之则曰。
赴皎公斋归。
后终于抒峰。
皎平生所交游士大夫。
则有韦应物卢幼平季德李萼皇甫曾梁肃薛逢吕渭杨达陆羽
其制作。
则有号呶子十卷。
内典类聚四十卷。
儒释交游传。
外有韵海二十卷。
相国于公頔。
鲁公颜真卿所脩。
而皎寔裨其行云。
释皎然
名昼
姓谢氏
长城人
康乐侯十世孙也。
幼负异才性与道合。
初脱羁绊渐加削染。
登戒于灵隐戒坛守直律师边听毗尼道。
特所留心于篇什中。
吟咏情性。
所谓造其微矣。
文章俊丽。
当时号为释门伟器哉
后博访名山。
法席罕不登听者。
其兼攻并进。
子史经书各臻其极。
凡所游历京师则公相敦重。
诸郡则邦伯所钦。
莫非始以诗句牵劝令入佛智。
行化之意本。
在乎兹。
及中年谒诸禅祖了心地法门。
与武丘山元浩会稽灵澈为道交。
故时谚曰。
能清秀。
贞元初居于东溪草堂
欲屏息诗道非禅者之意。
而自诲之曰。
借使有宣尼之博识胥臣之多闻。
终朝目前矜道侈义。
适足以扰我真性。
岂若孤松片云禅座相对无言而道合至静而性同哉。
吾将入杼峰与松云为偶所著诗式及诸文笔并寝而不纪。
因顾笔砚曰。
我疲尔役尔困我愚。
数十年间。
了无所得。
况汝是外物何累于人哉。
住既无心去亦无我。
将放汝各归本性。
使物自物不关于予。
岂不乐乎。
遂命弟子黜焉。
至五年五月会前御史中丞李洪河北负谴再移为湖守。
初相见未交一言。
恍若神合。
素知公精于佛理。
因请益焉。
先问宗源次及心印。
公笑而后答。
他日言及诗式。
具陈以宿昔之志。
公曰不然。
固命门人检出草本。
一览而叹曰。
早年曾见沈约品藻慧休翰林庾信诗箴。
三子所论殊不及此。
奈何学小乘褊见以宿志为辞邪遂举邑中辞人吴季德
常侍均之后。
其文有家风。
予器而重之。
陆鸿渐为莫逆之交。
相国于公頔颜鲁公真卿
命裨赞韵海二十馀卷。
好为五杂徂篇。
用意奇险实不忝江南谢之远裔矣。
清净其志高迈其心。
浮名薄利所不能啖。
唯事林峦与道者游。
故终身无惰色。
又兴冥斋盖循燋面然故事施鬼神食也。
旧居州兴国寺。
起意自捐衣囊施之。
尝有军吏沈钊。
德清人也。
从州出乘马到骆驼桥
月色皎如。
见数人盛饰衣冠。
钊怪问之。
如何到此。
曰项东兴国寺然公修冥斋。
在兹伺耳。
钊翌日往覆。
果是鬼物矣。
又长城赳胥钱沛。
行役泊舟吕山南。
见数十百人得非提食器负束帛怡然语笑而过。
问其故云。
师斋来。
颜鲁公为刺郡。
早事交游而加崇重焉。
以贞元年终山寺。
有集十卷。
于頔序集。
贞元八年正月敕写其文集入于秘阁
天下荣之。
观其文也亹亹而不厌。
合律乎清壮。
亦一代伟才焉。
生常与韦应物卢幼平吴季德李萼皇。
甫曾梁肃崔子向薛逢吕渭杨逵
或簪组。
或布衣。
与之交结必高吟乐道。
道其同者则始定交哉。
故著儒释交游传及内典类聚共四十卷号呶子十卷。
时贵流布。
元和四年太守范传正会稽释灵澈
同过旧院。
影堂伤悼弥久。
遗题曰。
道安已返无何乡慧远来过旧草堂。
余亦当时及门者。
共吟佳句一焚香。
其遗德后贤所慕者相继有焉。
黄州大石山释福琳
姓元氏
荆州人也。
父为襄阳判司
素崇释氏。
幼好佛门恒循检操。
早知割爱。
就玄静寺谦著师下剃染登满足法已。
躬礼荷泽祖师乃契真心。
后至黄陂营舍。
终成大院安集四方禅侣。
终时年八十二。
兴元二年四月入塔。
作品评论
权德舆《送灵澈上人庐山回归沃州序》
吴兴长老昼公,撰六义之精英,首冠方外。
于顾《释皎然抒山集序》
吴兴开士释皎然字清昼,即康乐之十世孙,得诗人之奥旨,传乃祖之菁华,江南词人,莫不楷范。
极于缘情绮靡,故辞多芳泽:师古兴制,故律尚清壮。
其发明之理,则深契真如,又不可得而思议也。
吴兴僧昼字皎然,工律诗。
尝谒韦苏州,恐诗体不合,乃于舟中抒思,作古体十数篇为贽。
韦公全不称赏。
极捻。
明日,写其旧制献之。
韦公吟咏,大加叹咏,因语云:“师几失声名。
何不但以所工见投,而猥希老夫之意?
人各有所得,非卒能致。
大伏其鉴别之精。
韩滉唐 723 — 78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23—787 【介绍】: 京兆长安人字太冲
韩休子。
通《》、《春秋》,好鼓琴,善书画。
肃宗至德时,为吏部员外郎,簿最详致。
代宗大历六年,以户部侍郎判度支,清勤检辖,帑藏稍实。
德宗时,除镇海军节度使,安辑百姓,均其租税,境内称理。
帝走奉天,淮、汴震骚,训士卒,完靖东南。
又调发粮帛以济朝廷,当时赖之。
贞元初,加检校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江淮转运使封郑国公
刘玄佐不朝,汴州讽之,为办装犒军,玄佐遂入朝。
卒谥忠肃
工书法,得张旭笔法。
善画人物及农村风物,绘牛、羊尤佳。
画有《五牛图》、《文苑图》等传世。
撰有《春秋通》等。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23—787 字太冲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玄宗天宝中以荫入仕,历同官主簿
肃宗至德元载(756)避地山南,历山节度判官等。
乾元二年(759)入朝任殿中侍御史,累迁尚书右丞
代宗大历六年(771)户部侍郎判度支,与刘晏分领诸道财赋
德宗建中元年(780)出任浙江东西观察使
德宗奔奉天转输江南粟帛,朝廷赖之。
贞元元年(785)同平章事江淮转运使
二年封晋国公三年二月卒。
生平见顾况韩公行状》,新、旧《唐书》本传。
工诗文,善书画,精《易象》、《春秋》。
其浙西幕中多用能文善画之士,时时唱和。
全唐诗》存诗3首。
字太冲
宰相休子。
以荫授左威卫骑曹参军
至德初累迁祠部考功吏部员外郎
大历中太常卿
镇海军节度使
封南阳郡公
贞元元年检校左仆射同平章事
进封郑国公
二年改封晋国
度支诸道盐铁等使。
三年以疾薨。
年六十五。
太傅
谥曰忠肃
袁晁唐 ? — 764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袁晁 宝胜 762年八月—763年四月
简介
袁晁(?-764年)又名袁晁唐朝时江南民变领袖台州(今浙江临海)人。
刘赞唐 727 — 79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27—796 【介绍】: 徐州彭城人字公佐
刘汇子。
少以门荫入仕,累授鄠县
代宗初,杨炎荐之,累授侍御史浙江观察判官
德宗建中中为相,擢为歙州刺史,迁常州刺史,以勤干闻。
贞元三年,再迁宣州刺史宣歙池都团练观察使
不知书,但以强猛立威。
在宣十余年,厚敛殖货,务贡奉以希恩,子弟皆亏庭训,人士鄙之。
卒谥敬
崔寓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博陵人
玄宗天宝中,历知杂侍御史吏部员外郎郎中
肃宗至德二载,自江夏太守会稽太守
旋迁给事中
乾元二年,自御史中丞都统浙江淮南节度处置使
入为尚书右丞
上元元年,为蒲州刺史、蒲同等州节度使
代宗广德二年,诏征河中兵讨吐蕃,将发,军众喧噪,劫及百姓家财殆尽,不能禁。
入为吏部尚书
永泰二年,授太子少傅
王纬唐 728 — 79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并州太原人字文卿
善属文。
明经
长安
代宗大历中,与李佖俱为江西观察使路嗣恭判官,佖见恶于元载嗣恭希意欲杀之,解免。
及佖执政,奏于己有私恩,德其报之,进给事中,又擢浙江观察使
德宗贞元十年,加御史大夫兼诸道盐铁转运使
裴延龄,改检校工部尚书
性勤俭,居官清白,而伤于苛碎。
卒年七十一。
吴筠中唐 ? — 77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8 【介绍】: 华州华阴人字贞节
通经义,善文辞。
进士不中,隐居南阳倚帝山为道士
玄宗天宝初召至,敕待诏翰林
献《玄纲》三篇。
每开陈,皆名教世务,以微言讽帝,帝重之。
高力士短之于帝,遂固求还嵩山
后东入会稽剡中卒,弟子谥为宗玄先生
善诗,有集。
唐诗汇评
吴筠(?
-773),字贞节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人。
年十五,向道,隐居南阳倚帝山。
后被徵召人京,度为道士,居嵩山,受学于冯齐整。
天宝中玄宗诏至,敕待诏瀚林,苦求还山。
无何,安史乱起,乃避地江南,柄隐于庐山越州等地。
大历末,卒于宣城
门人私谥曰宗玄先生
善为诗。
有《吴筠集》一卷,已佚。
后人辑有《宗玄》三卷行世。
全唐诗》编诗一卷。
作品评论
旧唐书本传
允善著述,在剡与越中文士为诗酒之会,所著歌篇,传于京师……尝于天台、剡中往来,与诗人李白孔巢父诗篇酬和,逍遥泉巧,人多从之。
僧智藏中唐 741 — 81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1—819 【介绍】: 唐僧。
西印度种族,世居庐陵
俗姓皮
精律藏。
代宗大历三年豫章,因隶名天宫寺
德宗贞元中会稽,于杭乌山顶筑小宝安禅。
有《华严经妙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本西印土人
入华冒姓皮氏
其先尝官庐陵
因占籍焉。
少辞尘俗。
从林下游。
留心三学
而尤善律藏。
大历三年
隶名豫章天宫寺
众请登坛秉法。
每升座提唱。
辨名理。
析微言。
堂盈席满。
听者无厌。
时号律虎
贞元中
大寂禅师警策有省。
遂筑室于会稽之杭坞山。
著法华经妙义。
学者归焉。
元和十四年二月
无疾而卒。
寿七十九。
塔舍利于院之北峰
俗谓杭坞为杭乌。
盖声之讹尔。
释智藏
姓皮氏
西印度种族。
祖父从华世居官宦。
后侨寓庐陵
少入精舍睹像设之繁。
乃陋俗求真。
而于三学各所留心。
唯律藏也。
最为精敏。
大历三年豫章
因隶名天宫寺
众恳命临坛秉度。
时仰炮炰号为律虎
每登法座提唱毗尼。
堂盈席满听受无厌。
辩名理析微言。
连环可解也。
贞元中大寂禅师
笃明心要。
及游会稽杭乌山顶筑小室安禅。
乃著华严经妙义。
宣吐。
亹亹学者归焉。
至元和十四年二月无疾而终。
报龄七十九。
焚收舍利圆净者。
建塔于院北峰焉。
杭乌山者越俗言讹。
合言嵨。
浙江所渡。
古用杭筏到岸杭。
故云嵨也。
强蒙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
代宗大历中江南隐士。
大历八、九年(773、774)在湖州,参预颜真卿、皎然等数十人之联唱,后结集为《吴兴集》10卷。
有关事迹散见皎然《强居士传》、颜真卿等《登岘山李左相石尊联句》、《国史补》卷下。
能诗,精《论语》,善医术。
全唐诗》存联句1首。
潘述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湖州(今属浙江)人。
排行十五
曾任湖州长城丞,与皎然唱酬甚密。
代宗大历八、九年(773、774)在湖州,预撰颜真卿所主编之大型类书《韵海镜源》,并参预颜真卿、皎然等数十人之联唱,后结集为《吴兴集》10卷。
大历中曾应宏词试未第。
事迹散见颜真卿湖州乌程杼山妙喜寺碑铭并序》、卢纶《送潘述宏词下第归江南》等。
工诗好佛。
全唐诗》存联句11首,《全唐诗外编》补联句1首。
韩浚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江东(今江苏南部浙江)人。
代宗大历九年(774)进士第
事迹见《唐诗纪事》卷三一。
全唐诗》存诗1首。
李端中唐 ? — 78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赵州人
进士第
工诗,为大历十才子之一。
校书郎移疾江南,授杭州司马
有诗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85? 字正己排行二赵州(今河北赵县)人。
李嘉祐从侄。
少时慕神仙,曾居嵩山学道。
代宗大历五年(770)进士第,授秘书省校书郎
后因病辞官,居终南山草堂寺
德宗建中年间出为杭州司马,不知所终。
生平见《旧唐书·李虞仲》附、《唐才子传》卷四。
今人傅璇琮有《李端考》。
为“大历十才子”之一,才思敏捷,曾在驸马郭暧筵上立成七律二首,人以为宿构(《国史补》卷上)。
其诗多酬赠送行之作,感叹身世,又多出世之思,情调低沉,然遣词造语洗练洒脱,有俊逸之气。
十才子多以五律见长,李端兼擅七言歌行,《赠康洽》、《胡腾儿》、《瘦马行》等篇颇得李颀神韵。
《听筝》、《拜新月》生动传神,广为传诵。
乔亿以为诗“思致弥清,径陌迥别,品第在卢允言司空文明之上”(《大历诗略》卷四)。
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其诗3卷。
全唐诗》存诗3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断句4。
唐诗汇评
李端,生年年不详,赵州(今河北赵县)人。
李嘉祐从侄。
大历五年(770)进士第,授秘书省校书郎
以病辞官,居终南山草堂寺
出为杭州司马
卒于建中贞元之标。
为诗工捷,为“大历十才子”之一。
有《李端诗集》三卷。
全唐诗》编诗三卷。
朱长文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江南诗人。
德宗建中元年(780),在湖州,与皎然、裴澄同送梁肃归朝。
事迹见《唐诗纪事》卷二八。
全唐诗》存诗6首,断句2句。
庄南杰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或疑庄南杰字英才(《全唐诗续补遗》卷一〇)。
(今浙江一带)人。
进士第
贾岛同时,曾从受学。
事迹略见《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九、《唐才子传》卷五。
工乐府杂歌。
辛文房谓其“诗体似长吉(李贺),气虽壮遒,语过镌凿”。
“不出自然,亦一好奇尚僻之士耳”。
全唐诗》存诗9首。
李嘉言《全唐诗辨證》谓《全唐诗》卷七八五无名氏诗自《春二首》以下至《伤哉行》,17首诗俱当属庄南杰,去其重出1首,为16首。
然此说无确證。
《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断句1。
释宝达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杭州灵隐寺僧也。
素以持诵秘祝。
获效于世。
故其所居之院。
有印沙床照佛鉴等法器。
浙江之潮。
视天下尤险壮。
秋高气盛。
则波涛湍激。
至败堤防。
冒城郭。
为生民患。
于是祷禳之。
忽夜见伟人玄冠朱衣。
拥徒从造前。
曰。
弟子之伍员也。
昔以复仇雪耻之志。
寓愤怒于天地间。
以隳凌品汇。
则其获谴诃于善类多矣。
兹赖师以慈悯悲悼之诚。
使患解脱缠盖。
则庶几以升济矣。
言讫而隐。
后西岸果沙涨。
人谓所感致焉。
释宝达者。
不知何许人也。
遁是名山高乎道望。
号刹利法师
以持密咒为恒务。
其院中有印沙床照佛鉴。
往者浙江也。
惊涛巨浪为害实深。
其潮大至则激射今湖上诸山焉。
哀其桑麻之地悉变为江。
遂诵咒止涛神之患。
一夜江涛中有伟人。
玄冠朱衣导从甚繁而至。
曰。
弟子是吴伍员
复仇雪耻者。
非他人也。
师慈心为物。
已闻命矣言讫而灭。
明日寺僧怪问。
昨夜车马之喧为谁。
具言其事。
其冥感神理多此类也。
自尔西岸沙涨弥年。
还为百姓殖利。
时所推称翕然敷化。
后罔知所终。
系曰。
印沙床者何。
通曰。
有道之士居山必非宝器。
疑其范筑江沙巧成坐榻欤。
照佛鉴者何。
通曰。
即鉴灯耳。
以其陆鸿渐贞元中多游是山述记。
师节俭而明心之调度也。
僧寰中唐 780 — 86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80—862 【介绍】: 唐僧。
河东蒲坂人俗姓卢
早举甲科,母丧服阕,往北京童子寺出家。
初隐南岳常乐寺,后居杭州大慈山
山素缺水,有二虎以爪跑地,泉自涌出,因名“虎跑泉”。
道者众。
懿宗咸通中卒,敕谥性空大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姓卢氏
河东蒲阪人。
少为书生。
年二十五。
偕计甲科。
然未惬所志。
欲再试礼部
而适丁母忧
因庐墓所。
服阕竟。
出家于北京童子寺
岁未二周。
而诸经通习。
遂造嵩岳
受具戒。
复淹贯律部。
后诣百丈山大智海公
而究见性之指焉。
俄结庵南岳常乐寺之绝顶。
谏议大夫崔公。
尤推重。
为别创方丈。
一日南泉至问。
如何是庵中主。
答云苍天苍天。
泉云苍天且置。
如何是庵中主。
答云会即便会。
莫忉怛。
泉拂袖去。
钱唐大慈山
山居浙江上。
地斥卤砂砾。
无所得水。
将去而他。
忽有虎跪地出泉。
甘洌可饮。
识者以为神。
而众亦大集。
上堂云。
山僧不会答话。
只能识病。
有一僧出前立云。
远有病么。
请师识。
便下座。
归方丈。
赵州问。
般若以何为体。
答云。
般若以何为体。
州大笑而出。
中明日见赵州扫地次。
问般若以何为体。
州置帚大笑抚掌。
便归方丈。
有僧辞往江西
云。
我劳汝得否。
僧云劳什么。
云劳汝将取老僧去。
僧云。
更有过于和尚者。
亦不能将去得。
便休。
其僧后举似洞山
山云。
阇梨争合恁么道。
僧云。
和尚作么生。
洞云将得。
洞又问其僧云。
大慈别有什么言句。
僧云。
有时示众云。
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
说得一尺。
不如行得一寸。
洞云我不恁么道。
僧云作么生道。
洞云。
说取行不得底。
行取说不得底。
会废教因民服。
徙戴氏引墅。
大中初
诏除前禁。
复仪相。
太守刘公加礼敬。
丛社之盛。
不减畴昔。
咸通三年二月十五日
嘱累毕。
怡然坐逝。
寿八十三。
腊五十四。
其冬克塔而窆焉。
师名寰中
姓卢氏
蒲坂人也。
生有异相。
其声如钟。
出家于并州童子寺
受心印于百丈海禅师
结茅于南岳
一日南泉至。
问如何是庵中主。
云。
苍天苍天。
泉云。
苍天且置。
如何是庵中主。
云。
会即便会。
莫忉忉。
泉拂袖而出。
赵州问般若以何为体。
云。
般若以何为体。
赵州大笑而出。
师明日见赵州扫地。
问般若以何为体。
赵州置帚。
附掌大笑。
师便归方丈。
师后住浙江大慈山
上堂示众云。
山僧不解答语。
只能识病。
又云。
说得一丈。
不如行取一尺。
说得一尺。
不如行取一寸。
时学者甚众。
山素缺水。
师拟飞锡。
夜梦神人告曰。
勿他之。
我移南岳小童子泉就师取用。
诘旦见二虎以爪跑于地。
泉自涌出。
味甘如饴。
僧自南岳至。
乃曰小童子泉涸矣。
东坡题诗云。
亭亭石塔东峰上。
此老初来百神仰。
虎移泉眼趁行脚。
龙作浪花供抚掌。
至今游人灌濯罢。
卧听空阶环佩响。
故知此老如此泉。
莫作人间去来想。
咸通三年三月十五日无疾而逝。
寿八十三。
腊五十四。
僖宗性空大师定慧之塔。
赞曰。
履践真实  心悟无际  南泉赵州  激扬酬对 居乏寒泉  虎跑以济  惟德斯彰  风清日丽
张祜唐 791 — 852
唐诗汇评
张祜(约791-约852),字承吉南阳(今属河南)人,一说清河(今属河北)人。
初寓居苏州
元和长庆中,漫游大河南北及江南各地。
尝以诗投谒节帅李愿李愬田弘正、名公韩愈裴度等,求汲引。
长庆末,赴杭州取解,受抑。
大和五年令狐楚表荐之,至京献诗三百首,无成而归。
会昌五年,往谒池州刺史杜牧,游宴唱和,甚为相得。
会昌末大中初,经州北游河阳滑州等地。
丹阳,卒。
工诗,元和中,即以宫体小诗得名。
同辈及后辈诗人令狐楚杜牧皮日休陆龟蒙等均极钦重。
有《张承吉文集》十卷行世。
全唐诗》编诗二卷,遗佚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