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唐朝
姚偓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同治萍乡县志》卷六作姚渥。
生平无考。
全唐诗》存《南源山》诗1首。
刘松唐末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字嵇美袁州(今江西宜春)人。
唐末进士,与同乡李咸用为友。
五代后,编次袁州人士自玄宗天宝以后诗470篇,为《宜阳集》6卷,今不存。
事迹据《新唐书·艺文志四》、李咸用《披沙集》卷三、卷五。
同治萍乡县志》卷六存《题九疑山》诗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张咸唐末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袁州(今江西宜春)人。
唐末登进士第
唐廪同时。
事迹见《登科记考》卷二七。
同治萍乡县志》卷四收其诗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唐禀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名或作廪
萍乡人
昭宗乾宁元年进士
官至秘书正字
有《贞观新书》。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一作廪,恐误。
袁州萍乡(今江西萍乡)人。
昭宗乾宁元年(894)进士第,尝任秘书省正字
事迹散见齐己《寄萍乡唐禀正字》诗、《新唐书·艺文志四》、《登科记考》卷二四。
齐己友善,己有诗赠之。
能诗善文。
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其《贞观新书》30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1首,《全唐诗外编》补诗3首。
僧伽跋摩
僧伽跋摩者。
康国人也。
少出流沙游步京辇
禀素崇信戒行清严。
檀舍是修慈悲在念。
显庆年内奉敕与使人相随礼觐西国大觉寺
于金刚座广兴荐设。
七日七夜然灯续明献大法会。
又于菩提院内无忧树下。
彫刻佛形及观自在菩萨像。
盛兴庆赞时人叹希。
后还唐国
又奉敕令往交阯采药。
于时交州时属大俭人物饿饥。
于日日中营办饮食救济孤苦。
悲心内结涕泣外流。
时人号为常啼菩萨也
才染微疾奄尔而终。
春秋六十馀矣。
释灵运
灵运师者。
襄阳人也。
梵名般若提婆
志怀耿介情存出俗。
追寻圣迹与僧哲同游戏南溟达西国
极闲梵语利物存怀。
所在至处君王礼敬。
遂于那烂陀画慈氏真容菩提树像。
一同尺量妙简工人。
赍以归广兴佛事。
翻译圣教实有堪能矣。
释无染
释无染者。
不委氏族何许人也。
中条山受业。
讲四分律涅槃经因明百法论。
善者从之。
恒念华严经。
至说诸菩萨住处东北方金色世界。
文殊菩萨与一万圣众。
从昔已来止住其中而演说法。
或现老人。
或为童子。
近闻佛陀波利西国来。
不倦流沙无辞雪岭。
而寻圣迹。
高宗朝至台山思量岭。
启告扣礼乃见老人。
即文殊也。
利虽云面接未决心疑。
令却往西国取经。
诣金刚窟入文殊境界。
于今不回。
古德既尔。
吾岂无缘乎。
乃从彼发迹遍访名公。
成遇禅宗穷乎理性。
或经法席探彼玄微。
贞元七年台山善住阁院
时有僧智頵台山十寺都检校守。
僧长之初也。
遂挂锡栖心誓不出山。
每念文殊化境非凡者之可胜。
岂宜懈怠。
即采薪供众。
即跣足登游。
春秋不移二十馀祀。
前后七十馀遍。
游历诸台睹化现金桥宝塔钟磬圆光莫穷其际。
且曰。
之鼠不知堂密中有美枞乎。
言更有愈于诸瑞。
吾得少未为足也。
最后于中台东忽见一寺。
额号福生。
内有梵僧数可万计。
从头礼拜递互慰劳。
见文殊亦僧也。
曰。
汝于此有缘。
当须众勿得唐捐。
有愿无行而已。
言讫化寺众僧寂无所睹。
叹而言曰。
睹兹灵异岂可徒然。
此危脆身有何久固。
乃遵言广兴供施。
每设一百万僧。
乃然一指以为记验焉。
渐及五百万数。
遐迩委输若海水之入归塘焉。
及千万供毕十指然尽。
迨开成中白大众曰。
吾于此山薄有因缘。
七十二遍游诸圣迹。
人所不到吾皆至止。
又不出兹山已报深愿。
幸莫大焉。
奈何衰老今春秋七十四。
腊五十五。
及存馀喘欲于中台顶上焚一炷香告辞十方如来一万菩萨。
或息我以死。
谁甘相代。
况诸人等并是菩萨门人龙王眷属。
莳栽善种得住此山。
夙夜精勤羁勒三业。
龙华三会共结要期。
此时下山勿有留难。
合掌曰珍重而去。
众初不喻其意。
皆言早回。
乃但携瓶锡惟爇名香。
遂命季氏赵华将蜡布两端粗麻一束香汁一斗于中台顶。
从旦至暮礼拜焚香。
略无暂憩。
都不饮食。
念佛虔诚声无间断。
已至深更。
赵氏怪其所以。
陟彼崔嵬见不移旧止转更精专。
谓赵曰。
吾有密愿汝与吾助缘不得相阻。
为取蜡布麻油将来缠裹吾身。
于夜半子时要然身供养诸佛。
吾若得道相度汝也。
赵氏谏之苦劝不止。
将布缠身披麻灌油。
从顶而炼。
言曰。
将吾灰骨当须飘散。
无使显异。
赵氏一从其命略无移改。
从顶而炼至足方仆矣。
赵氏叹曰。
昔闻药王然身。
今见上人。
奇哉痛哉。
后门人收真骨于梵仙山南起塔。
至今在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