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唐朝
僧法顺隋末唐初 557 — 640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姓杜氏
雍之万年人
年十八弃俗。
从因圣寺僧珍禅师出家。
魏氏。
素习定学。
先是京师之东有地亢爽。
俗号马头。
营而居之。
方鸠工。
善类子来。
倏就端绪。
有犬身黄足白。
然不知其所从至。
日衔负土木尤勤效。
时过中。
虽饥不食。
事闻。
诏所司日给米三升。
以旌异之。
及其毙。
则工亦告备矣。
端坐。
终日燕嘿自怡。
侍旁既久。
其神领意会之妙。
岂复可量哉。
尝化庆州之民设会。
始约五百人。
及期而至者加倍。
檀越有难色。
曰。
幸给之。
无忧也。
已而人皆厌足。
无所欠。
然亦不知其增益之自云。
牛马性本驯。
河江弘畅二张家所畜类。
抵齧莫能制。
过之。
二张以告。
即为说慈悲法。
抵齧顿息。
骊山地多虫蚁。
将领众坐夏其间。
而虑乏蔬茹。
乃圃而祷之。
莳种滋茂。
绝蠹蚀。
间示人以痈肿溃脓。
流血沾污。
而人之爱敬者。
甚而求吮之。
其次求拭之。
既愈。
而吮者之口。
拭者之帛。
香气久不散。
三原县民田萨埵者。
患生聋。
张苏者。
患生哑。
俱召使前。
而聋者能闻。
哑者能语矣。
武功县僧为龙所魅病。
众以请顺。
未几僧作龙语曰。
禅师既来。
义不可以久住。
其僧病寻已。
此皆物之具有情识。
而若足以感动者。
至于无情识而感动焉。
则或难以理推矣。
南野
黄渠适泛涨。
方揭厉。
水忽中断不流。
因径济如遵平陆
既济而水复流。
汹涌益甚。
见者骇服。
至若刊神树
撤鬼祠。
斥远巫觋。
又其迹之粗者也。
贞观十四年
无疾坐逝于京师南郊之义善寺
春秋八十四。
樊川之北原。
颜色经月丰润
阅三期开龛视之。
骸不仆散。
弟子智俨名贯至相。
振绩京皋。
阐述华严摄论。
以继其烈。
释法顺
姓杜氏
雍州万年人
禀性柔和未思沿恶。
辞亲远戌无惮艰辛。
十八弃俗出家。
事因圣寺僧珍禅师
受持定业。
姓魏氏
志存俭约野居成性。
京室东阜地号马头。
空岸重邃堪为灵窟。
草创伊基劝俗修理。
端坐指撝示其仪则。
忽感一犬不知何来。
足白身黄自然驯扰。
径入窟内口衔土出。
须臾往返劳而不倦。
食则同僧过中不饮。
即有斯异。
四远响归。
乃以闻上。
隋高重之。
日赐米三升用供常限。
乃至龛成无为而死。
今所谓因圣寺是也。
顺时躬睹斯事。
更倍归依。
力助缔构随便请业。
末行化庆州劝民设会。
供限五百。
及临斋食更倍人来。
供主惧焉。
曰。
无所畏也。
但通周给而莫委供所。
由来千人皆足。
尝有清河张弘畅者。
家畜牛马。
性本弊恶。
人皆患之。
卖无取者。
示语慈善。
如有闻从。
自后更无抵啮其导发异类为如此也。
常引众骊山
夏中栖静。
地多虫蚁无因种菜。
恐有损害。
就地示之。
令虫移徙。
不久往视。
如其分齐恰无虫焉。
时患肿。
脓溃外流。
人有敬而𠲿者。
或有以帛拭者。
寻即差愈馀脓发香流气难比拭帛犹在香气不歇。
三原县民田萨埵者。
生来患聋。
又张苏者。
亦患生哑。
闻命来与共言议。
遂如常日。
永即痊复。
武功县僧毒龙所魅。
众以投之。
端拱对坐。
龙遂托病僧言曰。
禅师既来。
义无久住。
极相劳娆。
寻即释然。
故使远近瘴疠淫邪所恼者无不投造。
不施馀术。
但坐而对之。
识者谓有阴德所感。
故幽灵偏敬致。
其言教所设。
多抑浮词。
显言正理。
神树鬼庙见即焚除。
巫觋所事躬为并当。
祯祥屡见绝无障碍。
其奉正也如此。
而笃性绵密情兼汎爱。
道俗贵贱皆事邀延。
而一其言问胸怀莫二。
或复重痼难治。
深愿未果者。
皆随时指示。
普得遂心。
时有赞毁二途闻达于耳。
相似不知翻作馀语。
因行南野将度黄渠。
其水汎溢。
厉涉而度。
岸既峻滑。
虽登还堕。
水忽断流。
便堕陆度。
上岸水寻还复。
门徒目睹而不测其然也。
所以感通幽显。
声闻朝野。
多有鄙夫利其财食。
言不涉世。
全不留心。
随有任用。
情志虚远但服粗弊。
卒无兼副。
虽闻异议仍大笑之其不竞物情又若此也。
今上奉其德仰其神引入内禁。
隆礼崇敬。
储宫王族懿戚重臣。
戒约是投无爽归禁。
贞观十四年
都无疾苦。
告累门人。
生来行法令使承用。
言讫如常坐定。
于南郊义善寺
春秋八十有四临终双鸟投房。
悲惊哀切。
因即坐送于樊川之北原。
凿穴处之。
京邑同嗟。
制服亘野。
肉色不变经月逾鲜。
安坐三周枯骸不散。
自终至今。
恒有异香流气尸所。
学侣等恐有外侵。
乃藏于龛内。
四众良辰赴供弥满。
弟子智俨名贯至相。
幼年奉敬雅遵馀度。
而神用清越振绩京皋。
华严摄论。
寻常讲说。
至龛所化导乡川。
故斯尘不终矣。
释法顺
姓杜氏
雍州万年县人
禀性柔和。
年十八弃俗出家。
事因圣寺僧珍禅师受持定业。
尝行化庆州劝民设会供限五百。
及临斋食更倍人来。
供主惧焉。
曰。
无所畏也。
但通周给而莫委供所从来千人皆足。
有张河江张弘畅者。
家畜牛马性本弊恶。
人皆患之。
卖无取者。
示语慈善如有闻从。
自后更无抵齧。
尝引众骊山夏中栖静。
地多虫蚁无因种菜。
恐有损害。
就地示之令虫移徙。
不久往视。
如其分齐恰无虫焉。
时患肿脓溃外流。
人有敬而𠲿(子累切)者。
或有以帛拭者。
寻即瘥愈。
馀脓发香流气难比。
拭帛犹带香气不散。
三原民田萨埵者。
生来患聋。
又张苏者亦患生哑。
闻命来与共言议。
遂如常日永即痊复。
武功县僧为毒龙所魅。
众以投之
端拱对坐。
龙遂托病僧言曰。
禅师既来义无久住。
极相劳娆寻即释然。
故使远近瘴疠淫邪所恼者无不投造。
不施馀术但坐而对之无不痊愈。
因行南野将度黄渠。
其水汎溢厉涉而度岸既峻滑。
虽登还堕水忽断流。
便随陆而度。
上岸水寻还复。
门徒勿睹。
而不测其然也。
贞观十四年
都无疾苦告累门人。
生来行法令使承用。
言讫如常坐定卒于南郊义善寺
释道通中唐 741 — 813年7月15日
释道通
姓何氏
庐江人
其为童也持重寡辞。
见佛形像必对礼叹咏不舍。
因父宦于泉州南安
便求舍丱披缁诵经。
合格敕度之。
天宝初载也。
道一禅师肇化建阳佛迹岩聚徒。
往焉。
一师于临川南康龚公山
亦影随而去。
然誓游方吴越之间。
明山谷靡不登陟。
迨乎回锡江西泐潭山门。
励心僧务不惮勤苦。
贞元二年南岳石头禅师
犹采缕加朱蓝之色也。
四年大寂禅师垂欲归化。
昌言曰。
夫玉石润山秀利益汝道业。
遇可居之。
闻此言。
且同隐谶。
殊不详练。
其年秋伏牛山自在禅师同游京洛
回至唐州西。
有山峰孤林密四绝人烟实有尘外之趣。
乃问乡人。
云此山是紫玉山
通方忆大寂之悬记。
我合居是峰也。
乃陟崔嵬见山脊有石方正其色紫玉莹然。
叹曰号紫玉者合其称也。
先师之言非虚记也。
挂锡解囊。
参学之徒雾集。
始则诛茅构舍。
刺史李道古作意为建禅宫焉。
元和八年弟子金藏出参礼百丈海禅师
回见
愀然作色。
汝其来矣。
此山有主也。
曳杖径去襄州
道俗皆迎至七月十五日无疾而终。
春秋八十三。
一云故相国于頔最所归心尚书李翱礼重焉。
僧唯俨中唐 760 — 829
释唯俨
俗姓寒
绛县人也。
童龀慷恺敏俊逸群。
年十七从南康湖阳西山慧照禅师
大历八年纳戒于衡岳寺希操律师所。
乃曰。
大丈夫当离法自净。
焉能屑屑事细行于布巾邪。
遂谒石头禅师密證心法。
药山焉。
一夜明月陟彼崔嵬。
大笑一声。
声应澧阳东九十许里。
其夜澧阳人皆闻其声。
尽云是东家。
明辰展转寻问迭互推寻直至药山
徒众云。
昨夜和尚山顶大笑是欤。
自兹振誉遐迩喧然。
元和中李翱考功员外郎
李景俭相善。
俭除谏议自代。
及俭获谴。
乃坐此出为朗州刺史
闲来谒
遂成警悟。
又初见执经卷不顾。
侍者白曰。
太守在此。
性褊急。
乃倡言曰。
见面不似闻名。
乃呼应唯。
太守何贵耳贱目。
拱手谢之。
问曰。
何谓道邪。
指天。
指净瓶曰。
云在青天水在瓶。
于时暗室已明疑冰顿泮。
寻有偈云。
鍊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相问无馀说。
云在青天水在瓶。
又偈。
选得幽居惬野情。
终年无送亦无迎。
有时直上。
孤峰顶。
月下披云笑一声。
韩愈柳宗元刘禹锡为文会之交。
自相与述古言法六藉。
为文黜浮华尚理致。
言为文者韩柳刘焉
吏部常论仲尼既没诸子异端。
故荀孟复之。
杨墨之流洗然遗落。
殆周隋之世王道弗兴
文中子有作。
应在乎诸子左右。
唐兴既亡失道尚华
至有武后之弊安史之残。
吾约二三子同致君复之道。
不可放清言而废儒纵梵书而猾夏。
敢有邪心归释氏者有渝此盟。
无享人爵无永天年先圣明神是糺是殛。
无何邂逅于顿了本心。
末由户部尚书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
复遇紫玉禅翁
且增明道趣。
著复性书上下二篇。
大抵谓本性明白为六情玷污。
迷而不返今牵复之。
犹地雷之复见天地心矣。
内教之返本还源也。
其书露而且隐。
盖而又彰。
文则象系中庸隐而不援释教。
其理则从真舍妄。
彰而乃显自心。
弗事言陈唯萌意许也。
韩柳览之叹曰。
吾道萎迟且逃矣。
陶鍊难化护法功多。
回是子之心拔山扛鼎
犹或云易。
相国崔群常侍温造相继问道能开发道意。
大和二年将欲终告众曰。
法堂即颓矣。
皆不喻旨。
率人以长木而枝柱之。
抚掌大笑云。
都未晓吾意。
合掌而寂。
春秋七十云。
系曰。
尝览李文公复性二篇。
明佛理不引佛书。
援證而徵取易礼而止。
可谓外柔顺而内刚逆也。
故曰。
而忘言矣。
经云。
治世语言皆成正法者。
李公有焉。
俨公一笑声彻遐乡。
虽未劳目连远寻而易例有诸。
隆墀永叹远壑必盈。
道感如然不知其然也。
陆畅
作品评论
陆畅字达夫,尝为韦南康作《蜀道易》,首句“蜀道易,易于履平地。
南康大喜,赠罗八百匹。
僧智常
释智常者。
挺拔出伦操履清约。
参知识影附南泉
同游大寂之门。
乃见江西之道。
元和中驻锡庐山归宗净院。
其徒响应其法风行。
无何白乐天江州司马
最加钦重。
续以李渤员外元和六年隐嵩少以著作徵起。
杜元颖排之。
出为虔州刺史南康曾未卒岁。
江州刺史
洽闻多识。
百家之书无不该综。
号李万卷矣
到郡喜与白乐天相遇。
因言浔阳庐阜山水之最人物贤哲隐沦。
惠远遗迹。
遂述归宗禅师善谈禅要。
李曰。
朝廷金榜早晚有嗜菜阿师名目。
白曰。
若然则未识食菜阿师欤。
白彊劝游二林。
意同见常耳。
及到归宗李问曰。
教中有言。
须弥纳芥子芥子纳须弥。
如何芥子纳得须弥。
曰。
人言博士学览万卷书籍还是否耶。
李曰。
忝此虚名。
曰。
摩踵至顶只若干尺身万卷书向何处著李俛首无言。
再思称叹。
续有东林寺僧神建。
讲诸经论问触目菩提。
提举
神建不体。
乃发状讼示恶境界。
时李判区分甚闻诣理。
有异相目耀重瞳。
遂将药熏手。
恒磨错不觉目眦红。
号赤眼归宗矣
系曰。
佛理幽邃一言蔽之者。
玄解之言。
逗猛利者药妙疾轻之验也。
沈亚之中唐 781 — 83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81—832 【介绍】: 吴兴人字下贤
初至长安,与李贺结交。
宪宗元和十年进士
秘书省正字
穆宗长庆中,补栎阳
后累迁殿中丞史内供奉
文宗太和三年柏耆宣慰德州,取为判官
罢,亦贬南康
官终郢州
以文词得名,尝游韩愈门下。
作传奇小说《湘中怨辞》、《异梦录》、《秦梦记》等。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31稍后 字下贤
吴兴(今浙江湖州)人。
宪宗元和十年(815)进士第,充泾原节度使李汇掌书记
穆宗长庆元年(821)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调栎阳
福建都团练副使、沧德宣慰使判官
文宗大和三年(829)沧德宣慰使柏耆以擅杀叛将李同捷获罪,沈亚之坐贬虔州南康
五年,量移郢州司户参军,卒。
生平散见《旧唐书·文宗》、《郡斋读书志》卷一八、《唐才子传》卷六。
有四部丛刊本《沈下贤》12卷。
以传奇小说著名。
其诗善感物态,“意尚新奇”(《唐音癸签》卷七)。
张为广大教化主升堂者之一(《诗人主客》)。
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3首,断句2。
唐诗汇评
沈亚之(781-832)字下贤吴兴(今属浙江)人。
元和十年(815),登进士第泾原节度使李汇掌书记
入为秘书省正字
长庆初,补栎阳四年,为福建团练副使
入为殿中侍御史
大和三年,为沧德宣使相判官柏耆擅斩李同捷亚之亦坐泛虔州南康
量移郢州,卒。
亚之尝游韩愈门,工古文,为中唐传奇作者。
亦擅诗名,杜牧李商隐俱有《拟沈下贤》诗。
有《沈亚之集》九卷。
今有《沈下贤》十二卷行世。
全唐诗》编诗一卷。
亚之字下贤
吴兴人
元和十年进士
殿中丞史内供奉
大和初德州行营使判官
南康
郢州
释清公
释清公
巴山之隈。
不知何许人。
常默其词。
忽复一言未尝不中。
西川节帅段文昌父锷为支江宰。
后任江陵糺。
文昌少好属文。
长自渚宫困于尘土。
客游成都谒韦。
南康皋。
皋与奏释褐。
道不甚行。
每以事业自负。
与游皆高明之士。
遂去南康之府。
金吾将军裴邠之镇梁川
辟为从事
转假廷评裴公府罢公自府游闻清公之异。
径诣清公求宿。
愿知前去之事。
自夕达旦曾无一词。
忽问曰。
中间极盛旌旆而至者谁。
公曰。
岂非高崇文乎。
对曰非也。
更言之。
公曰。
崇文者。
武黄门也。
清曰。
十九郎不日即为此人。
更盛更盛。
公寻徵之。
便曰。
害风妄语阿师不知。
因大笑而已。
由是颇亦自负。
户部员外韦处厚出任开州刺史
叚公时任都官员外判盐铁案公送出都门。
处厚素深于释氏。
洎到鹄鸣先访之。
清喜而迎处厚
处厚因问还期。
一年半岁一年半岁。
又问。
终止何官。
对曰。
宰相须江边得。
又问。
终止何处。
僧遂不答。
又问。
叚十九郎何如。
答曰。
已说矣。
近也近也。
处厚之归朝正三岁重言一年半岁之验。
长庆初叚公自相位节制西川
果符清公之言。
处厚唯不喻江边得宰相
广求智者解焉。
或有旁徵义者。
处厚必除浙西夏口
从是而入拜。
文宗皇帝践祚。
自江邸首命处厚为相。
至是方验。
邹平公同发使修清公塔。
因刻石纪其事焉。
赵宗儒节制兴元日问其移动。
命纸作两句诗云。
梨花初发杏花初。
甸邑南来庆有馀。
宗儒遽考之。
清公但云。
害风阿师取次语。
明年二月除检校
右仆射郑馀庆代其位。
卢光稠五代 ? — 91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11? 【介绍】: 五代时南康人
状貌雄伟。
唐末与谭全播聚众起兵,被立为帅,取潮三州
后梁初,请命于京师,愿通道路,输贡赋。
后梁太祖为置百胜军,以光稠防御使
病卒。
谭全播五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南康人
勇敢有识略。
唐末聚众为盗,奉卢光稠为主,攻取韶二州
后梁太祖时,以光稠防御使光稠卒,全播防御使
虔州七年,有善政。
杨隆演攻破虔州全播
卒年八十五。
谢鹗五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虔州南康人
唐末举进士
善为诗,有文名。
吴越
钱镠保大时,撰《朱行先墓志铭》,文章雅赡,一时推许。
诗人裴说选其诗六十余篇,结集行世。
孙岘五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虔州南康人字文山
南唐郎中
李璟时虔州节度使信王李景逿辟为掌书记
遏有失,常苦言规正。
又与徐铉交好深至,历二纪有余。
卒后,逿厚恤其孤。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字文山南康(今江西赣州)人。
南唐,官郎中
元宗时信王李景逖虔州节度使,辟为掌书记
景逖有失,常苦言规正,为景逖所礼重。
卒后,景逖厚恤其孤,每言及必流涕。
徐铉为至交,卒后,南康,吊慰其家。
生平事迹见马令南唐书》卷七及陆游南唐书》卷一六《李景逖传》、徐铉文彧少卿文山郎中交好深至,二纪已余。
睽别数年,二子长逝。
奉使岭表,途次南康,吊孙氏之孤于其家》诗。
全唐诗》存诗1首。
释道诠唐末宋初 920 — 976年11月28日
禅师名道诠
生刘氏
吉州安福人也。
童子便弃家。
师事思禅师
为剃落。
受具足戒。
长沙慧轮禅师道价。
一见之。
时马氏窃据荆楚
建康接壤。
年二十馀。
结友冒险造焉。
会马氏灭。
刘言有其地。
以王逵代刘言领其事。
逵见辈。
疑以为江表谍者。
捕缚欲投江中。
怡然无怖。
逵异之。
以问曰。
此道人视死如见鼻端。
何种人乃能尔。
曰彼盖为法忘躯之人。
老僧虚名。
故来决择耳。
逵释之加敬。
傲然而去。
延寿十年
庐山
乾德初
庵于东南牛首峰之下。
开宝五年
洪帅林仁肇
请住九峰
赐大沙门
僧问。
闻和尚
亲见延寿来。
是否。
曰。
山前麦熟也未。
九峰山中还有佛法也无。
曰有。
曰如何是九峰山中佛法。
曰石头大底大。
小底小。
问如何是学人自己。
曰床窄先卧。
粥稀后坐。
问古人云。
不是风动。
不是幡动。
如何。
曰明日路口有市。
太平兴国元年
南康张南金
迁以居归宗。
雍熙二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中夜
跏趺辞众而化。
阅世五十有六。
坐三十夏。
禅师
名道诠
生刘氏
吉州安福人也。
童子弃家。
思禅师
为剃落。
受具足戒。
后闻长沙慧轮禅师
一见之。
时马氏窃据荆楚
建康接壤。
年二十馀。
结友冒险造焉。
会马氏灭。
刘言有其地。
以王逵代刘言
领其事。
逵见辈。
疑为谍者。
捕缚欲投江中。
怡然无怖。
逵异之。
以问曰。
此道人。
视死如见鼻端。
何种人乃能尔。
曰。
彼盖为法忘躯之人。
老僧虚名。
故来决择耳。
逵释之加敬。
傲然而去。
延寿十年殁。
庐山
乾德初
庵于东南牛首峰下。
开宝五年
洪帅林仁肇
请住九峰
赐大沙门
寻属江南国绝。
僧徒例试经业。
师之众并习禅观。
乃述一偈。
于州曰。
比拟忘言合太虚。
免教和气有亲疏。
谁知道德全无用
今日为僧贵识书。
州牧阅之。
僚佐议曰。
旃檀林中。
必无杂树。
惟师一院特免试。
太平兴国九年
南康张南金
请居归宗。
雍熙二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中夜
辞众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