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唐朝
王德仁唐初 ? — 62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21 【介绍】: 唐初汲郡人
隋炀帝大业十年,拥众数万反,据林虑山,常四出抄掠。
唐高祖武德元年,袭杀李密部将房彦藻
徐世绩讨之,德仁兵败,遂降唐。
邺郡太守
寻改岩州刺史,由是怨愤。
诱杀山东大使宇文明达,叛归王世充
四年世充败,德仁被俘,处死于长安
裴矩隋末唐初 ? — 62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27 【介绍】: 隋唐时绛州闻喜人字弘大
裴讷之子。
博学,有文藻智数。
隋时,累擢吏部侍郎,以事免。
西域诸国至张掖互市,炀帝监其事,乃访西域风俗及山川险易等,撰《西域图记》奏之。
累拜黄门侍郎参预朝政,定征辽之议。
后从帝至江都,以忤旨罢。
宇文化及僭位,署为河北道安抚大使
旋为窦建德所得,为之创定朝仪,权设法律。
建德败,举山东之地降唐,累迁民部尚书,以晓习故事,甚见推重。
卒谥敬
有《开业平陈记》等。
释昙藏隋末唐初 567 — 635年3月18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科
姓杨氏
弘农华阴人
年十五。
或以其有夭相。
二亲即为姻媾。
以冀嗣续。
非其志也。
乃竟遁去。
欲遂薙落。
而未遇其人。
方默念观世音。
道值黔而牧二牛者。
从问所可宿地。
则曰。
西行有寺。
稍闻钟声。
果见寺。
僧徒尤众。
且为圆顶无难色。
竣事即出门。
仅百步回顾无所见。
由是知为化境云。
黎明西奔陇上寻还京邑
住旌善寺登且戒听习经论。
意义有所疑则往山东稽诸宿德。
地持十地无拥滞。
晚归隶贯光明寺献后崩。
召住禅定
国朝造会昌寺。
诏为上座
贞观译经證义
又诏主兴善寺
固让举蓝田化感寺润法师
自代果称旨。
东宫有疾。
入授戒而瘳。
赐帛赐衣。
且诏度僧三千。
并造普光寺
使隶焉。
诏问得遥受戒不。
以地持论。
谓若无戒师。
发弘誓愿得菩萨戒。
因以论文进。
仍以御制忏悔词。
宣读。
皇后疾。
诏入寝殿授戒。
赐物丰渥。
九年三月十八日
终于会昌寺。
春秋六十九。
两宫哀恸。
葬郊西起塔图形以垂不朽。
太子詹事黎阳于志宁文其碑。
释昙藏
姓杨氏
弘农华阴人
家世望门。
清心自远。
年十五。
占者谓为寿短。
二亲哀之即为姻媾。
既本非情。
虑有推逼。
遂逃亡山泽。
惟念谁度行至外野。
少非游践莫知投告。
但念观音。
久值一人貌黑而驱二牛。
因问所从可得宿不。
便告曰。
西行有寺不远当至。
寻闻钟声。
忽见僧寺。
因求剃落便遂本心。
即遣出门可行百步。
回望不见久乃天明。
西奔陇上求法为务。
晚还京邑
于旌善寺行道受戒。
听诸经律意有所昧。
又往山东
彼岸诸师竞留对讲。
地持十地名称普闻
故东渐海滨南穷淮服。
听涉之最无与为俦。
及返京师光明寺
诠发新异擅声日下。
献后既崩召入禅定。
性度弘裕风范肃成。
故使道俗推崇。
纲维领袖
恒为接对之役也。
宾客席上之美。
谈叙旷世之能。
见之今矣。
大唐御世。
造寺会昌
又召以为上座
抚接长幼殊有奇功。
贞观译经又召为證义
时以威烈气远容止清肃。
可为兴善寺主。
深怀礼让用开贤路。
乃荐蓝田化感寺闰法师焉。
即依其言举称斯目。
及皇储失御。
便召入宫。
受菩萨戒翌日便瘳。
敕赐绢数百段。
衣对亦尔。
度人三千。
并造普光寺焉。
寻又下敕。
得遥受戒不。
曰。
地持论云。
若无戒师。
发弘誓愿。
得菩萨戒。
因进论文。
敕乃以忏词令披读。
皇后示疾。
又请入宫。
素患腰脚。
敕令舆至寝殿受戒。
施物极多并充功德。
至贞观九年三月十八日终于会昌寺。
春秋六十有九。
哀动两宫吊赠相次。
诏葬郊西严村。
起塔图形。
东宫詹事黎阳于志宁为碑文。
见于塔所。
史万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京兆杜陵人
史万岁弟。
隋炀帝大业末,留镇熊州
唐高祖武德初,与盛彦师黎阳,时为右翊卫将军封太平公
五年,为山东道军副将
官至鄜州都督封原国公
魏徵隋末唐初 580 — 64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80—643 【介绍】: 魏郡内黄人,祖籍钜鹿曲城,一说馆陶人字玄成
少孤贫,出家为道士
好读书,尤属意纵横之说。
隋末为武阳郡丞元宝藏书记,从宝藏李密,又随李密降唐。
自请安辑山东,乃授秘书丞,至黎阳劝降李绩等。
窦建德所俘,建德败,归唐为太子洗马
太宗即位,拜谏议大夫,数引入卧内,访以得失。
贞观二年,迁秘书监参预朝政
奏引学者校定四部书。
七年,代王圭侍中
令狐德棻等撰《周书》、《隋书》,受诏总加撰定,多所损益,时称良史
史成,进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素有胆智,每犯颜规谏,虽帝怒甚,神色不移。
十六年,拜太子太师,知门下事如故。
以疾卒,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
魏徵逝,一鉴亡矣。
谥文贞
言论见于《贞观政要》。
曾主编《群书治要》,有《类礼》及文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580—643 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
隋末随李密起义,败,降唐,太子建成引为洗马
太宗即位,擢为谏议大夫封巨鹿县男
历官尚书右丞秘书临、侍中左光禄大夫太子太师等职,进封郑国公
敢于直谏,史称诤臣。
卒谥文贞
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编撰,《隋书》总序及《梁书》、《陈书》、《齐书》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生平见两《唐书》本传。
其诗多为郊庙乐章及奉和应制之作,惟《述怀》一篇,气势雄浑,骨力遒劲,在唐初诗中独放异彩。
全唐诗》存诗1卷。
《全唐诗续拾》补诗3首。
唐诗汇评
魏徵(580-643)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
少孤贫,出家为道士
隋末,李密起兵,召为典书记
败,窦建德署为起居舍人
归唐,官太子洗马
大宗即位,擢谏议大夫,迁秘书监侍中封郑国公
以疾辞官,拜特进,仍知门下省事卒谥文贞
性谅直,立朝多所谏诤,史称名臣。
曾校辑秘府群书,受诏总领、齐、梁、陈、隋诸史修撰事,序论多出其手。
有《魏徵集》二十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一卷。
字元成
钜鹿曲城人
少以策干李密不用。
后随来降。
秘书丞
太子引为洗马
太子败。
太宗引为詹事主簿
及践祚。
秘书监
参预朝政
侍中
封郑国公
太子太师
薨年六十四。
司空相州都督
谥曰文贞
僧昙献隋末唐初 ? — 641
释昙献
姓张
京兆始平人
少事昌律师
昌虞乡贾氏。
净行无玷精诚有闻。
股肱之地咸所宗仰。
所居谷口素有伽蓝。
因此谷名遂题寺目为静林寺也。
昌师摄念经行常志斯所。
周武道丧隳坏仁祠。
昌与俗推移而律仪无缺。
随文御宇重启法筵。
百二十僧释门创首。
昌膺此选也。
仍僧别度侍者一人。
预其位。
大兴善
昌后言归故里。
悲瘗灵仪。
掘出庄严。
一佛兴世
博修院宇延缉殿堂。
缁素翘诚始欣有奉。
彫造未毕而昌迁逝。
族人百数仰慨尊容。
以为法仪虽殁神足犹在。
祈请续功便从来意。
遂移仁寿而经营之。
故得栋宇高华不日而就。
两寺围绕四部归依。
州司以静林仁寿已偃慈风。
柏梯净土未沾甘露。
遂屈知柏梯寺任。
俯从物议。
又之斯位。
释网斯张万目咸举。
仁洽开务有漏天舟。
众侣弘之大小齐美。
贞观十五年正月微疾。
至十五日旦便曰。
须向静林。
至卯时乃有非常云雾。
遗形于柏梯山东南山顶。
其夜大放光明形如华盖。
四照远近迄于三夕
经旬其尸为静林寺侧诸信士潜窃神柩寘于静林南山之顶。
柏梯初不知也。
于彼山顶两夜续放神光。
始详其故。
两处交竞九载于兹。
缘州历县纷黩不息。
岂非通幽洞理。
致兹灵感。
深慈博惠恋结众情者乎。
弟子等勒铭山阿。
敢告惟远。
独孤开远唐初 ? — 64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42 【介绍】: 唐初河南洛阳人
独孤信孙。
高祖武德元年,授开府,寻迁辽州刺史
刘黑闼扰乱山东,所在多陷没,开远率励百姓,保州境。
邠州刺史
太宗贞观初,校猎昆明池,以示国威,令开远总统左厢六卫兵马,军令严肃,太宗大悦。
七年,授成州刺史,迁蒲州刺史左卫将军封考城县开国公
郎颖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定州新乐人字楚之
隋炀帝大业中,为尚书曹郎
唐高祖武德时,以大理卿封常山郡公
李纲陈叔达定律令。
持节山东,为窦建德所获,不屈。
建德败,归,以年老致仕。
贞观初卒,年八十。
谥平
刘方平唐初
唐诗汇评
刘方平,生年年不详,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唐初功臣刘政会玄孙。
年二十,工词赋。
天宝中,举进士不第,遂隐居颍阳太谷,终身不仕。
工诗,善画山水,与元德秀李颀皇甫冉等友善,素颖士誉之为“山东茂异”,李勉亦甚重之。
有《纠方平诗》一卷。
全唐诗》编诗一卷。
郑郊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河北(今河北山东等地)人。
进士下第,游陈蔡间,见一冢上有,青翠可爱,乃吟诗二句咏之。
事见《太平广记》卷三五四。
全唐诗》存此2句。
释玄逵
玄逵律师者。
润州江宁人也。
俗姓胡
令族高宗
兼文兼史。
尚仁贵义。
敬法敬僧。
枝叶蝉联。
嘉声靡坠。
律师则童子出家长而钦德。
及其进具卓尔不群。
遍闲律部偏务禅寂。
戒行严峻诚罕其流。
听诸大经颇究玄义。
博玩文什草隶尤精。
空有三衣袒。
膊为饰。
不披覆膊衣角搭肩。
入寺徒跣行途著屡。
纵使时人见笑高节曾不间然。
不卧长坐。
讵胁安眠之席。
杜多乞食。
宁过酒肆之门。
善人皆爱草鞋巧知。
皮亦无过鉴者。
足不履地能闲露脚。
是仪嗟乎。
此子闇与理谐。
激扬清波。
耻汩泥而从俗。
独醒在旦。
岂共醉而居昏。
绕于丹阳一而遂即同契。
南上昆季留连怆矣。
三荆之析友于攀绝。
伤哉八翼之离。
以为传法在怀无抑高节。
行至广州遂染风疾。
以斯婴带弗遂远怀。
于足怅恨而归返锡吴楚。
年二十五六。
僧哲师至西国云。
其人已亡。
有疚于怀。
嗟乎不幸。
胜途多难验非虚矣。
实冀还以法资空有郁蓝之望。
复欲旋归遗锷。
徒怀陇树之心。
乃叹曰。
淑人斯去。
谁当继来。
不幸短命。
呜呼哀哉。
九仞希岳。
一篑便摧。
秀而不实。
呜呼哀哉。
解乎易得。
行也难求。
嗟尔幼年。
业德俱修。
传灯念往。
婴痼情收。
慨乎壮志。
哀哉去留庶传尔之令节。
秉辉曜于长秋。
于时逵师言离广府还望柱林。
去留怆然自述赠怀云尔。
五言。
标心之梵宇。
运想入仙洲。
婴痼乖同好。
沈情阻若抽。
叶落乍难聚。
情离不可收。
何日乘杯至。
详观演法流。
净以咸亨元年西京寻听。
于时与并部处一法师
莱州弘袆论师
更有二三诸德。
同契鹫峰标心觉树。
然而一公属母亲之年老。
遂怀恋于并川。
袆师遇玄瞻于江宁
乃敦情于安养
玄逵既到广府复阻先心。
唯与晋州小僧善行同去。
神州故友索尔分飞。
印度新知冥焉未会。
此时踯躅难以为怀。
戏拟四愁聊题两绝而已。
五言。
我行之数万。
愁绪百重思。
那教六尺影。
独步五天陲。
五言(重自解忧曰)。
上将可凌师。
疋士志难移。
如论惜短命。
何得满长祇。
于时咸亨三年坐夏杨府。
初秋忽遇龚州使君冯孝诠。
随至广府
与波斯舶主期会南行。
复蒙使君命往岗州。
重为檀主及弟孝诞使君孝轸使君郡君宁氏郡君彭氏等。
合门眷属。
咸见资赠。
争抽上贿各舍奇餐。
庶无乏于海途。
恐有劳于险地。
笃如亲之惠。
顺给孤之心。
共作归依同缘胜境。
所以得成礼谒者
盖冯家之力也。
岭南法俗。
共鲠去留之心。
北土英儒。
俱怀生别之恨。
至十一月
遂乃面翼轸背番禺
鹿园而遐想。
望鸡峰而太息。
于时广莫初飙。
向朱方而百丈双挂。
离箕创节。
弃玄朔而五两单飞。
长截洪溟。
似山之涛横海。
斜通巨壑。
如云之浪滔天。
未隔两旬果之佛逝。
经停六月渐学声明。
王赠支持送往末罗瑜国(今改为室利佛逝也)复停两月转向羯荼。
至十二月举帆还乘王舶渐向东天矣。
从羯荼北行十日馀至裸人国向东望岸可一二里许。
但见𦳃子树槟榔林森然可爱。
彼见舶至争乘小艇有盈百数。
皆将𦳃子芭蕉及虅竹器来求市易。
其所爱者但唯铁焉大如两指。
得𦳃子或五或十。
丈夫悉皆露体。
妇女以片叶遮形。
商人戏授其衣。
即便摇手不用。
传闻斯国当蜀川西南界矣。
此国既不出铁亦寡金银。
但食𦳃子藷根无多稻谷。
是以卢呵最为珍贵(此国名铁为卢呵)其人容色不黑量等中形。
巧织团箱。
馀处莫能及。
若不共交易便放毒箭。
一中之者无复再生。
从兹更半月许望西北
遂达耽摩立底国。
即东印度之南界也。
去莫诃菩提及那烂陀可六十馀驿。
于此创与大乘灯师相见。
留住一载。
学梵语习声闻论。
遂与灯师同行取正西路。
商人数百诣中天矣。
去莫诃菩提有十日在。
过大山泽路险难通。
要藉多人必无孤进。
于时净染时患身体疲羸。
求趁商旅因不能建。
虽可励己求进五里终须百息。
其时有那烂陀寺二十许僧。
并灯上人并皆前去。
唯馀单己孤步险隘。
日晚晡时山贼便至。
援弓大唤来见相陵。
先撮上衣次抽下服。
空有绦带亦并夺将。
当是时也。
实谓长辞人代。
无谐礼谒之心。
体散锋端。
不遂本求之望。
又彼国相传。
若得白色之人杀充天祭。
既思此说更轸于怀。
乃入泥坑遍涂形体。
以叶遮蔽扶杖徐行。
日云暮矣营处尚远。
至夜两更方及徒侣。
闻灯上人村外长叫。
既其相见令授一衣。
池内洗身方入村矣。
从此数日。
先到那烂陀敬根本塔。
次上耆阇崛见氎衣处。
后往大觉寺礼真容像。
山东道俗所赠紽绢。
持作如来等量袈裟。
亲奉披服。
濮州律师附罗盖数万为持奉上曹州道禅师寄拜礼菩提像亦为礼讫。
于时五体布地一想虔诚。
先为东夏四恩。
普及法界含识。
龙华初会遇慈氏尊。
并契真宗获无生智。
次乃遍礼圣迹过方丈。
而届拘尸。
所在钦诚。
鹿园而跨鸡岭。
住那烂陀寺十载求经。
方始旋踵言归还耽摩立底。
未至之间遭大劫贼。
仅免剚刃之祸。
得存朝夕之命。
于此升舶过羯荼国。
所将梵本三藏五十万馀颂。
唐译可成千卷。
㩲居佛逝矣。
姚崇唐 650 — 72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50—721 【介绍】: 陕州硖石人本名元崇改名元之,避开元年号,又改名。
应下笔成章举,授濮州司仓参军
武周时,累擢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三品,出为灵武道大总管
张柬之等谋诛张易之计议
睿宗立,进中书令,以奏请使太平公主出居东都,贬申州刺史
玄宗先天二年奏治政十事,帝皆纳之。
复迁紫微令,罢冗职,修制度。
开元四年山东蝗虫大起,奏请各道捕蝗,蝗灾讫息。
后引宋璟自代,史称姚宋。
卒谥文献
字元之
陜州硖石人
本名元崇
以与突厥叱利同名。
武后时以字行。
至开元时
避帝号更名崇
为孝敬挽郎
应下笔成章举。
濮州司仓
五迁夏官郎中
超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寻迁凤阁侍郎
张易之所谮。
司仆卿
同凤阁鸾台三品
出充灵武道大总管
神龙元年
预谋诛张易之兄弟。
功封梁县侯
睿宗立
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中书令
先天二年改紫微令。
进封梁国公
开府仪同三司
知政事
太子少保
以疾不拜。
开元九年薨。
年七十二。
扬州大都督
谥曰文献
十七年赠太子太保
韩思复唐 652 — 72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52—725 【介绍】: 京兆长安人字绍出
秀才高第。
高宗永淳中,值岁饥,并日而食,人饷以百绫,完封不发。
累转汴州司户参军,不行鞭罚。
以亲丧去官,鬻薪自给。
姚崇荐之,授司礼博士
历迁礼部郎中中书舍人
数指言得失,颇见纳用。
玄宗开元初谏议大夫,时山东蝗虫成灾,思复谓乃天灾,恐非人力所能绝,请帝悔过责己,修德以禳之,忤姚崇意。
后出为德州刺史,历黄门侍郎御史大夫,累擢吏部侍郎
复出为襄州刺史,治行名天下。
官终太子宾客
卒,帝亲题其碑,谥文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52—725 字绍出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少孤笃学,举秀才,袭爵长山县,调府仓曹参军,转汴州司户参军
武后圣历二年(699)司礼博士,累迁礼部郎中
中宗神龙二年(706),坐贬始州长史,历襄二州刺史
景龙中入为给事中,转中书舍人
玄宗开元初谏议大夫
姚崇所排,出为德州绛州刺史
后入为黄门侍郎御史大夫,转太子宾客封长山县伯
累迁吏部侍郎,历襄州刺史,拜太子宾客
开元十三年(725)卒,谥曰文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元和姓纂》卷四、《太平广记》卷一八五。
全唐诗》存诗1首。
思复字绍出
京兆长安人
少袭祖伦爵长山县
秀才高第。
景龙中累转中书舍人
开元中太子宾客
进爵伯。
卒年七十四。
谥曰文
贾彦璿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濮州濮阳人
玄宗开元初,为监察御史
四年山东诸州大蝗,分遣御史捕而埋之,与敬昭道等为检校捕蝗使。
十七年,官工部员外郎,后为阆州刺史
僧神悟盛唐 689 — 751
释神悟
字通性
陇西李氏之子。
其先属西晋版荡。
迁家于吴之长水也。
世袭儒素幼为诸生
及冠忽婴恶疾有不可救之状。
咎心补行力将何施。
开元中诣溪光律师
耆域之方。
执门人之礼。
师示以遣业之教。
一曰理忏。
二曰事忏。
此二者圣之所授。
行必有徵。
遂于菩提像前。
秉不屈之心。
爇难捐之指。
于时有异光如月朣胧绀宫。
极苦可以感神明。
至精可以动天地。
盖人之难事欤。
天宝四年受具足戒。
身始披缁。
八年举尤异行名隶于寺。
逮其晚节益见苦心。
每置法华道场。
九旬入长行礼念。
观佛三昧于斯现前。
因语门人曰。
夫阴薄日以何伤。
风运空而不动。
苟达于妄谁非性也。
方结宇于劳劳山东
中据石圯达分仙径。
诸猛兽驯于禅榻。
祥云低于法堂。
中夜有山神现形谓曰。
弟子即隋故新成侯曹世安
生为列侯死典南岭
今师至止。
愿以此地永奉经行。
言讫隐而不见。
吏部员外李华殿中侍御史崔益。
同谒
尝问孔老圣教优劣。
请陈题品。
对曰。
路伽邪典籍皆心外法。
味之者劳而无證。
其犹泽朽思华乾池映月。
比其释教夫何远乎。
如是往复应答如流华益拱手无以抗敌。
其扦护释门疆场畴敢侵轶乎。
华乃一代之文宗
萧颖士齐名。
笔语过之。
若此之儒孰能抵角也。
凡诸不逞之徒疑经难法者。
必近取诸身远喻于物。
如理答酬无不垂头搭翼者。
十年辛卯春寝疾加趺坐而逝。
享龄六十三。
腊二十六
阇维之日获舍利五百馀粒。
珠颗累累粲然在瞩门人湛一圆一等主之迁塔焉。
李白盛唐 701年1月16日 — 76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1—762 【介绍】: 陇西成纪人,其先人隋末流寓西域,故生于安西都护府所属碎叶城
中宗神龙初,迁居绵州昌隆县青莲乡,又尝寓居山东,故亦称山东人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少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
十岁通诗书,被称为“天才英特”。
喜纵横术,击剑任侠,轻财重施。
青年时离蜀漫游,玄宗天宝初,入长安,经贺知章吴筠推荐,诏供奉翰林
但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
天宝三载洛阳结识杜甫
二人于诗坛齐名,并称“李杜”。
安史乱起,永王李璘府僚,参与平乱。
永王兵败,坐流夜郎,中途遇赦东还,依族人当涂李阳冰
不久病卒。
其诗风雄奇豪放、清新飘逸,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有《李太白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01—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排行十二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其先隋末窜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出生于此。
中宗神龙元年(705)随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
今人多从此说。
近人陈寅恪谓其先为西域胡人陇西李氏乃伪托(《李太白氏族之疑问》)。
其出生地亦多异说,或谓生于条支(今阿富汗加兹尼),或谓生于焉耆碎叶(今新疆库尔勒焉耆回族自治县),亦有谓武后神功年间迁蜀而生于蜀中者。
曾官翰林供奉,因称“李翰林”。
贺知章誉为“天上谪仙”,后人又称“李谪仙”。
在蜀中度过青少年时代,玄宗开元十二年(724)出蜀漫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西入长安,北上太原,先后隐居安陆(今属湖北)徂徕山(在今山东)。
天宝元年(742)奉诏入供奉翰林
因得罪权贵,三载(744)赐金还山。
此后漫游梁宋、齐鲁,南游吴越,北上幽燕。
今人或谓天宝十二载(753)曾第三次入,学术界多以为开元年间天宝初两次入,不承认三入长安;亦有不承认开元年间曾入长安者。
天宝末安禄山叛乱,李白应召入永王李璘幕府,王室内讧,李璘兵败被杀,李白受累入狱,获释不久又被定罪流放夜郎肃宗乾元二年(759)三月于途中白帝城遇赦,返回江夏,重游洞庭、皖南。
上元二年(761),闻李光弼出镇临淮,时已届暮年,仍欲从军,半道病还,宝应元年(762)卒于当涂(今属安徽马鞍山)
代宗即位,曾以左拾遗召,其时已卒。
生平事迹详见魏颢李翰林集序》、李阳冰《草堂集序》、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及新、旧《唐书》本传。
年谱及考證生平之著作甚多,清人王琦、黄锡圭均有《李太白年谱》,今人有詹锳《李白诗文系年》,郁贤皓《李白丛考》,安旗、薛天纬李白年谱》等。
李白一生以大鹏自喻,以“安社稷”、“济苍生”为己任,欲以布衣取卿相,不愿从科举入仕,然始终未能得志。
诗与杜甫齐名,杜甫饮中八仙歌》曾咏及,《沧浪诗话》誉之为“仙才”。
作品散失甚多,今存近千首。
内容丰富,有要求报效祖国、功成身退而发泄不得志之悲愤感情者,如《行路难》、《将进酒》等;有揭露政治黑暗、忧虑国事者,如《古风五十九首》、《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等;有蔑视权贵、鄙弃富贵者,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江上吟》等;有同情人民疾苦者,如《宿五松山下荀媪家》、《丁都护歌》等;有描绘高山大川自然风光者,如《蜀道难》、《望庐山瀑布》等;有歌唱爱情友谊者,如《长干行》、《黄鹤楼孟浩然广陵》等。
李白论诗主张天真自然,追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之境界。
其绝句感情真挚,形象明朗,语言朴素,意境含蓄,韵味深长。
其乐府歌行名篇则熔《庄》《骚》为一炉(龚自珍《最录太白集》),“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以俊逸高畅为贵”(《艺苑卮言》卷四),感情激荡,形象雄伟,气势磅礴,色彩绚烂,常借神话传说,多用比兴、夸张手法,具有“风雨争飞,鱼龙百变”、“云从空,随风变灭”(《唐宋诗醇》卷六)之特色,形成独特之“纵逸”(《河岳英灵集》卷上)风格。
前人论李白诗歌之历史地位,常与杜甫并列。
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胡应麟则云:“才超一代者李也,体兼一代者杜也。
李如星如日揭,照耀太虚,杜若地负海涵,包罗万汇。
”(《诗薮》卷四)李集今存宋本《李太白文集》两种,皆诗文合刻,30卷。
一藏日本静嘉堂文库,有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影印本;一藏北京图书馆,为残本,缺卷十五至二十四,以缪曰芑本配。
清康熙年间缪曰芑曾据前一种翻刻,世称缪本。
注本今存元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25卷;明胡震亨《李诗通》(与《杜诗通》合称《李杜诗通》)21卷;明朱谏撰《李诗选注》13卷,将200余首指为伪作,另编《李诗辨疑》2卷;清王琦李太白全集》36卷,诗文合编,末6卷为附录,最为通行。
今人瞿蜕园、朱金城李白校注》以王注本为基础,参校各本,旁搜唐宋以来诗话、笔记以及今人研究成果,加以评笺补充,考订谬误,较详备。
近年又有安旗主编《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和詹锳主编《李白全集校注汇释评》两种问世。
今人研究著作主要有詹锳《李白诗论丛》、王运熙等《李白研究》、罗宗强《李杜略论》、裴斐李白十论》、郁贤皓《李白考论》等。
中华书局曾选择部分单篇论文于1964年出版《李白研究论文》。
资料汇编有裴斐与刘善良编《李白资料汇编(金元明清之部)》。
全唐诗》存诗25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36首、断句10。
唐诗汇评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
出生地有蜀中、西域长安诸说,迄无定论。
少时居绵州彰明县清廉乡(今属四川江油),读书吟诗,遍观百家,好神仙,任侠仗义,曾手刃数人。
二十五岁辞亲远游,出三峡,游洞庭衡山、襄庐山金陵扬州
开元十五年与故相许圉师孙女结婚,留居安陆十年。
其间曾西入长安,北游太原
三十五岁后,迁居山东任城,与孔巢父等隐于徂徕山,号“竹溪六逸”。
天宝元年应诏供奉翰林
三载,因权贵谗毁,“赐金放还”。
洛阳,与杜甫相识,同游梁宋、齐鲁
曾受道箓于齐州紫极宫
后复漫游江淮吴越河北、梁宋等地。
安史乱起,入永王璘幕府
兵败,被捕下浔阳狱,长流夜郎
中途遇赦东还,漂泊于武昌岳阳豫章金陵宣城等地。
上元二年李光弼出镇临淮以六十一岁高龄前往从军,道病还,依族叔当涂李阳冰,寻病卒。
长于歌诗,嗜酒,人称“谪仙”。
杜甫齐名,并称“李杜”,在古代诗歌史上享有崇高地位。
李阳冰遗命,编其诗文为《草堂集》二十卷,又李白友人魏万编其诗为《李翰林集》二卷,均佚。
北宋宋敏求辑、曾巩编次其诗文为《李太白文集》三十卷,今存。
全唐诗》编诗二十五卷。
作品评论
沈光《李白酒楼记》
太白峭讦矫时之状,小得大用,流斥齐鲁
眼明耳聪,恐贻颠踣。
故狎弄杯觞,沉溺曲蘖;耳一淫乐,目混黑白。
或酒醒神健,视听锐发,振笔着纸,乃以聪明移于月露风云,使之涓洁飞动;移于草木禽鱼,使之岍茂褰掷;侈于闺情边思,使之壮气激人,离情溢目;移于幽岩邃谷,使之辽历物外,爽人精魄;移于车马弓矢,悲愤酣歌,使之驰骋决发,如睨幽并,而失意放怀,尽见穷通焉。
王翊唐 ? — 76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67 【介绍】: 并州晋阳人
性谦柔。
商州刺史襄州刺史山东道节度使
代宗时累迁刑部侍郎御史中丞
虽不能举振纲条,然以谨重知名。
卒谥忠惠
张谓唐 711 — 780
唐诗汇评
张谓(约711—约780),字正言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开元中客游梁宋、齐鲁,又北游幽蓟。
天宝二年,登进士第
安西封常清幕,又曾参淮南暮府。
乾元元年,为礼部郎中,出使夏口,与李白同游沔州南湖
大历二年,为潭州刺史
征还,为大子左庶子,迁礼部侍郎,掌大历七、八、九年贡举,复知东都举。
大历十二年尚在。
有《张谓诗》一卷。
全唐诗》编其诗一卷,间条有他人之作。
杜甫唐 712年2月12日 — 770
唐诗汇评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杜陵布衣少陵野老
原籍襄阳(今湖北襄樊),自曾祖居巩(今河南巩县)
早年漫游吴越
进士落第,复游齐赵。
天宝三载结识李白,同游梁宋、齐鲁
五载,入长安,应试落第,遂居留长安,进《三大礼赋》,又投诗干谒权贵,十五载,始得授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安史叛军陷两京,被俘困长安
至德二载夏,间道奔肃宗行在凤翔,授左拾遗,上疏救房琯
乾元元年,出为华州司功参军
二年弃官经秦州同谷,至成都,营草堂寓居。
宝应元年蜀乱,流亡梓、阆诸州。
广德二年成都
严武剑南西川节度,荐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卒,蜀中乱,离成都经云安至夔州
大历三年正月出峡,经江陕、公安漂泊至湖南,转徙于、衡诸州间。
五年,病卒。
在我国古代诗史上,杜甫是“集大成”者,被誉为“诗圣”,其诗被誉为“诗史”,与李白并称“李杜”,对后世影响十分深远。
有《杜甫集》六十卷,已佚。
大历中樊晃集其诗编为《小集》六卷,亦佚。
宋王洙重编《杜工部》二十卷、补遗一卷行世,为后世各种杜集祖本。
全唐诗》编诗十九卷。
僧灵一唐 728 — 762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广陵吴氏。
九岁即薙落。
弱冠受具。
遂习毗尼有成效。
家本货殖。
诸昆弟以侈靡相尚。
一独纳衣锡杖自若。
始从惟扬法𫺤师学相部律。
又依禅者隐空乾靖于会稽山南悬溜寺。
以讨论第一义谛。
或游庆云寺馀杭之宜丰寺。
而足迹不入俗姓之门。
天台道土潘志清。
襄阳朱放
南阳张继
安定皇甫曾
范阳张南史
吴郡陆迅。
东海徐嶷
景陵陆鸿渐
皆引分愿交。
扣襟尚友。
其所尤善者。
慧凝明幽灵祐昙一义宣
诚同门之三益。
住世之四衣矣。
然工辞章。
乐吟咏。
既著法性论。
或遇良辰胜境。
必掇笔申楮。
以遣兴趣。
好事者录之。
名间气集。
宝应元年冬十月十六日
示灭于杭州龙兴寺
寿三十五。
弟子以遗命。
行阇维法。
树浮图。
以表其地。
左卫参军李纾
嘉兴汤左金吾卫兵曹参军独孤反。
相与悼梁木之坏。
虑陵谷之迁。
刻石于武林山东峰之阳。
释灵一
姓吴氏
广陵人也。
神清气和方寸地虚。
与大和元精合其纯粹。
年肇九岁僻嫌朽宅决入梵园。
堕息慈之伦禀出家之制。
暨乎始冠受其具足。
学习无倦律仪是修。
示见谈笑。
明解脱。
示人文艺以诱世智。
初不计身中有我我中有身。
德全道成缘断形谢。
宝应元年冬十月十六日
寂灭于杭州龙兴寺
春秋三十五。
凡满十五安居。
临终顾谓弟子行茶毗法树小浮图焉。
左卫参军李纾嘉兴县汤左金吾卫兵曹参军独孤及
相与悼梁木之既坏。
虑陵谷之当迁。
后之人礼应真之塔婆。
昧应真之德行。
故刻石于武林山东峰之阳也。
一家富货殖。
既而削发。
推千金之产。
悉让诸孤昆弟。
所取者惟纳衣锡杖。
自尔叩维扬法慎师学相部律。
造乎微而臻乎极。
友善者慧凝明幽灵祐会稽昙一晋陵义宣同门三益作者七人也。
一咳唾尘境继日经行。
宴坐必择山椒树下
初舍于会稽山南悬溜寺。
接禅者隐空乾靖讨论第一义谛。
或游庆云寺
复居馀抗宜丰寺。
寺邻生丹山
门对佳境囧然独往。
暴风偃山正智不动。
巨浪沃日浮囊不飘。
于是著法性论以究真谛。
此一之了语也。
每禅诵之隙辄赋诗歌事思入无间兴含飞动。
潘阮之遗韵江谢之阙文。
必能缀之。
无愧古人。
循循善诱门弟子受教若良田之纳膏雨焉。
一迹不入族姓之门。
天台道士潘志清襄阳朱放南阳张继安定皇甫曾范阳张南史吴郡陆迅东海徐嶷景陵陆鸿渐为尘外之友。
讲德味道朗咏终日。
其终篇必博之以文约之以修。
量其根之上下而授之药焉。
一居寺高隅。
初无井泉
一旦呀然而涌喷金砂之溜于庭之左右。
挹之弥清𣂏之无竭。
盖精至之感矣。
诗行于世。
有选其尤者入间气集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