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唐朝
释智藏隋末唐初 541 — 625年四月十五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魏氏
华阴郑县人
年十三。
蔼法师出家。
住西魏长安陟岵寺。
当周之灭法。
独逃匿诸檀信家。
剃发染服。
曾不为变。
至随氏迁都龙首。
诏居大兴善寺
开皇三年
乃卜终南丰谷之东阜。
以老焉。
亦其故隐之地也。
诏遣左卫大将军晋王广
就山宣旨引见。
固辞。
上益敬慕之。
乃遣内史舍人虞世基尉问。
并施油香薰炉。
三衣什物。
仍名其寺为丰德。
每岁三长之月。
弘智论。
以阐化。
武德初。
制立僧官
为首选。
然终非世检所乐也。
尝以兴善官供频繁。
愿乞食如律。
晚行头陀西郊柏林墓所。
文帝出游。
过也而叹。
侍从
皆脱所服以施。
得衣凡百有馀聚。
悉以充营构。
然其所御。
惟纳布大衣。
厚重可四斤许。
服之。
卒六十五矣。
曾未尝顷刻去身也。
常坐一食。
形相挺特。
颀然八尺二分。
而步履轻安。
每食时。
千持澡瓶。
足蹑木履。
幽梗盘沮。
自东阜四里。
乘厓而至。
午后复上。
则亦似获神足通者。
故或图写其容貌。
之至今
京师慈门寺沙门小昙。
为建碑于寺门之右。
颍川沙门法林为之文。
僧住力隋末唐初 544 — 62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4—623 【介绍】: 唐僧。
阳翟人俗姓褚
避地钱塘县,因出家焉。
隋炀帝时扬州长乐寺。
尝自竭资建塔造寺。
隋末道俗流亡,誓以身命守护殿阁,寺赖以存。
唐高祖武德六年辅公祏起事,凡百寺观𢪃送江南住力乃致书再请,愿在阁前烧身以留寺宇,公祏不许。
乃积干薪自焚死。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姓褚氏
其先河南阳翟人
后有避地于吴郡钱唐者。
孙因家焉。
八岁入道。
有闻缁俗。
久之陈宣帝
京城之左。
秦皇寺。
诏董工役。
至德二年
寺主
陈亡徙居江都长乐寺
隋开皇十三年建塔五层。
金盘辉耀近远。
十七年炀帝晋王出镇淮海。
总寺任。
乃复于丹阳龙光寺
迎致梁武皇帝所得优填王像。
王谧所得定光像。
中脩高阁。
旁挟二楼。
奉像其上。
宏壮显特。
挺冠区宇。
大业四年
益起四周斋房廊庑。
仓库庖湢。
使净侣游息无厌。
十年尽出己资。
购旃檀香木
模刻瑞像。
并二菩萨。
并安阁上供养。
十四年
隋室丧乱。
寇盗抢攘。
则誓捐身命。
守护殿阁。
神尧受禅天下更始。
诸方版荡。
而此等独存。
武德六年
贼帅辅公拓叛。
寺观。
皆撤送江南
致书愿焚身以留室宇。
公拓不听。
谓弟子曰。
吾无量劫来。
积集贪爱。
不能捐舍躯命。
以报法恩。
今像欲济江。
所不忍见。
可积薪自烧。
以供养之。
衣资什物。
并以施像。
必吾灭后。
像南还矣。
遽汤沐跏趺。
面西引火。
以至命终。
而身则合掌。
凝然不化。
多益以薪。
西后猥烬。
寿八十。
其年十月八日也。
既而像果南还。
门人慧安智颐等树碑于寺之内。
宫庶子虞世南文。
释住力
姓褚氏
河南阳翟人
避地吴郡钱塘县
因而家焉。
宿植胜因早修慧业
甫及八岁出家学道。
器宇凝峻虚怀接悟。
声第之高有闻缁俗。
中宗宣帝
京城之左造泰皇寺。
宏壮之极罄竭泉府
乃敕专监百工。
故得揆测指撝面势严净。
至德二年
又敕为寺主
值江表沦亡僧徒乖散。
乃负锡游方访求胜地。
行至江都
乃于长乐寺而止心焉。
隋开皇十三年
建塔五层。
金槃景耀峨然挺秀。
远近式瞻。
至十七年
炀帝晋蕃又临江海。
为寺任缮造之功故也。
梁武得优填王像神瑞难纪。
丹阳龙光寺
陈国云亡道场焚毁。
乃奉接尊仪及王谧所得定光像者。
并延长乐身心供养。
而殿宇褊狭未尽庄严。
遂宣导四部王公黎庶。
共修高阁并夹二楼。
寺众大小三百馀僧。
咸同喜舍毕愿缔构乃励率同侣二百馀僧。
共往豫章刊山伐木。
人力既壮。
规摹所指妙尽物情。
即年成立。
制置华绝。
异神工。
宏壮高显挺冠区宇。
大业四年
又起四周僧房。
廊庑斋厨仓库备足。
故使众侣常续断绪无因。
再往京师
深降恩礼还至江都
又蒙敕慰。
大业十年
自竭身资。
以栴檀香木
模写瑞像并二菩萨。
不久寻成同安阁内。
至十四年
隋室丧乱道俗流亡。
骸若萎朽充诸衢市。
誓以身命守护殿阁。
寺居狐兔顾影为俦。
啜菽饮水再离寒暑。
虽耆年暮齿。
而心力逾壮。
泥涂褫落周匝火烧。
口诵不辍手行治葺。
贼徒雪泣见者哀叹。
往往革心相佐修补。
皇唐受命弘宣大法。
旧僧馀众并造相投。
邑室虽焚此寺犹在。
武德六年
江表贼帅辅公祐
负阻缮兵戈潜图反叛。
凡百寺观撒送江南
乃致书再请。
愿在阁前。
烧身以留寺宇。
祐伪号尊称。
志在倾殄。
虽得其书全不顾遇谓弟子曰。
吾无量劫来积习贪爱。
不能捐舍形命以报法恩。
今欲自于佛前取尽决。
不忍见像济江。
可积薪自烧供养。
吾灭之后像必南渡。
衣资什物并入尊像。
泣服施灵理宜改革。
便以香汤沐浴加趺面西。
引火自焚卒于炭聚。
时年八十。
武德六年十月八日也。
命终火灭。
合掌凝然。
更足阇维。
一时都化。
在佛前焚时。
群鹊哀鸣。
其声甚切。
右绕七匝方始飞去。
及身没后像果南迁。
殿阁房廊得免煨烬。
法宝僧众如畴昔焉。
门人慧安智赜者。
师资义重甥舅恩深。
为树高碑于寺之内。
宫庶子虞世南为文。
今像还归于本阁云。
僧法藏南北朝至隋 546 — 62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6—629 【介绍】: 南北朝至隋时僧。
颍川人俗姓荀
北周时,入终南山紫盖峰,独栖安禅,与世隔绝。
武帝灭佛,法藏初不知,经四年,始得风闻。
后至京师,请复佛法,宣帝不允。
旋主陟岵寺,复还山。
,奉敕主大兴善寺,为国行道。
炀帝大业末,充太平宫寺上座。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颍川颍阴荀氏子也。
三岁丧父。
十岁丧母。
孤独孑遗。
无所依赖。
周天和二年
生二十二岁矣。
上适于二月八日
度僧以祈福。
因薙落。
四年皇子生。
诏选名德于醴泉宫。
复与其数。
武帝春坊
趋至殿下。
鲜卑语。
问众僧。
众僧不时对。
独进以鲜卑语答所问。
廷臣皆喜。
诏谓道人身小而胆大。
乃敢答太子语如此。
仍赐钱奖谕。
由是恩眷优渥。
建德二年
徙居终南紫盖山
三年正月八日
偶得杏实七枚于绝顶。
食之甘美。
然地僻天寒。
卒不知所从来云。
未几。
而废教之祸起。
山居。
独若无与。
如是八年
每念下山。
以身徇法。
大象元年九月
扣关将谒帝。
吏诃止之。
武侯上大夫王猛
大夫乙娄谦。
诘所自。
及朋侣施主姓名。
辞曰。
贫道以山林为家居。
鸟兽为徒侣。
草木为粮粒。
且溥天之下。
莫非王土。
紫盖山陛下之畿甸。
若是则朋侣施主。
皆陛下也。
尚何他问哉。
等以闻。
诏曰朕欲以菩萨仪相治化。
此僧既近自紫盖山来。
其今长须发。
著衣冠。
为陟岵寺主
诏内史沛国公宇文译。
检校施行。
内史次大夫唐怡元行恭以为非先制不奉诏。
十月复谒于城东。
引妙庄严王二子谏父事。
且曰陛下昔为臣子。
不能匡谏。
遂致先帝。
毁圣典。
冶灵像。
其酷甚于秦之焚书坑儒
上怒。
诏即杀之。
沛公为营救。
上少解。
因问沛公曰。
道人怖否。
进曰。
道人愚戆。
不知忌讳。
身触刑宪。
安能无怖。
上愁然变色曰。
此固佛经所谓护鹅比丘也。
昔闻其事。
今见其人。
是又可杀乎。
宜原之。
赐菩萨衣冠。
主陟岵寺如前诏。
遽引辞。
愿自便。
御史鲍宏
于万年长安蓝田盩屋鄠杜五县。
游行。
以俟寻访。
大象二年五月二十五日
文帝冢宰
作兴教法。
六月下山。
复从薙落。
施法服一具。
杂彩十五段。
青州一石。
还山。
七月又承命下山。
议化事。
十五日诏景陵公。
检校
度僧百二十人。
并赐法衣以归。
独留宿相府。
大定元年二月十二日
隋受周禅。
改元开皇十五日
诏追前度诸僧。
大兴善寺行道。
二年内史舍人赵伟。
命所司。
月给伏苓苏油柴炭等料物。
以为恒。
十四年
自请罢所给料物。
武侯将军素和业。
捐宅构寺。
以奉
右仆射苏威
并建寺之大殿尊像。
斋万僧。
以落之。
于是舍人裴矩
宣诏曰。
藏禅师落发僧首。
且躬设大斋。
弘法之盛其孰可等。
今所住寺。
可名法济。
久之慈及畜类。
鹅知时旋绕佛座。
犳过中不食。
炀帝居晋邸。
其少子夭殂。
寓瘗于藏寺
将出镇淮海。
手书铭。
以勒之曰。
世途若幻。
生死如浮。
殇子何短。
彭祖何脩。
呜呼予子。
有逝无留。
永为法种。
长依梵俦。
因以灵寿杖
曰。
每策此时。
幸相忆也。
曰。
王以爱子。
留寄法门眷焉。
其情能复忘乎。
是犹杖之于也。
王不能忘。
其敢忘哉。
十六年
上幸齐州不豫。
王贵人
造观音像。
为上祝禧。
诏迎置法济寺供养。
仁寿元年
上造等身释迦六驱。
诏如前迎置。
大业二年
元德太子薨。
荐功德。
必委藏营治。
大业之
诏易九宫为寺。
补充太平宫寺上座。
贞观初
淮安王首隆敬慕。
俄而王薨。
亦云逝。
三年葬干阜南云际寺
沙门孝才
为铭辞。
刻之贞石。
释法藏
姓荀氏
颍川颍阴人
三岁丧父。
共母偏居。
十岁又亡。
只身而立。
因斯祸苦深悟无常。
投庇三宝用希福祐。
年二十二。
周天和二年四月八日明帝度僧。
便从出俗。
天和四年诞育皇子
诏选名德至醴泉宫。
时当此数。
武帝躬趋殿下。
口号鲜卑问讯众僧兀然无人对者。
在末行挺出众立作鲜卑语答。
殿庭僚众咸喜斯酬。
敕语百官。
道人身小心大。
独超群友报朕此言。
可非健道人耶。
有敕施钱二百一十贯。
由是面洽每蒙慰问。
虽身居寺内。
心念幽林。
古圣今贤皆依山静。
建德二年二月
刷心荡志。
挟钵擎函。
投于紫盖山
山即终南之一峰也。
乃独立禅房高岩之下。
衣以百纳。
餐以朮
面青天而沃心。
吸白云而填志。
三年正月八日游步山顶。
忽遇甘七枚。
即而啖之。
流味浓美。
周行更索全无来处。
冥资但勤励业。
其年四月二十三日
毁像焚经。
僧令还俗。
给优二年。
山居。
依道自隐。
绵历八载常思开法。
宣帝大象元年九月
下山谒帝。
意崇三宝。
到城南门。
以不许入进退论理。
武候上大夫王猛
大夫乙娄谦。
问从何而来朋侣何在施主是谁。
报曰。
建德二年弃寺入山。
三年四月方禁僧侣
在山。
馀并还俗。
乃以俗法抑出徒侣。
只一身在山。
林谷为家居。
鸟兽为徒侣。
草木为粮粒。
然自惟忖。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既居紫盖啖食山粮。
准此供给则至尊所施。
等报奏。
下敕曰。
朕欲为菩萨治化。
此僧既从紫盖山来。
正合朕意。
宜令长发著菩萨衣冠为陟岵寺主
遣内史沛国宇文绎检校施行。
内史次大夫唐怡元行恭覆奏曰。
天下众僧并令还俗。
独度一人违先帝诏。
至十月于城东面别见宣帝
问三教名。
朕欲菩萨治化。
或现天身。
或从地出。
或作鹿马。
用斯化道以摄众生如何。
引妙庄严王子谏父之事。
又曰。
陛下昔为臣子不能匡谏。
遂令先帝焚烧圣典灵像铸钱。
据斯逆害。
与秦始何异。
帝怒曰。
违朕先皇明诏。
可令处尽。
曰。
仰触圣颜。
乞刑都市。
幽显同见。
诚其本心尔。
时命若悬而词气无骇。
频经九奏安词弥厉。
十奏既达。
曰。
道人怖不。
藏公曰。
人生所重无过于命。
处身极刑之地。
何能不怖。
帝闻愀然改色乃曰。
真人护法祐我群生。
此则护鹅比丘
朕不杀无事人也。
宜舍其刑。
一不须问。
赐菩萨衣冠。
依前为陟岵寺主
频降宠命。
得继释门。
既获再生。
便辞帝。
林泉山泽请欲幽潜。
御史鲍宏
奉敕万年长安蓝田盩厔鄠杜五县。
游行。
朕须见日。
不可沈隐。
虽蒙恩敕终未开弘。
怏结心灵思怀圣道。
周德云谢隋祚将兴。
大象二年五月二十五日
隋祖作相。
于虎门学六月
又下山与大丞相对论三宝经宿。
即蒙剃落。
赐法服一具杂䌽十五段青州一石。
寻又还山。
至七月初。
下山。
更详开化
至十五日
令遣竟陵检校度僧百二十人。
并赐法服各还所止。
独宿相第。
夜论教始。
大定元年二月十三日
丞相龙飞。
即改为开皇之元焉。
十五日奉敕追前度者置大兴善寺为国行道。
自此渐开方流海内。
岂非戒行贞明禅心郁茂。
何能累入朱门频登御榻。
尔后每有恩敕别加慰劳。
并敕王公咸知朕意。
开皇二年
内史舍人赵伟。
宣敕月给茯苓苏油柴炭。
以为恒料。
而性在虚静不图荣利。
十四年自奏停料随施供给。
武候将军索和业者。
清信在怀。
延至宅中。
异礼奉养。
积善所熏遂舍所住以为佛寺。
率俗课励设万僧斋。
右仆射苏威
每来参谒。
并建大殿尊仪。
舍人裴矩
宣敕藏禅师
落发僧首。
又设大斋。
弘法之盛熟不可等。
其所住处可为济法。
今之隆政坊北门僧寺是也。
尝以慈仁摄虑。
有施禽畜依而养之。
鹅则知时旋绕。
狗亦过中不食。
斯类法律不可具纪。
炀帝晋蕃时。
太尉第三子绵疾夭殂。
瘗于斯寺。
乃勒铭曰。
世途若幻生死如浮。
殇子何短彭祖何修。
呜呼余子有逝无留。
永为法种长依法俦。
教因施灵寿杖曰。
每策此杖时赐相忆。
答曰。
王殇幼子长就法门。
灵寿何敢忘德。
十六年齐州失豫。
王公已下奉造观音。
并敕安济法供养。
仁寿元年
文帝造等身释迦六躯。
敕令置于藏师住寺。
大业二年
元德太子薨。
凡营福业经像佛殿皆委于
大业末岁下敕九宫。
并为寺宇度僧。
纲管相续维持。
名称洽闻。
乃补充太平宫寺上座。
绥缉少达无替所临。
大唐建议人百一心。
淮安王创缮兵旗于斯寺宇。
因受王请终身奉养。
贞观之始情奉弥隆思报罔极。
毕由造寺伺隙未展。
王便物故本祈不果。
亦终焉。
贞观三年终于鄠县观台。
因殓武子堆南云际寺
沙门孝才
夙素知德。
为铭贞石。
在于龛侧矣。
姓荀
颍川颍阴人
三岁丧父。
共母偏居。
十岁母亡。
只身而立。
因斯祸酷。
深悟无常。
年二十二。
周天和二年四月八日
明帝度僧。
从便出俗。
天和四年
诞育皇子
诏选明德。
至醴泉宫。
武帝躬趋殿下。
口号鲜卑问讯。
众僧兀然。
无人对者。
在末行。
出众独立。
鲜卑语答。
殿庭僚众。
咸喜斯酬。
敕语百官。
道人身小心大。
独超群友。
报朕此言。
可非健道人耶。
有敕施钱二百一十贯。
由是面洽。
每蒙慰问。
虽身居寺内。
心念幽林。
建德二年二月
挟钵擎函。
投于紫盖山
山即终南之一峰也。
乃独立禅房高岩之下。
衣以百衲。
餐以木
三年正月八日
游步山顶。
忽遇甘十枚。
即而啖之。
冥资。
但勤励业。
其年四月二十三日
毁像焚经。
僧令还俗。
山居。
依道自隐。
绵历八载
常思开法。
宣帝大象元年九月
下山谒帝。
意崇三宝。
到城南门。
武侯上大夫王猛曰。
建德二年
弃寺入山。
三年四月
方禁僧侣
在山。
馀并还俗。
藏一身在山。
林谷为家居。
鸟兽为徒侣。
草木为粮粒。
然自惟忖。
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
既居紫盖。
啖食山粮。
准此供给。
则至尊所施。
等执奏。
下敕曰。
朕欲为菩萨治化。
此僧既从紫盖山来。
正合朕意。
宜令长发。
著菩萨衣冠。
为陟岵寺主
内史次大大唐怡元覆奏曰。
天下众僧。
还俗。
独度一人。
违先帝诏。
至十月
于城东面。
别见宣帝
问三教名。
朕欲菩萨治化。
或现天身。
或从地出。
或作鹿马。
用斯化道。
以摄众生如何。
引妙庄王二子谏父之事。
又曰。
陛下昔为臣子。
不能匡谏。
遂令先帝焚烧圣典。
灵像铸钱。
据斯逆害。
与秦始何异。
帝怒曰。
违朕先皇明诏。
可令遽尽。
曰。
仰触圣颜。
乞刑都市。
幽显同见。
诚其本心。
尔时命若悬
而词气无骇。
频经九奏。
安词弥厉。
十奏既达。
曰。
道人怖不。
内史沛公曰。
人生所重。
无过于命。
处身极刑之地。
何能不怖。
帝闻愀然改色。
乃曰。
真人护法。
祐我群生。
此则护鹅比丘
朕不杀无事人也。
宜舍其刑。
一不须问。
赐菩萨衣冠。
依前为陟岵寺主
频降宠命。
得继释门。
既获再生。
便辞帝往林泉山泽。
请欲幽潜。
御史鲍宏奏敕。
万年长安蓝田盩厔鄠杜五县。
游行。
朕须见日。
不可沉隐。
虽蒙恩敕。
终未开弘。
怏结心灵。
思怀圣道。
周德云谢。
隋祚将兴。
大象二年五月二十五日
隋祖作相于虎门。
六月又下山。
大丞相
对论三宝。
经宿即蒙剃发。
赐法服一具。
杂䌽十五段。
青州一石。
寻又还山。
至七月初。
下山。
更详开化
至十五日
景陵检校度僧。
百二十八。
并赐法服。
各还所止。
独宿相第。
夜论教始。
大定元年二月十二日
承相龙飞。
即改为开皇之元焉。
十五日奉敕。
追前度者。
大兴善寺
为国行道。
自此渐开。
方流海内。
戒行贞明。
禅心郁茂。
数入朱门。
频登御榻。
开皇二年
内史舍人赵伟宣敕。
月给茯苓
酥油柴炭。
以为恒料。
而性在虚静。
不图荣利。
十四年
自奏停料。
随施供给。
武侯将军素和业者。
清信在怀。
延至宅中。
冀礼奉养。
积善所熏。
遂舍所住。
以为佛寺。
率俗课励。
设万僧斋。
右仆射苏威
每来参谒。
并建大殿尊仪。
舍人裴矩宣敕。
藏禅师落发。
僧首又设大斋。
弘法之盛。
不可等伦。
贞观二年
终于鄠县观台。
因殓于阜南
云际寺沙门孝才为铭。
贞石于龛侧。
庾抱隋末唐初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润州江宁(今江苏南京)人,祖籍颍川(今河南许昌)
隋开皇中,为延州参军事
后调入吏部任职,转元德太子学士
唐高祖起兵,隐太子李建成引为陇西公府记室,文檄皆出其手。
寻转太子舍人,未几卒。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
工诗文。
旧唐书》本传与《新唐书·艺文志四》载文集10卷(《旧唐书·经籍志下》著录6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5首,《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
僧智晞隋末唐初 556 — 627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颍川陈氏子也。
后以宦游。
徙居闽越。
宿寤世幻。
欲脱尘缘。
而闻智者以三观之指。
王化台岭。
年二十始获奉觐。
定为师资。
律仪具足。
定业脩进。
既而智者示灭。
遗命居佛垄之脩禅道场。
久之度水将构经台。
工以香炉峰
宜伐以给用。
即白
不可。
曰山灵未易犯也。
明日遽使往。
侍者曰。
和尚谬耶。
昨不许。
而今反之。
柰何。
语之故。
盖夜梦有若送疏献者。
先是智者尝买傍海地数百里。
放生池
历陈隋所在官司禁渔捕。
如法。
至是顽民无赖。
悉自纵。
知之。
因偕顶禅师焚香祷智者。
自尔梁沪无所得。
而渔者相约以进善。
一日戒弟子通亘曰。
晚当有僧至。
俄有著纳执锡擎钵之僧。
见千二十步之外。
趋东而隐。
即有钟声发东谷。
曰。
此召我也。
乃使治汤沐。
夜坐台上。
执如意说法。
辞众寂然良久。
弟子相与号呼以恸。
复开目曰。
生死世相。
宁足悲耶。
去勿闹乱吾。
又曰。
吾入道来。
胁不著床。
四十九年矣。
然于信施香火。
曾莫敢负。
而汝等尤当策勤。
以相继也。
弟子问所往生。
云吾畴昔之梦兜率处天之西北。
宫殿青色。
先师智者在焉。
左右天人。
皆坐宝座。
一座独空。
吾问其故。
先师答曰。
灌顶却后六年。
当来坐此。
是知往生之效矣。
翌旦命寺众早齐。
有来候疾者。
斋罢辞去。
留之曰。
辛苦远来。
且待须臾。
如何。
其人固辞。
复语曰。
若不住可疾去。
雨且至矣。
是时天日方明。
净无云翳。
顷焉而告终。
雨骤甚。
贞观元年十二月十八日也。
寿七十有二。
葬智者龛前二百步。
释智晞
俗姓陈氏
颍川人
先世因宦流寓家于闽越。
童稚不群幼怀物外。
见老病死达世浮危。
自省昏沈悯诸沦溺。
深加厌离如为怨逐。
誓出尘劳访寻胜境。
伏闻智者抗志台山安禅佛陇警训迷途为世津导。
丹诚驰仰远泛沧波。
年登二十始获从愿。
一得奉值即定师资。
律仪具足禀受禅决。
加修寂定如救头然。
心马稍调散动辞虑。
受命遗旨常居佛陇修禅道场。
乐三昧者咸共师仰。
宴坐之暇。
时复指撝创造伽蓝。
殿堂房舍悉皆严整。
惟经台未构。
始欲就工。
香炉峰山岩峻崄林木秀异。
然彼神祇巨有灵验。
自古已来无敢视其峰崖。
况有登践而采伐者。
时众议曰。
今既营经台供养法宝。
惟尚精华岂可率尔而已。
香炉峰
木中精胜。
可共取之以充供养。
论详既讫。
往咨于
具陈上事。
良久答云。
山神护惜不可造次。
无敢重言。
各还所在。
尔夜梦人送疏云。
香炉峰柏树
尽皆舍给经台。
既感冥示。
即便撝略。
营办食具分部人工入山采伐。
侍者咨曰。
昨日不许。
今那取之。
答曰。
昨由他今由我。
但取无苦必不相误。
从旨往取。
之树惟崄而生。
并皆取得一无留难。
先师智者陈曰。
劝化百姓。
天台渚次。
讫于海际。
所有江溪。
并舍为放生之池。
永断采捕。
隋世亦尔。
事并经敕。
隋国既亡。
后生百姓为恶者多。
竞立梁沪满于江溪。
夭伤水族告诉无所。
乃共顶礼禅师往先师龛房。
烧香咒愿。
当有鱼人。
见僧在沪上立。
意谓堕水。
将船往救。
仅到便无。
因尔梁沪皆不得鱼。
互相报示改恶从善。
仍停采捕。
时有僧法云
欲往香炉峰头陀。
谏曰。
彼山神刚强。
卿道力微弱。
向彼必不得安。
慎勿往也。
不纳旨。
遂往到山。
不盈二宿。
神即现形驱令还。
自陈其事。
方忆前旨深生敬仰。
有弟子道亘。
在房诵经。
自往唤
今晚当有僧来。
言竟仍向门下。
即见一僧纯著纳衣执锡持钵。
形神爽俊有异常人。
从外而来。
相去二十馀步。
才入路东隐而不现。
俄顷之间即闻东山有铜钟声。
大震山谷。
便意唤吾也。
未终数日。
语弟子
吾命无几可作香汤。
洗浴适竟。
山中鸟狩异色殊形常所不见者。
并皆来集房侧。
履地腾空悲鸣唤呼。
经日方散。
十二月十七日夜
跏趺端坐。
仍执如意说法。
辞理深邃。
既竟告弟子曰。
将汝等造次相值。
今当永别。
会遇靡期。
言已寂然无声良久。
诸弟子哭泣。
便更开眼诫曰。
人生有死物调始必终。
世相如是。
宁足可悲。
今去勿尔闹乱于吾也。
吾习禅已来至于今日四十九年。
背不著床吾不负信施不负香火。
汝等欲得将吾相见。
可自勤策行道力不负人。
弟子因咨启。
未审和上当生何所。
如吾见梦。
报在兜率。
宫殿青色居天西北。
智者大师
左右有诸天人皆坐宝座。
唯一座独空。
吾问所以。
灌顶却后六年当来升此说法。
十八日朝语诸弟子。
汝等并早须斋。
吾命须臾。
尔日村人登山参疾。
食竟辞还。
又曰。
既苦远来。
更停少时。
待贫道前去。
其人不解。
苦辞不住。
当尔之时皎日丽天全无翳。
谓参人曰。
既已不住可疾去雨寻落。
去者少时骤雨如泻。
春秋七十有二。
贞观元年十二月十八日午时。
结跏安坐端直俨然。
气息绵微如入禅定。
因而不返。
时虚空中有弦管声。
合众皆闻。
良久乃息。
经停数日方入石龛颜色敷悦手足柔软不异生平。
所窆龛坟在先师智者龛前二百馀步。
释智晞
俗姓陈氏
颍川人
年二十始获从愿。
一得奉值即定师资。
律仪具足禀受禅诀。
加修寂定。
常居佛陇修禅道场。
乐三昧者咸共归仰。
宴坐之暇。
时复指撝创造伽蓝殿堂房舍悉皆严整。
唯经台未构。
始欲僦工。
香炉峰
山岩峻崄林木秀异。
然彼神祇巨有灵验。
自古已来无敢视其峰崖。
况有登践而采伐者。
时众议曰。
今既营经台供养法宝。
唯尚精华岂可率尔而已。
香炉峰柏木中精胜可共取之以充供养。
论详既讫。
往咨于
具陈上事。
良久答云。
山神护惜不可造次。
无敢重言各还所在。
尔夜梦人送疏云。
香炉峰柏树尽皆舍给经台。
时有僧法云
欲往香炉峰头陀。
谏曰。
彼山神刚强。
卿道力微弱。
向彼必不得安。
慎勿往也。
云不纳旨。
遂往到山。
不盈二宿。
神即现形驱云令还。
自陈其事。
方忆前旨。
深生敬仰。
有弟子道亘在房诵经。
自往唤云。
今晚当有僧。
来言竟仍向门下。
即见一僧纯著纳衣执锡持钵。
形神爽俊有异常人。
从外而来。
相去二十馀步。
才入路东隐而不现。
俄顷之间即闻东山有钟鼓声大音震谷。
便云。
噫唤吾也。
未终数日语弟子云。
吾命无几。
可作香汤洗浴。
适竟山中鸟兽异色殊形。
常所不见者并皆来集房侧。
履地腾空悲鸣唤呼。
经日方散。
贞观元年十二月十八日午时。
结跏安坐端直俨然。
气息绵微如入禅定。
因而不返。
时虚空中有弦管声。
合众皆闻。
良久乃息。
经停数日方入石龛颜色敷悦手足柔软不异生平。
春秋七十有二。
褚亮隋末唐初 560 — 64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杭州钱塘人,其先居阳翟字希明
褚玠子。
少博览图史,能诗。
年十八,为南朝陈仆射徐陵陈后主称赏,擢尚书殿中侍郎
隋时太常博士,坐事贬。
入唐,授秦王府文学
太宗贞观中累迁散骑常侍封阳翟县侯,为文学馆“十八学士”之一。
致仕归,卒年八十八。
谥康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560—647 字希明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祖籍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州)
幼聪敏,好学善属文。
18岁访徐陵,商榷文章,深为惊异。
陈后主闻而召见,累迁为尚书殿中侍郎
,为东宫学士,迁太常博士
归唐,初授秦王文学,预文学馆十八学士之列。
太子舍人太子中允
贞观中,为弘文馆学士,迁散骑常侍进封阳翟县侯
卒,赠太常卿谥曰康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
太宗朝宫廷诗人,与虞世南齐名。
旧唐书·经籍志下》、《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褚亮集》20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续拾》补题1则。
唐诗汇评
褚亮(560-647)字希明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县)人。
幼警敏能诗,江总等服其工。
,为尚书殿中侍郎
,大业中太常博士,坐与杨玄感善,贬西海郡司户
薛举僭号陇西,以黄门侍郎
灭,从秦王李世民还京,授秦王府文学,为十八学士之一。
贞观中,累迁员外散骑常侍封阳翟县侯,致仕,终老于家。
有《褚亮集》二十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一卷,其中杂有在隋之作。
僧道哲隋末唐初 564 — 635
释道哲
姓唐
齐郡临邑人
初投颍川及法师
学十地地持。
为同听者所揖。
具戒已后正奉行门。
又从魏郡律师禀承四分。
希亦指南一时盱衡五众
受教博晓将经六载。
经重筌宗究其文体。
但为戒慧虽通未怀定业。
河内询禅师
众推不测匠首当今。
至诚倾襟为说。
一悟真谛霍然大通
禅侣相谢解齐登室。
京邑道盛。
乃步从焉。
初至住仁觉寺。
沙门昙迁有知人之誉。
敬备师礼从受摄论。
研味至理晓悟其文。
标拟有方岂惟声教。
遂厌辞人世。
潜于终南骆谷也。
山粒难接授受须净。
既阙使人。
遂虚腹累宵。
欣兹味空有清信士张晖。
陪从多年请益供奉。
因暂下山忽逢重雪。
悬路既拥七日方到。
以虽对食具为无人授。
守死正念。
晖披雪至庵。
弹指觉悟方从定起。
斯寔谨慎资持为此例矣。
京师庄严寺素有道声。
延住华馆。
初从众意退居小室。
一食分卫不受僧利。
众益重之。
盩厔县民。
昔以隐居骆谷
得信者多。
相率迎请。
乃往赴焉。
营构禅宇立徒策业。
山俗道侣相从屯赴。
教以正法训以律仪。
野逸是凭闻诸京辅。
忽一旦谓门人曰。
无常矣。
大众难见。
冥目既至长恨何言。
遂东归庄严。
讯问名德。
奄然卒于故房。
春秋七十二矣。
贞观九年正月也。
葬于京之西郊。
长城故人慕仰声范。
遂发冢迎柩还归盩厔
行道设斋以从火葬。
收其馀烬为起塔于城西二里端正树侧龙岸乡中。
列植杨行往揖拜。
迥发天才学不师古。
撰百识观门十卷智照自体论六卷大乘闻思论等行世。
弟子静安道诚。
并承习厥宗。
匡务有叙。
安掩迹林泉念定存业。
诚行感玄解谦穆自修。
包括律部讲道时接。
初住大庄严寺
以传业高今徵入瑶台匡化于彼。
馀波潜被盛绩京师
僧灵睿隋末唐初 565 — 647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科
其先颍川人
陈氏后。
流寓于益昌
家世事老子
母尝过道观。
乞子归而夜梦。
松林下
有七宝钵。
飞自树巅入口。
觉即娠。
因不喜荤腥味。
及生而或以进。
则母子俱头痛。
莫可疗。
于是遂悉屏去。
八岁随二亲。
诣道观。
道士令习诵步虚词。
面忽出血。
一日遇智胜法师于田间。
捉其衣曰。
奉佛吾愿也。
远追遂为沙弥益州胜业寺
尽夏能覆诵大品。
隋开皇初高丽印公。
开三论。
入京皆依以受业。
未几。
还住法聚寺。
武德二年
安州皓公居大建昌寺从之。
三年寺有异学。
忘其名。
每加害。
终弗得。
寻徙乡里之隆寂寺以避焉。
贞观元年
檀越通州骞禅师尽形资给。
听众三百馀人。
请常弘演
二十年八月二十四日夜
三鼓大风起。
有声高畅若言曰。
灵睿法师
来年十月
当往生南海大国光明山西阿观世音菩萨所矣。
至期。
三日众见幡华满寺。
晚讲罢入房。
看读如常。
时或告以祥瑞事。
徐执卷出门立逝。
坚植不少倾仆。
舁致床上。
夜半复起。
跏趺坐如生。
春秋八十三。
僧法琳隋末唐初 572 — 64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72—640 【介绍】: 唐僧。
颍川人俗姓陈
博览多通。
高祖武德初,住济法寺
太史令傅奕请废佛法,法琳因作《破邪论》上之,事遂寝。
太宗贞观初,主龙田寺
十三年道士秦世英诬其谤毁国家,下狱。
后徙置益州僧寺,道卒。
有集及《辩正论》等。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572—640 俗姓陈,郡望颍川(今河南禹州)人,祖上因官寓居襄阳(今湖北襄樊)
幼年出家,广涉儒释经书,博综词义。
隋末入关,究悉道教典籍。
高祖武德初,驻锡长安法寺
傅奕请废佛法,道士李仲卿等又著文贬斥佛教,法琳分别撰《破邪论》、《辨正论》驳之。
太宗贞观初移锡终南山龙田寺,曾参与波颇译事。
十三年(639),道士秦世英告发《辨正论》“谤讪皇宗”,太宗法琳辨对,并定其死罪,后改判流徙益州次年卒于流徙途中。
有文思,善谈吐,著有诗文等计30余卷,兼善唱导。
续高僧传》卷三二、《开元释教录》卷八有传,另有彦惊《唐护法沙门法琳别传》3卷存世。
法琳别传》、《辨正论》存其诗5首。
《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唐诗续补遗
法琳姓陈颍川人,寓居襄阳
少出家,住荆州青溪山玉泉寺
游猎儒释,博通内外词旨。
隋季入关,舍僧服归俗。
武德初复为僧,住京师法寺
贞观初移住龙田寺
十三年冬,因谤讪罪下狱,陈书自诉,诏不加罪,敕移于益郡僧舍。
次年六月,行至百牢关因疾而卒,年六十九。
著作甚多,传世有《破邪论》、《辨正论》等。
诗五首。
(《全唐诗》无法琳诗。
事迹据《续高僧传》卷二四本传、《开元释教录》卷八本传及《法琳别传》。)
法琳俗姓陈氏
颍川人
寓居襄阳
出家荆州青溪玉泉寺
隋季入关。
京师法寺
武德二年上破邪论。
以语涉谤讪下狱。
后徙益部。
行至百牢关菩提寺卒。
年六十九。
巩宁隋至唐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至唐初阳翟人
隋炀帝时国子学生,上书请征,累官右候护军郎将
入唐,拜上柱国封淮阳郡公
武德五年,为虞州刺史
褚遂良隋末唐初 596 — 65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96—658,或597—659 【介绍】: 杭州钱塘人,一作阳翟人字登善
褚亮子。
太宗时起居郎谏议大夫,奏章数十上,多被采纳,累官至中书令
贞观二十三年,受遗诏辅政。
高宗即位封河南郡公任尚书右仆射,世称“褚河南”。
因反对高宗武则天为后,屡贬爱州刺史,以忧卒。
工书法,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唐初四大书法家
有集及墨迹传世。
郭待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许州阳翟人
郭孝恪子。
太宗贞观时,随父出征龟兹,兵败死之。
郭孝恪隋末唐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许州阳翟人
隋末,率众附李密
败,归唐,拜宋州刺史
高祖命其与李绩经略武牢以东,所定州县,委以选补。
进策擒窦建德,迁上柱国
、江、泾四州刺史,所至有能名。
太宗贞观末,拜昆丘道副大总管,进击龟兹,破其国城,乃自留守
后为其国相那利所袭,中流矢卒。
李翰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赵州赞皇人
华宗子
进士第
初为卫县,累迁左补阙翰林学士
代宗大历中,病免,客阳翟,卒。
为文精密而思迟,常从皇甫曾求音乐,思涸则奏乐,神逸则著文。
尝为《张巡传》进肃宗,表彰张巡死节睢阳之功。
吴道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河南阳翟人
又名道玄
少孤贫。
曾学书于张旭、贺知章,未成而罢。
改习绘画。
韦嗣立小吏
又任兖州瑕丘县尉
玄宗闻其名,任以内教博士改名道玄,作画于宫廷。
工佛、道二教人物画,远师张僧繇,近学张孝师,笔迹磊落,势状雄峻。
又长于画壁,曾于长安、洛阳寺观绘壁画三百余间,情状各异。
所绘人物,时号“吴家样”。
善画衣褶,有飘举之势,时称“吴带当风”,又有“吴装”之称。
兼工山水,自成一家。
后被尊为“画圣”。
郭待封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许州阳翟人
郭孝恪子。
历迁左豹韬卫将军
高宗咸亨初,副薛仁贵吐蕃,战大非川,败绩,贷死为民。
卢照邻初唐 635 — 68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635—约689,一说约636—695后 【介绍】: 幽州范阳人字升之号幽忧子
初授邓王府典签,王甚爱重之。
高宗乾封初,出为益州新都
秩满,漫游蜀中。
后患风痹,居长安附近太白山中,因服丹药中毒,手足致残。
疾转笃,徙居阳翟具茨山下,买园数十亩,预筑坟墓,偃卧其中,作《释疾文》、《五悲文》等自伤。
后终因不堪忍受病痛折磨投颍水而死。
工诗文,与王勃杨炯骆宾王齐名,并称王杨卢骆,后人又称初唐四杰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34—686,一说635—689 字升之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人。
出身望族,幼读诗书,尝从曹宪王义方学《苍》、《雅》及经史。
年弱冠,调邓王府典签(据张鷟《朝野佥载》卷六)
高宗龙朔末(663),拜益州新都县
总章二年(669)底,二考秩满去官。
旧唐书》、《新唐书》本传皆谓因染风疾去官,不确。
其染风疾当在咸亨三年(672)洛阳时。
上元元年(674)秋冬,入太白山服饵,中毒,风疾转笃。
后转少室山中之东龙门山,再徙阳翟具茨山。
武后垂拱二年(686)前后,自投颍水而卒。
生平见《旧唐书》、《新唐书》本传。
今人傅璇琮有《卢照邻简谱》,张志烈有《初唐四杰年谱》。
其诗以抒发仕宦不遇、贫病交加之忧愤为主,亦有揭露上层统治者之骄奢淫逸,嘲讽其权势荣华不可久恃之作。
卢照邻为“初唐四杰”之一,擅长七言歌行。
骆宾王同创初唐近体歌行破奇为偶,四句一转,上下蝉联,以赋为诗之基本体式。
代表作为《长安古意》。
五言排律用力亦勤。
其诗风格典重清峻。
诗集以明张燮辑《幽忧子集》为最通行。
有《四部丛刊》影印本,中华书局1980年排印本题《卢照邻集》。
今人任国绪有《卢照邻集编年笺注》,祝尚书有《卢照邻集笺注》,李云逸有《卢照邻集校注》。
全唐诗》存诗2卷
唐诗汇评
卢照邻(约630—约680后),字升之自号幽忧子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县)人。
贞观二十三年前后,为邓王(元祐)府典签,王爱重,比之相如
高宗总章二年,拜新都,因染风疾去官,处太白山中,以服药饵为事。
调露年间迁居阳翟(今河南禹县)具茨山下,疾益笃,不堪其苦,遂自投颍水而死。
照邻长于七言歌行,词采富艳,境界开阔,与王勃杨炯骆宾王齐名,并称“四杰”有《卢照邻集》二十卷,又《幽忧子集》三卷,已佚。
今《幽忧子集》七卷乃明张燮所辑。
全唐诗》编诗二卷。
今人任国绪有《卢照邻集编年笺注》。
僧文荡唐 645 — 71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45—719 【介绍】: 唐僧。
河南密县人俗姓药
长于律典。
常持《金刚经》,不舍须臾。
武周證圣中,召见内殿,济国安人之道。
武则天命其返俗,授游击将军
固让之。
敕为河南阳翟县善才寺主
卒于寺。
赵音微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河南阳翟人
武则天朝官仓部员外郎
睿宗景云二年,自泉州刺史湖州刺史
太子宾客
褚璆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钱塘人,一作阳翟人字伯玉
褚遂良曾孙。
进士,累拜监察御史里行
玄宗先天中突厥北庭,诏持节总督诸将破之。
侍御史,拜礼部员外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