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唐朝
杜之亮隋至唐初 ? — 65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658 【介绍】: 隋至唐初中山(今河北定州市)人。
杜之松兄。
隋文帝仁寿中,为汉王谅参军,坐反系狱,令赦得免。
入唐,历司勋员外郎
高宗显庆中,为黄州刺史
僧泓师武周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
齐安人
中宗神龙中京师
简傲自持,而罕言语,颇善地理之学,占相之言未尝差谬。
出入于韦安石之门。
中宗睿宗朝皆崇重之,时号国师
释泓师者。
齐安人也。
神龙中来游京辇
简傲自持而罕言语。
语则瑰怪。
颇善地理之学占择茔兆。
郭景淳一行之亚焉。
而出入于郧公韦安石之门。
与韦既密。
一日谓之曰。
贫道于凤楼原见一段地。
约二十亩。
有龙起伏之形势。
有藏此者。
必累世居台鼎。
韦曰。
老夫有别墅在城南。
候闲隙陪国师访地。
问其价几何。
同游林泉。
又资高兴。
异日韦寻前约方命驾次。
韦公夫人曰。
令公为天子大臣。
国师通阴阳术数。
奈何潜游郭外而营生藏。
非所宜也。
遂止。
韦曰。
舍弟滔有中殇男未葬。
便示此地。
泓曰。
如贤弟得此地不得他将相
列卿而已。
滔买葬中殇。
后为太常卿礼仪使而卒。
泓每行视山原。
即为图状。
尝自洛东言于张说曰。
缺门道左有好山冈丞相可用之。
曰。
已位极人臣吉孰过此。
泓曰。
无人胜此。
遂咨源监察乾曜曰。
先人有遗旨矣。
后曜请假东洛
迁奉而回。
已经年矣。
泓再经缺门。
其地已成茔兆。
问居人曰。
源氏之也。
泓曰。
冥数合归源氏。
坐可待其变化。
不数年曜果登庸焉。
泓曾诫燕公曰。
宅勿于西北隅取土。
后成坑三二处为穴。
泓惊谓燕公曰。
祸事令公富贵一身耳。
更二十年祸及贤郎耳。
及均垍受禄山伪官
肃宗复京以减死论。
太上皇苦执令处斩。
皆符泓言。
然中睿朝。
皆崇重泓号国师
占相之言未尝差谬。
薛万均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京兆咸阳人,祖籍燉煌
薛世雄子。
罗艺归唐,高祖授为上柱国永安郡
先后参与讨窦建德刘黑闼梁师都吐谷浑高昌,屡立战功,官至左屯卫大将军封潞国公
太宗芙蓉园万均坐清宫不谨下狱,忧愤卒。
释慧轮
慧轮师者。
新罗人也。
梵名般若跋摩(唐云慧甲)自本国出家翘心圣迹。
汎舶而陵闽越。
涉步而届长安
奉敕随玄照师西行以充侍者
既之西国遍礼圣踪。
居庵摩罗跛国在信者寺住经十载。
近住次东边北方睹货罗僧寺
元是睹货罗人为本国僧所造。
其寺巨富赀产丰饶供养餐设馀莫加也。
寺名健陀罗山荼。
慧轮住此。
既善梵言薄闲俱舍。
来日尚在年向四十矣。
其北方僧来者。
皆住此寺为主人耳。
大觉寺西有迦毕试国寺
寺亦巨富多诸硕德。
普学小乘。
北方僧来亦住此寺。
名窭挐折里多(唐云德行)大觉东北两驿许有寺名屈录迦。
即是南方屈录迦国王昔所造也。
寺虽贫素而戒行清严。
近者日军王复于故寺之侧更造一寺。
今始新成。
南国僧来多住于此。
诸方皆悉有寺。
所以本国通流。
神州独无一处。
致令往还艰苦耳。
那烂陀寺东四十驿许。
寻弶伽河而下至蜜栗伽悉他钵娜寺(唐云鹿园寺也)去此寺不远有一故寺。
但有塼基。
厥号支那寺。
古老相传云。
是昔室利笈多大王为支那国僧所造(支那即广州也。
莫诃支那即京师也。
亦云提婆弗呾罗。
唐云天子也)于时有唐僧二十许人。
从蜀川牂牫道而出(蜀川去此寺有五百馀驿)向莫诃菩提礼拜。
王见敬重。
遂施此地以充停息。
给大村封二十四所。
后唐僧亡没。
村乃割属馀人。
现有三村入鹿园寺矣。
准量支那寺。
至今可五百馀年矣。
现今地属东印度王。
其王名提婆跋摩。
曰。
若有大唐天子处数僧来者。
我为重兴此寺。
还其村封令不绝也。
诚可叹。
曰虽有鹊巢之易。
而乐福者难逢。
必若心存济益。
奏请弘此诚非小事也。
金刚座大觉寺即僧诃罗国王所造。
子洲僧旧住于此。
大觉寺东北行七驿许至那烂陀寺。
乃是古王室利铄羯罗昳底。
为北天苾刍曷罗社槃所造。
此寺初基才馀方堵。
其后代国王苗裔相承造制宏壮。
则赡部洲中当今无以加也。
轨模不可具述。
但且略叙区寰耳。
然其寺形畟方如域。
四面直檐长廊遍匝。
皆是塼室。
重叠三层层高丈馀。
横梁板阗本无椽瓦。
用塼平覆。
寺背正直随意旋往。
其房后壁即为外面也。
垒塼峻峭高三四丈。
上作人头高共人等。
其僧房也面有九焉。
一一房中可方丈许。
后面通窗户向檐矣。
其门既高唯安一扇。
皆相瞻望不许安帘。
出外平观四面皆睹。
互相检察宁容片私。
于一角头作。
阁道还往。
寺上四角各为塼堂。
多闻大德而住于此。
寺门西向飞阁凌虚。
雕刻奇形妙尽工饰。
其门乃与房相连。
元不别作。
但前出两步齐安四柱。
其门虽非过大实乃装架弥坚。
每至食时重关返闭。
既是圣教意在防私。
寺内之地方三十步许。
皆以塼砌。
小者或七步或五步耳。
凡所覆屋脊上檐前房内之地。
并用塼屑如大。
和杂粘泥以杵平筑。
用疆石灰。
杂以麻䈥并油及麻滓烂皮之属。
浸渍多日泥于塼地之上。
覆以青草经三数日。
看其欲乾重以滑石揩。
拭拂赤土汁或丹朱之类。
后以油涂鲜澄若镜。
其堂殿阶陛悉皆如此。
一作已后纵人践蹋。
动经一二十载曾不圮磔。
不同石灰水沾便脱。
如斯等类乃有八寺。
上皆平通规矩相似。
于寺东面西取房。
或一或三。
用安尊像。
或可即于此面前出多少。
别起台观为佛殿矣。
此寺西南大院之外。
方列大窣睹波(旧云塔者讹略)及诸制底(旧云支提者讹)数乃盈百。
圣迹相连不可称记。
金宝莹饰实成希有。
其间僧徒纲轨出纳之仪。
具如中方录及寄归传所述。
寺内但以最老上座而为尊主。
不论其德。
诸有门钥每宵封印。
将付上座
更无别置寺主维那
但造寺之人名为寺主
梵云毗诃罗弭。
若作番直典掌寺门及和僧白事者。
毗诃罗波罗
译为护寺。
若鸣健稚及监食者。
名为羯磨陀那
译为授事。
言维那者略也。
众僧有事集众平章令其护寺。
巡行告白一一人前。
皆须合掌各伸其事。
若一人不许则事不得成。
全无众前打槌秉白之法。
若见不许以理喻之。
未有挟强便加压伏。
其守库当庄之流。
虽三二人亦遣典库家人合掌为白。
若和方可费用诚无独任之咎不白而独用者。
下至半升之
即交被驱摈。
若一人称豪独用僧物处断纲务不白大众者。
名为俱攞钵底。
译为家主。
斯乃佛法之大疣人神所共怨。
虽复于寺有益。
而终获罪弥深。
智者必不为也。
又诸外道先有九十六部。
今但十馀。
若有斋会聚集。
各各自居一处。
并与僧尼无竞先后。
既其法别理不同行。
各习所宗坐无交杂。
此之寺制理极严峻
每半月令典事佐史巡房读制。
众僧名字不贯王籍
其有犯者众自治罚。
为此僧徒咸相敬惧。
其寺受用虽迮而益利弥宽。
曾忆在京见人画出祇洹寺样。
咸是凭虚。
为广异闻略陈梗概云尔。
又五天之地但是大寺
君王悉皆令置漏水
为此昼夜。
期候不难。
准如律教。
夜分三分。
初后制令禅诵。
中间随意消息。
漏水法广如寄归传中所述。
虽复言陈寺样。
终恐在事还迷为此画出其图。
目击无滞。
如能奏请依样造之。
即王舍支那理成无别耳。
此下宜画寺样也。
此是室利那烂陀莫诃毗诃罗样唐译云吉祥神龙大住处也。
西国凡唤君王及大官属大寺舍。
皆先云室利。
意取吉祥尊贵之义那烂陀乃是龙名。
近此有龙名那伽烂陀。
故以为号。
毗诃罗是住处义。
云寺者不是正翻。
如观一寺馀七同然背上平直通人还往。
凡观寺样者须南面看之。
欲使西出其门方得直势。
于门南畔可二十步有窣堵波。
高百尺许。
是世尊昔日夏三月安居处。
梵名慕攞健陀俱胝。
唐云根本香殿矣。
门北畔五十步许。
复有大窣堵波。
更高于此。
是幼日王所造。
皆并塼作。
装饰精妙。
金床宝地。
供养希有。
中有如来转法轮像。
次此西南有小制底。
高一丈馀。
是婆罗门执雀请问处。
唐云雀离浮图。
此即是也。
根本殿西有佛齿木树非是杨柳
其次西畔有戒坛
方可大尺一丈馀。
即于平地周垒塼墙子。
高二尺许。
墙内坐基可高五寸。
中有小制底。
坛东殿角有佛经行之基。
垒塼为之。
宽可二肘。
长十四五肘。
高可二肘馀。
上乃石灰塑作莲华开势。
高可二寸。
阔一尺许。
有十四五表佛足迹。
此寺则南望王城
才三十里。
鹫峰竹苑皆在城傍。
西南向大觉。
正南尊足山。
并可七驿。
北向薛舍离。
乃二十五驿。
西瞻鹿苑
二十馀驿东。
向耽摩立底国。
有六七十驿。
即是海口升舶归唐之处。
此寺内僧众有三千五百人。
属寺村庄二百一所。
并是积代君王给其人户永充供养(言驿者即当一踰缮那也)重曰。
龙池龟洛地隔天津
途遥去马道绝来人。
致令传说罕得其真。
模形别匠轨制殊陈依俙。
画古髣髴惊新。
庶观者之虔想。
若佛在而翘神。
释秀公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齐安人
髫年既丁父母忧。
即依蜀部之兴律师出家。
诵习。
又依以进具。
而毗尼之学。
于是畅通。
遂为兴公传律上首。
四载
长安
律师宣公之席。
陶练诸部。
勤以忘倦。
出入函丈。
十六年
则其所造之深。
所得之富。
其尚可以语言尽乎。
然后锦归乡里。
报所生地恩。
旋游六安
大敷讲训。
粤有贞固律师
解冠诸生
馀成业者。
不可胜纪。
卒于安州之十力寺。
寿七十。
释秀公者。
齐安人也。
髫年天然有离俗之意焉。
既丁荼蓼便往蜀郡礼兴律师
讽诵经典易若温寻。
又依之进具。
果通达毗尼。
乃为兴公传律上足弟子欤。
如是四载入长安造宣律师门为依止之客。
勤以忘劳。
涉十六年不离函丈。
穷幽诸部陶练数家。
将首疏为宗本。
然向黄州报所生地。
次往安陆大扬讲训。
声美所闻诸王牧守攸共遵承。
正化缁徒咸摹细行。
贞固律师居于上席。
解冠诸生最显清名。
馀皆后殿
其诸成业不可胜算。
春秋七十馀。
卒于十力寺本房焉。
释神鉴中唐 ? — 844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浔阳韩氏。
父为齐安掾。
事佛尤诚恪。
尝陈像唱呗。
饭僧众于廨署。
方童稚。
喜溢颜面。
恳求出家。
亲戚不能夺。
卒依东林寺贞素律师剃落。
学通涅槃。
时大寂以心宗唱豫章
即往参究。
后卜居怀安西北山中。
山先多鸷兽。
自是暴害弭息。
远近赖之。
有见伟男子。
戴平帻。
望法座致礼。
而忽尔隐去者。
七日后。
有见冠裳至方丈前。
升空赞曰。
此大师者真法宝也。
开人天眼目。
故此相报也。
会昌四年
入灭。
八月入塔。
释神鉴
姓韩氏
浔阳人也。
稚岁淳静而不杂群童。
父为齐安掾。
且归心释氏。
尝于廨署陈像设。
僧徒赞呗扬音。
法乐俱作。
则喜色盈颜。
随僧不舍求愿出家。
父母无计阻之。
潜投东林寺贞素律师下修学。
后讲通大涅槃经义。
乃南格豫章大寂禅师
续于怀安西北山居焉是山先是猛兽旁午率多作害。
居之虎灾弭息。
远近称之。
忽有戴平𭘵男子。
望法座致礼勤重。
倏尔无踪。
七日后有冠裳宛异者。
于方丈前升空宣言曰。
此大师者真法宝也。
开人天眼目故来报之。
其徒闻见知道高
会昌四年入灭。
八月十五日藏之于塔。
凡得道之人。
地神报空神。
展转至于有顶。
于斯见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