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唐朝
莲花生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或作莲华生大士
传说释迦牟尼涅槃后八年,应其悬记,于夏历七月初十于西天竺达喇郭啸海五色莲花中化生成佛,故名。
唐朝时(约八世纪后半期)应吐蕃赞普弃松德赞之聘,入今康藏地区,弘宣佛法,为藏传佛教中宁玛派(俗称红教)之奠基者。
在藏期间,曾组织翻译佛经,宁玛派密部经典多由其主译。
因只由本派内部传授,大多尚未收入《藏文大藏经》。
弃松德赞死,嗣君幼,曾辅政十余年。
及嗣君年长,传说有天马下降,乘之腾空示寂。
一说不知所终。
著述甚多,有《圣青衣金刚手修法广释》等。
破灶堕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隐居嵩山
自得心法于老安禅师
四方之趋附者。
同益至。
然其乡里名姓。
终未尝以告人也。
天后时。
嵩山神祠有灶。
颇灵异。
民之祈福祐者。
踵相接。
杀豕酾酒无艺。
堕患之。
微以杖三击之曰。
本是泥瓦合成。
灵从何来。
圣从何起。
灶即破裂堕落。
顷之见童子青衣
再拜于前曰。
吾昔尝以罪累。
辱司此灶。
其苦奚可量。
今赖师说无生法。
获生天上。
敢不致谢。
由是世号破灶堕
有僧问云。
某等久在和尚左右。
蒙和尚苦口相为。
灶神得甚么径旨。
便获生天。
曰。
我即向伊道。
是泥瓦合成。
别无道理为伊处。
僧无语
曰会么。
曰不会。
曰。
本有之性。
为甚么不会。
僧礼拜。
曰。
堕也。
破也。
破也。
释仪光
仪光禅师
青龙寺
行业至高。
朝士妻丧请师至家修福。
师住其家数日。
居于庑前大申供养。
俗每人死谒巫。
巫即言。
其杀出日必有妨害。
死家多出避之。
其夜朝士家皆出北门。
潜去不告师。
师但于堂前明灯读经。
弟子十一人侍之。
夜将半闻堂中人起取衣服开门声。
有一妇人出堂便往厨中营食汲水吹火。
师以为家人。
不知怪也。
及将曙妇人进食捧盘来前。
犹带面衣。
徒跣再拜。
言曰。
劳师降临。
今家人总出恐斋粥失时。
弟子故起为师造之。
师知是亡人。
乃受其献方祝。
祝未毕闻开堂北户声。
妇人速曰。
儿子来矣。
因奔赴堂内则闻哭。
哭毕家人谒师问安否。
见盘中粥。
曰。
弟子等夜来实避殃祸。
不令师知家内无人。
此粥谁所造。
师笑不答。
堂内青衣惊曰。
亡者夜何故横卧。
手即污面足又染泥。
何谓也。
师乃指所造粥以示之。
举家惊异焉。
释真表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百济国人
世弋猎。
尤蹻捷善射
开元中
逐兽于野。
倦憩垄亩间。
见虾蟆多甚。
独念曰。
此不可以羹乎。
因取条贯三十许。
置水深处。
复逐兽从别道归。
忘取所贯。
明年春。
仍以猎至其处。
闻虾蟆声。
就视之。
所贯皆喁噞自若。
大愧责曰。
吾以口腹为物累如此。
罪其可免哉。
即拔所佩刀削发。
遁逃入山忏悔。
且誓愿面奉弥勒菩萨授比丘戒。
日夜绕旋扣头流血。
心无间断。
如是经于七日七夜。
且见地藏菩萨手持金锡。
先为策发受戒。
方便顿觉。
欢喜遍身。
倍加精进。
二七日忽有大鬼。
现可怖相。
坠于重岩之底。
而身无所伤。
旁峙石坛。
匍匐遂登其上。
魔挠纷然弗顾。
三七日稍曙。
闻鸟音云菩萨来也。
四际白云若浸粉然。
山川平满。
无有高下。
成银色世界。
兜率天主威仪自在。
与诸侍卫围绕石坛。
尔时慈氏徐至坛所。
手摩顶曰。
善哉大丈夫。
求戒如是。
苏迷卢山犹可攘却。
尔心坚固。
不可退堕赞叹抚摩于再三。
而后授法。
则身心和悦。
非世间之乐所能比也。
寻获天眼。
洞见无碍。
慈氏躬授三衣瓦钵。
且为作真表名。
俄于膝下。
出二签。
其一署九。
其一署八。
视其签。
非牙非玉。
然竟不知何物所为者。
以付曰。
异日人有从尔求戒。
尔当先使其人悔罪。
罪福者持犯所自。
悔罪之法。
或以九十日。
或以四十日。
或以三七日。
为一期。
期满而欲知罪灭不灭之相。
则益为一百八签。
上署百八烦恼名目。
用前二签以合之望空而掷。
若百八签飞散四畔。
独八九二签。
卓立坛心者。
是得上上品戒相也。
若百八签中。
仅一二签。
与九八二签交触。
第看交触之签。
是何烦恼。
则知此等烦恼未尽。
而其人宜令重加悔罪可也。
然后又以前所交触之签。
合八九二签。
掷空中。
其签不至交触。
而远去者。
名中品戒相也。
若百八签。
终于拥蔽八九签者。
其罪不灭。
为不得戒。
设能志诚悔罪。
踰九十日。
复作前法。
而不拥蔽者。
得下品戒。
且云。
八者新薰也。
九者本习也。
已而隐。
华萎香炮。
山川寂寥。
于是著衣持钵。
为大比丘
念欲下山利益众生。
而草木垂靡。
溪谷坦夷。
祥禽瑞兽。
翔舞驯伏前后。
又空中唱言。
菩萨出山来。
何不迎接。
是故聚落人民。
布发脱衣者相望。
毡罽裀褥被路。
皆践踏之。
以副其意。
有女子以白毡半端展而俟。
辄惊避他往。
女子怪其不平而问之。
则曰。
吾非无意也。
适睹毡缕间皆狶子。
吾恐伤生。
故避之耳。
盖女子本屠家。
致毡之由可知。
居常二虎侍左右。
语之曰。
吾兹不入郛郭。
如他有可脩行地。
汝导以往。
乃行三十里。
踞一山坡而止。
则挂锡树枝。
敷草而坐。
信士四至。
倏成伽监。
金山寺
今影堂道具犹存。
僧法照中唐 ? — 777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不知何许人。
大历二年
依止衡岳云峰寺
修习罔怠。
尝于僧堂晨粥。
睹钵内五彩云气骤起。
而山寺影现其中。
去寺东北五十里。
有山。
山下有涧。
北去涧有石门
石门
行可五里。
有寺金榜。
署云大圣竹林寺
当是时。
目了而心疑之。
盖以平生所未尝造也。
他日又现台山诸寺于午钵云气中。
其楼观池榭。
皆众宝严饰。
而无山林秽恶诸物。
并现十方佛国清净可爱。
食毕乃灭。
于是问嘉延昙晖二师之尝游五台者。
其言与所见尤合。
四年遂起五会念佛道场于衡州湖东寺
六月二日
祥云弥覆一寺。
云中楼阁影现。
且有梵相数僧。
身长丈许。
执锡行道。
阿弥陀佛。
文殊普贤。
一万菩萨。
其身高大咸在。
自未至酉方灭。
州人见者率感泣作礼。
及晚于道场外。
遇一老人谓之曰。
师先发愿往金色世界。
奉觐大圣。
今可去矣。
答曰。
时危路险未可也。
老人曰。
但亟去无惮也。
忽不见。
八月十三日
结同志发衡岳
五年四月五日
五台
已遥见白光数道于佛光寺之南矣。
明日诣寺揽其境。
则悉无异昔日钵中所现者。
四鼓
又一光自北山来。
正触身。
即入堂问众。
众曰此大圣不思议光。
常以感悟有缘者耳。
因具威仪。
寻光由寺东北。
行十五里。
果得山涧石门等。
而善财难陀青衣年八九岁。
立石门外。
若预候者。
入门。
向北行五里。
过金门楼。
入门则大圣竹林寺也。
地纯黄金。
流渠华甫方二十里。
两庑周遭。
一百二十院。
比之钵中所睹者。
差分明耳。
而讲堂之中。
狮子座上。
文殊处西。
普贤处东。
大菩萨众。
左右围绕。
说法之音历历可听。
前作礼。
问言。
末劫凡夫。
智浅障深。
法海渊洪。
虽欲修行。
罔得其要。
惟愿大圣指陈。
使知所在。
文殊报曰。
诸修行门。
无过念佛。
福慧二严。
举无遗者。
我于过去劫中。
以念佛故。
今获一切种智。
是以一切诸波罗蜜
乃至诸佛。
从念佛生。
汝当勤念。
无令休息。
又问其念云何。
曰此世界西。
有阿弥陀佛。
彼佛愿力不可思议。
汝当系念。
令无间断。
命终之后。
决定往生。
说是语已。
时二菩萨。
舒金色手。
摩顶而授记言。
汝以念佛功德力故。
不久获證无上正等菩提。
若有善男女等。
必欲疾成佛道者
但念佛而已。
于是二菩萨。
各说伽陀以发明之。
则欢喜踊跃。
疑网顿除。
作礼以谢。
合掌住侧。
文殊使之巡历菩萨诸院。
遍请教戒。
及游七宝果园。
其果才熟。
大如碗许。
取而食之。
身意泰然。
旋辞菩萨以出。
青衣至于门外。
遂失所在。
而徘徊伫眺。
倍增悲感。
十三日复偕五十馀僧。
于金刚窟。
无著遗迹。
礼二十五佛名。
独见地莹琉璃。
宫殿净。
文殊普贤万菩萨众佛陀波利等。
坐立俨然。
其馀僧则无所见也。
是夜三鼓
又见五镫于所止华严寺西楼上。
默祝曰。
愿分百镫。
寻如其数。
曰愿千镫亦然。
且其比列之整。
非世所能拟。
乃复独诣金刚窟见大圣。
佛陀波利引入圣寺
语具觉救传。
十二月于寺之念。
佛道场。
绝粒要期誓生净土。
七日之夜方唱佛次。
有梵僧造道场。
曰。
汝盍亦流通所见境界乎。
不应。
明日申时
则有梵僧之老者。
见曰。
灵异之事。
宜普示众生。
使发菩提心可也。
曰。
非敢閟也。
第恐俗情腾谤耳。
其僧曰。
大圣之居此山。
谤议纷纭。
尚莫之止。
况汝所见境界耶。
然性善性恶均为菩提。
而涂毒鼓缘自应不谬。
六年正月
华严寺僧崇明谦等三十馀人。
立石记于金刚窟般若院地。
当是时忽闻钟声雅亮。
节解分明。
众尤惊异。
以为所开示断不虚矣。
后照又建竹林寺一区以自表显。
十二年九月十三日
𢹂弟子纯一惟秀归政智远
沙弥惟英。
优婆塞张希陵等八人。
东台
先睹白光数四。
异云叆叇。
云开而红色。
文殊乘青毛狮子。
于五色通身光内。
微雪飘洒。
圆光遍映山谷。
详载绛州兵椽王士詹记。
释法照
不知何许人也。
大历二年栖止衡州云峰寺
勤修不懈。
于僧堂内粥钵中忽睹五彩祥云。
云内现山寺。
寺之东北五十里已来有山。
山下有涧。
涧北有石门
入可五里有寺。
金榜题云大圣竹林寺
虽目击分明而心怀陨穫。
他日斋时还于钵中五色云内现其五台诸寺。
尽是金地无有山林秽恶。
纯是池台楼观众宝庄严。
文殊一万圣众而处其中。
又现诸佛净国。
食毕方灭。
心疑未决。
归院问僧。
还有曾游五台山已否。
时有嘉延昙晖二师言曾到。
言与钵内所见一皆符合
然尚未得台山消息。
四年夏衡州湖东寺内有高楼台。
九旬起五会念佛道场。
六月二日未时
遥见祥云弥覆台寺。
云中有诸楼阁。
阁中有数梵僧。
各长丈许。
执锡行道。
衡州举郭咸见弥陀佛与文殊普贤一万菩萨俱在此会。
其身高大。
见之者皆深泣血设礼。
至酉方灭。
其日晚于道场外遇一老人。
云。
师先发愿往金色世界奉觐大圣。
今何不去。
怪而答曰。
时难路艰何可往也。
老人言。
但亟去。
道路固无留难。
言讫不见。
惊入道场重发诚愿。
夏满约往前。
任是火聚冰何终无退衄。
至八月十三日
南岳与同志数人惠然肯来。
果无沮碍。
五年四月五日五台县遥见佛光寺南数道白光。
六日佛光寺
果如钵中所见略无差脱。
其夜四更见一道光从北山下来射
忙入堂内。
乃问众云此何祥也。
吉凶焉在。
有僧答言。
此大圣不思议光。
常答有缘。
闻已即具威仪寻光至寺。
东北五十里间果有山。
山下有涧。
涧北有一石门
见二青衣可年八九岁。
颜貌端正立于门首。
一称善财二曰难陀
相见欢喜问讯设礼。
入门。
向北行五里已来。
见一金门楼。
渐至门所乃是一寺。
寺前有大金榜。
题曰大圣竹林寺
一如钵中所见者。
方圆可二十里。
一百二十院皆有宝塔庄严。
其地纯是黄金。
流渠华树充满其中。
入寺至讲堂中。
见文殊在西普贤在东。
各据师子之座。
说法之音历历可听。
文殊左右菩萨万馀。
普贤亦无数菩萨围绕。
至二贤前作礼问言。
末代凡夫去圣时遥知识转劣垢障尤深。
佛性无由显现佛法浩浣。
未审修行于何法门最为其要。
唯愿大圣断我疑网。
文殊报言。
汝今念佛。
今正是时。
诸修行门无过念佛。
供养三宝福慧双修。
此之二门最为径要。
所以者何。
我于过去劫中因观佛故。
因念佛故。
因供养故。
今得一切种智。
是故一切诸法般若波罗蜜甚深禅定。
乃至诸佛。
皆从念佛而生。
故知念佛诸法之王。
汝当常念无上法王令无休息。
又问。
当云何念。
文殊言。
此世界西有阿弥陀佛。
彼佛愿力不可思议。
汝当继念令无间断。
命终之后决定往生永不退转。
说是语已。
时二大圣各舒金手摩顶为授记别。
汝已念佛故不久證无上正等菩提。
若善男女等愿疾成佛者无过念佛。
则能速證无上菩提。
语已时二大圣互说伽陀。
闻已欢喜踊跃疑网悉除。
又更作礼。
礼已合掌。
文殊言。
汝可往诣诸菩萨院次第巡礼。
授教已次第瞻礼。
遂至七宝果园。
其果才熟其大如碗。
便取食之。
食已身意泰然。
造大圣前作礼辞退。
还见二青衣送至门外。
礼已举头遂失所在。
倍增悲感乃立石记至今存焉。
复至四月八日
华严寺西楼下安止。
十三日与五十馀僧同往金刚窟。
无著见大圣处。
处心礼三十五佛名。
礼才十遍。
忽见其处广博严净琉璃宫殿。
文殊普贤一万菩萨及佛陀波利
居在一处。
见已惟自庆喜。
随众归寺。
其夜三更华严院西楼上。
忽见寺东山半有五圣灯。
其大方尺馀。
咒言。
请分百灯归一畔。
便分如愿。
重谓分为千炬。
言讫便分千数。
行行相对遍于山半。
又更独诣金刚窟所。
愿见大圣。
三更尽到见梵僧。
称是佛陀波利
引之入圣寺
语在觉救传。
至十二月初。
遂于华严寺华严院入念佛道场。
绝粒要期誓生净土。
至于七日初夜正念佛时。
又见一梵僧入乎道场。
告云。
汝所见台山境界何故不说。
言讫不见。
疑此僧亦拟不说。
翌日申时正念诵次又见一梵僧。
年可八十。
乃言曰。
师所见台山灵异。
胡不流布普示众生令使见闻发菩提心获大利乐乎。
曰。
实无心秘蔽圣道恐生疑谤。
故所以不说。
僧云。
大圣文殊见在此山。
尚招人谤。
况汝所见境界。
但使众生见闻之者发菩提心作毒鼓缘耳。
闻斯语便随忆念录之。
江东释慧从。
大历六年正月内。
华严寺明谦等三十馀人。
随照至金刚窟所。
亲示般若院立石标记。
于时徒众诚心瞻仰。
悲喜未已。
遂闻钟声。
其音雅亮节解分明。
众皆闻之惊异尤甚。
验乎所见不虚。
故书于屋壁。
普使见闻同发胜心共期佛慧。
自后又依所见化竹林寺题额处建寺一区。
庄严精丽便号竹林焉。
大历十二年九月十三日
与弟子八人于东台睹白光数四。
次有异云叆叇。
云开见五色通身光。
光内有圆光红色文殊乘青毛师子。
众皆明见。
乃霏微下雪。
及五色圆光遍于山谷。
其同见弟子纯一惟秀归政智远沙弥惟英优婆塞张希俊等。
后笃巩其心修鍊无旷。
不知其终。
绛州兵掾王士詹圣寺记云。
系曰。
佛成就三身必居三土。
显正依报庄严故。
菩萨未沾国土名。
但云住处。
修净佛国因随生佛家。
故华严经有菩萨住处品焉。
经云。
唯佛一人居净土此下不僣上也。
若八字陀罗尼经云文殊大愿力与佛同境界。
境界净则说法净
则三土义齐也。
问诸经中佛住王舍城等。
可非住处邪。
通曰。
此义同名别。
或可上得兼下也。
又如兜率宫院是补处域宝陀落清凉支提等山。
皆是菩萨识所变刹土也。
若然者土与住处义同名异耳。
法照竹林圣寺见文殊境也。
诸于山岭见老人童子等。
则秽土见圣人。
大历二年
栖止衡州云峰寺
勤修不懈。
于僧堂内粥钵中。
忽睹五彩祥云。
云内现山寺。
寺东北五十里有山。
山下有涧。
涧北有石门
入五里有寺。
金榜题云。
大圣竹林寺
虽目击分明
而心怀陨穫。
他日斋时。
还于钵中。
五色云内。
现其五台
诸寺尽是金地。
无有山林秽恶。
纯是池台楼观。
众宝庄严。
文殊一万圣众。
处其中。
又现诸佛净国。
食毕方灭。
心疑未决。
归院问僧。
还有曾游五台山者否。
时有嘉延。
昙晖
二师言曾到。
言与钵内所见。
一皆符合
四年夏
衡州湖东寺内。
有高楼台九旬。
起五会念佛道场。
六月二日
遥见祥云弥覆台寺。
云中有诸楼阁。
阁中有数梵僧。
各长丈许。
执锡行道。
衡州举郭咸见。
弥陀佛。
与文殊普贤。
一万菩萨。
俱在此会。
其身高大。
见之者皆泣血设礼。
至酉方灭。
日晚于道场外。
遇一老人。
云。
师先发愿。
往金色世界。
奉觐大圣。
今何不去。
怪而答曰。
时难路艰。
何可往也。
老人言但亟去。
道路固无留难。
言讫不见。
惊入道场。
重发诚愿。
夏满约往。
至八月十三日
南岳同志数人。
惠然前来。
果无沮碍。
五年四月五日五台县
遥见佛光寺南数道白光。
六日到佛光寺
果如钵中所见。
其夜四更
见一道光。
北山下来射
忙入堂内。
问众云。
有何祥也。
有僧答言。
此大圣不思议光。
常答有缘。
闻已。
即具威仪。
寻光至寺东北五十里间。
果有山。
山下有涧。
涧北有一石门
见二青衣
年八九岁。
颜貌端正。
立于门首。
一称善财。
二曰难陀
相见欢喜。
问讯设礼。
入门。
向北行五里已来。
见一金门楼。
渐至门所。
乃是一寺。
寺前有大金榜。
题曰。
大圣竹林寺
一如钵中所见。
方圆二十里。
一百二十院。
皆有宝塔庄严。
其地纯是黄金。
流渠华树。
充满其中。
入寺。
至讲堂中。
见文殊在西。
普贤在东。
各据师子之座。
说法之音。
历历可听文殊左右。
菩萨万馀。
普贤亦无数菩萨围绕。
至二贤前作礼。
问言。
末代凡夫。
去圣时遥。
知识转劣。
垢障尤深。
佛性无由显现。
佛法浩瀚。
未审修行。
于何法门。
最为其要。
唯愿大圣。
断我疑网。
文殊报言。
汝今念佛。
今正是时。
诸修行门。
无过念佛。
供养三宝。
福慧双修。
此之二门。
最为径要。
所以者何。
我于过去劫中。
因观佛故。
因念佛故。
因供养故。
今得一切种智。
是故一切诸法。
般若波罗蜜。
甚深禅定。
乃至诸佛。
皆从念佛而生。
故知念佛。
请法之王。
汝当常念无上法王。
令无休息。
又问当云何念。
文殊言。
此世界西有阿弥陀佛。
彼佛愿力。
不可思议。
汝当继念。
令无间断。
则能速證无上菩提。
语已。
时二大圣。
互说伽陀。
闻已。
欢喜踊跃。
疑网悉除。
又更作礼。
礼已合掌。
文殊言。
汝可往诣诸菩萨院。
次第巡礼。
授教已。
次第瞻礼。
遂至七宝果园。
其果才熟。
其大如碗。
便取食之。
食已。
身意泰然。
造大圣前。
作礼辞退。
还见二青衣
送至门外。
礼已举头。
遂失所在。
倍增悲感。
乃立石记。
玉箫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女子。
相传为江夏姜氏家小青衣
韦皋少馆姜家,玉箫常得祗侍。
及年长,因而有情。
归,留玉指环为别,约期迎取。
八年不至,玉箫遂绝食死。
德宗贞元中出镇剑南,得歌姬玉箫,视之,即姜家玉箫
卢储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
宪宗元和十五年(820)进士第
未登第时曾向李翱投卷。
李翱置文几案间。
长女见之,谓小青衣曰:“此人必为状头。
李翱深异其言,乃选以为婿。
来年状元及第
事迹见《唐诗纪事》卷五二、《登科记考》卷一八。
全唐诗》存诗2首,其中《催妆》诗即记此事。
僧缄后周
僧缄者。
俗名缄也
姓王氏京兆人
少而察慧辞气绝群。
大中十一年杜审权下对策成事。
秘书监冯涓即同年也。
乾符中巢寇充斥。
随流避乱。
渚宫投中。
成汭
淮海不利。
遂削发出家。
雷满荆州
襄州赵凝攻破之。
梁祖遣高季昌诛灭焉。
江陵遂属高氏。
避地夔峡间。
后唐同光三年
寻访冯涓已死矣。
遂居净众寺
而髭发皓然且面色红润逍遥。
然人不测其情伪。
华阳进士王处厚者。
乙卯岁于伪蜀落第。
周显德二年也。
入寺写忧于竹间见
曰得非王处厚乎。
处厚惊曰。
未尝相狎。
何遽呼耶。
曰。
偶知耳遂说本唐文宗大和初生。
止今一百三十馀载矣。
处厚曰。
某身迹奚若。
子将来之事极于明年。
而今而后事可知矣。
意言蜀将亡也。
嘱令勿泄。
明日再寻杳沈声迹。
一日复扣关自来云。
暂去礼峨眉
结夏于黑水
方还。
于案头拈文卷。
览之则处厚府试赋藁曰考乎真伪。
非君烛下之文。
何多诳乎。
遂探怀抽赋藁示之。
此岂非程试真本乎。
处厚惊竦不已。
乃曰。
仆试后偶加润色。
用补烛下仓卒之过也。
师何从得是本也。
曰。
非但一赋。
君平生所作之者。
皆贮之矣。
明日访之。
处厚入寺之北隅。
同谒故太尉豳公杜琮之祠。
坐于西庑下。
俄有数吏服色厖杂。
自堂宇间缀行而出。
降阶再拜。
曰。
新官在此便可庭参。
处厚惶懅而作。
曰。
此辈将为君之驱策。
又何惧乎。
宁知泰山举君为司命否。
仍以夙负壮图未酬前志请候登第后施行。
复检官禄簿见来春一榜人数已定。
君亦预其间。
斯乃阴注阳受也。
策人世之名食幽府之禄。
此阳注阴受也。
处厚震骇不知所裁。
但问明年及第人姓名为谁耶。
索纸笔立书一短封与之。
诫之严密藏之。
脱泄祸不旋踵。
须臾吏散。
携手出庙及瞑而去。
至春试罢。
处厚家留一简云。
暂还弊庐无复再面也。
后往寺僧堂中问之。
已他适矣。
乃拆短封视之。
但书四句。
周成
二王殊名。
王居一焉。
百日为程。
及乎榜出验之有八士也。
王处厚王慎言也。
王居一焉。
恶其百日为程。
处厚唯狎同年置酒高会极遂性之欢。
由是荒乱不起。
是夜暴亡。
同年皆梦。
处厚蓝袍槐笏驱殿而行。
验其策名之荣。
止一百二十日也。
详其缄之生于文宗太和初也。
身在宣宗大中
王处厚遇之已一百三十馀岁也。
次伪王蜀城大慈寺僧亡名
恒讽诵法华经令人乐闻时至分卫取足而已。
身微所苦有示方药。
伊僧策杖入青城大面山
采药沿溪越险。
忽然云雾四起不知所适。
有顷见一翁。
僧揖之序寒暄问何以至此。
僧曰。
为采少药也。
翁曰。
庄舍不远。
略迂神足。
得否。
僧曰。
迷方失路愿随居士
少顷云散见一宅宇阴森既近。
翁曰。
且先报庄主人矣。
僧入门睹事皆非凡调。
问曰。
还斋否。
曰未食。
焚香且觉非常郁悖。
请念所业经。
僧朗声诵经。
诵彻部。
所馈斋馔皆大慈寺前食物。
斋毕青衣负竹器以香草荐之。
乃施钱五贯令师市胡饼之费。
翁合掌送出。
或问云。
孙思邈先生也。
到寺已经月馀矣。
其钱将入寺。
则黄金货泉也。
王氏闻之收金钱。
别给钱五百贯。
其僧散施之。
将知仙民恒在名山。
嘉州罗目县有诉孙山人
赁驴不偿直。
乞追摄问。
小童云。
孙思邈也。
县令惊怪出钱代偿。
其人居山下。
及出县路见孙公取钱二百以授之。
曰吾元伺汝于此。
何遽怪乎。
得金钱僧不知其终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