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唐朝
释圆光隋末唐初 532 — 630
释圆光
俗姓薜氏
或云朴。
新罗王京人
年十三落发为僧(续高僧传云入唐刹削)神器恢廓。
惠解超伦。
校涉玄儒。
爱染篇章。
逸想高迈。
厌居情闹。
三十归隐三岐山影不出洞。
有一比丘
来止近地。
作兰若修道。
师夜坐诵念。
有神呼曰。
善哉凡修行者虽众。
无出法师右者。
今彼比丘径修咒术。
但恼汝净念碍我行路。
而无所得。
每当经历。
几发恶心。
请师诱令移去。
若不□住从。
当有患矣。
明旦师往告彼僧曰。
可移居逃害。
不然将有不利。
对曰。
至行魔之所妨。
何忧妖鬼言乎。
是夕其神来讯。
彼答。
师恐其怒也。
谬曰未委耳。
何敢不听。
神曰吾己俱知其情。
且可默住而见之。
至夜声动如雷。
黎明往视之。
有山颓于兰若压焉。
神来證曰。
吾生几千年。
威变最壮。
此何足怪。
因谕曰。
今师虽有自利。
而阙利他。
何不入中朝得法波及后徒。
师曰。
学道于中华固所愿也。
海陆迥阻。
不能自达。
于是神祥诱西游之事。
乃以真平王十二年春三月。
遂入陈游历讲肆。
领牒微言。
传禀成实。
涅槃。
三藏数论。
便投吴之虎丘。
摄想青霄。
因信士请。
遂讲成实。
企仰请益。
相接如鳞。
会隋兵入杨都
主将望见塔火。
将救之。
秖见师被缚在塔前。
若无告状。
异而释之。
开皇间摄论肇兴。
奉佩文言。
宣誉京皋。
绩业既精。
道东须继。
本朝上启。
有敕放还。
二十二年庚申
随朝聘使奈麻诸父大舍横川还国。
俄见海中异人出拜请曰。
愿师为我创寺常讲真诠。
令弟子得胜报也。
师颔之。
师往来累稔。
老幼相忻。
王亦面申虔敬。
仰若能仁。
遂到三岐山旧居。
午夜彼神来问往返如何。
谢曰。
赖尔恩护凡百适愿。
神曰。
吾固不离扶拥。
且师与海龙结创寺约。
其龙今亦偕来。
师问之曰。
何处为可。
神曰。
于彼云门小当有群鹊啄地。
即其处也。
诘朝师与神龙偕归。
果见其地。
即崛地有石塔存焉。
便创伽蓝。
额曰云门而住之。
神又不舍冥卫。
一日神报曰。
吾大期不久。
愿受菩萨戒。
为长往之资。
师乃授讫。
因结世世相度之誓。
又谓曰神之形可得见乎。
曰。
师可迟明望东方。
有大臂贯云接天。
神曰。
师见予臂乎。
虽有此神。
未免无常。
当于某日死于某地。
请来诀别。
师趁期往见。
一秃黑狸吱吱而毙。
即其神也。
西海龙女常随听讲。
适有大旱。
师曰汝幸雨境内。
对曰。
上帝不许。
我若谩雨。
必获罪于天。
无所祷也。
师曰。
吾力能免矣。
俄而南山朝隮。
崇朝而雨。
时天雷震即欲罚之。
龙告急。
师匿龙于讲床下讲经。
天使来告曰。
予受上帝命师为逋逃者。
主萃不得成命奈何。
师指庭中梨木曰。
彼变为此树。
汝当击之。
遂震而去。
龙乃出谢礼。
以其木代已受罚。
引手抚之。
其树即苏。
真平王三十年。
王患句高丽屡侵封疆。
欲请隋兵以征敌国。
命师修乞师表。
师曰。
求自存而灭他。
沙门之行也。
然贫道在大王之土地。
费大王之衣食。
敢不唯命是从。
乃述以闻。
师性虚闲。
情多汎爱。
言常含笑
愠结不形。
为笺表启书。
并出自胸襟。
举国倾奉。
委以治方。
乘机敷化。
垂范后代。
三十五年皇龙寺设百座会。
邀集福田讲经。
师为上首。
常侨居加悉寺讲演真诠。
沙梁部。
贵山。
帚顶。
诣门抠衣告曰。
俗士颛蒙无所知识。
愿赐一言。
为终身之诫。
师曰有菩萨戒。
其别有十。
若等为人臣子。
恐不能行。
今有世俗五戒。
一曰事君以忠。
二曰奉亲以孝。
三曰交友以信。
四曰临战不退。
五曰杀生有择。
若等行之无忽。
贵山曰。
他则既受命矣。
但不晓杀生有择。
师曰。
春夏月及六斋日不杀。
是择时也。
不杀使畜。
谓牛马鸡犬。
不杀细物。
谓肉不足一脔。
是择物也。
过此虽□所□。
但不求多杀。
此可谓世俗之善戒。
贵山等守而勿堕。
后国王染患。
医治不□。
请师说法。
入宫安置。
或讲或说。
王诚心信奉。
初夜见师首领
金色如日轮。
宫人共睹。
王疾立效。
法腊既高。
乘舆入内。
衣服药石。
并是王手自营用希专福。
衬施之资舍充营寺。
惟馀衣钵以此盛宣正法。
诱掖道俗。
将终之际。
王亲执慰。
嘱累遗法兼济斯民。
为说徵详。
建福五十八年。
不豫经七日。
遗诫清切。
端坐终于所住。
皇隆寺东北虚中音乐盈空。
异香充院。
合国悲庆。
葬具羽仪同于王礼。
春秋九十九。
贞观四年也。
后有儿胎死者。
闻谚传埋于有德人墓侧。
子孙不绝。
乃私瘗之。
即日震。
胎尸掷于茔外。
三岐山浮屠至今存焉。
僧智首隋末唐初 567 — 635
释智首
姓皇甫氏
其源即安定玄晏先生之后也。
家世丘园素居物表。
随官流寓徙宅漳滨。
而幼抱贞亮夙标雄杰。
髫年离俗驰誉乡邦。
初投相州云门寺智旻而出家焉。
旻亦禅府龙骧心学翘望。
即稠公之神足也。
岁居学稚且略禁科。
权示五门拥其三业。
而神慧所指不慕下流。
览属遗教戒为师本。
定慧众善自此而繁。
义理相符敢违先诰。
所以每值律徒潜声咨问。
随闻弘范如说修行。
由是五众分騼。
莫不就而请谒。
俄而母氏辞世。
复入道门。
名为法施
住于官寺。
深修八敬遵重五仪。
志欲预有。
制门誓愿奉而承则。
然尼众在道。
染附情深戒约是投。
率多轻毁。
割爱从道履正栖心。
威服尼流声高魏土。
自玄化东被未有斯踪。
膝下相亲素钟华望
欲早服道味濡沫戒宗。
乃启旻授其具足。
而未之许也。
便内惟正检外讯侪章。
恭附遵修缉谐伦伍。
旻察其仪轨默而识之。
知其风骨坚深乃许其受戒。
以缘成之法事假明贤
恐薄坠行门便有沦道器。
周访郑卫盛德胜人
不累年期必邀登讣。
时过三载方遂素怀。
二十有二方禀大戒。
虽从师授而得否未知。
乃于古佛塔前请祈显證。
蒙降佛摩顶身心安泰
方知感戒有实。
自尔旦夕咨访挺出恒标。
虽教所未闻。
而行仪先备。
及寻律部多会其文。
明若夙知更陶神府。
其有事义乖滞者。
皆汰浍相融冥逾合契。
后听道洪律席。
同侣七百锋颖如林。
至于寻文比义。
自言迥拔。
及玄思励勇通冠群宗。
刚正严明风飙遗绪者。
莫尚于矣。
故未至立年频开律府。
懿德敏行咸共器之。
灵裕法师道振雄伯范超伦等。
亲管缁属预在下筵。
时共美之重增荣观。
会隋高造寺远召禅宗。
将欲广振律诠流晖帝壤。
若不附定通戒。
行学无归。
遂随师入关止于禅定。
解既冥通声光三辅。
初达天邑具览篇章便更博观。
新解润以前闻。
有识悟其玄规。
更开讲肆既副本愿。
登即然之。
每日处众敷弘。
馀时却扫寻阅。
于是三藏众经四年考定。
其有词旨与律相关者。
并对疏条会其前失。
自律部东阐六百许年。
传度归戒多迷体相。
五部混而未分。
二见纷其交杂。
海内受戒。
并诵法正之文。
至于行护。
随相多委师资相袭。
缓急任其去取。
轻重互而裁断。
乃衔慨披栝往往发蒙。
商略古今具陈人世。
五部区分钞二十一卷。
所谓高墉崇映天网遐张。
再敞殊文统疏异术。
群律见翻四百馀卷因循讲解。
由来一乱。
今并括其同异。
定其废立。
本疏云师所撰。
今缵两倍过之。
故得诸部方驾于唐衢
七众周睇于贞观者。
首之力矣。
关中专尚素奉僧祇。
洪遵律师创开四分。
而兼经通诲。
道俗奔随。
至于传文律仪盖蔑如也。
乃播此幽求便即对开两设。
沈文伏义
亘通古而未弘。
硕难巨疑。
抑众师之不解。
皆标宗控会。
释然大观。
是由理思淹融。
故能统详决矣。
使夫持律之宾日填堂宇。
亦亲于法座命众师之。
相成之道不忘。
弘赞之功靡替。
遂得知归秦土。
莫不宗猷法镜
始于随文末纪。
终于大渐之前。
三十馀载独步京辇无敢抗衡敷演所被成匠非一所以见迹行徒知名唐世者。
皆是首之汲引。
寔由匡弼之功。
而复每升法宇规诫学徒。
微涉滥非者为停讲坐。
或有堕学者皆召而诲喻。
闻者垂泣无不惩革。
大业之始。
又追住大禅定道场。
今所谓大总持寺是也。
供事转厚弥所遗削。
顾以道穆帝里化移关表旧土凋丧流神靡依。
乃抽撤什物百有馀段。
相州云门故墟。
今名光严山寺。
于出家受戒二所双建两塔。
蓥以珠宝饰以丹青。
为列代之仪表。
亦行学之资据。
各铭景行树于塔右。
贞观元年
天竺三藏大赍梵本拟译唐文。
乃诏所司搜扬英达。
佥议所及遂处翻传。
其有涉律宗。
皆咨而取正。
至于八年
上以圣善早丧远感难陈虽化满天下而罔极之情未展。
奉为太穆皇后
宫城之西造弘福寺
广延德望咸萃其中。
恐侥倖时誉妄登位席。
以首道素严正不滥邀延。
百辟上闻。
召为弘福上座即总纲任采擢僧伦
其有预在徵迎。
莫不咨而趣舍。
使夫众侣云会等嗅如不肃成规流芳不绝。
自爰初开讲誓穷百遍。
必得果心夕死可矣。
始于漳表终至渭滨
随方陶诱恰穷本愿。
庆本所念未几而终。
详诸物议可为知命以贞观九年四月二十二日
宿疹再加。
卒于所住。
春秋六十有九。
皇上哀悼。
下敕令百司供给。
丧事所须周备。
自隋至唐。
僧无国葬。
创开摸揩。
时共重之。
仆射房玄龄
詹事杜正伦
并诸公卿。
并亲尽哀诉崇戒范也。
至二十九日
装办方具。
时惟炎夏而尸不腐臭。
众共嗟之。
斯持戒力也。
诸寺门学竞引素幢充诸街巷。
官给地十亩于京城西郊之龙首原。
县夫三百筑土坟之。
种柏千株于今茂矣。
慕义门学共立高碑。
勒于弘福寺门。
许敬宗为文。
律师弘化终始有闻。
博见之举通古罕例。
自讲士交竞救习昔传。
雠勘群宗多乖名实。
非夫积因往世。
故得情启天乘。
数百年来收宗始定。
兼勤于听说重于行事。
随务造仪皆施箴艾。
每于晦望说戒先具法物。
花香交饰蓥发堂中。
预在听徒合掌跪坐一众兢竦。
终于前事说欲陈净偏所诫期。
每讲出罪濯诸沈累。
故持律之士多往参焉。
自终世后此事便绝。
余尝处末座向经十载具观盛化。
不觉谓之。
生常初未之钦遇也。
乃发愤关表具觌异徒。
溢目者希将还京辅。
忽承即世行相自崩。
返望当时有逾天岸。
呜呼可悲之深矣。
李高迁初唐 ? — 65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54 【介绍】: 岐州岐山人
高祖擒高君雅、王威等,授右三统军,累迁左武卫大将军封江夏郡公
突厥马邑,诏高迁助守,斩关宵遁,所将皆没,除名徙边。
后以功拜陵州刺史
卒赠梁州都督
于知微初唐 635 — 71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35—713 【介绍】: 京兆三原人字辩机
于立政子。
高宗永徽元年补弘文生。
累迁岐州岐山
丁忧后,授魏州贵乡
入为夏官郎中
出为许州司马,历蒲、润三州长史
武周长寿二年,授鄂州刺史
改道、利、果三州刺史
神功年间,为恒、阆二州刺史
久视元年,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
长安年中,历常州刺史雍州司马绛州刺史,入为太子左庶子,迁太仆少卿,出为兖州都督
睿宗景云二年封东海郡公检校鸿胪少卿
苏味道初唐 648 — 70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48—705 【介绍】: 赵州栾城人
高宗乾封进士
武周圣历初凤阁舍人检校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处事圆滑,模棱两可,人称“苏模棱”。
后因附张易之兄弟,中宗时贬为郿州刺史
少时与李峤以文辞齐名,号苏李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48—705 赵州栾城(今河北栾城)人。
9岁能文,20岁登进士第
累转咸阳
裴行俭突厥,奏为掌书记
历官集州刺史天官侍郎
曾两度为相,居相位数年,苟合取容,遇事依违两可,人称“苏模棱”。
中宗神龙初(705),因谄附张易之兄弟,贬郿州(在今中亚)刺史,死于任所。
味道工诗善文,少时与李峤并称“苏李”,后又与李峤崔融杜审言合称“文章四友”。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
苏味道诗作五律甚多,然成就不及沈、
今人徐定祥有《苏味道诗注》。
全唐诗》存诗1卷。
和逢尧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岐州岐山人
武则天时负鼎上书,自言愿助天子和饪,坐流庄州十余年。
后举进士第,擢监察御史
突厥尚公主逢尧奉使称旨,擢户部侍郎
坐善太平公主,贬朗州司马
官终柘州刺史
马怀素唐 659 — 718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59—718 字惟白一字贞规润州丹徒(今江苏丹徒)人,客居江都(今江苏扬州)
少师李善
年十五,举孝廉。
弱冠,登文学优赡科,补郿县
入授麟台正字
长安中,累迁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转吏部员外郎
景龙中,进考功员外郎、修文馆直学士,擢中书舍人
后历虢州刺史
开元初,历刑部户部侍郎,徙光禄卿,迁左散骑常侍,累封常山县公
五年(717)改秘书监,兼昭文馆学士,奉诏编次群书,未成而卒。
润州刺史谥曰文
生平见《旧唐书》、《新唐书》本传、《故银青光禄大夫马公墓志铭》。
怀素自少博览经史,属文,《全唐诗》存诗12首,多奉和应制之作。
僧广敷唐 695 — 785
释广敷
俗姓郑
南燕人也。
少依京望大德思浩下承乎法训。
登戒毕游嵩少两京。
神会禅师大明玄旨。
宜春岐山挂锡。
是中峰峦积翠洞穴涉幽。
芝菌之苗参于草奔。
终日瞑目木食度辰。
时有峨冠羽帔驭鹤骖鸾者。
始则乍往倏来。
后则登庵造膝。
其仙客所到。
必轻云薄雾随步而至。
拥从者天丁力士令远去。
对晤谈论移晷。
其后道化既成。
贞元元年三月四日入灭。
春秋九十一云。
系曰。
神仙道异谈论岂同乎。
通曰。
昔小有真人能谈空理。
方诸山神仙建浮图者信崇佛道止不削染。
号在家菩萨
又雪山诸仙善五明论求度者。
同也。
然其相似道必须甄简。
西域二十谛中五唯量五大与释氏法名同所计天殊
良难区别哉。
刘单唐 ? — 77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771 【介绍】: 岐州岐山人
玄宗天宝二年进士
六载,为安西节度使判官,从高仙芝小勃律国
代宗大历五年,为元载所引,迁礼部侍郎,知六年春贡举。
元伯和中唐 ? — 77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7 【介绍】: 凤翔岐山人
元载子。
释褐校书郎
代宗大历中,官至秘书丞
在相位多年,权倾四海,伯和兄弟得肆其志,唯以聚敛财货、征求音乐为事。
名姝异乐,禁中所无。
后贬扬州兵曹参军
节度使陈少游外与之交,阴伺其过以上闻。
十二年得罪,伯和扬州赐死。
元载中唐 ? — 77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7 【介绍】: 凤翔岐山人字公辅
玄宗天宝初举明《庄》《老》《列》《文》四子学,入高第,补邠州新平
肃宗时,累迁户部侍郎,充度支江淮转运等使
李辅国,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代宗立,进拜中书侍郎许昌县,判天下元帅行军司马
辅国死,复结交内侍刺探密旨以合帝意。
大历五年,与代宗密谋诛杀宦官鱼朝恩
擅权不法,排挤忠良,侈僭无度,贿赂公行。
长恶不悛,众怒上闻,帝赐自尽。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7 字公辅排行三岐州岐山(今陕西岐山)入。
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中四子科,天宝末累官大理司直
肃宗至德元载(756)避地江东采访使李希言表为副使
乾元元年(758)入为度支郎中上元二年(761)户部侍郎,充度支转运等使
宝应元年(762)拜相,其后掌国柄十余年,恣为不法。
代宗大历十二年(777)三月以罪诛,初谥荒,后改成纵。
生平见《旧唐书》、《新唐书》本传、《唐诗纪事》卷二九。
全唐诗》存诗1首。
字公辅
凤翔岐山人
天宝初举明庄老列文四子学高第。
新平
肃宗朝累迁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代宗立
中书侍郎
许昌县
大历十二年以贪猥收。
赐自尽。
兴元元年诏复爵。
谥曰荒
后改谥成
杜济唐 720 — 77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20—777 【介绍】: 京兆杜陵人字应物
玄宗天宝中,以寝郎从调,书判超等,补南郑主簿,转长社
屡辟使府
肃宗朝,历渭南成都县令,迁绵州刺史
入朝为户部郎中
严武再镇剑南,奏为行军司马
大历初,为杜鸿渐副元帅判官,知东川节度梓州刺史,寻拜东川节度
复历给事中京兆尹,出为杭州刺史
卒谥简
释甄叔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不详姓氏乡里。
幼而出家。
聪敏绝伦。
扣玄机于大寂禅师
乃曰。
群灵本源假名为佛。
体竭形消而不灭。
金流朴散以常存。
性海无风。
惊波自涌。
心虚绝兆。
万象齐彰。
体斯理者。
不言而声遍恒沙。
不用而功资玄化。
如何背觉。
反合尘劳。
于阴界中。
妄自囚系哉。
宜春岐山
群峰四合。
叹曰。
坤元作镇。
造我法城。
一言才发。
千岩响答。
天开月殿。
地拥云廊。
清净域中。
化出金界。
于是宴坐。
四十馀年。
而化缘毕已。
元和庚子。
正月十三日。
忽尔坐逝。
如入大定
弟子如坦良宝等。
心没悲海。
哀动愁山。
积群木为香楼。
维之。
获舍利七百粒。
建窣堵波于东峰而葬焉。
上足运命请志闲作文于碑。
以纪盛德。
裴澈晚唐 ? — 887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87 ,一作“彻”,误。
字深源孟州济源(今河南济源)人。
懿宗咸通时进士第,尝任祠部郎中,迁户部侍郎、充翰林学士
僖宗广明元年(880)十二月,擢工部侍郎同平章事
中和元年(881),以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出为鄂岳观察使,然未成行。
中和三年,复拜中书侍郎同平章事
光启时僖宗出奔凤翔陷于长安
襄王李煴称帝,受伪署为宰相,加判度支
未几,伏诛。
三年(887),与伪相郑昌图萧遘等被杀于岐山县
事迹散见《旧唐书·僖宗》、《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一上》、《资治通鉴》卷二五四至卷二五六、《唐诗纪事》卷六八等。
能诗。
僖宗在蜀,左拾遗孟昭图上疏极谏,为田令孜所恶,沉杀于蟆颐江。
不平,为诗以吊之。
全唐诗》存诗1首。
郑昌图晚唐 ? — 88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87 【介绍】: 荥阳人字光业
郑涓子。
僖宗时,累官中书舍人
中和二年,为义成节度司马
节度使王铎命其权知昭义军,治不三月辄去。
四年,以兵部侍郎判度支,拜同平章事
光启二年僖宗被劫至兴元昌图未及扈从。
朱玫襄王李煴即位,以昌图判户部事
败,昌图奔河中,为王重荣所执,被斩于岐山
王遘晚唐 ? — 89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3 【介绍】: 京兆郿人
王焘子。
玄宗末,官南昌,有宦官求取无厌,欲按之,为权皋谏止之。
代宗时祠部郎中侍御史,与诗僧皎然过从联句。
又任金部郎中
德宗时苏州刺史
官至楚州刺史
僧元安唐 835 — 899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姓淡氏
凤翔麟游人
丱岁依兄祐律师岐阳怀恩寺。
薙落受具。
即事参扣。
首访临济
已而辞济。
济喜曰。
临济门下一只箭。
谁敢当锋。
蒙许可。
自谓已足。
寻至夹山卓庵。
后得夹山书。
览之悚然。
乃弃庵至夹山礼拜。
夹山曰。
鸡栖凤巢。
非其同类。
出去。
曰。
自远趋风。
请师一接。
夹山曰。
目前无阇梨
此间无老僧
便喝。
夹山曰。
住住。
阇梨且莫草草悤悤。
云月是同。
溪山各异。
阇梨截断天下人舌头即得。
如何却教无舌人解语。
茫然。
夹山便打。
因兹服膺数载。
一日问夹山
佛魔不到处。
如何体会。
答曰。
烛明千里像。
暗室老僧迷。
又问。
朝阳已升。
夜月不见时如何。
答曰。
龙舍海珠。
游鱼不顾。
夹山将示灭。
谓众曰。
石头一枝看看灭已。
曰不然。
夹山曰何也。
曰。
自有青山在。
夹山曰。
苟如是则吾道未坠也。
夹山顺世。
因卜居于澧阳洛浦山。
后徙朗州苏溪
四方玄侣辐辏。
示众云。
末后一句。
始到牢关。
锁断要津。
不通凡圣。
须知上流之士。
不将佛祖见解。
贴在额头上。
如灵龟负图。
自取丧身之本。
僧问瞥然便见时如何。
答曰。
晓星分曙色。
争似太阳辉。
僧问恁么来不立。
恁么去不泯时如何。
答曰。
鬻薪樵子贵。
衣锦道人轻。
问曰。
教中道。
饭百千诸佛。
不如饭一无脩无證者。
百千诸佛有何过。
无脩无證者有何德。
答一片白云横谷口。
几多归鸟夜迷巢。
问曰。
如何是本来事。
答曰。
一粒在荒田。
不耘苗自秀。
问若一向不耘。
莫草里埋没却也无。
答肌骨异刍荛。
稊稗终难映。
上堂云。
孙膑收铺去也。
有卜者出来。
僧出曰。
请和尚一卦。
答汝家爷死。
僧无语。
光化元年戊午秋八月
主事曰。
出家之法。
长物不留。
播种之时。
切宜减省。
谛构之务。
悉从废停。
流光迅速。
大道深玄。
苟或因循。
曷由体悟。
众以为常。
略不相儆。
至冬示有微疾。
亦不倦提唱。
十二月一日
告众曰。
吾非明即后也。
今有一事。
问汝等。
若通者个是。
即头上安头。
道者个不是。
即斩头求活。
时第一座对曰。
青山不举足。
日下不挑灯。
安曰。
者里是什么时节。
作者个语话。
时有彦从上座
别对曰。
离此二途。
请和尚不问。
安曰未在更道。
答彦从道不尽。
安曰。
我不管汝尽不尽。
答彦从无侍者祇对和尚
安乃下堂。
至夜侍者唤彦从。
入方丈曰。
阇梨今日祗对老僧
甚有道理。
据汝合体先师意旨。
先师道。
目前无法。
意在目前。
不是目前法。
非耳目之所到。
且道那句是主句。
若择得出。
分付钵袋子。
答彦从不会。
安曰。
合会但道。
答彦从实不知。
安喝出。
乃曰苦苦。
二日午时
别僧举前语问安。
安自代曰。
慈舟不棹清波上。
剑峡徒劳放木鹅。
便告寂。
寿六十有五。
腊四十六。
塔于寺西北隅
释元安
俗姓淡
凤翔游麟人也。
丱年于岐阳怀恩寺从兄祐律师出家。
唯经与论无不穷核。
乃问道翠微次临济
各餐法味不饫香积之盂也。
斲彫复朴逍遥自如。
夹山道盛德至。
澧阳当稽问轇轕。
又增明净
后开乐普山寻居苏溪
答詶请益多偶句华美。
为四海传焉。
昭宗光化元年戊午十二月迁灭。
享寿六十五。
法腊四十六矣。
临终告众颇多警策辞句云。
释宁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岐阳人
宁姓也。
时习呼其姓。
而亡其名。
昭宗初年
宁尝于所居寺暴卒。
三日而苏。
众惊问之。
乃曰。
入冥矣。
始见吏坐曹。
如世官府。
遽谓我曰。
和尚有寿而无禄柰何。
即捡其籍曰。
有乾荷叶石耳
命隶导之历揽。
于是至一所。
其门榜曰李克用
宁窥之。
见一眇目黑龙。
铁柱上。
次一所曰朱全忠
见青毛白额虎
方锁系。
而前有血肉狼藉。
如啖物状。
次曰王建
见一白兔。
卧金床上。
次曰李茂贞
见数女侍。
一王者冠冕坐。
杨行密则阴蔽莫之睹矣。
因以问导者。
导者曰。
汝将来之主也。
馀处皆黯然深窅。
不知所往。
遂还。
而吏乃使归。
且戒之曰。
但多转诵功德经。
宁询何经为功德经。
曰金刚般若是也。
事传岐帅。
恶其惑众听。
禁之甚严。
后卒验无小异。
世称宁入冥和尚
竟食荷叶
以寿终于所止云。
释宁师者。
岐阳人也。
亡其名。
时以姓呼之耳。
往来无恒止出处如常僧。
昭宗即位初年
居山寺中。
忽暴终安卧。
体暖忽忽如烂寝焉。
僧徒环守不敢殡敛。
三日而苏。
众惊奔问之曰。
我为冥司追摄。
初见一判官
云和尚寿在而无禄。
乃召吏语之与检覆。
吏曰。
只有乾荷叶三石。
因令注于簿。
又命一人引之巡历观游。
去乃入一门见数殿。
各有榜于是徙步至一殿署云李克用
于牖间。
窥有一黑龙眇一目。
中立铁柱连锁絷维之。
次一殿署曰朱全忠
乃青鞟白额虎锁系如初而前有食啖人血狼藉之状。
次署曰王建
黄金床上卧一白兔焉。
次署曰李茂贞
具冠冕如王者。
左右数侍女焉。
次署曰杨行密
窗牖痹黑不能细瞻。
使者曰。
此诸怪状者何邪。
曰将来王者也。
旁厢数殿望之黯黯。
使者不容引去还至本所。
判官厅事谓使者曰。
好送师回。
但多转念功德经。
宁问曰。
孰是功德经曰。
金刚般若是欤。
此经冥间济拔功力无比。
及乎稣醒。
四顾久之。
乃述前事。
闻者骇然遂闻于官。
后岐帅怪宏迂而妄。
都不之信。
厥后茂贞果封秦王
李克用枉滥杀戮号独眼龙也。
朱氏革于唐命。
残害安忍傅翼择肉。
非虎而何。
蜀王建属兔阻兵自固。
天祐丁卯僣伪号以金饰床也。
诸皆符合
宁自此每断中。
荷叶汤而已。
其诸食馔逆口不餐。
秦陇之人往往请宁入冥预言吉凶。
更无蹉跌。
或请斋争办净池嫩
号为入冥和尚
终于岐下。
系曰。
入冥之说与梦略同。
穆王将化人欢宴。
秦穆得上帝剪鹑。
形在人间神游上界。
前言既发后事必然。
是知六候八徵谅非虚也。
宁师入冥
后唐马珣见天符下以潞王为天子无异。
宁所见殿中物象题榜终符其述。
谓之为梦想。
梦想有徵。
谓之为神游。
神游不谬。
将知觉梦惟一。
明昧有殊。
如摄论云。
如梦等觉时一切处唯有识也。
有若古莽国多眠五旬一觉以梦为实以觉为妄。
若然者觉之所为为梦之先兆也。
而取实于梦中。
真实也。
梦觉反用其犹一欤。
宁师非妄者。
果梁革唐命。
二李皆与天子抗衡。
诸殿远望者得非馀割据群雄偏霸者乎。
所食荷叶僧法庆同。
故幽冥等录中康何德次李山龙入冥而返说事。
皆验焉经云犹如睡梦人知一切诸物有身不移本处是也。
僧息尘五代
释息尘
姓杨氏
并州人也。
父迁贸有无营利而已。
其母氏尝梦人服装伟丽称寄宵宿。
便觉娠妊。
生而有异童稚不群。
每闻钟呗之音凝神侧耳。
年方十二因梦金人瑰奇之状。
引之入精庐。
明旦告白二亲恳求出家。
未允之前泣而不食。
父母悯其天然情何厌塞。
遂曲顺之。
即投草堂院从师诵净名经菩萨戒。
达宵不寐。
将周一祀。
舍本讽通。
年当十七便听习维摩讲席。
粗知大义。
及乎弱冠乃圆上品。
执持律范曾无缺然。
年二十三文义斡通。
崇福寺感法师胜集传授
复学因明唯识不亏敷演。
学徒颖脱者数人。
崇福寺辩才大师从式最为高足。
天祐二年
李氏奄有河东
武皇帝请居大安寺净土院
四事供养。
专览藏教修鍊上生业。
设无遮大斋前后五会。
尝以身饲狼虎入山谷中。
其兽近嗅而奔走。
又于林薄裸体以啖蚊虻。
乃游仙岩岳寺养道栖神。
复看大藏经。
匝设斋然一指伸其报庆。
彼寺有圣观音菩萨像。
长烛七灯香华供献。
后被诸生就请下山。
城内传扬大论。
四序无辍。
逐月设沐浴。
临河就沼投饲水族。
以己哒嚫旋赎羽毛。
沈潜高明以遂生性。
或施牢狱人食。
或赈惠贫乏。
或捐幡盖于净明金藏二塔。
后唐长兴二年众请于大安国寺后。
三学院一所。
供待四方听众。
时又讲华严新经。
传授崇福寺晖法师
由是三年不出院门。
一字一礼华严经。
一遍字字礼大佛名经。
共一百二十卷。
复炼一指。
前后计然五指。
晋高祖潜跃晋阳
最多钦重。
洎乎龙飞每入洛京朝觐必延内殿。
从容锡赉颇丰。
赐紫服并懿号。
固让方俞。
凤翔府法门寺有佛中指骨节真身。
乃辞帝往岐阳瞻礼。
睹其希奇。
一指。
之双手唯存二指耳。
续于天柱寺
就楚伦法师学俱舍论。
方经数日。
微有疾生。
至七月二十七日辰时枕肱而逝。
俗年六十三。
腊四十四。
平常唯衣大布不蓄盈长。
六时礼佛未曾少缺。
陇坻之间闻其示灭。
黑白二众具威仪送。
焚之得舍利数百粒弟子以灵骨归于太原
晋祖敕葬于晋水之西山
小塔至今存焉。
系曰。
师捐舍讵能愈其精进乎。
脱落浮荣岂能胜其义解乎。
若然者不可以一名名矣。
厥犹瞻卜华焉。
色黄而矣。
则真金谢其色。
香芬而远则牛头愧其香。
多名生乎一体者。
尘公欤。
李汉韶五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振武人字享天
李存进子。
初事后唐庄宗为定安军使,以破契丹功,加检校右仆射
旋为蔡州刺史
明宗天成初,复姓孙氏。
长兴中洋州节度使
李从珂(末帝)起兵凤翔,汉韶与诸将会师于岐山下,及西师俱叛,末帝即位,汉韶惧,奔后蜀
汉韶后蜀主孟知祥有旧,累官至中书令,年七十余卒于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