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唐朝
刘允济初唐 ? — 71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河南巩人字允济
博学善诗文,与王勃齐名。
进士,补下邽,累迁著作郎
武周天授中,为来俊臣所构下狱。
后赦免,复为著作佐郎,兼修国史,迁凤阁舍人
坐与张易之亲近,左授青州长史
官终修文馆学士
有《刘允济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一作元济。
以字行。
洛州巩县(今河南巩义)人。
博学善属文,与王勃齐名,特相友善。
弱冠举进士,补下邽县,累迁著作佐郎
撰《鲁后春秋》20卷进献,迁左史,兼弘文馆学士
垂拱四年(688),献《明堂赋》,武后手诏褒美,拜著作郎
天授中,为来俊臣构陷,贬大庾县
长安中,累迁著作佐郎,兼修国史
未几,拜凤阁舍人
中宗复位,贬为青州长史
后召为修文馆学士,因乐饮过度而卒。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
旧唐书·经籍志下》、《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其《金门待诏集》10卷、文集20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4首。
李思古武周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渤海蓨人
武周时鸿州渭南,县人于圣历中为立清德碑。
入为右司员外郎
又任户部郎中
杨仲昌盛唐 693 — 74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93—741 【介绍】: 名或作仲宣
阌乡人字蔓,一作曼卿
杨元琰子。
以通经为修文生。
累调,不甚显。
河阳对策,玄宗擢为第一,授蒲州法曹参军,迁监察御史
坐累为孝义,徙下邽
官终吏部郎中
长于吏事。
善与人交,士乐从之游。
仲昌字曼卿
太子宾客魏国公元炎子。
以通经为修文生。
河阳
开元中对策第一。
蒲州法曹参军
判入异等。
监察御史
坐累为孝义
下邽
吏部郎中
储光羲盛唐 707 — 76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707—约760 【介绍】: 润州延陵人,祖籍兖州
玄宗开元十四年进士
冯翊汜水安宜下邽县尉
后隐居终南
复出任太祝世称储太祝
监察御史
安禄山长安,迫受伪职。
后脱身归朝,贬死于岭南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06?—763 润州延陵(今江苏丹阳)人,祖籍兖州(今属山东)排行十二
玄宗开元十四年(726)进士及第
崔国辅綦毋潜同榜。
冯翊县,转汜水安宜下邽县尉
仕宦不得意,隐居终南别业。
后出山任太祝世称储太祝
监察御史天宝末奉使范阳,时安禄山兼任范阳、平卢、河东镇节度使,正蓄谋叛乱,储光羲途中作《效古》二首,至范阳后作《观范阳递俘》诗,忧念时局,语意颇深切。
安史乱起,叛军陷长安,储被俘,迫受伪职,后脱身归朝,贬死岭南
生平散见顾况监察御史储公集序》、《唐诗纪事》卷二二、《唐才子传》卷一。
今人谭优学有《储光羲行年考》。
殷璠河岳英灵集》云:“储公诗,格高调逸,趣远情深,削尽常言。
挟《风》、《雅》之迹,浩然之气
”其山水田园诗颇著称于世,“质朴之中,有古雅之味”(《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著作有《储光羲集》5卷,《全唐诗》编为4卷。
《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
另有《正论》15卷、《九经外义疏》20卷,并佚。
陈沆《诗比兴笺》卷三云:“《艺文志》又有《从贼中诣行在日记》一卷,储光羲撰,则光羲已自拔贼中,从亡灵武,与杜少陵之麻鞋谒帝,大节相同,从未有表而出之者,可胜叹哉。
”然《日记》1卷,《新唐书·艺文志》未著录,系误记。
唐诗汇评
储光羲(706?
-762?
),润州延陵(今江苏丹阳)人,郡望兖州(今属山东)
开元十四年(726),与綦毋潜崔国辅同榜登进士第,诏中书试文章,授冯翊主箄。
曾任安宜汜水下邽
开元二十一年前后辞官归乡。
后入,隐终南山
复为太祝天宝末,迁监察御史,安史乱中陷贼,受伪职,脱身归。
两京收复,系狱,贬死。
有《储光羲集》七十卷,已佚。
殷璠光羲包融等涧州籍诗人十八人诗,编为《丹阳》,亦佚,有《储光羲诗集》五卷行世。
全唐诗》编诗四卷。
白居易唐 772 — 846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2—846 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
又号醉吟先生
排行二十二
下邽(今陕西渭南)人,郡望太原(今属山西)
先世本龟兹人汉时赐姓白氏
卒谥文,后人又称白文公
德宗贞元十六年(800)进士第
十九年中书拔萃科,授秘书省校书郎
宪宗元和元年(806)中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盩厔(今陕西周至)二年集贤校理翰林学士
五年改官京兆府户曹参军翰林学士六年丁母忧去官。
此数年为谏官期间,屡上奏章请革弊政,为宦官及旧官僚集团所切齿痛恨,其“惟歌生民病”之辉煌组诗《秦中吟》、《新乐府》即作于此时。
十年六月,因上书论奏宰相武元衡被刺身死,主张捕贼雪耻,引起宦官及旧官僚集团不满,以越职言事之罪,自太子左赞善大夫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
后转任忠州(今重庆忠县)刺史十五年夏,被召回长安,任尚书司门员外郎,旋改授主客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
穆宗长庆二年(822)七月,自中书舍人出为杭州(今属浙江)刺史
敬宗宝历元年(825)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再出为苏州(今属江苏)刺史
杭州及苏州期间,兴修水利,恤贫安民,深受百姓爱戴。
后返长安,相继出任秘书监刑部侍郎,愈感宦途险恶,乃于文宗大和三年(829)春辞刑部侍郎,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洛阳(今属河南),自此未再返回长安
武宗会昌二年(842)刑部尚书致仕
卒于六年八月,葬于洛阳龙门山
生平见李商隐《唐刑部尚书致仕尚书左仆射太原白公墓碑铭》新、旧《唐书》本传。
年谱有宋陈振孙白文公年谱》、清汪立名白香山年谱》,以今人朱金城《白居易年谱》为详备。
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理论家,与元稹齐名,并称“”,然白实于元,故宋人钱易称“白居易为人才绝”(《南部新书》卷三)。
白居易之散文在唐代亦有甚高之地位,《旧唐书·传赞论》盛称其奏议为“极文章之壶奥,尽治乱之根荄”。
白居易之思想兼受儒、道、佛三家之影响,而“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之儒家思想实居主导地位,其早期“志在兼济”之讽谕诗乃其文学理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之实践,如《秦中吟》、《新乐府》组诗等均为讽谕诗之名篇,尤以《新乐府》五十首为最,不仅主题鲜明,措辞尖锐,且整体构架精巧缜密,体现叙事与议论之统一,突破“怨而不怒”之传统,描写人物形象细腻生动,确系诗歌领域一大创新。
“元和体”之创制亦为白氏之重大贡献。
所谓“元和体”,以作者个人言之,即包括其《长恨歌》、《琵琶行》等长篇歌行、《东南行一百韵》等长篇排律及次韵相酬之作、流连光景之小诗,其中尤以“感伤诗”中之《长恨歌》、《琵琶行》,在当时已享“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之盛誉(唐宣宗白居易诗),后世且誉为“古今长歌第一”(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二五)。
其余如“杂律诗”内景中寓情之《钱塘湖春行》、以白描手法见长之《问刘十九》等,皆能以小见大,以少胜多,成为千古传诵之名篇。
白氏之作虽伤于“大露太尽”(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二),语言朴直,而其艺术特点乃“用语流便”(许学夷《诗源辨体》),平易近人,章法变化多端,每能以俗为雅,以故为新,“用常得奇”(《艺概·诗概》),“眼前能转物,笔下尽逢源”(张镃南湖集》卷四《读乐天诗》)。
晚年诗“极高妙”(赵令畤侯鲭录》卷七引苏轼语),愈益淡远旷达。
许学夷复谓其诗“叙事详明,议论痛快,此皆以文为诗,实开宋人之门户耳”(《诗源辨体》卷二八)。
总之,白诗之艺术境界须千锤百炼始能臻此,世以“轻率”讥之,实不足取。
江进之《雪涛小书·评唐》论白居易之历史地位云:“前不照古人样,后不照来者议。
意到笔随,景到意随,世间一切都著并包囊入我诗内。
诗之境界,到白公不知开阔多少。
较诸秦皇汉武,开边启境,名曰‘广大教化主’,所自来矣。
白居易诗文全集向无注本。
今人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最为完备。
研究著作有陈寅恪诗笺證稿》等。
资料汇编有陈友琴白居易资料汇编》。
全唐诗》存诗39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38首,44句。
唐诗汇评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徙居下邽(今陕西渭南),生于新郑(今属河南)
幼聪慧。
建中末,两河用兵,寄家符离,播迁吴越
贞元十六年(800),登进士第
又登书判拔萃、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
元和元年,授盩厔
三年,除左拾遗,为翰林学士,居谏职内廷,直言无讳避;又为《秦中吟》、《新乐府》,指斥时事,故为权近所恶。
丁母忧,服除,授太子左赞善大夫
十年,上疏请捕刺武元衡之凶手,贬江州司马
量移忠州刺史
穆宗即位,召为司门员外郎主客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出为、苏二州刺史
大和初,任秘书监刑部侍郎
三年春病免,遂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
河南尹太子少傅分司
会昌二年,以刑部尚书致仕
晚年闲居洛阳,皈依佛教,吟咏自适,自号“醉吟先生”、“香山居士”。
卒。
居易元和中提倡新乐府,指斥时弊,反映民瘼,创通俗一派,影响深远。
元稹交厚,世称“”,诗称“元白体”。
晚年居洛,与刘禹锡唱和甚多,世称“刘白”。
自编《白氏文集》七十五卷,宋初佚五卷。
今有《氏长庆集》(一名《白香山集》)七十一卷行世。
全唐诗》编诗三十九卷。
词学图录
白居易(772-846) 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
祖籍太原,徙居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
有《白氏长庆集》,存词30余首。
白居易(772—846) 唐代诗人。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
祖籍太原(今山西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生于河南新郑
贞元十六年(800)进士,后与元稹同登书判拔萃科
历任翰林学士江州司马襄州别驾苏州刺史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后人又称白傅或白太傅,官终刑部尚书
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与元稹并称“”,又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曾作七律《卢侍御崔评事为予于黄鹤楼置宴,宴罢同望》《行次夏口,先寄李大夫》等诗,借黄鹤楼抒发自己忧国忧民之情。
全唐诗补逸
白居易字乐天,其先太原人,后迁居下邽
贞元十六年进士第元和初又擢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
左拾遗,出为江州司马,历刺、苏二州,以刑部尚书致仕
会昌六年卒,年七十五。
补诗二首。
(复出一首)
居易字乐天
其先太原人
下邽
贞元十四年进士
元和元年制策乙等。
累转主客郎中知制诰
文宗朝授太子少傅
封冯翊县侯
会昌中刑部尚书致仕
大中元年卒。
年七十六。
右仆射
白行简中唐 776 — 826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6—826 字知退小字阿怜排行二十三
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
白居易之弟。
宪宗元和二年(807)进士第,授秘书省校书郎
左拾遗主客员外郎膳部郎中等职。
穆宗宝历元年(825)主客郎中赐绯次年冬卒。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及白居易《祭郎中弟文》。
长于传奇小说,所撰《李娃传》、《三梦记》等均为传奇名篇。
全唐诗》存诗7首。
《在巴南望郡南山乐天》较有情致。
《全唐诗续拾》补诗2首。
李珏唐 785 — 85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85—853 【介绍】: 赵郡人,客居淮阴字待价
幼孤,以事母孝闻。
进士第
累官右拾遗
以上疏谏增茶税,出为下邽
牛僧孺辟为掌书记
僧孺还相,累迁知制诰翰林学士户部侍郎
李宗闵以罪去,为申辩,贬江州刺史
文宗开成初复为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宣宗时检校尚书右仆射淮南节度使
卒谥贞穆
白敏中唐 792 — 861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63 字用晦
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
白居易从父弟。
穆宗长庆二年(822)进士第,累辟使府
文宗开成元年(836)右拾遗
武宗会昌二年(842)李德裕荐,充翰林学士三年承旨四年兵部侍郎承旨学士
六年以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宣宗大中二年(848)刑部尚书,为牛党要员,构陷打击李德裕不遗余力。
五年罢相。
十三年征拜司徒门下侍郎平章事
懿宗咸通元年(860)中书令
卒谥丑
生平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全唐诗》存其诗2首。
韦庄唐末至五代 836 — 910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36—910,有生于847、857、860等说 字端己谥文靖,后人因称韦端己韦文靖
京兆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东北)人。
远祖韦待价,相武后,四世祖韦应物(夏承焘说)。
幼居樊川,侨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后移居虢州与洛北乡间。
晚年居成都浣花溪杜甫草堂遗址,后人又称“韦浣花”。
孤贫力学,才敏过人。
曾长期流落江南
应试多次,昭宗乾宁元年(894)始中进士
释褐为校书郎
三年后,谏议大夫李询诏使蜀,聘为判官随行。
光化三年(900),除左补阙,曾奏请李贺贾岛温庭筠陆龟蒙等十人追赠进士及第或赠官。
天复元年(901)为西蜀王建掌书记三年蜀使朝贡京师
天祐三年(906)西蜀安抚副使,劝王建称帝,以功拜相。
武成三年(910)八月,卒于成都花林坊。
晚年崇佛,家供维摩居士
生平事迹散见《十国春秋》本传、《唐诗纪事》卷六八、《唐才子传》卷一〇及《北梦琐言》、《蜀梼杌》等书,诗中亦有自叙。
今人有年谱数种,以夏承焘韦庄年谱》为翔实。
韦庄为晚唐五代重要词人与诗人。
其词今存50余首,清艳绝伦,被称为“初日芙蓉春日”(周济《止庵论词杂著》),与温庭筠齐名,史称温韦,为花间派之代表词人。
其诗今存300余首,主要写诗人流离飘泊之经历与离别思乡之情绪,对黄巢起义前后之战乱有较真实之描写。
其中以《秦妇吟》最为有名,诗人因之被称为“《秦妇吟》秀才”。
今人颜廷亮、赵以武辑有《秦妇吟研究汇录》。
韦庄诗风清丽飘逸,“体近雅正”(《唐音癸签》卷八),近体诗尤为后人称道。
其七律,明胡震亨称曰“条畅”,清贺裳赞曰“秾丽”。
七绝造诣尤高,于晚唐诗人中仅次于杜牧李商隐
但也有人讥韦诗“浅薄”(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二),“义乏闳深”(胡震亨语)。
全唐诗》录存韦庄诗6卷,《全唐诗外编》补收2首。
韦庄之作品,生前已由其弟韦蔼编成《浣花集》,今存者已非原编。
而经今人向迪琮校订之《韦庄集》最为完备。
注本有李谊韦庄集校注》、聂安福韦庄集笺注》。
韦庄光化三年编成《又玄集》3卷,为今存“唐人选唐诗”之重要选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