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唐朝
长孙仁隋至唐初 571 — 62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71—621 【介绍】: 隋至唐初河南洛阳人字安世
长孙炽子。
隋文帝开皇十四年,应贤良举,授左领军府司兵
炀帝大业五年,为河南陕县,讨灭杨玄感余部。
后又征青海白兰
隋亡,依附王世充
唐高祖武德四年世充败,亦被俘,寻卒于长安
释慧眺初唐 ? — 639年3月9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科
庄姓
襄州人少出家。
以小乘。
游学齐徐青海诸州间。
隋开皇末
还住乡里之报善寺。
象王哲公。
方开三论于下龙泉寺
闻而讥曰。
三论明空。
其人必著空。
言未已。
即舌出三尺许。
目鼻耳流血。
昏不知人者七日。
有伏律师
过而谓之曰。
毁经之罪。
甚于五逆。
汝其烧香忏悔前失。
从之疾殊差。
因舆往哲所。
发愿归命。
哲亡。
徙居香山神足寺。
每以四时集众。
开华严经。
谢夙愆。
贞观十一年四月三日
尝于寺后松林坐禅。
忽有三人。
形服都丽。
拜求授菩萨戒。
俄复进曰。
禅师利根。
遽能深信大乘。
若不尔者。
千佛出世犹处地狱。
辄大哭不自胜。
寻化士俗。
造华严大品法华维摩思益佛藏三论等。
各一百部。
以施。
十三年三月九日竟迁化于佛前。
翘勤之际。
春秋八十馀。
释慧眺
姓庄氏
少出家。
以小乘为业。
游学齐徐青海诸州。
数论之精驰誉江汉。
开皇末年
还住乡壤之报善寺承象王哲公在下龙泉讲开三论心生不忍曰。
三论明空。
讲者著空。
当发言讫。
舌出三尺。
鼻眼两耳并皆流血。
七日不语。
有汰律师
闻其拨略大乘。
舌即挺出。
告曰。
汝大痴也。
一言毁经罪过五逆。
可信大乘方可免耳。
乃令烧香发愿忏悔前言。
舌还收入。
便舆往哲所。
誓心敛迹惟听大乘。
哲之云亡。
为设大斋于墓。
又建七处八会广请道俗。
百日既满。
即往香山神足寺。
足不踰阃常习大乘。
每劝诸村年别四时讲华严等经。
用陈忏谢。
常于众中显陈前失。
独处一房常坐常念。
贞观十一年四月三日
在寺后松林坐禅。
见有三人。
形貌都雅赤服。
礼拜请受菩萨戒讫。
白曰。
禅师大利根。
若不改心信大乘者。
千佛出世犹在地狱。
闻此重嘱。
涕泗交流大哭还寺。
在讲者房前宛转呜咽不能得言。
以水洒醒。
乃更大哭。
绕佛忏悔。
用此为恒。
又劝化士俗。
造华严大品法华维摩思益佛藏三论等各一百部。
至十三年三月九日中时。
佛前礼忏因此而终。
春秋八十馀矣。
自终七日
林树变白大泉浑浊。
过此方复。
斯亦知过能改无过者同。
诚可嘉矣。
寺去城邑将五十里。
从受归戒者七千馀人。
填赴山河为建大斋于墓所。
三十法师各开一经。
用津灵造。
李谨行初唐 ? — 68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82 【介绍】: 唐靺鞨人。
父突地稽为部酋长。
貌伟,武力绝人。
累迁营州都督
吐蕃青海封燕国公
卒赠幽州都督,陪葬乾陵
张志亮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
玄宗开元中,任鄯州都督陇右节度使
十六年,于青海西南谒波谷,大破来犯之吐蕃军。
释含光
释含光
不知何许人也。
幼觉嚣尘驰求简静。
开元中不空三藏颇高时望。
乃依附焉。
及不空劫回西域亦影随。
匪惮艰危思寻圣迹。
去时泛舶海中遇巨鱼望舟有吞噬之意两遭黑风天吴异物之怪。
既从恬静俄抵师子国
属尊贤阿阇梨建大悲胎藏坛。
并慧𧦬同受五部灌顶法。
天宝六载回京。
不空译经
乃当参议华梵。
属师卒后。
代宗重光如见不空。
敕委往五台山修功德。
时天台宗学湛然。
解了禅观深得智者膏腴。
尝与江淮僧四十馀人入清凉境界
湛然与相见。
西域传法之事。
光云。
有一国僧体解空宗。
问及智者教法。
梵僧云。
曾闻此教定邪正晓偏圆明止观。
功推第一。
再三嘱
或因缘重至。
为翻唐为梵附来。
某愿受持。
屡屡掘手叮嘱。
详其南印土多行龙树宗见。
故有此愿流布也。
不知其终。
系曰。
未闻中华演述佛教倒传西域
有诸乎。
通曰。
梁武吐谷浑夸吕可汗使来。
求佛像及经论十四条。
帝与所撰涅槃般若金光明等经疏一百三卷付之。
原其使者必通华言既达音字。
到后以彼土言译华成胡。
方令通会
彼亦有僧。
必展转传译从青海西达葱岭北诸国。
不久均行五竺更无疑矣。
车师有毛诗论语孝经。
学官弟子以相教授
虽习读之皆为胡语是也。
西域
求易道经。
诏僧道译唐为梵。
二教争菩提为道。
纷拿不已。
中辍。
设能翻传到彼。
见此方玄赜之典籍。
岂不美欤。
又夫西域者佛法之根𠏉也。
东夏者传来之枝叶也。
世所知者知枝叶不知根𠏉。
而不知枝叶殖土亦根生𠏉长矣。
尼拘律陀树是也。
盖东人之敏利何以知耶。
秦人好略。
验其言少而解多也。
西域之人淳朴。
何以知乎。
天竺好繁。
證其言重而后悟也。
由是观之。
西域之人利在乎念性。
东人利在乎解性也。
如无相空教出乎龙树。
智者演之令西域之仰慕。
如中道教生乎弥勒。
慈恩解之疑西域之罕及。
将知以前二宗殖于智者慈恩之土中枝叶也。
入土别生根𠏉明矣。
善栽接者见而不识。
闻而可爱也。
又如合浦之珠北土之人得之结步摇而饰冠佩。
南海之人见而不识。
闻而可爱也。
蚕妇之丝。
巧匠之家。
得之绣衣裳而成黼黻。
縿抽之妪见而不识。
闻而可爱也。
懿乎。
智者慈恩。
西域之师焉得不宗仰乎。
李华唐 715 — 774
作品评论
《载酒园诗话又编》
李遐叔《杂诗》,虽不足以上继陈伯玉张子寿之《感遇》,要亦正声雅奏也。
《咏史》诗大有合于开元天宝中事,似非无为而作,恨用事多沓拖耳。
然如明扬仆伐朝鲜曰:“岛夷非敢乱,政暴地仍偏。
得罪因怀璧,防身辄控弦。
三军*裂土,万里讵闻天!
”说尽边臣邀功生衅之弊,岂有感于青海之役耶?
苴那时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云南东蛮两林部首领
初以兄子乌星幼,摄其爵,领其部,后请归爵。
曾约勿邓、丰琶部断泸水桥吐蕃,请剑南节度使韦皋济师。
遣精卒二千,与其共破吐蕃台登,杀吐蕃青海、猎城二节度
诏以那时为顺政
德宗贞元末韦皋又令诸将与那时等攻昆明、诺济,大破吐蕃
李贺中唐 790 — 816
作品评论
长吉诗原本《风》、《骚》,留心汉、魏,其视唐人诸调,几欲夷然不屑,使天副之年,进求章法,将与明远玄晖争席矣。
余录其佳者,于〈感讽〉「合浦」、〈题赵生壁〉、〈京城〉绝句全章外,如「不知船上月,谁棹满溪云」。
长卿怀茂陵,绿草垂石井。
弹琴看文君,春风吹鬓影」。
「江头楂树香,岸上蝴蝶飞」。
「沙头敲石火,烧鱼船」。
「今夕岁华落,令人惜平生。
心事如波涛,中坐时时惊。
朔客骑白马,剑弝悬兰缨。
俊建如生猱,肯拾蓬中萤」。
长安夜半秋,风前几人老」。
「天远星光没」。
「夜遥灯燄短,熟睡小屏深」。
「虫响灯光薄,宵寒药气浓」。
「蜂语绕妆镜」。
「燕语踏帘钩」。
「人生有穷拙,日暮聊饮酒」。
「逢霜作朴樕,得气为春柳。
」「手持白鸾尾,夜扫南山云」。
京国心烂熳,夜梦归家少」。
「心事填空云」。
襄王武帝,各自留青春」。
「梦中相聚笑,觉见半?月」。
「风吹沙作云,一时度辽水
天白水如练,甲丝双串断。
行行莫苦辛,城月犹残半」。
「塞长连白空。
遥见汉旗红」。
「风吹枯蓬起,城中嘶瘦马」。
「为有倾人色,翻成足愁苦」。
「何物最伤心,马首鸣金环。
野色浩无主,秋明空旷间」。
「胡角引北风,蓟门白于水。
天含青海道,城头月千里」。
「帐北天应尽」。
「乘船镜中入」。
「无人自春,草渚鸳鸯暖」。
起句云:「星尽四方高」,又「月落大堤上」,又「九月大野白」。
结云「来长安,车軿軿,中有梁冀旧宅,石崇故园」等句,初无鬼气,何逊古人?
其歌诗长调为古今常所赞诵者,余不道也。
善乎《须溪》之言曰:「落笔细读,方知作者用心。
杜牧之直取二三歌诗而止,未知长吉者也。
谓其理不及《骚》,非也,亦未必知《骚》也。
更欲仆《骚》,亦非也。
」溪须真知长吉哉!
《骚》亦安可得仆耶?
至谓其自成一家,则谬矣。
长吉乃未成家者也,非自成家者也。
曹唐唐 797 — 866
作品评论
(曹)唐诗属对清切,如“鹧鸪思起歌声动,鸲鹆身翻舞袖齐”、“斩蚊青海上,射虎黑山头”,此类颇多。
田仁琬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关右人,字正勤
少喜兵法,仗剑从军
以军功,累迁灵州刺史朔方军节度副使
玄宗开元二十四年,除易州刺史
有惠政,州为立德政碑。
二十八年迁安西都护。
天宝元年,为太仆卿代州刺史,充河东节度副大使
坐不能治军及行暴政,贬舒州刺史
哥舒翰盛唐 ? — 757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57 突厥突骑施哥舒部落之裔,世居安西(今新疆库车)。
家富于财,性任侠,好读史书,知谋略。
40岁始发愤折节,从军河西
以军功升迁颇速。
官至陇右节度使、兼河西节度封凉国公,又进西平郡
安史乱起,受命将兵20万守潼关
兵败被俘,受伪职为司空
后为安庆绪所杀。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
敦煌遗书伯三六一九及《记纂渊海》存诗1首,断句2。
《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沈真真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
柳将军家妓。
容色姣好,又善文辞。
太常博士郑还古将调西都张筵以饯,出妓讴歌,还古与之赋诗定情。
还古抵京,得重疾,驰书告
送之赴京,还古执其手,长吁而卒。
于佑
全唐诗续补遗
于佑为儒士,曾晚步御沟,临流浣手,取得有题诗之秋叶,蓄于书笥宝之。
亦题二句,书于红叶,置御沟上流水中,流入宫中。
韩氏得红叶后又题一诗藏箧中。
韩氏为僖宗时宫女,后帝禁宫人三千馀得罪,使各适人,寄居河中贵人同姓韩泳家。
后累举不捷,乃依韩泳门馆。
泳令人通媒妁,助与韩氏成婚。
泳开宴时,韩氏又索笔为诗一首。
诗均见下。
僖宗幸蜀后还西都以从驾得官,为神策军虞候
李昪南唐 888 — 943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李昪 烈祖 光文肃武孝高皇帝 937年—943年
昇元 937年十月—943年二月 或作升元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89—943 【介绍】: 五代时南唐创建者。
徐州人,一说海州人字正伦
相传原姓潘,少孤,先后为杨行密徐温养子,改姓名为徐知诰
,为镇海军节度副使、行润州刺史左仆射
卒,授中书令宣城公,寻执吴政,封齐王
天祚三年代吴称帝,建国号大齐,以金陵西都扬州东都
自云唐玄宗十六子永王璘后裔,升元三年,复姓李,改名昪,改国号大唐,史称南唐
在位七年。
卒谥烈祖
薛融五代 ? — 941
汾州平遥人
后唐天成初华州节度判官
长兴四年入为右补阙
晋天福初尚书吏部郎中
天福二年左谏议大夫御史中丞
尚书右丞分司西都
六年卒。
年六十。
卢詹五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京兆长安人字楚良
后唐明宗时,仕至工部尚书
性刚直,议论不避权贵,执政者常恶之。
后晋高祖天福初,拜礼部尚书分司洛下
右仆射卢质散骑常侍卢重俱在西都,数相过从。
三人俱嗜酒,常同游山水,以酣饮为乐。
洛中人士目为“三卢会”。
委顺性命,不营财利。
出帝开运初卒于洛阳,家无长物,乃至不给丧具。
释通玄唐 834 — 896年2月17日
禅师名通玄
生程氏
其先郢州长寿人也。
幼依仁王寺沙门惠超
阴察之。
外纯深。
中颖悟。
奇之。
为落发受具。
即游洛中。
听毗尼部。
弃去至武陵
德山鉴禅师
时已腊高。
门风益峻。
门下未有遘之者。
独以为奇。
不大彻透。
辞去至高安
价禅师
与语喜。
抚之曰。
掌有神珠。
白昼示人。
人且按剑。
夜乎。
子可贵也。
曰。
但不识珠者耳。
倘识之亦无昼夜。
称之以为俊士
殁庐于塔旁三年。
而学者来。
依从日盛。
曰。
大平时世。
饥餐困卧复有何事。
吾本无事。
汝与么来相寻。
是无事生事。
无事生事。
道人所忌。
何不各自歇去。
中和初
拜辞其塔。
北游久之。
南还寓止豫章
南平执弟子礼。
北面而师事之。
厌城居。
放山林。
王为买末山
建精舍。
号隆济
以延之。
学者风靡而至。
或问。
自心他心。
得相见否。
曰。
自己尚不见。
他人何可观。
又问。
罪福之性。
如何了达。
得无同异。
曰。
絺绤不御寒。
又尝问僧。
近自何处来。
曰闽岭。
曰远涉不易。
曰不难。
动步便到。
曰。
有不动步者么。
僧云有。
曰争得到此间。
其僧不能对。
以杖逐之。
谓门弟子曰。
佛意祖意。
如手展握。
先师安立五位。
发明云岩宗旨。
譬如神医冶病。
其药只是寻常用者。
语忌十成。
不欲断绝。
机忌触犯。
不欲染污。
但学者机思不妙。
唯寻九转灵丹。
云能起死。
是大不然。
法华经有化城一品。
佛祖密说。
熟读分明。
大通智胜佛。
寿五百四十万亿那由他劫。
其坐道场。
破魔军已。
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而诸佛法不现在前。
如是一小劫。
乃至十小劫。
结跏趺坐。
心不动
而诸佛法犹不在前。
言垂成者。
言一小劫。
言十小劫者。
是染污是断绝。
又曰。
尔时忉利诸天。
先为彼佛。
于菩提树下。
敷师子座。
高一由旬。
佛于此座。
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适坐此座时。
诸梵天王。
雨众天花。
面百由旬。
香风时来。
吹去萎花。
更雨新者。
如是不绝。
满十小劫。
供养于佛。
常击天鼓。
其馀诸天。
作天伎乐。
常雨此华。
四王诸天。
为供养佛。
常击天鼓。
其馀诸天。
作天伎乐。
满十小劫。
至于灭度。
亦复如是。
比丘
大通智胜佛。
过十小劫。
诸佛之法。
乃现在前。
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言过十小劫者。
偏正回互之旨也。
祖师曰。
藉教悟宗者。
夫岂不然哉。
唐乾宁三年二月十七日
晨兴诫其徒曰。
无虚度光阴。
无虚消信施。
既已出家。
唯道是履。
名大丈夫。
于是寂然在定。
至三月二十日乃化。
阅世六十有三。
坐四十有二
赞曰。
岩头曰。
但识纲宗。
本无寔法。
玄言语。
忌十成。
不欲断绝。
机忌触犯。
不欲染污者纲宗。
也至引法华以證成。
明佛祖之密说。
泮然无疑。
藉教以悟宗。
夫岂虚语哉。
余至九峰
拜其塔。
碑已断坏。
不可识。
有木碑书。
其略如此耳。
今其宗枝。
皆不及玄所示纲宗。
何也。
僧本寂唐 840 — 901
禅师讳耽章
泉州莆田黄氏子。
幼而奇逸。
为书生不甘处俗。
年十九弃家。
福州灵石山。
六年乃剃发受具。
咸通初
高安
悟本禅师价公。
依止十馀年。
价以为类己。
堪任大法。
于是名冠丛林。
将辞去。
价曰。
三更当来。
授汝曲折。
时矮师叔者知之。
蒲伏绳床下。
价不知也。
中夜授章。
云岩所付宝镜三昧。
五位显诀。
三种渗漏毕。
再拜趋出。
师叔引颈呼曰。
洞山禅入我手矣。
价大惊曰。
盗法倒屙无及矣。
后皆如所言。
宝镜三昧。
其词曰。
如是之法。
佛祖密付。
汝今得之。
其善保护。
银碗盛雪。
明月藏鹭。
类之弗齐。
混则知处。
意不在言。
来机亦赴。
动成窠臼。
差落顾伫。
背触俱非。
如大火聚。
但形文彩。
即属染污。
夜半正明。
天晓不露。
为物作则。
用拔诸苦。
虽非有为。
不是无语。
如临宝镜。
形影相睹。
汝不是渠。
渠正是汝。
如世婴儿。
五相完具。
不去不来。
不起不住。
婆婆和和
有句无句。
终必得物。
语未正故。
重离六爻。
偏正回互。
叠而为三。
变尽成五。
如荎草味。
如金刚杵。
正中妙挟。
敲唱双举。
通宗通涂。
挟带挟路。
错然则吉。
不可犯忤。
天真而妙。
不属迷悟。
因缘时节。
寂然昭著。
细入无间。
大绝方所
毫忽之差。
不应律吕。
今有顿渐。
缘立宗趣。
宗趣分矣。
即是规矩。
宗通趣极。
真常流注。
外寂中摇。
系驹伏鼠。
先圣悲之。
为法檀度。
随其颠倒。
以缁为素。
颠倒想灭。
肯心自许。
要合古辙。
请观前古。
佛道垂成。
十劫观树。
如虎之缺。
如马之馵。
以有下劣。
宝几珍御。
以有惊异。
黧奴白牯。
羿以巧力。
射中百步。
箭锋相直。
巧力何预。
木人方歌。
石儿起舞。
非情识到。
宁容思虑。
臣奉于君。
子顺于父。
不顺非孝。
不奉非辅。
潜行密用。
如愚若鲁。
但能相续。
名主中主。
五位君臣偈。
其词曰。
正中偏。
三更初夜月明前。
莫怪相逢不相识。
隐隐犹怀昔日嫌。
中正
失晓老婆逢古镜。
分明觌面更无真。
休更迷头犹认影。
正中来。
无中有路出尘埃。
但能不触当今讳。
也胜前朝断舌才。
偏中至。
两刃交锋要回避。
好手还同火里莲。
宛然自有天气。
兼中到。
不落有无谁敢和。
人人尽欲出常流。
折合终归炭里坐。
三种渗漏。
其词曰。
一见渗漏。
谓机不离位。
堕在毒海。
二情渗漏。
智常向背。
见处偏枯。
三语渗漏。
谓体妙失宗。
机昧终始。
学者浊智流转。
不出此三种。
纲要偈三首。
一名敲倡俱行
偈曰。
金针双锁备。
挟路隐全该。
宝印当空妙。
重重锦缝开。
其二名金锁玄路。
偈曰。
交互明中暗。
功齐转觉难。
力穷寻进退。
金锁网鞔鞔。
其三名理事不涉。
偈曰。
理事俱不涉。
回照绝幽微。
背风无巧拙。
电火烁难追。
黎明章出山。
曹溪礼祖塔。
螺川还止临川
有佳山水。
因定居焉。
以志慕六祖
乃名山为曹。
示众曰。
僧家在此等衣线下。
理须会通向上事。
莫作等闲。
若也承当处分明。
即转他诸圣。
向自己背后。
方得自由。
若也转不得。
直饶学得十成。
却须向他背后叉手。
说什么大话。
若转得自己。
则一切粗重境来。
皆作得主宰。
假如泥里倒地。
亦作得主宰。
如有僧问药山曰。
三乘教中。
还有祖意也无。
答曰有。
曰既有。
达磨又来作么。
答曰。
只为有。
所以来。
岂非作得主宰。
转得归自己乎。
如经曰。
大通智胜佛。
十劫坐道场。
佛法不现前。
不得成佛道言。
劫者滞也。
谓之十成。
亦曰断渗漏也。
只是十道头绝矣。
不忘大果。
故云守住耽著。
名为取次承当。
不分贵贱。
我常见丛林。
好论一般两般。
还能成立得事么。
此等但是说向去事路布。
汝不见南泉曰。
饶汝十成。
犹较王老师。
一线道也。
大难。
事到此。
直须子细始得。
明白自在。
不论天堂地狱。
饿鬼畜生。
但是一切处不移易。
元是旧时人。
只是不行旧时路。
若有忻心。
还成滞著。
若脱得。
什么
古德云。
只恐不得轮回。
汝道作么生。
只如今人。
说个净洁处。
爱说向去事。
此病最难治。
若是世间粗重事
却是轻。
净洁病为重。
只如佛味祖味。
尽为滞著。
先师曰。
拟心是犯戒。
若也得味是破斋。
且唤什么作味。
只是佛味祖味。
才有忻心。
便是犯戒。
若也如今说破斋破戒。
即今三羯磨时。
早破了也。
若是粗重贪瞋痴。
虽难断却是轻。
若也无为无事净洁。
此乃重。
无以加也。
祖师出世。
亦只为这个。
亦不独为汝。
今时莫作等闲。
黧奴白牯修行却快。
不是有禅有道。
如汝种种驰求。
觅佛觅祖。
乃至菩提涅槃。
几时休歇成办乎。
皆是生灭心。
所以不如黧奴白牯。
兀兀无知。
不知佛。
不知祖。
乃至菩提涅槃。
及以善恶因果。
但饥来吃草。
渴来饮水。
若能恁么。
不愁不成办。
不见道计较不成。
是以知有。
乃能披毛戴角。
牵犁拽耒。
得此便宜。
始较些子。
不见弥勒阿閦。
及诸妙喜等世界。
被他向上人唤作无惭愧。
懈怠菩萨。
亦曰变易生死。
尚恐是小懈怠。
在本分事。
合作么生。
大须子细始得。
人人有一坐具地。
佛出世慢他不得。
恁么体会修行。
莫趁快利。
欲知此事。
饶今成佛成祖去。
也只这是。
便堕三涂地狱六道去。
也只这是。
虽然没用处。
要且离他不得。
须与他作主宰始得。
若作得主宰。
即是不变易。
若作主宰不得。
便是变易也。
不见永嘉云。
莽莽荡荡招殃祸。
问如何是莽莽荡荡招殃祸。
曰只这个总是。
问曰如何免得。
曰知有即得。
用免作么。
但是菩提涅槃。
烦恼无明等。
总是不要免。
乃至世间粗重之事。
但知有便得。
不要免免。
即同变易去也。
乃至成佛成祖。
菩提涅槃。
此等殃祸。
为不小。
什么如此。
只为变易。
若不变易。
直须触处自由始得。
香严闲禅师会中有僧。
问如何是道。
曰枯木里龙吟。
又问如何是道中人。
曰髑髅里眼睛。
其僧不领。
辞至石霜
诸禅师曰。
如何是枯木里龙吟。
曰犹带喜在。
又问如何是髑髅里眼睛。
曰犹带识在。
又不领。
乃问章曰。
如何是枯木里龙吟。
章曰血脉不断。
又问如何是髑髅里眼睛。
章曰乾不尽。
又问有得闻者否。
章曰尽大地。
未有一人不闻。
又问未审是何章句。
章曰不知是何章句。
闻者皆丧。
乃作偈曰。
枯木龙吟真见道。
髑髅无识眼初明。
喜识尽时消息尽。
当人那辨浊中清。
有僧以纸为衣。
号为纸衣道者
洞山来。
章问如何是纸衣下事。
僧曰。
一裘才挂体。
万事悉皆如。
又问如何是纸衣下用。
其僧前而拱立。
曰诺即脱去。
章笑曰。
汝但解恁么去。
不解恁么来。
僧忽开眼曰。
一灵真性。
不假胞胎时如何。
章曰未是妙。
僧曰如何是妙。
章曰不借借。
其僧退坐于堂中而化。
章作偈曰。
觉性明无相身。
莫将知见妄疏亲。
念异便于玄体昧。
心差不与道为邻。
情分万法沉前境。
识鉴多端丧本真。
若向句中全晓会。
了然无事昔时人。
僧问五位君臣旨诀。
章曰。
正位即空界。
本来无物。
偏位即色界。
万形像。
偏中至者。
舍事入理。
正中来者背理就事。
兼带者冥应众缘。
不随有。
非染非净。
非正非偏。
故曰虚玄大道。
无著真宗。
从上先德。
推此一位。
最妙最玄。
要当审详辨明。
君为正位。
臣是偏位。
臣向君是偏中正
君视臣是正中偏。
君臣道合。
是兼带语。
问如何是君。
曰妙德尊寰宇。
高明朗太虚。
问如何是臣。
曰灵机宏圣道。
真智利群生。
问如何是臣向君。
曰不堕异趣。
凝情望圣容。
问如何是君视臣。
曰妙容虽不动。
光烛不无偏。
问如何是君臣道合。
曰混然无内外。
和融上下平。
又曰。
以君臣偏正言者。
不欲犯中故。
臣称君不敢斥言是也。
此吾法之宗要。
作偈曰。
学者先须识自宗。
莫将真际杂顽空。
妙明体尽知伤触。
力在逢缘不借中。
出语直教烧不著。
潜行须与古人同。
无身有事超岐路。
无事无身落始终。
又曰。
凡情圣见是金锁玄路。
直须回互。
夫取正命食者。
须具三种堕。
一者披毛戴角。
二者不断声色。
三者不受食。
有稠布衲者。
问曰。
披毛戴角是什么堕。
章曰是类堕。
问不断声色是什么堕。
曰是随堕。
问不受食是什么堕。
曰是尊贵堕。
夫冥合初心。
而知有是类堕。
知有而不碍六尘是随堕。
维摩曰。
外道六师是汝之师。
彼师所堕。
汝亦随堕。
乃可取食。
食者正命食也。
食者亦是就六根门头。
见觉闻知。
只不被他染污。
将为堕。
且不是同也。
章读杜顺傅大士所作。
法身偈曰。
我意不欲与道。
门弟子请别作之。
既作偈。
又注释之。
其词曰。
渠本不是我(非我)。
我本不是渠(非渠)。
渠无我即死(仰汝取活)。
我无渠即余(不别有)。
渠如我是佛(要且不是佛)。
我如渠即驴(二俱不立)。
不食空王俸(若遇御饭。
直须吐却)。
何假雁传书(不通信)。
我说横身唱(为信唱)。
君看背上毛(不与你相似)。
乍如谣白雪(将谓是白雪)。
犹恐是巴歌。
南州南平
雅闻章有道。
尽礼致之不赴。
但书偈付使者曰。
摧残枯木倚寒林。
几度逢不变心。
樵客见之犹不采。
郢人何事苦搜寻。
天复辛酉夏夜
知事
今日是几何日月。
对曰六月十五
章曰曹山平生行脚。
到处只管九十日为一夏。
明日辰时吾行脚去。
及时焚香。
宴坐而化。
阅世六十有二。
坐三十有七
门弟子葬全身于山之西阿
塔曰福圆。
赞曰。
宝镜三昧其词要妙。
云岩以受洞山
药山所作也。
先德惧属流布。
多珍秘之。
但五位偈。
三种渗漏之语。
见于禅书。
大观二年冬
显谟阁待制朱彦世英
赴官钱塘
信州白华岩
得于老僧
明年持其先公服。
予往慰之。
出以授予曰。
子当为发扬之。
因疏其沟封。
以付同学。
使法中龙象。
神而明之。
尽微细法执。
兴洞上之宗。
世英护法之志也。
道会隋末唐初 580 — 649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犍为武阳
史氏子。
器宇高简。
逸群。
初出家。
住严远寺。
为四方道俗所归向。
然意以蜀僻陋。
见闻不广。
乃入京求访师友。
益研究经论史籍。
如是十年。
且将还乡里。
讲演以利导晚辈。
属时乱离。
不果行。
义宁初
朝廷使詹俊李兖等。
招抚
致笺于丞相唐公曰。
有弟。
性姿不肖。
家门衰坠。
其封爵除赠诘诏尚在。
门生故吏子孙成列。
并奋臂切齿。
思效力用。
即日剑门虽启。
巫峡负固。
请躬率徒隶振锡启途。
折简宣威。
开怀纳款。
军无矢石之劳。
主有待成之逸。
此亦一时之利也。
惟公图之。
唐公不能用。
所在多私度僧尼道士
而宋冀尤道士杰然者
檀于隆山县
创逮观宇。
度三十人于内。
遽投牒总管段伦。
请以为寺。
安抚大使李袭誉
引兵巡察州县。
偶过之。
道士惊以为逐己。
一时走散。
观遂定以为寺至今。
贞观初。
京师
因参琳师。
脩辨正论。
间有人诬告安州皓法师
在蜀以讲演聚。
众谋返者。
且指会觇候。
有司逮捕下狱。
志气无所詟变。
常为诸囚。
开阐经论。
自春至
未尝辍。
诸囚之久系者。
或褴缕不胜寒酷。
又以书抵檀越。
无尽藏致裘履。
及事释还乡。
三辅名僧。
皆送别郭门外。
赋诗曰。
去住俱为客。
分悲损性情。
共作无期别。
时能访死生。
闻者泣下。
法曹裴希仁。
以门学求见。
谈论之顷。
微若陋其地之人物者。
曰。
蜀虽僻远。
然由西都来。
士之能以文章事业。
显名天下者。
中州
诚不多逊。
明公当虚心。
礼下贤俊。
岂宜以闻见之狭。
自鄙薄哉。
希仁愧谢。
贞观末
卒年七十。
杜举隋至唐初 587 — 64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87—641 【介绍】: 隋至唐初京兆杜陵人
隋炀帝大业五年对策甲科。
解褐为宁州司功参军,历柘城城父县令
渝州别驾
唐,太宗贞观中,除、南五州诸军事,五州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