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宋朝
胡国瑞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寿昌人字嘉言
徽宗崇宁二年进士
以博学称。
大观初命修《九域志》,寻为删定官
宣和间睦州方腊,命为向导剿之。
高宗时官至吏部侍郎
秦桧联姻,尝上书论和议,乞斩以谢天下。
后致仕家居。
洪琰南宋 1154 — 122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54—1224 【介绍】: 严州淳安人字叔毅
光宗绍熙元年进士
南陵簿,迁盱眙司法
青平斩其魁首,余即溃散。
改清江,决狱如神,百姓感服。
官终朝散郎
周吕龄南宋
全宋文·卷六七六○
周吕龄字梦与自号牧斋,精史学,议论亹亹,人意表,器局凝重,喜愠不形于色。
嘉泰间德化,仕终安丰倅。
见《桯史》卷四。
谢子强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温州永嘉人字强学
宁宗嘉定十六年进士
起州县,累迁至兵部侍郎,擢待制
理宗宝祐间广东,有政绩。
度宗咸淳中华文阁待制庆元府
后守本官致仕。
卒谥清惠
萧敬夫南宋
全宋诗
萧敬夫号秋屋永新(今属江西)人。
与弟焘夫俱为文天祥客。
端宗景炎二年(一二七七)兵谋复其县,兄弟俱死难。
有《秋屋稿》,不传。
事见《文山先生全集》卷一○《跋萧敬夫诗稿》、《宋史》卷四五四《萧焘夫传》。
李识
全宋诗
李识赵州(今河北赵县)人。
与魏野有诗酬唱。
见《钜鹿东观集》卷一○。
释用晦
全宋诗
释用晦江东僧。
魏野友善,有诗唱和。
见《钜鹿东观集》卷一○。
王衢
全宋诗
王衢琅琊(今山东临沂)人,官德州推官(《钜鹿东观集》卷九《送王衢任德之推官》)。
魏野友善,相互酬唱。
王专
全宋诗
王专字贞一(《钜鹿东观集》卷九《疑山石泉序》),尝为河中推官(同上书卷一○《寄河中王专推官兼呈知府孙学士》)。
魏野同时,有诗唱和。
魏野北宋 960 — 1020
全宋诗
魏野(九六○~一○二○)字仲先号草堂居士陕州陕县(今属河南)人(《东都事略》卷一一八作蜀人)。
一生不仕,居陕县东郊。
真宗大中祥符四年(一○一一)被荐徵召,力辞不赴。
广交僧道隐者,与当时名流寇准王旦等亦有诗赋往还。
天禧三年(一○一九)十二月九日卒,年六十。
卒后赠秘书省著作郎
有《草堂集》,生前已行于世。
死后,其子魏闲总其诗重编为《钜鹿东观集》十卷。
宋史》卷四五七、《东都事略》卷一一八有传。
 魏野诗,前十卷以一九二五年贵池刘氏影宋刊本《钜鹿东观集》为底本,校以宋绍定元年严陵郡斋刻本(残四~六卷,以明抄本配足,简称明抄配宋本,藏北京图书馆)、旧山楼藏清钞本(简称旧山楼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张蓉镜藏清钞本(简称张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章钰藏清钞本(简称章本)、宋筠录温忠翰校跋本(简称温校)、赵氏峭帆楼一九一四年刊本(简称赵本)、傅增湘批校本(简称傅校)、陈思辑《两宋名贤小集》(清初钞本,收《草堂集》三卷,简称草堂集本)等。
另从《草堂集》、《全芳备祖》等书辑得集外诗,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一八二
魏野(九六○——一○一九)字仲先号草堂居士蜀(今四川)人,卜居陕州陕县(今河南陕县)东郊,遂又为陕州人
家世为农,及长,不求闻达,惟嗜吟咏,当世显人多与之游。
寇准北都,尝召置门下。
大中祥符四年三月,与中表兄李渎同被荐,辞疾不至,诏州县长吏常加存抚。
天禧三年十二月,无疾而卒,年六十。
四年正月,诏赠秘书省著作郎
子闲,亦不仕,有父风,赐清逸处士
为诗精苦,有唐人风格,契丹使尝求其集。
所著有《草堂集》三卷(存)、《钜鹿东观集》十卷(存)。
事迹见《宋史》卷四五七本传,《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七○,《东都事略》卷一一八,《梦溪笔谈》卷一六。
王辟
全宋诗
王辟,尝以太常博士荣州(《钜鹿东观集》卷五《送王太博荣州》)、建昌军(同上书卷八《送王太博建昌军》)。
魏野同时,有诗酬唱。
臧奎
全宋诗
臧奎,官殿中侍御史(《钜鹿东观集》卷九《送武屯田赴峡路均输兼简臧奎殿院》)、陕西路转运使(同上书卷七《夏日怀寄西川峡路淮南薛臧王三运使》)。
魏野友善,互相唱酬。
郑识北宋
全宋文·卷一○七五
郑识仁宗时人,曾任奉直郎钜鹿县
刘恕北宋 1032 — 107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32—1078 【介绍】: 筠州高安人字道原,一作道源
进士
钜鹿主簿和川
聪颖笃学,尤擅治史。
司马光编《资治通鉴》,召为局僚,遇史事纷错难治者,尽委以考證,尤以魏晋史最精熟。
王安石与之有旧,欲引置三司条例,辞不就,且面刺其新法之失,遂相绝。
知永兴军亦以亲老求监南康军酒就养。
西京御史台,又请诣
归途得风挛疾,右手足废,仍撰述不辍。
官终秘书丞
有《通鉴外纪》、《五代十国纪年》等。
全宋诗
刘恕(一○三二~一○七八)字道原,一作道源宋薛季宣浪语集》卷三○《叙十国纪年》),筠州高安(今属江西)人。
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进士
释褐钜鹿主簿和川
英宗朝,与司马光同修资治通鉴》,以亲老乞归,监南康酒税。
神宗元丰元年卒,年四十七。
事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卷六五《刘道原十国纪年序》,《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全宋文·卷一七四○
刘恕(一○三二——一○七八)字道原筠州高安(今江西高安)人。
皇祐初,举进士,调钜鹿主簿和川
笃好史学,助司马光编《资治通鉴》,颇为得力。
不附王安石,求监南康军酒,许即官修书。
累官至秘书丞
元丰元年九月卒,年四十七。
有《五代十国纪年》四十二卷、《通鉴外纪》十卷(存)、《疑年谱》一卷、《年略谱》一卷。
黄庭坚刘道原墓志铭》(《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二三),《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韩跂北宋 1052 — 1115
全宋文·卷二六三一
韩跂(一○五二——一一一五)字至之安阳(今河南安阳)人,直彦子。
以荫试秘书郎嘉兴主簿,更汤阴钜鹿,知鼓城藁城襄邑县通判魏、定、镇三府,除军器监丞
提举成都府路常平,迁工部员外郎,知淄州镇江府
政和五年卒于官,年六十四。
见《竹隐畸士集》卷一八《韩至之墓志铭》。
释道行南宋 1089 — 1151
禅师名道行
号雪堂
处州人也。
其父叶公常游禅社。
自称见独居士
以积厚流光而生
生而岐嶷。
壮克节俭绝笑。
俚爱博施。
叶公尝谓曰。
中无主不立。
外不正不行。
此语宜终身践之。
圣贤事业备矣。
茂年不乐。
与诸子伍。
乃依普照英禅师得度。
英有鉴裁。
舂汲樵㸑。
必使董之。
乘间参请不倦。
无所得辞。
英参佛眼
因与高庵竹庵
同得究竟法。
方是时。
佛果佛鉴人满大江南北。
佛眼下诸贤。
多驰化于浙水东西。
是以东山法道大阐于三佛。
高庵初在龙门时。
骨鲠寡交独喜。
盘桓不间。
尝叹曰。
稠人广众中。
鄙者多。
识者少。
鄙者易习。
识者难亲。
果能自奋于其间。
如一敌万。
庸鄙之习。
力尽真挺特。
没量汉也。
感佩其言。
雪峰之事岩头。
故终其身未尝不举高庵之为人。
居荐福。
谓众曰。
佛眼老人
龙门时。
龙象满席。
尚自潸然太息。
以为终愧老东山也。
山僧复愧老人倍倍耳。
其流涕太息。
可胜道哉。
虽寓名山。
去就如流云。
妙喜之子博山本有贤操。
遂达郡守吴公。
以本住持荐福。
迁乌巨。
终焉计
及门者有且庵仁退庵休晦庵光辈。
俱为懿范。
行老且病。
汪乔年王十朋来往问道。
答不厌频。
尝谓十朋曰。
金堤千里溃于蚁壤。
白璧之美罹于瑕玷。
况无上妙道。
非特金堤白璧也。
而贪欲非特蚁壤瑕玷也。
要心之端谨。
行之精进。
守之坚确。
修之完美。
然后可以自利而利他也。
又示乔年曰。
识则识自本心。
见则见自本性。
识见本心本性。
正是宗门大病。
一日召乔年
嘱以后事。
沐浴更衣。
跏趺而寂。
阇维。
齿舌不坏。
五色舍利。
烟所至处。
人皆获之。
塔于西寺
赞曰。
济下宗师。
钜鹿鏖兵。
万夫辟易。
壮矣。
行公临济
其世十三番。
为名葩秋月。
人人得而就之。
经云。
具足优婆夷
得菩萨无尽福得藏解脱门。
能于小器
随诸众生种种欲乐。
出生种种美味珍奇。
悉令充足。
行公之谓耶。
上官统南宋
全宋诗
上官统字遂和,其先邵武(今属福建)人,迁居汀州(今福建长汀)
理宗绍定元年(一二二八)进士
端平二年(一二三五)钜鹿县
淳祐二年(一二四二)金陵府
卒年七十九。
民国天水上官宗谱》卷三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