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宋朝
薛向北宋 1016 — 1081
全宋文·卷一○五一
薛向(一○一六——一○八一)字师正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以荫任太庙斋郎,为永寿主簿,权京兆户曹
国子博士,监在京榷货务,知鄜州
提点河北刑狱、入为开封度支判官,权陕西转运副使制置解盐。
罢知汝州,旋复为陕西路转运使
种谔事,罢知绛州,再贬信州,又改潞州
熙宁中,累迁江淮等路发运使天章阁待制权三司使右谏议大夫龙图阁直学士工部侍郎,出知定州
元丰中累迁枢密直学士同知枢密院事枢密副使,加正议大夫,知颍州,改随州
元丰四年卒,年六十六,谥恭敏
宋史》卷三二八有传。
吕大防北宋 1027 — 109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27—1097 【介绍】: 京兆蓝田人字微仲
吕大忠弟。
仁宗皇祐初进士
冯翊主簿,改永寿
英宗即位,为太常博士,迁监察御史里行,谏英宗勿追崇濮王
神宗时知制诰,坐环庆兵变,降知临江军
元丰初永兴军,时用兵西夏大防调度有方,务在宽民。
哲宗即位,召为翰林学士,迁吏部尚书,拜尚书右丞,进中书侍郎封汲郡公
元祐三年,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
范纯仁等同掌国政,凡八年
绍圣中,以党论累贬舒州团练副使循州安置。
卒谥正悯
有《吕汲公文录》、《韩吏部文公集年谱》等。
全宋诗
吕大防(一○二七~一○九七)字微仲蓝田(今属陕西)人。
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进士清雍正陕西通志》卷三○)。
冯翊主簿、知永寿青城县,入权盐铁判官
英宗即位,改太常博士监察御史里行
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知泗州
直舍人院,除知制诰
四年,知延州,以事落知制诰,以太常博士临江军,徙华州秦州
元丰初,徙永兴
数年,知成都
哲宗即位,召为翰林学士、权开封府
元祐元年(一○八六),拜尚书右丞,进中书侍郎封汲郡公
三年,超拜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
哲宗亲政,以党籍,夺学士,知随州,贬秘书监分司南京
绍圣四年,再贬舒州团练副使循州安置,至虔州信丰病卒,年七十一。
谥正悯
宋史》卷三四○、《东都事略》卷八九有传。
今录诗六首。
吕防
全宋文·卷一五七〇
吕大防(一〇二七——一〇九七),字微仲,其先汲郡人,后徙居京兆蓝田(今陕西蓝田)
皇祐初进士及第,调冯翊主簿永寿
著作佐郎,知青城县韩绛镇蜀,称其有王佐才
入为盐铁判官
英宗即位,改太常博士,命为监察御史里行
以争濮王称考,出知休宁县
神宗立通判淄州
熙宁元年泗州,为河北转运副使,召直舍人院
韩绛宣抚陕西,命为判官,又兼河东宣抚判官,除知制诰
四年延州,会环庆兵乱,落知制诰,以太常博士临江军
数月徙知华州,除龙图阁待制、知秦州
元丰初,徙永兴
居数年,知成都府
哲宗继位,召为翰林学士,权开封府
吏部尚书
元祐元年,拜尚书右丞,进中书侍郎封汲国公
在位凡八年宣仁后崩,出知颍昌府,寻改永兴军
未几,夺学士,知随州,贬秘书监分司南京,居郢州
绍圣四年舒州团练副使循州安置。
赴贬所途中,卒于虔州信丰,年七十一。
著有《杜工部年谱》(存)、《韩吏部文公集年谱》(存)、《吕汲公文录》。
见《宋史》卷三四〇《吕大防传》。
释法顺南宋 1076 — 1139
禅师讳法顺
绵州魏城文氏子。
七八岁时。
于夜暗中。
视物如昼。
父母知其异。
因令出家。
依香林院奉和得度。
成都
大慈寺冲悟法师
受圆觉起信。
至若离于念名为得入。
研覃久之。
持以问悟。
悟虑胡不能决。
即勉之游方。
参谷隐静觉禅师
大观中
佛眼龙门
道风籍甚。
往依之。
竭诚累年。
备历遮务。
未尝有怠色。
一夕闻举水中盐味色里胶青决定是有不见其形。
忽有省。
于是离念得入之旨。
吻然玄契。
明日入室。
龙门问真。
佛在什么处。
曰。
在不定处。
曰。
既是真佛。
为甚不定。
云。
若定即非真佛。
龙门异之。
因问何以及此。
师告以实。
门诘之曰。
水中盐味色里胶青直下作么会。
曰。
不用更会。
龙门可之。
自是酬酢雷动雨泣。
众目骇观。
龙门去世。
奉舍利入塔已。
即首众僧于云居。
分座接衲。
拂未授手。
户外之屦满矣。
建炎初
有旨应寺院之为神霄者。
悉还旧贯。
于是漕使张公琮首辟临川广寿
迎师开法。
绍兴改元
太守蒋公宣卿徙住白杨
唯老屋敷楹。
不芘风雨。
前此住僧侈瘟。
祠以仰给。
师至。
首击去之。
乃大自激昂。
多所树立。
未期年。
而四方浩然归重。
衲子竭蹶而趋之。
来者云涌。
师不起于座。
化卑陋而为宝坊。
平居汲汲于接人。
垂示勘辨。
虽造次不间也。
性鲠介。
不苟循时俗。
谈道之际。
讥诃无所避。
或问。
东山门下。
佛果孤峭。
佛眼慈软。
二人所得。
粗细何如。
师正色曰。
法顺于闹市中。
亲见爷来。
汝以软峭粗细为问。
无乃谬乎。
其析疑破妄。
类如此。
尝示众曰。
山僧从旦至暮。
手脚不曾停住东廊走过西廊佛殿。
又穿厨库三个。
和尚般柴两个匠人。
牵锯佛也。
理会不得。
教我如何来注。
露出达磨眼睛打开白杨门户。
大众不须更著赵州衫。
其下脱却娘生裤。
江西李伯纪慕其道。
欲一奉见。
以黄龙致请。
将命者再至。
师坚卧不赴。
九年五月一日
集众告别。
侍者持纸求颂。
师曰。
吾平日语固多矣。
兹尚何言。
因诫左右。
今夕鸡鸣即报我。
已而忽自闻开静钟。
遂大喝一声。
左右惊视之。
则已跏趺而逝。
阅世六十四。
坐四十六
火馀目睛齿舌顶骨及所持数珠不烬。
舍利五色。
塔于寺之西隅。
师退然才中人。
而神观爽迈。
操守坚正。
善为偈句。
肆笔立成。
既卓有声誉。
道方盛行。
而未艾遽尔去世。
四方衲子识与不识。
靡不伤感至泣下。
其得人心如此。
赞曰。
枢密徐公师川曰。
善哉道师明眼。
而安步方号。
足目俱到。
高庵之所以为兄。
白杨之所以为弟也。
诚哉斯言。
详观高庵俨临巨刹。
卑躬力道。
唯众是亲。
白杨荒村废寺。
激昂崛起。
而名跨一时。
然二公弘法。
俱不满十载
而风教言言。
虽百世尚可想见其眉宇。
鸣呼盖循道而亡。
私之效也。
比夫异时怙势肆奸刻众奉己者。
何殊粪壤哉。
释道震宋 1079 — 1161
全宋诗
释道震(一○七九~一一六一)俗姓赵金陵(今江苏南京)人。
少依觉印英禅师,再谒丹霞淳禅师,先后参海内有名尊宿十七人。
初住曹山,后迁广寿、黄龙。
黄龙道震禅师,为南岳下十四世,泐潭清禅师法嗣。
高宗绍兴三十一年卒,年八十三。
僧宝正续传》卷六、《嘉泰普灯录》卷一○、《五灯会元》卷一八有传。
今录诗五首。
师讳道震
金陵赵氏子。
少依保宁觉印禅师
为童子。
觉印住泗洲普照
遇淑妑閤。
择童行。
守戒律者施度牒。
师在选中。
得度具戒。
久之辞觉印
丹霞淳禅师与闻曹洞宗旨。
因有颂曰。
白云深覆古寒岩。
异草灵花彩凤㘅。
夜半天明日当午。
骑牛背面著靴衫。
见而异之。
湖湘
抵大沩。
作插锹井颂曰。
尽道沩山父子和。
插锹犹自带干戈。
至今一井如明镜。
时有无风匝匝波。
最后至黄龙。
草堂清禅师一见契合。
绝意他往。
日取藏教读之。
一夕闻晚参鼓。
步出经堂。
举头见月
忽有省。
亟趋方丈。
陈所悟。
草堂深可之。
自此履践获大通彻。
绍兴初
草堂避地曹山。
疏山
师皆在焉。
居第一座。
分座接衲。
五年临川给事程公命出世曹山。
草堂之道。
僧问。
如何是夺人不夺境。
云。
黑漆昆崙穿市过。
进云。
如何是夺境不夺人。
答云。
卖扇婆子手。
遮曰。
如何是人境俱夺。
答曰。
灰飞烟灭后。
怕你绝音容。
问。
如何是人境俱不夺。
答曰。
当年独坐雄峰事。
今日分明说向君。
进云。
只如向上宗乘。
又作么生。
师以拂子击禅床。
僧云。
烹凡炼圣有玄功。
万古丛林作标格。
便礼拜。
尝示众曰。
曹山门下有鹅王择乳句。
若人会得凡圣染净迷悟生死无二无别。
若也不会。
则凡圣染净迷悟生死。
谩他一点不得。
久之。
退隐疏山山堂
郡守叶公梦龄请居广寿
未几洪帅李公迨移居百丈。
师力丛林矩范。
僧到必勘辩。
一日僧展坐具礼拜。
师转身背却。
僧收坐具便去。
师乃唤回。
僧进前。
师便归方丈。
明日僧问讯云。
某甲昨蒙和尚慈悲。
有个省处。
云。
作么生。
僧近师边。
作听势。
师取拂子打之。
僧大笑而去。
若此类甚多。
衲子翕然推服。
晚迁黄龙。
是为积翠直下子孙。
授道之处。
院烬于兵火。
师慨然有兴复之志。
阅数年。
堂殿廊庑。
迄抵于成。
三十一年七月二十八日
示微疾。
集众告曰。
老僧参见海内有名尊宿十有七人。
泊见草堂
始到不疑之地。
汝等当究本法。
傥透脱无滞碍。
随力量兴作。
利益众生。
无虚弃光阴。
左右固请留颂。
命笔书曰。
吾年八十三。
随顺世言谈。
不落思量句。
谁人共我参。
翌日闻钟声。
奄然而寂。
端坐三日
支体柔和。
颜皃如生。
阇维日。
云惨风悲。
草木变色。
烟焰所及。
悉缀舍利。
道俗取之。
旬日不竭。
塔于寺之西崦。
师为人刚正强力。
甘枯淡。
务精进。
迹未尝造檀越之门。
近代宏法。
唯师有古尊宿风韵。
议者比之常庵崇禅师云。
赞曰。
演出关。
栖迟妙喜之门。
久甚。
及开法出世。
不忘圜悟
道者固应如此。
震天资耿介。
草堂晚居。
泐潭道盛。
时有厚奉香信请法语法衣者。
草堂将与之。
震骤谏以为不可。
草堂不允。
震遂拂衣遁他境。
呜呼使异时主法宗师之门。
震之志得行焉。
其规正窃昌。
阴翊化权。
岂浅浅哉。
释了一宋 1092 — 1155
全宋诗
释了一(一○九二~一一五五)号照堂俗姓徐明州奉化(今属浙江)人。
年十四于大云寺出家。
年十六,从广寿光法师天台教。
后师从妙湛思慧禅师
游方遍谒耆宿。
后住石泉寺,改圣泉寺,又被知福州叶梦得迎至黄檗道场。
继归卧雪峰故庐。
又出住云门,迁法石,返西湖雪峰庵。
高宗绍兴二十四年(一一五四),诏住径山能仁禅院次年卒,年六十四。
为青原下十四世,雪峰妙湛思慧禅师法嗣。
事见《鸿庆居士》卷三二《径山照堂一公塔铭》,《嘉泰普灯录》卷一二、《五灯会元》卷一六、《补续高僧传》卷一一有传。
今录诗二十首。
释文演宋 1092 — 1156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师讳文演
成都新都县扬氏子。
年十八。
广寿院子安。
得度具戒。
大慈寺习经论。
久之谒正法明禅师
闻举云门糊饼话。
有省。
见雅首座雅有道行。
指见昭觉圆悟禅师机缘密契。
了彻末后大事。
圆悟去世。
师出关。
首谒径山妙喜
相得尤深。
次游南岳
首众僧于福严。
会勾龙漕使摄潭师命出世智度。
圆悟之道。
僧问。
一喝分宾主。
照用一时。
行语未终。
师便喝。
僧亦喝。
师连两喝。
僧作掀倒禅床势。
师拈拄杖。
僧归众。
云。
识休咎。
问。
如何是定林正主。
答。
坐断天下人舌头。
曰。
未审如何亲近。
答云。
觑著则瞎。
僧礼拜。
云。
放你三十棒。
问。
学人上来请师相见。
云。
三要印开。
进云。
功不浪施去也。
答。
见什么个。
进云。
宾主俨然。
答。
未是向上行履。
问。
如何是向上行履。
答。
千圣立在下风。
进云。
向上向下岂不是建立门庭。
答云。
唤钟作瓮。
进曰。
作么生是建立底道理。
答。
我不见我心不见心。
进曰。
得恁么那。
答。
真的始得又增。
礼拜起云。
请师答话。
云。
一念不生全体现。
进云。
达磨面壁太分明。
答曰。
望空启告。
进云。
何得压良为贱。
答。
权衡在手。
进曰。
作家宗师。
答曰。
何必。
尝示众曰。
明眼汉没窠臼。
辨风云识休咎。
破关击节。
电转星飞。
直截当扬。
劈面快与。
便恁么。
稍称临济儿孙。
不负方来扣击。
到遮里拈出便刬。
即心非心。
不将实法击。
缀人尽情。
与伊划断却。
所以道达磨不来东土。
二祖不往西天。
圆同太虚。
无欠无馀。
当恁么时。
如何衩衣无盖覆。
回颜满面惭。
又曰。
心不可思。
思之则七颠八倒。
道不可学。
学之则千差万别。
到遮里若湛寂凝然。
去一向打在。
无为无事处。
抬身不起。
何故衲僧家直须奋大志铁脊梁。
向时人行。
不得处行。
向古人学。
不到处学。
行至无可行。
学至无可学。
虚心久久地。
不觉不知。
本地风光。
现前照用。
著著历落。
不滞声香味触。
正恁么时。
犹是脱透边事。
只如朕兆未分时。
何澄天愧净。
又曰。
当阳坐断。
凡圣迹绝。
随手放开。
天地回转。
直得日月交互。
虎啸龙吟。
头头物物。
耳闻目视。
安立谛上。
是个什么。
还委悉么阿。
师吒喝一喝。
下座。
又曰。
等闲地明白。
不思量现成。
前佛后佛。
于此指注不及。
天下衲僧计较不就。
制遏不住。
迥脱情尘。
唯自肯方亲。
全机放下。
一向靠将去。
上无佛祖可依。
下无自己可据。
如太虚空。
更无窒碍。
直是烜赫地不昧。
一切得遮巴鼻子。
应用无穷。
亦随手捏破。
何故太红炉中不容点雪。
又曰。
只守无生国里。
未是安居。
直须万仞悬崖放身舍命。
正当恁么时。
试露消息。
著到遮里。
须是个人始得。
还委悉么计较。
寻不得有时。
还自来云。
㘞下座。
师居智度。
十有二年。
迁福严。
衲子奔趋。
法席之盛。
卓冠湖湘
右丞张魏公尝曰。
演公真实无华。
心口如一。
道行纯固。
老而益励。
衲子之矩范。
乃吾乡之旧识也。
绍兴丙子十一月二十有六日
端居丈室。
集耆旧。
嘱以后事。
手写偈曰。
养得纯熟。
不费气力。
当锋历落。
谁敢拟议。
圣凡染净眼中花
地狱天堂得自在。
喝一喝。
掷笔而逝。
世寿六十五。
僧腊四十八。
阇维。
五色舍利灵骨。
藏院之三生塔。
师性和易。
任真朴素。
世以演道者称之。
圆悟之道。
提唱作略。
能世其家。
而安分。
自将不苟。
窃声势识者。
尤以此重之。
陆游南宋 1125年10月17日 — 1210年12月29日
全宋诗
陆游(一一二五~一二○九)字务观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宰子。
年十二能诗文,以荫补登仕郎
高宗绍兴二十三年(一一五三)两浙转运司锁厅试第一,以秦桧孙埙居其次,抑置为末。
明年礼部试,主司复置前列,为黜落。
死,二十八年始为福州宁德主簿清乾隆宁德县志》卷三)。
三十年,力除敕令所删定官(《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八五)。
三十一年,迁大理寺司直(同上书卷一九一)兼宗正簿。
孝宗即位,迁枢密院编修官编类圣政所检讨官,赐进士出身(《宋会要辑稿》选举九之一九)。
因论龙大渊曾觌招权植党,出通判建康府乾道元年(一一六五),改通判隆兴府,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论罢。
六年,起通判夔州(《渭南文集》卷四三《入蜀记》)。
八年,应王炎辟,为四川宗抚使干办公事
其后曾摄通判蜀州,知嘉州荣州
淳熙二年(一一七五)范成大,为成都路安抚司参议官(《渭南文集》卷一四《范待制诗集序》)。
三年,被劾摄知嘉州时燕饮颓放,罢职奉祠,因自号放翁
五年提举福建路常平监(《省斋文稿》卷七《送陆务观赴七闽提举常平茶事》)。
六年,改提举江南西路(《渭南文集》卷一八《抚州广寿禅院经藏记》)。
以奏发赈济灾民,被劾奉祠
十三年,起知严州淳熙严州图经》卷一)。
十五年,召除军器少监
光宗即位,迁礼部郎中实录院检讨官,未几,复被劾免(《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二之五四)。
宁宗嘉泰二年(一二○二),诏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兼秘书监(《南宋馆阁续录》卷九)。
三年,致仕。
开禧三年(一二○七)进爵渭南县伯
嘉定二年卒,年八十五。
陆游是著名爱国诗人,毕生主张抗金,收复失地,著作繁富,有《渭南文集》五十卷,《剑南诗稿》八十五卷等。
宋史》卷三九五有传。
 陆游诗,以明末毛晋汲古阁刊挖改重印本为底本为底本。
校以汲古阁初印本(简称初印本),严州刻残本(简称严州本,藏北京图书馆)、宋刻残本(简称残宋本,藏北京图书馆)、明刘景寅由《瀛奎律髓》抄出的《别集》(简称别集本)、明弘治刊《涧谷精选陆放翁诗集·前集》(简称涧谷本)及《须溪精选陆放翁诗集·后集》(简称须溪本)等,并参校钱仲联《剑南诗稿校注》(简称钱校)。
底本所附《放翁逸稿》、《逸稿续添》编为第八十六、八十七卷。
辑自《剑南诗稿》之外的诗,经营为第八十八卷,凡出自《渭南文集》者,以明弘治十五年锡山华珵铜活字印本为底本,校以《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
释祖先南宋 1136 — 121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36—1211 【介绍】: 僧。
广安人俗姓王字破庵
嗣华藏,历住卧龙、荐福、灵岩、穹窿、资福等寺,后为广寿慧云寺开山住持。
六坐道场,皆王公巨卿所请,时甚荣之。
全宋诗
释祖先(一一三六~一二一一)号破庵广安新明(今四川广安)人。
俗姓王
幼丧父母,从罗汉院僧德祥出家。
出峡依澧州德山涓禅师落发。
遍参诸方,历谒沩山行、虎丘瞎堂远、净慈月堂昌、双林水庵、乌巨密庵等禅师
后归蜀,历住果之清居、梓之望川、夔门卧龙山咸平等寺。
又出峡,历住常州荐福、真州灵岩平江秀峰临安广寿慧云平江穹窿山福臻、湖州凤山资福等寺。
宁宗嘉定四年卒,年七十六。
南岳下十八世,密庵杰禅师法嗣。
有《破庵祖先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
事见《语录》所附宗性撰《行状》。
 祖先诗,以辑自《语录》及他著的偈颂及《语录》中单编的偈赞合为一卷。
释文礼南宋 1167 — 1250
全宋诗
释文礼(一一六七~一二五○)号灭翁俗姓阮临安(今属浙江)天目山人,因别号天目
年十六,依乡之真向寺僧智月得度,遍参名师。
历主临安广寿、净慈,永嘉能仁,安吉福泉,四明天童等刹,归终于梁渚之西丘。
理宗淳祐十年卒,年八十四。
事见明崇祯天童寺志》卷六《宋天目禅师行状》。
 释文礼诗,据《颂古联珠通集》、《天童寺志》等书所录,编为一卷。
天目禅师文礼者。
字灭翁
生阮氏
临安籍也。
得度于真相寺智月沙门
得道于荐福松源岳禅师
出世于郡之广寿
次则雁山能仁。
复诏居南屏净慈。
终于天童者。
盖赴暮年之诏也。
四会谈禅。
两赴明诏。
于其西丘福泉。
乃退閒之所也。
雁山时。
南国衣冠君子多从之游。
杖拂萧然。
清风迫人。
松下云间
泉声石色。
无尊卑目遇而已。
然卒不乐。
乃退居梁渚西丘。
自述曰。
我自南山退席回。
懒将藤杖接方来。
有时拄到晴坡上。
简点梅花几树开。
方是时。
晦庵居士朱熹者。
以道学开馆台南订。
有司挽
再居能仁。
不起。
乃作偈。
雁山耆宿曰。
我抛一语堕龙湫
逗石穿云几度秋。
白发讵那看不透。
寒高挂冷猿愁。
既休閒于梁渚。
道俗相寻不绝。
多兀坐绳床。
熟视摇手而已。
或格外相惬。
自理瓶铛。
谈笑连朝夕不厌也。
节斋赵公高行。
微服过访。
坐语竟日。
节斋去。
竟不问其姓名。
适净慈席虚。
节斋补之。
不赴。
节斋乃言于上。
上强命之入院。
曰。
九重命下。
四海同钦。
山岳欢呼。
禽鱼起舞。
且物外道人因甚也被转。
却顺是菩提。
四众称善。
未久又杖策宵遁。
退居福泉。
上惜之。
复敕天童居
居天童。
常以南山东海乌鲫话验。
方来拟对。
辄督牙三下。
识者惊焉。
一时及其门者。
非智过于师。
不易放行。
故自书曰。
韶阳来扣门。
终不拶人脚折。
有德山至诘问。
方才吹灭纸烛。
堪嗟狐媚妄。
相嗣续宁教。
草满法堂。
苔封古屋。
杨岐不得保宁白云晦堂
若非死心灵源。
其馀碌碌。
难为接足。
天童
不久又弃。
归西丘旧隐。
然方宾益胜。
朱晦庵尝诣
以格外潇洒示之。
晦庵则彬彬然有容。
整冠进问。
母不敬。
蓦起叉手。
晦庵退语人曰。
碧落碑果无赝本也。
杨慈湖亦问不欺之力。
答曰。
要明兔象全提句。
看取升阶正笏时。
四历住持。
仅八九载。
而退居之日。
多其风调高古。
见者神肃。
然叙及法道体势。
则慷慨太息。
或继以涕。
故嗣其志者。
皆著大名于当时。
淳祐十年冬月。
忽晨起。
谓众曰。
谁与我造个无缝塔。
侍者曰。
请师塔样。
微笑曰。
尽力画不出。
即蜕去。
年八十有四矣。
阇维。
顶骨牙齿不坏。
舍利如灿珠。
天童应庵祖塔之左而閟焉。
赞曰。
余覈公道行。
垂手三十馀龄。
四迁五退。
如白云影内神仙。
可仰而未可攀也。
再味其说法。
志公之容谩。
许僧繇描摹。
当时君子以公之名齐于妙喜应庵
诚不谬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