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宋朝
慎知礼唐末宋初 928 — 99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28—998 【介绍】: 衢州信安人
慎温其子。
幼好学,年十八,为钱俶掌书记
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从归宋,授鸿胪卿
历知陈州兴元府
以母老乞归养,退处十年
至道三年,以工部侍郎致仕。
自幼至白首,岁读《五经》。
每开卷,必正襟危坐,从不懈怠。
全宋文·卷四二
慎知礼(九二八——九九八)衢州信安(今浙江衢州)人。
幼好学,年十八,献书钱俶,署校书郎
未几为掌书记
后从归宋,授鸿胪卿,历知陈州兴元府
以母老乞归,退处十年。
至道三年工部侍郎致仕。
咸平初卒,年七十一。
宋史》卷二七七有传。
夏侯峤唐末宋初 933 — 1004
全宋诗
夏侯峤(九三三~一○○四)字峻极济州钜野(今山东巨野)人。
太宗太平兴国初进士
兴州邠州兴元府通判
雍熙二年(九八五)左补阙直史馆
出知莫州洪州,入直昭文馆
真宗即位知审刑院,擢枢密副使
咸平二年(九九九)翰林侍读学士,兼秘书监,出使江南巡抚
使还,判吏部选事。
景德元年卒,年七十二(《宋史新》卷九○)。
有集十五卷,已佚。
宋史》卷二九二、《东都事略》卷三七有传。
张观南唐至宋初 943 — 995
全宋文·卷一○三
张观(九四三——九九五)字仲宾常州毗陵(今江苏常州)人。
南唐进士第,归宋,为彭原主簿
太平兴国初兴元府,累至监察御史,充桂阳监使,赐进士及第
后知黄州,迁扬州,召为三司河东道判官,以越局言事而出知道州,移广南西路转运使
至道元年,坐奏交州黎桓为乱兵所杀事不实,被劾,狱未具而卒于桂州,年五十三。
宋史》卷二七六有传,又见同书卷四八八《交阯传》
温仲舒北宋 944 — 1010
全宋文·卷一○四
温仲舒(九四四——一○一○)字秉阳河南(治今河南洛阳)人。
太平兴国二年进士第
端拱初右正言
淳化二年枢密副使,改同知枢密院事
四年,罢知秦州,开渭南之地。
连知凤翔兴元江陵等府。
至道三年,拜户部侍郎参知政事
咸平初,出知河阳,历知开封府、天雄军、河南府
景德中审官院
大中祥符中官至户部尚书判昭文馆大学士
三年卒,年六十七,谥恭肃
仲舒敏于应务,与寇准同进,人称「温、寇」。
宋史》卷二六六有传。
赵廷美南唐至宋初 947 — 98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47—984 【介绍】: 字文化本名光美
宋太祖太宗异母弟。
建隆元年嘉州防御使次年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
开宝六年京兆尹永兴军节度使。
太宗立,为开封尹封齐王
太平兴国中从征太原太宗留守京师
进封秦王
七年,被诬有异谋,出为西京留守
再坐与宰相卢多逊交通,降为涪陵县房州安置。
旋忧悸成疾而卒。
追封涪王谥悼
全宋文·卷一三○
赵廷美(九四七——九八四)字文化本名光美太祖次弟。
建隆元年嘉州防禦使二年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
乾德二年,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开宝六年,授京兆尹永兴军节度使。
太宗即位,加中书令开封尹封齐王
从征太原进封秦王
太平兴国七年,或告廷美将有阴谋,罢开封尹,授西京留守
赵普卢多逊廷美交通事上闻,降涪陵县房州安置。
雍熙元年,至房州,忧悸成疾而卒,年三十八。
宋史》卷二四四有传。
赵德芳北宋 959 — 98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59—981 【介绍】: 宋太祖第四子。
开宝九年,授贵州防御使
太宗太平兴国元年,授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
三年,加检校太尉
卒封岐王,改楚王徽宗时复改秦王
谥康惠
雍巘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兴元人字幼山
进士
工画山水,喜作岩崖枯木云气,又善墨竹墨梅
张通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鄜延人,徙居利州,又移寓兴元府
善绘艺,尤工仙佛。
许逖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歙州祁门人,寓居宣州宣城字景山
许规子。
南唐监察御史
入宋,授汲县
数上书论北边事,为时相赵普所知。
历知海陵鼎州兴元府,所至有政绩。
主客员外郎京西转运使,徙荆湖南路
秩满来朝,真宗称其能,以度支员外郎选知荆南府事。
逾年擢司封员外郎、知扬州
卒年五十七。
赵湘
全宋文·卷二六八
赵湘字巨源华州(治今陕西华县)人。
进士甲科,历彰武永兴、昭武三军节度推官,迁秘书省著作佐郎、知新繁县
以吏最,命知商州兴元府,再迁太常博士
真宗时上《补政忠言》十篇,召判宗正寺
殿中侍御史,权判三司勾院
东封泰山礼成,迁侍御史,改尚书员外郎侍御史知杂事,历三司户部度支副使盐铁副使
知河南府河中府凤翔府延州襄州,又知应天府、复知河南府
以疾徙虢州,卒。
宋史》卷三○三有传。
李防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大名内黄人字智周
进士
为诸州、军推官通判
真宗时梓州路江南利州路转运使,知、耀、潞等州。
所至留意财赋利害,多有论奏。
曾建请均定田税,召人耕逃户之田,使官赋不缺。
淮南请令废除食盐专卖,改行通商,多被朝廷采纳。
晏殊以童子进见赋诗,得荐举。
全宋诗
李防字智周大名内黄(今属河南)人。
进士,为莫州军事推官
通判潞州,擢开封府推官
出为峡路转运副使,徙梓州路转运使,累迁尚书工部员外郎三司户部判官
徙知应天兴元二府,宿、亳三州
真宗天禧间利州路转运使(《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九五)。
累迁兵部郎中纠察刑狱
右谏议大夫知永兴军,进给事中,复知延州,更耀、潞二州,卒。
宋史》卷三○三有传。
李丕绪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秦州成纪人
李仕衡子。
以荫补将作监主簿
仁宗时尚书虞部员外郎,以父归老,请解官就养,居十余年。
父丧服阕,久不出。
大臣为言,起佥书永兴军节度判官事。
通判永兴军同州,知解州兴元府华州,累迁司农卿
居官廉静,不为矫激。
家多藏图书及历代石刻。
全宋文·卷一○九七
李丕绪秦州成纪(今甘肃天水)人,仕衡子。
荫补将作监主簿
仁宗时尚书虞部员外郎,解官就养,居十馀年。
仕衡死,服除,久之不出。
大臣为言,起佥书永兴军节度判官事。
通判永兴军同州,知解州兴元府华州,累迁司农卿致仕。
居官廉静,不为矫激。
家多图书,集历代石刻为数百卷藏之。
宋史》卷二九九有传。
文同北宋 1018 — 107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8—1079 【介绍】: 梓州永泰人字与可号笑笑先生世称石室先生锦江道人
仁宗皇祐元年进士
历知湖州
司马光苏轼相契。
工诗文,善篆、隶、行、草、飞白,尤长于画竹。
有《丹渊集》。
全宋诗
文同(一○一八~一○七九)字与可号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东)人。
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进士,初仕邛州军事判官
至和二年(一○五五)静难军节度判官嘉祐四年(一○五九)召试馆职
六年,出通判邛州
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汉州
三年,迁知普州
神宗熙宁三年(一○七○)知太常礼院
因议新法不合,四年,出知陵州,历知兴元府洋州
元丰元年(一○七八)改知湖州
二年,赴任途中卒于陈州,年六十二。
文同除诗外尤以墨竹知名,画家称文湖州竹派。
后人编有《丹渊集》四十卷,拾遗二卷,附范百禄所撰墓志及家诚之所撰年谱。
宋史》卷四四三有传。
 文同诗二十卷,以《四部丛刊》初编影印毛晋汲古阁重刊明万历三十八年吴一标刻《陈眉公先生订正丹渊集》为底本,参校明万历四十年蒲以怿刊《新刻石室先生丹渊集》(简称新刻本,藏北京图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梁山舟校新刻本(简称梁校,藏南京图书馆),及近人傅增湘校汲古阁本(简称傅校,藏北京图书馆)。
另辑录集外诗,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一○九八
文同(一○一八——一○七九)字与可自号笑笑先生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东北)人。
汉文翁之后,世称石室先生
皇祐元年进士,授邛州军事判官至和元年代还,再调静难军节度判官
嘉祐四年,召试馆职判尚书职方,兼编校史馆书籍
通判邛州汉州,知普州陵州兴元府洋州
官至尚书司封员外郎集贤校理
元丰元年被命知湖州明年,途经陈州卒,年六十二。
事迹见范百禄文公墓志铭》(《丹渊集》卷首),《宋史》卷四四三本传。
费琦北宋 1027 — 1080
全宋诗
费琦(一○二七~一○八○)字孝琰成都(今属四川)人。
仁宗皇祐中进士
初仕兴元府户曹参军,迁知合州赤水县定州安喜县。
神宗熙宁中通判蜀州绵州,官至朝散郎
元丰三年卒,年五十四。
事见《净德》卷二四《朝散郎费君墓志铭》,《宋史翼》卷一九有传。
今录诗四首。
杨绘北宋 1027 — 1088
全宋诗
杨绘(一○二七~一○八八)字元素绵竹(今属四川)人。
仁宗皇祐五年(一○五三)进士
通判荆南府,迁开封府推官,知眉州,徙兴元府
神宗立,召修起居注知制诰知谏院
熙宁四年(一○七一),擢翰林学士御史中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二○)。
出知亳州,历应天府杭州,再为翰林学士
荆南节度副使分司南京,改提举太平观,起知兴国军
哲宗即位,复天章阁待制,再知杭州
元祐三年卒,年六十二。
事见《1088' target='_blank'>范太史》卷三九《天章阁待制杨公墓志铭》,《宋史》卷三二二有传。
今录诗十首。
李晋弼北宋
简介
熙宁二年(1069)兴元府知府兼安抚使
吴恂北宋
全宋诗
吴恂字德夫兴元府(今陕西汉中)人。
神宗元丰元年(一○七八)任豫法曹
事见《罗湖野录》卷三。
今录诗二首。
刘□□北宋
简介
元丰五年(1082)兴元府知府兼安抚使
崔遹北宋 1049 — 110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49—1100 【介绍】: 秀州嘉兴人字孝立
神宗时进士
宣城主簿,迁于潜,有遗爱。
兴元丰塘,为邑人利,后人呼为崔长官塘。
历知分宜长社二县。
哲宗时江南西路提点刑狱
召为户部员外郎,道卒。
释文准北宋 1061 — 1115
全宋诗
释文准(一○六一~一一一五)号湛堂俗姓梁兴元(今陕西汉中)人。
初住豫章云岩寺,移居隆兴府泐潭寺
南岳下十三世,宝峰文禅师法嗣。
徽宗政和五年卒,年五十五。
事见《石门文字禅》卷三○,《嘉泰普灯录》卷七、《五灯会元》卷一七有传。
今录诗三十七首。
全宋文·卷二八六五
文准(一○六一——一一一五)俗姓梁兴元府唐固(今陕西南郑)人。
八岁辞亲从沙门虚普游,后师真净
政和五年七月卒,年五十五。
见《石门文字禅》卷三○《泐潭准禅师行状》。
禅师讳文准
兴元府唐固梁氏子。
生始幼见佛像辄笑。
童牙不喜闻酒胾。
金仙寺沙门虚普乞食至其家。
师膺门酬酢。
始老成。
时年八岁。
即辞父母。
愿从普。
归授以法华经。
伊吾即上口。
元丰僧检童子较所习。
以籍名失后度。
师艺精。
坐年少。
不得奏名。
陕西经略范公过普庐。
普腊高。
应对领略。
师侍其傍。
伸辩详明。
进止可喜。
范公欲携与俱西。
师辞曰。
登山求玉。
入海求珠。
人各有志。
本行学道。
世好非素心。
范公阴奇其语。
度以为僧。
剔发。
既往依梁山乘禅师
呵曰。
驱乌未受戒。
敢学佛乘乎。
师捧手曰坛场是戒邪。
三羯磨梵行阿阇黎是戒邪。
乘大惊。
师笑曰。
虽然敢不受教。
遂受具足戒于唐安律师
遍游成都讲肆。
唱诸部纲目。
即弃去曰。
不求甚解去。
师昙演佳其英特。
抚之曰。
汝法船也。
南方有大开士。
沩山真如九峰真净者。
可往求之。
师拜受教。
与同学志恭。
诣大沩。
久之不契。
乃造九峰真净
问曰。
甚处来。
曰。
兴元府
问。
近离甚处。
曰。
大仰。
问。
夏在甚处。
沩山
真净展手曰。
我手何似佛手。
师罔然。
真净呵曰。
适来句句。
无丝毫差错。
灵明天真。
才说个佛手。
便成隔碍。
病在什么处。
师曰不会。
曰。
一切见成。
更教谁会。
师服膺。
就弟子之列馀十年。
所至必随。
真净晚居泐潭。
师一日举杖决渠。
水溅衣。
大悟
走叙其事。
真净骂曰。
此中乃敢用藞苴邪。
自是迹愈晦。
而名愈著。
待制李景直豫章
仰其风。
请开法于云岩。
未几。
殿中监范公帅南昌
移居泐潭。
师辞辩注射。
迅机电扫。
衲子畏而慕之。
槌拂之下。
常数千指。
自号湛堂
每曰。
我只畜一条拄杖。
佛来也打。
祖来也打。
不将元字脚涴汝枯肠。
临济一宗不致冷落。
一日新到相看展坐具。
师云。
未得人事。
上座近离甚处。
曰。
庐山归宗。
师云。
宗归何处。
僧曰。
嗄。
师云。
虾蟆窟里作活计。
僧云。
和尚何不领话。
师曰。
是你岂不是从归宗来。
僧云。
是。
师曰。
驴前马后汉。
问。
第二上座近离甚处。
僧曰。
袁州
师云。
夏在甚处。
曰。
仰山
师曰。
还见小释迦么。
僧云。
见。
师曰。
鼻孔长多少。
僧拟议。
师云。
话堕阿师。
问。
僧你来作么。
曰。
特来问讯和尚
师云。
云在岭头闲不彻。
水流涧下太忙生。
僧云。
和尚莫暪人好。
师曰。
马大师为什么从阇黎
脚跟下走过。
僧无语。
云。
却是阇梨老僧
僧云。
有口道不得时何。
云。
洞庭湖里倒撑船。
云居先驰到。
问。
未离欧阜。
文彩已彰。
既到宝峰。
何吐露。
驰云。
目前有路。
师举起书云。
既是云居底。
为甚在宝峰手中。
驰云。
兵随印转。
将逐符行。
云。
下坡不走拍一拍。
驰拟议。
曰。
想先驰只有先锋。
且无殿后。
一日法堂上逢首座
便问。
自甚么处去。
座云。
拟与和尚商量一事。
云便请。
座曰。
东家杯柄长。
西家杓柄短。
云。
为甚拈起。
巩县茶瓶。
却是饶州瓷碗。
座云。
临崖看浒眼。
特地一场愁。
云。
达磨大师叶屈。
座吐舌而退。
师在分宁
死心和尚
问。
你此回到山里么。
云。
须去礼拜师兄。
云。
你来时善看方便。
曰何故。
云。
我黄龙路滑。
云。
曾跶倒几人来。
云。
你未到黄龙。
早脚涩也。
云。
和尚何得闭门相待。
死心又问。
准老你安许多僧。
只是聚头打閧了噇饭。
你毕竟将何为人。
云。
因风吹火。
云。
乱糺作么。
云。
从来有些子。
师却问。
和尚山中安多少众。
云。
四百人尽是精峭衲子
云。
师子窟中无异兽。
云。
你来时也须照顾。
云。
也待临时。
云。
临时作么生。
云。
唤来洗脚。
云。
你川僧家开许大口。
云。
上座从来如此。
云。
三十年弄马骑。
问僧。
乡里甚处。
青州
云。
近离甚处。
云云居。
云安乐树下道将一句来。
僧无语。
师却问傍僧云。
你道得么。
僧云。
某甲道不得。
请和尚道。
云。
向北驴似马大。
僧云。
与么那。
云。
你鼻孔为甚在宝峰手里。
僧便喝。
云。
水里火发。
见僧看经。
问。
看什么经。
曰。
金刚经。
云。
经中道。
法平等。
无有高下。
是否。
僧云。
是。
云。
为什云居高。
宝峰山低。
僧云。
法平等。
无有高下。
曰。
你却做得个座主使下。
僧云。
和尚又作么生。
云。
且放你鼻孔出气。
一日廊下见僧。
问。
你还会也未。
僧云。
不会。
曰。
左青龙右白虎。
僧云。
向宝峰。
元来只是个卖卜巡官
师乃点指云。
上座今日不好。
僧云。
老汉败阙也。
云。
路逢剑客须呈剑。
问僧。
安乐
僧云。
无事。
云。
你大有事在。
曰。
未审某甲有甚事。
云。
近日上蓝金刚兴。
天宁土地相打。
僧无语。
云。
元来无事。
问僧。
如何是上座得力处。
僧便喝。
云。
好好相借问。
何得恶发。
僧又喝。
云。
元来是作家。
僧以坐具便打。
师低头。
嘘一声。
僧云。
放过一著。
云。
遮里不可放过。
随后便打。
师普说次。
众欲散。
忽问僧。
明来明打。
暗来暗打。
你作么生会。
僧便喝。
云。
点即不到。
僧又喝。
云。
到即不点。
僧云。
忽遇不明不暗来时。
又作么生。
云。
今日天寒。
且归堂向火。
随后喝一喝便起。
一日上堂云。
宝峰一夜睡不著计较。
今日上堂揣腹搜胸。
总思量不就。
而今临时逼节。
事出急家门。
遂拈起拂子云
上座近日作得一柄子。
且权将供养大众。
乃掷下云。
竹根棕叶麻绳击。
样度天然别一家。
政和五年夏六月
𥨊疾。
首座问。
和尚近日尊位如何。
云。
跛驴上壁。
座云。
和尚也好吃一服药。
云。
朽木搭桥。
座云。
知和尚不解忌口。
云。
你作么生。
座拟进语。
云。
你也好吃一服药。
七月二十二日
更衣说偈而化。
阅世五十五。
坐三十五
灵骨舍利塔石门之南原。
丞相张无尽制其碑。
谏议洪驹父叙语录。
名士李商老撰次逸事。
同门弟德洪觉范纪师行实。
其高道硕德。
可想见矣。
赞曰。
云居真牧和尚谓人曰。
出关走江淮
阅三十年。
参一十八人善知识。
于中无出佛果佛眼死心灵源湛堂大士而已。
诚哉斯言。
盖真正宗师
考其全才。
如此之难。
若佛果佛眼死心灵源之嗣。
固已光明于世。
湛堂开法日浅。
未有继其高躅者。
然览其遗编。
想其𮌎次。
信馀子未易跂及也。
觉范称准于真净之门。
所谓家名辩才气宇逸群者。
抑知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