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明朝
释明聪
禅师
讳明聪
字无闻
邵武光泽奚氏子也。
宗传临济
师事天奇。
天奇之盛化也。
联芳授受。
龙象数百员。
而师拔其萃。
然师不就疏请。
不藉檀脂。
卓立当阳
开创禅社。
爱以剧务绳学者。
重振百丈之规。
或不堪其劳而去。
未期月复来归之。
以故升其堂者。
皆挺特有志之士。
且函丈之室如旅泊。
中夜跏趺。
四壁凛然。
榻下咄咄之声。
常惊达旦。
是以杨歧之令。
至师又行焉。
师初受业于讲肆。
精研性相有声。
同辈惮其锋。
以英邵武嘲之。
师独阴疑大通智胜佛。
十劫坐道场。
佛法不现前。
不能成佛道。
乃与义学浩浩盘桓。
有曰。
既是佛矣。
何须更成。
或曰。
为度众生故。
所以不成佛。
师默叹曰。
审如是乎。
遂尽弃其所好。
坚扣禅宗不契。
忽闻马嘶。
廓然自惊。
趋见天奇瑞禅师
嗔目叱出(一本。
才礼拜便打)。
同行者曰。
君与和尚无缘耶。
师笑曰。
真个那是晚。
瑞公问曰。
今日我骂底僧。
在否。
有对曰。
是必在。
公即曳杖下旦过寮。
师迎作礼。
公便击之。
师进曰。
适来草草。
触忤和尚
公按杖曰。
老僧今日被上座勘破。
师又进曰。
和尚是在。
世忘世在。
念忘念岂被人勘破(一本云。
岂能勘破)。
公曰。
在世忘世是如何。
对曰。
了物非物。
曰。
在念忘念是如何。
对曰。
于心无心。
曰。
心物俱忘时如何。
对曰。
华山高突太行峨。
公休去。
未几。
以化柄属焉。
且诫曰。
从上真宗有子。
担荷何忧哉。
但百兽虽潜踪于狮子声中。
然千花却发艳于象王影里。
子其勉之。
师既受嘱。
独入光州
山居六年
六安山又六年
复还光州旧隐。
又五年。
始出随州关子岭
建立龙泉寺
以安来学。
而学者集焉。
常谓众曰。
吾师天奇老人
每惧后学外著文义。
内生情见。
故有语云。
文义者法也。
情见者人也。
非人何以有其见。
非法何以有其文。
是以。
文义情见。
通属人法。
人之不空。
情见难绝。
法之不空。
文义难灭。
文若不尽。
见奚能尽。
义若不尽。
情何能绝。
如是奔竞。
展转无穷发之乎。
文生于见。
义生于情。
返之乎。
见生于文。
情生于义。
先乃所引生能。
后乃能追生所。
总名曰生。
文灭则见灭。
义绝则情亡。
情不自忘因乎义忘而情忘。
见不自泯。
因乎文泯而见泯。
统名曰死。
死死生生。
实可哀哉。
此吾老人防微杜渐。
切实至极。
汝辈有志于吾宗。
宁可忽诸。
然食饭不咬米。
行地不踏土。
又作么生委悉。
是时也。
师之同门诸尊宿。
或隐或现。
往来衲子
独推尊龙泉
为人剿绝枝蔓。
不涉离微。
月心宝
得入龙泉之室。
师尝召曰。
玄沙不肯灵云意作么生。
对曰。
贼入空房。
曰。
不得草草。
喝。
师诺。
乃辞去。
历载还侍师。
又召曰。
人人有个本来父母。
子之父母。
今在何处。
对曰。
佛眼觑不见。
曰。
子还见否。
对曰。
某亦不见。
师曰。
子何不见。
曰。
若见则非真父母。
师曰。
如何是真父母。
对曰。
本来真父母。
历劫不曾离。
起坐承他力。
寒温亦共知。
相逢不相见。
相见不相识。
为问今何在。
分明举似师。
师深肯之。
僧问。
本来面目。
师答曰。
石香亭。
曰。
便恁么去时如何。
师曰。
丧却了也。
曰。
放去较危。
收来太速。
又僧问。
今朝天下皆庆佛诞。
未审。
佛于何处降生。
师画圆相示之。
僧无语
代僧作礼云。
尽界普瞻。
师以大法有所倚重遂隐去。
经二载还龙泉
龙泉床历益慎。
班白者半满其间。
间有二三妙龄披田服者。
皆格守律度。
参请如救眉然。
但师有辞世意矣。
一日师升座说法。
已而掷下拄杖。
俨然化去。
塔于龙泉寺右。
释德始明 ? — 1429
德始
字无初
日东信州神氏子。
幼聪颖。
不好弄。
遇群儿嬉戏。
辄避匿引去。
见僧则喜动颜色。
从州之天宁大比丘一公。
祝发为沙弥
逮长。
诣山城诸刹。
既进具。
坐探群书通大意。
已而叹曰。
昔吾乡觉阿上人
慧解精绝
善大小乘。
一旦舍所学。
附商舶抵中土。
灵隐远禅师得法。
东归国人景仰。
尊之为禅祖。
予晚生末学。
尚何敢高攀逸驾。
而望其后尘。
然讵可坚守一隅。
而卒无闻耶。
因请于其王。
得随国使宣闻溪。
诣阙朝贡。
馆于天界寺
久之。
闻溪得旨还国。
师偕数辈。
愿留华夏。
参访求法。
许之。
首谒全室泐公
机语契合。
为掌内记
未几泐公西域之行。
师失所依怙。
闻古幽都山川之胜。
意其必有异人居之。
拉友游观。
及足迹殆遍。
寻憩庆寿。
若有所待焉。
越明年洪武壬戌
独庵衍公。
来莅寺事。
以师为法门犹子。
延致丈室。
相与激扬临济宗旨。
意甚相得。
二十三年庚午
师告去。
缁素遮留之不可。
遂西踰栈道。
礼峨眉
蜀献王之国成都
嘉师来。
邀至咨问禅要。
礼遇勤厚。
岁丙子
被命出世无为之大隋。
瓣香为全室嗣。
继迁飞赴。
道望弥隆。
衲子坌集。
室无所容。
一住七年。
法席几于全盛。
永乐初
独庵左善世正衣冠。
进阶太子少师
念师在西蜀。
寓书招之。
既至。
迎归其第。
昕夕论道。
六年春
应聘董平坡之席。
居再岁。
即谢事。
十年壬辰
将辟静室为佚老计。
太宗皇帝
特旨𢌿领龙泉寺
师钦承明命。
蚤夜孜孜。
以缮修兴复为先务。
凡栋宇蠹弊者。
材以易之。
阶戺颓圮者。
购坚甓以完之。
丹垩之丽。
涂塈之新。
比旧有加焉。
先是献王
师备买山之赀。
师不自有。
乃命工以漆布附土偶。
肖西方三圣之像。
金珠彩色。
为之庄严。
曲尽其妙。
又尝以达官富室所施。
服玩之具。
贸钱数万缗。
造千臂大悲像三躯。
授净信者敬事之。
昔。
尤喜赈恤贫困。
薄于奉己。
厚于待人。
以故四坐道场。
囊无馀蓄。
楮衾瓦钵。
聊以自随。
斯皆师之徇缘诱物。
权巧方便耳。
若夫高提祖印
勘辩方来。
全体大用。
迥出乎言象之表者。
微上根利器。
或未易窥测焉。
后端坐书偈。
示寂于退处之金刚室。
茶毗。
获舍利百馀颗。
晶荧圆洁。
塔焉。
时宣德四年九月也。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九
释德始字无初,日木国信州神氏子。
幼性端静,见群儿嬉戏辄引去,遇僧过门则色喜,父母知其志,遣从近寺一公祝发。
稍长诣天宁探索群籍,荏苒三冬,悉通大意。
已而叹曰:“文字之学,不能洞了人之性源。
”遂舍所学,附海舶抵中土,谒灵隐慧禅师,深悟单传之旨。
及东归,国人景仰,尊为禅祖。
闻古幽州山川之胜,结侣来游。
因憩庆寿,时独庵衍治寺事,与德有旧,延致丈室,与激扬临济宗旨,识者称之。
衍欲以寺事付德,德殊谦让未遑。
乃礼峨嵋,时献王咨问法要,礼遇勤厚,出世无为,道望弥崇。
明永乐初独庵进阶大子少师,邀之论道。
六年春,应董平坡之请,居再岁,即谢事。
十年壬辰,将辟静室为佚老计,而帝眷方隆,诏畀龙泉寺事。
德既钦承明旨,早夜孜孜,以缮修为务,凡栋宇蠹敝者易之,阶圮(阝+巳) 颓坏治之,丹垩剥落者新之,比旧有加焉。
先是献王致镰金百镒,为造西方三圣像,金彩庄严,曲尽其妙。
德平昔尤喜恤贫赈乏,薄于奉己,厚于待人。
以故四坐道场,囊无馀蓄,褚衾瓦钵萧然自怡。
临终端坐而逝,荼毗时获舍利百馀颗,晶荧圆洁,观者叹异。
释夜台明 ? — 1610年10月25日
夜台者。
西蜀人
少习引导辟谷之术。
大智师峨眉
薙发受戒。
辞师至终南伏牛。
又至五台多服水斋。
日则静坐。
夜则游
人因呼为夜台
五台方圆五百里。
暴风怒号。
走大石。
吹骡马。
如扫叶。
师棕衣棕帽。
手握铁杖。
遇风则止。
风止则行。
有时昏黑。
堕入坑谷中。
铁杖垂卷。
而师无恙。
遇虎即投身。
示之曰。
汝啖我结一小缘。
遇矿贼。
振锡环响。
贼遥呼曰。
夜台师慑伏不敢动。
大雪满山。
众负锸迹师雪中。
师已僵槁。
雪埋腰膝间。
众舁归。
置热火土锉上。
沃以汤。
稍久乃苏。
复夜行如前矣。
师夜中时见灯光野火。
猛兽鬼怪。
亲见文殊。
或为老比丘
或为美好妇女。
抱婴儿赤裸下体。
顷刻不见。
如是夜游。
二十馀年。
岁癸卯
京师
慈圣太后
赐钵杖及紫襕袈裟一袭。
师先。
塔院寺
设千盘会。
龙泉寺
龙华会
皆四十九日。
又于峨眉五台
各铸幽冥钟一口。
重万三千觔。
又于普陀峨眉
请藏经二部。
又于九华。
设水陆道场。
其馀镪
分施静室及诸贫僧
铢两尺寸。
不入私橐。
故久而缁素益信之。
师往反四大名山。
精神尪顿。
繇蜀至广陵
忽病作。
道人某。
断指入
冀疗师疾。
师诃曰。
出世人。
岂效儿女子所为。
吾期已近矣。
是时疾已瘳。
买一巨舫。
设水陆像。
放𦦨口不绝。
庚戌十月
通州渡海。
福山
忻然欲留。
先遣散诸弟子。
独留老道人自随。
登舟将行。
新安二贾客。
恳附舟。
曰。
此有缘人许诺。
扬帆甚驶。
问日中乎。
曰中矣。
命作饭。
饭二客。
复出衬钱授之。
因礼十方诸佛曰。
我欲归海。
众惊曰。
今已在海中。
复何归。
曰。
我闻。
解脱菩萨。
临命终时。
戒其弟子。
分身为三。
一施鸟兽。
一施鱼鳖。
一施蝼蚁。
我今亦尔。
众哀号牵挽。
师出一纸授客。
即解脱菩萨语也。
众方哀挽不已。
曰。
汝为我礼佛。
皆拜。
师一跃入海。
众欲收帆援师。
师端坐水浪上。
摇手曰。
帆一下。
汝曹皆覆矣。
须臾白黄雾拥师而去。
时万历庚戌十月二十五日也。
老道人。
归言之人。
华亭陈眉公
作文记其事。
刘蓼雪明末清初
江上诗钞
字蔓坡,明季诸生盲无见也。
尝痛饮三山酒肆中,醉则仰天呜呜,或仆地转展,如得大疾苦状。
或自批其颊至血流。
幼博学,能文章,明亡,弃妻子,往来吴越间,自号曰盲虫,言命苦如虫。
又或以头触柱,大呼老天杀我,老天杀我。
当垆者大骇,以为祟附之,积久亦不之怪。
春初晨起,携酒登钟山巅,望梅花,且饮且泣。
龙泉寺,向寺僧索笔题诗于壁云云。
越日遂卒。
邑志传隐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