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库 明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89—1616
【介绍】:
明内蒙古土默特人,本名云丹嘉措又译作荣丹嘉穆错。蒙古族。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曾孙。西藏喇嘛教格鲁派(黄教)首领。万历三十年,被西藏三大寺确认为达赖三世的转世灵童后,迎请入藏,受沙弥戒,拜班禅四世为师。任哲蚌、色拉二寺堪布。为历世达赖喇嘛中唯一的蒙古族人。
维基
杨荣(1371年—1440年),原名子荣,字勉仁,福建建宁府建安县(今福建省建瓯县)人。明朝内阁首辅、工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与杨士奇、杨溥共称“三杨”,其为“东杨”,是永乐盛世、仁宣之治的缔造者之一。谥文敏。建文、永乐年间建文元年(1399年),杨子荣考中己卯科福建乡试第一名举人。次年联捷庚辰科二甲第三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燕王朱棣起兵攻入应天府后,杨子荣迎谒问朱棣:“殿下先谒陵乎,先即位乎?”朱棣听后促骑马谒陵,子荣遂得赏识。明成祖即位后,他直入文渊阁,并改名杨荣。当时内阁一共七人,杨荣年纪最少且警敏。一日,宁夏急报被围,朱棣急召内阁商议,而当时只有杨荣值班,于是朱棣示其奏报。杨荣则称:“宁夏城坚固,人人都习武,况且奏摺已经过去十日,现在围困肯定已解。”到半夜,果然解围的奏报抵达。明成祖因此大赞杨荣。江西发生盗乱,朝廷派遣使者招抚,之后又派都督韩观派兵随后跟上。后招抚的奏报抵达,朱棣欲赏赐韩观。杨荣则劝阻:“计发奏时,观尚未至,不得论功。”朱棣日益器重他,之后升至侍讲。储君确立后,晋升为右谕德,仍然兼任翰林院职位,赐二品服。朱棣为人威严,与大臣议事未决时或会发怒。而杨荣每次赶到即解决事情。永乐五年(1408年),杨荣奉命赶往甘肃处理军务,沿途记录山川形势,考察军队百姓,并检查城堡守卫,还奏武英殿。当时正值盛暑,成祖大悦,并亲自为杨荣切西瓜。不久,杨荣晋右庶子,仍兼任原职。次年,因父丧归里,下葬后随即再起。次年,杨荣因母丧乞归,成祖以北巡时间急迫而不予批准,并命其与胡广、金幼孜随行。甘肃总兵官何福称脱脱不花等请降,杨荣再赴甘肃,偕同何福受降,并持节即军中封何福为宁远侯。之后赶往宁夏,与宁阳侯陈懋规画边疆事务,回朝后奏请十事,均得到成祖批准采纳。永乐八年(1411年),杨荣随成祖北征,抵达胪朐河,解决兵饷问题。次年,乞求回籍奔丧,成祖命中官护行。杨荣返回后,成祖问及福建民情及当年丰歉,杨荣具对。之后,奉旨在文华殿侍奉诸位皇孙读书。永乐十年,甘肃守臣宋琥进言,蒙古有叛乱恐为边疆后患。朱棣于是派遣杨荣抵达陕西,与丰城侯李彬探讨进兵方略。杨荣回朝后奏报:“冬天并非出兵时候,且有罪的人不过数人,不宜出兵。”朱棣于是接受其言,叛者也投降了。次年,杨荣与胡广、金幼孜再次跟从成祖北巡。再一年,北征瓦剌,皇太孙朱瞻基随行。朱棣命杨荣在军中给朱瞻基讲说经史,兼领尚宝事。之后朱棣下令,凡是宣诏出令以及旗志符验,必须经过杨荣奏报才得以发送。永乐十四年,其与金幼孜俱进翰林学士,仍兼庶子,跟从返回京师。明年,再次跟随朱棣亲征。永乐十六年(1419年),胡广去世,杨荣掌管翰林院事,朝中大臣多有嫉妒杨荣,并欲疏远,共同举荐其担任国子监祭酒。朱棣则表示不可,诸位大臣不再敢言。两年后,他晋升为文渊阁大学士,仍然兼任翰林学士。次年,跟随朱棣迁都北京。永乐二十年,再次跟随北征出塞,还师后,朱棣劳赏将士,分四等赐宴,杨荣、金幼孜列前席、受上赏。不久,再次征讨阿鲁台,有人请调用建文时江西所集民兵,朱棣咨询杨荣,他对答到:“陛下许诺百姓复业刚二十年,一旦再征用,恐怕难以示信于天下。”朱棣遂打消此法。次年,跟随出塞,军务均委托杨荣,朱棣称其为“杨学士”而不直呼其名。又过一年,杨荣再次跟随北征,当时朱棣已经五次亲征,士兵饥冻,馈运不继,死者十有二三。明军抵达答兰纳木儿河,仍然不见敌军。朱棣问群臣是否继续前进,大臣纷纷唯唯诺诺,只有杨荣、金幼孜进言班师回朝。朱棣遂同意。部队撤退到榆木川,朱棣驾崩。中官马云等人不知所措,只能与杨荣、金幼孜进入御幄商议。两人则称,部队现在在外,离京师尚远,应该秘不发丧。以礼入敛、熔锡为椑,载置于舆中。而每日的进膳则如常,但日益严厉军令,使人无法预测。此外杨荣与少监海寿率先驰入南京告诉太子朱高炽讣告。抵达后,朱高炽命其与蹇义、杨士奇急议筹备事项。另在永乐末期,江浙四川有贼乱,臣议发兵平定。当时朱棣在塞外,奏摺抵达后朱棣拿给杨荣看。他表示:“愚民因官员而受苦,不得已相聚自保。如果派兵,只会使其更团结而不宜解决问题。应当派使招抚,不应当再发兵。”朱棣听从,之后果然平定盗患。杨荣虽然论事激烈,不能容忍他人过错。但遇到他人触怒明成祖,其往往能够以微言导帝意,使问题得以解决。夏原吉、李时勉等人得以不死,都御史刘观得以免除戍边,都仰赖于杨荣之力。洪熙、宣德年间明仁宗即位后,杨荣晋升为太常卿。之后再进太子少傅、谨身殿大学士。不久,再晋升工部尚书,食三份俸禄(太常寺、大学士、工部)。当时杨士奇、黄淮均辞去尚书的俸禄。杨荣、金幼孜亦固辞,不被批准。宣德元年,明宣宗即位不久,汉王朱高煦即起兵谋反。宣宗召见杨荣商讨对策,杨荣率先请宣宗帅部亲征,称:“对方认为陛下刚立,肯定不会自己出行。现在我们出其不意,以天威降临,事无不成。”宣宗于是同意此法,抵达乐安后,朱高煦投降。部队还师后,以决策论功,杨荣受上赏,赐五枚银章。宣德三年,跟从宣宗北巡边界,抵达遵化时,听闻兀良哈将骚扰边界,宣宗于是留下随从文臣,独命杨荣跟从。于是率轻骑出击喜峰口,破敌而还。两年后,晋升杨荣为太子少傅,杨荣因此辞去大学士俸禄。宣德九年,再次跟随宣宗北巡边界,抵达洗马林后班师。自明成祖攻佔交阯(现越南)并设置交阯布政使司后,该地区屡次叛变。明朝屡次发兵征讨均战败。交阯黎利派人伪请立陈氏后人。宣宗也厌恶兵战,预备答应其请求。英国公张辅、户部尚书蹇义等大臣以下数人都称,赐其无名,反而只会示弱于天下。宣宗于是召见杨士奇、杨荣商议,两人力言称:“陛下体恤百姓,不是无名之举;汉朝放弃珠崖郡,史书都以此为美谈,不是示弱。请许其方便。”于是宣宗下令命选择使者出使交阯。从此,明朝放弃交阯并罢兵,每年省出军费上亿两。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71
【介绍】:
明东胜州人,字振远。永乐二十年袭父职济阳卫指挥同知,累迁右都督。正统末充总兵官。也先攻京城,镗统京军御之,以功充副总兵,镇大同。召还,擢都督佥事。英宗复辟,以夺门功封怀宁伯。天顺间力战平曹吉祥、曹钦之叛,进爵为侯。卒谥武敏。
维基
郭竹徵,字孝生,号苍林,山东莱州府胶州军籍。幼孤贫,母高氏严督力学,三试童子第一,学使异之,合莱属覆试,复冠军。万历四十年(1612年)壬子科山东乡试举人,天启二年(1622年)壬戌科进士。授户部主政,督饷山海关,调度得宜,节省三十万。改南阳守,晋陕西宪副,升山西平阳兵备道参政。适贼王加印扰河东,公擐甲出剿,贼遁河北,复协副将曹文诏、谈震采追斩之。经略洪承畴檄兵擒巨贼点灯子,时恒寒积雪,公亲励士卒,奋勇登山,贼请降,公谕擒贼首,即受降,众果缚点灯子数贼至,公即散数千人之农伍。时有悍宗夺郡王胤袭者,公坚请立胤,宗衔之,寻以母丧归。
维基
石万程(16世纪—1640年代),字仲升,号轸馀,湖广长沙府湘潭县人。石万程是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举人,天启二年(1622年)成进士,获授户部主事,四年榷税九江钞关,五年升员外郎、郎中,六年外任徽州知府,因为无法阻止魏党开采黄山而辞官,被诬陷削籍。崇祯元年(1628年),朝廷起用石万程为常州知府,当地有额税三千金,旧例归知府所有,他大骂告知者:「称为税但不上贡朝廷就应该归还百姓,算是甚么旧例?」到四年(1631年)因病免官,九年(1636年)再起用为杭州知府,适逢海宁县恶人吴中彦杀人论死,属吏暗中拿出万金贿赂,他笑说:「这计谋曾经用过了,不正法不可。」严厉申请治罪,杭州人因为他不接受贿赂写下《殛豕安民录》。升任温处道副使,肆虐沿海的海寇张宏铭竟然仰慕他的清望投诚,受降者万馀人都哭著拉起他的衣袖,很快因病辞官,在路途病逝。石万程笃于孝友,曾设置义田义谷以送赠不能婚葬的族人,又精欲内典,著有《藕花集诗》、《禅谈古初刻》诸书,但大多失传。明亡百馀年后,吴浙两地来到湘潭的人,仍然会询问石氏清官子孙是否无恙。
大中字孔时,别号廓园,嘉善人。万历丙辰进士,授行人,历官吏科都给事中。性狷介刚毅。为诸生,家酷贫,至不能举火。湫巷数椽,上漏下湿,晏如也。及在谏垣,弹劾不避权贵。辽左失事之案,朝议欲处杨、熊以不死,中执法,与司寇争,谓不当末减,于是群小侧目。时魏阉初用事于内,而外廷犹人才济济。高邑赵公为太宰,忠宪为御史大夫,应山、桐城为中丞相,引重武定、新昌,皆在要职,而中长首垣,共欲激浊扬清,以致太平。会应山上疏罪状逆阉,中继之,抗章极论,阉衔之。寻值晋抚缺,会推谢应祥。谢尝令嘉善,与中有师生谊,忌者因此劾中,得降调家居。赵与高亦相继放逐。阉借封疆事,谓中受熊廷弼贿,矫旨被逮。中从容就道,至则下镇抚榜掠备至,诬坐多赃,五日一讯,必加全刑,死狱中。崇祯改元,赠太常卿,谥忠节。著有藏密斋集。
维基
张瑞图(1570年3月24日—1641年5月2日),字长公,一字无画,号二水、白毫庵主、芥子居士、平等居士、果亭山人,福建晋江二十七都霞行乡(今青阳街道莲屿)人,明末政治人物,万历丁未探花及第。天启间趋附魏忠贤阉党,仕至少保、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魏忠贤败死之后,张瑞图被视为阉党,除籍为民。隆庆四年(1570年)春二月初六日辰时,生于福建晋江县城南门外之霞行乡。父名志皖,祖父名乔梓。早年家贫,日需费用仅靠其母纺织供给,常以大麦之稀粥充饥。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正月临草书《杜甫渼陂行诗》卷。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八月,中癸卯科福建乡试举人。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登丁未科殿试一甲第三名进士(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官少詹事,后至礼部侍郎。天启六年(1626年)官至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十月癸丑与黄立极、李国𣚴、施凤来同为《光宗实录》总裁,并晋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十一月晋少保兼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十一日,明熹宗驾崩。同年二十四日,信王朱由检继位,是为明思宗。十一月,思宗置魏忠贤于凤阳,籍其家,丁午诏治魏罪。初二,魏畏罪自杀。监生胡焕猷上疏劾张瑞图等阁臣当魏忠贤专权时,漫无主持,事事逢迎,并为其生祠撰碑称颂,宜亟罢黜。乃上疏自辩,并乞罢,未允。十二月,三次上疏引病求归,并辞荫子,未允。崇祯元年(1628年)三月,经过多次上疏要求,终于与施凤来一同获准致仕。加太保,荫一子中书舍人。五月回乡途中于济河舟中作行书《韩愈山石诗》轴。后隐居晋江青阳白毫庵。崇祯十四年(1641年)三月二十日寅时,卒于晋江家中,享寿七十二。同年九月十八日夫人王氏卒,享寿六十九。隆武二年(清顺治三年,1646年),明绍宗因张瑞图为“阉党”成员,将其谥曰文隐。并由林欲楫作《明大学士张瑞图暨夫人王氏墓志铭》。
维基
黄廷师,字惟经,号调雨,福建泉州府晋江县人。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乙卯科福建乡试举人,四十七年(1619年)己未科进士,初授,擢户部主事,榷九江钞关。后仕至湖广兵巡道佥事。在清代顺治九年任广西苍梧兵巡道副使,十一年升任光禄寺卿。崇祯元年撰有《驱夷直言》,称耶稣为'寮氏',钉以十字刑架,实为罪鬼,假说死后复生,于是诸国崇奉十字刑架,轻生敢死,虽赴汤蹈火亦所甘心。说寮氏的信徒四处攻略它国,袭五国而设五院。“嘉靖初年,此番潜入吕宋,与酋长阿牛胜诡借一地,托名贸易,渐诱吕宋土番各从其教,遂吞吕宋,皆以天主之说摇惑而并之也。”天主之说不仅荒谬,而且佐以邪术,“凡国内之死者,皆埋巴礼院内,候五十年,取其骨化火,加以妖术,制为油水,分五院收贮。有入其院者,将油抹其额,人遂痴痴然顺之”;不仅邪术制人,而且辅以酷法,有番女忏悔者,“或罚在院内洒扫挑水,或罚在院内奉侍寮氏,则任巴礼(即神父,闽南语音译)淫之矣”,“至若骗男人解罪,则用白布长衣,自头面罩至脚下,用小索五六条,其索尾系以铁钉,勒令人自打于背上,血出满地,押遍五院乃止”。西班牙殖民吕宋的种种罪恶已转移算在了天主教头上。进士光禄寺卿黄廷师墓在南门外三十二都小桥乡,土名橄榄产山,即佳鉴山。。
维基
杨廷麟(?—1646年),字伯祥,号机部,晚年自号兼山,江西临江府清江县人。崇祯三年(1630年)庚午科应天乡试举人,崇祯四年(1631年)联捷辛未科进士,都察院观政,改翰林院庶吉士,六年授编修。其性勤学好古,闻名翰林,充讲官兼直经筵,与黄道周、倪元璐并以文章节义名天下,称为「三翰林」。六年任乡试同考官,管起居注。当时清兵之患正炽,廷麟力争主战,曾上疏痛斥朝廷中主和的大臣。杨嗣昌恨之,谎称廷麟知兵,改授以兵部职方主事。赞卢象升军。象升得廷麟竟大喜,即令廷麟往真定(今河北望都、正定)负责运送军粮。崇祯十一年(1639年1月)十二月十一日卢象升兵进驻巨鹿(今属河北)的贾庄,仅剩五千残卒,已断粮数日。象升派遣杨廷麟求助太监高起潜于鸡泽。高起潜置之不理,卢象升军中大哭。杨廷麟在保定往真定路上忽闻象升全军覆没,放声大哭。而嗣昌本以为廷麟亦死,及闻廷麟正好奉使在外,怅恨久之,再贬到江西。李自成陷北京,廷麟闻之恸哭,募兵勤王。复知福王被拥立乃止。唐王时授以兵部尚书,协同守将万元吉据赣州(忠诚府)。隆武二年(清顺治三年,1646年)四月十四日清兵攻赣州,廷麟死守半年,五月,部将张安在城东梅林与清军激战失败,六月,广东兵支援赣州。十月初三日,清军副将高进库、冯君瑞攻南门,副将刘伯禄、贾熊、白元裔、何鸣陛攻东门,副将徐启仁、杨武烈、崔国祥攻西门,副将李士元等攻龟尾。至四日深夜,清军登城拆垛,蜂拥入城,城陴和巷战死者如麻,黎明,清军佔领赣州城。万元吉投贡江而死,廷麟整戎佩刀赴城西清水塘投水而死,清将贾熊叹道:「忠臣也!」以四扇门为棺,葬于南门外。
维基
宋焘(1572年—1614年) 字岱倪,号绎田,又号青岩。山东泰安汶阳镇宋家孝门村(今肥城宋家孝门)人,“泰山五贤”之一。幼时父母双亡,其兄宋绪田抚养。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中辛丑科进士,选为庶吉士。改御史,巡抚江南,监督学政。万历后期,朝政废施,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刘天绪起义爆发,宋焘上疏曰:“自采榷议兴,民不堪命,一夫振呼,而从者响应。宜及时发内帑之金,停无艺之税,克诘戎兵,简炼将帅,则内治顺而外防固矣。”又斥责首辅朱赓。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秋,江西参政姜士昌因直言被贬,宋焘上疏为其伸冤,斥责辅臣李廷机等,神宗大怒,贬为平定州(今山西平定县)判官。不久罢归故里,“解绶归里之日,囊箧若涤,惟简册书笥(书箱)而已”。乡居期间在泰城灵芝街「青岩居」讲学,王楫等皆出自其门下。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五月二十八日,因「背疽发作」而卒,葬于泰安城西上旺村凤凰岭下。封光禄少卿。崇祯七年(1634年),王楫撰《宋绎田先生传》。清人周文光有《拜绎田先生墓》一诗。著有《泰山纪事》三卷,“一卷曰《天集》,记天神事;二卷曰《地集》,记古迹;三卷曰《人集》,记名宦人物。”又有《岱下小史》、《州志补遗》等,另有诗集《青岩居草》和《落花全韵》。
简介
博尔济吉特·明安,黄金家族后裔,蒙古科尔沁部贝勒。《满文老档》称他为明安老人。明安为科尔沁部贝勒,纳穆赛之子,有兄弟二人,莽古斯、孔果尔。对明安最早的记载是与1593年的古勒山之战相关。此战中,努尔哈赤打败明安参加的九部联军。明安骑的马陷入泥淖中,只得骑一匹没有马具的马逃走。次年,明安、喀尔喀贝勒老萨相继遣使,与努尔哈赤通好。从此,蒙古诸部与努尔哈赤部通使不绝。努尔哈赤听说明安的女儿贤惠,派使礼聘。壬子年(1612年)正月,明安送女至,努尔哈赤以礼迎,完成婚礼。其女即安布福晋。是为满蒙联姻启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99—1649
【介绍】:
清太宗后,博尔济吉特氏。科尔沁贝勒莽古思女。明万历四十二年,与皇太极成婚。崇德元年,皇太极称皇帝,后亦正位称皇后。无子。世祖即位,尊为皇太后。顺治六年卒。后谥孝端文皇后。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山东馆陶人,旧名文进。洪武十八年进士,拜监察御史,监造榆林版籍,有功,诏改名文义。为权贵倾挤,卒于官。
维基
孙文义,旧名文进,北平馆陶人。洪武十八年(1385年),中式三甲第二十七名进士。任监察御史,因监造榆林版籍有功,下诏改名文义,不久为权奸排挤,卒于任上,年四十一。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云南昆明人。永乐十二年举人。倜傥有智略。正统中官御史,巡按辽东。会土木之变,选精骑严兵固守。论功升辽东巡抚,后复移抚榆林。每微服潜行,尽得敌军虚实,有事常能部署诸将击其不备。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山西阳曲人,字士英。景泰间举人。历平湖知县,课农桑,节冗费,与民休息。官至陕西按察副使,督储榆林。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23—1498
【介绍】:
明大名府浚县人,字世昌。多力善射,有文武才。景泰二年进士。授御史。天顺初至山东按察使。七年,因李贤荐擢右副都御史,巡抚大同。在官整军经武,大修边备。成化初,兼巡抚宣府。七年,总督军务,数出边塞,击据有河套的鞑靼军。九年,率许宁、周立出榆林,收复河套。次年,为首任三边总制。旋还朝,督十二团营,累官为兵部尚书。以急于功名,附宦官汪直。十六年,从汪直出兵,至威宁海子,袭杀鞑靼军老弱。封威宁伯。直得罪,越亦夺爵除名。弘治间复起,又结宦官李广。十年,总制甘凉边务。广得罪,越颇忧恨,旋卒。越实能兵,能用将士,以结中官,为士论所轻。卒谥襄敏。
维基
王越(1426年12月3日—1499年1月12日),字世昌,直隶大名府浚县(今河南省浚县)人,景泰辛未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封威宁伯。景泰元年(1450年)庚午科顺天乡试第三名举人,景泰二年(1451年)联捷辛未科进士,授监察御史,出按陕西。父亲去世时,王越因为不等待继任者来接任就回乡,被都御史弹劾,得到景帝宽免。天顺初年,启用掌管道章奏,拜为山东按察使。天顺七年(1463年),大同巡抚都御史韩雍召还,明英宗感叹继任人选难觅,大学士李贤遂举荐王越,英宗召见,晋为右副都御史赴任。方行即遭母丧,夺情视事。王越到任后,修缮器甲,精简兵卒,减课劝商。成化三年(1467年),抚宁侯朱永征毛里孩,王越赞理军务,同年秋,兼任宣府巡抚。成化五年(1469年),蒙古军侵犯河套地区,延绥巡抚王锐求援,王越率军赶赴,在榆林,派遣游击将军许宁出西路龙州、镇靖诸堡,范瑾出东路神木、镇羌诸堡,而自己与中官秦刚守榆林城为声援。各路部队均获胜,敌军撤退。次年,归程途中抵达偏头关,延绥告警。兵部弹劾其擅自撤兵,明宪宗下诏不降罪,命其赶赴延绥为援,随后破军。后晋升为右副都御史,之后与朱永共同讨伐阿罗出,在开荒川获胜,之后论功升至右都御史。成化六年,加总督军务,负责西方战事,之后与敌军交战。成化七年,遣侍郎叶盛至军商议,当时明军疲劳,请求休兵,与叶盛归还。廷臣认为河套地区不平,三边终无宁日。当时虽然派遣八万部队,但将权不一,迄无成功,宜专遣大将调度。于是拜武靖侯赵辅为平虏将军,敕陕西、宁夏、延绥三镇兵皆受节制,王越总督军务。但战事不利,王越、赵辅纷纷上书蒙古势力强大,必须调遣至少精兵十五万,否则应当退到内地。当时科道纷纷弹劾两人欺谩,恰逢赵辅得病召还,命宁晋伯刘聚代任。成化七年,王越与刘聚在温天岭击败蒙古军,晋升为左都御史。当时明朝三次调换大将,但都以王越总督军务。经过数次战斗蒙古军决定大举进攻。同年九月,满都鲁及孛罗忽、癿加思兰留妻子老弱于红盐池,大举深入,直抵秦州、安定。王越则绕道率延绥总兵官许宁、游击将军周玉各将五千骑为左右哨,出榆林,逾红儿山,涉白盐滩,进攻其后方,并大获全胜。满都鲁等因丧失妻子畜产,自此不敢再居河套地区,西陲从此数年安定。成化十年,廷议设总制府于固原,举定西侯蒋琬为总兵官,王越提督军务,控制延绥、宁夏、甘肃三边,总兵、巡抚均听从其节制。后下诏罢免蒋琬,以王越代任,至此三边设总制。后论功加封为太子少保。当时纪功郎中张谨、兵科给事中郭镗等弹劾其滥杀冒功,王越方自以功大赏薄,遂怏怏,称疾还朝。次年与左都御史李宾同掌都察院事,兼督十二团营。汪直掌管西厂用事,与王越结交。王越在朝廷上遇到大学士刘吉、刘珝,称「汪直行事亦甚公。如黄赐专权纳赂,非直不能去。商、万在事久,是非多有所忌惮。二公入阁几日,何亦为此?」刘珝则答道「吾辈所言,非为身谋。使值行事皆公,朝廷置公卿大夫何为?」王越不能回答。兵部尚书项忠罢免,王越应当升迁,但朝廷却授予陕西巡抚余子俊,王越感到不平,请解营务,优诏不许,御史自陈屡次战功,被以前兵部尚书白圭压下,乞求加官行赏。余子俊亦称王越赏不酬功,于是王越进兵部尚书,仍掌都察院事,加太子太保,封威宁伯。明年,寇犯延绥,王越调兵援助,颇有斩获,后因调兵与汪直结怨。次年,下诏夺爵除名,谪居安陆,三子以功荫得官者,皆削籍。弘治七年,尚书讼冤,诏复左都御史,致仕。给事中季源、御史王一言交章论。弘治十年,达延汗寇犯甘肃,廷议复设总制官,先后会举七人。吏部尚书屠滽举荐王越,于是王越恢复原职,加封太子太保,总制甘、凉边务兼巡抚。王越言甘镇兵弱,非用延、宁两镇兵难以克敌,后请兼制两镇。次年分兵进攻获胜。后加少保,兼太子太傅。之后朝廷制置哈密事宜。恰逢李广得罪死,后连坐至王越。王越闻忧恨,同年冬卒于甘州。赠太傅,谥襄敏。弘治十二年,新科进士王阳明奉旨送王越灵柩回浚县安葬,奉工部委派监督营造王越的坟墓。浚县流传有王阳明梦中得王越宝剑的传说。
维基
阎本(1424年—1479年),字宗元,陕西西安府邠州永平里孟村(今彬县车家庄乡阎家堡村)人。陕西乡试第四十名。景泰五年(1454年)甲戌科进士。授户部山东司主事。天顺五年(1461年),升户部广西司郎中。次年,掌蓟州分司。督理遵化、蓟州粮储有功。成化二年(1466年)东北有事,廷推举阎本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永平、山海关、密云,总督军饷,转副都御史。成化五年(1469年),兼巡京畿。次年以亲老乞养归。成化十五年(1479年)春,复诏进京,升户部左侍郎。西北战事吃紧,奉旨前往榆林等镇督办粮饷,事毕还朝,身染热毒,抵京逾一月卒。赐祭葬,赠通议大夫。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86
【介绍】:
明凤阳人,字良佐。袭职为济宁卫指挥使。景帝嗣位,以荐充左参将,守怀来。成化初以都督同知从韩雍镇压两广瑶壮民起事,破大藤峡,还封武靖伯。旋以虚报战功被劾,帝不问。复总兵辽东有功,进侯爵。八年,拜将军,领兵大举搜河套,至榆林不进又被劾。辅好结权幸,虽屡遭论劾,卒无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29—1489
【介绍】:
明四川青神人,字士英。景泰二年进士。授户部主事,进员外郎,在部十年以廉干称。成化七年,因兵部尚书白圭荐,以右副都御史巡抚延绥。至官,自吴堡移镇榆林,筑边墙一千七百余里。十二年调陕西,于西安开渠,经汉故城以达渭水,人号余公渠;又于泾阳凿山引水溉田千余顷。凡所兴作皆数世之利。十三年召为兵部尚书,定军功赏格,制止黔抚妄兴兵事。以丁忧归。复出后总督宣、大,兴建两镇边墙,被宦官韦敬诬劾罢去。成化末再任兵部尚书。
维基
丘鼐(1432年—1498年),字宗用,江西广信府贵溪县人。景泰甲戌进士。初姓周。江西乡试第九十八名举人。景泰五年(1454年)登甲戌科进士。授行人司行人,历升刑部员外郎、郎中,出为山西按察司副使,理刑榆林,改福建,历升四川按察使、右左政使,召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督漕运兼抚淮凤等府。弘治二年(1489年),言者劾其职升太骤,进由李孜省降陕西副使、抚治汉中,随即改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四川,致仕。弘治十一年(1498年)四月甲申日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