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明朝
薛廷凤元至明初 1277 — 136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77—1369后 【介绍】: 元人字朝阳,号洞玄冲靖崇教广道真人
学道龙虎山吴全节弟子。
仁宗皇庆初马迹山紫府观事。
后历领杭州四圣延祥观、开元宫,昆山报恩宫。
明洪武二年犹存。
王冕元末明初 1287 — 1359
元章,一字元肃,诸暨人
明初授咨议参军,未几卒。
有《竹斋》三卷。
(《四库总目》:王冕天才纵逸,其诗多排奡遒劲之气,不可拘以常格。
然高视阔步,落落独行,无杨维桢等诡俊纤仄之习,在元、明之间,要为作者。
宋濂学士集》:元章当天大雪,赤足上潜岳峰,四顾大呼曰:「遍天地间皆白玉合成,使人心胆澄澈,便欲仙去。
」及入城,戴大帽如筛,穿曳地袍,翩翩行,两袂轩翥,哗笑溢市中。
进士举不中,弃去,买舟下东吴,渡大江,入淮楚,历览名山川。
或遇奇才侠客,呼酒共饮,慷慨悲吟,人斥为狂奴。
北游燕都,馆秘书卿泰不花家,欲荐以馆职
元章曰: 「公诚愚人,不满十年,此中狐兔游矣!
何以禄仕为?
」即日南辕。
既归,复大言天下将乱。
时海内无事,或斥为妄。
元章曰:「妄人非我,谁当为妄哉?
」携妻孥隐九里山,种豆三亩,倍之,树梅花千,桃杏居其半,一区,各百本,引水为池,种鱼千馀头,结茅庐三间,自题为「梅花屋」。
尝仿《周礼》著书一卷,曰:「吾未即死,持此以遇明主,伊、吕事业不难致也。
」当风日佳时,操觚赋诗,千百不休。
鹏鸯海怒,读者毛发为耸。
善画,不减杨补之,求者肩背相望,以缯幅短长为得米之差。
来几汝、兵起,一一如元章言。
皇帝取婺州,将攻,物色得元章,授咨议参军,一夕病死。
元章状貌魁伟,美须髯,磊落有大志,不得少试以死,君子惜之。
刘基文成集》:元章诗直而不绞,质而不俚,豪而不诞,奇而不怪,博而不滥,有忠君爱民之情、去恶拔邪之志,恳恳悃悃见于词意之表,非徒作也。
郎瑛七修类稿》:王冕元章,号山农。
身长多髯。
明经不偶,即焚书读古兵法。
戴高帽,披绿蓑,著长齿屐,击木剑,行歌于市,人以为狂。
士之负材气者,争与之游。
尝游京城,名贵侧目。
平生嗜画梅,画成未尝无诗也。
有诗云:「我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誇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或以是诗刺时,欲执之,一夕遁。
太祖物色得,因与粝饭蔬羹,山农且谈且食。
上喜曰:「可与共大事。
」 授咨议参军
一夕暴卒。
应制作绝云:「猎猎北风吹倒人,乾坤无处不生尘。
胡兄冻死长城下,始信江南别有
」今《竹斋》中未刻。
昨见蒲庵禅师复见心题其《梅花》一歌,亦奇特也。
因举其槩,同录歌云:「会稽王冕高颊顾,爱梅自号梅花仙。
豪来写遍罗浮雪千树,脱巾大叫成花颠。
有时百金闲买东山屐,有时一壶独酌西湖船。
暮校《梅花谱》,朝诵《梅花篇》。
水边篱落见孤韵,恍然悟得华光禅。
我昔识公蓬莱古城下,卧云草阁潇洒。
短衣迎客懒梳头,只把梅花索高价。
不数杨补之,每评汤叔雅
笔精妙夺造化神,坐使良工尽惊诧。
平生放浪礼法疏,开口每欲谈孙吴
一时骑牛入燕市,瞠目怪杀黄髯胡。
地老天荒公已死,留得清名传画史。
南宫侍郎铁石肠,爱公梅花入骨髓。
示我《万玉图》,繁花烂无比。
香度禹陵风,影落镜湖水。
开图看花良可吁,咸平树老无遗株。
诗魂有些招不返,高风谁起孤山逋?
」 《国雅》:王参军元章赡思新,善绘,得意处辄题,往往奇拔。
尤长于七言,如「云合紫驼开虎帐,天连春草入龙沙」,「海气或生山背雨,江潮不到石头城」,「千峰回影陷落日,万壑欲尽风声」,抽思虽奇,摛词未秀。
诗薮》:王元章世但知其王孟端世但知其
前哲以艺为讳,良不虚也。
) 支允坚梅花渡异林》:胜国王元章,豪侠士也。
其词语跌宕不羁,可想见其为人。
如「五更骤雨随风过,满眼落花如雪飞」,「可爱华山陈处士,风流文采却贪眠」,「恒温岂解知王猛徐庶从来识孔明」,「野蒿得雨长过树,海燕隔花轻笑人」,「可喜一湖杨柳色,不禁三月杜鹃声」,「青苔蚀尽床头剑,白日消磨镜里霜」,皆为时事而发。
至「花落不随流水去,鹤飞长带白云来」,「独鹤远从天际下,老夫如在画中行」,「秋风绕屋树声杂,夜雨落山溪水多」,「万里杳杳,一天风雨夜萧萧」,亦佳句不可没也。
顾嗣立元诗选》:元章尝游燕都,工于画梅,以胭脂作没骨体。
燕京贵人争求画,乃以一幅张壁间,题诗其上曰:「疏花个个团冰玉,羌笛吹他不下来。
」或以为刺时,欲执之。
觉,亟归隐于会稽九里山,自号煮石山农
汪日起《润亭漫钞》:至元中杨琏真伽恢复佛寺三十馀所,时弃道为僧者七八百人,皆挂冠于上永福寺帝师殿梁间、飞来峰石壁皆镌佛像。
会稽王元章冕诗云:「白石皆成佛,苍头半是僧。
」 田按:顾侠君朱竹听作元章传,云元章为元逸民,未尝一日参军事
且引徐显《稗史集传》为證,录入元诗。
《四库提要》云:「明太祖婺州,闻名,物色得之,授咨议参军,未几卒。
宋濂为作传,载《潜溪集》中,叙其始末甚备。
旧本题为元人,非其实矣。
一馀谓稗史传闻异辞,《提要》据宋景廉传以为信,识卓矣!
元章诗雄快豪宕,七古尤为独绝,称其为人。
瞿嗣兴元末明初 1292 — 137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92—1375 【介绍】: 苏州府常熟人字华卿
性仁孝,竭诚事母。
母思食菱,时菱始花,求之不得,嗣兴入水半日觅得三菱,以飨其母。
施耐庵元末明初 1296 — 137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末明初人,《水浒传》之作者。
生平不详,或称其为江苏兴化人名子安字彦端又字肇端耐庵为其号。
曾于元末动乱中迁居浙江,乱平后又回归故里,拒绝张士诚之聘。
著《江湖豪客传》,即后名之《水浒传》。
一说为苏州人元文宗至顺二年进士,曾为官钱塘,与当道不合,弃官归苏州
后流寓江阴授馆,晚年迁兴化,卒于淮安
二说均不甚可信。
谢应芳元末明初 1296 — 139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96—1392 【介绍】: 元明间常州府武进人字子兰
自幼钻研理学,隐白鹤溪上,名其室为“龟巢”,因以为号。
授徒讲学,议论必关世教,导人为善。
元末避地吴中
明兴始归,隐居芳茂山。
素履高洁,为学者所宗。
有《辨惑编》、《龟巢稿》等。
释世愚元末明初 1301 — 1370
世愚
号杰峰
衢之西安余氏子。
初从孤岳嵩公
供洒扫之役。
已而为大僧。
古崖纯公。
石门刚公
涕泪悲泣。
祈以求端用力之要。
二公欣然语之。
师佩受其言。
不分明暗。
兀坐如枯株。
时年二十五矣。
踏涛江而西。
见诸大老。
如布衲雍公。
断崖义公
中峰本公
师一一咨叩。
下语不契。
中心瞀乱。
遂止南屏山中。
三年不踰户限。
闻止岩成公
倡道大慈山。
亟往谒焉。
岩示以南泉三不是语。
师闻而益疑。
仍还南屏
类气绝之人。
行坐寝食。
不徇觉知。
一夕。
闻邻席僧唱證道歌。
至不除妄想不求真。
豁然如释重负。
举目洞照。
不见一物留碍。
喜跃不自胜。
疾走见止岩。
会止岩游姑苏
趋天池。
求證于元翁信公。
仍归止岩。
止岩喝曰。
何处见神见鬼。
师曰。
今日捉了贼也。
曰贼在何处。
师便喝。
岩竖起竹篦。
命师指名。
师便掀倒禅床。
岩曰。
尔欲来捋虎须耶。
师作礼。
岩连打三下。
嘱曰。
善自护持。
他日说法度人。
续佛慧命
至顺二年
西安
乌石山
澄居摄念。
影不出山者一十六载。
声光日振。
缁素之士。
坌集座下。
恒至二三千指。
至无所容。
既而迁广德之石溪兴龙寺。
向化之盛。
不下乌石时。
乌石之众。
如子失母。
力迎其还。
适郡境。
新建佛刹者四。
曰古望。
曰龙眼。
曰宝盖。
普润
皆延师开山。
为第一祖。
师起应之。
无不感慕而奋迅。
国朝洪武三年
郡守戍将。
举水陆大会。
佥谓。
非师不足拯拔幽滞。
师勉强成行。
竣事而反。
示微疾。
召门弟子。
勉以精进入道。
书偈掷笔而逝。
越七日。
奉全身藏于乌石慈云塔院。
寿七十。
腊五十。
得法弟子十馀人。
无涯永公最著。
师道价倾四方。
非惟禅林奔凑。
而公卿大夫。
太尉高公纳麟。
兵部尚书黄公德昭
浙江行省左丞老老。
江东廉访副使伯颜不花。
或函香致敬。
或驰书问道。
或上谒亲领玄要。
得其片言只字宝之。
不翅南金。
师之施可谓博矣。
使其正席名山。
则惠利所被宜益广。
今乃仅止于斯。
有识者恒伤之。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三
释世愚字杰峰
姓余氏西安人也。
家本儒素,世守诗书。
母毛氏梦感神人授以青衣童子,觉而生子。
自幼好佛,稍长,投兰溪显教寺,从孤岳嵩供洒扫。
已而薙除须发为大僧,受具足戒。
昼夜奉芗镫惟谨,以针刺指端濡血,书《金刚般若经》。
忽抵几叹曰:“纵能尽书一大藏教,亦属有为,绝如梦幻,不可控搏。
学无为,以明心宗乎?
”出谒古崖纯、石门刚,诚心恳至,相对于邑,悲从中来,泣涕沾䘳,祈示审端致力之要。
二公为之感动,欣然语之。
佩受其言,不间晨昏,兀坐如枯株,时年二十五矣。
复自念曰:“年日以增,日以退,岂非见闻未充,无以启发知解乎?
”渡涛江而西,见诸善知识。
时布衲雍、断崖义中峰本三人,大弘雪岩高峰之道。
并往咨叩,语皆不契。
中心愗惑,因止南屏山中三年,不踰户限。
闻止岩成倡道大慈山定慧禅寺,门庭虽峻,而获證悟者众,亟往谒焉。
止岩曰:“南泉有云: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何者?
闻而愈疑,仍还南屏
诸缘尽舍,形类气绝,行坐寝食,若无知觉,唯一念历然在太虚中,如此者久之。
一夕坐至夜分,闻邻席唱《證道歌》,至“不除妄想不求真”处,豁然如释重负。
举目洞照,不见一物留碍,喜不自胜,且曰:“佛法自在目前,祇为太近,故人自远耳。
”即操觚成偈,有“夜半忽然忘月指,虚空迸出日轮红”之句,乃走见止岩。
会止岩游姑苏,走天池,求證于元翁信。
信者,止岩之师也。
问曰:“上士从何来?
”曰:“大慈。
”曰:“大慈鼻孔,其深多少?
卓钖。
信曰:“拗折锡杖,尔将何为?
作礼。
信曰:“尔可归见止岩。
后见之,备述所悟。
止岩曰:“何处见神见鬼?”曰:“今日捉了赃。
”曰:“赃在何处?
便喝。
止岩曰:“开口合口都不是,向上举将一句来。
曰:“遍界明明不覆藏。
”止岩竖起竹篦,请指名,便掀到禅床。
止岩曰:“尔欲来将虎须耶?”复作礼。
止岩击之者三,瞩曰:“善自护持,他日说法度人,续佛慧命
”遂留执侍,服勤三年。
又还南屏,寻入大慈为上座
元至顺二年西安,先是西安乌石山有福慧古刹,岁久荒废,瓦砾堆除,荆榛塞路。
独结茅以居,蛇蝎霄蟠,虎狼夜哮,了无恐怖。
乡人信仰,钦其道德,裹粮遗之。
遂澄居摄念,影不出山者,十有六载。
声光日振,缁素麇集,至三千指,几无所容。
县中大姓陈嗣宗,倡义施舍,为造殿堂,藏经楼阁,规模弘大,制如伽蓝。
且置山田,取其所入以供众。
帝师大宝法王闻之,为钖“弘辩”之号。
至正六年冬江南行宣政院亦录其行业,请主广德石溪兴龙禅寺,祝香报恩归之,止岩表其自證也。
留居三夏,将迎还乌石。
而郡中新建佛刹四,曰古望,曰龙眠,曰宝盖,曰普润,皆延之为开山祖。
力起应之,无不感慕。
明洪武三年冬十二月十日示微疾,召门弟子,勉以精进入道,索笔书偈云:“生本不生,灭本不灭。
撒手而行,一天明月。
”掷笔而逝。
越七日,藏于乌石慈云塔院,春秋七十,坐夏五十。
四方参学,莫知其数,得其法者,则慧观、德随十有五人。
所著《二会语》四卷,已刊行丛林中。
道倾四众,高太尉纳麟、黄尚书德昭廉访副使伯颜不花,莫不函香致敬,驰书问道,得其片言,称为玄要,其法施及人,可谓博矣。
宋文宪濂为铭其塔。
倪维德元末明初 1303 — 137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03—1377 【介绍】: 苏州府吴县人字仲贤号敕山老人
幼嗜学,后业医。
以《内经》为宗,参酌金人刘完素张从正李杲三家之说,医病有奇效。
患眼科无专书,著《玄机启微》。
又校订《东垣试效方》。
释时蔚元末明初 1303 — 1381年1月29日
时蔚
字万峰
温州乐清金氏子。
生而室有光。
母惧欲弗举。
其姑保而育之。
襁抱中。
见僧辄微笑。
作合掌态。
年十一读法华有省。
入杭受具戒。
谒止岩禅老于虎跑俾参南泉三不是。
迷闷无所入。
明州蓬山
卓庵
佛迹古址。
力究至忘寝食。
一日闻寺主宗律师
沩山踢倒净瓶话。
大悟
偈曰。
颠颠倒倒老南泉
累我功夫却半年。
当下若能亲荐得。
如何不进劈胸拳。
走虎跑呈悟。
复之华顶
谒无见求决择。
见。
深肯之。
嘱曰。
尔年小且居山去。
仍还达蓬。
单丁十历寒暑。
千岩长禅师
伏龙山
道望昭著。
提包谒之。
相见如旧识
慧辩风驰。
如天马行空。
不可控驭。
岩亦极尽钳槌之妙。
知其已彻。
顾谓昭首座曰。
山主
颇有衲僧气象。
烦请归堂。
寻为第一座。
一日岩升堂。
举无风荷叶动。
一定有鱼行。
语未毕。
出众。
震声一喝。
拂袖便行。
岩示以偈。
有一喝西江水逆流之句。
既而别岩。
静嵩山
又一纪。
岩前后为手书招之者三。
所以爱重期待者甚厚。
比至。
使分座说法。
遂付以法衣。
嘱云。
汝缘在浙西。
可往化导。
吾道有寄矣。
奉命入
凡三筑精蓝。
卒之玄墓邓山中。
斩蒙羃结庵居之。
久之。
四众归向。
乃搆为大伽蓝。
额曰圣恩。
奔赴者日甚。
一日至不能容。
随机演说。
俾人人满意。
故人益慕而信之。
洪武十四年正月二十九日
坐化。
阅世七十有九。
僧腊六十。
停龛十三日
肢体温软香洁。
如平时。
门人奉全身。
瘗于庵之西岗。
师貌古神清。
髭须疏朗。
寡缘饰。
千岩称其纯粹质朴。
有古人风。
谈道三十馀年。
吴人无少长。
咸知敬慕。
有绘像而事之者。
平生未尝读书。
惟以深悟自得。
其形诸语默者。
俱能刊落浮华。
而一践乎其寔。
门人请留法语。
曰。
从上佛祖。
诸所言说。
句句朝宗。
言言见谛。
略不肯听从。
况吾言乎。
悉付火烬。
门人。
窃而录其少许以传。
未化前数日。
大众普集。
或以得法承嗣为问。
示偈曰。
慈悲无念。
华开果熟。
因地分明。
慧宝致嘱。
盖记无念学。
翠峰华。
荣果林。
宝藏持四公也。
于中。
学公显受衣法。
后出世。
开导之盛。
无愧于
况受知太祖高皇帝
龙章宠锡。
云汉昭回。
法脉渊源不绝。
所付得人矣。
禅师时蔚者。
号万峰
姓金氏
东瓯人也。
机投伏龙千岩长
法弘邓尉。
殁年七十有九。
师初生其里。
瑞应不一。
俱以徵金氏。
金氏恐乃祝佛愿施为僧。
年十三出家。
具正知见。
登坛受满分戒。
因诵法华。
至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
有省。
走参止岩。
止岩示目三不是话。
师别卓庵于达蓬山
楮衾草榻。
杳若忘生。
忽闻佛迹寺僧举沩山踢倒净瓶公案。
大悟
乃曰。
颠颠倒倒是南泉
累我工夫却半年。
当下若能亲荐得。
如何不进劈胸拳。
弃庵天台
华顶
机触无见。
左右震慄。
无见善遇之。
且勉师曰。
子宜居山保守。
他日支拄宗庭。
非子而谁。
乃至伏龙。
伏龙围绕数千指。
皆一时俊杰。
师土音长发。
洋然进拜。
千岩奇而问曰。
将甚么。
老僧相见。
师竖拳。
千岩曰。
不是心。
不是佛。
不是物。
是个甚么。
师打圆相。
叉手而立。
岩曰。
莫要请益么。
师掩耳而出。
岩深喜之。
一日。
千岩据座命挝鼓。
众方集。
师震声一喝。
拂袖便出。
岩乃曰。
郁郁黄花满目秋。
白云端坐碧峰头。
无宾主句轻拈出。
一喝千江水逆流。
于是丛林知名。
出世嵩山
有示众曰。
月头是初一。
光明渐渐出。
月尾是三十。
光明何处觅。
假饶老释迦
也道拈不出。
拈得出万事毕。
若有人道得。
出来道看。
如无。
嵩山与诸人。
露个消息。
舒两手云。
我见灯明佛本光瑞如此。
又展掌云。
大开方便门。
便从者里入。
握拳云。
闭却牢关说家里话。
且道。
不开不闭一句作么生。
敛衣下座。
次迁平江邓尉。
创大圣恩寺
当是时。
世主称为佛心天子。
有能禅者多随。
诸名德出入禁廷。
温绎典故。
其圣恩席下。
抱道髡徒
仅半千人。
普持胜学二阇黎为上首。
师纯以本色提接之。
海内禅风一正。
士夫书札。
通候于师者。
除问道外。
槩不复缄。
至有久从游者。
求只字不可得。
间或请之。
但以老僧年迈而却焉。
侍御陆公。
书古德机缘驰问。
师谓来使曰。
汝主初选官时。
可到京否。
使愕然曰。
安有不朝天子而受职者。
师笑曰。
选佛何。
师虽不假词色。
罗络当时。
然宽大莫测之机。
多如此。
洪武初
有旨。
采诸山名德。
因议及师。
景濂宋公
固止曰。
不可。
此老吾浙人也。
吾素知其为人。
年且逮耄。
性喜恬退。
必不能奉命。
且留此一老。
为林下标职。
讵不美乎。
若迫之。
彼必蹈汾阳昭公之辙。
主议者。
令私探之。
师早称病掩关矣。
师自壮至老。
功课纤发不移。
日理僧事。
夜则跏趺。
俨然达旦。
侍僧间请息。
师曰。
汝正闹在。
老僧息之久矣。
洪武辛酉正月二十九日
集众说偈。
奄然化去。
偈曰。
七十九年。
一味杜田。
悬崖攃手。
杲日当天。
其继邓尉法席者。
宝藏持公也。
持之下。
复出慧旵
危素元末明初 1303 — 1372
字太朴金溪人
翰林学士承旨
洪武初,召至,授翰林侍讲学士,坐失朝罢。
寻复故官,兼弘文馆学士,谪佃和州
有《学士集》五十卷。
(《诗谈》:金溪危素,入国朝老矣,盖元季之虎也。
田按:宋潜溪作《太朴墓志》称有文集五十卷、奏议二卷、《宋史稿》五十卷、《元史稿》若干卷。
又谓至正初太朴移书执政,请修宋、辽、金三史,乘传行宋两都,访摭阙遗,书成,其力居多。
然则《宋史稿》固尝采用于史馆矣。
太朴入明,其人不为世所重,故其集散佚。
嘉靖中归太仆酷好其文,尝有《奉托俞宜黄访求危太朴集并属蒋萧二同年及长城博士》诗云:「昔年宋学士,尝称太朴文。
独立撑颓宇,清响薄高云。
余少略见之,讽诵每忻忻。
淡然玄酒味,曾不涉世氛。
如欲复大雅,斯人真可群。
苟非知音赏,公安肯云。
嗟乎轻薄子,狂犬方狺狺。
惜哉简帙亡,家簏少所蕴。
徒为尝一脔,盈鼎未有分。
四贤宦游地,博达多前闻。
为我一咨访,庶以慰拳勤。
」迄今所传《说学斋》百三十七篇之文,即太仆传抄本也。
云林诗集》二卷刻于元时,明初采诗者以太朴所作,元时传诵已多,故转从略。
观除泰《明风雅凡例》云「元诗人入国朝,年齿最高者若危太朴,其诗刻元集已多,但录一二」可證也。
太朴之文,明初当无抗手,其诗亦可并立于作者之林,采录虽多,犹憾未窥其备云。)
胡翰元末明初 1307 — 1381
字仲子一字仲申金华人
明初以荐衢州教授
洪武二年,召与修《元史》,赐金帛遣归。
有《胡仲子文集》、《长山先生诗集》。
田按:洪武元年大将军徐达取元都,获其十三朝《实录》以归。
二年二月,召修《元史》,命前起居注宋濂漳州通判王祎总裁官
徵山林遗逸之土,祁门汪克宽德辅馀姚宋禧无逸天台陶凯中立临海陈基敬初新淦曾鲁得之休宁赵访子常、宁波张文海淳安徐尊生大年新喻赵埙伯友傅恕如心长洲谢徽元逸傅著则明高启季迪及黄篪、王绮纂修官仲申与焉。
开局天界寺八月史成。
诸人各授官,赐金帛遣归。
无逸《寄潜溪诗》所谓「当时十八士,去留各有缘」也。
庚申君一朝,史官职废,无实录可徵,召礼部遣使行天下,其涉于史事者,令郡国上之。
三年二月重开史局,廉、仍为总裁官
纂修者,临海朱右伯贤崇德贝琼廷琚义乌朱廉伯清嘉定王彝常宗浦江张丁孟兼河南高逊志士敏当涂李汶宗茂江阴张宣藻仲、吴张简仲简、仕寅彦正耒阳李懋中卿、殴弼俞寅,复兴焉。
七月书成,授官赐归如前。
余录前后两局诸公诗,惟子常、德辅敬初无逸仲简顾侠君已采入元诗选,不列此集,与《诗综》体例差别。
采诗时,元诗选本尚无大集,元遗老诗不妨兼收。
此集义取断代,如舒道原、谢龟巢、华黄杨沈茶山刘仲修贡南湖张光弼吴主一、沈花溪诸人概不入选。
仲申文与潜溪华川鼎峙金华,诗学有端系,为吴立夫人室弟子。
立夫胡仲申至诗云:「新文十馀篇,笔墨擅百炼。
口传发秦壁,凿晋竁。
考论无差爽,风雅有正变。
世儒弄俗学,雅曲极荧炫。
群羊虽冒虎,草悦豺则战。
谁其制横溃,或者瘳瞑眩。
牛毛独不多,麟角时一现。
」奖许甚至。
余读《渊颖集》,淩厉震宕;仲申诗乃纯占苍浑。
师弟子之渊源,岂必在面貌之似哉!
华幼武元末明初 1307 — 137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07—1375 【介绍】: 元明间无锡人字彦清号栖碧,以诗名于吴中
元末隐居不仕。
有《黄杨集》。
茅成元末明初 ? — 136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67 【介绍】: 元明间定远人
常遇春部,克太平,以功授万户。
累迁指挥副使
徐达苏州张士诚,战死。
僧善学元末明初 1307 — 1370
人物简介
善学(1307—1370),元末明初江苏吴县龟山光福寺僧,字古庭俗姓马吴郡(今江苏苏州市)人。
十七岁出家,受《华严经》于林屋清公,精研贤首疏钞。
问精深,融贯诸家,是极负盛名的元明两代华严宗高僧
洪武初,因本寺输赋违期而流徙江西赣州,行至安徽池阳马当山时病逝。
归葬光福寺大学士宋濂为之作塔铭。
御选元诗姓名爵里
自号古庭,生吴郡马氏。
初出家大觉寺,主昆山荐福,后居光福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善学字古庭姓马氏吴人也。
自幼离俗,往大觉院,初习《华严经》,能知大义。
亭亭物表,如青莲出水,不染泥滓。
元至治癸亥,年十七,始受度为大僧,投华严诸师而穷其说,久之未有所入。
时宝觉讲经曹溪,亟往从之,慧解浚发,领悟敏捷,闻响心通,势如析,迎刃而解。
宝觉誉之不置,自是名称勃然兴起,老师宿德,推为时望。
别传教在报恩,聘之出典宾客
久之,浒溪之光福偶乏首忏者,古田滋司之。
又久之,无言宣继席报恩,复延之上座,分筵说经,声采一时,震动江南
行宣政院请开法昆山荐福寺,宣欲摄受为弟子,芺曰:“吾得法于宝觉,忍背之乎?
”赋曹溪水四章,以见志。
越二年即弃去,还东林隐居,专修白业,谓同志曰:“吾始习晋水源华严忏法,行之已久,及观天竺慈云式净土忏仪明白简要,五晦诸文皆出《华严》,吾欲籍是以祈生安养耳。
”掌教者崇其道誉,不容自逸,强主阳山大慈,先声所被,天人具钦,杖锡初临,山川改色。
明室龙兴,庶政改革,浒溪人士,恋慕尤笃。
爰具疏币,杂以香华,请居之,亦欲大弘贤首之教,续佛慧命
虽当俭岁,节省衣资,以供众饭。
会天复旱,院有观世音像,素著灵异,郡守率僚属迎致府廨,乞作法禜之,甘霖立沛,大雨三日,田野俱渥,岁复大稔,士民知精诚所致,施舍接踵。
方思有所建置,昭垂来兹,而院僧以官赋违期,当徙虔州,有司知专任讲席,不亲财䞋,欲为辩释,乃自承曰:“吾为主僧,法当坐主者,敢累他人乎!
”遂请行。
或哂其迂,谢曰:“宿业已定,不可逭也。
”行抵池阳马当山,示疾而化,时洪武庚戌四月二十日也,年六十有四。
形貌尪瘠,退然若不胜衣,戒检精严,护持三业,唯恐有所染污。
独居屋漏,法衣不离体,三藏诸文未尝释手,虽盎无斗储,处之裕如,恭谨自牧。
竖子请见,亦无惰容,勤于诱掖。
有不领解者,多方比喻,反覆数四,俟其开悟始罢。
初传华严于宝觉,简时,凡清凉《大疏钞》及《圆觉》、《楞严》、《起信》诸部,虽妙义深微,皆能融会。
遐迩子,敛䘳溯瞻,冀获听睹为快。
因造《十玄门赋》以示圆宗大旨,丛林传诵,谓能发越贤首诸祖之意。
或有好为立异,以应观法界性为十界差别事,惟心造为真如之理者,闻之叹曰:“真如生灭,倒置错乱一至于此,是可为大息也。
”其于匡卫宗乘,唯恐稊稗之混黍苗,固若甚严。
然其植心平易,不肯沈溺专家,以殊户异轨为高,理之所在,辄幡然从之。
每升堂示众曰:“吾宗法界还源,非徒事空言,能于禅定而获證入者,乃为有得耳。
”既而又曰:“吾蚤通《法华》,虽累入法华三昧,然长水璿问道于琅邪觉,又从灵光敏传贤首教,灵光,天台人也。
古人为法乃尔,吾徒可拘守一隅乎!
子美其至公无我,一扫近代互相矛盾之陋,故见诸著述,不落偏卑。
”又尝与同原澄以一乘同别之义,更质叠难,为《法华问答》若干篇。
复因主修法华期忏,撰《法华随品赞》三十篇,《辩正教门关键录》若干卷,及诗文并行于世。
弟子处仁法慧,请于九皋声、启宗佑为造行业记,而乞宋文宪公濂铭其塔,其词曰:“贤守之,《杂华》为尊,建立六相,条分十门,固自以为琐琐而不可易。
至若天台性善、性恶、三观、三德之旨,一念三千之文,又曷尝不引之而示人。
况脩门之注释,乃止观熏习次第,亦不外之而立言。
念古昔之诸祖,皆契经之由循,初何心于矛盾,唯欲鉴于群昏。
或谓无断伏分齐,而失修證之道,乃后嗣之纷纭。
卓哉师,所见绝伦,剪剔其末枝,融通其本根。
谈诸法之相即,含性具之缘因。
庶几森万象于寸心,合千江于一源。
观会通于大府,辟局隘之专门。
奈之何,道未克施而遘于邅迍,安养之生固知以无憾,但子之亡师,譬犹渡江河而失筏,遵广陆而折辕。
企瞻弗及,郁悒难伸。
评群行以成章,命勒之于贞珉。”
杨国兴明初 ? — 136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67 【介绍】: 明开国时定远人
朱元璋部将,以右翼元帅宜兴
朱元璋吴元年,从攻张士诚平江,战死阊门
僧至仁元末 1309 — 1382
至仁字行中别号熙怡叟鄱阳人
得法于径山元叟端和尚,驻锡苏州万寿寺
博综经传,贡尚书泰甫黄侍讲晋卿皆服其说,虞文靖公称其文醇正雄简有史笔,宗门之子长也。
其诗句如:「松间石榻春云护,花底山尊夜月开。
」「沙渚草香流水活,海天云净碧峰遥。
」「醉题梧叶秋阴合,坐对槐花暮雨来。
」又《咏海棠再花》云:「月里精神今更好,雨中颜色向来新。
」俱稳秀有法。
判官皇甫琮编次其诗文曰《澹居稿》,江左外史雪庐新公为之序。
僧宗衍元末明初 1309 — 135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09—1351 【介绍】: 僧。
平江路人字道原
工诗,善书法。
顺帝至正初石湖楞伽寺,一时名士多与游。
后主嘉兴德藏寺
诗清丽幽茂。
有《碧山堂集》。
宗衍字道原中吴人
善书法,遍读内外书,而独长于诗。
至正初,住石湖楞伽寺佳山水处,一时名士多与游,为危翰林太朴先辈觉隐诚公所推许。
尝以僧省堂选主嘉禾德藏寺,才辩闻望,倾于一时。
年四十三而殁,孙西白金嗣其法。
道原为诗,博采汉魏以降,而以少陵为宗。
取喻托兴,得风人之旨,所著曰《碧山堂集》。
太朴道原相知而未尝相见,及洪武革命,太朴江南,而道原之殁久矣。
特为之序其首云。
宗衍字道原吴郡人
元末居石湖宝积院,洪武初住持海盐当湖镇德藏寺,吴下诸名士,咸赋诗送之。
有《碧山集》,危太仆为序,诗家称其清丽幽茂,取喻托兴,得风人之旨。
选本误收“野鸡毛羽好”一首,乃温州陈氏女作,今削去。
僧智及元末明初 1311 — 137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11—1378 【介绍】: 僧。
苏州府吴县人俗姓顾字以中号广慧
出家于海云院,主持净慈、径山等寺。
洪武初诏硕僧集天界寺智及居首,以病不及召对,赐还海云寺,卒。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以中吴县顾氏子。
幼入海云院,历主两浙大刹。
洪武初,诏高僧十人,集大天界寺
智及居首。
寻赐还山。
智及
字以中
苏之吴县顾氏子。
入海云院祝发。
受具戒。
闻贤首家讲法界观
往听之。
未及终章。
莞尔笑曰。
一真法界
圆同太虚。
但涉言辞。
即成剩法。
遂走建业
广智于龙翔。
微露文彩。
广智赏异之。
尤为闽国王清献公所敬。
有同袍屿上人者。
诃之曰。
子才俊爽若此。
不思荷负大法。
甘作诗骚奴仆乎。
无尽灯偈所谓。
黄叶飘飘者。
不知作何见解。
师舌禁不能答。
即归海云。
胸中如碍巨石。
踰月。
忽见秋叶吹坠于庭。
豁然有省。
喜不自胜。
乃走径山
元叟
叟勘辩之。
师应对无滞。
遂命执侍。
主藏室。
至正壬午
行院举师。
出世昌国隆教。
普慈
未几。
行省达识公
延主净慈。
兵燹之馀。
艰窘危厉。
人所不能堪。
师运量有方。
轨范峻整。
绰有承平遗风。
迁主双径。
皇明龙兴
诏。
有道硕僧集天界。
师居首焉。
以病不及召对。
赐还穹窿山
即海云也。
戊午八月
忽示微疾。
至九月四日
书偈而逝。
其徒。
以遗骨藏山之阴。
分爪发归径山
于无等才公塔左瘗焉。
阅世六十八。
腊五十一。
师长深山立。
昂然如孤松在壑。
威令严肃。
其下无敢方命。
故所至百废具兴。
然处事达变。
接引后进。
又如春风时雨之物。
使人不自知。
帝师
以为贤。
锡师六字师号。
曰明辩正广慧云。
愚庵禅师者。
名智及
吴人也。
年十七为僧。
亦得法于元叟端
住后四迁名刹。
帝师锡号明辩正广慧禅师
及公长身山立昂然。
如孤松在壑。
法令严肃。
其下无敢方命。
所至百废俱兴。
然能俯顺时宜。
又如春风时雨之物。
使人不知。
以其提唱语句达九重。
大元叟家声。
复喜纳言
见三尺童。
理长则就之。
虽工剩艺。
自视若不逮。
至于料除积弊。
不出词色。
力绝其原。
学士宋濂誉曰。
帝师以徽号。
愚庵及公
不虚也。
暮年不得已。
再赴明高帝诏抵京。
抵京未几。
楚石迁化。
由此得辞还穹窿山
时年六十八。
亦书偈趋寂焉。
火浴有香气袭人。
如沉水香。
所用数珠循环不坏。
其遗骨绀泽。
类青琉璃。
设利罗积有光。
复有梦堂噩禅师
齐名。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八
释智及字以中别号西麓,自题所居曰“愚庵”,姓顾氏吴人也。
广智于龙翔,微露文彩,广智大惊。
有聚上人者呵之曰:“子才俊爽,若此不思负荷大法,甘作诗骚奴仆乎?
无尽镫偈所谓‘黄叶飘飘’者何谓也?
智及噤不能答,即归海云,胸中如碍巨石,目不交睫者,踰月,忽见秋叶吹坠于庭,豁然有省。
虽喜不自胜,不取證明眼,恐涉偏执,乃走见径山,山勘之,智及应机不滞,遂命执侍。
久之,乃掌藏室。
元至正壬午,行院钦其道誉,推主昌国隆教,转普慈
未几,行省左丞达识公延主净慈,复请迁径山
一日,达识帖睦尔翩然来游,直趋方丈便问:“净名丈室,容三万二千狮子座,净慈丈室容多少?
智及云:“一尘不立。
”丞相云:“与么觌体相违。
智及揭帘:“请丞相鉴。
”乃笑谢曰:“作家宗师,不劳再勘。
明洪武癸丑,诏有道硕僧十馀人集天界寺,袖然居首,以病不能一对,赐还穹窿山,即海云所在也。
戊午八月,忽示疾。
至九月四日,索笔书偈而逝,茶毗火燄化成五色,有气袭人如沈香,遗骨绀泽类青琉璃色,设利罗交辍于其上。
其徒奉以藏海云山阴,又分爪发归径山瘗焉。
张宣元末明初 ? — 1373
字藻仲,初名〈王宣〉,江阴人
洪武三年以考《》徵,与修《元史》,授翰林编修
以事谪濠,道卒。
有《青阳集》。
许学夷《澄江诗选》:张藻仲古诗语多警绝,律则始振唐音,使天假之年,未有涯矣。
田按,藻仲少有才名,尤善草书。
高季迪有《草书歌赠藻仲》云:「昔闻汝祖东吴精,醉传草圣醒而惊。
汝今能饮不满杓,逸气欲与相峥嵘。
高堂把笔若把槊,长绡一拂悲风生。
会垂大泽雷雨过,响破巨峡波涛倾。
飏飏游丝罥晴昼,落落高斗回寒更。
饮猿连臂深涧绝,饥鹘捩翅荒烟横。
自言静里观万物,故能变化穷其情。
」其为当时推重如此。
诗亦俊爽有气格。)
赵原明初 ? — 137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73 【介绍】: 苏州府吴县人,一作山东人,居姑苏字善长号丹林
工画山水,师法董源
洪武中被征至,画往贤以功名著者像。
以应对忤旨,被杀。
魏观元末明初 ? — 137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74 【介绍】: 元明间湖广蒲圻人字杞山
元末隐居蒲山。
朱元璋武昌,聘授平江学正,累迁两淮都转运使,入为起居注,受命侍太子读书,授诸王经
国子祭酒
以老乞归。
五年,以荐出知苏州府,尽改前守苛政。
旋以改张士诚废宫(即元府治旧址)为府治,触太祖怒,与名士高启同时被杀。
有《蒲山牧唱》、《蒲山集》。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杞山初名已孙蒲圻人
洪武初,徵授平江州学正,历两浙都转运使,入为起居注,进太常卿翰林侍读学士,迁国子祭酒
乞归,复召还,出知苏州府,坐法死。
有蒲山牧唱。
初名已孙字杞山蒲圻人
太祖武昌,聘授平江学正,迁国子助教,再迁浙江佥事两淮都转运使,入为起居注
洪武初,进太常卿,改侍读学士,迁祭酒
坐考礼,谪龙南知县,未至召为礼部主事
出为苏州知府,擢四川参政,复知苏州府事,坐法死。
有《蒲山牧唱》四卷。
田按:《列朝诗集》称:「𣏌山为起居注,进太常卿翰林侍读学士,侍皇太子诸王授经,迁国子祭酒,年六十有六矣。
以衰耄乞归,赐参政俸,优赡于家。
既行,复召还,与詹同宋濂赐宴奉天门,命各赋诗以记其事。
」考𣏌山授经,在洪武元年,时官起居注
至二年秋,命偕文原吉詹同等十人,分行十道,访求遗才,所举得人,始转太常卿,及考订祀典称旨,改侍读学士
再迁祭酒,当在三年中矣。
其赐宴奉天门也,𣏌山本集诗标题云:「二年十一月,和暖如,上游观上苑,召侍臣危素宋濂詹同吴琳及观等,赐宴奉天门东紫阁,命观等各赋一诗,以纪今日之乐。
宋景濂《应制冬日诗序》云:「洪武二年冬十一月,上御外朝,召翰林学士侍讲学士侍读学士起居注臣观等列坐左右,大官进馔。
赐黄封酒。
上亲禦翰墨赋诗,命各以诗进。
」据此则赐宴赋诗时。
𣏌山仅官起居注,安得序次于官太常侍读祭酒后耶?
何乔远名山藏》云:「𣏌山坐考祀孔子礼,谪知县,召还为礼部主事
赐燕奉天门,上曰:『前日逐卿去,今日与卿饮,何乐如之!
』」此或谪龙南召归时,别有赐宴事,而诸家纪载,牵合为一,躇驳如此,馀详考而正之。
𣏌山五古质悫有味,近体亦多佳联,如「青虫悬丝不到地,黄鸟蹴花时近人」,「一苇载云归晚溆,百花吹雨入春流」,「竹树睛烟浮楚甸,柳花春雨隔樊城」,「窗前峭壁悬青雨,屋上流泉绕白云」,「松扉近挹桥边翠,花岛平分水上云」,「鸟度春阴归汉甸,江含云影护襄城」,皆可诵也。
𣏌山治迹擅绝一时,徒以修守邸、浚城河,御史张度诬以基兴灭国,泾开锦帆,遂遭惨戮。
高季迪王常宗亦牵连以死。
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