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明朝
释大同元末明初 1289 — 1370
释大同字一云
别峰其别号也。
上虞王氏子。
父友樵母陈氏。
妊师十月父昼坐堂上。
忽见庞眉异僧振锡而入。
父起揖曰。
和尚何来。
昆崙山
竟排闼趋内急追。
闻房中儿啼声。
父笑曰。
吾儿得非再来者乎。
师幼俊爽读书辄会玄奥。
初习辞章翩翩大有可观。
于是父以缵承家学属之。
母独叹曰。
子般若种也。
讵俾缠溺尘劳乎。
遂命入会稽崇胜寺薙发。
闻春谷法师讲清凉宗旨郡之景德。
往依之尽得其传。
又谒古怀肇公精四法界观。
因春移主宝林。
乃谓师曰。
子之学精且博矣。
恐滞心于粗执。
但益多闻缚于知见。
诚非见性之本。
宜潜修而涤之。
庶为吾宗之幸。
于是命出钱塘晦机熙禅师
见其挥麈之间师之夙习见闻一时荡绝。
惟存孤明耿耿自照。
如是者阅六寒暑。
晦机深嘉其志。
又闻天目中峰法道之盛往参。
便有终焉之意。
中峰一日召而勉曰。
贤首一宗日远而日微矣。
子之器量足以张之。
毋久滞此。
特书偈赞清凉像付以遣之。
师大喜曰。
吾今始知万法本乎一心。
不识孰为禅又孰为教也。
还宝林复侍春且告中峰之意。
随命分座讲杂华经。
时宋故官徐天祐王易简相与崇奖声光焕著。
郡守范公某怜春腊高。
欲风之让席。
乃设伊蒲亲与师言。
师毅然动容曰。
其所贵乎道者在师弟之分耳。
分明可以垂训后学。
苟乘其耄而攘其位。
岂人之所为哉。
明公固爱我。
使我陷于名义。
实伤之也。
范不觉避席谢曰。
吾师诚非常人。
岂吾所能知也。
元延祐初出主萧山净土寺
次迁景德
至元被命住嘉禾东塔
随改宝林。
然宝林本清凉国师肄业之地。
人咸荣师。
师亦高卧不赴。
于是郡邑交疏延请再至。
始投袂而起。
乃仿终南草堂故事。
辟幽舍招徕俊乂
故天下学者莫不担簦蹑[尸@憍]集其轮下。
至正初赐佛心慈济妙辩之号并金襕僧伽衣。
元臣忠介泰不华守越苦旱。
力请师祷。
师爇臂香于玄度塔下雨即大澍
元季天下大乱寺灾。
师奋然谋复新之。
至我太祖高皇帝御极设无遮大会于钟山
召师入见武楼。
师时年八十免拜跪。
次日赐宴禁中。
事竣赐内库白金数镒并珍物荣其归。
师生神宇超迈伏犀贯顶
身修伟玉立而美谈吐。
如坐王公贵人有排难教门者。
则法轮滚滚。
理或不直。
虽斧锧在前亦不少挫其气。
有以危法加之弗少顾。
惟诵华严经为常课。
而已不移日其人自毙。
师每扶植他宗毫无猜忌。
如断江恩少林之学者乃荐之主天衣。
天岸济台教之徒也。
挽之住圆通
师游闽。
时古林茂主福建保宁
而驭下过严。
僧无赖者将愬之于公府。
师偶遇旅邸。
乃设丰食从容饷之谓曰。
吾固不识古林。
闻其为禅林名德。
若辈将不利之。
君子以若辈为何如人。
不若且止。
否则恐自罹大咎。
事遂寝。
师性至孝恨蚤丧父。
每至忌日必流涕不已。
养母纯至。
非惟顺色凉温而已。
必使心餐道味。
及亡蒸尝无阙。
且求名儒撰行实树石于墓侧。
师持律甚严一钵外无长物
惟有书史五千馀卷。
洪武二年十二月内示微疾。
次年季春十日登座说法。
辞众归方丈端坐而化。
世寿八十二。
僧腊六十有五。
阇维徵异甚多。
建塔于竹山
所著有天柱稿宝林类编各若干卷。
嗣法弟子妙心之大衍皋亭之善现高丽之若景德之仁静姜山之明善延寿之师顗南塔之国琛福城之大慧景福之性澄妙相之道你法云之道悦净土之梵翱宝林之日益等。
大同
一云其字。
号别峰。
上虞王氏子。
世推簪缨之族。
父有樵。
母陈氏。
妊师已十月
父见庞眉僧。
振锡而行。
问僧来自何所。
曰。
昆崙山也。
竟排闼而入。
父急追之。
寂然无有也。
暨出。
闻房中儿啼声。
笑曰。
儿岂向来浮屠也。
幼极俊爽。
览诸载籍。
辄会其玄奥。
父授以辞章之诀。
握笔翩翩。
辄有可观。
遂以缵承家学属之。
母独叹曰。
是子。
般若种也。
可俾其缠绕尘劳乎。
命舍家入会稽崇胜寺
从僧贵游。
已而剃落。
受菩萨戒。
会春谷讲经景德师
复往依之。
获受五教仪玄谈二书。
又谒怀古肇师。
受四种法界观
怀古春谷。
南山大弟子。
深于华严之学者也。
师天分既高。
又加精进之功。
清凉一家疏章。
悉摄其会通。
而领其枢要。
义趣消融。
智光发现。
识者心服之。
春谷升主宝林华严教院。
召师谓曰。
子学精且博矣。
恐滞于心胸。
以成粗执。
从事思惟。
修以刬涤之乎。
师即出钱塘
佛智熙禅师
于慧日峰下。
旧所记忆者。
一切弃绝。
唯存孤明。
耿耿自炤。
如是者。
阅六暑寒。
佛智嘉其有成。
欲縻以上职。
不听而去。
俄上天目山
普应本禅师
普应见已。
期之如佛智
师将久留。
普应曰。
贤首之宗。
日远而日微矣。
子之器量。
足以张大之。
毋久淹乎此也。
为赞清凉像而遣之。
师喜曰。
吾今始知万法皆一心。
不识孰为禅那。
而孰为教乘。
内外自此空矣。
亟还宝林见春谷。
且告之故。
春谷曰。
可矣。
乃命之司宾
寻升上座
当时相从者。
皆宏伟之龙象。
师为分讲杂华玄门。
会要统宗
必极其所言。
宋故官徐天祐王易简
闻之。
相与崇奖莫置。
声光焕著。
五尺童子。
皆能知其名。
郡守范侯某。
怜春谷僧腊已高。
风之使让其席。
师毅然不答。
侯设伊蒲供。
延师亲与之语。
曰。
有是哉。
所贵乎道者
在明师弟子之分。
垂训后人。
苟乘其耄。
而攘其位。
岂人之所为乎。
明公纵爱我厚。
名义不可犯也。
侯不觉离席。
把师臂曰。
别峰诚非常人也。
元延祐初
始用荐者。
出世萧山净土寺
师自念。
圭峰以来。
累叶相承。
其间或绝或续。
执法者之贤否。
遂发弘誓。
力持大法。
晨讲夕演。
虽至于劳勚。
弗敢少懈。
天历初
朝廷新设广教都总管府。
遴选名山主僧。
一归至公。
升师住景德
重纪至元中
行宣政院
迁主嘉禾东塔
师不赴。
宰臣领院事
乃改宝林。
宝林清凉肄业之地。
人咸为师荣。
师固守谦退。
迟回不上。
州牧
邑尹。
山林友社。
交疏延请。
亦不允。
至第二疏。
始投袂而起。
仿终南山草堂故事。
建高斋。
辟幽舍。
招徕俊乂
浙水东西。
莫不担簦蹑屩。
争集轮下。
师竭忱开授。
景德为尤勤。
法席之盛。
不减东山
时至正初
顺帝
御宣文阁。
近臣。
有以师之道行闻者。
帝嘉之。
特赐金襕伽黎衣。
帝师大宝法王
亦俾以六字师号。
隐然作镇江南
宗门恒倚之为重。
元忠介公泰不华守越。
病旱无以禳。
佥谓。
非师不可。
师为爇香臂上。
以请雨。
即澍。
师莅事一纪馀。
以疾固辞。
坚卧崇福庵中。
而时事日棘。
师因退处瞻博迦室。
年垂乃八十矣。
皇明御极。
四海更化。
设无遮大会于钟山
名浮屠咸应诏集阙下。
入见于武楼。
独免师拜跽之礼。
善世院护视之。
次日复召。
赐食禁中。
及还复有白金之赐。
洪武二年冬十二月
得疾久不瘳。
口占辞众语。
端坐而蜕。
三年春三月十日也。
世寿八十一。
僧腊六十五。
越七日
遵治命就城南竹山
准法阇维。
收馀烬瘗焉。
其嗣法分布列刹者。
则妙心大衍。
臬亭善现。
高丽
景德仁静。
姜山明善。
延寿师顗。
南塔国琛。
福城大慧
景福性澄
妙相道称。
法云道悦
小宝□日益。
净土梵翱也。
师神宇超迈。
伏犀插脑。
长身而玉立。
美谈吐。
遇王公贵人轻重教门者。
发论兖兖弗休。
其挺己卫道
理或不直。
虽斧锧在前。
不少挫其气。
中岁稍涉魔事。
至中之以危法。
师不顾。
下帷却扫。
日味华严。
其人一旦自毙。
然其游心文。
翰宾接贤。
公卿燕飨赆遗。
唯恐不尽其意。
永康胡公长孺
吴兴赵文敏公孟頫
巴西邓文肃公文原
长沙欧阳文公玄乌。
黄文献公溍武。
威余忠宜公阙。
咸乐与师交。
函诗往来。
无虚岁。
晚岁与安阳韩庄节公性。
李著作孝光
唱酬于水光山色间。
尤极其情趣。
扶植他宗。
无尘毛猜忌。
闻其贤也。
敛衽不暇。
断江恩师少林学也。
荐之主天衣。
天岸济师台衡教也。
挽之尸圆通。
至于甄别人品。
摩厉后进。
三宗屡得其人。
古林茂师之主保宁
驭下过严。
僧无赖者数人。
将愬之于公府。
师偶遇于旅邸。
设丰食食之。
从容谓曰。
吾虽不识古林。
闻其为禅林名德。
子等将不利之。
君子以为何如人。
不如且已。
否则恐罹大咎也。
众沉吟良久。
稽首列拜而去。
事遂寝。
师性至孝。
自恨蚤丧父。
养母纯至。
及亡。
春秋祭礼无阙。
且请名臣书父母群行。
树碑于墓。
生平无躁进意。
高丽沈王
参军洪瀹。
施大藏经于二浙。
瀹自负通内外典。
不复下人。
入越见师。
茫然如有失。
力言于王。
邀公游燕都
将振拔之。
过吴。
辞以疾而还。
持律甚严。
不敢违越。
抚世酬物。
终始如一。
不以久近为碍。
而散其诚。
逮革代之后。
囊无一钱。
唯存书史五千卷。
尽散其徒之能文者。
著述颇多。
未脱稿。
辄为人持去。
其外集曰天柱稿。
录师自制诗文。
曰宝林编。
额聚古今人。
为寺所作者也。
呜呼。
贤首之宗。
不振久矣。
凛乎若九鼎一丝之悬。
师独能撑支震耀。
使孤宗。
植立于十馀传之后。
凡五十年。
非贤者。
其能致是乎。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大同字一云,亦字别峰,上虞王氏子。
父友樵,母陈氏,妊十月,父昼坐堂上,忽见庞眉异僧振锡而入,父起揖曰:“和尚何来?
”曰:“昆崙山
”竟排闼趋内急追,闻房中儿啼声,父笑曰:“吾儿,得非再来者乎?
幼俊爽,读书辄会玄奥,初习辞章,翩翩大有可观。
于是,父以缵承家学属之。
母独叹曰:“是子般若种也,讵俾缠溺尘劳乎!
”遂命入会稽崇胜寺薙发。
闻春谷讲清凉宗旨于景德寺,往依之,尽得其传。
又谒古怀肇,精四法界观。
会春谷移主宝林,乃谓曰:“子之学精且博矣,恐滞心于粗执,但益多闻,缚于知见,诚非见性之本,宜潜修而涤之,庶为吾宗之幸。
”于是命出钱塘,见晦机熙禅师,见其挥尘之间,同之夙习见闻一时荡绝,惟存孤明,耿耿自照,如是者阅六寒暑,晦机深嘉其志。
又闻天目中峰法道之盛,往参便有终焉之意。
中峰一日召而勉曰:“贤首一宗日远而日微矣,子之器量足以张之,毋久滞此。
”特书偈赞清凉像,付以遣之。
大喜曰:“吾今始知万法本乎一心,不识孰为禅,又孰为教也。
”还宝林,复侍春谷,且告中峰之意,谷随命分座,讲《杂华经》。
时宋故官徐天祐王易简相与崇奖,声光焕著。
郡守范公怜春谷腊高,欲风之让席,乃设伊蒲,亲与同言,毅然动容曰:“其所贵乎道者,在师弟之分耳,分明可以垂训后学,苟乘其耄而攘其位,岂人之所为哉!
明公固爱我,使我陷于名,义实伤之也。
”范不觉避席,谢曰:“吾师诚非常人,岂吾所能知耶。
元延祐初,出主萧山净土寺,次迁景德
至元,被命住嘉禾东塔,寻改宝林,然宝林本清凉国师肄业之地,人咸荣之,殊高卧不赴,于是郡邑交疏,延请再至,始投袂而起,乃仿终南草堂故事,辟幽舍招徕俊人,故天下学者莫不担簦蹑屩,集其轮下。
至正初,赐“佛心慈济妙辩”之号,并金襕僧伽衣。
元忠介泰不华守越苦旱,力请祷。
爇臂香于玄度塔下,雨即大澍
元季天下大乱,寺灾,奋然谋复新之。
大明龙兴太祖御极,设无遮大会于钟山,召入见武楼,时年八十,次日赐宴禁中,事竣,赐内库白金数镒并珍物荣其归。
神宇超迈,状甚修伟,玉立亭亭,而美谈吐。
如坐王公贵人有排难教门者,则法轮滚滚,理或不直,虽斧锧在前,亦不少挫其气,有以危法加之,弗少顾,惟诵《华严经》为常课而已,不移日,其人自毙。
每扶植他宗,毫无猜忌,如继江恩,少林之学者,乃荐之主天衣。
天岸济,台教之徒也,挽之住圆通
游闽时,古林茂主福建保宁,而驭下过严,僧无赖者将愬之于公府,偶遇旅邸,乃设丰食饷之,从容谓曰:“吾固不识古林,闻其为禅林名德,若辈将不利之,君子以若辈为何如人?
不若且止,否则恐自罹大咎。
”事遂寝。
性至孝,恨蚤丧父,每至忌日,必流涕不已。
养母纯至,非惟顺色凉温,而必使心餐道味。
持律甚严,一钵外无长物,惟有书史五千馀卷。
洪武二年十二月示微疾,明年季春,十日登坐,说法辞众,端坐而化,世寿八十二,僧腊六十有五。
阇维徵异甚多,建塔于竹山
所著有《天柱稿》、《宝林类编》各若干卷。
弟子妙心大衍、皋亭善现、高丽、景德仁静、姜山明善、延寿师顗、南塔国琛、福城大慧、景福性澄、妙相道你、法云道悦、净土梵翱、宝林日益,十三人俱继其法,化亦弘矣。
宋濂元末明初 1310 — 138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10—1381 【介绍】: 元明浙江浦江人字景濂号潜溪
幼敏明强记,从吴莱等名师学。
元顺帝至正中,隐居龙门山号玄真子
朱元璋婺州,与刘基章溢叶琛并征至应天,授江南儒学提举,授太子经书。
主修《元史》,又预修日历等。
国子司业礼部主事,官至学士承旨知制诰
官内庭久,未尝讦人过。
洪武十三年,其长孙宋慎坐胡惟庸党死,帝欲置其死,赖皇后太子力救,乃全家谪茂州卒于夔州
为明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太史公
正德中追谥文宪
有《宋学士文集》。
词学图录
宋濂(1310-1381) 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道士玄真遁叟
浦江(现在浙江义乌)人。
元末顺帝曾召为翰林院编修,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
朱元璋时就任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讲经。
洪武二年(1369)奉命主修《元史》。
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
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辞官还乡。
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全家流放茂州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途中病死于夔州
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明立国,朝廷礼乐制度多为制,朱元璋称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为"太史公"。
有明一代,开私家藏书风气者,首推宋濂
有《宋学士文集》。
字景濂浦江人
元末,以翰林院编修徵,不就。
太祖婺州,召见,还金陵,徵为江南儒学提举,授太子经,改起居注
洪武初,充《元史总裁官,除翰林学士
编修,迁国子司业,谪安远知县
召为礼部主事,迁赞善大夫,擢侍讲学士,进学士承旨,致仕归。
以孙慎得罪,安置茂州,道卒。
正德中追谥文宪
有《潜溪》、《銮坡》、《芝园》、《萝山》、《朝天》诸集七十五卷。
王世贞《艺苑卮言》:高帝尝谓宋濂:「浙东人才,惟卿与王祎耳。
才思之雄,卿不如;学问之博,不如卿。
」又尝与刘诚意论文,诚意谓:「宋濂第一,其次臣不敢多让。
徐泰《诗谈》:宋景濂王子充诗亦纯雅,以文名。
沈士谦《明良录略》:尝奉制咏鹰,令七举足即成,有「自古戒禽荒」之言。
诗薮》:宋承旨不喜作六朝语,而《思春曲十韵》如「南浦沈书传素鲤,东风将恨与新莺」,「物华半老胭脂苑,春雾轻笼翡翠城」,「因弹《别鹤》心如剪,为妒文鸳绣懒成」,「阳台树密朝霞迥,巫峡潮回暮渚平」等句,特精工流丽。
田按,景濂自幼嗜学,家贫无书,每假藏书家,手自笔录。
大寒,砚冰坚,手指不能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不敢逾期约。
又尝入青萝山,不下书屋者屡年。
得郑氏所畜书数万卷,无不尽阅,阅无不尽记。
师事吴渊颖黄文献柳待制,皆元代耆宿。
学既刻苦,授受复有渊源,故所著文章,雄峙一代。
遭时遇主,司制作之柄,为开国文臣之首。
蛮夷朝贡,数问宋先生安否,日本得《潜溪集》,雕板国中。
当其恩遇优浓,醉学士之诗歌,甘露百岁衣之赏赐,论者传为盛事。
暨乎安置茂州,侘傺于荒江野寺,投缳以殁。
方希古祭文云:「公之厌斯世而不居,甘远迹于峨岷,盖将吊重华九疑,唁屈子于江滨。
吁!
可悲也!
」集中小诗,犹是元习;长篇大作,往往规模退之,时亦失之冗遝。
盖兼才为难,自唐以来如韩退之苏长公世不多见,正不必美备难具也。)
魏观元末明初 ? — 1374
初名已孙字杞山蒲圻人
太祖武昌,聘授平江学正,迁国子助教,再迁浙江佥事两淮都转运使,入为起居注
洪武初,进太常卿,改侍读学士,迁祭酒
坐考礼,谪龙南知县,未至召为礼部主事
出为苏州知府,擢四川参政,复知苏州府事,坐法死。
有《蒲山牧唱》四卷。
田按:《列朝诗集》称:「𣏌山为起居注,进太常卿翰林侍读学士,侍皇太子诸王授经,迁国子祭酒,年六十有六矣。
以衰耄乞归,赐参政俸,优赡于家。
既行,复召还,与詹同宋濂赐宴奉天门,命各赋诗以记其事。
」考𣏌山授经,在洪武元年,时官起居注
至二年秋,命偕文原吉詹同等十人,分行十道,访求遗才,所举得人,始转太常卿,及考订祀典称旨,改侍读学士
再迁祭酒,当在三年中矣。
其赐宴奉天门也,𣏌山本集诗标题云:「二年十一月,和暖如,上游观上苑,召侍臣危素宋濂詹同吴琳及观等,赐宴奉天门东紫阁,命观等各赋一诗,以纪今日之乐。
宋景濂《应制冬日诗序》云:「洪武二年冬十一月,上御外朝,召翰林学士侍讲学士侍读学士起居注臣观等列坐左右,大官进馔。
赐黄封酒。
上亲禦翰墨赋诗,命各以诗进。
」据此则赐宴赋诗时。
𣏌山仅官起居注,安得序次于官太常侍读祭酒后耶?
何乔远名山藏》云:「𣏌山坐考祀孔子礼,谪知县,召还为礼部主事
赐燕奉天门,上曰:『前日逐卿去,今日与卿饮,何乐如之!
』」此或谪龙南召归时,别有赐宴事,而诸家纪载,牵合为一,躇驳如此,馀详考而正之。
𣏌山五古质悫有味,近体亦多佳联,如「青虫悬丝不到地,黄鸟蹴花时近人」,「一苇载云归晚溆,百花吹雨入春流」,「竹树睛烟浮楚甸,柳花春雨隔樊城」,「窗前峭壁悬青雨,屋上流泉绕白云」,「松扉近挹桥边翠,花岛平分水上云」,「鸟度春阴归汉甸,江含云影护襄城」,皆可诵也。
𣏌山治迹擅绝一时,徒以修守邸、浚城河,御史张度诬以基兴灭国,泾开锦帆,遂遭惨戮。
高季迪王常宗亦牵连以死。
哀哉!
廖永忠元末明初 1323 — 137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23—1375 【介绍】: 元明间庐州府巢县人
廖永安弟。
元末从兄迎朱元璋巢湖,副永安将水军渡江。
后袭兄职,总领其军。
从攻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定福建,执陈友定
征南将军率师平两广。
又从徐达北征,从汤和四川,皆著显功。
封德庆侯
后以僭用龙凤等事,赐死。
詹勖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四川夔州人字勖之
洪武五年东莞县,驭吏严,待民宽,均力役。
曹震元末明初 ? — 139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93 【介绍】: 元末明初濠州人
元末,从朱元璋起兵,累官指挥使
洪武十二年,随沐英征西番,封景川侯
蓝玉云南
令军民修治自眉州峨眉建昌古驿道
寻复理四川军务
泸州,疏治自泸州通往永宁之河道,凿石削崖,以通漕运。
又辟陆路,架桥立栈,自茂州一道至松潘,一道至贵州以达保宁
运道既通,松潘遂为重镇。
后坐蓝玉党,被杀。
傅友德明初 ? — 139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94 【介绍】: 凤阳府宿州人,徙居砀山
元末从刘福通将李喜喜入
喜喜败,从明玉珍
武昌,从陈友谅
朱元璋江州,率众降。
鄱阳湖之战,力战有功。
武昌,授雄武卫指挥使
安丰,守徐州,皆有功。
徐达北伐,克元都;又从攻山西,败扩廓。
封颍川侯
伐蜀之役,自秦陇取阶、文,破成都论功第一。
复从征沙漠,平云南进封颍国公
偏裨大将,每战必先士卒。
后赐死。
释示应元末明初 1334 — 1392年6月9日
示应
宝昙其别号也。
其先世。
自汴入
宋丞相王文穆公之后。
有居吴兴者。
祖父皆隐德弗耀。
唯信慕出世法。
母朱氏。
奉佛尤谨。
一夕梦僧踵门而娠。
既而有僧自天目来。
断崖禅师谢世。
正梦时也。
自是人皆谓。
师为断崖再世。
在襁褓中。
遇僧辄喜而笑。
解礼佛叠足而坐。
所至缁白景从。
莫不皆以和尚称之。
虽老师宿德致敬。
坦不为让。
人争施金帛。
得之随方立僧伽蓝造佛像。
馀则给施贫乏。
高皇即位
访求山林遗逸。
及有道行之士。
师被徵。
对称旨。
赐膳慰劳。
久之。
令居龙河天界寺
洪武十一年
峨眉乃普贤化之地。
久乏唱导之师。
曰无如者。
召见慰而遣之。
居八年。
人咸被其化。
时诸藩邸王侯士庶。
施者日至。
乃于绝顶光相寺
范铜铸大士像。
构重板屋覆之。
二十四年
分僧清理释教。
上谕僧录司官。
宝昙居蜀。
人服其化。
就委区理。
讫事来朝。
次年六月
复命京师
处置如式。
深得上心。
天颜大悦。
因奏先所居吴门集云妙隐大云三阿练若。
同一根蒂。
今离而为三。
乞合为一。
上是其言。
敕赐南禅集云之额。
十月陛辞而还。
而疾作矣。
六月初九日
瞑目跏趺而逝。
时隆暑。
颜色不变。
芳香袭人。
得寿五十有九。
腊如之。
上闻。
为之伤悼。
寻遣官谕祭。
饭僧三千员。
茶毗。
会者万计。
其徒分遗骨。
姑苏峨眉
各建塔奉之。
信士李正。
因亲侍日久。
凡出处不约而先至。
后事尤尽心焉。
师平生不作表襮之行。
而世共尊之。
不为溢美之言。
而人益信之。
屡营梵刹。
不居其功。
云之若遗焉。
非其了达生死皆如幻梦者。
能若是乎。
徐贲元末明初 1335 — 1393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幼文,其先蜀人
毗陵吴洪武初用荐授给事中监察御史河南左布政使以事卒于狱有北郭集
字幼文,其先蜀人,徙常州,再徙吴。
张士诚辟为属,已谢去,居湖州蜀山。
吴平,谪徒临潦。
洪武初用荐奉使晋冀,还授给事中,改御史,出按广东
刑部主事,迁广西参议,再迁河南左布政使,以事下狱死。
有《郭集》六卷。
(《国雅》:除方伯幼文,词彩遒丽,风韵凄朗,殆如楚客丛兰,湘君芳杜,每多惆怅。
皋亭山作全佳,当似耿湋
余尝爱其《折莲子》绝句云:「柔丝零落芳心苦,未及秋风已断肠。
」读之颇增悲慨。
中有《送曾伯滋赴河将幕》云:「上将初分阃,儒官解习兵。
风旗春猎野,雪帐夜归营。
洮水从岷下,祁山陇平
知公能载笔,草檄报边声。
」中二联并佳。
王稚登吴郡丹青志》:除幼文画山水林石,濯濯可爱。
六砚斋三笔:徐幼文作绘,清润恬雅,所题楷笔,亦秀整端慎,不为遝拖自恣。
今得睹其草书《泰山纪游》三诗,雄紧跌宕,出入、素,无不淋漓快健,乃知古人之不可则也。
诗云:「万仞峰头上帝居,紫宸绛节接清虚。
昆仑尚想周王制,屃赑犹传秦相书。
盘礴三齐横地轴,孤根西北接天枢。
自是仙人真窟宅。
愿得安期一起予。
」其二曰: 「山下更衣路渐难,岩岩高上历欲岏。
天关遥控三千里,烟磴斜悬十八盘
复殿尚留元狩碣,老松仍挂祖龙官。
怪来爽气清人骨,玉峡流云瀑布寒。
」其三曰:「翠削芙蓉倚碧霄,盘空霞磴度飞轺,绝壁金银双阙迥,澄空钟磬万山岧。
天门过雨岚光合,日观标霞海色遥。
穹碑读罢占遗迹,欲共玄晖问泬㵳。
」《画史会要》:《陈仲醇》云:「幼文字学晋王廙,画法董源,曾于项氏见之。
」 《木事诗》:杨孟载《梦绿轩序》曰:「馀与劝文同谪钟离,结屋四楹,幼文居东,馀居西。
诗云:『去年吴城正酣战,却忆危楼望葱茜。
今年放逐到长淮,万绿时于梦中见。
』因题其室曰梦绿。
幼文《纪梦》诗云:『梦里绿阴芳草,画中春水人家。
何处江南风景?
莺啼小雨飞花。
』又《听歌》云:『才得听歌便泪垂,眼前不似旧题时。
青春多半遭离乱,白发能消炎许悲?
』」知其身伤离乱,又遭逢迁谪,故间情之作,亦复凄楚。
田按:季迪幼文投契不浅。
季迪《送徐七往蜀山书舍》诗云:「获君乃瑚琏,顾我犹斗筲。
高怀矫衰薄,雅音变哇咬。
谈诗辨六义,读易穷诸爻。
情亲岂殊意,气合真同胞。
因依像轮辐,畅和谐埙匏。
妓席夜留宴,僧扉昼携敲。
要抄送讴唱,澜翻杂诙调。
」《北郭徐幼文远来兼送南归》云:「东海徐君同里,日共周旋接冠履。
斯人自是真可人,不见心忧见之喜。
」《怀徐七》云:「客行日已远,我思日已积。
东南望归棹,鸟去烟波夕。
忧来不成言,满抱空戚戚。
」《徐记室钟离归后同登东丘亭》云:「同上高亭一赋诗,喜逢君是谪归时。
不然此日登临处,应望天涯有远思。
」可谓情溢言外。
幼文诗才,不及高、杨、张,而蹈矩中规,亦自善用其短。
诗集称北郭,而吕志学《跋幼文惠山图》云:「幼文所制乐府诗文若干卷,签题《悟澹集》。
」此又读幼文诗者所当知也。)
宁正明初 ? — 139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96 【介绍】: 凤阳府寿州人字正卿
幼为韦德成养子,冒韦姓
沉著有胆略。
元末随养父归朱元璋
渡江后,德成战死,领其众,数从征讨。
河州卫任时尝上言以茶布给运,省运输之劳,并辛勤经营。
又修、唐旧渠引河水溉田;开屯田数万顷,兵农饶足。
乃复姓宁。
积功至四川都指挥使
沐英云南
平羌将军,平定、文二州军乱,还京卒。
张炳明 ? — 1399
公字仲明号楝庄,又曰寓庵
生有奇质,性刚,自为诸生时,已能自树立。
进士,出知铅山,为治励心勤力。
时县中有加税田数百亩,岁输至数石,公以为不平,乃身出视田,疏请均诸县中。
方公出,见界上有大树,下蔽二十馀亩,不得耕,公谓田可惜,当伐之。
从吏父老俱谏,谓此树神丛,不可犯。
公怒,择日具鼓吹甲而往,手挥巨斧砍之,血随斧出,三日树始断。
其巅有巨巢,堕三妇人绝而苏,自言为风吹至楼上,与三少年俱,不知身在树巢也,驱之还家。
县俗尚巫,有巫厉人能隐形,吏莫敢捕,公遣伺驰至其家,以县印加背上,众箠之,立死。
公乃尽毁诸淫祠,逐巫,移文道路,使享祀以礼
有节妇子为虎噬,具牒控虎。
公即移檄于神,与约五日系虎至。
及期,有二虎伏门外,公挟弓矢出,遥咒虎曰:谁杀吾民,当受死,无罪者免。
其一虎即敛尾去,一虎仍伏。
公抽矢三发,俱贯虎首,遣人舁虎尸归节妇家,一县称为神君。
诸异政甚多,不可尽录。
秩再满,徵为南京监察御史,益励风裁。
威宁伯王钺挟其武力,与保国公朱永、太监汪直将挑衅北边。
公曰:是为国家害不小。
即抗章论之,复劾守备太监蒋琮鬻放军伍罪。
琮等遂诬公擅作威福,谪通政司经历。
寻以魏国公荐,迁四川按察佥事,进副使
同事马太监信奸人周慧为能治黄白,将进之朝,公惊曰:是唐之柳泌也。
即捕慧论罪,徙之极边。
公自度终不为世容,乃和归去来辞,力请老,定家于鄞之楝庄,舍壁萧然,出入惟徒步,即糠籺时不给,而杜门著书,雍容自得。
都御史王公璟以赈至,奉公百金。
公再辞不得,乃受下户饥民例一分,以答其意。
郡守周公坤过访,见堂设敝床,叹曰:国有颜子,公之谓矣。
丁君,铅山人,至即以父礼事公,晨夕候兴居,为具蔬食。
公谢曰:吾诚不给,奈何以此烦令君。
坚不受。
久之,炊烟屡绝,家人至,不能忍饿。
其夫人乃出一金珥易米。
公问所从来,夫人曰:此令君奉我,无预公事。
公绐取视之,投于河,卒年七十有八。
殓不具,郡守令共经纪其丧。
所著有归田集、楝庄集、寓鸣集、经史训戒一百二十卷。
余尝览古为政,若西门豹投巫童,恢治虎罪,得一异,辄传之史册。
今读张公异政录,至不胜书,斯所谓神明之宰矣。
公生平胸怀如冰雪、不可小污、利害祸福、无待解遣、而自不能滞其中。
喜奖励后辈、常以道义相期。
通政余南湖先生本亲炙侍教有年,及公疾革,余先生尚侍侧,更张目视曰:善自爱。
方今人才肯自励者少。
若能扶持一日,是培国家士气一日也。
其立身报国之诚,至死不倦,岂不诚卓荦大丈夫哉。
即百世而下,得闻斯言,犹当感激强自立者也。
徒传公异政抑末矣。
瞿能明 ? — 140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00 【介绍】: 庐州府合肥人字世贤
瞿通子。
嗣父官。
四川都指挥使蓝玉大渡河击西番,又以副总兵镇压建昌少数族月鲁帖木儿
俱有功。
燕王朱棣兵起,从李景隆北征。
率其子力战,曾进迫北平彰义门。
后战于白沟河,会旋风起,燕军突入驰击,能父子战死,南军由是不振。
福王追谥襄烈
王彝元末明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明间苏州府嘉定人,先世东蜀人字常宗号妫蜼子
少孤贫,读书天台山中,师事王贞文,得兰溪金履祥之传。
洪武初以布衣召修《元史》,荐入翰林
乞归后,常为知府魏观作文,得罪,连坐死。
曾著论力诋杨廉夫,以为文妖。
有《三近斋稿》、《王常宗》。
字宗常蜀人
明初布衣,为史官
字常宗,其先蜀人,徙居嘉定
洪武三年,以布衣召修《元史》,赐金币遣归。
寻荐入翰林,乞养归。
坐魏观事死。
有《三近斋稿》。
王士禛香祖笔记》:《王徵士集》,都少卿元敬编。
元敬称其古文明畅英发,又或以为吴中四杰之一,以常宗张来仪者。
今观其诗,歌行拟李贺温庭筠,堕入恶道,馀体亦不能佳,安能与高、杨相颉颃乎!
田按:杨铁崖擅名元季,王常宗作文妖以诋之,李西涯领风雅于成、弘之间,张孟独谓其芜没先进,斗一韵之艰,争一字之巧以诋之。
厌后钱牧斋西涯修怨,至谓孟独康德涵之诗;王渔洋铁崖复仇,至谓常宗拟温、李堕入恶道。
士僧多口,天道好还,亦可畏哉!
平心而论,常宗诗类铁崖,本自眷属一家,胡乃操戈同室?
都元敬谓常宗文明畅英发,或以此屈铁崖,未可知也。)
密定明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初贵州金筑安抚司人
本系金筑安抚司使。
洪武四年归附。
金筑长官司,隶四川,以定为长官
十四年,升长官司安抚司,定为安抚司使,予世袭。
二十四年改隶贵州
林嘉猷明 ? — 140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02 【介绍】: 浙江宁海人名升,以字行。
方孝孺弟子。
洪武中以儒士校文四川
建文初,入史馆编修,寻迁陕西按察佥事
燕王京师,坐方党被杀。
王伯贞元末明初 1342 — 141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42—1416 【介绍】: 江西泰和人名泰,以字行,号止庵
元末因叔父历仕广西四川,得遍游桂林三峡及川中诸地,复东游京师,足迹半天下。
明洪武十五年明经聘至,廷对第一,授试佥事
分巡广东雷州海康县
召还。
旋因故谪安庆
建文元年复以荐知琼州府,黎民仇杀,守将欲发兵,伯贞止之。
后改知肇庆
居数年,大治。
郑桓明 ? — 1402
居贞名桓,以字行,歙人
洪武中明经,授巩昌通判,迁礼部郎中,出为河南左参政
永乐初,坐方党死。
有《闽南》、《关陇》、《归来》、《桧庭》诸稿。
屠叔方建文朝野汇编:方孝孺之为汉中教授也,居贞以诗送之:「翩翩紫凤雏,羽翮备五彩。
徘徊千仞翔,馀音散江海。
于焉览德辉,济济锵环佩。
天门何嗟峨,群仙久相待。
农沐晞朝阳,夜息饮沆瀣。
何复西飞,去去秦关外。
岐山谅匪遥,啄食良自爱。
终当巢阿阁,庶以鸣昭代。
孝孺亦赠之诗,谓其为参政三年而去,吏民以不能留为憾。
事在洪武二十三年
然其坐累岁月不可考,以方党故也。
田按:居贞林公辅侯城畏友。
侯城《感旧》诗云:「雄文不见林公辅,病眼荒荒何处开?
居贞作「翩翩紫凤雏」赠侯城以自爱为勉。
朱竹云:「林公辅郑居贞侯城弟子而兼朋友者。
」盖不知侯城弟子别有林、郑,非居贞公辅也。
蜀献王《送胡志高汉中兼柬希直》云:「最哉今胡子,愿无愧郑林。
」末注云:「郑公智林良显。
」《明史》亦称侯城门下士以身殉者有宁海郑公智林嘉猷
公智叔贞
诗话》所引送居贞成都》诗,乃送叔贞非送居贞
《孙志斋集》具在,可覆检也。
嘉猷名升,以字行,后改名良显侯城《感旧》诗第五首云:「林郑为文学我家,波澜议论阔无涯。
」第一首既云「雄文不见林公辅」,此复及之,不犯复乎!
又《送郑叔贞成都》云:「两生万里来,讲道慰寂寞。
探奇忘旧悲,妙观有新乐。
宁知事多忤,重使叹离索。
林也前岁归,重来忘曩约。
郑子今复去,南行逾巘。
」林当指嘉猷,盖嘉猷曾以儒士校文四川也。
又云:「金门盛才彦,德星耀井络。
翙翙白凤群,岂复少一鹤!
诧云:「居贞有『翩翩紫凤雏』一篇赠侯城,故答及之。
」盖由误以叔贞居贞,因指嘉猷公辅,「风雏」「凤群」,牵联附会,要非当日情事也。
方法明 ? — 140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03 【介绍】: 安庆府桐城人字伯通
方孝孺主试应天所得士,为四川都司断事
成祖即位诸司百官上表祝贺,独不肯署名,投江自杀。
字伯通桐城人
洪武己卯举人,授四川都事断事
永乐初,蜀藩贺表,抗不署名,逮至望江,投江死。
田按:伯通侯城弟子,所作绝命辞云:「千载波涛里,无惭正学师
」可谓沆瀣一气矣!
释守仁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僧。
浙江富阳人字一初号梦观
发迹于四川延宁寺。
后住持灵隐寺
洪武十五年被征,授僧录司右讲经,升任右普世。
能诗。
有《梦观》。
朱守仁元末明初 ? — 140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04 【介绍】: 元明间徐州人字元夫
元末以保障功官枢密同知,守舒城
朱元璋庐州,归附。
洪武二年征为工部侍郎四年晋尚书
后以馈饷不继,谪苍梧知县
后为四川布政使,锢酷吏,禁无良,官至太仆卿,首请立草场于江北滁州等处,牧放马匹。
马政自此大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