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库 明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末明初大名府人,字景容。仕元,累官至福建行省郎中。元末世乱,弃官,客扬州,迁上海。拒张士诚招。明初,太祖累征之,始出,授侍读学士,历治书侍御史。洪武三年,始设科取士,为京畿主考官。后出知陇州,卒官。
维基
阎仲实(1433年—?),字光甫,号葵庵,陕西凤翔府陇州人,军籍。进士出身。景泰七年(1456年)丙子科陕西乡试第一名。成化五年(1469年)乙丑科会试第四十七名,殿试登进士第二甲第十七名,授吏部主事,累升员外郎、郎中,二十年二月出为河南右参政,后辞职归乡。有《葵庵集》。
维基
熊经,字载道,湖广黄州府麻城县人,军籍。同进士出身。早年出身国子生,湖广乡试第九名。成化十四年(1478年)戊戌科进士。成化十六年(1480年)官无锡县知县,升陇州知州。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41—1512
【介绍】:
明陕西陇州人,字参甫,号恒斋。成化十一年进士。由盐山知县擢御史。弘治间累官右副都御史巡抚湖广,以镇压苗民起事,晋左。正德初,官至兵部尚书。
维基
阎仲宇(1441年—1512年),字参甫,号恒斋,陕西凤翔府陇州(今陕西陇县)人。成化乙未进士,弘治间官至兵部尚书。早年出身州学生,进陕西乡试第三名举人。成化十一年(1475年)乙未科进士。授直隶盐山县知县,成化十五年(1479年)擢监察御史。升山东副使。弘治初年,以按察副使备兵临明。历官太子太保、兵部尚书。
维基
李善(1444年—1525年),字宗元,陕西凤翔府陇州人,民籍。曾上疏弹劾太监梁芳。早年出身州学生,陕西乡试第二十二名。成化十四年(1478年)戊戌科会试第一百九名,殿试登进士第三甲第一百三十九名。授行人司行人,升南京广西道监察御史。弘治初丁忧,服阕,四年(1491年)十月复除浙江道御史,五年巡按辽东,七年正月出为河南按察司佥事,以修河功进秩,丁忧归。十一年七月起复,复除湖广按察司佥事,十三年七月升山东副使,整饬临清兵备,十五年十月录其修河及擒贼功,加俸二级,十七年(1504年)九月升山西按察使。正德二年(1506年)四月升任为四川右布政使,九月转左布政,三年四月升南京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四年五月升南京刑部右侍郎,正德五年(1510年)六月,升任南京工部尚书,监修孝陵,刘瑾倒台后,五年八月被御史舒晟弹劾,令致仕。嘉靖四年(1525年)八月卒,年八十二,进阶光禄大夫。
维基
阎价(1458年—1511年),字允德,号竹泉,陕西凤翔府陇州人,军籍。陕西乡试第十二名举人。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中式丁未科会试第三百四十名,三甲第一百九十五名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弘治二年(1489年)十一月授浙江道御史,五年查盘松茂边储,又巡按河南,十一年十二月升四川右参议,十四年十二月官员考察,令致仕。正德六年(1511年)卒。
维基
阎钦(1480年—1529年),字子明,号定峰,陕西凤翔府陇州官籍。治《春秋》,行二,由国子生中式戊午科(1498年)陕西乡试第四十二名举人,年二十九岁中式正德三年(1508年)戊辰科会试第三十名,第三甲第一百三十七名进士。四年考选吏科给事中,六年父丧归家。八年服阕,复除原职,正德十年五月升为河南按察司佥事、整饬信阳兵备,曾经推演武侯八阵图,为九曲新书,刋布后用以训练战士。招募义勇,修筑城堑,谨备烽堠,远近恃以为安。罗山县势豪张辅杀其妾及妾母,妾母之族诉讼到官府,张辅反诬以他事,将其入狱害死,阎钦查明其状,将张辅处死抵命。信阳贫富两民争夺田产,里中二恶少平素与富民有仇怨,诱杀富者,旋又杀贫者,欺骗官府称是自相残杀,阎钦查明情状,将二恶少斩杀。刘学恒是汝宁大盗,官府屡次不能捕获,阎钦出奇计将他捉住判死罪,他的党羽百人悉数解散,远近惊骇叹服。十五年春,疏乞致仕,诏进河南布政司右参议。六月官员考察,以不谨冠带闲住。嘉靖八年(1529年)卒,享年五十。
维基
高奎(15世纪—16世纪),字文徵,山东济南府长清县人。高奎是弘治十七年(1504年)山东乡试举人,正德三年(1568年)会试中副榜,任陇州学正,振兴当地士风,到九年(1514年)成进士,获授建平知县。建平属于残破之邑,多年欠税,他多方抚绥而不行刑罚,赋税也补足;三年后奏最,擢为户部郎中到苏州催税、督储江南,大礼议期间进谏被廷笞,很快疏请辞官归乡。回乡后他在城南筑圃和耆旧寄托,但对乡民坦易无贵人态度,胡缵宗称他:「始见于陇州杂而博,继见于建平严而直,三见于湖南详而惠,四见于苏州敏而勤,则公之人品可知矣。」。
维基
阎倬(1494年—1539年),字允章,号山泉,陕西凤翔府陇州(今陕西陇县)人,官籍。正德十四年(1519年)己卯陕西乡试第六十一名举人。嘉靖八年(1529年)中式己丑科会试第七十七名,登第三甲第一百二十六名进士。除知山西闻喜县,嘉靖十四年(1535年)转户部主事,分理通州仓,十五年总理三河大坝草场,十六年督饷固原,事竣归省,以母疾乞休养病。十八年三月病卒,年四十六。
维基
阎溥,号凤楼,陕西凤翔府陇州人,官籍,进士出身。万历十九年辛卯科陕西乡试举人。万历二十三年,登进士第三甲第一百二十九名,观刑部政。授山西榆次县知县,历官河南怀庆府知府,四十一年三月升四川按察司副使,迁山西布政司参政,四十七年五月升云南按察使,天启二年(1622年)五月升本省布政使司右布政使,十二月转左布政,天启五年阎溥入觐,至二月始抵京,以病苦逾期,恳恩宽宥,部覆许其回任,至是尚未入滇,为御史何廷枢所参,九月吏部覆令以老疾致仕。
维基
阎禧(?—17世纪),字仲皋,号阶平,北直隶大名府滑县人,明末清初政治人物。阎禧是醴泉知县阎年孙子、陇州训导阎敏政之子,天启七年(1627年)中式丁卯科举人,崇祯七年(1634年)中进士。次年(1635年)获授阳谷知县,在县内有德政,补任沂水知县时正值荒年,他设法赈灾救活不少人民;流寇史车明率领部下入侵,他带领乡勇成功抵禦。之后升任刑部郎中,未就任李自成已攻陷北京,拒绝对方授职而被拘禁在雨当山中;释放后投诚清朝,在顺治二年(1645年)获授兵部车驾司郎中,两年后(1647年)为了弟弟阎祺决定告归,行李只有几册图书。
维基
谢元汴(1612年—1668年),又作谢元忭,字梁也,又字途野,号霜崖。广东澄海县人。明末及南明政治人物,同进士出身。幼随父宗矿侍养陇州。六岁父携归乡授学,性聪敏,九岁能属文。父卒,母守节抚之。十岁祖应诏卒于官,家中落。元汴以孤子奉母,性至孝,能承母意。崇祯十五年(1642年)壬午科举人、十六年(1643年)赴试京师,由于兵乱,道路阻绝,由镇江转苏杭,游虎丘、西湖而归。当科会试改至八月,遂再赴礼闱,成癸未科进士。以念母,请假归。崇祯十七年(1644年)五月,李自成陷京师、崇祯帝自缢消息传来。谢元汴北向恸哭。又遇土贼黄海如攻陷澄海,不能归,遂由揭阳至潮州。有仆人来,始知妻刘氏骂贼而死,家人分窜,有邻侠护送其母至南澳得脱。八月间道走漳州,迎母至潮州,僦屋而居。元汴不意数月之间,国破家亡,忧时念乱,形诸叱咤。母知其意,勖以大义。弘光元年(1645年)六月,隆武帝在福州监国,元汴投袂而起,辞母趋赴,九月至福州,授兵科给事中,上《朋党策》,十一月奉旨宣慰两广,充册封二藩副使,便道奉母回潮。丙戌(1646年)二月至肇庆、梧州,遂抵桂林,有降绅希郑芝龙意弹劾他,遂革职还潮听勘。永历帝时期,复任兵科给事中。己丑(1649年)五月奉命以监军募兵平远,联络宗人谢志良、谢良友等。庚寅(1650年),广州破,永历帝出逃南宁,继入缅甸,元汴仍往来潮循之间,日谋抗清。癸巳(1653年),郝尚久反正,元汴与李士淳、罗万杰等响应,尚久兵败,元汴乃奉母躲避于丰顺之大田,授徒以食。居大田七年,期间曾至广州,知永历已亡,反清势力逐渐覆灭,遂谋奉母归潮州。但家已被戍兵所占,闻知潮州知府吴颖优礼贤士,作诗贻颖为请,乃得还。吴颖欲以元汴任乡饮宾,清刑部尚书杜立德与元汴是同年进士,贻书劝驾,皆不受。戊申(1668年)十一月卒,年五十七,而母尚存。著《霜山草堂诗集》,入清为禁书。
维基
杨嗣昌(1588年—1641年),字文弱,号字微,湖广武陵(今湖南常德)人,祖籍直隶建平(今安徽郎溪)。明末政治、军事人物。出身门阀,祖父杨时芳乃武陵名士,父亲杨鹤以督军著世,嗣昌为人雅好文艺,博闻强记、有辩才、文笔,与名流袁宏道、袁中道、钟惺等来往。亦喜军事,设「四正六隅」之策以灭流寇,一度颇有成效,后流寇复起,李自成烹杀福王朱常洵,张献忠焚杀襄王朱翊铭,嗣昌忧悸以病卒,追赠太子太保。葬桃源金厂溪。杨嗣昌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中进士。历任杭州府儒学教授、南京国子监博士、户部郎中。天启年间因受阉党排挤,称病归里。崇祯元年(1628年),起为河南副使,加右参政。升任右佥都御史,巡抚永平。崇祯三年(1630年)任山石道(抚宁境内山海路、石门路),崇祯六年(1633年)升山海关巡抚。官至兵部尚书。崇祯十年(1637年)三月,帝召杨嗣昌至京师,两人谈话后,帝曰:“恨用卿晚。”六月,被任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崇祯十一年(1638年),奏请修缮常德府城,“三年而完工,撤旧易新,极其壮固”。嗣昌力主“安内方可攘外”,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张网”战术,各个击破。所谓“四正”是陕西、河南、湖广、凤阳四镇,“六隅”则是延绥、山西、山东、应天、江西、四川六区。集合“四正六隅”为十面罗网,各有侧重,协同配合,“随贼所向,专任剿杀”。嗣昌增兵十四万,加饷银二百八十万两。由熊文灿为五省军务总理,剿抚兼施。此举在一年内颇见成效。张献忠、罗汝才等闯军兵败降明,李自成在渭南潼关南原遭遇洪承畴、孙传庭的埋伏被击溃,带著刘宗敏等残部17人躲到陕西东南的商洛山中。同年冬天,清军三路大军第四度南侵,燕京震动,崇祯帝和战不定,杨嗣昌时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力主议和。嗣昌深知朝廷兵力、财力不足以支持两线作战,故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建议;但卢象升主张坚决抵抗,遂率诸将分道出击,与清军战于庆都、真定(今河北望都、正定)等地。然嗣昌手握兵权,事事掣肘象升,象升屡战失利,最后战死沙场。大学士杨嗣昌却一意诬陷象升临阵脱逃,派士卒俞振龙等三人前往查看。俞振龙不畏淫威,坚持指认象升遗体,「嗣昌怒,鞭之三日夜,且死,张目曰:『天道神明,无枉忠臣。』」 千总杨国栋因为不肯顺从杨嗣昌意思修改塘报,坚持象升已战死,而被处极刑。崇祯急调洪承畴部北上勤王,剿寇策略遂功亏一篑。后李自成往河南发展。崇祯十三年(1640年)二月七日,朝廷特命杨嗣昌以大学士督师,赐尚方宝剑,前赴湖广指挥围剿张献忠等。嗣昌与陕西副将贺人龙、李国奇夹击张献忠于太平县玛瑙山(今四川万源),史载“大破之,斩馘三千六百二十,坠岩谷死者无算。”崇祯表示嘉许,有手谕曰:“卿自昨年九月初六日辞朝至今,半载有余,无日不悬朕念,与行间将士劳苦倍尝,而须发尽白,深轸朕怀。又闻卿调度周密,赏罚严明,深慰朕平寇安民之意图”。接下来寒溪寺、盐井、木瓜溪等地连战皆捷。但此时明朝官军内部矛盾重重,诸将多不用命,贺人龙与左良玉皆拥兵自重,不听使唤。杨嗣昌下令:赦免农民军将领罗汝才等人的罪状,唯独张献忠不赦,有擒张献忠者,赏白银五千两,锦衣卫指挥使世袭;斩杀张献忠者二千两,锦衣卫指挥佥事世袭。张献忠则戏谑地回应称:“有斩督师(杨嗣昌)来者,赏银三钱。”还四处张贴,嗣昌非常害怕且惊讶,认为左右都是张献忠的卧底。崇祯十四年(1641年)正月,李自成陷洛阳,烹福王朱常洵。二月初四半夜,张献忠一日夜驰三百里出四川,奇袭襄阳,初五日,在西门城楼杀襄王朱翊铭。朝野震惊,时人认为藩王遇难,将领必须负责,所以嗣昌忧惧交加,嗣昌在给湖广巡抚宋一鹤的信中写道:“天降奇祸,突中襄藩,仆呕血伤心,束身俟死,无他说矣。”旧病复发,吐血甚多,已病入膏肓,监军万元吉问他为何不报知皇上?杨嗣昌只吐出两个字:“不敢!”二月初一日,病死沙市徐家园。杨嗣昌死,自此战争主动权转入闯军手中。兵部尚书陈新甲以陕西三边总督丁启睿接替督师,并起用原兵部尚书傅宗龙继任陕西三边总督,负责剿寇。此后张献忠攻破武陵,特恨杨嗣昌,掘其七世祖坟,焚其夫妇灵柩,并把其尸体斩断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