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明朝
僧慧日元末明初 1291 — 1379年7月1日
释慧日号东溟
天台贾氏子。
即宋相贾似道之诸孙。
似道责戍师尚幼。
志求出家依县之广严寺平山和尚
数年落发受具戒。
年二十二闻柏子庭讲台教于赤城师趋座下。
未几能领大义。
子庭叹曰。
投丸于峻坂不足以喻其机之疾也。
吾道藉子其大昌乎。
自是师之学沈浸醲郁而名重一时矣。
一旦假寐。
恍见横地下竹上凝者白粥粲然。
师卧地食之。
既觉言于子庭
庭为解曰。
与粥同音。
子得就地而食。
殆非缘在上下天竺乎。
于是渡钱塘谒竹屋净法师于上竺。
所处房颇卑湿。
乃作诗风之。
竹屋见诗谓众曰。
此子不凡。
异日当主兹山。
不可以小年易之也。
故乃遇如宾友。
无何命典客寮寻掌僧籍。
竹屋化去时湛堂澄公继其席。
器师延居后堂。
年馀出主吴山圣水。
元至正四年荐福
历三䆊下天竺灾。
元臣高纳麟请师新之。
寺宇告成王溍为之记。
四年迁上竺。
师知缘在夙夜罔怠。
凡寺中所制一重缉之
元顺帝闻特赐慈光妙应普济之号。
并金襕衣以徵之。
十六年退隐于会稽岩壑间。
人无识者。
元相达识帖穆尔遣使。
物色得之力请还山。
凡两住上竺二十五年
至我皇明太祖洪武二年诏赴蒋山佛会。
礼部给馔。
召见奉天殿。
百僚咸集僧若鱼贯。
惟师腊最高朱颜白眉班居前列上亲问升济沈冥之道。
师备奏称旨 太祖顾谓僧众曰。
迩来学佛者惟饱餐优游沈薶岁月。
如金刚楞伽心经皆摄心之要与。
何不研穷其义。
今有不通者当质诸白眉法师
自后召见太祖但以白眉呼之而不名也。
尝与别峰同法师金碧峰禅师辈赐食禁中。
因奏瓦棺寺乃隋智者大师释法华之所不可从废太祖命就天界别建室庐以存其迹。
诏即开山说法。
五年孟春复于钟山建水陆大齐。
命师说毗尼戒太祖亲率百僚临听。
事竣辞归上竺。
谢院事修弥陀忏以臻净业。
十二年秋七月一夕梦。
青莲花生方池中芬芳袭人。
寤告众曰。
吾生净土之祥见矣。
于人间世殆不远乎。
后四日趺坐合爪而寂。
世寿八十九。
僧腊七十三。
越十日奉全身藏于寺之西峰妙应塔院。
师生躯干脩伟。
眉长寸馀。
目睛闪闪射人
而人无老少见师入城。
咸呼曰。
我白眉和尚来也。
争持香花以散其上。
师面严冷言不妄发。
尝对王公大臣未出一软媚语。
至于诱引后学其辞色温如春曦。
故人多悦从其学。
嗣法有思济行枢允鉴允忠良谨普智文会元秀景梵等若干人。
号东冥
天台贾氏子。
即宋相贾似道之诸孙。
似道责戍师尚幼。
志求出家。
依县之广严寺平山和尚
落发受具。
年二十二。
柏子庭讲台教。
赤城
师趋座下。
未几能领大义。
子庭叹曰。
投丸于峻坂。
不足以喻其机之疾也。
吾道藉子大昌乎。
一日假𥧌。
恍见横地下。
竹上凝者。
白粥粲然。
师卧地食之。
既觉。
言于子庭
庭为解曰。
与粥同音。
子得就地而食。
殆非缘在上下天竺乎。
于是渡钱塘
谒竹屋净法师
于上竺。
典客寮。
掌堂僧籍。
竹屋化去。
湛堂澄公继其席。
廷师居后堂。
年馀出主吴山圣水。
元至正四年
荐福
历三䆊。
天竺灾。
元臣高纳麟。
请师新之。
寺宇告成。
王溍为之记。
四年
迁上竺。
师知缘在。
夙夜罔怠。
凡寺中所制一重缉之
元顺帝闻。
特赐慈光妙应普济之号。
并金襕衣以徵之。
十六年
退隐于会稽岩壑间。
人无识者。
元相达识帖穆尔遣使物色得之。
力请还山。
凡两住上竺。
二十五年
至于明朝
太祖洪武二年
诏赴蒋山佛会。
礼部给馔。
召见奉天殿。
百僚咸集。
僧若鱼贯。
惟师腊最高。
朱颜白眉。
班居前列。
上亲问升济沉冥之道。
师备奏称旨太祖顾谓僧众曰。
迩来学佛者。
惟饱餐优游。
沉埋岁月。
如金刚楞伽心经。
皆摄心之要典。
何不研穷其义。
今有不通者。
当质诸白眉法师
自后召见。
太祖但以白眉呼之。
而不名也。
尝与别峰同法师
金碧峰禅师辈。
赐食禁中。
因奏瓦棺寺。
隋知者大师
释法华之所。
不可废。
太祖命就天界。
别建室庐以存其迹。
诏师开山说法。
五年孟春
复于钟山
建水陆大斋。
命师说毗尼戒。
太祖亲率百僚临听。
事峻辞归上竺。
谢院事。
修弥陀忏。
以臻净业。
十二年秋七月
一夕梦青莲花
生方池中。
芬芳袭人。
窹告众曰。
吾生净土之祥见矣。
后四日。
趺坐合爪而寂。
世寿八十九。
僧腊七十三。
越十日。
奉全身藏于寺之西峰妙应塔院。
慧日
号东溟
天台赤城人
躯干修伟。
眉长三寸。
目光射人
尝从柏子庭和尚习教。
解悟甚深。
有戒行。
人师法之。
洪武初
以有道徵
上御奉天殿引见。
丞相御史大夫
暨百僚咸在。
僧伽鱼贯而上。
师年最高。
白眉朱颜。
其班前列。
上亲问劳之。
顾众而言曰。
迩来学佛者。
唯饱食优游。
沉霾岁月。
如金刚楞伽诸经。
皆摄心之要典。
何不研穷某义。
苟有不通。
质诸白眉法师可也。
自后数召见。
从容问道。
字而不名。
建钟山法会。
请师敦说戒法
闻者开怿。
既而辞归
上天竺
一志安养
冥心合道。
不杂馀念。
洪武十二年七月朔
梦青莲华生方池中。
华色敷腴。
清芬袭人。
既寤。
召弟子妙修曰。
此生净土之祥也。
吾将行矣。
至四日
趺坐书颂。
合爪而寂。
阅世八十九。
僧腊七十。
师居常面严冷。
片言不妄发。
王公大臣。
未尝出一软媚语。
至于诱进后学。
温然如春阳云。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慧日号东溟天台贾氏子,即宋相贾似道之诸孙。
似道责戍,慧日尚幼,志求出家,依县之广严寺平山数年,落发受具戒。
年二十二,闻柏子庭讲台教于赤城,即趋座下。
未几,能领大义。
子庭叹曰:“投丸于峻坂,不足以喻机之疾也,吾道藉子其大昌乎?
”自是为学沈浸醲郁,而名重一时。
一旦假寐,恍见横地下,竹上凝者,白粥粲然,因卧地食之。
既觉,言于子庭,庭为解曰:“与粥同音,子得就地而食,殆非缘在上下天竺乎?
”于是渡钱塘,谒竹屋净于上竺,所处房颇卑湿,乃作诗风之。
竹屋见诗,谓众曰:“此子不凡,异日当主兹山,不可以少年易之也。
”故乃遇如宾友,无何,命典客寮,寻掌僧籍。
竹屋化去时,湛堂澄继其席,延居后堂,年馀,出主吴山圣水。
元至正四年,住荐福,历三䆊,下天竺灾,慧乞高纳麟请新之,寺宇告成,王溍为之记。
四年迁上竺,知缘在此,夙夜罔怠,凡寺中所制一重缉之
元顺帝闻其名,特赐“慈光妙应普济”之号,并金襕衣以徵之。
十六年退隐于会稽岩壑间,人无识者。
元相达识帖穆尔遣使物色得之,力请还山。
凡两住上竺,二十五年
至明太祖洪武二年,昭赴蒋山佛会,命礼部给馔,明召见奉天殿,百僚咸集,僧若鱼贯,惟慧日腊最高,朱颜白眉班居前列,太祖亲问升济沈冥之道,奏对称旨。
太祖顾谓僧众曰:“迩来学佛者,惟饱餐优游,沈薶岁月,如《金刚》、《棱伽》、《心经》皆摄心之要典,何不研穷其义?
今有不通者,当质诸白眉法师
”自后召见,太祖但以白眉呼之,而不名也。
尝与别峰同金碧峰辈赐食禁中。
因奏瓦官寺,乃隋 智者大师释《法华》之所,不可从废,太祖命就天界别建室庐,以存其迹,诏即开山说法。
五年孟春,复于钟山建水陆大斋,命说毗尼戒,太祖亲率百僚临听。
事竣,辞归上竺,谢院事,脩弥陀忏以臻净业。
十二年秋七月,一夕青莲花生方池中,芬芳袭人,寤告众曰:“吾生净土之祥见矣,于人间世殆不久也。
后四日趺坐,合爪而寂,世寿八十九,僧腊七十三。
越十日,奉全身藏于寺之西峰妙应塔院。
慧日躯干脩伟,眉长寸馀,目睛闪闪射人
而人无老少,见其入城,感呼曰:“我白眉和尚来也。
”争持香花以散其上。
慧日状甚严冷,言不妄发,尝对王公大臣未出一媚语,至于诱引后学,其辞色温如春曦,故人多悦从其学。
嗣法有思济、行枢、允鉴、允忠、良谨、普智、文会、元秀、景梵诸人。
僧宝金明初 1306 — 1372
宝金
号碧峰
乾州永寿石氏子。
生多祥异。
六岁依云寂温公为弟子。
剃落具戒。
游讲肆。
性相之学。
四辩飞驰。
闻者耸听。
既而叹曰。
三藏之文。
标月指也。
遂弃所学习禅。
入蜀晋云山中。
参如海真公。
公示以道要。
师大起疑情。
寝食为癈。
峨眉山
誓不复粒食。
日采啖之。
胁不沾席者三年。
自是入定。
或累月不起。
尝趺坐大树下
溪水横逸。
人意师已溺死。
越七日水退。
竞往视之。
师燕坐如平时。
唯衣湿耳。
一日闻伐木声。
通身汗下如雨。
笑曰。
妙喜大悟十有八。
小悟无算。
岂欺我哉。
未生前之事。
吾今日方知其真耳。
急往求證于公。
反覆辩话甚力。
至于拽倾禅榻而出。
公曰。
是则是矣。
翼日重勘之。
至期。
公于地上画一圆相
师以袖拂去之。
公复画一圆相
师于中增一画。
又拂去之。
公再画如前。
师又增一画成十字。
又拂去之。
公视之不语。
复画如前。
师于十字加四隅。
成卐文。
又拂去之。
公乃总画三十员相
师一一具答。
公曰。
汝今方知佛法宏胜如此也。
百馀年间参学。
有悟者世岂无之。
能明大机用者。
宁复几人。
无用和尚谓。
座下当出三虎一彪。
尔其彪耶。
然缘在朔方。
大弘吾道也。
无用盖公之师云。
先是。
师在定中。
见一山甚秀丽。
重楼杰阁。
金碧绚烂。
诸佛五十二菩萨。
行道其中。
有招师者曰。
五台山
秘魔岩也。
尔前身修道其中。
灵骨犹在。
何乃忘之。
既寤。
遂游五台山
道逢蓬首女子。
身被五䌽弊衣。
赤足徐行。
一黑獒随其后。
师问曰。
子何之。
曰。
入山中尔。
曰将何为。
曰。
一切不为。
良久乃没。
叩之同行者。
皆弗之见。
或谓为文殊化身云。
师乃就山建灵鹫庵。
四方闻之。
不远千里。
负糇粮来献者。
日缤纷也。
师悉储之。
以食游学之僧。
多至千馀人。
虽丁岁大俭。
亦不拒也。
至正戊子冬
顺帝使者
召至燕都
慰劳甚至。
竺僧指空。
久留燕。
传能前知。
号为三百岁
人敬之如神。
师往与叩击。
空瞪视不答。
及出空叹曰。
此真有道者也。
大雪
有红光自师室中起。
上接霄汉。
帝惊叹。
赐以金纹伽黎衣。
遣归。
明年复召见。
命建坛祈雨。
辄应。
寂炤圆明之号。
赐予一以赈饥乏。
诏主海印禅寺
师力辞。
名香法衣之赐。
殆无虚日。
丞相而下。
以至武夫悍将。
无不以为依皈。
已而恳求还山。
洪武戊申
太祖即位建业
明年己酉
燕都平。
明年庚戌
诏师至南京
见上于奉天殿。
且曰。
朕闻师名久。
中州苦寒。
特延师居南方尔。
遂留于大天界寺
时召入。
问佛法。
及鬼神情状。
奏对称旨。
二年辛亥冬十月朔
上将普济佛会于钟山
命高行僧十人涖其事。
而师与焉。
赐伊蒲馔于崇禧寺
大驾幸临。
移时方还。
明年壬子春正月既望
沙门方毕集。
上服皮弁服。
亲行献佛之礼。
夜将半。
敕师于圜悟关施摩陀伽斛法食。
竣事。
宠赉优渥。
夏五月
悉鬻衣盂之赀。
作佛事七日。
乃示微疾。
上知之。
亲御翰墨。
赐诗十二韵。
有玄关尽已成正觉之言。
天光昭回。
人皆以为荣。
时疾已革。
不能诣阙谢。
至六月四日
沐浴更衣。
与四众言别。
正襟危坐
目将瞑。
弟子请曰。
和尚
逝则逝矣。
不留一言。
何以暴白于后世耶。
师曰。
三藏法宝。
尚为故纸。
吾言欲何为。
夷然而逝。
世寿六十五。
僧腊五十又九。
后三日
奉龛茶毗于聚宝山
倾城出送。
香币积如丘陵。
或恐不得与执绋之列。
露宿以俟之。
及至火灭。
获五色舍利。
齿舌数珠皆不坏。
纷然争取。
灰土为尽。
师体貌丰伟。
端重寡言笑。
福慧双足。
所至化之。
故其在山也。
捧足顶礼者。
项背相望。
其应供而出也。
持香花击梵乐而迎者。
在在如是。
不啻生佛出现。
其行事多可书。
弟子散之四方。
无以会其同。
略述其槩如此。
师有弟子智通
燕人也。
秀发颖异。
初为全真道士
知非遂落发。
从师闻奥旨。
隐大乘山。
永乐间
诏至都。
大天界
后亦危坐而化。
为人端谨神悟
有乃父之风焉。
禅师
名宝金
乾州永寿人也。
号璧峰
其父石氏行善无子。
有梵僧。
目普门大士相授之曰。
善事之。
奇男至矣。
期年果生金。
生时。
红光盖室。
牛马皆鸣。
六岁亲殁。
往受净业于温法师
既久。
性相之旨。
乃代座演法。
有禅者遇而惜之。
因谓曰。
观君谈论。
如望梅也。
其能止渴乎。
大惊。
挽之不可。
遂游方。
谒缙云真禅师
一源宁
同入室。
辄有省。
一日拮蔬园中。
定坐不还。
真公至。
背曰。
汝定耶。
起对曰。
动定不关。
曰。
谁是不关者(一本云。
动定不关。
是甚磨人)。
向前叉手而立。
真公奋揕其胸曰。
速道速道。
便喝。
曰。
尘劳暂息。
向上政未得在。
以拳筑而趋去。
已而隐峨嵋。
日咽
胁不沾席者三年。
闻伐木声大彻。
再参真公
于地画一圆相
以袖拂去之。
又画一圆相
于中增一画。
又拂去之。
再画如前。
又增一画成十字。
又拂去之。
复画如前。
于十字。
加四隅成卐字。
又拂去之。
乃总变三十圆相
金一一俱答。
曰。
汝今方知佛法宏胜如此。
宜往朔方。
大行吾道。
先于定中。
见一山。
重楼杰阁。
碧烂绚。
诸佛五十二菩萨。
行道其中。
有谓曰。
五台秘魔岩也。
汝忘之乎。
至是游五台
道逢蓬首女子。
披五彩敝衣。
赤足徐行。
一黑獒随其后。
金问曰。
汝何之。
曰。
入山尔。
曰。
将何为。
曰。
一切不为。
喝之。
女子眴曰。
将谓是狮子儿。
言讫不见。
惊喜曰。
吾于此山有宿缘乎。
就中结灵鹫庵居之。
声光日溢。
无远近。
负糇粮而献者。
缤纷也。
至正壬子
授师号寂照圆明。
燕京海印寺
寻称病辞。
还旧隐。
明高帝
即真
南京
于内殿。
佛法大意。
遂设普济会。
莅其事。
已而御制诗十二韵。
赐金。
是时开福之后。
龙池宁
好行古规。
时流讳之。
代州金陵
英才辐辏。
开福馀烈复振。
僧。
须弥纳于芥子。
且道。
阿修罗王。
向何处伸脚。
僧应诺。
曰。
恰是。
僧呵呵大笑。
曰。
剑峡徒劳放木鹅。
僧。
台山路。
向甚么处去。
曰。
和尚是甚么心行。
曰。
今日被驴子扑。
僧作嘘声。
曰。
消得龙王多少风。
年六十有五。
召侍僧曰。
三藏灵文。
乃是故纸。
汝知之乎。
僧拟进语。
便脱去。
阇维。
得五色舍利。
牙齿数珠。
坚润宛然。
赞曰。
二禅师
以叔侄同时。
建大旗鼓。
于广漠之野。
岂不三贤胆战。
十地魂惊。
或怪二公末后。
一曰明明一场败缺。
一曰三藏灵文。
乃是故纸。
何敛锋垂手。
一至此哉。
然历考版图。
自大觉拈花之后。
莫不皆然。
无乃草满法堂。
不容不尔耶。
抑历数有归其册命之词乎。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八
释宝金字璧峰姓石氏永寿人也。
通甫,宅心从厚,人号“长者”。
母张氏,嗜善弗怠,有沙门授观音像曰:“谨事之,生智慧儿。
”未几,儿生,白光贯屋。
幼多疾,因归释氏,依云寂温剃落,受具后,穷性相学,言辞落落若贯珠,闻者动容。
已而叹曰:“三藏玄言,皆标月指,如来心法,果如是乎?
”遂弃所学,更习禅观。
谒如海真于缙云,海问曰:“万法归一,一归何处?”所答不契,遂疑之。
三年一日,撷蔬于囿,忽凝坐久之。
海问曰:“子定耶?
曰:“定动不关。
”海曰:“定动不关是何景象?
示之以筐,海非之。
扑筐于地,拱而立,海又非之。
低头不语,海把其臂曰:“速道速道!
翻手触海仆地,海起,徐曰:“未在,此尘劳暂息耳。
必使心路绝,祖关透,然后大法可明。
”尔后,工夫益切,遁峨嵋山下,柏叶为食,胁不至席者三年。
一念不生,前后际断,照体独立,物我相如
自是入定,或累日乃起。
一日闻伐木声,忽悟,汗下如雨,乃曰:“妙喜大悟十八,岂欺我哉。
”后归白之海,海方可之,“无用云坐下出三虎一彪,尔其彪耶?
尔缘在北,当诣朔方,必弘吾道。
乃北游至五台,栖灵鹫庵,檀信争凑。
会岁俭,恐其饥,所施益多。
虑饥民乏食,劝施者分赈之。
元至正间,岁旱,帝诏祈雨。
入城,大雨千里。
帝赠千金不受,益敬礼之,赐号“寂照圆明大师”。
每闻己过,必稽首感怀,尝曰:“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师友。
生而无闻,几如牛马。
生而有闻,可至圣贤。
父母生其身,师友能成其德也。
世有喜佞而恶谏者,下愚人也。
”有明肇兴,祟尚佛旨。
洪武戊申应诏入都,奏对奉天殿。
道扬法典,简在帝心,命居天界,日接龙颜,譬晓法义,赐以紫衣钵,及御制诗,有“玄关悟尽成正觉”之语。
一日示疾,著衣危坐,唱别弟子。
智信请留一语,曰:“三藏法宝,尚为故纸,吾言何为。
”怡然而逝。
荼毗得舍利,五色灿烂,齿舌舍珠皆不坏。
门人收之,建塔文岫山普光寺
尝制《华严字母佛事》,梵音清雅,四十二奏盛行于世。
魏观元末明初 ? — 1374
初名已孙字杞山蒲圻人
太祖武昌,聘授平江学正,迁国子助教,再迁浙江佥事两淮都转运使,入为起居注
洪武初,进太常卿,改侍读学士,迁祭酒
坐考礼,谪龙南知县,未至召为礼部主事
出为苏州知府,擢四川参政,复知苏州府事,坐法死。
有《蒲山牧唱》四卷。
田按:《列朝诗集》称:「𣏌山为起居注,进太常卿翰林侍读学士,侍皇太子诸王授经,迁国子祭酒,年六十有六矣。
以衰耄乞归,赐参政俸,优赡于家。
既行,复召还,与詹同宋濂赐宴奉天门,命各赋诗以记其事。
」考𣏌山授经,在洪武元年,时官起居注
至二年秋,命偕文原吉詹同等十人,分行十道,访求遗才,所举得人,始转太常卿,及考订祀典称旨,改侍读学士
再迁祭酒,当在三年中矣。
其赐宴奉天门也,𣏌山本集诗标题云:「二年十一月,和暖如,上游观上苑,召侍臣危素宋濂詹同吴琳及观等,赐宴奉天门东紫阁,命观等各赋一诗,以纪今日之乐。
宋景濂《应制冬日诗序》云:「洪武二年冬十一月,上御外朝,召翰林学士侍讲学士侍读学士起居注臣观等列坐左右,大官进馔。
赐黄封酒。
上亲禦翰墨赋诗,命各以诗进。
」据此则赐宴赋诗时。
𣏌山仅官起居注,安得序次于官太常侍读祭酒后耶?
何乔远名山藏》云:「𣏌山坐考祀孔子礼,谪知县,召还为礼部主事
赐燕奉天门,上曰:『前日逐卿去,今日与卿饮,何乐如之!
』」此或谪龙南召归时,别有赐宴事,而诸家纪载,牵合为一,躇驳如此,馀详考而正之。
𣏌山五古质悫有味,近体亦多佳联,如「青虫悬丝不到地,黄鸟蹴花时近人」,「一苇载云归晚溆,百花吹雨入春流」,「竹树睛烟浮楚甸,柳花春雨隔樊城」,「窗前峭壁悬青雨,屋上流泉绕白云」,「松扉近挹桥边翠,花岛平分水上云」,「鸟度春阴归汉甸,江含云影护襄城」,皆可诵也。
𣏌山治迹擅绝一时,徒以修守邸、浚城河,御史张度诬以基兴灭国,泾开锦帆,遂遭惨戮。
高季迪王常宗亦牵连以死。
哀哉!
吴琳
字朝锡黄冈人
太祖武昌,以荐召为国子助教
吴元年,除浙江按察佥事,入为起居注
洪武四年,迁太常卿,进兵部尚书
六年,改吏部尚书
(田按:朝踢官起居注时,侍游上苑,赐宴奉天门,帝命赋诗以述今日之乐。
尚书时,陪侍《方丘》,帝命朝锡宋景濂六部文学之士赋《柳桧荷露》诗,可谓荣幸。
惜集不传,仅见寥寥数诗而已。)
钱仲益元末明初 1332 — 1412
仲益名允升,以字行,无锡人
元末中浙江乡试,为杭州路录事
洪武末明经,为本县训导
建文中以荐入为太常博士,迁翰林修撰
永乐初改汉府长史
有《锦树山人集》八卷。
都穆《谈纂》:无锡钱仲益洪武末为本县训导
后以御史荐,入为太常博士,与修《高帝实录》,升为翰林修撰,卒于汉府长史
后汉府谋叛事败,帝阅其启,大加赏叹,其家得免于难。
) (《盛明百家诗》:锦树兼善写生,所题图画,人以左手字迹验之。
) 田按:《诗综》称仲益为周府长史
馀检《锦树山人集》,有《令作战马歌》云:「王师奉天命,南征下江淮
乘之大小七十战,南众望风先已摧。
屹然当阵如立壁,猛气淩空势无敌。
仰天奋迅时一鸣,万马震惊皆辟易。
曾著六矢不动身,其锋锐若雷将军
」又有《令作大将军八面风歌》云:「身居玉怅临三军,牙旗双立开辕门。
周围森拥百万甲,剑气射落秋空云。
」考《明史》,成祖起兵,汉王高煦从,常为军锋成祖屡濒于危,转败为功者,高煦力为多。
正与仲益奉令所作诗意合。
周王橚成祖起兵时,已为建文帝锢之京师,安得有奉命南征事也。
后又检《都公谈纂》,得所谓仲益卒于汉府长史者,与馀言合,益信周府之说非其实也。
仲益身事骄王,必有如古所谓以诗三百篇谏者。
一时贤傅,所当表章其事,以补史阀。
其诗风格老成,在三华中当为巨擘。
仲益有《弈棋》诗云:「我老无所好,所好惟弈棋。
每遇对手时,竟夕不告疲。
不惟忘忧乐,宁复知饱饥。
方当得意候,如病逢良医。
又如好饮人,妙趣只自知。
仲益待诏禁垣时,成祖呼为棋仙,此亦翰苑一段佳话也。
释永隆明初 ? — 1392年2月25日
永隆
姑苏施氏子。
在襁褓。
即不茹荤血。
惟佛法是慕。
年逾冠。
白父母求出家。
遂舍入尹山崇福寺
落发为僧。
受具戒。
志力苦澹。
耿耿与尝人殊。
偶夜坐。
闻空中天神报曰。
此寺创于梁天监
燬于元末。
逮今三十年。
吾受佛嘱。
卫此伽蓝。
师能重建。
当阴相之。
师乃感天神之言。
遂鸣众檀。
即刺指血书华严法华二大经。
以立愿。
书时。
笔端出舍利。
烨然有光。
人罔不骇异敬信。
师裒资庀材。
先创大雄殿。
舟往三衢
搆大木过钱塘江
飓风飘筏将入海。
舟之众皆叹泣。
师曰。
吾之所为。
皆神所警发。
神宁食言者乎。
俄顷风转。
回筏抵江岸。
木商黄有亮异之。
与同友曰。
奇哉。
殿成当为造大佛像以报。
洪武辛未八月
殿乃成。
二十五年壬申。
朝廷度僧。
师引其徒赴京师
试经请牒。
沙弥三千馀人。
其中多有不能记经欲冒请者。
于是上怒。
锦衣卫
皆籍为军。
师慈悯无可救。
遂诣奉天门。
奏闻欲焚身以求免。
上允。
二月二十五日
内臣
武士严卫其龛。
雨华台
师出龛望阙拜辞。
入龛索楮。
书偈曰。
三十三年一幻身。
洞然性火见全真。
大明佛法兴隆日。
永祝皇图亿万春。
又取香一瓣。
书风调雨顺四字。
内臣曰。
烦奏上。
遇旱以此香祈雨必验。
须臾秉炬自焚。
烟𦦨凌空。
异香扑人。
群鹤飞翔于龛顶。
良久。
火馀敛舍利无算。
于是。
三千馀人悉宥罪。
给牒为僧。
皆师赐也。
时大旱。
上召僧录司官。
迎师所遗之香。
天禧寺
率众祈雨。
三日为期。
至夜即降大雨。
上喜而谓群臣曰。
此真永隆雨耳。
上亲制落魄僧诗。
以彰之。
是年八月
弟子奉骨归。
葬于尹山。
而塔焉。
吴伯宗元末明初 1334 — 1384
伯宗名祐,以字行,金溪人
洪武辛亥开科,廷对擢进士第一,授礼部员外郎
与修《日历》,以事谪居凤阳
寻召还,奉使安南,归除国子助教
翰林典籍,除太常寺丞,辞,改国子司业,又辞,贬金县教谕
召还为翰林检讨,进武英殿大学士,降检讨
有《南宫》、《使交》、《成均》、《玉堂集》二十四卷。
田按:辛亥为明兴首科,伯宗以刚直显,可谓得人。
是科读卷者为国子祭酒魏观太常博士孙吾,与给事中李颜、修撰王僎。
觐早朝奉天殿诗云:「多士听宣鱼贯入,诸侯分直雁行联。
」纪其事也。
先是有诏高丽安南占城等国,如有经明行修之士,各就本国乡试,许贡京师会试。
高丽金涛中三甲,授东昌安丘县,以不通华言,请还本国,诏给道里费送归。
苏伯衡元末明初
伯衡字平仲金华人
明初为国子学录,迁学正
被荐擢翰林编修,辞归。
洪武十年学士宋濂荐以自代,复以疾辞。
后为处州教授,坐表笺误,下吏死。
有《平仲集》十六卷。
(田按:平仲以古文鸣,宋景濂《送平仲还乡序》云:「平仲辞章,体裁严比,姿态横逸,如春阳被物,或根或荄,或卉或条,或小或大,或圆或偏。
各随其物而畅之,无有同者。
」又云:「司马温国公光资治通鉴》成一家言,宋之后,元承之
宋有李焘,虽尝著为编年,异同之论,皆并存之,盖不敢当作者之任。
元史》新修。
十四朝之行事,亦颇粲然可观。
有能搜纂以续司马之书者,将不在今日乎!
平仲学术富而辞章美。
其东还也,将操笔削而成百代不刊之典。
」其为老辈推重如此。
平仲之官学录也,在丙午七月
吴元年丁未学正,见所作《国子学同官记》。
其被荐在洪武元年庚戌,集中有《庚戌七月九日晡时御笔宣唤》诗云:「玄霜湿雾动龙香,水殿书题爱晚凉。
虮虱小臣惟感愧,姓名衣被五云章。
」《明日入见奉天门口号》云:「玉阶俯伏聆天语,金匮抽书亦许陪。
」又《明日诣相府控辞述怀》云:「只缘多病兼无似,只合山林送此生。
」盖引见后授编修,即以病辞也。
其官国子前后五年
胡仲子跋《平仲集》云:「平仲太学六年。
」《提要》疑为史误。
余详检本集,盖仲子误加一年,史不误也。
集中又有《被留校雠元史史馆杂书》诗云:「笔削自从尼父后,文章无过马迁优。
坐销官烛知无补,丝络翻惭进庶羞。
」盖辞官后又被留史馆至明年始得还也。
平仲夙怀恬退,《连雨杂书》诗云:「决去胡不早,无营尚盘桓。
」《东斋夕书》诗云:「偶随孤鹤行。
时见辣萤度。
即此有馀欢,何况山中去。
」厥后景濂荐以自代,力辞还山。
二十一年聘主会试,后辞还。
寻授处州教授,以表笺忤旨下狱死。
二子恬、怡救父并被刑。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其为斯人言哉!
平仲集》十六卷,诗仅一卷,非其所措意,而泽古既深,风格亦自骞举,其他著述无闻,集本近亦罕见,馀假之江阴庆云自在龛。)
张宇初元末明初 ? — 1410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子璿,嗣汉四十二代天师正常之蒙子。
洪武十年袭掌道教,召见奉天殿。
永乐中赐号无为真人
有岘泉集。
马京明 ? — 1411
维基
马京(?
—1411年),字子高陕西行省奉元路乾州武功县(今陕西武功)人,明朝进士、官员。
洪武十八年(1385年)马京中式二甲第一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
后任大理寺少卿
永乐初年,任刑部左侍郎辅导皇太子,为汉王朱高煦所厌恶,此后下狱去世。
明仁宗即位后,追谥文简
李景隆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凤阳府盱眙人
小字九江李文忠子。
读书通典故。
历掌左军都督府事。
建文时以肺腑受亲任。
燕王起兵南下,齐泰黄子澄等共荐景隆,乃受命为大将军北伐。
景隆世家子,不知兵,诸宿将不为用,围北平,大败;会诸军进营白沟河,再战又大败。
燕兵至京师,开门迎降。
永乐初授“奉天辅运推诚宣力武臣”,朝廷有大事,仍以班首主议。
功臣皆不平,连疏劾之,乃夺爵禁锢,永乐末卒。
兰国征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陕西中部人
以明经官乾州训导,升榆林卫教授
不受生徒馈赠。
岁饥,分俸米助诸生之贫者。
袁褧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苏州府吴县人字尚之号谢湖
诸生
工诗善画,好藏书。
尝以所藏宋刻善本摹刻行世。
著有《奉天刑赏录》、《田舍集》、《游都三稿》、《谱系八述》。
苏璟明 1389 — 147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89—1470 【介绍】: 河南祥符人字士英
永乐二十一年举人
宣德初选为鸿胪寺序班正统元年陕西乾州知州
在州兴学校、课诸生,督民耕作,创集场以通贸易。
十四年,由徐州知州选为监察御史,练兵永平府
是年瓦剌京城,入援,以功升两淮盐运司同知
唐钟明 1410 — ?
维基
唐钟(1410年—?
),字廷用陕西西安府乾州人,民籍。
进士出身
陕西乡试第九名。
正统七年(1442年)壬戌科会试第一百八名,殿试登进士第三甲第三十三名。
高谦明 1411 — ?
维基
高谦(1411年—?
),陕西西安府乾州人,民籍。
进士出身
陕西乡试第十七名。
正统七年(1442年)壬戌科会试,殿试登进士第三甲第七十九名。
宋钦明 1414 — 1499
维基
宋钦(1414年—1499年)字克敬陕西西安府乾州人,民籍。
正统乙丑进士
陕西乡试第八名。
正统十年(1445年)乙丑进士
大理寺评事,历升福建按察司佥事四川副使河南按察使,以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贵州,升任南京大理寺卿,后乞求归乡。
弘治十二年去世,赠刑部尚书
丁璿明 1419 — ?
维基
丁璿(1419年—?
),字大器,陕西西安府乾州武功县人,军籍。
进士出身
陕西乡试第十九名。
正统十年(1445年)乙丑科会试第一百四名,殿试登进士第三甲第十九名。
刘聚
维基
刘聚字本仁,陕西西安府乾州永寿县人,民籍。
陕西乡试第三十八名举人
成化十七年(1481年)中式辛丑科三甲第五十九名进士
刘伦明 1448 — ?
维基
刘纶(1448年—?
),字大本陕西西安府乾州人,民籍。
进士出身
早年出身州学生,后中举陕西乡试第四十九名。
成化十一年(1475年)乙未科会试第一百七十七名,殿试登进士第三甲第四十七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