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明朝
僧昙噩元末 1285 — 1373
昙噩
字无梦
自号酉庵
慈溪王氏子。
祖申。
进士于宋。
父禄。
任于元。
母周夫人。
师生六岁而丧父。
夫人命从乡校。
师游气岸高。
骞有一日千里之意。
无书不探。
学文于胡长孺
藻思浚发。
纵横逆顺。
随意之所欲言。
声名顿出诸老生上。
已而心有所感。
叹曰。
攻书修辞。
此世间相尔。
曷若求出世法乎。
遂别夫人。
长芦礼雪庭传公。
薙发为僧。
春秋二十有三矣。
具戒后。
游心于教。
复弃教而即禅。
及雪庭迁灵隐
师往侍焉。
雪庭示寂。
元叟端公
来补其处。
元叟
风规严峻。
非宿学之士。
莫敢闯其门。
师直前咨叩。
了无畏惧。
机锋交触。
情想路绝。
自一转至于六七。
语愈朗烈。
元叟欣然颔之。
延佑初
诏建水陆大会于金山。
名浮屠贤士大夫毕集。
师佐元叟
敷陈法要。
及与群公辩论。
义趣英发。
莫不推敬。
镇南王闻之。
延至广陵
尊礼备至。
弥年方遣重纪。
至元五年
浙东帅阃。
合府公邑令
请师出世庆元之保圣。
再迁慈溪之开寿。
三转于国清。
师所至。
皆以荷担大法为己任。
煅炼学徒。
孳孳如不及。
多有开悟之者。
瑞龙院。
易甲乙住持为禅刹。
师为开山
院因赖以增重。
直与名伽蓝相齐。
海上飓风发。
骤雨如注。
层楼修廊俱仆。
师所居亦就压。
人意师齑粉矣。
亟撤其覆索之。
一钜木横支榻上。
师危坐其下。
若神物为之护者。
师凡四坐道场。
去留信缘。
皆略无凝滞。
不久引退。
丛林慕其名德之高。
每辟室以居之。
师教戒诸徒曰。
吾与尔等。
研究空宗。
当外形骸忘寝食。
以消累劫宿习。
然后心地光明耳。
自是日唯一食。
终夜凝坐。
以达于旦。
洪武二年
就有道徵
馆于天界寺
既奏对。
上悯其年耄。
放令还山。
四年
无疾而终。
年八十有九矣。
遗言云。
三界空华。
如风捲烟。
六尘幻影。
如汤浇雪。
亘古亘今。
唯一性独存。
吾之幻躯。
今将入灭。
灭后阇维。
煅骨为尘。
不可建塔以累后世。
师修身广颡。
昂然如鹤峙鸡群。
文思泉涌。
有持卷轴求诗文者。
积如束笋。
当风日晴美。
从容就席。
纵笔疾挥。
须臾皆尽。
长短精觕。
无不合作。
袁文清公
尝指师谓人曰。
此阿罗汉中人也。
观其为文。
骎骎逼古作者。
渡江以来。
诸贤蹈袭苏李
以雄快直致为誇。
相帅成风。
积弊几二百年。
不意山林枯槁之士。
乃能自奋至于斯也。
翰林学士张公翥曰。
噩师。
仪观伟而重。
行严而洁。
文章简而古。
禅海尊宿。
今一人耳。
其为缙绅所推许。
类若此。
师平生著作甚富。
悉不存稿。
晚年重修历代高僧传。
笔力遒劲。
识者谓。
有得于太史迁
日本国
虽僻在东夷。
亦慕师道行。
屡发疏迎致之。
师坚不往。
王与左右谋。
欲劫以归。
浙江宣慰使完者都
藏之获免。
自是厥后。
凡遇师手迹。
必重购之而去。
且诧其能放异光云。
其为海外所钦重如此。
新续高僧传·灵感篇第六之二
释昙噩字无梦亦号梦堂,晚题所居曰“西庵”。
姓王氏慈溪人也。
依净慈雪庭传薙发受具。
台衡贤首慈恩诸文,昼夜研磨,不知有饥渴寒暑。
及雪庭迁灵隐,仍侍左右。
雪庭寂后,元叟端来补其处。
风规严峻,非宿学莫故闯其门。
值前咨叩,自一转至于六七转语,机锋交触无畏,颔之,命掌内记
与群侣辩论,莫不推敬。
元至元初,出主庆元宝圣,迁鄞之开寿、台之国清,后居瑞龙。
一日飓风骤雨,殿宇俱仆,所居亦就压。
人意其齑粉矣,掘覆索之,一巨木横支榻上,危坐其下,若有神物为之呵护者。
凡四坐道场,不久即退。
尝游越中,诗人刘梦熙、唐处敬辈集曹娥祠。
敝衣坐船尾,众方分韵赋诗,殊不相顾。
俄而作礼曰:“有剩韵乞布施一字。
”拈蕉字与之。
即应声赋诗云:“平明饭罢促高梢,撑出五云门外桥
越王城一百里,到曹娥渡十分潮。
白翻睛雪浪花舞,绿弄晚风蒲叶摇。
西北阴沈天欲雨,卧听篷韵学芭蕉
”众惊曰:“公非噩梦堂乎?
”遂邀入社。
明洪武三年,诏徵奏封,闵其年耄,敕令还山。
日本国王慕其道行,屡发疏请,欲迎致之,坚不往。
凡遇手写经论,必重购之而去,且诧其放异光云。
四年,谓其徒曰:“吾有一物,无头无面。
要得分明,涅槃后看。
”言讫歛目,趺坐而终。
释明德元末明初 1294 — 1372年2月27日
明德
号孤峰
明之昌国朱氏子。
其父有成。
母黄氏。
父与普陀山僧玠公交。
玠闻鸡声入道。
凡说法。
必鼓翅为鸡号。
玠亡已久。
母梦玠来托宿。
觉而有娠。
历十四月而生。
不好戏弄。
每跏趺端坐。
十七为大僧。
慨然有求道之志。
首谒竺西坦公于天童。
复见晦机熙公于净慈。
二老首肯之。
而师弗自是也。
繇是。
益自策厉。
以必證为期。
抵双林。
明极俊公。
一见之顷。
埙篪恊应。
司藏钥。
日本遣使。
迎明极为国师
师送至海滨。
而竺田霖公
亦自雪窦至。
见师气貌不凡。
延归山中。
以第一座处之。
自是群疑顿释。
且邀仲芳伦公。
结庵于桃花坞
相与激扬。
暇则翻阅华严经。
足不踰户限者凡五载。
名称日闻。
竺田叹曰。
人天眼目。
俨然犹在。
行宣政院
请住松江之东禅。
然香以嗣竺田。
不忘所證也。
再迁集庆保宁
一坐十五夏。
煅炼来学。
曲尽善巧。
有馀力则为之兴废补坏。
细大不遗。
令誉益彰。
一时名荐绅。
莫不愿与师交。
三迁湖之道场。
阅二年。
会净慈虚席。
行省丞相康里公固。
迎师主之。
当元季戎马纷纭。
国事已不可为矣。
逮入圣朝。
师以耄年谢归道场竹林庵
一日示微疾。
戒其徒。
勿令四众衣麻哭泣。
索觚书偈而逝。
寿七十九也。
茶毗。
顶骨不坏。
舍利累累。
出灰烬中。
塔于东冈
学士宋景濂
为之铭。
宋濂元末明初 1310 — 1381
字景濂浦江人
元末,以翰林院编修徵,不就。
太祖婺州,召见,还金陵,徵为江南儒学提举,授太子经,改起居注
洪武初,充《元史总裁官,除翰林学士
编修,迁国子司业,谪安远知县
召为礼部主事,迁赞善大夫,擢侍讲学士,进学士承旨,致仕归。
以孙慎得罪,安置茂州,道卒。
正德中追谥文宪
有《潜溪》、《銮坡》、《芝园》、《萝山》、《朝天》诸集七十五卷。
王世贞《艺苑卮言》:高帝尝谓宋濂:「浙东人才,惟卿与王祎耳。
才思之雄,卿不如;学问之博,不如卿。
」又尝与刘诚意论文,诚意谓:「宋濂第一,其次臣不敢多让。
徐泰《诗谈》:宋景濂王子充诗亦纯雅,以文名。
沈士谦《明良录略》:尝奉制咏鹰,令七举足即成,有「自古戒禽荒」之言。
诗薮》:宋承旨不喜作六朝语,而《思春曲十韵》如「南浦沈书传素鲤,东风将恨与新莺」,「物华半老胭脂苑,春雾轻笼翡翠城」,「因弹《别鹤》心如剪,为妒文鸳绣懒成」,「阳台树密朝霞迥,巫峡潮回暮渚平」等句,特精工流丽。
田按,景濂自幼嗜学,家贫无书,每假藏书家,手自笔录。
大寒,砚冰坚,手指不能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不敢逾期约。
又尝入青萝山,不下书屋者屡年。
得郑氏所畜书数万卷,无不尽阅,阅无不尽记。
师事吴渊颖黄文献柳待制,皆元代耆宿。
学既刻苦,授受复有渊源,故所著文章,雄峙一代。
遭时遇主,司制作之柄,为开国文臣之首。
蛮夷朝贡,数问宋先生安否,日本得《潜溪集》,雕板国中。
当其恩遇优浓,醉学士之诗歌,甘露百岁衣之赏赐,论者传为盛事。
暨乎安置茂州,侘傺于荒江野寺,投缳以殁。
方希古祭文云:「公之厌斯世而不居,甘远迹于峨岷,盖将吊重华九疑,唁屈子于江滨。
吁!
可悲也!
」集中小诗,犹是元习;长篇大作,往往规模退之,时亦失之冗遝。
盖兼才为难,自唐以来如韩退之苏长公世不多见,正不必美备难具也。)
僧梵琦元末明初 ? — 1370
梵琦
楚石其字也。
小字昙耀
明州象山人
姓朱氏
父杲。
母张氏。
张梦日坠怀而生。
师方在襁褓中。
有神僧摩其顶曰。
此佛日也。
他时能炤烛昏衢乎。
人因名之为昙耀云。
年七岁。
灵性颖发。
读书即了大义。
或问所嗜何言。
即应声曰。
君子喻于义。
至于属句仿书。
皆度越馀子。
远近号为奇童
九岁弃俗入永祚。
受经于讷翁谟师。
寻依晋翁询师于湖之崇恩
询师。
师之从族祖也。
赵魏公
见师器之。
为鬻僧牒。
得薙染为沙门
继往杭之昭庆
受具足戒。
年已十有六矣。
询师迁住道场
师为侍者
居亡何。
司藏室。
阅首楞严经。
至缘见因明暗成无见处。
恍然有省。
历览群书。
不假师授。
文句自通。
然胶于名相。
未能释去缠缚。
元叟端公倡道双径。
师往问云。
言发非声色前不物。
其意何如。
元叟
就以师语诘之。
师方拟议欲答。
元叟叱之使出。
自是群疑塞胸。
如填钜石。
英宗诏。
粉黄金为泥。
书大藏经。
有司以师善书。
选上燕都
一夕闻西城楼鼓动。
汗如雨下。
拊几笑曰。
径山鼻孔。
今日入吾手矣。
因成一偈。
有拾得红炉一点雪。
却是黄河六月冰之句。
翩然南旋。
再入双径。
元叟
见师气貌充然。
谓曰。
西来密意。
喜子得之矣。
遽处以第一座。
且言。
妙喜大法。
尽在于师。
有来参叩者。
多令师辨决之。
元泰定中
行宣政院
稔师之名命。
出世海盐之福臻。
遂升主永祚。
永祚师受经之地。
为创大宝阁。
范铜铸贤劫千佛。
而毗卢遮那。
文殊师利
普贤。
千手眼观音诸像。
并寘其中。
复造塔婆七级。
崇二百四十馀尺。
功垂就。
偏将压。
师祷之。
夜乃大风雨。
居氓闻鬼神相语。
曰。
天宁塔偏。
亟往救之。
迟明。
塔正如初。
迁杭之报国。
嘉兴本觉
更搆万佛阁
九楹间。
宏伟壮丽。
俨如天宫。
下移人世。
帝师嘉其行业。
赐以佛日普炤慧辩禅师之号。
佛日颇符昔日神僧之言。
识者异焉。
会报恩光孝虚席。
佥谓报恩一郡巨刹。
非师莫能居之。
师勉徇众请而往。
寻退隐永祚。
筑西斋。
为终焉之计。
至正癸卯
大夫
强师主其寺事。
时塔燬于兵。
师重成之。
景瓛为铸宝壶冠于颠。
感天花异香之祥。
师举景瓛为代。
复归老于西斋。
入我明洪武元年
江南大浮屠十馀人。
蒋山禅寺
作大法会。
师实预其列。
升座说法。
以耸人天龙鬼之听。
上大悦。
二年春复如之。
锡宴文楼下。
亲承顾问。
暨还。
内府白金以赐。
三年之秋
上以神鬼情状。
幽微难测。
意。
遗经当有明文妙柬。
僧中通三藏之说者问焉。
师以梦堂噩公
行中仁公对。
同馆于大天界寺
上命仪曹劳之。
既而援据经论成书。
将入朝敷奏。
师忽示微疾。
越四日。
趣左右具浴更衣。
索笔书偈曰。
真性圆明。
本无生灭。
木马夜鸣。
西方日出。
书毕谓梦堂曰。
师兄。
我将去矣。
梦堂曰。
子去何之。
师曰。
西方尔。
梦堂曰。
西方有佛。
东方无佛耶。
师厉声一喝。
泊然而化。
时禁火葬。
礼部以闻
上特命从其教。
茶毗之馀。
齿牙舌根数珠咸不坏。
设利粘缀。
遗骨累累然如珠。
弟子奉骨及诸不坏者。
海盐
建塔于天宁永祚禅寺
葬焉。
世寿七十五。
僧腊六十三。
其说法机用。
则见于六会语。
其游戏翰墨。
则见于和天台三圣。
永明寿陶潜林逋诸作。
别有净土诗。
慈氏上生偈。
游凤山西斋三集。
通合若干卷。
并传于世。
师为人。
形躯短小。
而神观精朗。
举明正法。
滂沛演迤。
有不知其所穷。
凡所涖之处。
黑白向慕。
如水归壑。
一弹指间。
涌殿飞楼。
上插云际。
未尝见师有作。
君子谓师。
纵横自如。
应物无迹。
山川出云。
雷蟠电掣。
神功收敛。
寂寞无声。
繇是。
内而燕齐秦楚。
外而日本高丽
咨决心要。
奔走座下。
得师片言。
装潢袭藏。
不翅拱璧。
师可谓无愧妙喜诸孙者矣。
张羽元末明初 1333 — 1385
字来仪浔阳人,徙于吴。
元末领乡荐,为安定书院山长。
洪武初,徵至,应对不称旨,放还。
再徵授太常司丞,坐事窜岭南,未半道召还,自知不免,投龙江死。
有《静居》六卷。
(《书史会要》:张羽喜临《兰亭帖》。
李日华《六砚斋笔记》:张来仪不独能诗,兼亦善画。
曾临高房山小幅,感而作歌,有云,「我纵有心嗟欲老。
」又云:「乾坤浩荡江湖阔,纵我执笔嗟何从?
」盖深心于是者。
(《画史会要》:张静居画法米氏父子,笔意最妙。
亦喜高房山,曾临其小幅山水,有「五峰秀出青芙蓉,云气郁郁如游龙」之句。
《国雅》:张司丞来仪体裁精密,情喻幽深,颇似钱、郎。
其《送僧还日本》云:「杖锡去随缘,乡山在日边。
遍参东土法,顿悟上乘禅。
咒水归龙钵,翻经避浪船。
本来无去住,相别与潸然。
」字字沈著。
至《游山寺》句有:「松老知僧腊,禅空悟佛心。
」或讥其剽窃韩翃「僧腊」「禅心」语也。
子卿有「明月照高楼,想见馀光辉」,子美有「落月照屋梁,犹疑见颔色」,不以为病,今来仪用「老知」「空悟」虚字转妙。
余近《题南林禅院》亦云:「门前流水经行意,湖上青山宴坐心。
」寓目得句,偶与此合,岂有意述古耶?
田按:来仪榜所居曰「静者层」,因以名集。
高季迪有《静者层记》云:「今有人焉,处空谷之中,栖长林之下。
干戈之声不闻,车马之迹不至,其层静矣。
而利禄之念不忘于心,穷约之忧每拂乎虑,虽誇然而行,块然而坐,颠倒攫攘,无异奔骛于埃壒者。
子谓其静者乎?
又有人焉,游于邑都,宅于市里,邻有歌呼之喧,门有造请之杂,心倦乎应答,身劳于将迎其居非静矣。
而抱廉退之节,慎出处之谊,虽逐逐焉群于众人,而进不躁忽,视世之挥霍变态,倏往而倏来者,若云烟之过目,漠然不足以动之。
子谓其非静者乎?
季迪此言庶几知退者,而卒与祸会,亦所遭之不幸也。
来仪《送季迪赴台》诗云:「天网讵恢恢,康庄遍榛菅。
」读之良可悲矣!
来仪五古可肩随孟载,七古奔轶绝尘,超孟载而上之,特方之季迪尚非其伦,如纠髯客见太原公子,未堪并驱中原。)
释启原元末明初 1333 — 1407年三月一日
启原
姓张氏
太初其字。
日本人也。
九岁祝发。
习教乘。
精戒律。
喜观中国文字。
能指斥利病。
又心慕中国名山禅老之盛。
观光之志益决。
吴元年航海而来。
足迹几遍寰宇。
叩诸禅蒙印可。
洪武丙寅
安固梅公洞。
见四山环翠。
两石相沓。
中虚若禅龛。
相对怅然曰。
禅客相逢只弹指。
此心能有几人知。
此地可息吾足矣。
是山久为虎蟒之窟。
樵斧不入。
荆棘弥天。
自师居之。
诸孽屏息。
山下居民。
时见峰顶有光。
稍来亲近。
不数年遂成丛席。
闻风访道者
尝数百人。
永乐丙戌
立生塔于院南。
以为退修待寂之所。
曰吾老矣。
自为之无累后人。
明年三月一日清晨。
礼佛毕。
入塔端坐。
众奔视。
已逝矣。
宣德间
开塔见。
头发披垂。
指甲曲绕。
闻风雷震仍闭之。
师有语录三卷。
会通儒释。
言道无滞也。
新续高僧传·灵感篇第六之二
又安固沓石山山交寺比丘尼启原者,字太初姓张氏日本人也。
九岁祝发学禅。
吴元年,航海入中国,历游海内禅林。
明洪武丙辰,入安固,抵沓石山梅公洞,见四山浮翠,两石相沓,遂住锡焉。
先是,巨蟒、虎、狼,怪异甚多。
至,禅诵其中。
忽一夜,山下居民见峰顶火炬人马南飞而去,其怪遂息。
民因岩洞筑庵,师事之。
复建山交寺,徒众四百人。
时明师讨叛,启原与徙为乱军所获,总兵富爵异之,相与谭空结聚乃获免。
永乐丙戌,其徒为立塔于寺旁,以为退修之所。
丁亥三月朔日入塔,端坐而逝,年七十有五。
著有《语录》三卷。
相传正德间,有人开塔,见头发披垂,指甲长曲,闻风雷震乃闭之。
王景元末明初 1336 — 1408
字景彰,以字行,松阳人
洪武壬子举人,授怀远教谕,擢开州知州,累官山西参政,以事谪云南
建文初,召入翰林,用荐除礼部侍郎,兼侍讲
成祖即位,进学士
田按:景彰洪武中浙江布政使安然荐直翰林,制《藩王朝觐仪》,改《赐日本书》,作《乐章》与《京城钟鼓楼记》。
黄才伯翰林》但述永乐元年,诏侍臣议作乐章,学士王景等拟述以闻,知其一不知其二矣。
景彰云南沐景颙录其诗入《沧海遗珠》,玩其所作,亦当时才士也。
所拟乐章,已具录首卷。
赵秩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人
洪武三年莱州同知
时日本海盗屡寇山东福建沿海地区。
诏使日本责之。
日本礼遇有加,遂引其使入朝。
梁伯兴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名或作伯贞
江西永丰人
洪武初明经荐举,除真定府同知
在任有善政。
后召至,命撰诏诏日本,称帝意,升河南右布政使
僧惟则
惟则字天真小字僧宝湖州人海盐海门寺僧。
洪武初,徵高僧赴天界,白庵金公首荐之。
以足疾辞。
澉川有胡秋碧者,善传神,尝欲画师像百幅施人,画将半而师化。
俄而日本夷人至见之,皆罗拜曰:“此吾国祖师也,安得在此。
”竞以购之。
有《冰檗禅师语录》,曲江钱惟善为之序。
又有《鸦臭吟颂古百二十偈》,宗门多传之。
黄鹤山樵王蒙题其像曰:“道人自是门户别,萝户松窗总奇绝。
时将无心拈似人,笑指寒潭印秋月。”
僧无愠元末明初 ? — 139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97 【介绍】: 元明间僧。
浙江临海人字恕中号空室俗姓陈
初居径山,两坐浙东名刹。
洪武中日本国王慕名,奏请住持。
太祖召之,以老病辞。
有《山庵杂录》。
恕中禅师
名无愠
台州人也。
出陈氏。
姿量隽瑰。
秕糠世味。
机契于竺元道禅师
说法瑞岩
日本国
道德。
传译疏朝廷。
化其国。
坚谢不往。
而终老林麓。
南北闻其名。
争愿见之。
初受业于元叟端
以己躬为急务。
遍走丛林。
不合。
即背法堂而去。
于净慈凤山灵。
稍相流连。
及还省元叟
元叟喜之。
以择木寮居
仍不自许。
又访天童砥公。
因留阅藏。
凡经十载。
以博达著名。
然于狗子无佛性话独疑之。
乃私挽聪兴二友。
而谓之曰。
汝我甘死祖师语下乎。
因假言游天台
拟再寻作者。
华顶寒岩
迁延数月。
天目礼横川珙有嗣。
曰竺元道禅师
仙居之紫箨。
垂四十年矣。
行脚人以古[仁-二+幻]惮之。
偕聪兴。
进登焉。
远见老僧坐隔溪盘石。
又一白发僧侍立。
风度萧然。
处士所画阿罗汉。
三人知是道公
乃合爪进讯。
道曰。
山路崎险。
阇黎到来不易。
聪进曰。
和尚住此久近。
道曰。
石穿新竹
壁挂古藤萝。
聪曰。
毕竟如何接人。
曰。
百二奇峰朝凤岭
一条坦道下仙居
兴又进曰。
如何是佛法的的大意。
道公曰。
烧畬种芋子。
兴曰。
如何是佛法向上事。
曰。
松枝
兴拟进语。
道公曰。
那位上座
因甚不问话。
兴辄悟旨。
已而具威仪。
上方丈人事。
才申问。
被一喝。
顿消积滞。
即献一颂。
道公深肯之。
其颂曰。
狗子佛性无。
春色满皇都
赵州东院里。
壁上挂葫芦。
三人相庆曰。
我等若以耳作眼。
几赚一生。
于是。
三人俱嗣道公
聪兴乃服勤于紫箨。
辞应明州灵岩
道公谓之曰。
汝知瓦乎。
联之千百。
则有盖覆之功。
汝知玉乎。
露之径寸。
却贻偷窃之患。
与其碎玉以矫世。
不若全瓦以济时。
今古至人。
惟得此而已矣。
既出世。
元叟下知识。
噩梦堂
铭古鼎辈。
以为必酬元叟之香。
俱遣使灵岩
厚为寿。
开堂日。
拈香曰。
古人出世拈香。
酬法乳也。
今人出世拈香。
酬世恩也。
上座总不然。
昔年行脚。
紫箨山中。
参个老布衲。
彼亦无法可授
我亦无法可受。
只向无受中拈出。
供养竺元道和尚
不图报德酬恩。
只要大家知委。
梦堂
径山旧法侣。
闻之大惊。
唯唯而已。
灵岩三载。
迁居瑞岩
乃设三问勘禅流。
不合即逐出。
当时谓之瑞岩三关。
其问曰。
稳坐家堂。
因甚主人翁不识。
掀翻大海。
掴碎须弥。
平地上因甚抬脚不起。
眼光烁破四天下。
自家眉毛落尽。
因甚不见。
三句内一句外。
不涉两头。
有人道得。
拄杖子两手分付。
又谓众曰。
我者里。
一切只是寻常。
你若来弄机关誇好手。
向毒蛇头上揩痒。
猛虎项下解铃。
拄杖未打汝在。
何故有盘根错节。
方可显利器。
银山铁壁
方可整钳锤。
又曰。
灵山奥旨。
少室真传。
日月不足喻其明。
虚空不足喻其广。
巍巍独运。
荡荡无私。
思之则差。
议之则错。
五千四十八卷。
说食向人。
一千七百
持蠡测海。
在今诸方。
莫不尽谓。
驱其耕。
夺其食。
贵图宗风不坠。
殊不知正是救汤进火。
御寒赠冰。
山僧与么道。
岂是压良为贱。
取笑大家。
臂三折而知医。
人多阅而晓相。
灵俐底。
不用如何若何。
便请单刀直入。
扫荡搀抢。
坐享太平。
岂不快哉。
少涉迟疑。
白云万里。
又曰。
三教圣人。
总在拂子头上。
牵枝引蔓。
说妙谈玄。
儒者曰。
吾道一以贯之。
老者曰。
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佛者曰。
惟此一事实。
馀二则非真。
既各说有来由。
未免称强称弱。
且作么判断。
使其声和向顺。
形直影端。
剖破人我藩篱。
塞却无明窟穴。
击拂云。
二繇一有。
一亦莫守。
日午打三更。
面南看北斗。
愠居瑞岩
道价日高。
湖江英俊。
趋台者不绝。
当是时。
元主。
崇尚我宗。
凡林下染衣之叟。
多受隆誉。
愠。
独体其师住山本色之操。
尝作书与了堂一公。
其书深切时弊。
凡千百言。
盖一与愠。
同师竺元也。
一日上堂曰。
我此一宗。
难为荷负。
自非有驱耕夺食手段。
放行把住机关。
至于一进一退之间。
未免贻笑作者。
瑞岩在今两序进退。
各得其宜。
其进也。
如耀世明灯。
烛破历劫昏衢之暗。
其退也。
如潜渊老蚌。
孕成不夜炤乘之珠。
毗岚猛风。
吹之不灭。
五浊秽泥。
汩之不昏。
大众荷负既已得人。
山怀正堪放下。
且放下底事作么生。
楖栗横担不顾人。
直入千峰万峰去。
拽杖独登松岩之顶上。
有老屋数楹。
秋江禅师休老处。
愠爱居焉。
洪武七年
愠至
固辞日本之请。
帝喜之。
留馆天界。
朝士宋公濂辈。
时称有道
每洗沐日。
即至天界。
击节道要。
至不惬处。
愠庄色曰。
我家衲子
磨肩擦脚数十载。
尚不柰何。
公辈。
安得草草图作口头人事耶。
宋公叹服。
是冬辞还。
门人居顶
结翠山草堂迎愠。
是时。
大宗兴住持径山
知愠退休。
以偈柬曰。
叠山牵一杖云。
清流何处觅相分。
漫拈紫箨冰风柄。
笑里长飞虎豹群。
愚庵亦以三偈柬曰。
惺惺石上主人翁
一室高居太白峰
靖退只今非小节。
知心未许石门聪。
千里同风各暮年。
任教沧海变桑田
独怜熊耳峰头月。
昨夜虾蟆食半边。
徒誇锦瑟与瑶琴。
妙指方能发妙音。
却忆鳌山深雪夜。
弟兄倾尽岁寒心
宋公濂。
尝遣书问。
亦致偈曰。
参禅第一要知宗
四海惟闻老恕中
白日青天轰霹雳。
孽狐妖魅尽潜踪。
愠亦喜宋公留心吾道。
以偈答曰。
语言浑不涉离微。
抹过云门顾鉴咦。
伸出玉堂挥翰手。
倒拈秃帚画蛾眉。
洪武十九年七月
说偈曰。
七十八年。
无法可说。
末后一句。
露拄饶舌。
咄。
端坐而化。
日前遗嘱屏世礼
以骨灰散水竹间。
用表无常。
门人不敢守命。
乃于翠山唐岙之原。
建窣堵。
以龛瘗焉。
未久大宗兴禅师
亦坐化于径山
有遗偈曰。
夫三十。
妇六龄。
毕竟偶不成。
其木庵聪后住紫箨
晚应天童。
赞曰。
温公出世。
径山法侣。
觊其必嗣元叟
元叟辈。
最尊风最盛。
公终不就。
何也。
盖得处非易。
故守之益坚。
正当与感铁面之却佛印元
并案焉。
二老。
互相砥砺。
而胜友渊源各行其道。
又当与岩头雪峰等之。
嗟乎。
末法垄断名位货殖。
师友读公行实。
能不形消而骨愧乎。
僧洪莲明 1366 — 1456
洪莲
字独芳
山西太原吴氏子。
赋性严敏。
孩提时已若成人。
出家饶益寺
二十具戒。
见休云。
蒙印可。
授以信衣。
天龙洞结足。
刺十指血书。
写五大部经。
又于名仙洞
立曼怛啰座。
设𦦨口食。
赈济幽类者三年
王闻之。
延致问道。
奉衣馔。
请住鸿祐寺。
自是声德遐播。
永乐中
奉旨。
笺注大明三藏法数。
较勘藏经。
又命入香殿。
与进法主
问答楞严大旨。
又命于海印寺
较写三藏
前后从事
皆得圣心。
继承仁宣二庙恩眷。
僧录司右讲经
正统七年
转左讲经。
以年老。
上谢事之请。
遂免师朝参。
职事如故。
至景泰七年七月四日
端坐书偈而逝。
上闻悲悼。
礼官致祭。
净梵教禅师
寿九十一。
僧腊七十一。
茶毗得舍利百颗。
敕归西山万佛寺
造塔安厝。
师资貌魁特。
襟度豁如。
议论磊落。
一出于正。
解行兼全。
以身任道。
故得列圣。
礼遇殷至。
景泰四年
日本僧入贡。
其僧。
本国大禅伯也。
少所与可。
独服膺于师。
偕来者。
各有所问。
言人人殊。
师应答如流。
皆得所请。
叹未曾有而退。
其辩才服人。
又如此。
聊述应迹粗槩。
以备传。
其潜德密行
證悟所及。
可想见于语言之外也。
张洪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苏州府常熟人字宗海号止庵
洪武中坐累戍云南帅臣延教子弟,荐为靖江王府教授
永乐中为行人奉使日本,又赴缅甸。
洪熙初召入翰林,官修撰。
有《南夷书》、《使规》。
赵居任明 ? — 141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19 【介绍】: 应天府溧水人
洪武中以耆老授通政司参议,历升左通政奉使日本,所馈之物,悉却不受。
永乐中治水苏松,无恤民之心,民不得尽力农事而居任恒以丰稔闻。
及卒,民甚慰悦。
释道成明 ? — 1431年12月8日
道成
字鹫峰
别号雪轩
居蓟北之云州
出家受具戒。
结三人为友。
云游至山东之青州
居士窑中。
刻苦究参。
胁不沾席者。
三逾寒暑。
一日忽见一老人自外而来。
仪貌甚古。
谓师曰。
汝三人。
苦学如此。
他日必作法门梁栋。
言已忽不见。
繇是愈厉精苦。
久之。
闻济南秋江洁公。
大弘曹洞宗旨。
遂往见之。
洁问何处来。
师曰。
青州
曰。
带得青州布衫来否。
师曰。
呈似和尚了也。
曰。
如何是布衫下事。
师曰。
千年桃核里。
元是旧时仁。
洁肯之曰。
是汝本有之事。
善自护持。
他曰弘吾道。
惜吾不及见矣。
后出世住莱州大泽山。
每说法。
听者千馀人。
洪武壬戌
诏。
天下设僧司
拣名德以居之。
师首膺其选。
青州都纲。
高皇帝闻其贤。
召为僧录司右讲经
命考试天下僧人
称旨。
赐金襕衣。
命住持天界。
恳辞。
上不允。
赐诗留之。
太宗文皇帝嗣位。
命师宣谕日本陛辞。
赐金钵锡杖等物。
既至。
宣示朝廷恩威。
阐扬佛祖宗旨。
自其国王而下。
莫不俯伏向化。
明年师还。
而国人入贡。
称谢者即至上大悦。
师左善世
复率天下僧于钟山
修设大会。
师承旨说法。
听者数万人。
是日有瑞应。
上闻之悦。
御制感应诗三章。
赐师。
累赐金帛。
作大毗卢阁于寺后。
皇上北狩。
数师入觐。
赐赉甚厚。
仁宗在春宫时。
有忌师之宠者。
搆词间之。
及御极。
遂谪师海南
宣宗嗣位。
首遣官召师还京。
且敕礼部左善世
到须别见。
师至。
入见便殿。
慰劳甚至赐䌽段若干疋。
钞万缗。
仍命掌僧录司事。
无何入疏。
乞归南京天界之西庵以终老。
上从之。
赐白金楮币。
及[镰-兼+(畏-田+廿)]金佛。
兵部给驿舟。
中官护送。
逾三岁。
辛亥十二月八日
微疾端坐而逝。
阇维。
得坚固子无算于灰烬中。
上遣官谕祭赐塔所。
师身长七尺。
广颡丰颐。
脩然出人之表。
历事四朝。
五十馀年。
三坐道场。
四会说法。
有语录。
行于世。
潘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福建蒲城人字文锡号容庵
永乐二年进士
授行人。
两使日本,称职,升江西布政司右参政
仇家摘其诗句,指为妖言,落职。
仁宗时,起南京刑部主事
宣德间,以鸿胪寺左少卿使日本,归,卒官。
有《容庵文集》、《皇华胜览》。
维基
潘赐字文锡号容庵
福建承宣布政使建宁府浦城县人进士
永乐二年,其中进士三甲第二百三十一名,授行人司行人,出使日本,并携回日本国王源道义的《进归化书》、《永乐大典颂》。
后入史馆,转为鸿胪寺少卿
再次出使日本,回国后任江西右参政,因事连坐被罢免。
洪熙初年,再次启用为南京刑部主事
宣德年间,任鸿胪寺少卿,再次出使日本
后死于任上,“操履方正”。
著有《篇》、《皇华胜览》、《容庵文集》。
高迁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镇江府金坛人字景升
永乐九年举人
国子监学录,改行人,出使日本,还擢翰林编修
尝在东安门教诸宦官书,王振出其门下。
正统时王振司礼监,以门生礼见,愿为奥援。
谢绝,寻致仕。
陈钝
维基
陈钝字斯钝号寿斋
浙江乐清竹冈人。
进士出身
正统元年(1436年),登进士,授行人司行人
景泰三年(1452年),出使朝鲜日本琉球等国。
后担任吏部文选司郎中,之后辞职归乡。
著有《宦游集》。
天顺初年(1457年),自乐清县玉环竹冈(今玉环楚门镇东西村)迁徙至乐清县城,是南郭陈氏的始迁祖。
金湜
字本清鄞人
正统辛酉举人,授中书舍人,迁太仆丞
有《皇华集》。
(《无声诗史》:金湜朽木居士,善书法,写竹石甚佳,其钩勒尤妙。
甬上耆旧集》:倪味易金太仆交最深。
味易年八十,生而举殡,拟陶公自祭、杜牧之志墓事,悬像设奠延庆寺,为诗自挽,群公皆属和。
太仆别画竹题一诗相寄曰:「先生举殡,吾为写生。
」其诗有言「举世称高土,窥天合少微」,味易得之大喜。
其作达如此。
田按:本清归四后,与洪郎中常卢给事瑀严员外端宗员外佑、局布衣祜、章布衣珍、宋布衣恢、张布衣憬、倪李布邹通判訚、王衣政、周理问颂、馀宾、周恺、陈渭等十八人为高年社会。
倪光有《怀金太仆》诗云,「诗社几人在?
湖山空舟圆。
」纪其事也。
社中诗不尽可传。
李杲堂所谓诸公皆解外胶、略世事,身当太平之日,从容吟唱,良足志也。
馀择其诗之雅令者,录四人。
其有句可采者:洪常《宿方丈》云:「花外雨腥龙出钵,松间云暖鹤归,」周祜《送人还滇南戍所》云:「楚江树色经寒早,巫峡猿声向晚多。
李端《送日本僧归国》云:「已向檀林修白业,更携飘史历青山。
本清有游天童寺过中峰》云:「满地竹阴人迹少,四檐花气鸟声闲。
」皆琅琅可诵。)
高𣻝明 1491 — ?
维基
高𣻝(1491年—?
),字升之直隶扬州府江都县人,匠籍。
南京户部尚书高铨从子。
应天府第七十一名举人
正德十六年(1521年)中式辛巳科会试第三百七名,登第三甲第五十四名进士
宁波府推官,摄郡事,平定日本贡使之乱。
入为户部主事,升员外郎中十六年广东南雄府同知,十八年升顺德府知府,抵任不久,世宗巡幸承天府,路过顺德,由高氵䙴迎驾供奉。
河南按察司副使,治理漕河有功,升俸一级。
所著有《南兖州集》、《顺德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