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库 清朝
维基
孙昌龄(?—1649年),字二如,又字念劬,号元岳,北直隶真定府赵州宁晋县(今河北省宁晋县)人,明朝进士。万历四十年(1612年)壬子领乡荐,四十七年,登己未科进士。除山东登州府推官,署理文登县,天启元年本省同考,行取吏部稽勋司主事,四年典试陕西,冬谢病归。崇祯四年调文选司员外郎,抵夏,力求终养去。八年,晋考功司郎中,移文选司。以事遣戍清源。十六年冬以荐起,补验封司郎中,旋归隐广阿。清朝顺治年间,给事中孙承泽推荐,担任吏部考功司郎中,二年(1645年)秋七月转尚宝司卿,任山西乡试考官。顺治三年(1646年)丙戌担任右通政。顺治四年,升任太仆寺卿。次年,升任左副都御史。顺治七年己丑七月七日卒,赠右都御史,谥“恭宪”。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七
释方志,字观如,姓马氏,海陵人。少持素,抵洛伽,回参上竺,夙缘有待,因于竺之雨山居,投历庵为之薙染。万历庚子,竹亭、无尘、雨山、伴云率合寺,请历庵建禅堂。志勠力勷事,尝持银十六两,走龙游,更募助得材四百馀株,又乞榷关免税。舁归,畚筑担负,与众不殊。往听云栖似空讲《楞严》,历庵促归,志念大事未明,辞游南都、五台,遍悉禅讲。乙巳回竺,听明宗讲《法华》于宋园,而历庵以禅堂付僧自然,志亦为之辅。明年,台山澄方大师同内监张然,送御藏至昭庆,与志晤,深相契合,比于函盖。戊申得古心律师大戒,即请澄师,自《华严》而下,所流通法宝,于竺遍演。福田事,咸力主之。阅藏斋僧,尤为恒课。送澄师北上,返于枫岭之阴,造中印庵以供地藏。甲寅冬,碧海昭阳李公请说《金刚》、《法华》于慧照寺,泰州梁垛诸处,四期讲香相接,道化盛矣。丁巳,澄师登皇坛,志为阿阇黎,受神宗赐紫,又受光宗赐紫,大小衣服十一袭。天启乙丑,说皇戒,再受慈圣赐紫及金冠,密旨弘经。崇祯庚辰,回竺注《法华正旨》竟,即受径山请,主席三载。甲申冬,至泰州,修西山寺。清顺治戊子,应抚院陈公,讲《华严》全部,逾年而毕。己丑冬,就杭之慧林说《法华正旨》。庚寅夏,还竺,复讲是经,期终,疾作,归中印庵。以顺治七年七月二十六日示寂,别众偈曰:七十八年幻梦中,奔驰南北走西东 。还归天竺灵山国,统照元来色即空。得法弟子野松、松门、恒观、野管、玄闻、隐生、清白、石田、道灯、见明、朗生十一人。荼毗,塔于中印山麓。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三
释超况,字重眉,姓蔡氏,同安甪里人也。夙根神颖,髫龄就塾,虽抱儒经,已具佛性。因投龙池岩礼惟云为师,勤习净行,弗惮寒暑。年二十一,始从披剃。掩关三载,拜诵《华严》致诚百万,又阅藏教中有云能三日不食七日不食者,俱力行之。但日夜思谛,终非究竟。有禅客自金粟至,具道费隐棒喝接人最直捷法门。况闻之,喜曰:“吾固疑有是,可效春蚕作茧,徒自缚乎?”即破关而出。日夕咨参,未有入处,适雪峰亘从罗山至龙池,与之盘桓。一日,问曰:“如何是第一义?”况拟议,峰便掌云:“这钝置阿师。”况云:“请师道。”峰才启唇,况遂以手掩之,峰乃笑云:“向汝道了也。”况亦爽然有省,然胸臆犹滞。偶过戏场于人丛中,见其举首向上,鼻孔一一俱见唇上,觉碍滞之胸涣尔解释,遂作偈曰:“二十年来被孰瞒,刚才放下便平安。早知鼻孔在唇上,总不者中觅易难。”乃诣黄檗隐元处随众参请,不露锋铓。明年出岭,叩金粟费隐,亦默契之。时值严冬,潜颖众中,自居樵汲,手足冻皴,亦不暇恤。尝有偈曰:“牯牛无贯四方周,放去收来得自由。蹄角虽然未显露,分明触处便昂头。”时年二十八,始受具。明年春,还闽途中,作偈有“今朝踏破芒鞋底,赤脚迢迢入闽山”之句。归则仍就龙池,键关三稔。后值雪峰出主芙蓉,一日,问:“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汝作么生?”况但云:“仲夏酷烦,幸自珍重。”雪峰默许之。未几,受峰付属,即旋泉南居清溪贵湖龙安,寺为唐清豁禅师退隐旧址,编茅为屋,翛然自得。雪峰至泉昭庆,况充首座,立僧秉拂,发挥宗乘,旨趣亹亹,倾动四来。继席南山,千指围绕,三冬学足,启迪尤多。闵司马子奇请住隆寿,兵燹之馀,寺宇凋残,而近寺兵众杂处,尤难调摄,况躬率行道,接以等慈,莫不倾服,丛席改观。历十数载,忽尔辞退,请还旧山,留之不得。无何,世局变更,郡城内外,几频危殆,人始知其先见云。以康熙十四年乙卯三月二十六日示寂,寿六十有六,腊三十有四,塔于青林之麓,释超弘为之志铭,称其知鉴莹朗而器量舍弘,人莫窥其涯际,时以为知言。
人物简介
邓铚,字田功,号栲岑,今属于安徽省桐城市人,清顺治间贡生,选授唐山知县,以贤良卓识闻名。不久告假归里,筑北山草堂,与友人相酬唱。有《集杜诗》36卷行世。
戊寅草·序
余览诗上自汉魏,放乎六季,下猎三唐。其间铭烟萝土之奇,湖雁芙蓉之藻,固已人人殊,而其翼虚以造景,缘情以趋质,则未尝不叹神明之均也。故读《石城》《京岘》《采菱》《秋散》之篇,与《宁墅》《麻源》《富春》之咏,是致莫长于鲍谢矣。现《白马》《浮萍》《瑟调》《怨歌》之作,是情莫深于陈思矣。至巉岩骏发,波动云委,有君父之思,具黯怨之志,是文莫盛于杜矣。后之作者,或短于言情之绮靡,或浅于咏物之窅昧,惟其惑于形似也。故外易而内伤,惟其务于侈靡也。故貌丽而神竭,此无论唐山班蔡之所不逮,即河朔汉南之才,雕思而多蒙密之失,深谋而益拟议之病,亦罕有兼者焉。故有嫒远之略,而失在于整栗,此其流逸之患矣。有割曳之姿,而失在于壮溟,此其轻脱之患矣。夫言必诡以肆,气必傲以骋,文必奔腾而涌浏,义必澄泓而取寂,此皆非其至也。然可语于学士大夫之作,不可论于闺襟之什焉。乃今柳子之诗,抑何其凌清而瞷远,宏达而微恣与?夫柳子非有雄妙窅丽之观,修灵浩荡之事,可以发其超旷冥搜之好者也。其所见不过草木之华,眺望亦不出百里之内,若鱼鸟之冲照,驳霞之明瑟,严花肃月之绣染,与夫凌波盘涡,轻岚昼日,蒹葭菰米,冻浦岩庵烟火之袅袅,此则柳子居山之所得者耳。然余读其诸诗,远而恻荣枯之变,悼萧壮之势,则有曼衍漓槭之思,细而饰情于潴者蜿者,林木之芜荡,山雪之脩阻,则有寒澹高凉之趣,大都备沉雄之致,进乎华骋之作者焉。盖余自髫年,即好作诗。其所见于天下之变亦多矣。要皆屑屑,未必有远旨也。至若北地创其室,济南诸君子入其奥,温雅之义盛,而入神之制始作,然未有放情暄妍,即房帷亦能之矣。迨至我地,人不逾数家,而作者或取要眇,柳广遂一起青琐之中,不谋而与我辈之诗竟深有合者,是岂非难哉?是岂非难哉?因足而欲以水竹之渺濛,庭阶之荟翳,遂可以伏匿其声援,而震怵其意气,此实非矣。庶几石林淙舍之寂,桂栋药房之艳,天姥玉女、海上诸神山之侈以巨,使柳子游而不出焉者可也。夫灵矫绝世之人,非有以束之,固不可。笱天下有以束之,亦非处子最高之致也。则意者挟沧溟之奇,而坚孤栖之气乎?夫道之不兼,斯遇之不两得者也。故舍飙驰而就淡漠,亦取其善者而已。使繇是焉,寰中之趣,其亦可眇然而不睹也夫。
陈子龙题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三
释超顶,字逸然,姓谢氏,晋江人也。幼而清慧,知慕佛法。垂髫时,有清质禅德住泉中小庵,顶从之游,昕夕随其焚修。崇祯甲申,始落发于驯虎岩。年二十,寻栖仙亭,辛勤力作,暇则礼诵,讫无虚晷。经数岁,叹曰:“出家为生死,岂宜系此?”时雪峰亘住南山报劬,卷裓从之,一见相契,潜鞭默练,靡间朝昏。一夕诵次,嗒然若失,前后际断,自觉愉快,入陈所见。亘颔之。自是酬对,无爽玄旨。亘尝与客谭,问:“无须锁子,谁人开得?”客茫然,因传令堂众下语,或云不费纤毫力,或云开也。顶则曰:“用开作么?”亘深喜其语,因谓客曰:“非超顶不能为此语。”讯之果然。乃益加策励,期臻阃奥。亘主泉之昭庆延福,福之雪峰庆城,顶皆随侍左右,助扬法化,精勤不懈,屡欲属累,每逊谢不逮。顺治己亥秋,亘居庆城将灭度,遗命付顶衣拂,时隐仙游东山岩,耕锄自给,茹草饮泉,怡然乐之。驯虎衍如老宿,顶师祖也,以乱后零落,命为住持。顶率先劳役,行古德规范。三载之间,颓纲渐振。丙午秋,与南山怡石偕往雪峰,为亘师筑塔,劳顿灰土,感疾数日,遽尔奄化,时康熙五年也。顶神颖通慧,梵行精白,独处岩谷,坚苦枯澹,而道望蔚然。弟子明经如修,以丁未年冬奉遗骸窆于东山后冈,释超弘作铭云。
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三
释德基,字定庵,姓林氏,休宁人也。父之泰,母姜氏。诞生之辰,瑞雯满室,吉祥止止。稍长,性见慈善,雅信佛旨,芳洁自喜,不近酒肉。读书颖悟,数过不忘,尝闻老衲读《金刚经》至“如露如电”,顿发出世之心。以亲老弟幼,不忍遽违,力事生理,承欢菽水。及父没弟长,能委家计,乃拜辞慈帏。径下姑苏,访吴中有道知识,得宝林寺竹怀,往求剃度,给侍左右,将及一期。闻金陵华山见月演戒因缘,启白得受具足。然陆沈下版,未露圭角,专志研精诸大律部,俱臻玄奥。凡十五年,得阇黎成拙称许,拔居教授,整饬规约,上下敬服。见月化后,即受传衣,履席二载,声誉旁流。甲寅秋,江南苦旱,入冬,山下饥民就食山头,为设粥赈之,恐粮少不济,率众渡江,由仪真至维扬,沿涂托钵,郡邑善信素仰德望,乐施不绝。山上荒黎卒赖周济,至麦熟始散。癸亥冬,徇两浙绅耆所请,至武林昭庆说戒一期,香花塞路,道俗嗟叹,善因福果,世所希有。所著《毗尼关要》十六卷,《羯磨会释》十四卷,《比丘尼律本会义》十二卷,摭其箐华,发抒底蕴,诚便后学。庚辰季冬朔,示微疾,集大众诫之曰:“凡我出家,止为生死,不可不真实修行。既知修行,必当严持戒律,若不持戒而欲超脱生死,如缘木求鱼,舍舟渡海,岂可得哉。吾早晚行矣,愿共勉之。”至八日沐浴更衣,号佛而逝,塔于龙山之阳。寿六十有七,腊四十八,坐夏四十四。弟子三十八人,一时铮铮,足嗣法响。其《毗尼关要》十六卷,清乾隆二年,释福聚奏请入藏。
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三
释书玉,字宜洁,姓唐氏,武进人也。母㝱月入怀,感之而生。幼时嬉戏,便陈盂钵。长习举业,颇通儒术。一日听邻寺僧诵《大乘行愿品经》,质问义趣,豁然领解,遂发愿辞家,诣京江嘉山从自谦𩮜度。服勤既久,赴金陵华山受具于见月,供侍巾瓶,兼究律部。康熙癸亥,与定庵偕赴昭庆,临坛演戒。定庵还山,玉遂驻锡兹刹。昭庆寺者,唐道宣之所创立也。寺有戒坛,宋允堪之所开始也,屡遭兵燹,遗址犹存。明季,三昧自华山来倡道,新徒四众景从,既而嗣音寞落,坛久尘封。玉至,而法轮重扶,躬履诚悫,寒必露顶,午不加餐,每岁春冬两期弘戒,四方缁白,闻风翕集,主持三十八载,戒具者万馀人。庚辰之岁,寺烬于火,次第建造,轮奂更新。然自壬辰讫于己亥,八年之中,不遣一僧募化,而鹤俸清分,凤钗蠲助,纷纭辐凑,曾无匮竭,愿力所致,卒竟斯业,殿宇门垣,山寮园房,塔院神像,靡不光辉。成功之日,廷颁龙藏,供诸名胜,照耀湖山,福贶神庥,交驩备致。以康熙辛丑十一月十四日示疾,说偈坐定而化。寿七十七,腊五十六。著有《梵网初津》、《羯磨仪式》、《沙弥述义》、《香乳记》、《二部僧授戒》、《兰盆合释》、《忏悔文解》、《宾主序解》诸书。门人为之建塔寺院南屏,隆树赞曰:“儒之所贵,明德中庸。释之所重,三学为宗。世邈人遥,孰执厥中。乃有人焉,玉器雪融。万行圆修,三宝兼宏。善德光明,高逾玄穹。垂教千古,罔知其终。昊天不吊,颓厥天峰。瞻仰道迹,浩淼难穷。令我怀想,碧水苍松。”
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五
释随道,字德先。姓沈氏,石门人。幼投馀杭龙泉寺履初受度,得戒于宜洁。久居昭庆,常为羯磨,持身端肃。学人依止者,多为仰企高风。禀问毗尼,皆综原委。示以大法,如瓶泻水。康熙六十年,说冬戒一期,所得新徒,一时翘楚,后多为弘律宗师。乾隆时,昭庆主席怀德,亦其弟子也。寂于雍正甲辰十一月二十八日,世寿六十有二。
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五
释果證,字怀德。姓俞氏,归安人也。将诞之夕,邻媪见衣袈裟僧入其室,颇怪之。俄闻俞妇生子矣,由是异焉。故禀性殊众,别有夙根。年十六,投杭之吉祥寺净明受度,授经论于曰唯。康熙辛丑,受具于昭庆德先。后为如澄所器,传以衣偈。乾隆戊午,继席昭庆。自严戒行,真朴无华。聿兴慈济,广播法声。公卿元戎,皆相器重,互隆荫护。遂得檀施辐辏,殿阁益光。建堂筑塔,拓地闭基。肇兴水陆道场,庄严最胜。其徒晓苍、清莹辈,咸助其成。斯寺鼎新以来,康乾之际,于斯为盛。
维基
唐山(?—1757年),号乐壶,福建莆田县人,清朝官员。唐山为乾隆七年(1742年)壬戌科三甲进士,乾隆十八年,担任泉州府教授。乾隆二十年(1755年)七月调任台湾府儒学教授,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卒于任。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五
释篆玉,字让山,号岭云。姓万氏,仁和人也。年十七,投净慈寺薙染,受戒昭庆,嗣雷岩,传临济第三十五世正宗。贯通义疏,精研戒律。清雍正十二年游京师,和硕庄亲王招住海淀法界观心佛堂。十三年四月,侍郎海望带领引见,奉旨偕永觉超盛,考察智觉法派,时已加封“妙圆正修”之号,帝心仪之也。还住万峰,禅诵之馀,游情翰墨,雅善鼓琴,工行草书。时复吟句,生峭自喜。夫《佛本行经》言,太子方入学,即问师六十四种梵书。大树王子弹琴对佛,香风萎花,为《首楞严》绝妙好词。天亲、无著以造论之才,一转而为寒拾。青萝吠犬,东坡追步,不及张无尽以居士反附契嵩以传。诗有别才,岂非性海中光明藏哉。万峰地连,宗镜面对雷峰,旋螺而入,拾级而跻,浮岚暖翠,近挹几筵,玉与诗坛老宿,远瞻頫眺,别构数楹,结社其中,烹葵烧笋,荐伊蒲之馔,施龙天之食,清唫抱膝,韵播蓻林。虽片席地,与五山十刹,庄严楼阁相耸峙,则诗禅两绝也。乾隆十六年,德清令李芳榕延住栖水大善寺,当六飞初幸,江浙大府遴高僧十人,迎銮以备顾问,玉在其列,及回銮驭送至碧天桥,垂问謞謞,即遣内臣,赐银锭十,亦异数也。寺故贫瘠,损衣缩食,为僧众粥饭,犹恐不继,然居寺十载,不萌退志。二十五年,桐乡令陈虞盛请住秀溪之龙翔,亦犹大善也。然乐其间,静若将终焉。乾隆三十二年重九日,作偈曰:“来无一物,去无一物,快恬七九,逍遥自得。”遂尔入灭,寿六十三,腊四十六。所著《南屏续志》一卷,《诗》十卷,葬南屏,杭世骏为之铭。
赵钧彤,字絜平,号澹园,莱阳人。乾隆乙未进士,官唐山知县。有《止止轩稿》。
维基
弓佩绂,山西寿阳县人。清朝官员。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癸丑科进士。曾任直隶唐山县知县。到任后方知寿阳县距离任所不足五百里,获准回避。有族弟弓佩绶,乾隆六十年(1795年)乙卯科举人。道光年间大挑二等,补赵城县儒学训导,有《鹿崖俚语》。
维基
陈在元,贵州遵义人,清朝官员,同进士出身。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清仁宗六旬已卯科进士,三甲六十一名,官直隶隆平县知县。
维基
吕调元(1865年—1932年),原名景丰,字权予,号燮甫,安徽省太湖县人。清朝及中华民国官员。中华民国安徽省省长,皖系政治人物,进士出身。清朝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中举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中进士,同年闰五月,著交吏部掣签分发各省,以知县即用。此后,历任直隶省隆平县、献县、吴桥县、南宫县等县知县。宣统元年(1909年)署清苑县知县,调署天津县知县。当时,袁世凯称病避居河南项城。据说,吕调元通过天津的小报制造舆论,吹捧袁世凯;宣统二年(1910年),吕调元带小报及陈情信赴项城拜会袁世凯,袁世凯出资要吕调元办大报,还写下信件嘱吕调元面交段祺瑞,吕调元由此结识了段祺瑞。民国元年(1912年),吕调元升天津府知府,调署保定府知府,不久升任豫南观察使。民国2年(1913年),吕调元升任湖北民政长,后改为巡按使。民国3年(1914年),吕调元任袁世凯大总统府警卫军参谋。京畿军政执法处处长陆建章升为陕西督军,吕调元出任陕西巡按使。袁世凯称帝后,陕北镇守使陈树藩在民国5年(1916年)宣布独立,陆建章遭到驱逐,吕调元避居天津。1916年袁世凯逝世后,吕调元投靠段祺瑞,成为皖系人物,充任国务院顾问。民国7年(1918年),出任安福国会参议院议员。民国8年(1919年)1月,段祺瑞特任吕调元为安徽省省长。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安徽省的青年学生响应,举行游行示威,市民也加入。5月10日,安徽省会安庆的各学校公举代表赴安徽省长公署,请求援救北京的被捕学生,吕调元称要“嘱商会、教育厅拍电力争”。5月22日,北京政府内务部电令安徽省镇压学生。吕调元随即命省会警察厅发布布告:“遇有学生发散传单,有违法纪,而不服从取缔者,一经查出,即行依法严办,决不姑宽。”5月29日,学生策划罢课,吕调元命安徽省教育厅警告罢课学生“限定三日复课,否则军警干涉”;后来又改为提前放假,开文武官考试。学生反而利用提前放假之机,各自回家乡,在各县成立学生联合会。民国8年(1919年)8月到9月,驻扎安庆的皖系倪嗣冲所部,两次闯入安庆女子蚕桑讲习所集体强奸女生,导致十多位受辱女生羞愤自杀。此事曝光后,吕调元伙同倪嗣冲两度电告北京政府,否认此事,并指控报界“无中生有,任意栽诬”,声称要“依法起诉”。此事后来不了了之。1919年12月,安庆的安徽省长公署卫兵在市间购物,因争秤之事与警察发生冲突。吕调元即命其子率卫队前往弹压。安徽全省警务处处长兼省会警察厅厅长刘道章曾谋安徽省省长一职而未果,乃借口警察受辱而提出辞职。吕调元下令开除滋事的卫兵,并令儿子离开安徽。而刘道章仍然径行离职,并指使安庆全城的警察一律罢岗。吕调元因此被迫向北京政府引咎辞职。安徽督军倪嗣冲电请北京政府“于吕省长、刘厅长皆予慰留”,但电文中显指过错在吕调元方面。12月31日,吕调元的省长职务被免,专任督办斋堂煤矿事宜。民国8年(1919年),吕调元在任安徽省省长时,曾经通令安徽省各县修志,以备省志甄录,并且亲自担任太湖志局总裁。民国12年(1923年)2月,安徽省省长许世英辞职。北京政府与安徽督军马联甲、江苏督军齐燮元协商之后,命吕调元再度出任安徽省省长。当时,安徽省内外各公团、法团、同乡会强烈反对,但仍然未能阻止吕调元就职。1923年10月,曹锟贿选大总统激起全中国反对,安徽芜湖、安庆的青年学生捣毁了国会议员吕仰南、彭昌福、张伯衍、何雯的住宅。吕调元下令通缉学生及教育界人士多名,并将刘希平、卢仲农等支持学生运动的校长撤职。吕调元再度出任安徽省省长时,曾经保证“不欠教育经费,诚心维持教育”。但到任仅仅数月后,便开始拖欠教育经费。1923年11月初,安徽省立各校因为两个月不发工薪,教职员工生活无着,乃派代表30多人赴安徽省政府求见吕调元,请下拨教育经费,与吕调元发生了争执。吕调元亲自指挥军警将十多名代表殴伤。安徽省教育厅厅长江彤侯在场从中劝解,也被殴伤。事发之后,安徽省教育会通电宣布吕调元的罪行,请求各方声援。安徽省教育厅厅长江彤侯因气愤而辞职。学生罢课强烈要求惩治吕调元。吕调元害怕事态扩大,便请人调解,向各校校长道歉,同意教育界提出的8条办法,下发工薪,负担遭到殴伤人员的医药费。此案方告结束。1923年12月11日,吕调元被免去安徽省省长职务,调任督导安徽省铁路筹备事宜。民国15年(1926年),吕调元投靠广州国民政府,任国民革命军援东北军总司令。民国21年(1932年),吕调元病逝于天津意租界,葬于太湖石嘴山。